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库全书之均州武当山文献辑录

四库全书之均州武当山文献辑录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索隐》,30卷,唐代司马贞撰。《史记正义》,30卷,唐张守节撰。伏滔,字玄度,生卒年不详,约晋元帝建武初年至孝武帝太元末年间在世。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阨为楚罪。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托言发兵,实避其殃。

四库全书之均州武当山文献辑录

37.(243—69)《史部·正史类·史记·卷二》

38.(244—215)《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四十五》

【今文】《史记》“三家注” 沧浪之水∥《史记》“三家注” 故楚都在均州 丹阳

(243—69)嶓冢道漾,东流为汉。

《集解》 郑玄曰:“《地理志》:漾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

《索隐》 《水经》云:“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谓之夏水。”《山海经》亦以汉出嶓冢山。故孔安国云:“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行为汉水。”

正义》 《括地志》云:“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漾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

又东为沧浪之水。

《集解》 孔安国曰:“别流也。在荆州。”

《索隐》 “马融、郑玄皆以沧浪为夏水,即汉河之别流也。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是此水也。”

《正义》 《括地志》云:“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

(244—215)二十一年,《集解》:“徐广曰:周赧王之三年也。”与秦共攻楚,《集解》:“徐广曰:围景座也。”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索隐》:“故楚都,在今均州也。”《正义》:“《左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

【注释】

①《史记》: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前90年)撰,共130篇,52.6万字,二十四史之首。 

②漾:原文为“瀁”,“漾”的异体字。

③《集解》:即《史记集解》,80卷,南朝史学家裴骃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是注释《史记》的三本专著,合称“三家注”。《史记索隐》,30卷,唐代司马贞撰。《史记正义》,30卷,唐张守节撰。三位作者的生卒年都不详。

④陇:原文为“泷”,应为“陇”。陇西氐道:西汉时期陇西郡氐道县。

⑤《地理志》:此指《汉书·地理志》,东汉班固(32—92年)撰。

⑥孔安国:约前156—前74年,字子国,孔子第10世孙,西汉经学家。

⑦沧浪:《史记》记“沧浪”为“苍浪”。

⑧《地记》:晋伏滔著,《艺文类聚》称《伏滔地记》。伏滔(约317—396年),字玄度,生卒年不详,约晋元帝建武初年至孝武帝太元末年间在世。

⑨二十一年:前312年。

39.(246—572)《史部·正史类·史记索隐·卷十八》

40.(248—18)《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六十九》

【今文】司马贞 均陵 均州∥张守节 鄳阨 均陵 均州故城

(246—572)均陵 在南阳,盖今之均州。

(248—18)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阨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又中州罗山县,本汉鄳县。中州有平清关,盖古盲县之阨塞。

【注释】

①《史记索隐》:30卷,唐司马贞撰,采诸家注文,参多人论著,间述己见。司马贞,字子正,唐朝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宏文馆学士,著名史学家。

②《史记正义》:30卷,唐张守节撰,采群书,诠众训,按照条目加注释的形式进行注解。张守节:唐中宗、睿宗时人,生卒年不详。

③均陵:故均县北,今丹江口市西北。

④今:指唐代,即《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生活的时代。

⑤寡人:指秦王

⑥鄳阨:音méng’è,地名,此处指冥阨,古隘道名,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平靖关。鄳阨在西汉时为一县名,地址在河南省罗山县西南九里。

⑦平清关:此处为《四库全书》誊写者笔误,应为“平靖关”,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于今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南湾村。

⑧盲:应为“鄳”。

【提示】残均陵,塞鄳阨

“残均陵,塞鄳阨”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史记·卷六十九》《战国策·卷三十》等典籍都有记载。秦昭王邀请燕昭王到秦国会晤,燕昭王准备前往。苏代劝阻燕昭王时讲了很多故事,“残均陵,塞鄳阨”是其中之一。故事的原文是: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阨,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阨为楚罪。

故事的译文是:

秦王想攻打魏国,先推崇楚国,把南阳许给了楚国,说:“我本来跟韩国绝交了,摧毁均陵,阻塞鄳阨,如果有利于楚国,我会像自己占有它们一样高兴。”后来,魏国抛弃盟国与秦国联合,楚国又被秦国安上了阻塞鄳阨的罪名。

41.(252—602)《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五十二》

42.(252—715)《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六十上》

【今文】淅川范晔 刘隆屯田武当∥淅川范晔 延牙武当避灾殃

(252—602)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请也,谓请假归也。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亢父,县名,属东平国,故城在今兖州任城县南。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武当,今均州县也。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欺也。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252—715)此二变,郡中及延牙士众所共见也。是故,延牙遂之武当,今均州县也。托言发兵,实避其殃。

【注释】

①《后汉书》:120卷,范晔著,记述东汉建武元年(25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95年史事。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官至太子詹事,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参与谋反被诛。

②刘隆:?—57年,字元伯,河南南阳人,协助刘秀建立东汉,东汉中兴名将。

③延牙:延岑(?—36年),字叔牙,筑阳(今湖北省谷城县)人,王莽末年叛军领袖,曾在汉中自称武安王。后投降汉军被灭族。

④“此二变……实避其殃”:这两个变化,郡中及延牙士众都看到了。所以延牙到了武当,名义上说是发兵,实际上是躲避灾殃。

43.(253—34)《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七十三》

44.(263—627)《史部·正史类·周书·卷二十八》

【今文】范晔 武当山 赵康∥令狐德棻 史威 武当县公 武当公国

(253—34)时,同郡赵康叔盛者,隐于武当山,清静不仕,以经传教授。穆时年五十,乃奉书称弟子。及康殁,丧之如师。其尊德重道,为当时所服。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乃作《崇厚论》。

(263—627)史宁,字永和,建康袁氏人也。曾祖豫,仕沮渠氏为临松令。魏平凉州,祖灌随例迁于抚宁镇,因家焉。父遵,初为征虏府铠曹参军。属杜洛周构逆,六镇自相屠陷,遵遂率乡里二千家奔恒州。其后恒州为贼所败,遵复归洛阳。拜楼烦郡守。及宁著勋,追赠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谥曰贞。……保定三年,卒于州。谥曰烈。子雄嗣。雄字世武。少勇敢,膂力过人,便弓马,有算略。年十四,从宁于牵屯山奉迎太祖。仍从校猎,弓无虚发。太祖叹异之。寻尚太祖女永富公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累迁驾部中大夫、司驭中大夫。从柱国、枹罕公辛威镇金城,遂卒于军,时年二十四。雄弟祥,以父勋赐爵武遂县公。祥弟云,亦以父勋赐爵武平县公,历位司织下大夫,仪同大将军。云弟威,亦以父勋赐爵武当县公

【注释】

①《周书》:50卷,唐令狐德棻等撰,主述西魏及北周皇朝史事。令狐德棻(583—666年),宜州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初政治家、史学家。

②同郡赵康叔盛者:当时同郡的名叫赵康字叔盛的人。赵康,后汉南阳人,字叔盛,东汉桓帝时隐居武当山。

③穆:朱穆(100—163年),字公叔,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

④“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朱穆常常感叹时尚不厚道,羡慕崇尚敦厚。

⑤史宁:?—563年,字永和,建康郡表氏县(今甘肃省高台县西骆驼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

⑥袁氏:误,应为“表氏”。表氏县,东汉改表氏县置,属酒泉城。隋废。

⑦武当县公:据目前史料,史威是历史上唯一的武当县公。县公:爵位名,北周时期地位在郡公之下,县侯之上。《湖北省建制沿革》(潘新藻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3面有“武当公国”,即武当县公史威的公国。

45.(264—554)《史部·正史类·隋书·卷三十》

46.(264—1093)《史部·正史类·隋书·卷七十八》

【今文】隋淅阳郡、均阳∥庾季才 均州刺史

(264—554)淅阳郡 西魏置淅州。武当旧置武当郡。又侨置始平郡,后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开皇初二郡并废,改为均州。大业初州废。有石阶山、武当山。均阳梁置。安福梁置,曰广福,并为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焉。郧乡有防山。

(264—1093)庾季才,字叔奕,新野人也。八世祖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遂昌侯,因家于南郡江陵县。祖诜,梁处士,与宗人易齐名。父曼倩,光禄卿。季才幼颖悟,八岁诵《尚书》,十二通《周易》,好占玄象。居丧以孝闻。梁庐陵王绩辟荆州主簿,湘东王绎重其术艺,引授外兵参军……高祖将迁都,夜与高颎、苏威二人定议,季才旦而奏曰:“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尧都平阳,舜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且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高祖愕然,谓颎等曰:“是何神也!”遂发诏施行,赐绢三百段,马两匹,进爵为公。谓季才曰:“朕自今已后,信有天道矣。”于是令季才与其子质撰《垂象》《地形》等志。上谓季才曰:“天地秘奥,推测多途,执见不同,或致差舛。朕不欲外人干预此事,故使公父子共为之也。”及书成奏之,赐米千石,绢六百段。九月,出为均州刺史。策书始降,将就藩,时议以季才术艺精通,有诏还委旧任。季才以年老,频表去职,每降优旨不许。会张胄玄历行,及袁充言日景长。上以问季才,季才因言充谬。上大怒,由是免职,给半禄归第。所有祥异,常使人就家访焉。仁寿三年卒,时年八十八。季才局量宽弘,术业优博,笃于信义,志好宾游。常吉日良辰,与琅琊王褒、彭城刘瑴、河东裴政及宗人信等,为文酒之会。次有刘臻、明克让、柳䛒之徒,虽为后进,亦申游欵。撰《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并行于世。

【注释】

①《隋书》:85卷,唐初魏徵等撰,隋史专著。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谥“文贞”。

②庾季才:515—603年,字叔弈,荆州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大臣,著名学者。隋开皇九年出任均州刺史。

③九月:误,应为“九年”,即隋开皇九年,589年。

④“会张胄……因言充谬”:适逢张胄玄的历法被推行,以及袁充说到日影短长。皇上用这问季才,季才说袁充荒谬。

47.(267—512)《史部·正史类·北史·卷七十七》

48.(268—552)《史部·正史类·唐书·卷二十下》

【今文】鲍宏 均州刺史∥唐哀宗 移金州理所于均州

(267—512)鲍宏,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仕梁,位书侍御史。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累迁通直散骑侍郎。江陵平,归于周。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陈,谋伐齐,(陈)遂出兵度江以侵齐。帝尝问宏取齐策,宏以为:“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小御正,赐爵平遥县伯,加仪同。隋文帝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惎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谦败,驰传入京,文帝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进爵为公。历利、邛二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迟迥,后复与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金氏。访及群下。宏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其姓刘氏,秦贞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请赐以皇族。”帝曰:“善。”因赐义臣姓杨。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268—552)壬寅,戎昭军奏收复金州,兵火之后,井邑残破,请移理所于均州,从之。仍改为武定军。

【注释】

①《北史》:100卷,李延寿撰,汇合并删节《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代事迹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李延寿,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史学家。

②《旧唐书》:200卷,刘昫撰,原名《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刘昫(887—946年),字耀远,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③鲍宏:一生经历北齐、北周、隋三朝,曾任均州刺史,享年96岁。

④“后授……卒于家”:后来授任均州刺史,因为眼疾免去官职,卒于家中。

⑤壬寅:唐哀帝二年(90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皇帝批准把金州的办公处所转移到均州。

49.(269—86)《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三十九》

50.(269—86)《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三十九》

【今文】均州 武当 郧乡 丰利

(269—86)(269—86)均州,下 隋淅阳郡之武当县。义宁二年,割淅阳之武当、淅阳二县置武当郡。又置平陵县。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澧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旧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宝,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在京师东南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九百一十七里。

武当 州所治。汉县,南阳郡。梁置南始平郡,后魏改为丰州,隋改为均州,皆治武当县。县旧治延冬城,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郧乡 汉钖县地,属汉中郡。晋改为郧乡。武德元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属均州。贞观元年,废均州,以郧乡、淅川属淅州。又省安福、堵阳,并入郧乡。八年,复置均州,二县来属。

丰利 汉长利县地。后魏置丰利郡,分钖县置丰利县。武德初,属上州。州废,属均州。

【注释】

①下:唐朝前期,州有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上州(包括府、辅、雄、望、紧)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当时均州为下等州,隶属于山南东道

②延冬城:误,应为“延岑城”。王莽末年,叛军领袖延岑屯兵均州,筑土为城,史称“延岑城”。汉光武帝四年(28年)春,邓禹率护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与延岑在均州交战,延岑战败,均州土城被废,武当县驻地移往梅溪庄(今老营宫)。

③钖:原文为“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统一为“钖”,音yáng,原意为马头上的饰物,地名有钖国、钖县、钖治等。今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有钖义山。

51.(270—30)《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八十六》

52.(270—32)《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八十六》

【今文】李重福 均州

(270—30)(270—32)庶人重福,中宗第二子也。初封唐昌王,圣历三年,徙封平恩王。长安四年,进封谯王,历迁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神龙初,为韦庶人所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潜构成重润之罪,由是左授濮州员外刺史,转均州,司防守,不许视事。景龙三年,中宗亲祀南郊,大赦天下,流人并放还。重福不得归京师,尤深郁怏,上表自陈曰:“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伏惟陛下德侔造化,明齐日月,恩及飞鸟,惠加走兽。近者焚柴展礼,郊祀上玄,万物沾恺悌之仁,六合承旷荡之泽。事无轻重,咸赦除之。苍生并得赦除,赤子偏加摈弃,皇天平分之道,固若此乎?天下之人,闻者为臣流涕;况陛下慈念,岂不愍臣恓惶?伏望舍臣罪愆,许臣朝谒。傥得一仰云陛,再睹圣颜,虽没九泉,实为万足,重投荒徼,亦所甘心。”表奏不报。及韦庶人临朝,遽令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以兵五百人就均州守卫重福。俄而韦氏伏诛,睿宗即位,又转集州刺史。未及行,洛阳人张灵均进计于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昔汉诛诸吕,犹迎代王,今东都百官士庶,皆愿王来。王若潜行直诣洛阳,亦是从天上落,遣人袭杀留守,即拥兵西据陕州,东下河北,此天下可图也。”初,景龙三年,郑愔自吏部侍郎出为江州司马,便道诣重福,阴相结托。至是又与灵均通传动静,亦密遣使劝重福构逆,预推尊重福为天子,温王重茂为皇太弟,自署为左丞相。重福乃遣家臣王道先赴东都,潜募勇敢之士,重福遽自均州诈乘驿与灵均继进。王道始至东都,俄有泄其谋者,洛州司马崔日知捕获其党数十人。顷闻重福至,王道等率众随重福径取左右屯营兵作乱,将至天津桥,愿从者已数百人,皆执持器仗,助其威势。侍御史李邕先诣左掖门,令闭关拒守。又至右屯营号令云:“重福虽先帝之子,已得罪于先帝,今者无故入城,必是作乱。君等皆委质圣朝,宜尽诚节,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有顷,重福果来夺右屯营,坚壁不动,营中矢射如雨。便趣左掖门,拟取留守,遇门闭,遂纵火以烧城门。左屯营兵又来逼之,重福度数穷,出自上东门而遁,匿于山谷间。明日,东都留守裴谈等大出兵搜索,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磔尸三日,时年三十一。诏曰:“集州刺史谯王重福,幼则凶顽,长而险诐。幸托体于先圣,尝通交于巨逆。子而不子,自绝于天;有国有家,莫容于代。往者颇不含忍,长令幽絷。自大行晏驾,韦氏临朝,将肆屠灭,尤加防卫。洎天有成命,集于朕躬,永怀犹子之情,庶协先亲之义。所以开置僚属,任隆刺举,冀其悛改,以怙恩荣。而诖误有徒,狂狡未息。便即私出均州,诈乘驿骑,至于都下,遂逞其谋。先犯屯兵,次烧左掖,计穷力屈,投河而毙。虽人所共弃,邦有常刑,我非不慈,尔自招咎。且闻其故,有恻于怀。昔刘长既殁,楚英遂殒,以礼收葬,抑惟旧章,屈法申恩,宜仍旧宠。可以三品礼葬。”

53.(271—105)《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

54.(272—457)《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三十下》

【今文】孟简 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均州司马王墀 改治新历

(271—105)孟简,字几道,平昌人。天后时同州刺史诜之孙。工诗有名,擢进士第,登宏辞科,累官至仓部员外郎。户部侍郎王叔文窃政,简为子司,多不附之,叔文恶之虽甚,亦不至摈斥。寻迁司封郎中。元和四年,超拜谏议大夫,知匦事。简明于内典,六年,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同就醴泉佛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最擅其理。王承宗叛,诏以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简抗疏论之,坐语讦,出为常州刺史。八年,就加金紫光禄大夫。简始到郡,开古孟渎,长四十一里,灌溉沃壤四千余顷,为廉使举其课绩,是有就加之命。是岁,征拜为给事中。九年,出为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承李逊抑遏士族、恣纵编户之后,及简为政,一皆反之,而农估多受其弊,当时以为两未可也。十二年,入为户部侍郎。十三年,代崔元略为御史中丞,仍兼户部侍郎。是岁,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十四年,勅于谷城县置群牧,命曰“临汉监”,令简充使。简奏请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充本县令,台司奏有亏刑典,罚一月俸。是岁,改授太子宾客。

(272—457)昭宗时,《宣明历》施行已久,数亦渐差,诏太子少詹事边冈与司天少监胡秀林、均州司马王墀改治新历,然术一出于冈。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而经制、远大、衰序之法废矣。

【注释】

①《新唐书》:225卷,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等合撰,记载唐朝历史,“二十四史”之一。

②“十四年……罚一月俸”: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降敕令在谷城县设置牧场,命名为“临汉监”,命孟简充任使职。孟简奏请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充任谷城县县令。御史台奏论认为这有损法典制度,罚没孟简一个月俸料钱。 

③“昭宗时……废矣”:昭宗时期,《宣明历》已使用多年,推算结果逐渐开始出现误差,诏令太子少詹事边冈与司天少监胡秀林、均州司马王墀等人改编新的历法,不过新历的算法全部是边冈一人设计的。边冈精于计算,能够轻易驾驭乘除运算。由此兴起简捷、超径、等接之类的算法,而经制、远大、衰序之类的算法被取而代之了。

55.(272—588)《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四十》

56.(275—78)《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

【今文】均州武当郡 州县等级划分∥来瑱 裴茙自均州率众浮汉下

(272—588)均州武当郡,下。义宁二年析淅阳郡之武当、均阳置。贞观元年州废,二县隶淅州。八年以武当、郧乡复置。土贡:山鸡尾、麝香。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县三:有府一,曰至诚。武当,。义宁二年析置平陵县,武德七年省,八年省均阳入焉。东南百里有盐池。有武当山。郧乡,上。本隶淅阳郡。武德元年以郧乡、安福置南丰州,并置堵阳、黄沙、白沙、固城四县。八年省黄沙、白沙、固城,是年州废,以郧乡、安福、堵阳隶淅州。贞观元年省安福、堵阳入焉。有精舍山,本独山,天宝中更名。丰利,。有伏龙山。有钖义山,一名天心山。

(275—78)代宗立,复授襄州节度、奉义军渭北兵马使,密诏茙图之。茙自均州率众浮汉下。

【注释】

①②:“均州武当郡,下”中的“下”与后文“武当,上”中的“上”都表示等级,但表示的级别不同。前者表示州的等级,后者表示县的等级。唐朝前期将三百余州划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同时,将全国一千余县划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十个等级。

③节度:唐朝时期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

④奉义军:唐贞元中置,初曰安黄节度,后赐号奉义军。领安黄二州(今湖北江汉道北部之地),治安州(今湖北省安陵县治),元和初省。

⑤“代宗立……浮汉下”: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九·来瑱》篇,事发安史之乱时期。这段话的意思是:“代宗即位,又授任来瑱襄州节度使、奉义军渭北兵马使。(代宗听信了裴茙的谗言),私下秘密下诏裴茙取代他。裴茙接到命令后,从均州率兵众乘船由汉水而下。”后来,来瑱活捉了裴茙,送往京城。

57.(275—231)《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

58.(275—274)《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

【今文】韦正贯 均州刺史∥孔纬 均州刺史 张浚 张濬

(275—231)平子正贯,字公理,少孤,皋谓能大其门,名曰臧孙。推荫为单父尉,不得意,弃官去,改今名。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太子校书郎,调华原尉。后又中详闲吏治科,迁万年主簿,擢累司农卿。坐尚食乏供,贬均州刺史。久之,进寿州团练使。宣宗立,以治当最,拜京兆尹、同州刺史。俄擢岭南节度使。南海舶贾始至,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正贯既至,无所取,吏咨其清。南方风俗右鬼,正贯毁淫祠,教民毋妄祈。会海水溢,人争咎撤祠事,以为神不厌,正贯登城沃酒以誓曰:“不当神意,长人任其咎,无逮下民。”俄而水去,民乃信之。居镇三岁,既病,遗令无厚葬,无用鼓吹,无请谥。卒,年六十八,赠工部尚书。

(275—274)张濬将伐太原,帝不决,以问纬,纬助濬请。既濬败,坐傅会,出为荆南节度使,俄贬均州刺史。二人皆密结朱全忠,全忠为请,诏听所便,乃屏居华阴。李茂贞入杀韦昭度,帝恶大臣朋比,与藩臣交,更召纬入朝,再擢吏部尚书,以司空、门下侍郎复辅政。使者敦劝,力疾到京师,见帝呜咽流涕,自陈衰疾不任事,乞归田里。帝动容,诏使者送纬至堂视事。会天子出次石门,从至莎城,以病还都。家人召医视,纬曰:“天下方乱,何久求生?”不肯服药,卒,赠太尉。

【注释】

①平子正贯:韦平的儿子名正贯。皋,韦皋(746—805年),韦平的二哥,唐代中期名臣。

②推荫为单父尉:因祖先的功勋恩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县尉。

③“坐尚食乏供,贬均州刺史”:因为缺乏皇帝膳食的供应而获罪,贬为均州刺史。

④“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大帅定要给自己挑选象牙、犀角、明珠等上等珍品,却用廉价交易。

⑤“张濬……均州刺史”:译文:“张濬准备讨伐太原,皇帝未作出决定,因而询问孔纬,孔纬帮助张濬请求。随后张濬失败,他也因为附和这件事而获罪,出任荆南节度使,不久贬为均州刺史。”史料出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纬》,许多专家在引用的时候出现两项错误,一是把“张濬”弄成了“张浚”,张浚(1097—1164年)是南宋名将;二是以为张濬是均州刺史,其实孔纬才是。

59.(275—532)《史部·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六》

60.(275—533)《史部·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六》

【今文】冯行袭 均州武当人

(275—532)(275—533)巨容部将冯行袭者,均州武当人,以谋勇称里中。中和初,乡豪孙喜聚众数千人,谋攻城。行袭伏士江隩,以单舟迎喜曰:“州人思得将军久矣。顾将军兵多必剽掠,若留众江北,以轻骑进,我为乡导,城可下。”喜信之。既度江,吏出迎,伏甲兴,行袭击喜,斩之,众皆溃。行袭乘胜逐刺史吕烨,据均州,巨容因表为刺史。帝在蜀,均之右有长山,当襄、汉贡道,有剧贼据险劫献物,行袭平之。武定节度使杨守忠表为行军司马,使领兵扼谷口以通秦、蜀。凤翔李茂贞养子继臻据金州,行袭攻拔之,昭宗即授金州防御使。时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将袭京师,道金、商,行袭逆战破之,就擢戎昭军节度使。朱全忠围凤翔,神策中尉韩全诲遣中人二十辈督江、淮兵过其州,行袭方附全忠,尽杀之,收诏书送全忠。天祐二年,王建遣将王思绾攻行袭,败其兵,州大将金行全出降,行袭奔均州。建以行全为子,更名宗朗,授观察使,以渠、巴、开三州隶之。宗朗不能守,焚郭邑去。全忠以行袭不足御建,遣别将屯金州。行袭议徙戎昭军于均州,以金、房为隶。全忠以金人不乐行袭,以冯恭领州,罢防御使而废戎昭军

【注释】

①巨容部将冯行袭者:刘巨容的部将冯行袭。冯行袭,均州武当人,唐末、五代初将领。唐昭宗时为昭戎军节度使。宋初依附后梁,官至司空。

②行袭伏士江隩:冯行袭在江岸弯曲处埋下伏兵。

③道金、商:途经金州、商州。

④“神策……过其州”:神策军中尉韩全诲派遣二十名宦官,督率江淮的军队经过该州。

⑤“全忠以行袭……废戎昭军”:朱全忠认为冯行袭不能抗拒王建,另派别将驻守金州。冯行袭建议将戎昭军治所迁移到均州,以金州、房州作为属州。朱全忠因金州百姓不乐意被冯行袭统治,派冯恭统管该州,取消了防御使而撤除了戎昭军。

61.(277—390)《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四十四》

62.(277—420)《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四十八》

【今文】河南少尹刘陟配均州∥均州刺史仇晖 左威卫上将军

(277—390)丁酉,敕秦王府官属,除谘议参军高辇已处斩外,元帅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赞配武州,秘书监兼秦王傅刘赞配岚州,河南少尹刘陟配均州,并为长流百姓,纵逢恩赦,不在放还

(277—420)辛巳,以前均州刺史仇晖为左威卫上将军,保顺军节度使鲍君福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注释】

①《旧五代史》:150卷,薛居正监修,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宋太祖诏令编纂。薛居正(912—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进士,北宋大臣、史学家,官至司空。

②丁酉: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③少尹:唐代凡州升为府者,其刺史称为府尹,下设少尹2人。刘陟生卒年不详。

④“河南……不在放还”:河南少尹刘陟等流配均州,一律为永久流放百姓,即使遇到大恩赦免,也不在放还之列。

⑤辛巳: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是春分日。

⑥左威卫:北周至五代后晋时期卫府制中十六卫中的一支。左威卫上将军为从二品,大将军为正三品。

63.(277—560)《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六十八》

64.(277—567)《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六十九》

【今文】刘岳 均州司马∥李振贬均州 崔贻孙曲奉之

(277—560)刘岳,字昭辅。其先辽东襄平人,元魏平定辽东,徙家于代,随孝文迁洛,遂为洛阳人。八代祖民部尚书渝国公政会,武德时功臣。祖符,蔡州刺史。父珪,洪洞县令。符有子八人,皆登进士第。珪之母弟瑰、玕,异母弟崇夷、崇龟、崇望、崇鲁、崇谟。崇龟,乾宁中广南节度使;崇望,乾宁中宰相;崇鲁、崇谟、崇夷,并历朝省。岳少孤,亦进士擢第,历户部巡官、郑县簿、直史馆,转左拾遗、侍御史。梁贞明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岳为文敏速,尤善谈谐,在职累迁户部侍郎,在翰林十二年。庄宗入汴,随例贬均州司马,寻丁母忧,许自贬所奔丧,服阕,授太子詹事。明宗即位,历兵部吏部侍郎、秘书监、太常卿。卒年五十六。赠吏部尚书。岳文学之外,通于典礼。天成中,奉诏撰《新书仪》一部,文约而理当,今行于世。子温叟,仕至御史中丞。

(277—567)崔贻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贻孙字伯垂。祖玄亮,左散骑常侍。《世系表》:玄亮字晦孙,虢州刺史。父刍言,潞州判官。贻孙以门族登士第,以监察升朝,监清资美职。及为省郎,于江南回,以橐装营别墅于汉上之谷城,退居自奉。清江之上,绿竹遍野,狭径深密,维舟西岸,人莫造焉,时人甚高之。及李振贬均州,贻孙曲奉之。振入朝,贻孙累迁丞郎。

【注释】

①代:代州,今忻州市代县。

②司马:隋唐以后州的佐官。

③“庄宗入汴……太子詹事”:(后唐)庄宗进入汴京,按通例(刘岳)贬为均州司马,不久遇母亲亡故,允许他从贬官地返家守丧,服丧完毕,任太子詹事。

④“以监察升朝,监清资美职”:以知人明事升为朝官,历任清要官职。监:《旧五代史》原文为“历”。

⑤“及为省郎……退居自奉”:当他任尚书省郎官时,从江南出使返回,用带回的财宝在汉水边的谷城营建别墅,退居自养。

⑥“及李振……累迁丞郎”:当李振贬谪到均州时,崔贻孙曲意奉事他。李振入朝后,崔贻孙任多部门的丞和郎官。李振,后梁皇帝朱温的重要谋士。

65.(278—42)《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八十》

66.(278—143)《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九十二》

【今文】焦继勋 均州刺史蔡行遇∥卢导 均州郧乡县令

(278—42)癸巳,武德使焦继勋奏,安从进遣弟从贵领兵千人,取接均州刺史蔡行遇,寻领所部兵掩杀贼军七百余人,生擒安从贵,截其双腕,却放入城。

(278—143)卢导,字熙化,其先范阳人也。祖伯卿,唐殿中侍御史。父如晦,国子监丞,赠户部侍郎。导少而儒雅,美词翰,善谈论。唐天祐初,登进士第,释褐除校书郎,由均州郑乡县令入为监察御史,三迁职方员外郎,充史馆修撰,改河南县令、礼部郎中,赐紫,转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以病免,闲居于汉上,久之。天成中,以本官征还,拜右谏议大夫。长兴末,为中书舍人,权知贡举

【注释】

①癸巳: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941年)腊月初八日。

②焦继勋:901—978年,字成绩,许州长社(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后晋时,以功拜齐州防御使,徙襄阳防御使,迁保义军兵马留后。后汉时,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后周时,拜彰武军节度使。宋初,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改右武卫上将军。

③“癸巳……却放入城”: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941年)腊月初八,武德使焦继勋奏告,安从进派遣弟弟安从贵领兵千人,接迎均州刺史蔡行遇。不久,焦继勋带领本部士兵掩杀贼军七百多人,活捉安从贵,斩断他的双腕将他放回城中。

④卢导:866—941年,唐昭宗天祐初年(888年)进士,后任均州郧乡县令。晚年以病还家后在汉水边闲居。

⑤释褐除校书郎:脱去布衣任校书郎。

⑥郑:误,应为“郧”。

⑦中书舍人:官员,始于先秦,唐末参政议事,掌管起草诏令。

⑧权知贡举:暂时代理,主持科举考试。

67.(278—329)《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五》

68.(278—438)《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

【今文】元霸责授均州别驾∥李知损 谪于均州

(278—329)冬十月庚午,(周世宗柴荣)召近臣射于苑中,赐金器鞍马有差。辛未,成州归顺。癸酉,以给事中王敏为工部侍郎。戊寅,高丽国遣使朝贡。丁丑,右散骑常侍康澄责授环州别驾,左司郎中史又玄责授商州长史,左骁卫大将军元霸责授均州别驾,右骁卫将军林延禔责授登州长史。

(278—438)李知损,字化机,大梁人也。少轻薄,利口无行。梁朝时,以牒刺篇咏出入于内臣之门,繇是浪得虚誉,时人目之为“李罗隐”。后累为藩镇从事,入朝拜左补阙,历刑兵二员外、度支判官、右司郎中。坐受榷盐使王景遇厚赂,谪于均州。汉初归朝,除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广顺中,拜右谏议大夫。

【注释】

①冬十月庚午: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月初六日。

②赐金器鞍马有差:赐给多少不等的金器鞍马。

③丁丑:后周显德二年十月十三日。

④左骁卫:左、右骁卫(府)皆为皇帝护卫部队,设大将军各一名,正三品。

⑤责授均州别驾:贬职为均州别驾。别驾: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魏、晋、南北朝沿设。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

⑥“少轻薄,利口无行”:年少时为人轻薄,能言善辩,不讲道德。

⑦“梁朝时……‘李罗隐’”:梁朝时,他用拜帖诗文出入宫廷近臣,因此浪得虚名,当时人称他为“李罗隐”。

⑧“坐受榷盐使王景遇厚赂,谪于均州”:因接受榷盐使王景遇的重金贿赂,被贬黜到均州。

69.(278—522)《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一》

70.(279—502)《史部·正史类·新五代史·卷七十》

【今文】均州城 水深三丈∥郭无为 丞相 武当山

(278—522)长兴元年夏,鄜州上言,大水入城,居人溺死。二年四月,棣州上言,水坏其城。是月己巳,郓州上言,黄河水溢岸,阔三十里,东流。五月丁亥,申州大水,平地深七尺。是月戊申,襄州上言,汉水入城,坏民庐舍,又坏均州郛郭(外城。原文为“乳郭”,误。编者注),水深三尺,居民登山避水,仍画图以进

(279—502)承钧由此益重儒者,以抱腹山人郭无为参议国政。无为,棣州人,方颡鸟喙,好学多闻,善谈辩。尝衣褐为道士,居武当山。周太祖讨李守贞于河中,无为诣军门上谒,询以当世之务,太祖奇之。或谓太祖曰:“公为汉大臣,握重兵居外,而延纵横之士,非所以防微虑远之道也。”由是太祖不纳。无为去,隐抱腹山。承钧内枢密使叚常识之,荐其材,承钧以谏议大夫召之,遂以为相。

【注释】

①《新五代史》:74卷,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3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长兴元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

