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海战:南倭与海商,胡宗宪的胜利与悲剧

明朝海战:南倭与海商,胡宗宪的胜利与悲剧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倭”是自西汉以来中国对日本的称谓。此后,“倭寇”虽然不时有进攻东部沿海之举,但为祸并不甚大。汪滶不仅协助胡宗宪进攻“倭寇”,而且将徐海等人的行迹告知胡宗宪,从而使明军三战三捷。徐海在胡宗宪招抚之下,擒获“倭寇”头领陈东、麻叶前来归降,最终却遭到陈东余党的进攻,投海而死。

明朝海战:南倭与海商,胡宗宪的胜利与悲剧

“倭”是自西汉以来中国对日本的称谓。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执政时期,不同政治势力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大量武士脱离国家的管束,进入东亚海域,以劫掠商船、骚扰中国东部沿海为生,被元明时代的中国人称为“倭寇”。明朝开国初期,“倭寇”曾对辽东半岛发动过几次进攻,辽东镇防御的对象之一,便是东北亚地区的“倭寇”。此后,“倭寇”虽然不时有进攻东部沿海之举,但为祸并不甚大。

嘉靖时期,伴随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商加入“倭寇”的行列,“倭寇”势力飞速发展,而其领袖也一直由中国海商担任,由此可以看出“倭寇”实以中国人为主。东南海商之所以加入“倭寇”,源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之下,为发展海外贸易,需要突破明朝的“海禁”政策,从而采取了武装化的方式。

嘉靖中期,距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已过半个世纪,西欧商人借助新航路的开辟,不断用从美洲掠夺的白银与其他国家的商人进行经济贸易。明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由于经济体量的大幅增长,急需大量白银充当货币。这一时期东西方社会形成规模巨大、交流密切的贸易体系,属于早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这一国际形势变迁,明朝仍局限于传统视野之中,并未改变原有的“海禁”政策,仍对民间海外贸易采取打压态度。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东南海商遂将海外贸易的据点转向明朝管辖区之外,利用所掌握的经济力量,不断开辟岛屿,用作与葡萄牙、日本海商开展跨国贸易的据点。为对抗明朝官方的缉捕,东南海商建立起武装组织,并招诱日本各岛武士,进攻明朝东南沿海,从而加入“倭寇”的行列之中。

在诸多岛屿之中,位于今浙江舟山市的双屿港是东南海商走私贸易的中心据点,也是当时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商贸港口,被有些学者称为“16世纪的上海”。但双屿港的命运,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发生了巨大改变,奉命平倭的浙江巡抚朱纨攻破了双屿港,擒获了东南海商的头目许栋,用木石堵塞双屿港周边海域,经此一役,双屿港在繁华的顶端骤然失去往日的光彩,彻底荒 废。

许栋被杀后,属下徽州歙县人汪直统领余众,盘踞五岛,与徐海等人联合日本各岛,“诱倭入犯,倭大获利,各岛由此日至”[1],进攻东南沿海,汪直被徐海等“倭寇”称为“老船主”。(www.xing528.com)

在内阁首辅严嵩的党羽赵文华举荐之下,明世宗派胡宗宪总督南直隶、浙江等处军务,剿除“倭寇”。胡宗宪是徽州绩溪人,与汪直是同乡,他打算凭借同乡之谊招降汪直,为此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和妻子。对于胡宗宪的招降,汪直十分心动,派遣义子汪滶到军中表白心迹。汪滶不仅协助胡宗宪进攻“倭寇”,而且将徐海等人的行迹告知胡宗宪,从而使明军三战三捷。徐海在胡宗宪招抚之下,擒获“倭寇”头领陈东、麻叶前来归降,最终却遭到陈东余党的进攻,投海而死。俞大猷用兵灭倭残众,胡宗宪由此平定了浙江倭乱。

平定浙江倭乱之后,在胡宗宪多次招降之下,汪直也前来归附。朝臣多主张处死汪直,胡宗宪只能屈从于政治舆论。汪滶等人愤恨之下,迁徙于柯梅岛,造大型战船,转而向南进攻福建、广东,甚至进入江西,一时间东南沿海等地处处遭到攻击。而胡宗宪也在严嵩被扳倒之后下狱而死。

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将领。戚继光见明军废弛已久,多不能战,于是仿照长城沿线召募“土兵”的方法,自己招募士兵。听闻义乌人驱逐外地人私开银矿的消息后,戚继光认为当地民风彪悍,于是到此地招募士兵,结合东南沿海湖泊众多的地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形成战斗力十分强悍的“戚家军”。戚继光、俞大猷在浙江、福建取得了多次胜利,“倭患”逐渐平 息。

明世宗去世后,裕王朱载坖继位,是为明穆宗。穆宗在东宫时,并不为世宗所喜,父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因此,穆宗即位之后,对嘉靖时期的政策多有变革。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奏,请求“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主张开放“海禁”。穆宗接受了这一建议。东南海商取得海外贸易的合法地位之后,便放弃了军事武装,“倭寇”由此逐渐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繁盛的海上贸易,“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