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十字路口:迎回英宗的巩固太子地位之争

明朝十字路口:迎回英宗的巩固太子地位之争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围绕是否迎回英宗,明朝内部发生了严重争执,景帝与文武官员产生了激烈冲突。迎回英宗,能够巩固太子的储君地位,因此王直积极主张迎回英宗。这无疑掀起了迎回英宗的更大浪潮。在当时大部分官员眼中,迎回英宗是一雪“土木之变”国难之耻的政治象征,故而是朝野舆论的大势所趋。

明朝十字路口:迎回英宗的巩固太子地位之争

在国难背景下,景帝励精图治,提拔、委任了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官员,恢复了朝堂议政,推动明朝政局转危为安,呈现出一派安定而有活力的景象。但另一方面,伴随景帝的上位,孙太后的权势大为跌落;受景帝倚重的官员群体的上位,使得宦官、锦衣卫,以及英宗时期受到重用的一批官员权势有所下降,乃至受到压制。他们一起构成了景泰朝的政治失落派,与景帝君臣隐然有对立之势。不过,景泰初年的政治分野,限于政治利益的争夺,较少涉及政治恩怨,故而只是若隐若现,并未明显地暴露出来。

伴随明朝政局日趋稳固,瓦剌鉴于扣留英宗毫无用处,如果将他送回,将来可能还会获得一些利益,于是主动联络明朝,表达了与明朝议和,送回英宗的意愿。但围绕是否迎回英宗,明朝内部发生了严重争执,景帝与文武官员产生了激烈冲突。

对于瓦剌放出的送回英宗的信息,文武群体显得十分亢奋,开始在朝堂之上,商议如何迎回英宗。而景帝显得并不高兴,这是由于他认为英宗回归,会给自己带来威胁。为了阻止此事,景帝授意宦官兴安对群臣进行威慑。兴安恐吓群臣说:“你们都在这里商量派遣使节,只怕瓦剌有诈,你们谁能像文天祥和富弼那样有胆量呢?”此时吏部尚书王直挺身而出,驳斥了兴安。[4]王直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曾是太子的辅政大臣之一,虽然时势已经完全变化,但他与太子之间的潜在关联还在。迎回英宗,能够巩固太子的储君地位,因此王直积极主张迎回英宗。

在朝野舆论之下,景帝无奈,只能派李实、罗绮前往瓦剌。景帝虽然在名义上派遣使节,但实际上在暗地里仍然力图阻挠这件事。这表现在他给也先的敕文中,并未写入迎回英宗的内容。也先接到敕书之后,认为明朝并未有迎回英宗之意,因此未送英宗回朝。

李实、罗绮回朝之后,面对文武群体的询问,无法隐瞒,告知群臣瓦剌确实有意送回英宗。这无疑掀起了迎回英宗的更大浪潮。以宁阳侯陈懋、吏部尚书王直为首的文武官员开始联名上奏。文武官员鉴于景帝的冷淡态度,指出英宗回朝并不会形成政治威胁,从而宽慰景帝。(www.xing528.com)

主张迎回英宗的文武官员,大体可分两类。一是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在政治伦理的影响之下,主张迎回英宗,以雪国耻,比如曾跟随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当时朝中元老重臣、武将之首的陈懋。二是在景泰时期,受到景帝系势力压制的政治失落派,尤其是太子系势力,比如表现得最为积极主动的王直;作为这一派系的一员,礼部尚书胡濙也十分关心英宗的安危

在政治舆论压力之下,本来就对英宗回归充满忧虑的景帝,被进一步触发了敏感神经,在群臣面前率直地表达出心中的真实想法:“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5]景帝最终也未派人迎回英宗,只是派遣杨善出使瓦剌。但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景帝的预料。景帝为人简单而率真,因此能够在“土木之变”发生后,委任文武官员,推动明朝政局走向稳定。但另一方面,景帝明显缺乏政治斗争所需要的心机和手腕,他既然在内心反对迎回英宗,完全可以延迟派遣李实等人。即使派遣李实等人出使,景帝也可以暗地告诫,禁止他在朝堂之上散播瓦剌愿意送回英宗的消息。但景帝一直都未采取这些手段,任由事件的发展逐渐脱离自己的控制。而在文武官员的反对声浪之中,景帝更不应直接出面,与群臣辩论,这无疑会极大地损害他的政治形象。此外,景帝做的另外一个错误选择,便是草率地派遣杨善出使,而对杨善的政治立场并未加以核实。

杨善其实属于英宗系政治势力。正统时期,杨善便曾亲附王振。景泰时期,杨善曾在公共场合表达过对于英宗的思念之情。虽然所接受的出使任务中并未有迎回英宗的内容,但杨善其实在出发之前,已将迎回英宗作为最大目的,为此他散掉家财,购买了许多礼物,作为馈赠瓦剌之用。也先认为英宗已无利用价值,于是便让英宗跟随杨善一同回朝。

可见,景帝在迎回英宗之事上一再失策,一步步将自己推到绝境。在当时大部分官员眼中,迎回英宗是一雪“土木之变”国难之耻的政治象征,故而是朝野舆论的大势所趋。景帝出于私心,并未很好地对此进行处理,而是完全站在了政治舆论的反面,加之缺乏心机和手腕,最终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政治舆论压力之下,景帝系文官集团并未公开站出来,与其他文武官员为敌,但长期的沉默,仍让他们与其他文武群体形成了一道政治界限。景泰时期不同政治集团的分野,隐然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