③戊申: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闰五月二十一日。

④仍画图以进:并画图向朝廷上奏。

⑤承钧:刘承钧(926—968年),五代时期北汉君主,为刘旻(895—954年)之次子,即位后改名刘钧。

⑥郭无为:?—979年,字无不为,号抱腹山人,五代青州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曾隐居武当山。北汉刘承钧即位,征召郭无为为谏议大夫,不久任命他为丞相,执掌国政。968年刘承钧死后,刘继恩继位,怨恨郭无为在立储问题上不曾为其出力,欲逐之,未果。同年刘继恩为侍从所杀,郭无为立即迎立其弟刘继元,时人多有怀疑他是幕后主使。979年,宋太宗征北汉,郭无为欲降,被刘继元绞死。

⑦“方颡鸟喙,好学多闻,善谈辩”:方额尖嘴,好学博闻,善于论辩。

⑧或谓太祖曰:有人对太祖说。

⑨非所以防微虑远之道也:这不是防微杜渐、深谋远虑的方法。

71.(280—13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五》

72.(280—34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十五》

【今文】杜彦圭 均州团练使∥金人陷金州 守臣杨彦明遁去

(280—131)秋七月庚午,贬曹彬为右骁卫上将军,崔彦进为右武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杜彦圭为均州团练使

(280—340)二年春正月丙戌朔,帝在扬州。丁亥,录两河流亡吏士。沿河给流民官田、牛、种。戊子,金人陷邓州,委抚刘汲死之。辛卯,置行在榷货务。壬辰,金人犯东京,宗泽遣将击却之。癸巳,复明法新科。甲午,诣寿宁寺谒祖宗神主。乙未,金人破永兴军,前河东经制副使傅亮以兵降,经略使唐重、副总管杨宗闵、提举军马陈迪、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提点刑狱郭忠孝、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王尚及其子建中俱死之。东平府兵马钤辖孔彦舟叛,渡淮犯黄州,守臣赵令岁拒之。丙申,诏:“自今犯枉法自盗赃者,中书籍其姓名,罪至徒者,永不录用。”金人陷均州,守臣杨彦明遁去。丁酉,金人陷房州。

【注释】

①《宋史》:496卷,元脱脱、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脱脱(1314—1355年),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官至中书右丞相,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辽史》《宋史》《金史》都总裁官。

②秋七月庚午: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初三日。

③杜彦圭:927—985年,定州安喜(今河北省定州市区东)人。雍熙中北伐,彦圭不许士兵晚上吃饭,打仗时设阵不整,坐左迁均州团练使。雍熙二年(985年),卒于贬所,年五十九,赠归义军节度。景德三年(1006年)春,加赠中书令。

④团练使: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宋朝力采强干弱枝政策,团练使仅是虚衔。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有时不驻本州。

⑤丙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一日。

⑥丁酉:宋高宗建炎二年正月十二日。

73.(280—52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

74.(280—575)《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四》

【今文】均州守臣应谦之弃城走∥城均州龙山

(280—528)二月甲辰,金人焚大散关而去。乙巳,沔州都统王大才马蹶,死于河池。丙午,金人破皂郊,死者五万人。丁未,金人破湫池堡。戊申,金人围随州、枣阳军,游骑至汉上,均州守臣应谦之弃城走。

十二年春……癸巳,金人围安丰军及光州,攻光化军,破郧山县,进逼均州。

(280—575)三年春正月己未,迅雷。巴州捷至。庚申,城均州龙山。

【注释】

①丁未: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初五日。

②游骑至汉上:游动的骑兵抵达汉江上游。

③应谦之:宋绍熙元年(1190年)庚戌进士,任广西提刑。一说江西提刑。

④癸巳: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正月二十六日。

⑤己未: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正月二十一日。

⑥庚申:宋理宗宝祐三年正月二十二日。

⑦“三年春……均州龙山”:宋理宗宝祐三年正月二十一日,突然打雷。巴州捷报传到。正月二十二,在均州龙山筑城。

75.(280—61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六》

76.(280—61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六》

【今文】刘仪、盛聪、赵铎均州文龙崖立寨∥徐鼎权知均州 总管盛聪

(280—612)京湖制司言:“去年冬间,探司总管刘仪、盛聪,总制赵铎,领精锐至均州文龙崖立砦。吕文焕既降,均城受敌,知郡刘懋偕刘仪等扞御宣劳。”诏懋升右武大夫、带行左卫大将军,仍旧职,仪添差荆湖北路兵马钤辖,聪添差鄂州兵马钤辖,各官三转,将士官两转

(280—613)八月癸丑,权知均州徐鼎、总管盛聪,战房州胡师峪、板仓。乙卯,知房州李鉴调权竹山县王国材、统制熊权、总辖马宗明,战落马坪、白羊山,诏有司各以劳效论赏

【注释】

①领精锐至均州文龙崖立砦:率领精锐部队到均州文龙崖立山寨。砦:同“寨”。

②“诏懋升……士官两转”:诏令刘懋升为右武大夫、带行左卫大将军,仍任旧职,刘仪添差荆湖北路兵马钤辖,盛聪添差鄂州兵马钤辖,各授官三级,将士授官两级。钤辖:节制管辖。

③八月癸丑: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八月初四日。

④权知:暂时代理。

⑤乙卯:宋度宗咸淳九年八月初六日。

⑥调权:调遣。

⑦诏有司各以劳效论赏:诏令让有关部门论功行赏。

77.(281—28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六十三》

78.(281—66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八十五》

【今文】均州 贡芝∥房州、均州 人口及贡

(281—280)八月,均州、献州献芝千二百二十七本

(281—663)房州,下。房陵郡,保康军节度。开宝中,废上庸、永清二县。雍熙三年并为军。崇宁户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一,口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一。贡麝香、纻布、钟乳石、笋。县二:房陵,。竹山,

均州,上。武当郡,武当军节度。本防御。乾德六年,移入上州防御。宣和元年,赐军额。崇宁户三万一百七,口四万四千七百九十六。贡麝香。县二:武当,。郧乡,

【注释】

①八月: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八月。

②献芝:敬献芝草。芝草:菌属,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传说能治愈万症,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俗称“灵芝草”。

③本:株。

④下:表示州的等级。宋朝时期,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宋史·地理志》)。郡、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宋史·职官志七》)。

⑤“均州……赐军额”:均州,上等州。武当郡,是武当军节度使治所。原本是防御州。乾德六年(968年),改定为上州和防御州。宣和元年(1119年),授予“军”称号成为节度使治所。

79.(283—739)《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四》

80.(285—1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四十四》

【今文】叚子游《均州图经》∥赵世静 左武卫大将军 均州防御使

(283—739)叚子游,《均州图经》五卷。

(285—11)世静,至左武卫大将军、均州防御使,卒赠镇海军节度观察留后、北海郡公。

【注释】

①叚子游:生卒年不详。叚:音xiá,姓。多译为“段”。

②《均州图经》:隋朝时编撰,失传。

③世静:赵世静,北宋贵族,宋太祖的玄孙,燕懿王赵德昭的曾孙,冀王赵惟吉之孙,阳侯赵守约之子。《四库全书·华阳集·卷六十》有赵世静的墓记。

81.(285—1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四十五》

82.(285—17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五十七》

【今文】赵元佐废为庶人 均州安置∥贬范旻为房州司户 杜载为均州司户

(285—18)初,秦王廷美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廷美死,元佐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雍熙二年,疾少间,帝喜,为赦天下。重阳日内宴,元佐疾新愈不与,诸王宴归,暮过元佐第(《宋史》原文中有“第”字。编者加)。元佐恚曰:“若等侍上宴,我独不与,是弃我也。”遂发忿,被酒,夜纵火焚宫。诏遣御史捕元佐,诣中书劾问,废为庶人,均州安置。宰相宋琪率百官三上表,请留元佐京师。行至黄山,召还,废居南宫,使者守护。

(285—171)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端为秦府亲吏乔琏请托执事者。贬旻为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端商州司户。

【注释】

①廷美:赵廷美(947—984年),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②元佐独申救之:唯独赵元佐替他申冤,想救他。赵元佐:965—1027年,字惟吉,初名赵德崇,宋太宗赵光义长子。赵廷美是赵元佐的四叔。此文中的“帝”,指宋太宗。

③“重阳日……是弃我也”:重阳节宫内宴饮,元佐因为病刚好没有参加,众王赴宴归来,晚上路过元佐府第。元佐说:“你们侍奉皇上宴饮,唯独我不被邀请,这是抛弃我啊!”

④五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⑤“五年……商州司户”:太平兴国五年,王仁赡查知亲近大臣及亲戚同乡派人在秦、陇一带购买竹木,扎成大筏运到京城,所经关卡渡口,假托皇帝的命令免税;到达后,贿赂有关官吏,全部通过官府出售,加倍获取利润。王仁赡秘密上奏此事,皇帝大怒,把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交给官吏查处。范旻、杜载全部承认欺瞒皇上购买竹木交给官府的罪过;吕端是受秦王府亲信属吏乔琏请托去办事的。贬范旻为房州司户,杜载为均州司户,吕端为商州司户。司户:北宋时期掌管户籍赋税、仓库受纳。

83.(285—345)《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六十九》

84.(285—369)《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七十一》

【今文】高锡 均州别驾∥解晖 均州刺史

(285—345)高锡,字天福,河中虞乡人。家世业儒,幼颖悟,能属文。汉乾祐中,举进士。王晏镇徐州,辟掌书记;留守西洛,又辟河南府推官。坐按狱失实夺官,迁置泾州,会赦得归。周显德初,刘崇入寇,宰相请选将拒之。世宗锐意亲征,破崇高平,诛败将樊爱能等,由是政无大小悉亲决之,不复责成有司。锡徒步诣招谏匦上书,请择贤任官,分治众职,疏奏不报。世宗尝令翰林学士及两省官分撰俳优词,付教坊肄习,以奉游宴。锡复上疏谏。后为蔡州防御推官。宋初,弃官归京师,诣匦上疏,请禁兵器,疏入不报。建隆三年,又以书干宰相范质,质奏用为著作佐郎。明年春,迁监察御史。秋,拜左拾遗、知制诰,加屯田员外郎。乾德初,赐绯。太宗尹京,石熙载在幕中,锡弟铣应进士举,干熙载,望首荐。铣辞艺浅薄,熙载不许,锡深衔之,数于帝前言熙载裨赞无状。帝具以语太宗,且曰:“当为汝择人代之。”太宗曰:“熙载勤于乃职,闻高锡尝求荐其弟,熙载拒之,虑为锡所构。”帝大悟,虽怒之,未有以发。会使清州,私受节帅郭崇赂遗;又尝致书澧州刺史为僧求紫衣,为人所告。事下御史府核实,责贬莱州司马。遇赦,改均州别驾,移陈州。太平兴国八年,卒。

(285—369)解晖,洺州临洺人。父珪,应募为州兵,后唐天成中,西征至剑门,没于阵。晖少有勇力,以父死戎事,得隶兵籍。戍雁门,与契丹接战,斩首七级,获酋长一人。以功迁奉国军队长。晋天福中,安重荣反镇州,因举兵向关。至宋城,晋师逆战,大破之。晖募军中壮士百余人夜捣贼垒,杀获甚众。晖频中流失,而督战自若,颜色不挠,以功迁本军列校。周广顺初,刘崇与契丹侵晋州,晖从都部署、枢密使王俊等往援之。晖率敢死士三十余,夜入契丹帐击之,杀获甚众,迁本军第五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率所部下黄州,禽刺史高弼,迁虎捷第一军都虞候。宋初,步军都军头,从征泽州,力战,目中流矢。师还,策勋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建隆四年,充湖广道行营前军战擢都指挥使。潭州平,降玺书奖谕。伪统军黄从志据岳州,晖率舟师讨平之,生禽从志及将校十四人,俘斩数千,溺死者众。改控鹤右第二军都指挥使,领高州刺史。乾德六年,诏领所部军屯上党,从李继勋略太原。开宝九年,破太原军于境上,斩首千余级,获马三十匹。改均州刺史。

【注释】

①“诣匦……不报”:把上疏投进匦中,请求禁止兵器,奏疏呈上不答复。

②解晖:912—991年,洺州临洺(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宋初步军都军头。开宝九年(976年)任均州刺史。

85.(285—43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七十六》

86.(285—46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七十八》

【今文】宋太祖 李煜 樊知古 均州∥雷德骧子雷孝先 发配均州

(285—430)樊知古,字仲师,其先京兆长安人。曾祖偁,濮州司户参军。祖知谕,事吴为金坛令。父潜,事李景,任汉阳、石埭二县令,因家池州。知古尝举进士不第,遂谋北归,乃渔钓采石江上数月,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开宝三年,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以求进用。太祖令送学士院赐试,本科及第,解褐舒州军事推官。尝启于上,言母老亲属数十口在江南,恐为李煜所害,愿迎至治所。即诏煜令遣之。煜方闻命,即厚给赍装,护送至境上……时已诏知梓州、右谏议大夫张雍代知古为转运使。雍未至,知古与知府郭载及属官走东川。诏复令掌两川漕运。知古具伏擅离所部,制置无状,上特宥之,以本官出知均州。视事旬日,忧悸卒,年五十二。上犹嗟悯,赐其子汉公同学究出身。知古明俊有吏干,辞辨捷给,及在西川,不能弭盗而逃,虽获宥,终以惭死云。

(285—464)雷德骧,字善行,同州郃阳人。周广顺三年举进士,解褐磁州军事判官。召为右拾遗,充三司判官,赐绯鱼。显德中,入受诏均定随州诸县民田屋税,称为平允。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淳化二年,为其婿如京副使卫濯讼有邻子秘书省校书郎孝先内乱,帝素怜德骧,忽暴扬其丑,不以孝先属吏,止除名配德均州(《宋史》原文无“德”字。编者注)。德骧坐失教,责授感德军行军司马。并其子少府少监有终责授衡州团练副使。德骧因惭愤成疾,二年,卒,年七十五。有终为三司盐铁副使,表乞追复旧官,从之。德骧无文采,颇以强直自任,性褊躁,多忤物,不为士大夫所与。

【注释】

①樊知古:943—994年,本名樊若水,字叔清,祖籍京兆长安,父祖皆是南唐大臣。王小波农民军起义时,樊知古擅离职守、治理无方,皇帝特别宽恕他,让他以原官职出任知均州。樊知古到任均州十天后,在万分忧虑恐惧中死去,终年五十二岁。

②“乃渔钓……江之广狭”:在采石江上捕鱼钓鱼几个月,乘小船装载丝绳,连接两岸,急忙行船到北岸,测量长江的宽窄。

③“煜方……护送至境上”:李煜刚听到命令,就丰厚地赠予行装护送到境上。

④雷德骧:917—992年,字善行,同州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人。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淳化二年(991年),德骧的女婿如京副使卫濯,告发雷有邻的儿子秘书省校书郎雷孝先内乱。太宗可怜德骧,恐怕把这事公办后会让德骧出丑,就不把雷孝先交与直属官吏,而是把雷孝先除名后发配到均州。

87.(285—49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十》

88.(285—58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十七》

【今文】王荣 除名配均州∥状元杨砺 均州刺史杨知礼

(285—492)王荣,定州人。父洪嗣,仕晋为本州十县游奕使。荣少有膂力,事瀛州马仁瑀为厮役。太宗在藩邸,得隶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稍迁本班都知、员僚直都虞候。盗发棣州,州兵不能捕,荣往讨擒之。加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领懿州刺史。坐受秦王廷美宴劳,出为濮州马军教练使。未行,马仁瑀子告荣与秦王亲吏善,因狂言“我不久当得节帅”,坐削籍,流海岛……真宗即位,领奖州刺史,寻授滨州防御使,迁泾原仪渭驻泊部署。咸平二年,车驾北征,召为贝冀行营副都部署。师旋,复还泾原。明年,援送灵武刍粮,疏于智略,不严斥候,至积石,夜为蕃寇所劫,营部大乱,众亡殆尽。法当诛,恕死,除名配均州。六年,起为左卫将军。

(285—582)杨砺,字汝砺,京兆鄠人。曾祖守信,唐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本宦官复恭假子也。祖知礼,后唐均州刺史。

【注释】

①游奕使:唐代中期以后,凡兵多地广者,设游奕使官职,主巡营、防遏事宜。宋沿用,并建有游奕军。

②“明年……配均州”:第二年,让王荣押送支援灵武的粮食和草料。王荣轻心大意,不注意侦察敌人动向,行至积石时,夜里被蕃寇劫营而毫无防备,营部大乱,死伤殆尽。论法当诛,最后恕其死罪,除去官职发配均州。

③杨砺:930—999年,京兆鄠(今陕西省户县庞光镇)人,字汝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庚申科状元,宋朝的第一个状元。杨砺去世时,宋真宗冒雨前往吊唁,徒步灵前,追思良久。

④本宦官复恭假子也:本是宦官杨复恭(?—894年)的养子(或义子)。

⑤知礼:杨知礼,生卒年不详,后唐均州刺史。

⑥后唐:923—936年,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建,定都洛阳,历三世四帝,前后共十四年。它取代了后梁,不久又为后晋所取代。

89.(285—58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十七》

90.(285—62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

【今文】宋湜 均州团练副使∥张希一 均州防御史

(285—583)宋湜,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百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妖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

(285—624)希一,字简翁,以父耆任,累官引进使,历知冀、邢等九州。贝州叛,希一先引兵至,得其水门。犹纟圭兄得一累,监洪州盐。复为河北缘边安抚副使。请徙边兵内地以宽籴费,每州岁为市平以籴边谷,使人不能高下其价;戍卒之孥给粮,先军士一日,使其家为伍保,坐以逃亡之累,皆著为法。徙成都利州路钤辖、真定府路总管。累使辽及馆客,辽人尝以雄州不当禁渔界河、及役白沟两属民为言。希一曰:“界河之禁,起于大国统和年,今文移尚存。白沟本输中国田租,我太宗特除之,自是大国侵牟立税,故名两属,恶有中国不役之理?”辽人词塞。以均州防御使提举集禧观,卒。

【注释】

①宋湜:950—1000年,字持正,京兆长安人,著有《宋史本传》。

②释褐:脱去贫民衣服。

③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

④妖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妖尼道安告大理寺审案判决不当。

⑤“犹纟圭兄得一累,监洪州盐”:还是被哥哥张得一牵累,监管洪州盐税。

⑥累使辽及馆客:累次出使辽国和接待宾客。

⑦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提举宫观”之名,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官”。

91.(285—697)《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五》

92.(285—71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六》

【今文】尹洙 均州酒税∥韩丕知均州

(285—697)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少与兄源俱以儒学知名。举进士,调正平县主簿。历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知光泽县。举书判拔萃,改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召试,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会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宰相怒,落校勘,复为掌书记、监唐州酒税……会士廉诣阙上书讼洙,诏遣御史刘湜就鞫,不得他罪。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又以为尝自贷,坐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下莫不以为湜文致之也。徙监均州酒税,感疾,沿牒至南阳访医,卒,年四十七。

(285—712)韩丕,字太简,华州郑人。父杲,晋开运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母改适他氏。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年长,始学文。……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俄罢职,充集贤殿修撰、知均州。

【注释】

①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散文家,世称河南先生。

②“会士……不得他罪”:董士廉上京上书控告尹洙,皇帝下诏派御史刘湜前往审讯,没有发现他的过错。

③“而洙……亡以偿”:但尹洙因为手下将领孙用由军校补任边塞将官,从京城贷款来上任,没有钱还债。

④沿牒至南阳访医:带着到均州上任的文牒到南阳访求医生。

⑤韩丕:?—100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大理评事,通判衡州。

⑥不奔竞于名宦:从不奔波于权臣名宦门下。

⑦终以迟钝不敏于用:终因迟钝不敏而难以为用。

93.(285—75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九》

94.(286—6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六》

【今文】李垂 出知均州∥吴越王钱椒 张谊坐贬均州司户

(285—754)李垂,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进士第,上《兵制》《将制书》。自湖州录事参军召为崇文校勘,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上《导河形胜书》三卷,欲复九河故道,时论重之。又累修起居注。丁谓执政,垂未尝往谒。或问其故,垂曰:“谓为宰相,不以公道副天下望,而恃权怙势。观其所为,必游朱崖,吾不欲在其党中。”谓闻而恶之,罢知亳州,迁颍、晋、绛三州。明道中,还朝,閤门祗候李康伯谓曰:“舜工文学议论称于天下,诸公欲用为知制诰,但宰相以舜工未尝相识,盍一往见之。”垂曰:“我若昔谒丁崖州,则乾兴初已为翰林学士矣。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道之不行,命也。”执政知之,出知均州。卒,年六十九。

(286—61)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父谊,字希贾。好学,不事产业。既孤,诸父使督耕陇上,他日往视之,见阅书于树下,怒其不亲穑事,诟辱之。……乾祐初,真拜中书舍人。时苏逢吉、杨邠、王章辈攀附汉祖,骤得大用,缙绅多附之,谊不为屈,故共嫉之。遣谊为吴越宣谕使,与兵部郎中马承翰同往赐官诰。浙人每迓朝使,必列步骑以自夸诧,谊与承翰窃笑之。又乘酒,言词有轻发者。钱俶甚耻之,乃奏谊擅棰防援官。又夜集,与承翰使酒,语相侵,坐贬均州司户,改房州司马,岁余卒。

【注释】

①李垂:965—1033年,北宋官员,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

②“道之不行,命也”:道义实现不了,是命。

③“执政知之,出知均州”:宰相知道了,让他出朝为均州知州。

④“浙人……岁余卒”:浙人每次迎接朝廷使臣,必定排出步兵和骑兵列队以相夸耀,张谊和马承翰暗中发笑。又借酒说些轻蔑的话语。钱俶深以为耻,就上奏说张谊擅自棰打防援官。加上夜间宴会时与马承翰发酒疯,说话侮辱对方,因此张谊被贬为均州司户,改任房州司马,一年多后死去。

95.(286—36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二十八》

96.(286—397)《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今文】蔡京倾章楶 章荩流放均州∥沈括 均州团练副使

(286—361)及京复相,遂兴制狱,倾章氏居苏州,或得私铸钱数巨罂,京风言者诬与州人郁宝所铸。诏遣李孝寿、张茂直、沈畸、萧服更往鞫之,连系数百人,累月卒无实,狱多死者。京大怒,别遣孙杰鞫之,傅致如章,刺面配沙门岛,追毁出身以来文字,除名勒停,籍入其家。窜纟宰台州,综秀州,纟京温州,绾睦州,永州,茇处州,荩均州,官司降罢除名者十余人,时论冤之。

(286—397)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诏禧护诸将往筑,令括移府并塞,以济军用。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注释】

①“及京……倾章氏”:蔡京(1047—1126年)再次为相后,兴起狱案,陷害章楶(1027—1102年)家族。章楶有七个儿子都获罪,其中章荩流放到均州。

②“京大怒……籍入其家”:蔡京大怒,另派孙杰去审问,章脸上被刺字发配到沙门岛,追缴销毁出仕以来的文据官凭,削去官职名籍,没收家产。

③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杭州钱塘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④“大将……均州团练副使”:大将景思谊、曲珍攻拔西夏国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建议筑石堡以威胁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到延州,徐禧想先在永乐筑城。诏书派徐禧督率诸将去修筑,命沈括移府近塞,以便接济军用。不久徐禧战败,沈括因为西夏袭击绥德,已去救援,不能去救永乐,因此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97.(286—40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98.(286—437)《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四》

【今文】张颉 均州知州∥赠皇城使寇伟均州防御使

(286—404)张颉,字仲举,其先金陵人,徙鼎州桃源。第进士,调江陵推官。……时有献言者谓:“海南黎人陈被盖五洞酋领,异时盛强,且为中国患。今请出兵自效,宜有以抚纳之。”命颉处其事。颉使一介往呼之,出,补以牙校,喜而去。诏问何赏之薄,对曰:“荒徼蛮蜒无他觊,得是足矣。”寻罢兵,海外讫无事。久之,转运使马默劾其经理宜州蛮事失宜,罢职知均州。哲宗立,还故职,知凤翔、广州,召为户部侍郎。

颉所历以严致理,而深文狡狯。右司谏苏辙论其九罪,执政以颉虽无德而才可用,不报。逾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为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州。湖北溪猺畔,朝廷托颉素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

(286—437)永能之亡,延州将皇城使寇伟亦力战而没,赠均州防御使。

【注释】

①“时有……罢职知均州”:当时有献言的人说:“海南的黎人陈被盖是五洞酋长,将来强盛,将为中原朝廷的祸患。现在请求出兵为朝廷效办,应该安抚接纳他。”朝廷命令张颉处理此事。张颉派一个人去把他叫出来,补为军门小校,他很高兴地回去。诏书问张颉为什么赏的这样薄,张颉回答说:“荒僻边地的野蛮人没有其他要求,得到这样的赏赐就够了。”不久罢兵,海南始终平安无事。很久以后,转运使马默弹劾他办理宜州蛮变的事情不妥当,罢职为均州知州。

②“湖北……暴卒”:湖北溪猺叛乱,朝廷认为张颉素有威望,又改任荆南知府,刚到京都城门,突然得病死去。

③永能:高永能(1013—1082年),字君举,北宋西北将领。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高永能》篇,全篇主要介绍高永能,唯独文尾这一段补充说明寇伟,故只有一句话。

④皇城使:官名。始见于唐末。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门出入、保卫宫廷、宫门启闭等事,并司侦察,可直达皇帝。

99.(286—43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四》

100.(286—78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六十一》

【今文】刘彝 均州团练副使∥张浚、张枃 陈应祥、党琪谋袭均州

(286—438)刘彝,字执中,福州人。幼介特,居乡以行义称。从胡瑗学,瑗称其善治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彝力居多。第进士,为邵武尉,调高邮簿,移朐山令。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筑”。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官属,以言新法非便罢。神宗择水官,以彝悉东南水利,除都水丞。久雨汴涨,议开长城口,彝请但启杨桥斗门,水即退。为两浙转运判官。知处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滛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业,俗遂变。加直史馆,知桂州。禁与交人互市,交阯陷钦、廉、邕三州,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安置随州。又除名为民,编隶涪州,徙襄州。元祐初,复以都水丞召还,病卒于道,年七十。著《七经中议》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阳集》三十卷。

(286—783)京西谋帅,(张枃)进焕章阁学士、知襄阳府,赐金二百两,别赐金百两,白金倍之。未几,进徽猷阁学士、知建康府,继复命还襄阳。宁宗嗣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谋袭均州,副都统冯湛间道疾驰以闻。枃不为动,徐部分掩捕,狱成,斩其为首者二人,尽释党与,反侧以安。

【注释】

①刘彝:1017—1086年,字执中,福州(今福建省长乐县)人,北宋著名水利专家,曾任均州团练副使。

②彝请但启杨桥斗门:刘彝请求仅关闭杨桥的水门。

③“禁与交人……徙襄州”:刘彝禁止和交阯人贸易,交阯攻陷钦、廉、邕三州,他因此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随州。又被削职为平民,编管于涪州,移到襄州。

④张枃:南宋名将、名相张浚(1097—1164年)的次子。此段节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枃》篇。

⑤“归正人……反侧为安”: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图谋袭击均州,副都统冯湛从小道疾驰来报告,张枃不马上行动,而是慢慢地乘其不备逮捕他们,罪案审完,斩杀其中为首的二人,其余同党全都释放,叛乱平定。

101.(287—50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三》

102.(287—609)《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十二》

【今文】金相高琪谋均州 赵方御敌∥孟珙遣张举护均州

(287—500)谍知金人决意犯境,(赵方)乃下防夏之令。金相高琪及其枢密乌古论庆寿犯陈、光化、随、枣阳、信阳、均州,方夜半呼其子范、葵曰:“朝廷和战之说未定,观此益乱人意,吾策决矣,惟有提兵临边决战以报国耳。”遂抗疏主战,亲往襄阳。

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

(287—609)庚寅,谍报大元兵欲大举临江,珙策必道施、黔以透湖湘,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以二千人屯峡州,千人屯归州。忠卫旧将晋德自光化来归,珙奖用之。珙弟瑛以精兵五千驻松滋为夔声援,遣于德兴增兵守归州隘口万户谷。大元兵自随窥江,珙密遣刘全拒敌,遣伍思智以千人屯施州。大元大将塔海并秃雪帅师入蜀,号八十万。珙增置营寨,分布战舰,遣张举提兵间道抵均州防遏。大元兵度万州湖滩,施、夔震动,珙兄璟时为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急以书谋备御。珙请于督府,帅师西上。

【注释】

①赵方:?—1221年,字彦直,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名臣。金人非常惧怕他,呼其为“赵爷爷”。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赵方》篇。

②庚寅: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正月十九日。

③珙:孟珙(1195—1246年),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原籍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后居随州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市),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珙》篇。

④“珙增置营寨……抵均州防遏”:孟珙增设营寨,分别陈列战舰,派张举领兵从小路抵达均州防备,遏制敌军。

103.(288—21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四十一》

104.(288—48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三》

【今文】许洞(沈括二舅)均州参军∥杜彦圭 均州团练副使

(288—210)许洞,字洞天,苏州吴县人。父仲容,太子洗马致仕。洞性疏隽,幼时习弓矢击刺之伎,及长,折节励学,尤精《左氏传》。咸平三年进士,解褐雄武军推官。尝诣府白事,有卒踞坐不起,即杖之。时马知节知州,洞又移书责知节,知节怒其狂狷不逊,会洞辄用公钱,奏除名。归吴中数年,日以酣饮为事。尝从民坊贳酒,一日,大署壁作《酒歌》数百言,乡人争往观,其酤数倍,乃尽捐洞所负。景德二年,献所撰《虎钤经》二十卷。应洞识韬略、运筹决胜科,以负谴报罢,就除均州参军。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改乌江县主簿。卒,年四十二。有集一百卷。又著《春秋释幽》五卷、《演玄》十卷。

(288—488)彦圭,起家六宅副使,迁翰林使。开宝五年,领信州刺史。六年,改领饶州团练使,俄加领本州防御使。从征太原,与曹翰、孙继业攻城西面。北征班师,命彦圭与孟玄喆、药可琼、赵延进率兵屯中山,坐市竹木矫制免算,责授洛苑使、饶州刺史,裁数日,牵复。余年,迁沙州观察使,出知定州。雍熙中北伐,命副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都部署。彦圭不容军士晡食,设阵不整,以致亡失,坐左迁均州团练副使。雍熙三年,卒于贬所,年五十九,赠归义军节度。景德二年春,加赠中书令。是秋,又赠太师。

【注释】

①许洞:976—1015年,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沈括二舅。

②“尝诣……即杖之”:曾经到府中禀事,有个吏卒傲慢地坐着不起身,于是就杖打了他。

③贳:音shì,赊欠。

④“乡人争往观,其酤数倍,乃尽捐洞所负”:乡人争着去看《酒歌》,民坊酒卖得多,就免了许洞所欠的酒钱。

⑤“以负谴报罢,就除均州参军”:因曾被谪降而不上报,就地授为均州参军。

⑥彦圭:杜彦圭(927—985年),杜审琼子,定州安喜(今河北省定州市区东)人。

⑦“彦圭不容……亡失”:彦圭不许军士晚间吃饭,列阵不整,以致有人逃掉。

105.(288—49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三》

106.(288—50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四》

【今文】杨景宗 左监门卫大将军 均州安置∥宋仁宗探视李用和 李珣均州防御使

(288—498)时吕夷简守魏,常以官属礼饬戒之,而景宗肆志不悛,遂以不法奏。贬齐州都监,徙卫州,又徙郓州钤辖。召还,同勾当景灵宫、提举四园苑。章献、章懿二后升祔太庙,帝念章惠,故特拜景宗徐州观察使,给留后奉。逾年,领军头引见司,出知磁州,为建宁军节度观察留后、知潞州,给节度使奉。领皇城司,坐卫士入禁中谋为乱,贬徐州观察使、知济州。还,提举万寿观,复建宁军留后,复领军头引见。又坐从卒王安挟刃入皇城,谪左监门卫大将军、均州安置,起为汝州钤辖。

(288—504)珣字公粹,以荫为閤门祗候。时兄璋为閤门副使,珣又求通事舍人,仁宗曰:“爵赏所以与天下共也,傥尽用亲戚,何以待勋旧乎?”后一年乃念之。车驾视用和疾,自西上閤门副使累迁均州防御使,知相州,赐御制诗、飞白字宠其行。未几,迁相州观察使。时刘永年亦同除官,知制诰杨畋以为不可开侥幸之门,诏他舍人草制,御史范镇复论之,命遂寝。使契丹,预钓鱼会,获多。契丹遗以金器,使还,悉上之,更赐黄金及“李珣忠孝”字。

【注释】

①景宗:杨景宗,章惠皇太后堂弟。章惠皇太后是宋仁宗的养母。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杨景宗》篇。后文中的“帝”,指宋仁宗。

②“又坐……均州安置”:又因随从士兵王安持刀入皇城,贬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均州安置。

③珣:李珣,宋外戚李用和(988—1050年)之子,生卒年不详。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李珣》篇。

