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代史开启之初,明朝在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由于政权性格呈现“内敛”特征,并未像这一时期亚欧大陆其他文明那样积极扩张,而是在北部陆疆、东部沿海大规模构建防御体系。大体与西欧“大航海时代”同一时期,明朝以榆林长城修筑为开端,开启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历史潮流,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明长城格局。明朝这一做法,虽用较为经济的方式长期维持了内政与边防、财政与军事之间的平衡,但长远来看,明朝不仅未能解决海陆边疆问题,更在“南倭北虏”的威胁之下,长期陷入财政危机和政权困境,最终灭亡于长城边疆的叛乱者——陕北军民和女真部族。这同时为欧亚大陆其他文明的向东扩张提供了历史空间,深刻影响了近世中国的历史命运,也深刻塑造了世界近代史的历史轨迹。“明长城时代”实为对明代中国历史内涵的准确概括。
在世界古代史上,亚欧大陆游牧族群的军事威胁,一直都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历史难题。长城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族群的长期对立、冲突中,追求内政与边防、财政与战争之间平衡的一种折中方案。这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而无法彻底解决北疆问题,朱明政权甚至因此而最终败亡。长城方案根植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既有历史合理性,又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相当多的局限性。笼统地评价长城有用还是无用,都是一种反历史的做法。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物种,人类历史也有诸多难题,长时期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解决。
【注释】
[1] 《明宪宗实录》卷三〇,成化二年五月辛卯,第603页。
[2] 《明英宗实录》卷一九四,景泰元年七月癸亥:“宥守备怀来等处都指挥杨信等罪。先是,朝廷遣官军运粮赴怀来、永宁两处,敕信及居庸关都指挥夏忠各领军马护送。信等护送行十余里,闻炮响,信即奔还怀来,忠亦走归居庸,委馈运军士于道。”第4093—4094页。
[3] 《明宪宗实录》卷七七,成化六年三月辛卯:“巡抚延绥等处左副都御史王锐陈言边事……谓榆林一带营堡其空隙之地,宜筑为边墙,以为拒守。其墙于墩外修筑址,广一丈,杀其上为七尺,上为垛口五尺,共高丈八尺,上积礌石,于墩下各筑小堡,可容官军护守。虽暂劳人力,而得以永为边备……上曰:‘添筑城堡,正系守边急务,其令镇守等官参酌举行,务期成功。’”第1491—1492页。
[4] 《明宪宗实录》卷七八,成化六年四月乙亥,第1522页。
[5] 《明宪宗实录》卷九三,成化七年七月乙亥,第1782页。
[6] 《明宪宗实录》卷一〇二,成化八年三月戊戌,第1980页。(www.xing528.com)
[7] 《明宪宗实录》卷一〇八,成化八年三月癸丑,第2109页。
[8] 同上,第2110页。
[9] 同上,成化八年九月癸亥,第2120页。
[10] 《明宪宗实录》卷一〇九,成化八年十月丁丑,第2124页。
[11] [明]郑晓:《吾学编·皇明大政记》卷一,第136页。
[12] 《明宪宗实录》卷七九,成化六年五月癸巳:“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马文升奏:‘陕西三边榆林最为要害……每我出兵,虏辄遁去,徒费粮刍;为今之计,诚莫有过于选将练兵,丰财足食者也。请敕该部会计榆林各堡一岁应用粮刍若干,或借拨于邻近布政司,或别行设法措置……则军民免转输之劳,地方无惊疑之患。’”第1540—1541页。
[13]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边防》,第2238页。
[14] (康熙)《延绥镇志》卷一之四《风俗》,第3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