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十字路口的搜套: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方案

明朝十字路口的搜套: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方案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种解决方案是主张开展大规模“搜套”,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成化五年,鞑靼阿罗出进犯河套,兵部尚书白圭力主“搜套”。此次“搜套”,明军先后取得双山堡大捷、怀远堡大捷。此次“搜套”行动与杨信负责的那次相比,无疑在战役层面取得了明显战绩。成化八年二月,白圭再次提出“搜套”。虽然“搜套”行动取得了战役层面的胜利,但长期的军事行动,给西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乃至民众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危机。

明朝十字路口的搜套:解决问题的一劳永逸方案

成化年间,围绕如何解决河套危机,明朝内部产生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解决方案是主张开展大规模“搜套”,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种方案以阁臣李贤为代表。成化二年(1466)五月,鞑靼毛里孩部进入河套。李贤提出,“不一劳者不永逸。今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可也”,并主张抽调陕西、延宁、甘凉、宣大诸镇军队中的精锐骑兵步兵,并打造战车、拒马等应对骑兵的器械,“期以明春或今秋,进兵搜剿,务在尽绝”。[1]明朝于是派遣杨氏家族的杨信,充任“搜套”总兵官。但杨信生性畏懦,在“土木之变”发生后,曾经在北运粮草的途中,听闻炮声,吓得跑了回来。[2]他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指挥如此大规模的战役。事实也是如此,在杨信的指挥下,明军调动非常缓慢,虽然取得小龙州涧之捷,但次月参将汤胤 驻守孤山堡(今陕西府谷县孤山镇),中伏而死,朝野震动,杨信遭受了巨大的质疑和批评。正当杨信身处信任危机之时,毛里孩在鞑靼内乱和冬季严寒的双重冲击之下,请求与明朝展开朝贡贸易,从而退出了河套,杨信幸运地得保晚节,但也由此从“搜套”行动中退出。

成化五年(1469),鞑靼阿罗出进犯河套,兵部尚书白圭力主“搜套”。《明史·叶盛传》记载:“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帝壮其议。”由于杨信能力不足以“搜套”,明朝改而委派平灭荆襄流民起义的朱永充任搜套总兵官,并由文官都御史王越参赞军务。此次“搜套”,明军先后取得双山堡(今陕西榆林市东北双山乡)大捷、怀远堡(今陕西榆林市横山区东南旧城村)大捷。成化七年(1471),阿罗出与癿加思兰、孛罗忽发生内斗,被后者逐出河套,从此不再进入河套。此次“搜套”行动与杨信负责的那次相比,无疑在战役层面取得了明显战绩。但从战略层面而言,“搜套”军队并未在军事胜利后进一步驻扎河套,巩固军事空间,而是鉴于西北地区为供应“搜套”大军粮饷而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采取遣散军队、分散就粮的做法,这为癿加思兰再次进入河套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成化七年(1471),癿加思兰在驱逐阿罗出后,顺势进入河套。成化八年(1472)二月,白圭再次提出“搜套”。除王越任参赞军务外,“搜套”总兵官改由平灭大藤峡苗人、辽东女真叛乱的赵辅担任。赵辅是个靠结交权贵上位的无能之辈,赴任之后并无丝毫成绩,榆林地区屡遭进攻,赵辅遂遭到弹劾。在朝廷屡次斥责之下,赵辅甚至编造癿加思兰、孛罗忽出套东行的谎言。最终在朝廷严厉批评之下,成化八年(1472)十月,赵辅主动辞职。(www.xing528.com)

成化九年(1473)十月冬季来临之时,王越最终取得红盐池(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南红碱淖)大捷,此役是成化年间明朝“搜套”行动取得的最大胜利,共擒斩355人。红盐池大捷后,当月王越又取得韦州(今宁夏同心县东北韦州镇)大捷,斩首149人,却有杀戮逃归汉人之嫌。经过两次大捷,明朝沉重打击了河套的蒙古部落,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再南下河套,“搜套”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虽然“搜套”行动取得了战役层面的胜利,但长期的军事行动,给西北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乃至民众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危机。河套地区沙化严重,缺乏大规模推广农业经济的生态条件,河套以北也无明军驻守,河套地区屯垦移民的安全也没有保障。因此,在“搜套”成功之后,明朝并未进一步在河套设置机构、固定控制,而是仍采取空置河套的方式,这无疑不能阻止鞑靼各部对河套的渗透,河套也逐渐沦为鞑靼的固定驻牧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