④“仁宗曰……乃念之”:仁宗说:“爵赏是用来与天下人共同分享的,假如全部赐给亲戚,以什么对待有功绩的旧臣呢?”过了一年授他通事舍人。

⑤“车驾……字宠其行”:皇帝探视李用和的病,李珣从西上閤门副使多次升迁后任均州防御使,知相州,赐御制诗、飞白字作为他上任的恩宠。车驾:帝王所乘的车。

107.(288—505)《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四》

108.(288—506)《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四》

【今文】李遵勖(父)均州团练使 李端懿(子)知均州 李修元(玄孙)活佛济公

(288—505)李遵勖字公武,崇矩孙,继昌子也。生数岁,相者曰:“是当以姻戚贵。”少学骑射,驰冰雪间,马逸,坠崖下,众以为死,遵勖徐起,无恙也。及长,好为文词,举进士。大中祥符间,召对便殿,尚万寿长公主。初名勖,帝益“遵”字,升其行为崇矩子。授左龙武军、驸马都尉,赐第永宁里。主下嫁,而所居堂甃或瓦甓多为鸾凤状,遵勖令鑱去;主服有龙饰,悉屏藏之,帝叹喜。领澄州刺史,坐私主乳母,谪均州团练使,徙蔡州。

(288—506)端懿字元伯,性和厚,喜问学,颇通阴阳、医术、星经、地理之学。七岁,授如京副使。侍真宗东宫,尤所亲爱,尝解方玉带赐之。稍长,出入宫禁如家人。七迁济州防御使,为群牧副使。杜衍为枢密,择外以子弟试外官,乃以端懿知冀州。为政循法度,民爱其不扰。转运使移州捕妖人李教,教已死。恩州王则据城叛,人有言教不死,在贼军中。遂降单州团练使、知均州,改滑州兵马钤辖。贼平,实无李教者,乃以为汝州防御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

【注释】

①李遵勖:988—1038年,驸马,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勖,原文为“勗”,音xù。其玄孙是活佛济公,原名李修元,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

②尚万寿长公主:娶万寿长公主。尚:仰尚婚姻,娶。

③升其行:升他的辈分。

④赐第永宁里:赐府第在永宁里。

⑤鑱:同“镵”,音chán,凿。

⑥“坐私……均州团练使”:因与公主乳母关系不正当而获罪,贬为均州团练使。

⑦端懿:李端懿(1013—1060年),李遵勖与万寿公主的儿子。

⑧七迁:七次升迁。

⑨择外:原文掉了一个“戚”字,应为“择外戚”。

⑩“转运使移州……诸司库务”:转运使移州捕拿妖人李教,李教已死。恩州王则据城叛乱,有人说李教未死,在贼军中。于是降李端懿为单州团练使、主管均州,改滑州兵马钤辖。叛贼平定,实际上并没有李教,又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知均州:主管均州。

109.(288—52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五》

110.(288—54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七》

【今文】郑兴裔 均州防御使∥李康伯 均州都监

(288—520)郑兴裔,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閤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

(288—544)卢守勤,字君锡,开封祥符人。自入内内品累迁礼宾使、邠宁环庆路钤辖,还为入内内侍省押班、领昌州刺史。明道中,改葬章懿太后,而旧藏有水,以守勤尝典葬事,罢为永兴军兵马钤辖,徙鄜延路。再迁六宅使,加贵州团练使,进荣州防御使兼邠宁环庆路安抚都监。元昊寇保安军,守勤率兵击走之,特迁左骐骥使,移陕西钤辖。初,刘平、石元孙被执,守勤抚膺涕泣不敢出,又尝易蕃官马。延州通判计用章劝范雍弃城,将保鄜州。雍欲遣安抚都监李康伯往说贼,不肯行。贼去而守勤、用章更相论奏。知制诰叶清臣以守勤拥兵观望,请正其罪,并按二人。守勤夺防御使,为湖北都监;用章除籍,配雷州本城;康伯,均州都监。

【注释】

①郑兴裔:1126—1199年,河南开封人。曾任均州防御使。

②召兴裔为贺生辰使以觇之:召入兴裔任贺生辰使以侦察敌情。觇:侦察。

③“命兴裔……均州防御使”:任命兴裔重新审理并得到了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府第。服母丧离任,服丧期满,恢复旧职,授均州防御使。

④“延州通判……均州都监”:延州通判计用章劝范雍放弃城池,将要退保鄜州。范雍想要派遣安抚都监李康伯前去说服贼军,不肯出行。贼军退去而卢守勤、计用章相继上奏。知制诰叶清臣因卢守勤拥兵观望,请求给他定罪,同时审查两人。卢守勤削去防御使,任湖北都监;计用章削职为民,发配雷州本城;李康伯为均州都监。

111.(288—56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九》

112.(288—58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七十一》

【今文】康谞 均州观察使∥王安石 蔡京 邢恕居均州

(288—562)又有与履同姓者名谞,为内侍省押班,亦亲幸用事,与知閤门事蓝公佐善,每邀公佐至其直舍,必纵饮大醉,薄莫乃归,尝漏泄禁中语。刘光远被劾,谞与内侍陈永锡受其金,力为营救。言官劾之,帝诏永锡与祠,谞送吏部。后累官至均州观察使。卒,赠保信军节度使,谥忠定。

(288—583)邢恕,字和叔,郑州阳武人。博贯经籍,能文章,喜功名,论古今成败事,有战国纵横气习。从程颢学,因出入司马光、吕公著门。登进士第,补永安主簿。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谕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而对其子雱语新法不便。安石怒,谏官亦言新进士未历官而即处馆阁,开奔竞路,出知延陵县。县废不复调,浮沉陕、洛间者七年,复为校书……徽宗初,言者论其矫诬,责为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居均州。蔡京当国,经营湟、鄯,以开边隙,欲使恕立方面之勋,起为鄜延经略安抚使,旋改泾原,擢至龙图阁学士。恕乞筑萧关,采其里人许彦圭车战法,为浅攻计。又欲使熙河造船,直抵兴、灵,以空夏国巢穴,其谋皆迂诞。转运使李复言恕所为类儿戏,不可用,帝亦烛其妄,京力主之。已而夏人寇镇戎,欲趋渭州,警奏至京师日五六,京惧,始徙恕太原,连徙永兴、颍昌、真定,寻夺职。久之,复显谟阁待制。卒,年七十。

【注释】

①又有与履同姓者名谞:又有与康履同姓的人名叫谞。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蓝珪(康履附)》篇,介绍的主人公叫康谞。

②后累官至均州观察使:后来多次升官至均州观察使。

③邢恕:1105年左右去世,终年70岁,与蔡确、吕惠卿等被列入奸臣传。

④“王安石……居均州”:王安石也喜欢他,通过宾客向他传达心意,让他退居以待时用。邢恕不听从建议,并对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说新法的不当之处。王安石大怒,谏官也说新进士没有担任官职的经历就处在馆阁之内,为想往上爬的人打开了一条出路,于是,让他出知延陵县。县废了以后没再调任,在陕、洛漂浮了七年,又作校书……宋徽宗初年,谏官弹劾他假托名义进行诬陷,又被贬为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居住在均州。

113.(289—920)《史部·正史类·辽史拾遗·卷十二》

114.(290—61)《史部·正史类·金史·卷三》

【今文】北辽燕王 刘耀均州团练使∥巴尔斯入均州

(289—920)燕王危笃,处温托故归私第,欲闭契丹于门外,然后乞王师为声援。契丹知之,遂不果。后介休县进纳人傅遵说随郭药师入燕,被擒,告说李处温父子,尝遣易州富户赵履仁、刘耀赍文字通童贯,欲挟萧后纳土大宋。履仁授朝散大夫,刘耀均州团练使,见充宣抚司准备差使。萧后引问处温父子等,示其前后罪犯,遂无以对。处温赐以自尽,子奭凌迟处斩,籍其家赀。朝廷抚定燕山府,追封处温为广阳郡王,子奭保静军节度使,以本宅为庙。

(290—61)六年正月丙戌朔,高丽、夏遣使来贺。宗弼破宋郑宗孟军于青州。尼楚赫取邓州。苏玛拉入襄阳。巴尔斯入均州。马武取房州。癸巳,克青州。癸卯,栋摩克潍州。丁未,达呼布败宋将赵子昉兵。萨里罕败宋兵于河上。甲寅,宋将马括兵次乐安,宗辅击败之,闻宋主在维扬,以农时还师。宗弼败宋兵于河上。二月乙卯朔,巴尔斯取唐州。癸亥,取蔡州。己巳,伊喇古败宋将台宗隽等兵于大名。庚午,再破其军,获台宗隽及宋忠。甲戌,巴尔斯取陈州。癸未,克颍昌府。郑州叛入于宋,复取郑州。迁洛阳、襄阳、颍昌、汝、郑、均、房、唐、邓、陈、蔡之民于河北

【注释】

①《辽史拾遗》:24卷,清厉鹗撰,补充《辽史》,有注有补。厉鹗(1692—1752年),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

②《金史》:135卷,元脱脱主持编修,记载了上起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脱脱”见本书第75面。

③燕王:北辽宣宗耶律淳(1063—1122年),北辽第一任皇帝。

④处温:李处温(?—1122年),辽朝大臣,醉心官场倾轧,贪污尤甚。后因有人检举他准备挟持萧后纳土归宋,赐死,子李奭伏诛。

⑤六年正月丙戌朔:金天会六年,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初一日。

⑥巴尔斯:有史书称为“拔离速”,生卒年不详。

⑦癸未:宋建炎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⑧河北:黄河以北。

115.(290—213)《史部·正史类·金史·卷十五》

116.(291—591)《史部·正史类·金史·卷一百十四》

【今文】鱼张二亲属近在均州∥白华(子元曲名家白朴)任宋均州提督

(290—213)十一月壬午,从宜伊喇迈努言:“贼鱼张二等,若悉诛之,屡诏免罪,恐乖恩信。且其亲属沦落宋境,近在均州,或相构乱。乞贷其死,徙之归德、睢、陈、钧、许间为便。”诏许之。

(291—591)适朝廷将召邓兵入援,宁古因与华谋同之邓,且拉其二子以往,上觉之,独命华行,而宁古改之徐州。华既至邓,以事久不济,淹留于馆,遂若无意于世者。会瑗以邓入宋,华亦从至襄阳,宋署为制干,又改均州提督。后范用吉杀均之长吏送款于北朝,遂因而北归。士大夫以华夙儒贵显,国危不能以义自处为贬云。

用吉者,本姓富珠哩,名玖珠。初归入宋,谒制置赵范,将以计动其心,故更姓名范用吉。赵怒其触讳,斥之,用吉犹应对如故。赵良久方悟,且利其事与己符,遂擢置左右,凡所言动,略不加疑,遂易其姓曰花,使为太尉,改镇均州。未几,纳款于北。后以家人诬以欲叛,为同列所害。

【注释】

①十一月壬午: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十一月初八日。

②从宜:采取适当的办法。

③“贼鱼……许间为便”:如果把盗贼鱼张二等全部诛杀,曾经屡次下诏免罪,恐违背了恩信。况且他们的亲属沦落在宋境,近在均州,有可能相互勾结为乱。请宽恕他们的死罪,把他们迁移到归德、睢、陈、钧、许之间,这是最好的办法。

④华:白华,字文举,号寓斋,澳州(今山西省河曲县)人,金末进士,曾任均州提督,生卒年不详。子白朴(1226—约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元曲名家。

⑤制干:制置使干办官。原文为“制斡”,误,应为“制幹”,同“制干”。

⑥“会瑗以邓……而北归”:遇到伊喇宁以邓州归降宋朝,白华也跟着来到襄阳,宋朝委任他为制置使干办官,又改均州提督。后来范用吉杀了均州的长官吏员,归降于北朝,就随着归入北方。

⑦“用吉者……名范用吉”:范用吉本姓富珠哩,名玖珠。最初归入宋朝,拜见制置使赵范,准备以计谋说动他的心意,所以改姓名为范用吉。

⑧“凡所言动……改镇均州”:凡是他的言语行动完全不加怀疑,就改换他的姓氏为“花”,让他当太尉,改官镇守均州。

117.(292—30)《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三》

118.(292—55)《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五》

【今文】宋均州总管孙嗣蜡书降元∥河南路统军使西至均州

(292—30)均州总管孙嗣遣人赍蜡书降,且乞援,史权以精甲备宋人之要,遂援嗣而来。其后骁将钟显、王梅、杜柔、袁师信各帅所部来降。

(292—55)十二月甲寅,(元世祖忽必烈)封皇子珍戩为燕王,守中书令。丙辰,敕诸王塔齐尔等所部猎户止收包银,其丝税输之有司。立河南、山东统军司,以塔尔珲和尔齐为河南路统军使,卢升副之,东距亳州,西至均州,诸万户隶焉;察克布哈为山东路统军使,武秀副之,西自宿州,东至宁海,诸万户隶焉。罢各路急递铺

【注释】

①《元史》:210卷,宋濂、王袆(1321—1373年)奉勅撰,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灭亡的历史。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元贞子等,祖籍金华潜溪,后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②孙嗣:生卒年不详。此段节选自《四库全书·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篇,简述宋将孙嗣向蒙元军队投降的过程。事发时间为元宪宗四年(1254年)冬。

③“均州总管……援嗣而来”:均州总管孙嗣派人带着蜡书投降,并且乞求支援。蒙军将领史权用精兵防备宋军的要道,于是接应孙嗣来降。

④十二月甲寅:元中统三年(1162年)十二月初二日。丙辰:元中统三年(1162年)十二月初四日。

⑤珍戩:又名真金(1243—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第二子,出生时,适禅僧海云在漠北,为他取了个汉名。

⑥“立河南……万户隶焉”:建立河南、山东统军司,任命塔尔珲和尔齐为河南路统军使,卢昇为副使,东抵亳州,西到均州,各万户都隶属管辖。

⑦罢各路急递铺:废除各路急递铺。

119.(292—284)《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二十》

120.(293—202)《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五十九》

【今文】均州万户府驻守常德、澧州∥均州 武当郡 房州

(292—284)十二月己酉,徙镇巢万户府戍沅、靖,毗阳万户府戍辰州,均州万户府戍常德、澧州。赐诸王乌呼讷银印。

(293—202)均州。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竹山。

【注释】

①十二月己酉:元成宗三年(1299年)十二月初二。

②“徙镇巢……澧州”:迁镇巢万户府驻守沅、靖,毗阳万户府驻守辰州,均州万户府驻守常德、澧州。

③均州:元朝时均州属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大元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④至元十四年:1277年。

⑤知州黄思贤纳土:知州黄思贤率土归附。

121.(294—192)《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十五》

122.(294—285)《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二十三》

【今文】拖雷破金兵十万于武当山∥伊埒默色(月里麻思) 呼图克哈斯(忽都哈思)均州监战万户

(294—192)太宗以中军自碗子城南下,渡河,由洛阳进;旺沁诺延以左军由济南进;而图类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小潼关,涉宋人之境,沿汉水而下。期以明年春,俱会于汴。遣绰布千诣宋假道,且约合兵。宋杀使者,图类大怒曰:“彼昔遣苟梦玉来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乃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进袭四川,克阆州,过南部而还。遂由金取房,前锋三千人破金兵十余万于武当山,趋均州。乘骑浮渡汉水,遣桂彻讷率千骑驰白太宗。太宗方诣汉水,将分兵应之,会桂彻讷至,即遣慰谕图类,亟合兵焉。

(294—285)伊埒默色,奈曼氏。岁丁丑,太宗命与断事官呼图克鼐尔同署。戊戌,又同额斯伦巴图尔充达噜噶齐,破南宿州。辛丑,使宋议和。从行者七十余人,伊埒默色语之曰:“吾与汝等奉命南下,楚人多诈,倘遇害,当死焉,毋辱君命。”已而驰抵淮上,宋将以兵胁之,曰:“尔命在我,生死顷刻间耳。若能降,官爵可立致。不然,必不汝贷。”伊埒默色曰:“吾持节南来,以通国好,反诱我以不义,有死而已。”言辞慷慨,不少屈。宋将知其不可逼,乃囚之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死。世祖深悼之,诏复其家,以子呼图克哈斯(即“忽都哈思”。编者注)为达尔罕,日给粮食其家人。呼图克哈斯自陈曰:“臣愿为国效死,为父雪耻。”帝嘉纳之,授以上均州监战万户。十八年,以招讨使将兵征日本,死于敌。

【注释】

①太宗:窝阔台(1186—1241年),成吉思汗三子,蒙古帝国大汗。拖雷的三哥。

②图类:即拖雷(1193—1232年),曾先于窝阔台监国一年。

③趋:直奔。

④伊埒默色:即月里麻思,生卒年不详。蒙古乃蛮部人,担任太宗窝阔台的断事官。蒙元军队与南宋军队联合灭金后在边界问题上一直纷争不断。1241年,太宗窝阔台想与宋国议和,于是委派精明能干的月里麻思作为使者去宋国谈判。

⑤辛丑:1241年。

⑥上均州:南宋均州的等级是上。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北伐,省武当军为均州,名“上均州万户府”(又作“均州万户府”),简称“上均州”。

⑦十八年:1281年。

123.(295—241)《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124.(295—585)《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九十五》

【今文】元镇国上将军张禧乘胜复均州∥博啰特穆尔(孛罗帖木儿)捕斩田端子

(295—241)张禧,东安州人。父仁义,金末徙家益都。及太宗下山东,仁义乃走信安……世祖即位,赐金符,授新军千户。三年,从征李璮。时宋乘璮叛,遣夏贵袭取蕲县、宿州等城,禧移兵攻之,贵走,尽复诸城。至元元年,升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宋侵均州,总管李玉山败走,帝命禧代之。三年,与宋将吕文焕战于高头赤山,乘胜复均州。

(295—585)博啰特穆尔,字国宾,高昌人。由宿卫补官,十三转而为江东廉访副使。以选为襄阳路达噜噶齐。至正十一年,盗起汝、颍,均州郧县人田端子等亦聚众杀官吏,博啰特穆尔将民兵捕斩之。未几,行省、廉访司同檄博啰特穆尔,以其所领兵会诸军于均、房同讨贼,贼始退。

【注释】

①张禧:1217—1291年,元镇国上将军、湖广等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②至元元年:1264年。

③吕文焕:?—1299年,小名吕六,号常山,安丰(今安徽省寿县)人,南宋后期著名将领。宋蒙襄樊之战后期宋朝守将,坚守城池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自请为先锋,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后官至元中书左丞。

④博啰特穆尔:即孛罗帖木儿(?—1365年),又名孛罗铁木儿,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之子,元末将领。

⑤“至正十一年……贼始退”:至正十一年(1351年),盗贼在汝州、颍州起事,均州郧县人田端子等也聚众杀官吏,博啰特穆尔率领民兵将他们捕获斩杀。不久,行省、廉访司共同传令博啰特穆尔,令他带所统领的部队在均州、房州同各军会合,一同讨伐贼寇,贼寇才开始撤退。

125.(297—290)《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十七》

126.(297—294)《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十八》

【今文】武当山顶五色云见∥郧阳、均州雨雪雹 雪片大者六寸

(297—290)永乐元年六月甲寅,日下五色云见。八月壬申,日珥随五色云见。八年二月庚戌,车驾次永安甸,日下五色云见。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武当山顶五色云见。

(297—294)宣德元年六、七月,江水大涨,襄阳、谷城、均州、郧县,缘江民居漂没者半。

十七年二月壬寅,郧阳、均州雨雪雹,雪片大者六寸。

【注释】

①《明史》:332卷,清张廷玉等奉勅修,二十四史最后一部,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官至首席军机大臣,谥文和,配享太庙。

②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永乐十一年(1413年)六月初一日。

③宣德元年:1426年。

④十七年二月壬寅: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初十日。

127.(297—568)《史部·正史类·明史·卷四十四》

128.(297—673)《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五十》

【今文】明 均州简介∥北极佑圣真君者 武当山

(297—568)均州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297—673)北极佑圣真君者,乃元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元旗。”此道家附会之说。国朝御制碑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尝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宪宗尝范金为像。今请止遵洪武间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余皆停免

【注释】

①均州:明朝时期,均州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②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将州治武当县撤销并入均州。

③二十七峰:应为“七十二峰”。

④“北极佑圣真君者……余皆停免”:北极佑圣真君,是元武七星宿,后人以为它是真君,在下面作龟蛇。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年,加封号为“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上说:“真武是净乐王太子,在武当山修炼,功成飞升。奉上帝的命令镇抚北方。披发赤足,建立皂色军中大黑旗。”这是道家附会的说法。我朝御制的碑上称,太祖平定天下,受到很多神灵暗中保佑,曾在南京建庙尊崇祭祀。到太宗靖难,认为神有显灵帮助的功劳,又在京城东北角以及武当山重建庙宇。两处京城在每年一定时节和朔日、望日各派遣官员祭祀,而武当山又有专门官员督办祭祀事务。宪宗曾经浇铸铜像。现在请求遵循洪武年间的旧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食,派太常官举行祭祀,其余的都减免停祭。

129.(298—534)《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九十七》

130.(299—598)《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六十二》

【今文】谢澭《钧州志》《均州志》∥陈祚 均州太和山佃户

(298—534)谢澭 《均州志》八卷。

(299—598)陈祚,字永锡,吴人。永乐中进士。擢河南参议。十五年,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合疏言建都北京非便,并谪均州太和山佃户。躬耕力作,处之晏然。仁宗立,诏选用迁谪诸臣,祚在选中。会帝崩,不果用。宣德二年命宪臣即均州会试之,祚策第一。试吏部,复第一。遂擢御史,巡按福建。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闽人德之。还奏白塔河上通邵伯湖,下注大江,苏、松舟楫,多从往来,浅狭湮塞,请开浚。从之,转漕果便。寻出按江西。

【注释】

①谢澭:字禹川,浙江奉化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禹州任职,生卒年不详。曾著《钧州志》八卷。

②《均州志》:误,应为《钧州志》。钧州,在河南省中部,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阳翟有钧台,所以改称钧州。明朝避神宗(名朱翊钧)讳更名为禹州,“因夏禹旧都故也”。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一》:考禹州旧志,有明嘉靖谢澭纂《钧州志》八卷。

③陈祚:1382—1456年,字永锡,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明代官员,著有《小学辨惑》。

④并谪均州太和山佃户:一起贬到均州太和山当佃户。

⑤“宣德二年……策第一”:宣德二年(1427年),命令御史到均州一起考他们,陈祚策试取得第一名。策:策试,以写策论方式进行的科举考试。

131.(299—880)《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八十二》

132.(300—33)《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八十五》

【今文】裁撤均州齐元 宦官韦兴均州镇守∥武当复贡黄精、梅笋、茶芽 洒扫夫役以千计

(299—880)未几,孝宗崩,武宗嗣位,承诏请撤四方镇守中官非额设者。帝止撤均州齐元。大夏复议上应撤者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视中官,皆不纳。项之,列上传奉武臣当汰者六百八十三人,报可。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亦当夺官,福敬等故不入侍以激帝怒。帝遽命复之,而责兵部对状,欲加罪。中官宁瑾顿首曰:“此先帝遗命,陛下列之登极诏书,不宜罪。”帝意乃解。中官韦兴者,成化末得罪久废,至是夤缘守均州。言官交谏,大夏等再三争,皆不听

(300—33)梁璟,字廷美,崞县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孝宗嗣位,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弘治二年,民饥,请免征两京漕粮八十九万余石,从之。帝登极诏书已罢四方额外贡献,而提督武当山中官复贡黄精、梅笋、茶芽诸物。武当道士先止四百,至是倍之,所度道童更倍,咸衣食于官。月给油蜡、香楮,洒扫夫役以千计。中官陈善又携道士三十余人,各领护持敕,所至张威虐。璟皆奏请停免,多见采纳。外艰服除,再抚四川。七年召拜南京吏部右侍郎。久之,就进户部尚书。致仕归,卒。

【注释】

①“承诏请……均州齐元”:刘大夏奉诏裁撤四方不按规定设立的镇守中官,皇帝只裁撤均州齐元。刘大夏(1436—1516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

②项:误,应为“顷”。

③“中官韦兴……皆不听”:宦官韦兴,成化末年获罪,久已废职,到此时以攀结权贵当上均州镇守。谏官纷纷进谏,刘大夏再三力争,皇帝都不听从。

④梁璟:1430—1502年,字廷美,崞县(今山西原平市崞阳镇)人,官至吏部尚书。

⑤“帝登极诏书……以千计”:皇帝登极诏书已免去四方额外贡献,而提督武当山中官又贡纳黄精、梅笋、茶芽等物。武当道士原来只有四百人,至此增加一倍,出家的道童又加倍,衣食都由官府供给。每月供给油蜡、香楮,洒扫夫役上千。

133.(301—361)《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五十八》

134.(301—430)《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六十一》

【今文】周延儒 章正宸谪戍均州∥卢象升 搜捕均州贼

(301—361)章正宸,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延儒欲用宣府巡抚(原文为“抚巡”。编者注)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之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

(301—430)象升合宽、大乐、岱兵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已,次南阳,令大乐备汝宁,宽备邓州,而躬率诸军蹙贼。遣使告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曰:“贼疲矣,东西邀击,前阻汉江,可一战歼也。”两人竟不能御,贼遂自光化潜渡汉入郧。象升遣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由南漳、谷城入山击贼。宽等骑军,不利阻隘,副将王进忠军哗,罗岱、刘肇基兵多逃,追之则弯弓内向。象升乃调四川及筸子土兵,搜捕均州贼。是时,楚、豫贼及迎祥等俱在秦、楚、蜀之交万山中,象升自南阳趋襄阳进兵。贼多兵少,而河南大饥,饷乏,边兵益汹汹。承畴、象升议,关中平旷,利骑兵,以宽重镇军入陕,而襄阳、均、宜、谷、上津、南漳,环山皆贼。七月,象升渡淅河而南。九月,追贼至郧西

【注释】

①章正宸:?—1646年,弹劾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奏革西厂,阉宦呼为“铁汉子”,谪戍均州。

②“未几……谪戍均州”:没过多久,朝廷推举内阁大臣,(章正宸)因援救李日宣,贬谪流放均州。

③象升:卢象升(1600—1639年),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

④“令大乐备汝宁,宽备邓州”:令祖大乐守备汝宁,祖宽守备邓州。

⑤郧西:“郧”的西面,郧阳府的西面。许多学者误为“郧西县”。

135.(301—545)《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六十九》

136.(302—65)《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九十二考证》

【今文】罗汝才率九营走均州∥罗汝才 九营:郧县四营,均州五营

(301—545)迨十一年春,国能、献忠降,万庆等大噪而去,改称“十三家”,势颇衰。而文灿拥兵德安,不敢击,万庆等复大振。李自成向关中,万庆及马光玉、马进忠、罗汝才、惠登相、贺一龙、蔺养成、顺天王、顺义王九家最著。八月,进忠、光玉大挫于潼关。九月,郧、襄贼又大败于双沟,汝才率九营走均州,万庆率三营走光、固。十一月,汝才亦降,自成又大败关内,势益衰,惟万庆、光玉、一龙、顺天王最劲。而万庆得马士秀、杜应金所劫左良玉贿,富且强,营麻城,徙信阳

(302—65)《郝景春传》:罗汝才率九营之众请降于熊文灿。方炜按:所谓九营者,汝才与一丈青、小秦王、一条龙为郧县四营,惠登相与王国宁、常国安、杨友贤、王光恩为均州五营。见《明纪事本末》,谨附识。

【注释】

①迨十一年春:到十一年春。十一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

②十三家: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实有16个营兵力,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

③文灿:熊文灿(1575—1640年),明末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再起,势如破竹,熊文灿因此次抚局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

④“郧、襄……走均州”:郧、襄的贼寇在双沟又遭大败,罗汝才率领九个营逃往均州。

⑤“而万庆……信阳”:而万庆得到马士秀、杜应金所抢劫的财物,既富有又强大,在麻城把营,后迁到信阳。

⑥郝景春:明末房县知县。崇祯十二年,张献忠义军至房县城下劝降,郝景春在城上大骂,坚持了五天五夜。城破,拒降,与其子郝鸣銮一道被杀。

⑦罗汝才:?—1642年,陕西延安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崇祯十一年,诈降于熊文灿。后在郧阳、均州一带武装割据,与谷城诈降的张献忠遥为声援。崇祯十四年(1641年)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后与李自成渐生不和,被李自成袭杀。此段为罗汝才率领九营义军向熊文灿投降时介绍九营的分布情况。

137.(302—89)《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九十四》

138.(302—158)《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九十七》

【今文】陈美非陈世美 均州知州胡承熙∥赵重华武当山寻父

(302—89)陈美,字在中,新建人。崇祯时由乡举知宜城县。兵燹之余,民生凋瘵。及张献忠据谷城,人情益惧,美安辑备至。襄阳陷,贼兵来犯。美偕守备刘相国迎击,贼中伏败去。巡按御史上其功,获叙录。抚治都御史王永祚以六等课所部有司,美居上上。荐于朝,未及擢用。十五年冬,李自成长驱犯襄陷,左良玉先奔,永祚及知府以下俱遁。贼入城,乡官罗平、知州蔡思绳、福州通判宋大勋殉节。贼分兵寇宜城、枣阳、谷城、光化、均州。美守宜城,固拒八昼夜。城陷,抗骂不已,为贼磔死。训导阳城田世福亦死之。

均州知州胡承熙被执不屈,与其子尔英俱死。承熙有能声,永祚课属吏,亦列上上,迁刑部员外郎,未行,遇难。贼犯郧阳,同知刘璇死之。

(302—158)赵重华,云南太和人。七岁时,父廷瑞游江湖间,久不返。重华长,谒郡守请路引,榜其背曰:“万里寻亲。”别书父年貌、邑里数千纸,所历都会州县遍张之。西祷武当山,经太子岩,岩阴有字曰:“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赵廷瑞朝山至此。”重华读之,恸曰:“吾父果过此,今吾之来月日正同,可卜相逢矣。”遂书其后曰:“万历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久之竟无所遇。过丹阳,盗攫其资,所遗独路引。且行且乞,遇一老僧呼问其故,笑曰:“汝父客无锡南禅寺中。”语讫忽不见。重华急趋至寺,果其父,出路引示之,相与恸哭。留数日,乃还云南。

【注释】

①陈美:?—1642年,江西新建人。陈美非陈世美。陈世美的人物原型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陈年谷(1625—约1690年),字丰之,号熟美,湖广均州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人,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携妻秦馨莲告老还乡,有好事者贬之曰“陈世美”,杜撰故事《铡美案》。

②陷:误,应为“阳”。

③“父廷瑞游江湖间,久不返”:父亲赵廷瑞到各地游历,一直没有回来。

④榜其背曰:在背后写着。

⑤“别书父……遍张之”:另用数千张纸写上其父年龄、相貌、籍贯,张贴在所经过的州县城市。

⑥久之竟无所遇:过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

⑦“过丹阳……所遗独路引”:路过丹阳时,强盗将他的钱抢走,只留下路条。

⑧“重华急……相与恸哭”:重华急忙赶到那里,果然找到父亲,拿出路引给父亲看,相对痛哭。

139.(306—6)《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九十》

140.(308—619)《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二百八》

【今文】杜曾走保武当∥均州刺史崔玄日韦与王同皎通谋

(306—6)访选精锐八百人,自行酒饮之,,于鸩翻。敕不得妄动,闻鼓音乃进。曾兵未至三十步,访亲鸣鼓,将士皆腾跃奔赴,曾遂大溃,杀千余人。访夜追之,诸将请待明日,访曰:“曾骁勇能战,坚尧翻。向者彼劳我逸,故克之;宜及其衰乘之,可灭也。”乃鼓行而进,遂定汉、沔。曾走保武当。武当县,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县以武当山得名。唐为均州武当郡。杜佑曰:“郡城延岑所筑”。

(308—619)五月庚申,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武三思使郑愔告朗州刺史敬晖、亳州刺史韦彦范、桓彦范时赐姓韦,因而称之。愔,于今翻。亳,旁各翻。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均州刺史崔玄与王同皎通谋。六月戊寅,贬晖崖州司马,彦范泷州司马,柬之新州司马,恕己窦州司马,玄白州司马。

【注释】

①《资治通鉴》:294卷,北宋司马光著,记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②访:周访(260—320年),字士达,晋朝名将,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此段选自《四库全书·资治通鉴·卷九十·晋纪十二》,事发时间为317年。

③曾:杜曾(?—319年),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晋朝将领。312年随司马歆起兵,建兴三年(315年)占据汉水、沔水地区。太兴二年(319年),周访大败杜曾,杜曾的部下马俊、苏温等抓获他到周访处投降,被斩杀。

④延岑:?—36年,字叔牙,南阳郡筑阳县(今湖北省谷城县)人,王莽末年叛军领袖。王莽末年,延岑屯兵均州,筑土为城,史称“延岑城”。汉光武帝4年(28年)春,邓禹率护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与延岑在均州交战,延岑战败,均州土城被废,武当县驻地移往梅溪庄(今老营宫)。

⑤五月庚申: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

⑥崔玄:639—706年,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唐朝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崔玄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听信武三思谗言,贬崔玄为均州刺史。后来,崔玄又被贬为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司马,削去封爵,在流放中逝世。

