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下遭遇顽强抵抗之后,瓦剌开始回撤,沿长城沿线一路向西,寻找可以突破的缺口。但明军依托长城工事,坚决固守。瓦剌由于缺乏攻城的技术——这一技术在北元退回大漠之后便丧失了——在长城一带一直没有多大斩获,甚至在大同镇的威远卫(今山西右玉县),还被石彪用火炮击死百人,遭遇了惨重失利。据明朝方面的资料记载,瓦剌军队在南下过程中,总共损失了万人左右。[8]姑且不论这一记载的准确性,但由此仍可看出,瓦剌南下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此,瓦剌此次南下,虽然取得了“土木之变”的巨大战果,但也有不小损失,也未实现最终的战略目的。也先有鉴于此,开始率军撤退,回到了蒙古高原。
明朝在巨大的军事灾难之后,并未如同宋朝一样,经历政权播迁、一蹶不振的历史剧变,而是通过坚决固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之所以会出现与宋朝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两个王朝的政权性格完全不同,军队战斗力差别很大。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政变的方式,黄袍加身,从而获得了政权。为了让宋朝不再变成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的王朝,赵匡胤借鉴晚唐、五代的历史教训,开始剥夺节度使的权力,约束武将,重用文官。受此影响,北宋军队战斗力有所下降。与之不同,明朝以武开国,政权建立的过程是与击败其他红军政权、北逐元朝相始终的。虽然朱元璋大肆杀戮开国功臣,但武将地位一直较高,军队战斗力也有一定保障。
第二,两个王朝的地缘格局完全不同,在战略态势上差别很大。北宋相对于辽、金,之所以一直处于战略劣势,是由于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以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依托的北方山脉,也无法修筑长城,据险而守,从而导致门户洞开,在北方族群的骑兵冲击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而明朝在开国初年便开始依托北方山险,构建起十分系统而完备的长城防线。虽然宣府一线失守,但其他防线仍然固若金汤,导致瓦剌无法进一步深入明境,只能回撤。
第三,金朝、瓦剌的政权性格完全不同,在政治追求上差别很大。金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处于东北草原、森林交界地带。这一区域生态面貌较为多样,具有多种经济方式,既可以农耕,又可以游牧,还可以渔猎,因此当地族群构成和社会面貌也颇为多样,政权也相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统治不同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的广阔地区,拥有兴趣与信心。历史上入主中原,乃至统一中国的北方政权,绝大多数都起源于这一地区,比如北魏、辽、金、清。蒙古帝国的崛起地就在蒙古高原中部靠东的地区,而统一中国的元朝,其建立者忽必烈的封地便在这一区域。金朝南下,并非以抢掠财物,而是以取代宋朝作为政治目的。与此不同,瓦剌从西边迁入蒙古高原,在政治观念上与同样崛起于西边的匈奴、突厥较为相似,是较为纯粹的游牧政权,对于统治中原并无太大兴趣,也缺乏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瓦剌南下,虽然标榜恢复大元故国,但其实并未做好统治中原的政治准备,而只是将此作为笼络各部的一种政治宣传。
不仅如此,瓦剌只是蒙古别部,在蒙古人的观念中,地位并不如作为北元余绪的鞑靼,甚至兀良哈。瓦剌统一内亚东部地区,凭借的只是武力优势,对于鞑靼、兀良哈只是暂时压制,并未像成吉思汗那样实现不同势力之间的有效整合,蒙古高原内部仍然暗流涌动。故而,瓦剌在攻明无果的情况下,不敢在长城边疆停留太久,而是在掠夺一定的财物和人口之后,迅速退回蒙古高原,以稳固自身对草原大漠的控制。
也先退回蒙古高原后,与大汗脱脱不花争夺权力,双方爆发了战争。最终脱脱不花兵败身死,也先自立为汗,成为蒙古历史上唯一非黄金家族成员即位的大汗。蒙古帝国时期,其内部形成了只有黄金家族成员才能继承汗位的政治观念。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进一步将大汗世系固定在忽必烈一系。这一传统即使在元朝覆亡,北元退归草原之后,仍然延续了下来。洪武晚期,窝阔台后裔鬼力赤夺回被托雷家族占据百年的汗位,尚且被蒙古部众视为非法,而很快败亡。也先只是出身于蒙古别部的瓦剌,他的即位直接挑战了蒙古草原的政治观念,遭到了鞑靼各部的强烈反对。伴随于此,瓦剌内部也出现了权力之争,也先称汗不久,便被阿剌知院杀死。内讧的瓦剌,在鞑靼各部的攻击之下,逐渐向西北回迁,走向衰落,作为一个族群,逐渐与明朝失去联系。
【注释】
[1] 李新峰:《土木之战志疑》,《明史研究》第六辑,1999年;罗冬阳:《土木之变史事考——兼论明清历史书写中的宦官话语》,《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www.xing528.com)
[2] 《明史》卷一七三《杨洪传》,第4607—4608页。
[3] [清]谈迁:《国榷》卷二七《英宗正统十四年》,第1779页。
[4] 《明史》卷一七三《石亨传》,第4614页。
[5] [清]谈迁:《国榷》卷三三《英宗天顺四年》,第2099页。
[6] 同上,第2099—2100页。
[7] 同上,第2100页。
[8] 《明英宗实录》卷一八八,景泰元年闰正月甲戌:“也先……合人马计有九万,战死及役死已不下万余。”第38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