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1392),懿文太子去世,他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在文官群体尤其是江浙士人的支持下,托古改制,力行削藩。削藩在其他地区都进行得很顺利,但在燕王那里遭遇了很大阻力。建文帝命北平都指挥佥事张信秘密逮捕燕王,但张信反而向燕王告密,燕王从而依据《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的规定,以“清君侧”为口号,举兵“靖难”。
燕王起兵之后,建文帝先后派遣残存的“濠梁旧雄”耿炳文和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北伐,却先后失败,这反映出明朝武将集团经历过“胡蓝党案”的屠戮之后,军事能力甚至已经不如被朱元璋着意培养的诸王了。
在四年的战争中,朱棣依仗杰出的军事能力,统率北疆骑兵化程度较高、战斗能力较强的军队,与占据人数优势的明朝中央军队长期僵持不下。朱棣后来接受从建文帝那里逃来的宦官的建议,改从水路率军长驱南下。驻守在南京城外的陈瑄率朝廷水师归降,谷王朱橞开启金川门,建文帝仅率领少数几名近臣潜逃出城。朱棣夺取皇位之后,蒙古草原长期流传着朱棣是元顺帝遗腹子的传说。朱元璋确实经常纳死去的部下、对手的遗孀为妻,也确实曾纳元顺帝的妃子为妻,但朱棣并非元顺帝之子。这则传说其实反映的是明代蒙古在复兴“大元”无望的情况下,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www.xing528.com)
朱棣即位之后,鉴于得国不正,大事更张,锐意进取。明末清初人张岱以报恩塔的修筑为例,指出永乐时代气象宏伟:“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2]成祖“开国之功令”其中一项便是大力开拓边疆。在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二世现象”,这便是历代王朝里,第二任皇帝,或者夺取了第二位皇帝皇位的第三任皇帝,往往着力开拓边疆。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呢?这源于开国时期,政权在建立之初还很粗糙,制度设计不严密,内部还有很多漏洞,皇位传递中往往会出现问题。通过武力或阴谋夺取皇位者,为了弥补得国不正的形象,往往都倾向于通过开拓边疆,从而树立威望。秦始皇本来打算传位给长子扶苏,却被胡亥夺位,胡亥为平息非议、掩饰行径,于是大修长城。隋文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多年,次子杨广却最终夺得帝位,杨广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东征高丽。唐太宗杀兄弟、逼父皇,在即位之后掀起开拓边疆的潮流。北宋太宗即位有“斧声烛影”之谜,成为皇帝之后,同样多次发动北伐。朱棣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