141.(312—296)《史部·编年类·通鉴释文辨误·卷七》

142.(314—598)《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五》

【今文】汮、均辨 汮均口∥曹珝 均州团练副使

(312—296)史炤《释文》曰:“汮、均,皆水名。”余谓汮均一水也。

按《水经注》:“均水有三名。均水发源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南迳顺阳县,当涉都邑之北,南入于沔。《地理志》言:熊耳之山,水出焉,东南至顺阳,入于沔者也。”又曰:“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汮水。汮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汮口。”又曰:“沔水自武当县东南流,迳涉都城东北,均水入焉,谓之均口。则、汮、均虽有三名,实一水也。”孙愐曰:“汮,水名,出析县北山入沔。今作均。”盖汮、均同音,或曰汮口,或曰均口。后人遂连汮、均二字言之,谓为汮均口。

(314—598)丙申,内园使曹珝闺门不肃,责授均州团练副使。珝,彬子,秦王女婿也。

【注释】

①《通鉴释文辨误》:12卷,宋元之际胡三省撰,对南宋史炤《通鉴释文》进行订正、勘校。胡三省(1230—1302年),字身之,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南宋理宗宝祐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宋元之际史学家。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原本980卷﹐今存520卷,南宋李焘著,记述北宋168年历史。李焘(1115—1184年),字仁甫,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终生未获大用,以名节、学术著称,赐谥“文简”。

③《释文》:30卷,即《通鉴释文》,南宋史炤著,有不少错误,后世多有订正。

④《地理志》:《汉书·地理志》,东汉班固(32—92年)撰。

:同“涓”。误,应为“淯”,音yù。清朝戴震(1724—1777年)校《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及其他多种典籍为“淯”。

⑥孙愐:籍贯、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时为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司马。

⑦丙申: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一月十七日。

⑧曹珝: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儿子,娶秦王赵廷美之女兴平郡主,官至昭宣使。

⑨坐:介词,由于,因为。

⑩闺门不肃:私生活不检点,与家眷淫乱。

143.(316—755)《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三》

144.(317—177)《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

【今文】刘文柄 筠州团练使 非“均州”∥王知和 均州都监

(316—755)八月癸酉朔,广南西路转运使、主客郎中刘文柄削五任官,责授均州团练使,不签书州事。

(317—177)戊寅,降知凤翔府、兵部郎中、直龙图阁宋禧知汝州,江南东路转运使、兵部郎中范宽之知濠州,礼宾副使王知和为均州都监,并坐前为两浙转运使、提点刑狱而失按知杭州孙沔也。

【注释】

①八月癸酉朔: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八月初一日。

②刘文柄:《宋会要》为“刘文炳”,生平不详。

③均州:多种典籍记为均州。《宋会要·职官》作“筠州”。筠州有二:一在江西,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后改瑞州;一在四川筠连县。

④戊寅: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八月十六日。

⑤礼宾副使:北宋前期为诸司副使之一,位次于西染院副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改名为武义郎。

⑥都监: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145.(317—449)《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

146.(317—608)《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八》

【今文】刘恕 均州 筠州∥均州军事判官孙亶

(317—449)恕,均州人,君锡,良规之子也。攽,敞之弟也。

(317—608)庚辰,命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并《敕》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翰林学士元绛、权三司使李肃之、权发遣盐铁副使傅尧俞、权户部副使张景宪、度支副使王靖、同修起居注李寿朋、集贤校理陈绎,并同详定。太子右赞善大夫吕嘉问、光䘵寺丞杨蟠、崇文院校书唐坰、权许州观察推官王觌、三司推勘公事乔执中、检法官李深、勾当公事张端、著作佐郎赵蕴周直孺、均州军事判官孙亶,并为删定官

【注释】

①恕:刘恕(1032—1078年),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省高安市)人,《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②均州:误,应为“筠州”。根据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八·秘书丞刘君墓碣》《宋史·卷四四四·刘恕传》,应为“筠州”。筠州在江西,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

③庚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④军事判官:宋朝州郡属官,协理本州郡事。

⑤删定官:类似从事校对业务的工作人员,为八品。陆游曾担任此官职。

147.(318—521)《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

148.(319—289)《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

【今文】右龙武大将、均州团练使宗制∥文彦博(父)均州团练副使 文及甫(子)落职均州

(318—521)戊戌,右龙武军大将军、均州团练使宗制卒。相王允弼子也。中书拟赠华州观察使、华阴侯。手诏:“宗室名连‘宗’字者,皆太祖、太宗诸王之后,方今于皇家最为行尊属近,比岁沦亡相继,存者无几,送终之典理宜加厚。可赠彰化军留后、北海郡公,著为例。”

(319—289)诏于都城门外赐文彦博饯送御筵,令中书、枢密院臣僚同赴。上自为诗赐之,仍命参知政事章惇为之序。诏彦博曰:“卿在二祖朝,蚤冠三事,怀忠奋策,迄有大勋。来觐外廷,相成宗祀,崇进公品,往莅洛师,锡燕赐诗,昭示殊礼。仍敕近辅,序而识之,庶传无穷,著见贤业。其承朕志,体服眷恩,今赐卿诗序,至可领也。”

改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沈起为温州团练副使、越州安置。

【注释】

①戊戌: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初九日。

②宗制:赵宗制,生卒年不详,相王赵允弼(1007—1069年)第七子,北海郡公。

③“诏于……为之序”: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闰九月二十三日,皇帝下诏,于都城门外赐御筵饯送文彦博,令中书、枢密院臣僚一起前来送行。皇上亲自作诗赐给文彦博,并命令参知政事章惇作序。

④彦博: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其子文及甫曾“落职均州”,见(322—815)。

⑤团练副使:散官名,唐天宝后始置。宋沿置,为十等散官之第四等。从八品,常用于安置责降官。

149.(319—782)《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

150.(320—332)《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

【今文】练亨甫 均州编管∥朝奉大夫刘斐 知均州

(319—782)诏除名均州编管人、前漳州军事判官练亨甫移彬州编管,坐与有服兄劼同取杂户女秽滥也

(320—332)光州之燕介,均州之刘斐。闰二月八日

……刘斐,元年闰二月八日以朝奉大夫知均州。

【注释】

①编管:宋制,凡官员获罪,削名除籍,其情罪轻者“送某州居住”,情罪稍重者称为“安置”,情罪加重者称为“编管”。编管:编入当地户籍,并由地方加以管束。

②练亨甫:又名练及福,字葆光,宋句容人。幼颖悟,七岁能属文,十四岁入京师,王安石甚奇之,呼为“小友”,引为白衣检讨,继荐上殿。熙宁六年(1073年)决取进士科,后为史馆编修。此文事发时间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二十九日。

③“坐与有服兄劼同取杂户女秽滥也”:这是一则著名的故事,许多古籍都有收录。《四库全书·说郛·卷四十二》原文:“均州奏本州编管前漳州判官练亨甫,逐次与兄练劼、弟练冲甫,往女弟子鲁丽华家踰滥,后收养在宝林院郭和尚房下,令求食。因探见丽华与百姓王尤(一作“九”。编者注)在店饮酒,唤归寺内,殴打鲁丽华。营将已申举司理院。”

④闰二月八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闰二月八日。

151.(320—576)《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四》

152.(321—102)《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

【今文】苏辙谏张颉 张颉知均州∥成卓 均州酒税

(320—576)颉为桂州经略使日,有安化州首领,以本族饥馑依旧例借粮于宜州。颉指挥宜州不借一粒,致夷人作过,于省界偷牛。因此夷、汉相互仇杀。颉更无方略,直令宜州兴兵讨之,致本州官兵陷没。颉遂发数千人,令供备库副使费万往讨之,全军皆没。颉又遣路分都监王奇知宜州,仍以数千人入讨,全军覆没。事闻朝廷,先帝为之旰食,遣谢麟将数万人,费百余万贯,竟以招降而定。颉既措置乖方,致陷两将兵马,而费万、王奇之死,又不以实奏。因转运使马默等论列,朝旨差宾州推官朱恂取勘。因此落职夺官知均州。右臣所论三事,皆有文案,可以复验。

(321—102)乙卯,以交趾进奉使朝散郎、户部员外郎黎钟为吏部员外郎,副使宣节副校尉、西头供奉官、合门祗候杜英辈为东头供奉官、西京左藏库副使。邕州左、右江都巡检使成卓责授内殿承制,添差均州酒税,仍令差人伴押前去交割。

【注释】

①颉:张颉(?—1087年),字仲举,其先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徙鼎州桃源(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初四,朝请大夫、直龙图阁张颉为户部侍郎。右司谏苏辙愤然上书,总结了张颉猜、险、邪、佞、狡、愎、暗、刻等八个方面的不足,此段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乙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五月初四日。

153.(322—685)《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七》

154.(322—815)《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七》

【今文】李泽 送均州编管∥文彦博(父)均州团练副使 文及甫(子)落职均州

(322—685)熙河路都监、右骐骥副使李泽追十五官,特除名勒停,送均州编管。熙河第二副将、文思副使秦世追十八官,特除名勒停,送江州编管。熙河第一将、左骐骥使姚师闵追十二官,勒停。

(322—815)庚戌,朝奉郎、集贤殿修撰文及甫落职知均州,仍依吕大防例,不得引用期数赦恩叙复及甫坐何事当考。或恐与刘唐老事相关。唐老责在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丁酉。邸报文及甫责词云:“元祐之际,群凶擅朝。尔游其间,傅会邪说。情通语秘,交昵朋党。夤缘私恩,忝冒近列。久稽显黜,已屈公言,不自省愆,乃敢祈进。其谢少殿,往临小邦。有社有民,尚体恩贷。”

【注释】

①熙河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为经略安抚使路,治熙州(治今甘肃临洮县)。此段事发时间为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二十二日。

②追十五官:追回十五级官衔。

③除名: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

④勒停:勒令停职。

⑤庚戌: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十二日。

⑥朝奉郎:北宋前期为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二十阶,从七品上。

⑦集贤殿修撰:北宋前期为馆职,宋神宗时废。宋哲宗复置,为正六品贴职。

⑧文及甫:北宋名相文彦博第六子,初以大理评事直史馆,与邢恕相善,生卒年不详。文彦博曾任均州团练副使,本书也有介绍,见(319—289)。

⑨落职:降职。

⑩吕大防:1027—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⑪叙复:获罪降职后按后来的劳绩恢复职位。

155.(322—820)《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七》

156.(325—211)《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二》

【今文】鲁君贶以前官知均州∥武当县丞任雄翔以城降

(322—820)甲子,郭知章罢中书舍人,以前官充集贤殿修撰、知和州;吴安持落宝文阁待制,降授朝散大夫、少府监、分司西京,陈州居住。鲁君贶罢司农少卿,以前官知均州。

(325—211)丙申,金万户尼楚赫陷均州,守臣杨彦明遁去,添差武当县丞任雄翔以城降。雄翔,燕山人也。赵甡之遗史曰:“先是,靖康初,金人入河北州县,军民皆杀归朝燕官。均州有添差武当县丞任雄翔者,燕山人,三世及第,有智筭。闻乱,即率燕人之家所有器刃及有马者,皆纳之,以明不反,知州事杨彦明信之。未几,有溃兵犯州境者,令雄翔措置,每出必胜,均人亦赖之,随付以器甲、兵马,使防境内。雄翔尝与彦明曰:‘国家忘战久,士卒偷惰不可用。若金人至,必不能当。前者边事初动时,若国家尽取归朝燕人,使之防边,驭之有道,犹可支梧。今国家兵马,更十年后,恐或可用。’及金人入境,百姓流徙而去。彦明计穷,雄翔乃以其众送彦明全家上武当山,复还城中。金人到,雄翔迎入城,于是归朝燕人尽随金人北去。”丁酉,朝议大夫李楫行监察御使。是日,金人陷房州。

【注释】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史事的编年史书。李心传(1166—1243年),字微之,亦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应试未举,闭门著书,直到晚年,才被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二十三人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

②甲子: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二十六日。

③鲁君贶:生卒年不详,曾任都水使者。贶:音kuàng。

④司农少卿:北宋初为四品寄䘵官,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为职事官,正六品。

⑤丙申: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一日。

⑥智筭:也作“智算”,谋划,计谋。筭,音suàn。

⑦丁酉: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二日。

157.(325—477)《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二》

158.(325—509)《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四》

【今文】张浚 王择仁屯留均州∥范之才复金均房州镇抚使 前知均州李伦清

(325—477)时率步骑数万人入卫,至房州遇德音,知敌骑退,乃还。以本司参议官、直秘阁王以宁代程千秋为京西制置使,使图桑仲,假以便宜。又以宣义郎、御营使司参议官王择仁知襄阳府,节制京西军马。择仁初为浚所按,与前知永兴军郭琰俱系狱,既而释之。以宁,开封人,政和中自小校换授,建炎初以枢密院编修官出知鼎州,为浚所辟。以宁至襄阳,见仲方强,乃卑辞假道而去,引其兵屯潭州。择仁孤军不敢进,亦屯留均州。由是,仲益无所惮。王之望记西事曰:“张浚归自秦亭,士马甚盛,至房陵,畏桑仲而不敢近,乃以王以宁为制置使,王择仁节制军马步骑十万,措置汉上。以宁至襄阳,乃卑辞假道而去,择仁孤军不敢进,顿于均州。后其将王辟叛去,复溃而亡。于是,西师之东下者,星散尽矣。”

(325—509)京西南路转运副使范之才起复金均房州镇抚使、兼知均州,仍赐三品服。时王彦已戍金州,而均、房二州为桑仲所破,守臣李伦清、韦知几皆遁,之才不能之镇而卒。《日历》:“绍兴二年九月甲申,伦清以朝散郎奏差知广安军。二年八月壬辰,右朝奉大夫、前知均州李伦清状:‘建炎三年五月,准敕差知均州,八月五日到任,至绍兴元年八月五日满三考……’”

【注释】

①时: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初七日。

②浚:张浚(1097—1164年),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南宋抗金明将。

③王以宁:约1090—1146年,字周士,两宋之际爱国词人。后文“为浚所辟”,意思是被张浚发现、重用。

④转运副使:宋朝在京东、京西等诸路转运司皆设置此职,选朝官充任。

⑤镇抚使:南宋始置。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以武装集团首领李成、桑仲、郭仲威、许庆为镇抚使。在诸使所据地区,除茶盐由朝廷置官提举外,其余均归镇抚使便宜行事。

⑥时: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初十日。

159.(325—576)《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

160.(325—682)《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

【今文】红巾贼屡犯均州∥金房镇抚使王彦平均州

(325—576)红巾贼屡犯均州,知武当县、奉议郎王㬇率邑人保山寨。贼军大至,或劝之使遁,㬇曰:“使吾有此心,则不能与邑人为此来矣。”遂与一家俱死。后录其家一人。此据张钧《续忠义录》。钧以为建炎末事,故附于此。但又以为金人大军搜山,则非也。此时均州诸盗乃李忠之徒,金人未尝至。今删改,令不牴牾

(325—682)诏襄邓镇抚使桑仲、金房镇抚使王彦释怨体国,不得自相侵扰。初,仲虽受命,然犹恃兵众,再图取金州。是冬,以其众分三道:一攻住口关,一出马郎岭,一捣洵阳县,使其副都统制、武节大夫、荣州刺史李横统之。前军去金州三十里,彦曰:“贼兵以我为寡,故寇三道,以离吾之势。今吾破其坚,则脆者自走矣。”时贼之大兵在马郎岭北,彦遣统制焦文通御住口关,而自以亲兵营马郎岭,与之对垒几月,大战凡六日,贼大奔溃,彦纵兵追击,均州平。

【注释】

①红巾贼:又称作红军,是蒙元侵宋末期汉人复国的主要起事力量,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②奉议郎:正八品文臣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太常、秘书和著作郎。

③牴牾:音dǐwǔ,矛盾,引申为相互冲突。

④时为绍兴元年(113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⑤镇抚使:南宋始置。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以武装集团首领李成、桑仲、郭仲威、许庆为镇抚使。在诸使所据地区,除茶盐由朝廷置官提举外,其余均归镇抚使便宜行事。

⑥王彦:1089—1139年,字子才,河东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南宋抗金名将,部众达十多万人,屡破金兵。1131年冬天,王彦与关师古打败伪齐郭振率领的数千骑兵,活捉郭振,收复秦州。此段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161.(325—770)《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

162.(325—778)《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九》

【今文】均州守臣林积仁弃城∥礼部尚书卫仲达 均州居住

(325—770)马友之死也,其溃卒过均州境上,守臣林积仁闻之,弃城去。诏罢积仁。

(325—778)集英殿修撰何志同、宋伯友并复徽猷阁待制,右文殿修撰李璆、左朝议大夫赵子崧并复集英殿修撰,朝请大夫卫仲达复秘阁修撰。璆,开封人,宣和末自中书舍人坐朋附蔡绦斥去;卫仲达,华亭人,靖康初礼部尚书,兵至而遁,坐除名,均州居住。至是并以赦复之,而子崧已卒于浔州矣。

【注释】

①林积仁:字充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任瓯宁知县。幼时天赋异禀,成人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声如洪钟。生卒年不详。此段事发时间为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初九日。

②集英殿修撰: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置,正六品贴职。集英殿:北宋皇宫宫殿建筑之一,其始建于赵匡胤初年,原名广政殿,1032年更名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此段事发时间为绍兴二年十月初一日。

③何志同:宋代官吏。官至少师、端明殿学士。

④徽猷阁待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置,从四品,属侍从贴职。

⑤右文殿修撰:宋徽宗政和六年由集贤殿修撰改名,从六品贴职,仅次于集英殿修撰。

⑥左朝议大夫: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分为左、右朝议大夫,后定为十五阶。

⑦朝请大夫: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设,从六品。

⑧秘阁修撰:北宋徽宗政和六年置,为贴职,正六品,用以待馆阁之资深者,多由直龙图阁迁任。

⑨中书舍人:官员,始于先秦,唐末参政议事,掌管起草诏令。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南宋为中书后省长官。

163.(325—866)《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七》

164.(326—384)《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九》

【今文】均州县职田 非“均州”∥三州都统制格禧知均州

(325—866)庚午,诏:“无职田选人及亲民小使臣,并月给茶汤钱十千,职田少者,通计增给。”先是,御笔增选人、小使臣俸以养廉,辅臣进呈,上谕以“今饮食衣帛之直,比宣和不啻三倍,衣食不给,而责以廉节,难矣。虽变旧法,以权一时之宜”。户部尚书黄叔敖言:“文武官料钱,各有格法,不可独增选人、小使臣。乞令提刑司均州县职田,于一路通融应副,无职田及职田少者增支。”从之。

(326—384)丁酉,诏于皇城内修盖天章阁,以奉祖宗神御。后以亲征,未及行。武功大夫、知商州、充金均房三州都统制格禧知均州。王彦之弃金州也,宣抚司遣禧以所部戍之,及柴斌为安抚使,以禧权均州,至是申命。

【注释】

①庚午: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十七日。

②均州县职田:平均分配各州县的职田。均:平均分配。职田: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官吏离任时要把职田移交给下一任。这种土地严禁买卖,也不得换易。北宋沿唐制复置职田,只授予外任官。北宋末及南宋初年,贪官污吏往往非法多占职田,所以宋高宗下此诏书。补充说明的是,此文中的“均州”被有些学者误认为是地名,当成了丹江口市的“均州”。

③丁酉: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三十日。

④武功大夫: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重定武臣官阶官名,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武功大夫为第二十七阶。绍兴二年(1132年)改为非军功不得由武功大夫转至右武大夫以上阶。

⑤格禧: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年,武功大夫格禧任金、房州镇抚使。宣抚处置使张浚命格禧率兵三千,扼守金州(治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和房州(治房陵,今湖北省房县)。绍兴六年,武功大夫、商州知州、金均房三州都统制格禧任均州知州。时均州(治武当,今湖北省郧县东南)已属京西南路,格禧便成为岳飞部属。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保奏均州知州格禧“措置宣力”,进一官。

165.(326—650)《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二》

166.(327—151)《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四》

【今文】武功大夫王默知均州∥均州观察使 范讷

(326—650)辛丑,辅臣奏以武功大夫王默知均州,武功大夫、康州刺史邢舜举知光州。上曰:“今日边垒,内则抚绥,外则斥堠,二大事未易得人,宜精择之。”

(327—151)乙酉,左朝议大夫、知婺州吴表臣复敷文阁待制。直秘阁、知潭州刘昉言:“武岗军猺人杨再兴父子,自建炎中侵占省地,几二十年。近准御前处分,令昉措置,遂遣安抚司干办公事王历谕以祸福,愿还省地,及民田共六十余亩。已召民归业,欲乞永免赋役。”从之。历,㬇弟也。明年四月壬寅推恩

降授均州观察使范讷卒于夔州。丙戌,遗表上。上曰:“讷庸人也,朕尝识之,全不知兵。今既云亡,可复一官。”乃复昭化军承宣使

【注释】

①辛丑: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九月十八日。②辅臣:辅弼之臣,多用于宰相。

③王默:生卒年不详。前任是格禧,见(326—384)注释。

④抚绥:安抚,安定。

⑤斥堠:音chìhòu,斥候。原意指侦察,候望。此指探测敌情,开拓或扩大疆土。

⑥乙酉: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月十三日。

⑦敷文阁待制: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日始置,从四品。

⑧直秘阁: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始置。宋前期由朝官充。南宋后期京官得直秘阁。

⑨干办公事:全称“宣抚处置使司干办公事”,差遣名,慕僚。

⑩降授:贬官。

⑪范讷:?—1145年,因“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被邓肃(1091—1132年)弹劾。

⑫丙戌: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十月十四日。

⑬承宣使:宋初沿唐制,置节度观察留后,无定员,无职守,虽冠有军名而不赴任,仅为武臣加官虚衔。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称承宣使,正四品。

167.(327—166)《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

168.(327—240)《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

【今文】冯荣叔知均州∥状元刘章通判筠州 非“均州”

(327—166)六月己亥朔,右宣义郎、知信阳军冯荣叔代还,上言:“京西、淮南民之归业者尚少,望诏有司,应归业之民,如给复年限已满,止收其半税,更假之五七年,以劝耕垦。其流移在内郡,欲归业者,所在自陈,不许占留。不过数年,丁赋如旧矣。”上甚以为然,谕大臣曰:“若荒田耕凿得遍,大为国家之利。今边境宁靖,人思归业,然所在尚有占留之弊,可令户部措置。”乃以荣叔知均州。

(327—240)尚书祠部员外郎胡宁、秘书省著作佐郎刘章并罢。章有士望,太师秦桧疑其不附已,而宁本因其父兄与桧厚,故召用之。至是,桧知宁兄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寅之贫,因其往剑州省觐世母,遗以白金。寅报书曰:“愿公修政任贤,勿替初志;安内攘外,以开后功。”桧以为讥已,始怒之。寅尝游岳麓寺,大书壁间云:“是何南海之鳄鱼,来作长沙之鹏鸟。”于是,帅臣刘旦方欲捃摭张浚诸人之罪,而旦潮阳人也,亦大怒,复讼寅于桧。侍御史曹筠即奏:“宁兄阿附赵鼎,章居衢州,与鼎宾客交通,故二人私相朋比,众所指目,不知每怀异意,欲以何为?若不罢斥,无以安众心!”乃以章通判均州,而宁充夔州路安抚司参议。

【注释】

①六月己亥朔: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六月初一日。

②冯荣叔:生卒年不详,曾任浙江余姚县丞,先后在黄州、濠州、均州任职。

③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④刘章:1097—1177年,字文孺,衢州龙游(今浙江省龙游县)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乙丑科状元,著有《补过斋拙稿》若干卷。此段事发时间为绍兴十九年(114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秘书省著作佐郎:南宋时掌管日历及祭祀祝辞,正八品。

⑤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籍贯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⑥均州:误,应为“筠州”,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后改瑞州。

169.(327—255)《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一》

170.(327—338)《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七》

【今文】均州观察使、知閤门事钱恺∥皇叔赵士洪 均州观察使

(327—255)辛酉,权尚书礼部侍郎、兼侍讲陈诚之,均州观察使、知閤门事钱恺,为大金贺正旦使、副。

(327—338)戊子,皇叔象州防御使士洪为均州观察使,以积阀迁也。

【注释】

①辛酉: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八月十八日。

②陈诚之:1093—1170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状元。

③知閤门事:宋代閤门司主管官员,掌朝会、游幸、宴享礼仪等事。閤:音gé。

④贺正旦使:全称为“贺正旦国信使”,官名,宋、辽与宋、金间向对方皇太后、皇帝或皇后祝贺正旦的使臣,简称正旦使或贺正使。正旦:农历正月初一日。

⑤戊子: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八月初七日。

⑥防御使:唐防御使在团练使之下,宋升于团练使之上。从五品。

⑦观察使:北宋观察使兼本州刺史。南宋正五品,位次低于承宣使,高于防御使。

⑧积阀:所积累的功劳和资历。

171.(327—504)《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

172.(327—804)《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

【今文】均州守臣吕游问∥均州忠义统领昝朝等复据邓州

(327—504)辛卯,宰执进呈均州守臣吕游问言:“本州城下边接汉水放生去处,公库岁收鱼利钱,补助天申节进银。自金州以来,密布鱼枋,上下数百里,竭泽而渔,无一脱者。乞禁止。”上曰:“均州贡银不多,而经营至此,必是别无窠名可办。且放生池虽有法禁,亦细民衣食所资,姑大为之防,岂能尽绝。今自官中竭泽采捕,以供诞节,其亦不仁甚矣!可如所奏。”

(327—804)是日,均州忠义统领昝朝等复据邓州。初,敌将刘萼之败于茨湖也,还军及邓州,驻于城北八里。

【注释】

①辛卯: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九月二十九日。

②宰执:宰相和执政的合称。

③吕游问:生卒年不详。《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曾录吕游问一段故事:“(一一七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前湖广总领吕游问特降两官,权京西提刑陈从古特降一官。先是,游问在任将官屋亏价卖与族侄昭中,又令兑换会子,取受钱物,已落职放罢,委官体究。至是,刑部言游问判状兑钱事理明白,而京西提刑司体究违慢,故并罪之。”

④天申节:南宋以高宗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

⑤上:皇上,宋高宗。

⑥窠名:款目,条项。

⑦细民:小民,老百姓。

⑧是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二月初六日。

⑨统领: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一日始设,在统制之下,正将之上,属将佐。

173.(327—805)《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

174.(327—862)《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九》

【今文】均州乡兵总辖杜隐入河南府∥张抡为均州防御使

(327—805)丁未,鄂州统制官王宣至邓州。先是,昝朝既入城,遣人告捷,京湖制置使吴拱俾宣以千七百骑赴之,拱继至。又遣训练官朱宏、王彦忠等率忠义人入汝州。是日,均州乡兵总辖杜隐等入河南府。先是,金人以兵二千驻长水县,金州都统制王彦遣将官杨坚、党清,引兵会忠义人往击破之,杀其将二人,获部将王宝以归,遂复长水县。坚以深入敌陈,死之,清引其兵进攻嵩州,亦克之,又克永宁、寿安二县,遂进兵入河南府,城中民吏皆迎降。费士戣《蜀口用兵录》载复河南事,全不言均州遣兵一节。赵甡之遗史乃略及之。按《日历》:明年正月壬辰,知均州武钜兼知河南府,则必是均州有收复之功,但未得其详。当考。

(327—862)己丑,蕲州防御使、知閤门事、干办皇城司刘允升为福州观察使,果州团练使、知閤门事、干办皇城司张抡为均州防御使,皆以配填班直推恩也。

【注释】

①丁未: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二月初九日。

②乡兵:两宋地方民兵。

③陈:误,应为“阵”。

④己丑: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二十三日。

⑤知閤门事:宋代閤门司主管官员,掌朝会、游幸、宴享礼仪等事。閤:音gé。

⑥干办皇城司:全称为“干办皇城司公事”,差遣名,即皇城司勾当官,南宋改“勾当”为“干办”。

⑦张抡: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约1162年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丝竹,泛指音乐。

175.(328—134)《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卷五》

176.(331—316)《史部·编年类·宋史全文·卷二十四下》

【今文】王继恩 均州安置∥均州守臣戴之邵自请讨贼

(328—134)贬昌龄忠武军行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仍籍没其家资;旦削籍流浔州。仍召中外臣僚与交通者,一切不问。

(331—316)九月丁巳,进呈付出严别札子。洪适等奏:“后省已曾看详,只是编类之书,举子所用,但以其笔札之费,欲与免一解。”叶颙奏:“献言者大率只要侥幸。”上曰:“亦不奈何。若不采纳,便是塞献言之路。”癸酉,洪适等奏:“近有湖南漕臣任诏、均州守臣戴之邵,皆自请讨贼。之邵,臣等不识之,须尝上殿,特与改官,不知何如人,陛下尚省记否?”上曰:“其人亦诞妄,今不须留在极边,可召赴行在,别与一近里闲慢差遣。”

【注释】

①《九朝编年备要》:30卷,南宋陈均撰,记述宋太祖至宋钦宗九朝的历史。陈均(1174—1244年),字平甫,号纯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著名学者。

②《宋史全文》:36卷,宋元之际佚名编撰,编年体,保存了南宋后期的部分史料。

③昌龄:李昌龄(937—1008年),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人,字天锡。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地。此段时为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

④继恩:王继恩(?—999年),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人,北宋时期的宦官,顺州路防御使。据《宋史》:宋太祖驾崩时,皇后急令王继恩召太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多数学者认为赵光义谋杀宋太祖,因而即位。宋太宗去世后,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勾结谋废太子。吕端发觉阴谋,奉太子真宗即位,并将王继恩下狱,后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⑤九月丁巳: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九月十一日。

⑥癸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九月二十七日。

⑦戴之邵:字子美,安福(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生卒年不详。绍兴间,金人南下,任京西招讨使。《全宋诗》收其残句:“愁绝江梅开岭岸,不知失脚到南塘。”

⑧诞妄:荒诞,狂妄。

⑨极边:非常遥远的边镇。

177.(331—471)《史部·编年类·宋史全文·卷二十七上》

178.(331—765)《史部·编年类·宋史全文·卷三十五》

【今文】权知均州何惟清 解盐∥谢方叔谋守均州

(331—471)丁酉,权知均州何惟清言:“解盐除京西客人搬贩外,更有均、房界入川者甚多,皆是取马官兵附带而去。乞严赐约束。”从之。是月,御制《送行诗》赐太保史浩,又书“明良庆会之阁”六字赐之。

(331—765)丙辰,上谕辅臣:“近报光化事体如何?”方叔奏:“增筑光化,在江汉之北。欲以温和守光化,令在鬲奴堡对江与之相持。均州据光化上流,已令增兵为备。”诏温和差知光化军……乙卯宝祐三年正月庚申,上谕辅臣曰:“均州城筑,粮饷既艰,先筑龙山亦便。”方叔等奏:“龙山高险,下瞰旧均,已趋京湖留司调兵修筑。”

【注释】

①丁酉:此处笔误,应为“乙酉”,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月二十七日。

②权知:暂时代理。

③何惟清:生卒年不详,曾任右承务郎。承务郎:各部除尚书、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账,侍郎出缺,代其职务。

④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解池,在山西西南部运城东南。

⑤丙辰: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十一月十七日。

⑥方叔:谢方叔(1201—1272年),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省理县东北)人。南宋末年大臣。

⑦宝祐三年正月庚申: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正月二十二日。

179.(338—692)《史部·编年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九十二》

180.(339—415)《史部·编年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七》

【今文】杨恢守均州∥刘健力谏遣使武当山

(338—692)王旻戍随州,王安国守枣阳,蒋成守光化,杨恢守均州,并益兵饬备,经理屯田于唐、邓州。

(339—415)十六年春二月,诏建延寿塔于朝阳门外,寻罢。帝事两宫太后甚谨,而两宫皆好佛老,以是宫中多设斋醮,数遣中使往泰山、武当山,进神袍,奉幡幢,或白昼散灯市上。阁臣虽谏,帝不敢违也。及是内旨建造佛塔,又除道士五人为真人。刘健等力谏,遂皆寝罢。

【注释】

①《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清富察·傅恒等奉敕撰,编年记事上起太昊伏羲氏,下讫明代,乾隆皇帝亲作御批,又称《通鉴辑览》。富察·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官至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②杨恢:字充之,号西村,四川眉山人,著名词人,生卒年不详。过去,正史记载约宋理宗景定中(1263年)前后在世。此文事发时间为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

③均州:《续资治通鉴》等文献为“钧州”,应为“均州”。结合上下文,随州、枣阳、光化、均州都属京西南路,应为“均州”。

④十六年春: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一说十七年春。

⑤帝: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70—1505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在位十八年。

⑥佛老:佛家和道家。有时也指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⑦斋醮:亦称斋醮科仪,道教仪式,设坛祈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俗称“道场”。

⑧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⑨幡幢:帐幕、伞盖、旌旗。

⑩刘健:1433—1526年,字希贤,号晦庵,河南洛阳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元老,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

