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王阳明便表现出与一般士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他对当时士人热衷的科举考试保持一定的疏离态度。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为此读书人不惜十年寒窗苦读。但科举制度行之既久,逐渐呈现出僵化的弊端。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内容,由朱熹编订的四书是必考科目,而五经只需要选择一经。在这种制度规定下,明朝士人往往选择一经之后,便不再理会其他四经,每日背诵四书一经,不断演练科举范文,也就是“时文”,却对系统阅读、了解儒家知识体系不感兴趣,更遑论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了。明朝由此出现士人热衷科举,却不甚读书,甚至很少读书的矛盾现象。对儒家思想体系了解的缺失,使许多士人没有自身独特见解,只是在朱熹思想体系中寻章摘句,亦步亦趋。部分有见识的士人,不愿思想受到束缚,通过阅读儒家原典,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却往往由于与朱熹的经典思想相左,反而不容易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在这种时代风气下,不仅儒家学说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科举考试也逐渐失去本意,许多优秀士人不能通过考试被选拔,甚至有主动放弃科举者。
少年时期,王阳明便问塾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表示反对,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1]明确表达了他将求学问道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既然将通晓儒家学说作为志向和追求,王阳明便不将所学局限于程朱理学,在尝试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之法而未领悟道之精髓后,王阳明开始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
事实上,这一时期王阳明想要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儒家学说,还包括文学辞章、骑射兵法。文学辞章虽然是唐朝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但自宋朝以来,科举考试内容就演变为儒家义理,诗词歌赋成为士人在茶余饭后抒发闲情逸致的个人情趣,所受到的关注度大为下降。不过王氏家族作为书香门第,仍然对文学辞章很重视,王阳明也在这一家学环境之下,自幼便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十分杰出的资质和能力,出口成章,更是在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www.xing528.com)
许多回忆王阳明的记述,都记载王阳明“喜任侠”,即热衷于骑射阵仗。王阳明这一爱好,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明朝在中期以后,逐渐进入多事之秋,不仅蒙古不断发动对明朝的进攻,内部农民起义也时常发生。面对日趋动荡的社会局面,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战争和武备。少年王阳明也察觉到了这种时势变化,于是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演练两军作战。其实在这个年纪,每个男孩儿心中都有一个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只是王阳明借助家中藏书丰富的优势,得以遍读兵书,“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2],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军事素养。另外,王阳明的射术也很厉害,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后,武宗派遣平叛的京军将军许泰、监军太监张忠觉得王阳明抢了自己的功劳,就让王阳明在演武场上射箭,目的是让他出丑,结果王阳明一发中的,甚至围观的京军都叫起好来。[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