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礼议:明朝朝廷的政治争论

大礼议:明朝朝廷的政治争论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追崇兴献王的名号并制订相应的礼仪,因此史称“大礼议”。宋英宗为追崇生父,引发了朝廷之中巨大的政治争论,虽然如愿获得了追崇生父为“皇”的舆论支持,但最终并未实行,此事史称“濮议之争”。而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汉哀帝的生父和宋英宗的生父均只是被追为“皇”而非“皇帝”,这代表汉哀帝和宋英宗二人仍在法统上自认是继先前皇帝之嗣。孝宗勤政有为,重用文官,弘治一朝被称作“中兴盛世”。

大礼议:明朝朝廷的政治争论

即位仪式的争执,并非结束,而是开始。世宗决定追崇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帝,通过给其父确立帝位名分的方法,完全确立自己在朝廷之中独立的合法性,从而摆脱正德旧人的控制,开辟出由自己主宰和控制的朝政新局。对于世宗的这一主张,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与世宗及支持他的为数甚少的文武官员,形成持久而严重的政治冲突。由于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追崇兴献王的名号并制订相应的礼仪,因此史称“大礼议”。

即位之后的第五天,朱厚熜便命官员制订崇祀兴献王的礼仪。礼部尚书毛澄请示杨廷和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杨廷和指出应按照历史上西汉定陶王、北宋濮王的故事,制订相关礼仪。汉成帝刘骜由于多年无子,将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过继过来,立为皇太子。成帝去世之后,刘欣继位为帝,是为汉哀帝。汉哀帝后来追崇刘康为恭皇。宋仁宗赵祯多年无子,将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改名赵曙,过继为子。仁宗去世之后,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宋英宗为追崇生父,引发了朝廷之中巨大的政治争论,虽然如愿获得了追崇生父为“皇”的舆论支持,但最终并未实行,此事史称“濮议之争”。而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汉哀帝的生父和宋英宗的生父均只是被追为“皇”而非“皇帝”,这代表汉哀帝和宋英宗二人仍在法统上自认是继先前皇帝之嗣。

杨廷和标榜这两个典故,立场十分清楚,那便是仍将世宗入即帝位,视作继孝宗之嗣。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从而提出世宗应尊孝宗为皇考,尊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不过事实上,杨廷和这一主张存在巨大的漏洞。那便是汉哀帝、宋英宗的即位方式,与世宗的完全不同。无论汉哀帝还是宋英宗,都是在汉成帝、宋仁宗在世之时,已经完整地履行了过继、建储仪式。因此,先继嗣、后继统,毫无问题。但世宗与孝宗之间并不曾真正建立过继关系,二人之间所谓的过继关系,是杨廷和从世宗入即帝位的角度,进行的追溯认定。这不仅与汉、宋两朝故事不同,而且也与古代社会一般意义上的过继程序有所偏差。不仅如此,兴献王只有世宗一个儿子,为了在世宗过继给孝宗同时让兴献王也不断后,杨廷和又从别的藩王那里,追溯过继给兴献王一位继子。这种复杂的操作,不仅没有考虑到世宗对于亲生父母的感情,而且也造成了不同支系之间的混乱。这无疑让世宗难以接受,斥责道:“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议!”[7](www.xing528.com)

面对世宗的质问,杨廷和众人将当时奉为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作为议礼的依据。作为程朱理学的开创人之一,程颐曾经撰写过《濮议》,反对宋英宗追崇生父的主张。杨廷和众人鉴于这一主张契合于自己的立场,于是劝导世宗遵守圣人关于宗法制度的解释。对于杨廷和的立场,世宗并不认同,仍命群臣再议。从四月到七月,世宗君臣之间围绕这一问题反复较量,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进来,都站在杨廷和一边,劝谏世宗应抛去私情,感念获得皇位之恩,遵照已经确立的皇统世系,不要节外生枝。

正德旧人如此坚定而一致的立场,除了尊奉程朱理学的观念之外,还有现实政治的考虑。孝宗勤政有为,重用文官,弘治一朝被称作“中兴盛世”。武宗却充满主见,信任宦官、佞幸,文官集团惨遭打压。正德旧人不愿再看到正德乱世的重演,鉴于世宗颇有主见,又十分年轻,与武宗有些类似,从而打算在一开始便通过采取举朝重压的方式,迫使世宗同意继嗣,谨守弘治时期的朝廷制度,成为收敛个性、遵守规范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