181.(342—44)《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后编·卷四》

182.(343—286)《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七》

【今文】均州刺史曹翰∥张田坐徙通判均州

(342—44)均州刺史大名曹翰为西南面转运使。

(343—286)九月,甲午,以权发遣度支判官、太常博士澶渊张田知蕲州。田初为广信军通判,夏竦与杨怀敏建议增广信等州七州军塘水,诏田聚议,田独曰:“塘水不足以御边,而坏民良田,浸人冢墓,非便。”奏疏极言之,坐徙通判均州,又责监郢州税;久之,复通判冀州。

【注释】

①《资治通鉴后编》:184卷,清徐乾学撰,“排比正史,参考诸书,作为是编”。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官至刑部尚书,《明史》总裁官。

②曹翰:924—992年,河北大名人,为人阴险狡诈又多智谋,贪污货财,饮酒几斗不醉。每次向皇帝奏事,事有数十条都默记不错。曾作《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此段事发时间为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

③甲午: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九月初二日。

④权发遣:宋代推行的一种官制,以资质轻而骤进,以资历低而重任。

⑤度支判官:全称“三司度支判官”,差遣官名,以推官分治本部诸案,宋咸平六年(1003年)后,与副使签置本部公事。

⑥太常博士: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⑦张田:字公载,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人,进士,包拯门生。仁宗时官应天府司录,通判广信军、冀州。

⑧通判:副职,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北宋时期,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

⑨坐:介词,由于,因为。

183.(354—135)《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十九》

184.(354—181)《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六》

【今文】逆贼杨来嘉、洪福等屯均州诸处∥均州满汉官兵御贼

(354—135)康熙十四年十月庚申,命将军噶尔汉自河南帅师赴襄阳。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奏:“逆贼杨来嘉、洪福、谢四等五路齐出,屯均州诸处。荆州兵少,不能分遣,檄河南镇安将军噶尔汉率所部兵赴襄阳。”上谕:“河南当秦、楚之冲,噶尔汉之兵未可全调。留护军二百、蒙古兵六百,委两翼护军参领各一员统之,仍驻河南府。其余满洲蒙古兵,噶尔汉速行帅赴襄阳。”

(354—181)谕湖广总督蔡毓荣等转饷郧阳。抚治杨茂勋奏:“贼渠谭洪由水陆来犯,欲断饷道。与防守均州副都统诺敏、柯彝等共议发。标兵并均州满、汉官兵,分四队以御来援贼众。惟虑饷道一时难通,迟延时日,粮匮可虞。”上谕:“粮饷系大兵急需,杨茂勋、诺敏等协力剿贼、速通水路,湖广督抚仍设法陆运至郧,毋至匮乏。”

【注释】

①《平定三逆方略》:60卷,清勒德洪等奉敕撰,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详细记载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叛乱始末。勒德洪,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因罪革职,生卒年不详。

②康熙十四年十月庚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初六日。

③噶尔汉:清朝将领。康熙十八年(1679年),谢泗、刘魁等掠竹山、竹溪诸县,逼进郧阳府,朝廷命噶尔汉往讨。当时郧西酷热并洪水,噶尔汉军不能进。朝廷责其逗留,削其前功。后叛军杨来嘉攻房县,噶尔汉又不救,以退缩玩寇罪免官。

④勒尔锦:?—1706年,清朝宗室。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派遣副都统塞格收复郧西。

⑤蔡毓荣:?—1699年,先后出任湖广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垦荒事宜。后以吴三桂孙女为妾,坐罪遣戍黑龙江。此段事发时间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十八日。

⑥杨茂勋:汉军镶红旗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年(1666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任河道总督。后任郧阳巡抚。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月升任四川巡抚,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解任。

185.(354—328)《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六》

186.(354—390)《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五》

【今文】顺承郡王勒尔锦守均州∥均州房县兵调至巫山、夔州

(354—328)丁卯,命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分兵固守均州、郧阳诸处。将军噶尔汉奏称:“率兵偕总督杨茂勋、提督佟国瑶等进剿兴安贼。”上谕:“今正荡灭贼寇、平定疆域之时,噶尔汉等率兵前进均州、郧阳诸处,所系甚大。大将军顺承郡王等于荆州、岳州等兵内酌量抽调,固守均、郧诸处,务使无虞。”

(354—390)上谕:“将军噶尔汉、提督徐治都率兵恢复四川巫山、夔州,更进取云阳诸处,俱关甚要。贼方合力婴城拒敌,其移檄守荆州副都统诺敏发红衣炮八、炮手各二人星夜送至军前备攻城之用。徐治都所增标兵五千,招募不免迟缓;其以均州、房县所裁镇标之兵及内地绿旗兵调往至巫山、夔州诸要地,速发镇守。副都统得尔德可率兵往彝陵,弹压地方。”

【注释】

①丁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二十一日。

②“均州、郧阳”:清朝时期,均州属襄阳府管辖。襄阳府与郧阳府都隶属于湖广布政司。

③佟国瑶:?—1689年,吴三桂起兵时,受命为郧阳提督参与平乱。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谥忠悫,官至福建将军。

④上谕:即诏书,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清代指皇帝发布命令的官方文书。

⑤务使无虞:务必确保太平无事。

⑥婴城:环城而守。

⑦镇标:清代镇标为绿营兵正,官阶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兵”或“总镇”。

⑧绿旗兵:清军在作战中陆续收降明军,多达几十万人,不可能继续依照八旗建制。降军另行编组,旗帜概用绿色,因此被称为绿旗兵。绿旗兵以营为基层编制,因而又称为“绿营兵”。

187.(363—881)《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二》

188.(363—914)《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四》

【今文】陈奇瑜自均州入∥均州、宜城、谷城、上津环山皆贼

(363—881)于七年正月,晋奇瑜兵部侍郎,总督五省,而用大名道卢象升为郧抚,代蒋允仪。允仪以无兵,故薄其罪。象升初视事,有威名。贼之入蜀者,未逾月而返楚又二三万。蜀寇返楚者⑤,驻郧阳之黄龙滩,分其军,约一上均州往河南;一上郧阳往淅川;一上金漆坪,过河往陕西商南,又从卢氏往河南。于是总督陈奇瑜,移军自均州入,三月十九日到均州。张应昌败绩于五岭山,阵亡三百人,身被箭回均州。偕象升逾竹山追贼,及之于乌林关。六月十二日乌林关冒雨连战,斩首一千七百五十三级。

(363—914)汉江春浅,均州之沙陀营,郧之舞阳河,陕西之洵阳、白河偷渡。均州、宜城、谷城、上津,环山皆贼。竹山知县黄应鹏,竹溪知县魏镇安,郧西知县刘伯元,各遁。秦翼明以步卒逐贼于南漳,深入山中,转战浃旬,不能一大创。均州土冦为向导,焚武当太和宫,会于襄阳。楚抚王梦尹不能制。象升议入楚会剿,进军洛阳待发。其内、淅搜剿,专委之豫抚陈必谦。六月,混十万等从山中直薄淅川。

【注释】

①《绥寇纪略》:12卷,清吴伟业撰,记述明末农民战争的史书。吴伟业(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官至国子监祭酒,后乞假南归,不复出仕。

②七年正月: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

③奇瑜:陈奇瑜(?—1645年),字玉铉,山西保德人,明末大臣。崇祯七年(1634年),擢为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进驰均州,调集诸将围击各路起义军。

④卢象升:1600—1639年,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今江苏省宜兴县),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崇祯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⑤蜀寇返楚者:四川的流寇返回湖北的。在这之前,老回回、过天星、满天星、闯塌天、混世王五大营贼兵从湖北进入四川,打下了夔州,为险要地势所阻挡。此时,他们又返回湖北,然后兵分三路。

⑥此段事发时间为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

⑦楚抚王梦尹不能制:湖北巡抚王梦尹控制不了局面。

⑧薄:逼近。

189.(363—920)《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五》

190.(363—1015)《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九》

【今文】贼八大王从均州入∥崇祯九年运佛至武当山

(363—920)襄阳总兵秦翼明自言:“以二千余骑,与闯塌天等贼十万战于丰阳、于界山、于均州、于官山、于观音关、于丽阳、于七星店、真武山,大小数十斗,虽未尝败北,贼益强,终不能破。”翼明报:贼八大王从均州入,老回回从新野入,蝎子块从唐县入,二十余股之贼不下二十余万。

(363—1015)崇祯十六年,有人运佛九座进武当山,来京师挂号。其佛高六七尺,下有车轮,正阳门外布列三座。观者沸市。后因事泄,始知藏炮于佛腹中,欲安置九门,为贼内应。下锦衣卫、刑部勘问,伏诛。

【注释】

①秦翼明:明朝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父亲秦邦屏为明末著名抗清女将领秦良玉的兄长。翼明从小随同父亲和姑母南征北战,参加过平奢崇明之乱、第三次勤王抗清以及对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部等的围剿行动,多次获胜,被升为四川总兵官。但是,由于四川栈道被农民军阻塞,朝廷任命其为总兵官的命令并没有传达到。此段事发时间为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末。

②八大王:张献忠在延安肤施聚集十八寨农民起义,自号八大王。

③老回回:马守应(?—1644年),回族,陕西绥德人。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早起义而又坚持到底的重要领袖之一。

④蝎子块:拓养坤,明末流寇,陕西清涧人。曾投降孙传庭,不久再叛,战亡。

⑤崇祯十六年:1643年。

⑥挂号:原文为“掛號”,编号登记。

191.(364—570)《史部·纪事本末类·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

192.(394—819)《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七十七》

【今文】马文升 钧州 非“均州”∥榔梅 均州太和山

(364—570)二月,赵钅遂等攻唐县。先后二十八日,不破。邢老虎病死,钅遂并其众,号十三万,骑五千,转掠襄阳、樊城、枣阳、随州、新野。破泌阳,前大学士焦芳仅以身免。尽发其先世冢墓,无遗骸,取芳衣冠被庭树,历数其恶,命剑士斩之,曰:“吾手诛此贼,以谢天下。”进攻均州,不克,贼党声言欲屠城。赵钅遂以马文升家在围中,引众去之。

(394—819)又有樃梅,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樃树而生者。樃,乃榆树也。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梅实赤于杏而酸,可生啖。煮而曝干为腊,置羹臛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

【注释】

①《明史纪事本末》:80卷,清谷应泰撰,记述明末1352—1644年重要史事。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②《钦定续通志》:640卷,清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纪传自唐初至元末止,二十略自五代至明末止,“十通”之一。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官至工部尚书,为上书房总师傅。

③赵钅:又称“赵疯子”,明朝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时为正德七年(1512年)。

④焦芳:1434—1517年,河南泌阳人,华盖殿大学士,阿附阉党,为义军所恨。

⑤均州:《四库全书》及许多典籍原文为“均州”,误,应为“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从表面上来看,此段有襄阳、樊城、枣阳等地名,且大都在湖北,于是认为是“均州”。这种推理是错的。泌阳在南阳的东部,钧州在南阳的东北部,而均州在南阳的西南边,所以不可能是均州。最重要的是,“赵钅以马文升家在围中”,马文升的家就在钧州。其实马文升两年前就已经死了,但他的名气非常大,赵钅有所顾忌,便放弃了进攻。

⑥马文升:1426—1510年,字负图,别号约斋,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尊称“五朝元老”,时为义军所敬。

⑦樃梅:也称榔梅,武当山树种,果实叫榔梅果。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

⑧《齐民要术》:10卷,北魏贾思勰著,533—544年成书,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青州(今山东省寿光县)人,曾任高阳太守。

193.(396—101)《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194.(408—295)《史部·杂史类·太平治迹统类·卷十》

【今文】贾耽屯谷城取均州∥余靖 筠州酒税 非“均州”

(396—101)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上书论事,徙太平。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408—295)壬辰,靖落职监均州酒税。

【注释】

①《太平治迹统类》:原40卷,《四库全书》选为30卷,宋彭百川撰,记述宋太祖至宋钦宗九朝典故。彭百川,字叔融,四川眉山人,事迹不详。

②贾耽:730—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③天宝中:750年左右。

④梁崇义:?—781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部下为将。盘踞在襄、汉间年久日深,对抗朝廷,后自杀。

⑤靖:余靖(1000—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1036年5月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降职为监筠州酒税。

⑥均州:《四库全书》原文为“均州”,误,应为“筠州”。

【提示】均州 钧州 筠州

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址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附近,古有“三阳(郧阳、襄阳、南阳)腹地”之称,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坝,古均州城被淹没。今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

钧州:河南省中部。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阳翟有钧台改称钧州。明朝避神宗朱翊钧讳更名为禹州,“因夏禹旧都故也”。均州至钧州400公里。均州与钧州搞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均”“钧”形似,二是都为军事要塞。

筠州:有二,一在江西,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后改瑞州;一在四川筠连县。湖北均州距江西筠州一千公里,混淆的原因是“均”“筠”音同,形似。

195.(408—983)《史部·杂史类·钱塘遗事·卷三》

196.(409—415)《史部·杂史类·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二》

【今文】赵方威名 武当山∥明周定王朱橚葬钧州 非“均州”

(408—983)赵方威名 赵方,嘉定年间为淮阃,威望表耸。金人相戒不敢犯边,皆以“赵爷爷”呼之。貌古怪,两眼高低,一眼观天,一眼观地,人皆望而畏之,不敢仰视。一日浴汤,伏事底窥见一巨蛇蟠于桶中,皆不敢漏泄。一夕之鼓不鸣,诘朝申举,当更军人自分必死。及执覆,谓有巨蛇蟠于鼓,故不敢近,以故皆谓蛇之精。镇边数年,一尘不惊。两子六直阁、七直阁,随侍立淮北,人有“六只角”“七只角”之呼,其威名已远畅矣。后欲上武当山烧香,上真降笔曰:“襄阳赵方,欲上武当。酆都小卒,不请烧香。”

(409—415)周定王橚 太祖第五子,母高皇后。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封吴王,十一年正月初一日改封周王,十四年十月之国河南开封府。二十二年弃国来凤阳,迁之云南,未行,还国。建文元年窜云南,寻锢京师,五年复之国。永乐十九年以嫌上还三护卫。洪熙元年闰七月二十日薨,在位五十六年,寿六十三,葬均州之明山。

【注释】

①《钱塘遗事》:10卷,元刘一清撰。其书虽以钱塘为名,而实记南宋一代史事。刘一清,宋遗民,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平不详。

②《弇山堂别集》:100卷,明王世贞撰,名曰“别集”,却非诗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明代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人,嘉靖进士,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明著名文学家。

③赵方:?—1221年,字彦直,潭州衡山人,南宋名臣。金人非常惧怕他,呼其为“赵爷爷”。

④阃:音kǔn,统兵在外的将军。

⑤上真:真仙。

⑥酆都:地狱,阴界,俗传为冥府所在。酆:音fēng,迷信传说指阴间。

⑦不请:不必。

⑧周定王橚:朱橚(1361—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曾著《救荒本草》。

⑨辛丑年:1361年。

⑩均州:误,应为“钧州”。明山:今禹州市无梁镇境内老官山。

197.(410—391)《史部·杂史类·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一》

198.(410—421)《史部·杂史类·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三》

【今文】张聪 均州判官∥王瑞 送玄武神像至武当山

(410—391)金英者,正统中司礼太监也,王振没,掌监事。景帝以其擅权,恶之,命言官论其家奴郭亷、赵显多支浙盐,谪戍边卫。复以运使吴方受嘱,勒为民。复以锦衣卫校尉结英,冒升百户,于午门外探听各处事情抵英,论斩。复调御史谢琚为吉安府推官,降给事中张聪为均州判官,御史宋为安福县典史,俱坐英事。

(410—421)闰七月,御用监王瑞等齎送玄武神像之武当山,奏带随行官舍勇士人匠八十余人,及用黄马快船六十余艘。给事中寗举、监察御史顾潜等交章谏止,不允。吏部尚书倪岳、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言之尤力。上曰:“卿等所言,具见忠爱,但事既举行,难以中止。差去官员人等,不许沿途生事扰人,已有敕严加戒谕矣。”

【注释】

①金英:1394—1456年,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时太监。永乐末年大约三十岁,升任司礼监右监丞。此段事发于明代宗朱祁玉时期。

②张聪:生卒年不详。此张聪乃明景泰帝(1449—1457年)朱祁钰在位时的张聪,非70年后嘉靖三年(1524年)时参与“大礼仪之争”的张聪。

③闰七月: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闰七月。

④齎:音jī,通“赍”。赍送:赠送。

⑤交章: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

⑥谏止:规劝,阻拦。

199.(426—286)《史部·诏令奏议类·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三》

200.(446—454)《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卷十八》

【今文】宜城公主嫁均州司仓裴巽∥均州改隶奏议

(426—286)义安郡主适裴巽

鸾台:“皇太子第二女义安郡主,重月降辉,发春扬彩。四德淳茂,六行恭修。岁在结缨,时方纳币。均州司仓裴巽,门胄清显,风范昭明,既谐委雁之祥,宜缛盘螭之礼。郡主可出适巽,仍以今月十四日成礼。所司准式。”

(446—454)乞襄阳路仍作京西路申都督府劄子

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岳飞劄子:“契勘襄阳、唐、邓、随、郢、金、房、均州、信阳军,元系⑪京西南路,今来收复已久,合仍旧贯。欲乞改襄阳府路依旧只作京西南路,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伏候钧旨。”

【注释】

①《唐大诏令集》:130卷,北宋宋敏求编,唐代皇帝诏令汇编。宋敏求(1019—1079年),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龙图阁直学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②《金佗稡编》:28卷,南宋岳珂撰,岳飞传记资料汇编,为辩岳飞之冤而作。岳珂的别墅在嘉兴金佗坊,故名。岳珂(1183—1243年),字肃之,号亦斋,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之孙,岳霖之子,累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③适:女子嫁人。

④裴巽:?—726年,先娶唐中宗李显之女宜城公主(初作义安郡主),公主病逝后娶唐睿宗之女薛国公主(时称清阳公主)。曾任均州司仓参军。巽:音xùn。

⑤制:皇帝的命令。

⑥鸾台:光宅元年(684年)由门下省改置。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

⑦义安郡主:唐中宗第二女宜城公主。唐中宗初封她为义安郡主,嫁裴巽。

⑧适巽:嫁给裴巽。

⑨劄子:宋代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

⑩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本奏疏拟于1136年左右。

⑪元系:原意为“世系”,此处指“原本就隶属于”。

201.(449—471)《史部·传记类·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十一》

202.(456—671)《史部·传记类·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十一》

【今文】向子忞 均州通判∥李友州 均州人

(449—471)向子忞,字宣卿,以伯永嘉郡王宗良恩任登仕郎。政和七年,调华州兵曹。宣和六年,中山府录。七年,辟府属。靖康初,丁父忧,吉,除均州倅,未上,摄真州。吕相荐于高宗,召对,加直秘阁兼淮东帅。金来退保河南,坐降一官,时建炎四年也。知江阴军,从驾还,过明州,就知本州,丐守道州。绍兴初,朱胜非出督檄为参谋,摄洪帅,论者以激曹成之变,降官罢居数载,祠主管。

(456—671)李友竹,均州人,以孝名。崇祯十六年,闯贼陷城,被执,不屈死。《一统志》。

【注释】

①《宋名臣言行录》:75卷,南宋朱熹、李幼武撰,编选散见于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两宋人物225人。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②《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12卷,舒穆禄·舒赫德等编。1775年,乾隆皇帝念明季殉节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将明惠帝建文靖难及晚明殉节诸臣的事迹汇编成书。舒穆禄·舒赫德(1710—1777年),字伯容,号明亭,满洲正白旗人,累迁至翰林院掌院学士,晚年任文渊阁领阁事。

③向子忞:1107—1165年,字宣卿,河南开封人。忞:音mǐn。

④政和七年:1117年。

⑤宣和六年:1124年。

⑥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

⑦吉:吉礼,祭祀之礼,古五礼之一。

⑧除:任命,授官位。

⑨均州倅:均州通判,副职,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北宋时期,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

⑩崇祯十六年:1643年。

203.(460—619)《史部·传记类·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十一》

204.(465—310)《史部·载记类·十国春秋·卷三十五》

【今文】黄仰槐 均州太守∥前蜀高祖王健 武当山

(460—619)提举黄仰槐先生廷楫

黄廷楫,字才远,号仰槐,晋江人。少受《易学》于蔡东洛、易愧虚二先生。丙午乡荐,授浙江处州推官,在郡精心谳狱,历湖广均州守。时嘉靖末年,祷祈祀事,荐币设场无虚日,廷楫虔躬应之,礼有叙而民不扰。旋左迁贵州断事,至则兼署郡邑篆,声绩复自裒然,擢云南提举。甫及期,遂挂冠。廷楫历官五邑,以名义自持。性孝友,甫七岁,父槐东公没于齐,闻讣哀踊,识者异之。性好书,晚慕赵特峰家学,假所纂之书录之,至忘年云。《何镜山集》。

(465—310)高祖本纪上

高祖姓王,名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为人隆眉广颡,龙睛虎视,机略拳勇,出于流辈。先世故为饼师。建少年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常葬父,发地数尺而瘗,棺辄跃出,有神人语之曰:“此天子地,汝小民何容卜葬!”建不听,竟葬之,棺复跃出,如是者三,乃克葬。未几,被罪系许昌狱,吏纵之去,亡匿武当山。遇僧处洪,以相术奇建曰:“子骨法甚贵,盍从军自求豹变。”建感其言,因隶军于忠武。久之,节度使杜审权拔为列校,从讨王仙芝,有功。会建所乘马死,剖之得一小蛇于心间,私自异之。

【注释】

①《闽中理学渊源考》:92卷,清李清馥撰。闽中,指福建。理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渊源,指理学各学派的师承关系。李清馥,字根侯,福建安溪人,官至广平知府。

②《十国春秋》:114卷,清吴任臣撰,采五代两宋文献资料,写十国君主事迹。吴任臣(1628—1689年),字志伊,号托园,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史》纂修官。

③黄廷楫:字才远,号仰槐,福建晋江人,官至云南提举,曾任均州太守。

④嘉靖末年:1567年左右。

⑤王建: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年轻时犯罪入狱,被狱吏偷偷放走,藏匿武当山。武当山僧人处弘遇到王建,指点他前去投军。于是,王建到忠武军从军,后逐渐升为队将。

205.(465—366)《史部·载记类·十国春秋·卷三十九》

206.(467—130)《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二》

【今文】王宗朗以均州城降∥岁贡榔梅 均州太和山

(465—366)王宗朗,本姓全,名师朗,金州人也。唐昭信节度使冯行袭据金州,师朗居戏下为亲校。及王宗贺攻行袭,行袭奔均州,师朗遂以其城降。高祖嘉其功,赐姓王氏,名宗朗,与诸子辈连文。补金州观察使,割渠、巴、开三州以隶之。居三月,金州复为行袭所取,宗朗不能守,奔成都;已而蜀兵又克金州,仍以宗朗为刺史。武成三年,宗朗奏洵阳县洵水畔有青烟庙,数日庙上烟云昏晦,昼夜奏乐,忽水波腾跃,有群龙出于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或黄、或黑、或赤、或白、或青,有如牛马驴羊之形,大小五十,累累相次行入汉江,却回庙所,往复数里,或隐或见,三日乃止。俄改金州为雄武军,宗朗领本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后主时以罪削夺官职,复其姓名,命桑宏志将兵往讨,已而执归成都,释其罪。久之,病卒。

(467—130)岁贡樃梅 增《本草纲目》:“樃梅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插于樃树,誓曰:‘吾道若成,开花结果!’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在五龙宫北,樃木,梅实,杏形,桃核。道士每岁采而蜜煎,以充贡献焉。”

【注释】

①《御定月令辑要》:24卷,图说1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丰富、完善、删削明朝的《月令广义》。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

②高祖:王建(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③岁贡:每年向朝廷贡献礼品。

④樃梅:也称榔梅,武当山树种,果实叫榔梅果。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

⑤五龙宫:武当山建筑最早的八宫之一,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前为金锁峰,右绕磨针涧,地势清幽。历经唐、宋、元、明几代修缮,共建有宫观庙宇850间,规模一度庞大,但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景点。

207.(467—167)《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三》

208.(467—364)《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十》

【今文】均州郧乡放獭∥王山人授丹 卢钧

(467—167)放獭 增《酉阳杂俎》:“唐元和末,均州郧乡县有百姓年七十,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将放时,先闭于深沟斗门内,令饥,然后放之。无网罟之劳,而获利甚厚。令人抵掌呼之,群獭皆至,缘衿藉膝,驯若守狗。”(www.xing528.com)

(467—364)王山人授丹 增《太平广记》:唐卢钧为均州刺史,常于郡后山斋养性。忽一人逾垣而入,云:“王山人也。公之贵,位极人臣,而有沉绵之疾,故相救。”以丹一粒与之。后,公还京,山人复至,云:“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午时,可令一道士于万山顶相候。此时君节制汉土,当有月华相授,勿衍期也!”公后出镇汉南。至期,命道士牛知微五日午时登万山之顶。山人在焉,以金丹十粒,令授于公,曰:“当享上寿,无忘修炼。伫还蓬宫耳!”

【注释】

①獭:水獭,哺乳动物,脚短,趾间有蹼,体长七十余厘米。昼伏夜出,善游水,食鱼、蛙等,毛棕褐色。

②增:增订。

③《酉阳杂俎》:30卷,唐段成式撰,笔记小说集。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

④网罟:捕鱼的工具。罟:音gǔ,渔网。

⑤缘衿藉膝:坐卧在腿上,扯着衣衿领。形容獭忠诚、听话,与主人之间关系亲密。

⑥《太平广记》:500卷,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因为此项工程始于“太平”年号,收录又广,故曰《太平广记》。

⑦卢钧:778—864年,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唐朝后期岭南节度使,曾任均州刺史。

⑧垣:音yuán,院墙。

⑨伫:原文为“佇”,等待。

209.(467—504)《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十六》

【今文】九仙子 均州

(467—504)增《本草纲目》:“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一根连缀九枚,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半夏,白色。叶如乌桕叶,而短扁不圆。每叶桠生子枝,或一或二,袅袅下垂。九月采根。”

【注释】

①鸡子:鸡蛋。

②半夏:中药名。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

③桠:音yā,同“丫”。

210.(468—410)《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211.(468—410)《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212.(468—411)《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213.(468—411)《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今文】唐山南东道均州概况 武当县 郧乡县 丰利县

(468—410)(468—410)(468—411)(468—411)均州,武当。下。开元户九千八百五十九。乡二十。元和户八千一百八十二。乡二十。汉南阳郡武当县地也,因山为名。永嘉之乱,雍州始平郡流人出在襄阳者,江左因侨立始平郡以领之,寄理襄阳。宋孝武帝割武当县以隶之。后魏改始平郡为武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均州。

八到 西北至上都九百里。东北至东都八百八十五里。东至邓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水路至襄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三百六十里。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三十里。贡、赋。开元贡:麝香、山鸡、皮毛。赋:绢、布、绵、麻。

管县三 武当,郧乡,丰利。

武当县,。郭下。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延岑起兵于此,后遂空废。宋元嘉末,移县理延岑城。贞观十五年,于此置均州。武当山,一名参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乃阴长生于此得仙。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盐池,在县东南百里。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草木十余里,气所染著,上如雪霜,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

郧乡县,。东至州一百一十三里。本汉钖县,,音羊。古麇国之地也,《左氏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钖穴”是也。汉钖县属汉中郡,晋武帝改钖县为郧乡县,隋初属均州,后隶房州,贞观又改属均州。西山,今名宝盖山,在县西南三里。其山南临汉水。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东有涝滩,冬即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

丰利县,东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文帝改南上洛郡为丰利郡,又立丰利县。隋以丰利县属金州,贞观八年改属均州。钖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以为仙灵所居。

【注释】

①《元和郡县志》:40卷,唐李吉甫撰,唐代地理总志,撰于元和年间。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

  214.(470—283)《史部·地理类·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

215.(470—362)《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6.(470—362)《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7.(470—363)《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8.(470—364)《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9.(470—365)《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今文】沧浪之水非渔父作∥唐山南东道 均州概况

(470—283)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汉川县流入。刘澄之《永初山川记》云:“沔口,古文以为沧浪水,即屈原遇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是也。”按《韩诗外传》:“孔子闻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知是古歌,非渔父所作,盖讽之。

(470—362)(470—362)(470—363)(470—364)(470—365)

均州,武当郡。今理武当县治。《禹贡》豫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其地并属楚。《史记》:“秦昭王三十五年置南阳郡。”其地属焉。在汉为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在荆州部。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齐永明七年于今郧乡县置兴郡。《舆地志》云:“梁武帝以此郡为南始平郡,复有武功、武阳二县,仍属南雍州。太清元年于梁州之齐兴郡置兴州。”后魏废帝元年改兴州为丰州,所因以丰城为名。后周武成元年自今郧乡城移于延岑城,即今理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丰州不改;五年改丰州为均州,因界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州,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将延岑所筑。义宁二年割淅阳郡之武当、均阳二县置武当县,又置平陵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丰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贞观五年,敕均、房二州隶山东南道(误,应为“山南东道”。编者注)。

元领县三。今二:武当,郧乡。一县废:丰利。入郧乡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四里。东至邓州二百四十四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七百三十二里。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六十八里。东南至襄州三百七十六里,水路三百六十二里。西南至房州三百七十二里。西北至商州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四十四里。东北至邓州三百四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七百。皇朝户主三千七百九十二,客三千八百二十七。

风俗《汉书·地理志》:“汉中风俗与汝南郡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鬼,重淫祀,尤所好楚歌。”

人物 无。

土产 鹿脯,今贡。羚,旧贡。麝香,山鸡皮,葳蕤,椒,蜡。

武当县,旧八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取武当山以名。县旧治延岑城,唐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武当山,一名太和山。《武当山记》云:“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清霄盖其上,白云带其前,日必西行,夕而东返,则惟其常,谓之朝山,盖以重朝揖之主也。”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广圆三四百里,山高垅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陶弘景《玉匮》云:“太和山形南北长,高大有神灵,栖凭之者甚多。太和山虽在南阳界,而去洛阳甚近,度轘辕南阳界而北趋鲁阳便得至焉。”又《南雍州记》云:“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阴君内传》云:“尹,字长生。入武当升仙。”

石阶山。隋《图经》云:“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登之度世。陶先生谓之‘西岳佐命’是也。”

女思山。汉武当长来郡女(有文本为“邵女”。编者注),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女即来歙曾孙也。

三夫人亭,亭若博山香炉。

古塞山,在今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今城所据之山峻险,按今名大寨山是。

三王城。前汉末,王匡、王鳯、王常所筑,各一城,今号三王城。

社树。隋《图经》云:“南阳武当门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粗数围,长三丈,群蛇数十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未伐树前,曾见梦于欣,(欣)不之信,后欣果死于治所。”

郧乡县,西一百十三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糜国之地,《左氏传》曰:“楚潘崇(原文为“荣”,误。编者注)伐麇,至于钖穴。”汉初置钖县。按《地记》云:“汉中郡之东界有钖县,即古之钖穴也。”汉置钖县属汉中郡,今县城即汉理。晋太康五年改钖县为郧乡县。梁代志云:“其地出猫牛、沙牛。”

兜牟山,在县东十里。即汉中郡与南阳郡分界处。

西山,今名宝盖山。《水经注》云:“郧乡有西山,山有虾蟆石,仓卒看之与真不别。”山北有崖,傍观之,有一穴甚明,传道为星牖。

狼(误,应为“很”或“佷”。编者注)子山。隋《图经》云:“山临汉水,山边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四字犹可识,云‘元、田、中、邱’,两字不可识。山下有狼子冢,为水所坏,今成小洲,亦为狼子葬父之所。”

渚水,在县西六十里,有渚水。汉《地志》注云“渚水入于汉,俗名阙”,是。

寒泉水。《水经注》(原文为“注水经”,误。编者注)云:“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静滩,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静,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也。”

沧浪洲。隋《图经》云:“汉水出琵琶谷至沧浪洲,即渔父棹歌处。庾仲雍《汉记》云谓之千龄。”亦通名沧浪水,又东经龙巢山下。

废丰县,西二百四十里。元阙。乡本汉长利县地,后汉省。晋复立,太康五年改长利为钖县,所属不改。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分钖县置丰利县。按《荆州图副》云:“丰利、熊川、阳川三县,即武当之地。”唐武德元年置上津郡于此。贞观八年废郡,以县属均州。皇朝乾德六年并分郧乡县。

钖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道书《福地志》云:“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余丈。山高谷深,多生薇蕨,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也。”

【注释】

①《太平寰宇记》:200卷,北宋乐史撰,记述宋朝疆域版图,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乐史(930—1007年),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省)人,仕宦60余年,官至水部员外郎,曾任职商州,宋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

②刘澄之:1853—1919年,字逸上,号印心,清末民初鹿邑县城南刘凤舞寨(今属郸城县汲水乡辖)人,豫皖间著名书画家。

③《韩诗外传》:10卷,汉初韩婴撰,一部记述古代汉族史实、传闻的著作。

④均州:唐朝时期,均州隶属于山南东道,有武当郡,下设武当、郧乡、丰利三县。

⑤鬼:《四库全书》原文为“儿”,应为“鬼”。

⑥钖:原文为“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统一为“钖”,音yáng,原意为马头上的饰物,地名指钖国、钖县、钖治等。今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有钖义山。

⑦元:原文为“玄”。清朝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玄”字的讳,改为“元”。

⑧《地志》:原文为“汗池”,误,应为“地志”,指《汉书·地理志》。

⑨静滩:《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为“净滩”。

⑩丰县:丰利县,西魏置,为丰利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省白河县南。

220.(471—296)《史部·舆地广记·卷八》

221.(471—296)《史部·舆地广记·卷八》

【今文】北宋京西南路 房州、均州概况

(471—296)(471—296)下 房州 春秋时为麇、庸二国。战国属楚。秦、二汉属汉中郡。魏置新城郡。晋、宋、齐、梁因之。西魏置光迁国。后周国废为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州为房州。州废,置房陵县。唐武徳元年曰迁州,贞观十年州废,自竹山徙房州治此,天宝元年曰房陵郡。皇朝雍熈三年升保康军节度。今县三:

上 房陵县 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即此。二汉属汉中郡。魏置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达叛附蜀,司马宣王讨平之。西魏置光迁国。后周郡、县并改为光迁。隋置房陵郡。唐贞观十年改县曰房陵,为房州治焉。武后废中宗为卢陵王,迁之于此。故永清县,本房陵县地。后魏分置大洪县。后周改焉。隋属房陵郡。唐属房州。皇朝开宝中省。

下 竹山县 故庸国,尝从周武王伐纣,《牧誓》所谓“庸、蜀、羌、髳”。二汉为上庸县,属汉中郡。魏分置上庸郡。晋、宋因之,后废。梁置安城县。西魏改为竹山,置罗州。隋开皇初改为房州,大业初州废,属房陵郡。唐武徳元年置房州,贞观十年徙治房陵。故上庸县,亦汉上庸县地。梁置新丰县。西魏改为上庸。后周改曰孔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曰上庸,属房陵郡。唐属房州。皇朝开宝中省。有白马塞山,孟达尝登之,叹曰:“此金城千里!”

