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并不孤单,在同一时代的西欧,出现了一位与他颇为相似的历史人物——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享年57岁。马丁·路德生于1483年,卒于1546年,享年63岁。二人属于同一时代,年龄亦相差不多。
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新教路德宗的创始人。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Wittenberg)诸圣堂门前贴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又称《九十五条论纲》),批评基督教会售卖赎罪券的行为,指出人只有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的宽恕。可见,马丁·路德与王阳明一样,都主张个人信仰,反对外在束缚。二人在东西方世界的交相辉映,反映出伴随近代世界的历史狂潮缓缓拉开序幕,暴风雨来临前的历史气息,感染到了相隔遥远的不同文明。一些有识之士在这一时代大潮席卷之前,已受到深深的触动,于是奋而挑战原有的思想体系。王阳明和马丁·路德分别掀起了儒学革新和宗教改革的历史潮流,举起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大旗,推动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平民地位的上升,对此后东西方的思想领域影响深远,堪称早期近代暴风骤雨中,引领东西方文明走向未来的双子星。
耐人寻味的是,二人所发动的这场思想革命,对于中华文明和西欧文明的历史影响,最终大相径庭。在中国,程朱理学很快收复失地,仍然是明清时期的正统意识形态,使得中国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国家形态。而在西欧,新教对天主教发起越来越有力的挑战,最终催生出资本主义革命,西欧由此掀起了近代化的世界浪潮,对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世界文明,形成巨大的历史冲击。
这种历史差异,源于近代世界开启之时,东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氛围和文明土壤。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与当时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潮流十分契合,从而成为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神权的政治工具,发挥出重大的社会影响。与之不同,在明代中国十分浓厚的传统氛围之中,阳明心学的历史影响仅限于思想领域的变革和社会领域的变动,并未对国家体制构成冲击。
但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引发的宗教战争,使西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战争连绵、动荡不安、政权分裂的状态。与之相比,阳明心学掀起的些许浪花,并未引起巨大的时代波澜,明朝仍然维持了稳定的局面。而历史走到今天,伴随西欧的逐渐衰退,中国的强势崛起,似乎一切又可以有新的解读。纵观数百年的世界近代史,风云跌宕,发人深省。
【注释】
[1] [明]钱德洪:《王阳明年谱》一,载[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三,第1221页。(www.xing528.com)
[2] 同上,第1224页。
[3] 《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第5156页。
[4] [明]钱德洪:《王阳明年谱》一,载[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三三,第1228页。
[5] 同上,第1292页。
[6] 同上,第1307页。
[7] 同上,第13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