上 均州 春秋时属麋。战国属韩。二汉属南阳、汉中二郡。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置始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兼置兴州。后周改曰丰州。隋开皇初郡废,改州为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唐武徳元年置均州,天宝元年曰武当郡。今县二:

上 武当县 二汉属南阳郡。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隋开皇初郡废,置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唐复置均州。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所据之山高峻险峭,今名大塞山。有武当山。

上 郧乡县 本汉锡县地,属汉中郡。魏属魏兴郡。晋太康三年置郧乡县。宋因之。隋属淅阳郡。唐属均州。有锡穴,《左传》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麋(应为“麇”。编者注),“至于锡穴”是也。丰川县,本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而分钖置丰利县。后周郡废。隋以县属西城郡。唐属均州。皇朝乾徳六年省入郧乡。

【注释】

①《舆地广记》:38卷,北宋时期欧阳忞撰,述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欧阳忞,欧阳修族孙,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地理学家,生卒年不详。

222.(471—800)《史部·总志之属·方舆胜览·卷三十》

223.(472—228)《史部·总志之属·明一统志·卷八》

【今文】常德府龙阳县沧浪水∥范仲淹子范纯粹知均州

(471—800)沧浪水 在龙阳县二十里,浪水与沧水合,故名沧浪水。《寰宇记》云:“在武陵县西二水合流。”《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乃渔父濯缨之处。

(472—228)范纯粹 仲淹子,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无功,神宗欲再举,纯粹言“公私大困,根本可忧”,遂止,入为右司郎中。哲宗立,以龙图学士出知庆州,后以元祐党夺职知均州。徽宗时累知永兴军,以徽猷阁待制致仕

【注释】

①《方舆胜览》:70卷,南宋祝穆撰,南宋地理类书籍,记载临安府所辖地区人文。祝穆(?—1255年),少名丙,字伯和,祖籍江西婺源,师从朱熹,南宋著名学者。

②《明一统志》:90卷,原名《大明一统志》,李贤(1408—1467年)、彭时(1416—1475年)等奉敕修撰,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大学士。

③龙阳县:明朝隶属湖南常德府。今湖南省汉寿县龙阳镇仍存沧浪村。

④沧水:源出湖南常德县沧山,东北流至汉寿县西与浪山水合,曰沧浪水。

⑤范纯粹:1046—1117年,字德孺,北宋官员。范仲淹第四子,出生于河南邓州,以荫入仕,性沉毅,有干略。

⑥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⑦转运判官:全称“转运司判官”,宋代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⑧“公私大困,根本可忧”:官府百姓都很困苦,国家的根本值得担忧。

⑨右司郎中:唐置。宋神宗时为正六品,领兵、刑、工部案、钞房事。

⑩龙图学士:全称“龙图阁学士”,正三品,多以特恩加赐内外官,带此职可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

⑪夺职:削职,免职。

⑫徽猷阁待制:从四品,属侍从贴职。

⑬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224.(472—854)《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三十四》

225.(473—238)《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今文】张三丰∥均州建置

(472—854)张三丰 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

(473—238)均州 在府城西北三百九十里。《禹贡》:豫、雍二州之域。春秋属麇。战国属韩及楚。秦汉为武当县,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后魏置武当郡,寻废。南齐置始平郡,后改齐兴郡。梁兼置兴州。后周改曰丰州。隋初废郡,改州曰均州;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淅阳郡。唐初复置均州,天宝初改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宋置武当军。元复为均州。皆治武当县。本朝省县入州,编户二十九里。

【注释】

①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一说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文始派传人,传说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善书画,工诗词。另有版本记述:张三丰,

1264年出生于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名子冲,一名元实,三丰其号。据专家统计,关于张三丰版本多达二十几种。作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②宝鸡县:位于陕西省西部,西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相邻。2003年3月,撤销宝鸡县,将原宝鸡县划归宝鸡市陈仓区、金台区管辖。

③杨轨山:传说为张三丰弟子。此文记述张三丰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辞世。而《明代全真高道录》将张三丰辞世时间大为提前:“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张振洋、叶阳、张景涛、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④殓讫:给死者穿好衣服,入棺。

⑤临葬:亲临葬礼。表示亲临现场,证明事件的真实性。

226.(473—239)《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227.(473—240)《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今文】均州山水

(473—239)太岳太和山 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洞、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又名太岳山。真武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改名太和。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栖止修炼,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又更名武当山。本朝永乐中营建宫馆一新,复改今名。石阶山 在太和山,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有救穷草,冬夏不枯,月食三寸,绝谷不饥。女思山 在太和山,汉来歙曾孙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母,思慕而死,遂葬于此。外朝山 在太和山后,诸山皆朝拱太和山,唯此山外向。鸡鸣山 在太和山之西。牛头山 在均州城东北五十里,其山高险,昔人曾于此置关,上有一石,形如油瓶,名油瓶关。大观山、小观山 俱在均州东南汉江中。

(473—240)均水 在均州。前汉《地理志》:“丹水东流入均水。”沧浪水,在均州北四十里,即《禹贡》沧浪之水。磨针涧 在太和山北。真武修炼久之,未契玄元,亟欲出山,至此涧,忽遇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妪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即返岩精修,卒得上道,因名曰“磨针涧”。龙井 在太和山。甘露井 在太和山南岩宫前。甘泉 有二:一在府城西南七里,一在太和山后。金泉 在均州治,宋王齐作记。白花泉 在太和山。参斗泉 在均州东,其水汲之,虽千人不减。不汲亦不増。相传参、斗二星下临,因名。

【注释】

①太岳:原为古山名,即霍山,亦称霍太山,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南。《图经》以武当山为太岳,“武当山,一名太岳”。《武当山赋并序》曰:“予观此山,去天咫尺,名曰‘大岳’”。《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

②二十七峰:应为“七十二峰”。

③栖止:寄居,停留。

④月食:《太平寰宇记》为“日食”。

⑤来歙:?—35年,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名将、战略家。

⑥府:襄阳府。明代,均州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228.(473—253)《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229.(473—316)《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二》

【今文】沧浪山 狼子山∥周应规 董役武当山

(473—253)山川 龙门山 在府城南七十里。有二崖对峙如门,水从中出。黎子山 在府城东一百里,昔人曾置关于此,因呼为黎子关。沧浪山 在横山,似舟,中生仓鬲,产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钖义山 在府城。一名天心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相传列仙所居。山高谷深,生薇蘅草,有风不偃,无风自摇。狼(误,应为“很”或“佷”。编者注)子山 在府城,临汉水,其旁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可识者“玄、田、中、立”四字,下有狼子塚,为水所坏,成小洲。古寒山 在府城东南,战国时楚城此以备秦,今名大寒山。天马山 在府城治南,又名天马崖,旧传崖崩出“天马王”三字。宝盖山 在府城西南二里,又名西山,上有石虾墓,仓卒视之,与真无异。山北有崖,旁视之,一穴甚明,号星牖

(473—316)周应规 华容知县,廉介守己,仁惠恤民,振起士风,尽除吏弊。时营造方殷,区画科条,民不告劳。后董役武当山,疾卒。民哭之,如失父母。

【注释】

①府:郧阳府。

②“在横山,似舟”:《郧阳府志》为“在城内,形横似舟”。

③“玄、田、中、立”:《太平寰宇记》清代刻本为“元、田、中、邱”。

④古寒山:《太平寰宇记》为“古塞山”。

⑤大寒山:《太平寰宇记》为“大寨山”,《郧阳府志》为“大塞山”。

⑥星牖:山洞岩穴中透光的小孔。“星牖”一词来源于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星牖月窗》:“凡山洞岩穴,有窍通明,小者曰星牖,大者曰月窗。”在“星牖”一词中,星表示“小”,牖表示“窗”。星牖表示很小的窗子,与“月窗”相对。牖:音yǒu。

⑦华容:华容县。明代华容县属岳州府(今湖南省岳阳市)。

⑧方殷:原意为“正当剧盛之时”,此为“民风好,百姓殷实”。方:时间副词,正,正当。殷:富裕,富足。

⑨区画科条:建立健全法令条文。区画:筹划,安排。科条:法令条文。

⑩董役:监督劳作。

230.(476—91)《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一百》

231.(480—263)《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

【今文】明张三丰∥均州沿革

(476—91)明张三丰 平阳人,有仙骨,修髯如㦸,肤如冰雪,路逢美姝,自称麻姑,教以服四味龙芽。后游武当山,登祝融峰,嚼梅花满口,朗诵《南华·秋水》篇,观潮上日出,大叫曰:“云海荡我心胸。”明太祖咨以时务,曰:“惟本忠孝。”后成祖遣胡濙物色之,终莫能得。

(480—263)均州 在府西北三百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郧阳府郧县界五十里,南至谷城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河南南阳府内乡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光化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郧阳府房县治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南阳府淅川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郧县治一百十里。战国时谓之均陵,属楚地。汉置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侨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武当郡。北周移丰州来治。隋开皇初郡废,改丰州为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义宁二年复置武当郡。唐武徳元年仍曰均州;贞观元年州废,属淅州,八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属山南东道;天祐二年徙武定军来治,三年废。亦曰均州武当郡,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升为武当军节度。元曰均州,初属湖北道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洪武初省武当县入均州,属襄阳府。本朝因之。

【注释】

①《大清一统志》:424卷,清和珅等奉勅编纂,清代官修地理总志。自康熙时起,清朝廷前后编辑过3部“一统志”:康熙《大清一统志》,342卷,蒋廷锡主持,1743年修成;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500卷,《四库全书》本424卷,和珅主持,1784年修成;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560卷,穆彰阿主持,1820年修成。

②张三丰:关于张三丰籍贯的记载很多,有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等数十处。本书(472—854)介绍为宝鸡人。

③美姝:美女。姝:音shū,美女。

④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道教神仙谱系人物。

⑤龙芽:茶名。亦指竹笋。

⑥均州:清代均州属安襄郧荆道襄阳府管辖。

232.(480—264)《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

233.(480—267)《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

【今文】沧浪书院 南阳书院∥清襄阳府均州 山川

(480—264)均州学 在州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初,因宋元旧址重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岘山书院,在襄阳县治南,旧为昭明书院废址,明万历中建。又:枣阳县有沧浪书院,在县东一里,旧名濯缨亭。均州有南阳书院,在州治南门内,本朝康熙十一年建。各州县并设有义学、社学

(480—267)武当山 在均州南一百里。《水经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篸上山,又曰仙室。《荆州图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元和志》:“武当山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阴长生于此得仙。”《寰宇记》:“中央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顶。”《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又云:山有石门、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栖之地。”《明统志》:“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其中一峰最高者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永乐中营建宫馆,改名大岳太和山。”按《寰宇记》:“有三夫人峰,亦武当三峰之一。”女思山 在均州南一百里。《寰宇记》:“汉武当长来群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石阶山 在均州南一百里。《隋书·地理志》:“武当有石阶山。”《寰宇记》:“石阶山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松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陶隐居谓之西岳佐命。”方山 在均州北十五里。又北三十五里为龙门山,相近有石鼓山。又北十里为青崖山、牛头山。又北六十里为远山。大观山,在均州东南三十五里,下有小观山。龙巢山 在均州东南六十里。《水经注》:“龙巢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木,隆冬不凋。”龙山 在均州东南七十里,下即均水口。长山 在均州西南。《唐书·冯行袭传》:“均之右,有长山,当襄阳贡道。”

【注释】

①义学:也称“义塾”。旧时靠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对象多为15岁以下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②社学: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设立的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

③篸:音cēn,参差不齐,或通“簪”,非“参”。清《水经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陈桥驿(1923—2015年)《水经注校证》上都为“篸”。

④二十七峰:应为“七十二峰”。

⑤群:误,应为“邵”,一作“郡”。

234.(480—284)《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一》

235.(480—304)《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二》

【今文】沧浪亭位置 均州东门外∥清 郧阳府概况

(480—284)龙王庙 在均州东门外,沧浪亭北济渡处。

(480—304)郧阳府 在湖北省治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东西距七百十里,南北距四百里。东至河南南阳府淅川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陕西兴安州平利县界五百六十里,南至襄阳府均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陕西商州商南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襄阳府谷城县界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利县界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淅(原文为“浙”,误。编者注)川县界一百三十里。又:西北至商州山阳县界二百八十里,自府至京师二千五百里。

分野天文翼轸。分野鹑尾之次

建治沿革 《禹贡》梁、荆二州之界。春秋时为麇、庸二国地。战国时为秦、楚二国地。《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割上庸汉北地予秦。”秦为汉中郡地。汉为汉中郡之长利及房陵、上庸诸县。后汉末分南境置上庸、房陵二郡。三国魏以北境置魏兴郡,又改房陵郡为新城郡,与上庸俱属荆州。晋因之,初属荆州,惠帝改属梁州。南北朝宋因之。齐分置齐兴郡,俱属梁州。梁置兴州、歧州,废上庸郡。西魏改兴州为丰州,改新城郡为光迁国。北周国废,丰州徙(乐史《太平寰宇记》:“丰州,周武成元年移治延岑城。按:即今襄阳府均州。”),改歧州为迁州。隋大业初改曰房州,二年改曰房陵郡,属梁州,其北境属淅阳郡,隶豫州。唐武德元年改房陵郡为迁州;贞观十年改曰房州,其北境属均州;天宝初改房州曰房陵郡;乾元初复曰房州,俱属山南东道。宋仍曰房州房陵郡,雍熙三年升保康军,其北境仍属均州,俱属京西南路;绍兴中,房州保康军属利州路,后改为保宁军。元为房州,及均州之郧县属襄阳路。明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明统志》:“郧阳府领县七,郧、房、竹山、上津、竹溪、郧西、保康”),隶湖广布政使司并设抚治都御史。

本朝因之。顺治十六年省上津县,康熙三年属湖北省,六年罢抚治,领县六。

【注释】

①治:治所。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此指武昌府。

②分野: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③翼轸:翼和轸,两个星宿名,均为二十八宿之一,对应地上楚国的分野。郧阳府属于楚国的领域,属于翼、轸。

④鹑尾之次:按十二次划分法,郧阳区域对应周天的区域。

⑤湖北省:始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因位于洞庭湖之北,曰“湖北省”,时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236.(480—307)《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二》

237.(480—318)《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二》

【今文】沧浪山有二 郧县、竹山∥原杰抚郧

(480—307)沧浪山 有二:一在郧县北一百里,一在竹山县北一百里。

(480—318)原杰 阳城人。成化时刘千斤等为乱,流民逋寇多潜匿秦、楚、蜀三省之交,命杰以户部侍郎出抚。杰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皆愿附籍,得户十一万三千有奇。户各授田,用轻则定赋。置郧阳府及析置诸县,择良吏为有司。又置湖广行都司,增兵戍守。以地界三省,事无统纪,请特设抚治。经理周密,措置宏远,由是流人得所,四境乂安。

【注释】

①原杰:1417—1477年,字子英,阳城(山西省东南)人。明正统年间进士,先后安抚山东、荆襄等地流民,官至右都御史,1477年在南阳去世,终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子太保。

②有奇:还有零头。

③乂:音yì,治理,安定。

【提示】沧浪山

郧阳府境内有两座沧浪山。稍不注意,很容易混淆。

一座位于郧县的北面,即“沧浪水两岸的山”,曰“沧浪山”。根据《大清一统志·郧阳府图》所标示“沧浪水”的位置,沧浪水在“郧县北一百里”,位于龙门山、七龙山、黎子山的北面,郧县与商南界的南面。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郧阳志补》专门补充说明。

郧阳府还有一座沧浪山,位于郧县与竹山县交界处,主峰原名舱浪山,1824米,因“山形似船舱、群山似波浪”而得名。后讹“舱”为“苍”,又名苍浪山,后来又演变为嵢山、沧浪山。《明一统志》:“沧浪山,在横山,似舟,中生仓鬲,产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沧浪公社,今为竹山县双台乡沧浪村。

238.(481—648)《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

239.(493—69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姑苏志·卷三十九》

【今文】明宪宗范白金为真武像∥许衮 均州防御判官

(481—648)罗明 字文昭,南平人。成化进士,授御史,廵按广西。时密诏镇守中官贡禽鸟,抗疏止之。帝范白金为真武像,遣使送武当山,又疏谏。

(493—695)许衮,字公仪,燕人,雍熙中为均州防御判官,郡将表其能状,拜太子右赞善大夫,通判苏州。时二浙之地始归朝廷,宿政如棼丝。衮善理之,就进殿中丞

【注释】

①《姑苏志》:60卷,明王鏊撰,苏州地方志。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授翰林编修,官至吏部右侍郎,明代名臣、文学家。

②罗明:1429—1489年,字文昭,明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奏请朝廷成立白河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获准设县。亲自规划城池楼阁,确定田里、街道走向。

③“帝范白金为真武像,遣使送武当山”:明宪宗用白金铸了真武帝像,想派人运送到武当山崇祀。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1464—1487年在位。

④雍熙中:985或986年。雍熙:宋太宗第二个年号,984—987年。

⑤防御判官:唐玄宗时置,为防御使属官。宋属两使职官,为选人七阶第二阶。

⑥太子右赞善大夫:宋初为文臣迁转官阶,无职事。正五品下。

⑦通判:副职,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北宋时期,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

⑧棼丝:乱丝。棼:音fén。

⑨殿中丞: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属京朝官。

240.(503—1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卷九十二》

241.(511—87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

【今文】张三丰 《琼花诗》∥陈君佐 辞官武当山卖药

(503—19)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洪武初,入武当山修炼,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寂,或游市井,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浩浩自得。书经目不忘,有问之者,终日不答。若与论三教经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行则一日千里,静则瞑(原文为“暝”,误。编者注)目旬日。太祖闻其名,尝遣三山道士访之,不至。其在扬州咏《琼花诗》云:“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浪夸。便欲载回天上去,拟从博望借灵槎。”盖自况也。既而,羽化于甘州张指挥园中,复屡见他处。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说铃》云:“今西域入贡者,犹见为台吉供养。”云然,皆不可考。

(511—875)明陈君佐,江都人,善方脉。洪武初,为御医。永乐间,弃官着黄冠服,市药武当山中,以《易》卜人吉凶,多奇中。

【注释】

①《钦定盛京通志》:130卷,清阿桂、刘谨之等奉勅撰。清以奉天为盛京。阿桂(1717—1797年),字广廷,号云崖,满洲正蓝旗人,著名将领。刘谨之(1739—1787年),字朴夫,号退谷,方略馆提调,文渊阁校理。

②《江南通志》:200卷,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赵宏恩(?—1759年),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黄之隽(1668—1748年),五十三岁中举,康熙进士,翰林院编修、福建督学。

③三山道士:沈万三(?—1376),字仲荣,元末明初商人、巨富。张三丰道家学说及论著中,沈万三为张三丰弟子,号三山道士。

④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

⑤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⑥《说铃》:1卷,清吴震方编,笔记小说。吴震方,约1694年在世。

⑦台吉:清朝廷对蒙古贵族所封的爵名,分四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

⑧云然:如此说。

⑨黄冠:道士。

242.(511—94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243.(515—75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八十》

【今文】张古山拜师张三丰∥陈一薦 均州

(511—940)明张古山,颍州人,生而端重。父母欲为娶妻,不从,入迎祥观为道士。久之,召为武当山提点。能言未形事。后入山采药,不知所终。相传张三丰游颍古山,师事之,遂得其术。今迎祥观有混元衣,体制特异,或云三丰所留也。

(515—756)陈一薦,字叔复,临川人。嘉定进士,辟荆湖制幕。王师复蔡,献俘入朝,有旨权均州,未赴,仍督府叅,除江西运判,召为枢密院编修,迁太府少卿,终权礼部侍郎。一荐久处戎幕习兵事,军府文檄皆出其手,人以陈琳方之。

【注释】

①《江西通志》:162卷,清谢旻等监修,陶成等编纂。江西指江西省。谢旻,字肃斋,江南武进人,江西巡抚。陶成,南城人,翰林院检讨。

②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

③迎祥观:此为安徽阜阳迎祥观,坐落在阜阳城西北角,建于明代,占地10余亩,房屋50余间,宏伟壮观。据明嘉靖年间《颍州志》记载:“明初仙人张三丰在此修炼,并留有混元衣。”

④提点:宋始置,明仅置为道教官。武当山提点管理道士,隶道录司。

⑤未形事:未形成、发生的事情。

⑥薦:音jiàn,同“荐”。

⑦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⑧嘉定: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7年(1208—1224年)。

⑨辟:选官,授予官职。

⑩权:代理、兼摄。宋朝分权、行、守、试四等,资历较浅者带“权”字。

⑪叅:音cān,同“参”。

⑫运判:全称“转运司判官”,宋代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⑬戎幕:戎幕军府,幕府。

244.(516—44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一百四》

245.(523—48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

【今文】刘洞诚武当山学道∥王家业武当山治僧救女

(516—441)刘洞诚,安福人,元初学道于武当山。道成,隐居吉安城西玉泉观。能驱役鬼神,使之立现。至祷雨治病,其应如响

(523—488)王家业 《西安县志》:字子立,万历举人,治均州,大著异声。尝诣武当,道遇游僧数十人,中有稚僧颦蹙,随命拘留众僧而鞫之。乃女随父宦,被僧劫杀而留之为僧者也。审实,尽戮群盗,人称神明。

【注释】

①《浙江通志》:280卷,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乾隆元年(1736年)总督嵇曾筠具表进呈朝廷,浙江省体例最完整的一部省志。嵇曾筠(1670—1738年),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曾任浙江巡抚、总督。沈翼机,字西园,号澹初,浙江海宁人,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生卒年不详。

②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

③驱役:驱使,役使。

④其应如响:原意指对答迅速。此指求雨作用明显,治病疗效显著。

⑤尝诣:曾到。尝:曾经。诣:去。

⑥颦蹙:皱眉皱额,忧愁不乐。

⑦鞫:审问。

246.(523—53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247.(524—10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今文】高斗枢守郧∥陆寅武当山寻父

(523—539)高斗枢 《鄞县志》:字象先,鄞人。崇祯进士,授刑部主事,历迁长沙兵备副使。湖南民不知兵,长沙止老弱卫卒五百,又遣二百戍攸县,城库雉堞尽圮。斗枢建飞楼四十,大修守具。临蓝贼艘二百余,由衡湘抵城下,相拒十余日,乃引去。转攻袁州,遣都司陈上才蹑其后,贼亦解去。寻击杀乱贼刘高峰等,抚定余众,诏录其功。巡抚陈睿谟大征临蓝寇,斗枢当南面,大小十余战,贼尽平。累进按察使,移守郧阳。郧被寇十载,斗枢至,甫六日,张献忠自陕引而东。斗枢令游击王光恩及弟光兴分扼之,战屡捷,贼不敢犯。十五年冬,李自成陷襄阳、均州,攻郧阳,四日而去。明年春,复来攻,十余日不克,乃退屯杨溪。斗枢召游击刘调元入城,旬日间,杀贼三千余。自成将来攻,卒不克而去。乃令光恩复均州,调元下光化,躬率将士复谷城,将袭襄阳。闻孙傅庭败,旋师,均州复为贼有。十七年正月,自成遣将路应标等以三万人攻郧,斗枢遣人入均州,烧其蓄积,贼乏食而退。是时,湖南北十四郡皆陷,独郧在。抚治王永祚被逮,众议即任斗枢,而执政擢知府徐启元为右佥都御史代之。加斗枢太仆少卿,还家卒。

(524—105)陆寅 《钱塘县志》:字冠周。运昌孙,圻子。善诗。年十六,圻以牵累系狱,寅从入囹圄,晨夕侍奉。寻得释,圻遂弃家远游,不知所之。寅上事病母,下抚弱弟,克殚心力。母殁后,有人传圻在武当山。寅即日徒步出门,直趋武当,求之不见。随遍觅各省,涉历险阻,十余年不归,然竟不可得。遂入京,丁卯中顺天乡试,明年成进士。以哀慕劳瘁,逾年衉血卒。子邦玠,字勉之,有文名,雍正庚戌进士,官户部主事,卒。

【注释】

①高斗枢: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晋升为按察使,驻郧阳。崇祯十七年(1644年),郧阳受义军围困日久,时局危艰,明朝廷多次下旨委以重任,因路途阻隔,任命文书未能到达。明亡几年后病逝,著有《守郧纪略》。

②鄞县:浙江省东部,2002年撤县设区为宁波市鄞州区。鄞:音yín。

③止:仅,只。

④圮:音pǐ,塌坏,倒塌。

⑤临蓝:临武、蓝山。

⑥太仆少卿:北魏始置,清朝满汉官员各一人,正四品,管理车驾马驼。

⑦有人传圻在武当山:有人传说父亲(陆)圻在武当山。

⑧丁卯中顺天乡试: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年顺天府举行的乡试。

⑨明年成进士:第二年成为进士。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年。

248.(524—41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249.(524—43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二百一》

【今文】张悌 武当山羽化∥张柏亭 奉勅建武当山宫观

(524—410)张悌 《续文献通考》:字信甫,居象山。尝代父受罪得原,至武当山拜张真人师焉。危坐一榻,脇不至席者三十年,忽晨起别众而化,人以为尸解云。

(524—436)张柏亭 《两浙名贤外录》:西安人,为元妙观都记。永乐间,奉勅建武当山宫观,应诏住元天玉虚宫。时遇异人,授以葫芦拄杖各一,常施药并五雷正法救济,祈祷辄验。后还衢,日跨青牛出入,自号葫芦道人。

【注释】

①《续文献通考》:250卷,明王圻撰,所纪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王圻(1530—1615年),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任陕西提学使、神宗傅师、中顺大夫资治尹,授大宗宪,明文献学家、藏书家。

②得原:得到了谅解和宽容。

③脇:音xié,同“胁”,两只膀子。

④都记:应为“都纪”,管理道教事务之道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为各府道纪司之长官,从九品,设官不给禄。

⑤应诏:接受皇帝的诏命。

⑥元天玉虚宫:又称“玄天玉虚宫”,道教神仙体系中玉帝的居处。武当山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规制谨严,院落重重,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

⑦衢:衢州,在浙江省西部。

250.(529—53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福建通志·卷四十五》

251.(530—8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福建通志·卷五十六》

【今文】田昆知均州 治武当中贵 刘瑾构陷∥义女翁氏救御史

(529—537)田昆 字景玉,岩弟。宏治乙卯乡荐,初授均州知州。值凶岁军兴,多方抚赈。武当山镇守中贵贪虐,昆力制之,为中贵所啣。故事:州官谒山,道士当出迎。他日,中贵令道士不为礼。昆怒,笞之。中贵遂毁醮坛、万岁牌,诬奏昆。逮系至京,逆瑾用事,构成重狱。大理卿燕忠疏雪其冤,削籍归均。人谣曰:“太守忧民困猛虎,直道难容弃如土。”晚隐龙溪之上。

(530—85)翁氏 晋江人,御史庆女也。庆奉勅廵钞四川,不避权贵。又奉勅武当山,献真武眼珠,赐一品服以行。亡何,坐累下狱。庆无子,女诣阙上书请代。仁孝皇后召入宫,留之三月,为宫中女师。人以比缇萦⑯。

【注释】

①《福建通志》:78卷,清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郝玉麟(?—1745年),字敬亭,清汉军镶白旗人,福建总督。谢道承(1691—1741年),字又绍,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

②昆:原文为“崑”,同“昆”。

③岩:原文为“嵓”,同“岩”。

④宏治:原为“弘治”,避乾隆弘历讳而改。弘治乙卯: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

⑤知州:明朝以知州为州一级长官,从五品,掌一州之政。明代,均州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⑥镇守中贵:镇守太监。明朝派驻各地镇守地方的太监。明英宗正统年(1436—1449年)后,遍设各省各镇,均为地位极高的太监出任,控制地方官员,权势显赫。

⑦啣:音xián,怀恨在心。

⑧谒:拜见。

⑨他日:某一天。

⑩醮坛:道士祭神的坛场。醮:音jiào。

⑪逮系:逮捕,拘囚。

⑫逆瑾:逆贼刘瑾。刘瑾(1451—1510年),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天下。

⑬亡何:不久。

⑭坐累:受牵连。

⑮诣阙:赴朝堂。

⑯缇萦:音tíyíng,人名,汉代孝女,曾赴朝堂舍身救父。

252.(531—29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3.(531—29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4.(531—29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5.(531—3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6.(531—3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今文】均州 山水

(531—298)(531—299)(531—299)(531—300)(531—300)

乌头山 州东三十里。

大观山 州东南三十五里。

小观山 大观山下。

大岳太和山 州南百二十里。《水经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名參山,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石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遁于此,故亦曰谢罗山。”其峰最高者为天柱,昔真武曾栖止修炼于此,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更名武当。其紫霄、南岩、舞龙、真庆旧有宫,元末毁于兵。明永乐中改今名,建太和、南岩、紫霄、舞龙、玉虚等宫观,天柱巅冶铜为殿,范以泥金,恢宏壮丽,副于五岳。嘉靖间赐名元岳。周八百余里,为峰七十二,岩三十六,洞三十四,台五,井五,泉三,潭十四,天门三,洞天一,福地一。

石阶山 太和山内,一名华岳地肺。

宝盖山,赤山,龙山,炮山,元望山,横山,黄峰山,庙垛山,大界山,小界山,二陇山,大龙山,康家山 俱太和山七十二峰外。

鹤鸣山 太和西。

外朝山 太和后外向。

远山 州西北二十里。

方山 州北十五里。

冷水山 州北三十里,上有泉,性冷味清。

天柱峰,显定峰,万丈峰,狮子峰,皇岩峰,中笔峰,紫霄峰,雷石峰,贪狼峰,巨门峰,禄存峰,文曲峰,廉贞峰,武曲峰,破军峰,中笏峰,千丈峰,大莲峰,小莲峰,大笔峰,小笔峰,落帽峰,白云峰,紫盖峰,松萝峰,桃源峰,隐仙峰,叠字峰,金鼎峰,伏龙峰,舞龙峰,灵应峰,阳鹤峰,健人峰,太师峰,太傅峰,太保峰,始老峰,真老峰,皇老峰,玄老峰,元老峰,仙人峰,隐士峰,大名峰,中鼻峰,聚云峰,手扒峰,竹筱峰,槎牙峰,灶门峰,九卿峰,伏魔峰,玉笋峰,拄笏峰,大彝峰,把针峰,丹灶峰,天马峰,鸡鸣峰,鸡笼峰,眉棱峰,复朝峰,香炉峰,九渡峰,展旗峰,金锁峰,青羊峰,七星峰,系马峰,会仙峰,茅阜峰 以上俱均州太和山,计七十二峰,九里冈州境。

玉虚岩,太子岩,崇福岩,滴水岩,灵应岩,灵虚岩,紫霄岩,卧龙岩,尹喜岩,隐仙岩,太上岩,沈仙岩,歘火岩,黑龙岩,白龙岩,黑虎岩,风岩,皇后岩,白云岩,三公岩,朱砂岩,天马岩,藏云岩,隐士岩,云母岩,杨仙岩,常春岩,集云岩,书字岩,谢天地岩,北斗岩,升真岩,碧峰岩,九卿岩,雷岩,仙龟岩 以上俱均州太和山,计三十六岩。

白龙洞,雷洞,桃源洞,花花洞,试剑洞,磨针洞,试心洞 俱太和山。

浍河 州南六里。

浪河 州南九十里。

响河 州北十里。

赵峪河,西河,蒿口河,梅溪河,白浪河,淄河,小淄河,黄沙河,屈原河,界河。

均水 州东。汉《地理志》:丹水东流入均水。

沧浪水 按易氏曰:“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又名沧浪水,盖汉沔合流,即《禹贡》‘又东为沧浪’也。”

中洲 州西北五里。

沧浪洲 州东北四十里。

浮洲

乱石滩 州东南十五里。水中乱石,簇立如铓。

石门滩 州东南二十里。

磨针涧 州太和山北。相传真武修炼久之未契,亟欲出山,至涧遇老妪,操铁杵磨针,问曰:“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

黑龙潭 太和山紫霄涧中。

白龙潭 在太和山。

天池,太乙池,苍水库池,上善池,上龙池,炼丹池,饮马池,日池,月池 俱太和山。

白花泉 在太和山。甘露泉,益人泉,烈士泉,金泉,宋王齐有记。参斗泉,相传二星所临。

龙井 在太和山。

甘露井 太和山玉虚宫内。

【注释】

①《湖广通志》:120卷,清迈柱等监修,夏力恕、柯煜编纂,将湖北、湖南的内容合为一本书。迈柱(1670—1738年),喜塔拉氏,满洲镶蓝旗人,雍正五年(1727年)为湖广总督,累迁为监察御史。夏力恕(约1692—1756年),字观川,晚号澴农,湖北孝感人,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理学家。

补充说明:明代湖南、湖北地区合置湖广行省,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置二省,但仍合置总督。明代及清朝前期荆楚总志称为《湖广总志》或《湖广通志》,清中后期则两省各自编修通志。

山:误,应为“篸山”。篸:音cēn,参差不齐,或通“簪”,非“参”。清《水经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陈桥驿(1923—2015年)《水经注校证》都为“篸”。

③峰首状博山香炉:峰首的形状像博山香炉。博山香炉:又叫博山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整体造型形似博山。

④⑤洞天、福地:道家体系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与中国名山相对应。不同时代、不同道家对“洞天福地”有不同的归纳和命名。唐代杜光庭(850—933年)《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之第九福地。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之六十五福地。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茅阜峰”为“福地之初门”,“望仙台”为“福地门之东”,“万年松”为“福地之瑞草”。

257.(531—48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五》

258.(531—6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八》

【今文】李春修均州城 原杰修郧阳府城∥刺春 我师禽 榔梅

(531—489)均州城 明初守御千户李春修筑,永乐中甃以砖石。周六百丈有奇,高二丈五尺,阔一丈二尺。池深三丈,阔六丈。为门四,左右开水门以便樵汲。惟西夕照门虽设,今塞。东以汉水为濠,西、南、北俱凿濠,深一丈五尺,广称之。

皇清雍正二年知州高泽宁,七年知州许大壮,相继增修。

郧阳府 郧阳府城 旧无城。明天顺八年,盗起,知县戴琰为土城备之。成化十二年,建行都司,置府卫,抚治都御史原杰展筑,甃以砖石。周六里八百余丈,高一丈五尺。为门四:东曰宣和;南曰迎薰,旧名敷惠;西曰平理;北曰拱辰,旧名水门。其池西临江,东北绕山麓诸溪,正德中,知县王镇浚之。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章焕又以东北一带开筑二百余丈,许(误,应为“计”。编者注)六里有奇;正东增一门曰“时雨”,盖府学面门也。四十五年秋大水,东南城圮,都御史刘秉仁修筑之,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城上为警铺二十,为门楼七,为瓮城楼三,为角楼一,规制始备。北城大半皆枕山;西南一带阻汉水;唯东门外凿池,阔二丈二尺,深九尺,长五十余丈。

皇清雍正二年夏,汉水泛涨,东南城圮里许。知县卢上进捐资修补。

(531—631)麝香,山鸡尾,羚羊,驼牛,龙胆草,杜菅,凤眼草,淫羊霍,俱出均州。

万年枝(误,应为“松”。编者注),骞林叶,灵寿杖,隔山消,九仙子,茅香,石灯心,金沸草,刺春,松鼠,我师禽,樃梅,俱出均州太和山。

【注释】

①守御千户: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直属都指挥司。正千户一人,正五品。

②有奇:还有零头。

③尺:原文为“丈”,误,应为“尺”。 

④池:护城河。

⑤樵汲:打柴汲水。 

⑥展筑:扩建。展:扩大,发展。

⑦我师禽:鸟名。因鸣叫声如“我师”发音,故名。

259.(531—69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

260.(531—72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二》

【今文】均州 潧河∥均州儒学 知州张聪、叶尚文

(531—694)潧河,出太和山,通平堰、龙堰,可以灌田。

(531—725)均州儒学,在州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初重建,正统间修。正德、嘉靖间,知县张聪、叶尚文相继重修。

【注释】

①潧河:即曾河、曾水,发源于湖北省房县马蹄子山猫子沟。清朝的曾河仅指曾河源头,即从房县进入均州后,袁家河以上的河段。

②儒学: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③咸平中:1000年左右。咸平:宋真宗的年号,998—1003年,共6年。

④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时间为1368—1398年,共30年。

⑤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1436—1449年,共13年。

⑥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1506—1521年,共15年。

⑦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1521—1566年,共45年。

⑧知县张聪:生卒年不详,正德年间任均州知州。“知县”应为“知州”。《湖广通志·卷三十四》:张聪,推官,云梦人。此条中的“张聪”比前文(410—391)中的“张聪”早50年左右。

261.(531—7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二》

262.(532—5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五》

【今文】古南阳学院在均州∥均州 庙宇

(531—731)古南阳书院在均州治南门内。国朝十一年,知州党居易修,有记。

(532—55)比干庙 在州西五里。宋杨恢守州,以其裔居此土,因祠祀之。

关帝庙 在南门内。

黑虎庙 在州南九十里九渡涧上。

乌鸦庙 在州南天门外。

【注释】

①国朝十一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

②党居易:字子庸,陕西宝鸡荫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均州知州。曾重修南阳书院,主持纂修《均州志》。因政绩卓著,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福建按察使。

【提示】古南阳书院 孟拱 党居易 贾洪诏 张之洞

古南阳书院的确切位置在均州。《均州志·重修南阳书院记》:“均州古有南阳书院,为士子肄业之所。”党居易“国朝十一年”属重修,不是首建。

均州古南阳书院始建于南宋。《四库全书·宋季三朝季要》记述明白:“孟拱任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帅,创南阳书院以处襄汉流寓之士,竹林书院以处四川流寓之士。射军中而亦读书,颇能文,尤多著述。”南宋名将孟拱(1195—1246年)1240年任四川宣抚使,不久兼职京湖(以湖北襄阳为军事据点的地区,辖均州)制帅,1246年就去世了,依此推算,始建时间应在1243年左右,距今773年了。

党居易重修南阳书院后,年久日长,破败不堪。600多年后的同治八年(1869年),均县进士贾洪诏(1805—1897年)顺应民意,撰写《呈张孝达学使请修复南阳书院状》,上奏湖北学政张之洞(1837—1909年),大胆指陈知州熊登瀛改迁书院之过。张之洞阅后批示:“查明详办。”第二年,知州朱宗涛修缮。光绪元年(1875年)知州王培厚补修。宣统元年(1909年)改办初等农业学堂。

263.(532—65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十四》

264.(533—8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十九》

【今文】滕甫贬居筠州 非“均州”∥祁宽 均州学者

(532—654)滕甫 《宋史·滕元发传》:东阳人,神宗时尝言新法之害,贬知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载,犹以前过贬居均州

(533—89)祁宽 均州人,每与诸子讲论性理,发明圣道,大有裨于后学。

【注释】

①均州:误,应为“筠州”。

②“讲论性理,发明圣道”:讲论,讲谈论议。性理,人性与天理。发明,建树、表白。圣道,圣人之道。

史》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腾甫贬居筠州

265.(533—9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十九》

266.(533—23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四》

【今文】杨逊 进按察副使∥杨正芳 进兵部侍郎 贾论

(533—90)杨逊,字崇让,均州人。弘治癸丑进士,拜留台监察御使。弹骇不避权贵,擢淮安知府。以慈惠为政,爱养群黎,煦如子姓,进按察副使

(533—237)杨正芳,字淳白,均州人,万历乙未进士。为文务道,人所未有。司理平阳,吏畏民怀。进兵部侍郎

贾论,字抒素,均州人,万历乙酉举人。积学笃行,乡里称美。后令青阳,简易近民,百姓便之。

【注释】

①弘治癸丑: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

②留台:御史台。

③监察御使:正七品。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

④群黎:百姓。

⑤按察副使:明朝及清初各省按察司副长官,正四品。

⑥万历乙未: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⑦司理:主持,掌管。

⑧兵部侍郎:正三品,掌京营操练。

⑨万历乙酉: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年)。

⑩后令青阳:后来担任了青阳县令。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

267.(533—23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四》

268.(533—27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六》

【今文】张鸾 张公柳∥杨溥荐徐良知均州

(533—238)张鸾,均州人。尝让产于兄姪。以贡为叶县丞,有惠政。植柳于治北,至今不伐,号张公柳。

(533—276)徐良,《楚纪》邵阳人。性敏质粹,尝辑《读易指南》,以启后学。尤工诗文,善草书。宣德中任本县训导,以少傅杨溥荐,知均州。介守清澹,政施仁爱,兴学劝士,有古君子风。卒于官。孙永,弘治癸丑进士。

【注释】

①姪:音zhí,同“侄”。

②以贡为叶县丞:以贡生的身份被任命为叶县县丞。叶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

③《楚纪》:60卷,120万字。嘉靖年间廖道南(?—1547年)所撰,《四库全书》未有收录。

④《读易指南》:汉书艺文志易类书目,凡《易》十三家,294篇。

⑤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人。明朝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

⑥弘治癸丑: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

269.(533—30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七》

270.(533—31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七》

【今文】朱日濬著《五经门》∥徐鏖 江宁司教

(533—307)朱日濬,字菊庐,黄冈岁贡,均州训导。博洽有文行,阐扬正学,士人奉为典型。著有《五经门》。卒于官。

(533—315)徐鏖,均州人。长于诗学,尝纂修兵志。以贡司教江宁

【注释】

①岁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人才选拔。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资深的廪生(廪生是生员的一种,给予廪粟)升国子监肄业,称岁贡。

②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是辅助教谕的助手。

③博洽:学识广博。

④文行:文章与德行。

⑤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

⑥以贡司教江宁:以贡生的资格掌管江宁教育。江宁: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271.(533—36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六十》

272.(533—44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六十二》

【今文】吴思温 广西布政∥吴拱 李友竹

(533—360)吴思温,字江黄,江夏人,万历乙卯乡举任均州学正。铸器祭祀先圣,升云南顺州牧。苗蛮犯顺,抚循有方。历广西布政,致仕归。值献贼薄城,率兵守保安门,抗节而死,芦席蔽尸,数月不变。

(533—448)吴珙,均州人,景泰丙子举人,任教谕。闻父殁,兼程奔丧。值母复病剧,珙守父墓,视母汤药,昼夜无宁。瞬母卒,哀毁几不欲生,庐墓三年。后迁国子学生,祀乡贤。

李友竹,字清节,均州人,拔贡,事继母以孝闻。闯贼陷州,众皆逃去,友竹独以死殉。

【注释】

①万历乙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②乡举:乡试,各地州、府主持的本乡本土人士参加的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

③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正九品。

④顺州牧:顺州的州牧。顺州:明永乐五年(1407年)属顺化府,治所在巴阆县(今越南中部)。

⑤布政:明朝中后期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与六部均重。

⑥景泰丙子:明代宗朱祁玉景泰七年(1456年)。

⑦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

⑧闯贼:李自成的义军队伍。

273.(533—44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六十二》

274.(533—7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三》

【今文】叚懋官济民∥杨士奇荐徐明善

(533—449)叚懋官,郧县庠生。父丧,庐墓三年,事继母尤极敬养。邑旧有均州贡役累及族人,至鬻妻子以偿。懋官悉蠲家赀,置公产收其租,以给岁差。

(533—731)徐明善,邵阳人。尝辑《读易指南》以启后学。尤工诗文,善草书。宣德中,以明经举本学训导,杨文贞荐知均州。致仕,过郢,贫不能归。卒,葬城东七里湾。

【注释】

①叚:音xiá,姓。

②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也指秀才。 

③敬养:尊敬,奉养,赡养。 

④鬻:音yù,卖。

⑤蠲:音juān,同“捐”,捐出去。 

⑥家赀:家产。

⑦《读易指南》:汉书艺文志易类书目,凡《易》十三家,294篇。

⑧明经: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⑨杨文贞:杨士奇(1366—1444年),名寓,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附图:明杨士奇画像

275.(533—76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76.(533—76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今文】上古真武 戴孟 马鸣生 阴长生

(533—765)(533—766)上古真武 《明一统志》:净乐国王太子也。生而神灵,察微知远,长而勇猛,惟务修行,志除邪魔。遇紫虚元君,授以道秘,遂越东海游览,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飞升。奉上帝命,往镇北方,披发跣足,蹑离坎真精,建皂纛玄旗,统摄玄武之位,神威赫然,历代显著。本号玄武,宋避讳改曰真武

汉 戴孟 《神仙传》: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入华山及武当山,受裴君《玉佩金珰经》及受石精金光符,复有太微黄书,能周游名山。旧通志载:“孟落帽于武当山之上,迄今呼曰‘落帽峰’。”

马鸣生 《神仙传》:临淄人,本姓和,字君贤。少为县吏,捕贼被伤,暂死。遇神人以药救之,便活,遂弃职随神。周游天下,勤苦历年,受《太阳神丹经》三卷归。入山合药,服之,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经历九州五百余年后,乃白日升天而去。旧通志作:“归入武当山,合药服之。”未详何本。

阴长生 《神仙传》:新野人,汉皇后之亲属。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同时共事者十二人,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授以《太清神丹经》。丹成,大作黄金十数万斤,以惠贫乏。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一门皆寿。后于平都山仙去。旧通志作:“闻马鸣生隐太和山。”本《明一统志》。

【注释】

①宋避讳改曰真武:真武本“玄武”。北宋避祖宗赵玄朗“玄”字的讳,改为真武。

②弥肃:更加恭敬。

277.(533—76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78.(533—76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79.(533—76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今文】田蓑衣 谢天地 曹观妙 房长须 孙寂然 邓安道 汪真常 张三丰 邓清阳 丘元清 麸子李 柴道人

(533—767)(533—768)(533—768)田蓑衣,不知其名,居武当山隐仙岩石室中。冬夏止一蓑衣,人因以此称之。隆冬则真气如蒸,盛夏则温凉如玉。人有疾厄,摘一草吹气与之,服即愈。常炼九还大丹。端平间失所在。今丹室、炉灶存焉。旧通志

谢天地,不知其姓名。绝粒不食,步履如飞。居南岩石室中,石壁万仞,下临深涧,虽猿鹤莫能往来,飞行自若。有问者,但应之曰:“谢天地。”余无他语,人以是名之。后仙去云。

曹观妙,名侍德,岘山人。幼入道,居武当,嗣玉龙之派。端平三年,罹兵难。白膏凝肤,略无血。刃者惊拜而去。

房长须,不知其名。宋南渡后隐居武当,日以栽杉为事。今玉龙宫后杉,皆其手植。一日,忽遇道者曰:“子神清矣,惜无须。”以手颔之。经宿,觉有物如丝萦于胸臆。视之,须已长尺余。甲午三月一日清旦,人见云中隐隐有跨鹤之形,视其故居,惟杖履在焉。以上旧通志

孙寂然,名元政。嗣业茅山,得上清五雷诸法,遍礼名山。时江汉罹甲兵之厄,武当殿宇为空。绍兴辛酉,首登武当,兴复开辟,以符水禳祷,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间,殿宇悉备。高宗召赴阙称旨,后还山,仙去。冠剑藏于桃源之东。

邓安道,寂然弟子。幼随师开复武当,尽得其法,驾风鞭霆如响。远迩有疾患者,皆趋之。奉敕住玉龙,始作正殿,顽石壁立,默施神用。一夕,雷雨破其石。嘉泰中,预告徒众而逝。大风拔木,移时方散。人谓乘风去。有剑瘗宫北云。

元汪真常,名思真,宋丞相伯彦之后,入武当山。至元乙亥,领徒众六人开复玉龙,黑虎为之引导。吉凶预知。后无疾蜕去。旧通志

明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姓谱》: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五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

邓清阳,南岩道士,生于元季。早岁入武当,从高士学黄老,又治《庄》《列》《周易》《参同》《龙虎太丹》诸书,深得其奥。凡所寓兴,皆有激发,在武陵有“忘情消白日,高卧看青山”之句,所著《观物吟》又曰《警世文》。洪武初年,吴中人多有识之者。后不知所终。旧通志

丘元清,富平人。洪武初游武当,见张三丰,举为玉龙宫住持。有司以贤才荐于朝,授监察御史,赐室。力辞弗受,转太常卿。每遇大祀天地,上宿斋宫,咨以雨䁑之事,奏对有验。暇则凝神默坐。一夕,谓门徒曰:“明日乃吾全归之辰。”至期果逝。旧通志

麸子李,《续文献通考》:正德间太和山得道者,以其辟谷但啖麦麸,故名。荆藩永定王礼聘至寓蕲武当宫,衣破衲,不食。屡迎入宫祈长生诀,不对,但云儒者修身齐家而已。赐金帛甚厚,皆委弃。辞归,王遣十校送之,至汉口卧舟中,忽不见。后复遣校至山,则云尸解矣。校归,又见其持钵,行走如飞。

柴道人,号五溪,昆山人。初为太学生,其父、叔皆进士。父早卒。会母死请卹,还至润州,作书付家人先归曰:“吾谒武当便还。”比发书,乃遍谢姻党,且与妻诀。亟遣人追至武当,业为道人矣。师事麸子李,传其炼气之法。尝访范小仙,适靖江王以金施,范纳之。道人叹曰:“尚须人豢养耶?”遂去。范尾至光化,呼之略无转顾意,步履如飞,竟不能及。

旧通志

【注释】

①端平: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的第三个年号,1234—1236年。

②谢天地:武当山有谢天地岩,在飞身岩下。

③玉龙:有文献为“五龙”。

④玉龙宫:误,应为“五龙宫”。

⑤甲午三月一日:宋孝宗赵昚淳熙元年(1174年)三月一日。

⑥绍兴辛酉: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1141年)。

⑦至元乙亥: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

⑧轨:原文为“軌”。

⑨《参同》《龙虎太丹》:有诸多版本把这句话错译为“参同龙虎大丹诸书”。其实,《参同》即《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后被道教奉为养生经典。龙虎太丹:原文为“龙虎大丹”,误,应为“龙虎太丹”,即《龙虎太丹诀》,宋代道教服食方著录书目之一。

⑩玉龙宫:误,应为“五龙宫”。

⑪太常卿:明洪武时期,先为太常司长官,后为太常寺长官,正三品。

⑫“以其辟谷但啖麦麸,故名”:因为他辟谷不吃粮食,但专吃麦麸子,所以叫他麸子李。

280.(533—77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81.(534—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六》

【今文】狗陪僧 赵氏沧浪山∥均州及郧阳风俗

(533—770)明狗陪僧。郧县北有沟寺。弘治中,一云游僧自蜀来,携一狗,朝夕与之同食三十余年。一日与狗翛然化去,遗一皮在寺中。今俗名狗皮寺,又称狗陪寺。旧通志

赵氏,不知何许人。头着铜帽,重可三斤,冠唐巾其上。眉长五寸,辫而系之巾。不火食。或巢居,或岩栖,或宿人檐下,往来无定迹。初住一山,多古木。嘉靖丙辰忽移于竹之沧浪山。人问其故,答曰:“此山将童矣。”未几,三殿告灾,采木使者果童其山。旧通志

(534—5)均州 《地理志》:士皆好学,敦尚礼义。

郧阳府 古志:“民多秦音,俗尚楚歌。务农少学,流寓杂处。”《广舆图》:“土薄民淳。”《皇舆考》:“昔多劲悍决烈之习,近知礼义亷耻之风。”《楚纪》:“民好战尚鬼,犹有麇之风。”府志:“人民朴野,公庭无事。烧畬绩麻,信鬼不药。”

郧县 附郭。

房县 旧志:“俗尚淳朴,士亦问学。”

郧西县 郡志:“四方寓处,纯梗相半。迩则人知向学,有文物之风。”

竹山县 旧志:“俗尚俭朴,颇知礼义。男务耕读,女务纺织。”

竹溪县 旧志:“民务农而少学。迩来风气渐开,咸知务本积学,儒风日盛。”

【注释】

①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②沧浪山:又名苍浪山、嵢山,在郧县与竹山交界处,详见(480—307)提示。

③童:秃。

④均州:清朝时期,均州属湖北布政司安襄郧荆道襄阳府管辖。

⑤烧畬:开荒种田。

⑥绩麻:把麻分开搓成绳。

282.(534—4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七》

283.(534—4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七》

【今文】均州古迹

(534—43)(534—44)三王城 在州前。汉末王莽支庶王康、王常、王凤三人各筑一城,故名。

濮王宫 在州内。今报恩寺即其地。

飞升台 真武飞升之所。明方升《太岳记》:“从大殿后西望舍身崖,空悬若垂天之翼,状甚可怖。其上为飞升台,元帝改服于此。”

元始台 礼斗台 以上三台俱在太和山。

宗海楼 在州东一里。宋陆恺记:“下临清汉,江山映带,景物之变无穷。”

太和楼 在州城上,面太和峰。为一州壮观。

紫云亭 州志:“在净乐宫内。”宋晁端夫云:“面迎武当之叠嶂,左瞰汉江之巨浸。”明永乐十七年奉敕重建。《太岳记》:“净乐宫左紫云亭,亭之制八棱。其上去梁桷,重檐叠拱,而旋结于顶,如揽囊口圆起城中,状类垂盖,江行者皆见之。”

望仙亭 在州治内。旧记:“西南纪胜之境。”

沧浪亭 在州东北三里,滨阳江

舜耕迹 在土陂窑子铺,去州九里。舜碣仅存,螭首不知何代立。

社柏树 《水经注》:“南阳武当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守,伐之,忽有一大蛇从树中出,群蛇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之撼树,人皆惊异。”旧志:“树在州前。”

【注释】

①巨浸:一曰巨流。

②阳江:一曰汉江。

③碣:石碑。

④螭:音chī,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

⑤旧志:原文为“旧治”,误。

284.(534—7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八》

285.(534—7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八》

【今文】均州古迹 寺庙 道观

(534—79)(534—79)龙泉寺 在州北二十五里。

报恩寺 在州东北一里。置僧正司于内。

观音寺 有二:一在城南五里,一在沧浪亭。

龙兴宫 在州南。

净乐宫 在州东北隅。

太和宫 在州太和山天柱峰,铜殿金饰。

琼台宫 在大顶东。

清微行宫 在州绞口东南。

王母宫 在大顶南。

清微宫 在大顶西南。

龙行宫 有二:一在城;一在茅阜峰,置道正司于内。

朝天宫 在大顶天门下。

五龙宫 在太和山西北。

玉虚宫 在太和山紫霄展旗峰北。

紫霄宫 在展旗峰北。

南岩宫 在天柱峰北。

迎恩宫 在州石板滩。

紫虚宫 紫极宫 延长宫 俱在太和山。

遇真宫 在玉虚宫北八里仙关之外。

元和观 在回龙观下。

复真观 去太和宫五里许。

回龙观 在元和观上。

龙泉观 去复真观三里许。

太上观 三茅观俱在太岩上。

云霞观 在歘火岩右。

玉仙观 紫霞观 俱在太和山。

仙桃观 在玉虚左五里许。

修真观 在遇真宫东。

威烈观 在紫霄峰通会桥东。

明真观 在太上岩东南。

圣观 在大顶东南五十里。

仁威观 在青龙宫北。

太常观 在展旗峰北。

真常观 在太和山北。

八仙观 在大顶东北。

自然庵 在五龙宫左。

清水庵 在州东九十里江口。

【注释】

①僧正司:清代于各州设僧正司,以管理辖境寺庵僧尼事务,置僧正一人主持司事。

②青:应为“五”。编者注。

③歘:音xū,快速。

④祜:应为“祐”。编者注。

286.(534—16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二》

287.(534—16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二》

288.(534—16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二》

【今文】明成祖朱棣 《玄岳太和山碑文》

(534—166)(534—166)(534—167)成祖玄岳太和山碑文

盖闻大而无迹之谓圣,妙不可测之谓神。是故,行乎天地,统乎阴阳,出有入无,恍惚翕张,骖日驭月,鼓风驾霆,倏而为雨,忽而为云,御灾捍患,驱沴致祥,调运四时,橐籥万汇,陶铸群品,以成化工者,若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是已。按《道书》:神本先天始气,五灵元老太阴天一之化。生而神灵,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潜心念道,志契太虚,乃入武当山修真内炼,心一志凝,遂感上清元君,授以无极上道。功满道备,乘龙飞天,归根复位,显名亿劫,与天地悠久,日月齐并。武当旧名太和,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曰武当。蟠踞八百余里,高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之奇峭,二十四涧之幽邃。峰之最高曰天柱,境之最胜曰紫霄、南岩。上出游氛,下临绝壑,跨洞天之清虚,凌福地之深窅。紫霄、南岩皆有宫。又自南岩北下三十里有龙宫,又四十里抵山趾有真庆宫,俱为祀神祝厘之所。元末悉毁于兵燹,荆榛瓦砾,废而不举。天启我国家隆盛之基,朕皇考太祖皇帝以一旅定天下,神阴翊显佑,灵明赫肆。朕起义兵靖内难,神辅左右,风行霆击,其迹甚著。暨即位之初,茂锡景贶,益加炫耀。至若樃梅再实,岁功屡成,嘉生骈臻,灼有异征。朕夙夜祗念,罔以报神之休。仰惟皇妣劬劳恩深,昊天罔极,以尽其报。惟武当神之悠栖,肃命臣工,即龙宫之东数十里胜地为创建玄天玉虚宫,于紫霄南岩宫、兴圣龙宫。又即天柱之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之像,享祀无极。神宫仙馆,焕然维新。经营之始,至于告成之日,神屡显像,祥光烛霄,山峰腾辉,草木增色,灵气聚散,变化无状,众目咸睹,跽拜唶唶。樃梅重实,加前数倍,九地启秘,金杵跃出。阴阳储精,元质流润,灵异纷纭,莫能殚纪。神之响应有如此者。遂命道士为提点,主领各宫,饰严祀事,昭答神贶。上资荐扬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后在天之灵,下为天下臣庶祈迓繁祉。虽然神之浮游混茫,变化无方,此感彼应,无往不之。然非此无以达朕之诚与夫天下虔敬之心也。况山川冲和之气融结于斯,与神相为表里。神之陟降往来,飘飖挥霍,顾瞻旧游,岂不徘徊于斯乎!则是宫观之建,有不可无。谨为文,刻山中,以彰神功,永永无穷焉。

【注释】

①气:原文为“炁”,音qì,古同“气”。

②真庆宫:元代大天一真庆万寿宫,明代称南岩宫,在紫霄宫西南五里,不在五龙宫北四十里。此处有误。

③厘:原文为“釐”,音lí,古同“厘”。

④仰惟皇妣:原碑为“仰惟皇考皇妣”。

⑤以尽其报:原碑为“亦罔以尽其报”。

⑥即龙宫之东数十里胜地:原碑为“即五龙之东数十里得胜地焉”。

⑦变化无状:原碑为“变化万状”。

⑧与夫:原碑为“与系”。

⑨况:原碑为“又况”。

⑩飘飖挥霍:原碑为“飘飘挥霍”。

⑪“谨为文,刻山中”:原碑文为“谨书为文,刻碑山中”。

289.(534—19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三》

290.(534—19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三》

【今文】王世贞 《玄岳太和山赋》之序

(534—195)(534—196)《玄岳太和山赋》序 王世贞

太和山者,盖中州之脊,而上帝之灵腑也。其始不甚显,一曰武当山,又曰嵾上山,又曰仙室山。晋咸和中,历阳谢允弃罗令遁兹山,遂名之曰谢罗山。见郦氏《水经注》及《荆州图副记》。盖是时绝顶峻,不治不得上诸所。栖息者,山之阯,以故靡甲称云。至宋而谓玄武神实主之,又避其讳,改“玄武”曰“真武”,而宫室由创矣。元始加帝号。至明太宗文皇帝尊之曰“太岳”,世宗朝复尊之曰“玄岳”,而五岳左次矣。岁旃蒙之大渊献春二月,吴人王世贞填绥之间,一登谒焉。感其峰、岭、宫阙之盛与其事,而为之赋。

【注释】

①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万历时期出任过湖广按察使、郧阳巡抚,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等文集。

②中州:原指古豫州,河南省。《禹贡》九州,豫州居中,曰中州。此指中原地区。

③嵾:同“”,音cēn,参差不齐,非“参”。清《水经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陈桥驿(1923—2015年)《水经注校证》都为“篸”。

④谢允:325—394年,精道学,有遁世脱尘之志,仕罗邑宰,后辞官入道武当山。

⑤阯:音zhǐ,通“沚”,水中的小块陆地。古亦通“址”“趾”,此处不通。

⑥靡甲:零落的甲片。靡:分散,零落。

⑦“盖是时……以故靡甲称云”:当时山顶险峻,没有修整,没有通往诸所的道路。隐居修道者们各住各的,(远远望去),就像水中一块块小陆地,似散落的古甲片被人们称道。栖息:隐居,唐权德舆《浩歌》:“因兹谢时辈,栖息无何乡。”

⑧由:原文为“繇”,古同“由”。

⑨元:元朝。

⑩岁旃蒙之大渊献:此指明神宗万历三年(1576年),这一年是乙亥年。旃蒙:十干中表纪年“乙”。大渊献:表纪年“亥”。古以太岁在天宫运转的方向纪年,太岁指向亥宫之年称大渊献。此前两年,王世贞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抚郧阳。

291.(534—22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四》

292.(534—33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八》

【今文】刘长卿 沧浪水∥凌如焕 谒武当山

(534—227)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 刘长卿

楚郭微雨收,荆门遥在目。漾舟水长里,日暮春江绿。

霁华静洲渚,暝色连松竹。月出波上时,人归渡头宿。

一身已无累,万事微何欲。渔父自夷犹,白鸥不羁束。

既怜沧浪水,更爱沧浪曲。不见眼中人,相思生断续。

(534—332)谒武当山 凌如焕

汉南荆北镇神宫,拾级扪萝鸟道通。

金烛云霄开殿陛,封加衡霍王公。

晨朝万笏峰浮玉,冬尽千林翠舞风。

合是上真栖此宅,瓣香奔奏八方同。

【注释】

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当时,诗人漂泊于荆楚湖湘间。江,指长江。荆南:荆门山。荆门山在南,虎牙山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年,字文房,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唐代诗人。著有《刘随州集》等文集。

③微:《唐诗品汇》为“便”,《刘随州集》为“更”。

④夷犹:犹豫,迟疑。思绪多,不自由。

⑤谒:音yè,进见,拜见。

⑥凌如焕:字琢成,号榆山,上海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入翰林,官至兵部左侍郎,诗古文词著作甚富。

⑦扪萝:攀援的葛藤。

⑧陛:宫殿的台阶。

⑨衡霍:衡山。《尔雅·释山》:“霍山为南岳。”宋邢昺疏:“衡山一名霍……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

⑩秩:俸禄。

⑪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

⑫上真:上仙,天上的神仙。

293.(534—64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三》

294.(534—64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三》

【今文】王新命 《太和山志序》

(534—642)(534—643)太和山志序 王新命

时维康熙十有九载庚申岁,新命奉敕谕来抚楚北,维时寇氛未靖,三户弗宁,征刍挽粟,羽檄纷驰,予承严纶,驻江陵料理军实。逾年滇黔底定,武功告成,继而班师络绎。近且禁旅南驻,予往来郢鄂。遥指太和山在封内,相去千里,无缘登谒。兹均州王守以《山志》请序于予。予惟寰宇名山五岳最著,望秩之典纪于虞书,而《禹贡》载高山大川,敷奠具详,迨郭景纯山海经搜采亦悉,乃兹山之名独不概见,直至唐、宋、元、明之代,因真武帝君而山始名。何蕴之久,而显之迟欤?说者谓非真武不足以当斯山,故山以武名。夫以真武之神灵,何不显于秦皇汉武封禅之朝,应黄龙宝鼎之符瑞,跻七十二家之盛,必迟之又久而赫奕立峙者,何也?予观道家书所言,先天始气太极别体,则帝君之神早已降真运化于皇黄之间,而兹山自开辟以来亦早已卓峙于宇宙,太和传道之语,适帝君与兹山作合耳。况真武位居乎坎,正北方之卦也。兹山在翼轸角亢之下,盘旋乾兑之位,而神则负坎抱离,凭依于此。殆居天地之中,宣水火既济之用,以契太和,以佑民物,视五岳之各镇一方者,其功尤普积之厚而被之远,太岳之名固不爽也。讵如黄龙宝鼎之侈符瑞于一时者哉!然则乌容无志,杨参议、王州守,一以关西名宿,一以临川才笔,力任斯举,苦心纂辑。山灵面目,星躔度数,殿宇人物,了如指掌。即无缘登谒者,展阅一过,恍如睹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之胜矣。当今文德覃敷之时,搜罗天下遗书,金匮石渠,炳炳烺烺。在廷诸臣纂修国朝会典,檄取各省通志。楚为郡一十有五,为州一十有六,为县一百有七。南北协修通志一书,三长未备,一时未易猝成。均州僻处一隅,而兹山之志,裒然成集,且成于军供鞅掌之余,夫非山灵有以感召之耶!而予更有进者,楚民疲敝之后,水旱频仍,人事固当修举,尤借太岳之灵,发太和之气,驱疵疠而召贞祥,俾民和年丰,太史叠书大有更。所祷祀而求者也,因序志而并及之。

【注释】

①王新命:汉军镶蓝人,生卒年不详。此文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作者时任湖广都御史。第二年,王出任两江总督。

②躔:音chán,天体的运行。

③俾:音bǐ,使。

295.(534—73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296.(534—73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今文】王世贞 《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

(534—738)(534—738)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 王世贞

规均州城而半之,则皆真武宫也。宫曰“净乐”,谓真武尝为净乐国太子也,延袤不下帝者居矣。真武者,玄武神也。自文皇帝尊宠之,而道家神其说,以为修道于武当之上,而宫其巅。山之胜既以甲天下,而神亦遂赫奕,为世所慕趣。春三月望,余晨过净乐,憩紫云亭少时。出南门二里许,乃行田间,两山翼之,平绿被垅。时积燠颇困人,少女风袭肌为之一快,不知其媒雨也。已一舍,饭迎恩宫,杀净乐之半。

又数里,稍稍入山,然渐为驰道。山口垂阖,槕楔跨之,榜曰“治世元岳”,世宗朝所建也。山初不以“岳”名。按郦道元《水经注》云:“武当山一曰太和,一曰參上,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晋咸和中,历阳谢允弃罗令,隐盾兹山,曰谢罗山。”而文皇帝为特赐名曰“太岳”,至世宗乃复尊称曰“元岳”,以冠“五岳”云。谓武当者,非真武不得当也。自是为修真、为元和,凡二观已,又为遇真宫。驰道益辟,左右杉松万株,大者合抱。

曰遇真者,为三丰道人名也,其东庑有道人像。道人张姓,当高皇帝时游人间,筑净室于兹地,曰:“是不久当显。”俄弃去。而文皇帝数使都给事中濙奉书招之,凡十余年弗得,则为之像。又赠以真人诰。今所奉书及诰犹在。

由遇真五里而为玉虚宫。曰玉虚者,谓真武为玉虚师相也,大可包净乐之二,壮丽蓗之。已饭玉虚。出,取右道,逶迤而上,稍有涧壑之属,微雨时时将风来,衣辄单。乃稍有峭壁,折而龙泉观,其阳为大壑绾口。相距三丈许为桥,桥下水流潺湲不绝,怪石愤起若斗,四壁无所不造天,杉松衣之。吾向所记洞庭资庆包山之胜,蔑如也。度桥,径已绝。前旌类破壁而出,自是皆行巉岩间。而雨益甚,舁者强自力前,所指问道人掌故,气勃窣不暇答。山之胜亦若驰而舍我,独峰顶苍白云冒之,倏忽数十百变。乔夭得雨,秀蒨扑眉睫,以此自愉,适忘其湿之侵也。度日景已下舂,始抵紫霄宫。宫前为池,曰“禹迹”。有亭居其右,池合宫之溜而汇焉。潺湲竲竑,所受汇已众。又暴得雨,上奋,若有蛰藉以起者。浮鸭数头,绿净可玩。既入门,雨益急,衣湿透。袒服顾左右,分谢候吏,齿击不能句。乃入道士室,构火燎衣。探案头得黄庭一卷读之,命酒三爵。时雨声不可耐,且为次日道路虞而倦甚,目不胜睫也。乃就枕。

【注释】

①宠:一曰崇。

②赫奕:炫极,显极,美极。

③斗:原文为“鬬”,音dòu。

297.(534—73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298.(534—74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今文】王世贞 《由紫霄登太和绝顶记》

(534—739)(534—740)由紫霄登太和绝顶记 王世贞

夜潺湲不已,若梦中度三峡也。比五鼓醒,而绝不闻雨声。质明起,礼前殿,壁其后铁色横上千仞若屏,曰“展旗峰”。出,憩禹迹池,泉声益怒,飞流缥碧可爱。仰视雨脚下垂,而暂若阁者,甚畏之。然已决策,则励舆人前。池之右为福地,古七十二之一也。宫其上,弗及访。俄而渐开霁,所入皆狭径,两壁直上无尽,而三公、五老诸峰以次现。乃更用濯雨,故蒨润葱蔚,因咏唐人“群峭碧摩天”语,叹其指意之妙。

久之,崖忽辟,其阳丹碧出没杳霭中,稍迫而视宫之额,则南岩也。舍弗止,乃度宫西岭,下视大壑若孟诸,席以古松长杉之属。自是度榔梅祠,地益高,壑益雄深,仰而睇,俯而瞰,无非以奇售者。所历宫观,羽众以笙管导之,出没云气中,时亦为风续断,或前薄崖,而为回风调,穿入洼幽则若瓮呼者。度半舍许,得一涧,舆人来请曰:“从此狭中穿,则故道也,当(原文为“常”,误。编者注)步上三天门。此而下趣涧,则改径,可以舆,亡苦。”乃听其所之。以得雨稍走沮洳,怪石错道,古木偃蹇,其右仰而诸峰之高,以为亡逾矣。左仰而峰势益峻,遂失其右所在。久之,蛇行争鸟道,凡数千级,而跻太和之西岭。又折而下,泥滑益甚,舁人足前趾恒蹈空。又数失,而顾其身乃空悬数千仞,悔不若步之小安也。已上太和,憩傍室。顾视诸道人舍,其趾半附崖,则重累而度之,多者至七层,若蜂蛎之为房。罡风蓬蓬,势欲堕不堕,甚危之,而竟无恙也。改服礼真武,遂登绝顶,曰天柱峰。由太和而望天柱,高仅百尺耳,而行若数里者。左挽悬而右肩息,不能得悬之十一,辄喘定乃复上,遂礼金殿。殿以铜为之,而涂以黄金,中为真武像者一,为列将像者四,凡几座供御,皆金饰也。

已出,而顾所谓七十二峰者,其香炉(原文为“垆”,统一为“炉”。编者注)最高,然犹之乎榻前物耳。《荆州图副记》云:“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又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有三磴道,上磴道名香炉峰。”然则后人易香炉为天柱,而以其从峰称香炉耶。余峰夥不能胪述,而其大都皆罗列四起,若趋谒者,又若侍卫。时乍晴,蒙气犹重,不能得汉江,而三方之山,若大海挟银涛,层涌叠至,使人目眩不暇接。古语云:“參山,轻霄盖其上,白云当其前。”有味乎言哉!诸山皆培塿,独东南一山最高,意不肯为天柱下者,而又外向。问其名,曰外朝峰,乃在房陵官道也。凡山所有峰、涧、岩、泉之属,不可指数,而其名即道流辈剽他志被之。又举以传真武,为真武称者不可指数,而皆无据。时分守李君元庄从,为饭神库之后院,谢去。客有言范丫髻者,居二十余年矣。冬夏一衲,食一饭,亡盐酪,所栖止一石窦。试迹之,则已至矣。貌瘠而神腴,双眸炯然。即一衲鹑悬,历寒暑亡秽也。与之语,不能为虚,而能为不虚者,亦杂用儒家言。顾谓得道可以遗身,然何渠能外身以求道耶?为作白汤饭,供尽两瓯而别。

299.(534—76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300.(534—76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301.(534—76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302.(534—76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今文】汪道昆 《太和山记》

(534—762)(534—763)(534—763)(534—764)太和山记 汪道昆

国家尊太岳为帝畤,帝元君。昔尝降于麇,今治故宫曰“净乐”,其东当始降之室,治紫云亭。去州五十里,入西南,表峡口曰“玄岳”。环中山四合,溪流出入无端,负坎抱离,可当吉土。文皇帝迹异人所在,为之筑遇真宫。异人遗杖笠悉留中,命尚方铸金象之归守者。

入仙关,为元和观。西入驰道,其南为玉虚宫,山水修广倍遇真,旧为武当县。南山如负扆,信“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宫制视汉未央,即祈年勿论已。其西池亭洞闼,亦异人所栖。西上望仙楼,惝然若将有遇也。驰道西为仙桃观,通八仙台。又西为华阳亭,跨石桥临芙蓉沼。西出则田庐鸡犬,亦为一区。

去玉虚蹑西南,进次回龙宫、太玄观。入经门追(一曰“通”。编者注)房陵道,道傍有太上岩,岩中镵石象太清,其左双龙蜿蜒岩石下。又南,则入(一曰“八”。编者注)仙观,中堪舆。右入七里沟,修木千章如宎夏。缘冈为开出故道,遗巨石在焉。宾太上为罗公岩,高出绝壁。往年屋之居罗太史,凡七楹。举目望西南诸峰,尽在目眦。反红门,入官道,进次太子坡。坡陁中分,扼其呃为复真观。周垣跨道,逶迤高下因之。

出垣下行,乘天津桥,济九渡涧。涧道幽绝,其阳则渊默亭。沿涧东入玉虚岩,石嶂夹流,若千里嶂,若步嶂,杂树绘之。深入,石澄浸高,若自明河趋阁道。磴穷则栈,栈穷则岩。岩上视有龙虎文,其右雷文,故中奉帝居,右奉雷部。西南望,则天柱当峡中。

循故道还,由渊默西南上,除道曲折,望行者如登阆风。紫霄宫附展旗峰,石嶂崇广,皆数十百丈,二公、五老前侍,亦一隩区。宫制高倍玉虚,修当其半。奉祠者无虑数十(一曰“千”。编者注)指,其庐率高下居。宫前为禹迹池,筑小亭出池上。池右福地,其阳为赐剑台,其阴则万松亭,出木末太子岩。出宫后,亦有亭。由禹迹右旋,古道甚治;乃今多径者废,勿行古道。西上,当南岩之南。舍南岩,西历黑虎岩,泉石相望于道。昔有巢居者,遗构犹存。进次杉木林,分二道:其右下行涉涧,遵宿莽,容单车峡中,转入西南,出峡为清风垭,盖故韩粮道也;左上行,蹑万丈峰下,登朝天宫。其东由鸟道出三公岩,则上岩也。路险绝,不容足,学仙者刘媪居之。其下亦为三公岩,相距二舍岩,南乡,爽垲可居。然必取道玉虚岩,多历险阻,始得至朝天。西上,拾级八百五十有五,当天门三。天门皆窦,石峡中有巨灵斧迹。初入门,降数等,稍平衍。依三公峰为文昌祠,过祠则摘星桥,桥下涧水如神瀵。缘絙由天梯上,梯如竿揭云端。距跃五百,达重门,足力竭矣,倚试剑石箕坐。更百步,达三天门。由此折旋而升,坦行数百步,历阶南下,又折而东上,为太和宫。宫面南,香炉、蜡烛二峰当席。宫前则先朝神室徙置于兹。由南天门入紫金城,丹梯九转,出天柱峰绝顶。范金为黄屋,承以瑶台。帝位中央,群神列侍,精美夺目,俨若化人之居。即今国王宜不及此。正位东向,高出七十二峰,如群弟子侍先师,莫不齐立。近则金童、玉女,峰二当膝承之。左三公,右九卿,带七星,揖五老,仙人隐士顺风而翔,白云出没众壑间,如观陆海。诸峰或如碣石,或如蓬莱;钜如断鳌,幻如结蜃,细如沤鸟,修如北溟之鲲,杂出如珊瑚枝,浮如萍实,累累平如鞭驱石,氾乎如汉使者之乘槎。远而望之,方城一耜,汉水一瓴,掩楚蜀,略周秦,即嵩、华、衡、霍、匡、庐、蛾眉,悉辟易无何有之乡矣。乘磴西下,为清微宫,僻居深谷中,其制不广,然以幽胜。沙(应为“妙”,误。编者注)华岩著焉。

南岩当太和之阳,宫北面据舞龙(一曰“五龙”,下同。编者注)之奥。宫右石延覆于道,其上有巨人迹,若倒悬。宫后即南岩,修数十丈,高数丈。岩下峭壁数十丈,东西修数百丈,如高墉。岩中列祠祀三、亭二,即神山多倬诡,此为坛场。其下有礼斗台,径绝罕至。西出,如乘墉,右上,蹑飞升台,其旁露台。台当口心石,台端有蛇径通,一室当其杪以居。宫东北,郯火岩,亭附岩畔,距展旗峰近,下视紫霄。展旗北为尹喜岩,今居比丘。

由南岩宫下,为滴水岩、仙侣岩,度竹笆桥,入青羊涧、青羊岩,当涧者(一为“之”。编者注)曲,虚无庐。渡青羊桥,跻舞龙,千步而峻。门垣九曲,始达应门。宫制九重,前列阶八十有一,后七十有二,至高矣。左高殿奉玉像五,相传掘土得之。其制不异庸工,好事者神之耳。宫前有五井、天地池、日月池。宫后当舞龙峰,其上有舞龙池,则其窟宅也。凌虚岩去宫五百步,一黄冠居之,每饭必有余以待众狙,众狙皆喜;否则,破釜甑去,莫之谁何。岩前则希夷诵经台,今尚盛。台出临涧,当其上为亭。去宫五十步为自然庵,故有炼丹池。

今始复出舞龙,渡磨针涧,过隐仙岩。岩虚明,视北道诸岩为胜。次系马峰,为仁威观,缭垣方广数十丈,石渠衡之,就中为石梁。当门以度,出茅阜峰,下为舞龙行宫。地始平,修广楚楚。过此则玉虚道也。

譬之宫室,遇真为垣屋,玉虚为亭,净乐为沛宫,紫霄为广内,太和则帝坐也。南岩、舞龙、清微之属,皆为离宫。朝天为掖门,元和为象魏,回龙、复真、仁威行宫皆行在耳。语规制则玉虚,次净乐;语形胜则首南岩,次紫霄,次舞龙。至若群山万壑、泉石岩阿,各擅一奇,更仆不可悉数。大都天閟灵秀以待盛时,帝力神功,于斯为备具也。稽古定制,不藉有司,递遣中贵人、藩大夫掌其禁令。以故草木茂,鸟兽驯,其斯为地道之章、游观者之至乐也。人言山赢水诎,犹若有憾焉。夫右滟滪,左沧浪,江汉交流,振以鄂渚、二别,则玄武之象,外户在焉,日观孤高,下临汤谷。古者海岳为匹,亦通山泽之义。与彼规规而辟一隅,是以趾拒目者也。

303.(534—9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

304.(534—90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

【今文】舜耕均州土陂窑子铺∥苏舜钦“苏州沧浪亭”辨

(534—900)舜耕 《襄阳志》:“均州土陂窑子铺,去州九十里,舜避尧子耕此。水田石阪下即浚井处。”按:平阳府蒲州南历山为舜耕处。《括地志》:“蒲州雷首山,凡十二名,一名历山,又名襄山。”历山南有舜井,岂以襄山之名,附会其说于襄与?况耕历山、避尧子乃两时事,安得牵合为一耶?其诞甚矣。

(534—903)沧浪水 故志“《禹贡》: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即屈原逢渔父处。刘澄之《山水记》云“在沔口”,按“《水经注》: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即今均州地。沔有此水,虽非其故处,然亦沧浪之下流,岂后人概称之?若汉、沔、夏之互名耶。又:按《说郛》“沧浪,地名,非水名”,苏子美卜居吴下,前有积水,即吴王僚所开池,作亭其上,名曰沧浪,似以为渺弥之状,失之矣!沔之沧浪,亦地名。又:《峄县志》“县北有沧浪渊”,云“即孟子所称濯缨处”,尤为失实也。

【注释】

①《襄阳志》:《襄阳郡志》,4卷,明张恒纂。明清时期,均州属襄阳府管辖。

②蒲州: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

③十二名:雷首山有中条山、历山、首阳山、蒲山、襄山、甘枣山、猪山、狗头山、薄山、吴山等十二个名字。

④下流:河流的下游。

⑤夏:古水名,汉水的支流,流经今湖北省监利县北,折东北至仙桃市入汉水。

⑥苏子美:苏舜钦(1008—1048年),当过县令,官至集贤殿校理。罢职闲居苏州时,建私人花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⑦卜居:择地居住。苏子美籍贯开封,罢官闲居苏州,故称“卜居”。

⑧渺弥:原文为“渺瀰”,水域飘渺,空旷幽远。

⑨峄县:秦置,山东南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305.(537—38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卷五十七》

306.(541—80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卷三十六》

【今文】王侁 均州团练使∥王甲当 武当山进香

(537—386)王侁,字秘权,浚仪人。父朴,周枢密使。侁以荫任太仆寺丞。入宋为閤门祇候。太平兴国初,奉使灵州、通远军。及旋,言主帅所留牙兵,悉与边人交结,颇桀黠难制,因遣侁调内郡卒往代之。戍者闻代,多不愿。侁斩其首以徇,众惧,乃还。一岁中数往来西边,多奏便宜,上悉听用之。官至均州团练使。弟僎,閤门祇候,偃太常博士

(541—808)又:康熙丙寅岁,济宁人王甲当进香武当山。归,为妻言岑岳奇丽之状,既与众将再往。妻欲偕行,王难之。妻恚,自缢。乃敛毕,哭而去。比至河南,见妻憩路旁树下,曰:“吾候,且数日矣。”其夫大惧。众曰:“吾等百余人,即鬼,复何所畏?”途中,起居饮食都无他异事。竣归家,开榇视之,空,中无人。《兖州府志》

【注释】

①《河南通志》:80卷,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监修,孙灏、顾栋高编纂。田文镜(1662—1733年),河南总督。王士俊(1683—1750年),河南巡抚。孙灏(1700—1760年),字载黄,号虚船,河南学政。顾栋高(1679—1759年),字复初,号左畲,内阁中书。

②《山东通志》:40卷,清岳濬监修,杜诏编纂。岳浚(?—1753年),江苏宜兴人,山东巡抚。杜诏(1666—1736年)字紫纶,江苏无锡人,翰林院检讨。

③閤门祇候:唐置。北宋为从八品。

④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939—997年)年号,976—984年。

⑤“灵州、通远军”: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通远军,宋置,后升为巩州,即今甘肃省陇西县。

⑥“及旋……乃还”:等到回来,谈到主帅所留下来的牙兵,都与边人勾结,颇为凶暴狡诈难以控制,(太宗)因此派王侁征调内州士兵代替他们。戍守的士兵听到被取代,大多不愿意回来。王侁处死了带头闹事的人并警告众人,大家都很害怕,就回来了。

⑦太常博士: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的官员,正七品。

⑧康熙丙寅岁: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⑨岑:误,应为“篸”,音cēn,参差不齐的意思。

⑩恚:音huì,恨,怒。

⑪竣:事情完毕。 

⑫榇:原文为“櫬”,音chèn,棺材。

307.(545—4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九十九》

308.(547—5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今文】李邦彦 均州知州∥任荣 武当山显身

(545—431)李邦彦,直隶蓟州人。弘治间以监生任河曲县知县。有吏材,修举废坠,百度一新,而噢咻疾苦尤至,调岚县。擢均州知州,以御流寇功迁河东盐运司副使。祀名宦。

(547—500)任荣,大同县人。世业医,至荣,益精,尤好神仙术。弘治元年,年六十,无疾卒。逾年,乡人陈守过陈州,见荣施药市口,大惊曰:“公无恙耶?”荣笑曰:“然。固未死也。”嘉靖壬辰,大同黄令妻父张遇道人于伏牛山,曰:“我大同任荣也。公去某日当与小孙会,幸传道之。”异日,张果晤其孙,言尽符。万历二年,大同张省祭抵湖广艾御史所,艾家人经武当山,见草庵中道士兀坐,谓之曰:“为我告张省祭,归语任荣子孙,荣俟宫殿毕,或当归也。”言毕,忽不见。凡三露踪迹云。

【注释】

①《山西通志》:230卷,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觉罗石麟,山西巡抚,生卒年不详。储大文(1665—1743年),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②而噢咻疾苦尤至:而对最贫困的百姓尤其关心。噢咻:安抚,抚慰病痛。尤:尤其,格外。至:极,最。

③盐运司副使: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副使”。都转盐运使司:元、明两代掌管食盐产销的机构。

④至荣:到了任荣这一代。

⑤弘治元年:1488年。

⑥嘉靖壬辰:1532年。

⑦万历二年:1574年。

309.(547—51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

310.(548—7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今文】张三丰∥太原阳曲 武当真武

(547—517)张三丰,平阳人,一云猗氏人。有仙骨,修髯如戟,肤如冰雪,途遇麻姑,教以服四味龙芽。后游武当山,登祝融峰,嚼梅花满口,朗诵《南华·秋水》篇,观潮上日出,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题扬州《琼花诗》云:“琼枝玉蒂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浪夸。几欲载回天上去,拟从博望借灵槎。”盖自况也。明太祖咨以时务,曰:“惟本忠孝。”后成祖遣尚书胡濙物色之,终莫能得。

(548—76)北极庙 在城十一所 倪正岳《祀典疏》:“北极佑圣真君者,真武神也。”靖康初,诏加号“助顺”,曰“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图志》又云:“真武为靖乐王太子。遇紫虚元君,授以道秘。东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修炼,功成,白日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披发跣足,建皂纛元旗。统摄元天之位。”明太祖于鸡鸣山建庙,太宗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各重建庙宇,而两京岁春秋及京师月朔望,各遣官致祭。武当山则命内外官员专一提督。宪宗尝范金为像,屡遣内官陈善齎武当安奉。

【注释】

①蒂:一曰“树”。

②几:一曰“便”。

③城:阳曲县城,属太原府管辖。

④《祀典疏》:《正祀典疏》,专祭祀仪礼。倪正岳,即倪岳(1444—1501年),明代大臣,曾任礼部尚书。

⑤靖:误,应为“净”。

⑥齎:音jī,通“赍”,赠送。宦官名叫“陈善”还是“陈善齎”,说法不一。此段与本书(300—33)段宦官同为“陈善”。另:《湖北丛书·学统·卷五十》中,宦官名为“陈善赍”,非陈善。

⑦徃:同“往”。

311.(552—11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二十一》

312.(554—48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五十七上》

【今文】南阳与武当、房陵、均州∥王辅 郧阳府同知

(552—119)南阳 至德元载,置兴平节度使,领上洛、安康、武当、房陵四郡,治上洛郡。上元二年,废兴平节度使,置武关内外四州防御观察使。宝应元年,金、商二州隶京畿,罢武关内外四州防御观察使。兴元元年,置金商二州都防御使。光启元年,升为节度,兼京畿制置万胜军等使。是年,罢节度,置昭信军防御使,治金州。光化元年,升昭信军防御为节度使。天祐二年,赐号戎昭军节度。是年,更戎昭军曰武定军,徙治均州。:南阳原不在陕省,而兴平节度等使俱隶南阳,故据表录入。

(554—482)王辅,字良弼,同州人。成化壬辰进士,知长垣县。时值荒后,民逋三年赋,监司督之急。辅从容毕办,民不知苦。邑东北洼下,每秋雨潦,万顷俱壑,辅凿渠疏之,尽为良田。征为御史,出按四川,贪奸敛迹。素性负气,寻谪郧阳府同知,罢归。《同州志》

【注释】

①《陕西通志》:100卷,清刘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刘于义(1675—1748年),字喻旃,号蔚冈,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官至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署理直隶总督,曾任陕甘总督。沈青崖,字艮思,号愚舟,浙江嘉兴人,著名学者。

②至德元载: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此时间记述有误。

③上元二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④宝应元年: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⑤兴元元年: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⑥光启元年: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

⑦光化元年: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

⑧天祐二年: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

⑨成化壬辰: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

⑩逋:音bū,拖欠。

⑪毕:完结。

⑫同知:明清时期官名,知府的副职,正五品。

313.(554—75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十二》

314.(554—98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十五》

【今文】梁准 均州知州∥吉志通 武当修道

(554—759)梁鏆,字贯之,凤翔人。大父准,永乐时任石州学正。闻母张氏讣音,即日徒跣抵家营葬,结庐茔域,朝夕哭奠。时礼科给事中胡濙奉使抵凤,闻其事,造茔慰问。比还,奏于朝,诏授湖广均州知州。制终赴均,半载以疾卒。

(554—986)吉志通,郃阳人。幼颖悟,师乔潜道及潘清客,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但饵黄精、苍术,精神清彻,行步如飞。一日,召弟子,戒以珍重修道。言讫,曲肱而逝。时中统甲子岁也。《续文献通考》

【注释】

①准:梁准,著名孝子。明黄瑜《双槐岁钞》载:“又有升官者,石州学正凤翔梁准,母丧,庐墓哀毁,有群鸟飞鸣庐上,所种树有鹊来巢。永乐丙申,有司上其事,擢为均州知州。”

②讣音:报丧的信息。

③徒跣:赤足步行。

④营葬:办丧事。

⑤结庐茔域:在墓地边建临时住所。结庐:建造房舍。茔域:墓地。

⑥造茔慰问:到墓地去慰问。

⑦比:及至。

⑧黄精: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药用植物,补脾、润肺生津。

⑨苍术:中药名,菊科,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⑩曲肱:弯着胳膊当作枕头。此指非常自然地逝去。

⑪中统甲子岁: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是甲子年。这年8月改元为至元元年。所以,这一年有两个年号。

315.(554—99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十五》

316.(559—52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四川通志·卷十二》

【今文】王辅 武当山学道∥文理 江油县守城

(554—990)王辅,榆林人。应袭千户,让与其弟经。修炼形气,尝游武当山深谷中习静。年八十余,步履若飞。弟经往迎之,归榆林。年余,谓经云:“我于某日还山!”乃遍辞亲知。至日,端坐而化。有自米脂来者,遇辅道上。《延绥志》

(559—521)文理,均州人。宣德中,知江油县,性刚政简。番寇至,理与民共守,城陷,夫妇死之。葬金盘溪。

【注释】

①《四川通志》:47卷,清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黄廷桂(1690—1753年),字丹崖,汉军镶红旗人,四川总督。张晋生,四川金堂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举人,原任河南南阳府镇平县知县,《四川通志》总纂。

②弟经:弟弟王经。

③文理:生卒年不详。《四川通志》:文理墓,在县治金盘溪,官江油县知县。

317.(567—32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七十八》

318.(569—25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八》

【今文】莫钝 迁知均州∥云南真武庙 武当山

(567—325)莫钝,字茂实,荔浦人,少颖敏,登弘治辛酉乡荐。初授浦江司训,迁知均州。在任八年,清慎如一日。后丁父忧,服阕,补眉州。寻卒于官,贫几不能殓。子碔,登正德丙子乡科,人谓廉吏之报云。县志

(569—251)三月三日,谒真武庙。于西山罗汉寺,或东之鸣凤山金殿;或先期赴易隆中和山,行两日程;或负香之襄阳,谒武当山,往返数月。

【注释】

①《广西通志》:128卷,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郝玉麟(?—1745年),字敬亭,清汉军镶白旗人,骁骑校出身,官至吏部尚书兼两广总督。鲁曾煜,字启人,号秋塍,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生卒年不详。

②《云南通志》:30卷,清鄂尔泰等监修,靖道谟等编纂。鄂尔泰(1677—1745年),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官至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加衔国史馆总裁。靖道谟(1676—1760年),字诚合,号果园,属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站桥村靖旗杆湾人,1724年任云南姚州知事,著名学者。

③颖敏:聪慧。

④弘治辛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

⑤司训:明清时期县学教谕的别称。

⑥服阕:守丧期满。

⑦正德丙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⑧报:福报。

⑨三月三日:云南三月三日拜真武的习俗。

⑩鸣凤山:云南昆明凤鸣。山上有明代修建的道观太和宫,称“金殿”,又叫铜房子。

⑪中和山:道教名山,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东。明代建有朝元阁、紫阳书院等道教殿宇,皆被废。清代建万寿宫、玉皇殿等道教殿宇。香火旺盛,道士云集。

319.(570—26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二十五》

320.(573—432)《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卷二十八》

【今文】傅秉安居武当山∥《水经注》 沧浪 武当 均口

(570—260)傅秉忠 江西人,寓居郡城。精天文,豫推算来年水旱丰歉,丝毫不爽。善祈祷,应验如神。其弟秉安,亦精其术,后徙居武当山。

(573—432)(沔水)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案近刻脱“水”字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案南,近刻讹作“西”。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连纪、鄀,案近刻讹作“郢”。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案近刻讹作《沧浪洲传》。宜以《尚书》为正耳。”汉水又东,为很(一曰“佷”。编者注)子潭,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很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所未详也。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棠”,近刻讹作“堂”。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县北伏亲山,南历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案注内自此以下,又复称“沔”。沔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案近刻脱“武当”二字及“故”字,又此十八字,原本讹作“经”,近刻上九字讹作“经”,下六字仍属注文。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㠁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焉。”案近刻脱“。曾水发源山麓,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又东南过涉都城东北,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口”也。

【注释】

①《水经注》:40卷,北魏郦道元著,注释汉代桑钦的《水经》。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关右大使,著名地理学家。

②郡城:云南曲靖府。

③爽:差失。

321.(574—492)《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322.(574—493)《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323.(574—493)《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324.(574—494)《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今文】《水经注》订讹 沧浪 武当山 均口

(574—492)(574—493)(574—493)(574—494)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今为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西去兴安州七百里。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西胡引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胡引作“鄀”。地连纪、郢,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沧浪洲传》。朱笺《沧浪洲传》,宋本作按《考洲传》。但“洲”字恐亦讹,当作按《考经传》,差为得耳。宜以《尚书》为正耳。”自均州以至汉阳皆名“沧浪之水”,故曰“是近楚都”。

《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汉水自南郑县南,又东迳城固县南,城固在汉中府东少北七十里,水去县四里。旧志云:县东二里有饮马滩,每子午二时,潮响如雷。又五里为上涛、下涛。龙亭废县在县东龙亭山下,即龙下也。又东迳洋县南,洋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水去县二里。又东迳西乡县东北,西乡在府东南二百二十里。又东南迳石泉县南,石泉在兴安州西二百五十里,水去县五十步。又东迳汉阴县南,汉阴在州西少北一百六十里,水去县八十里。又东迳紫阳县南,紫阳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州志云:有怯滩在县西十五里,水陡如斗。又大力滩在县西八里,两岸夹石,左右有两石觜,最为舟楫患。又石梁滩在县西,当任河水口。中宫滩在县东南一里,极高险,中流有柱石,怒涛之声如雷。长滩在县东四里,近汝河滩不甚险,商舟停集,渔火络绎,皆汉水所经也。又东北迳兴安州北,州志云:州境汉江多滩,麸滩、串滩、二郎滩为险,而神滩尤甚。明成化十三年,知州郑福于沍冬时,用火烧石,疏凿以杀其势,舟行利焉。州东一里有长春堤,成化八年为水冲坏,十五年郑福增筑高坚,万历二十年复加修筑。又东迳洵阳县南,旬阳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水在县南门外。又东迳白河县北,白河在州东南一百七十里。又东迳郧西县南,郧西在湖广郧阳府西一百四十里,水去县五十里。又南迳郧县南,明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郧县。旧志云:汉江自城西绕城南,宝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又东迳均州北,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水去州四十里。经所谓‘又东为沧浪之水者’也!”

汉水又东为很子潭。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很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所未详也。

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堂按晨传当作“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水出县北伏亲山,南历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平阳故城在今均州界。又南流注于沔。

沔水又东南迳县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明一统志》:太和山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又名太岳山,正武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改名太和。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因栖止修炼,后人谓“非正武不足以当之”,又更名武当山。《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曾水发源山麓,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

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宋本作“城”。北,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光元年,《史表》是“元封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何氏云“圴”当作“汋”,详“汋水下”。口也。涉都城在今谷城县界。均水自南阳府淅川县流迳均州,至谷城入汉,今故道已湮。

【注释】

①《水经注集释订讹》:40卷,清沈炳巽撰,参历代典籍,集诸家之言,附考订之说。沈炳巽,字泽旃,归安(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约清圣祖康熙末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

②很子潭:一曰“佷子潭”。佷,古通“很”。

③厥目:这个名目。

④伏亲山:一曰“伏牛山”。

⑤二十七峰:原文如此,应为“七十二峰”。

⑥⑦正武:误,应为“真武”。

325.(574—519)《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九》

326.(574—520)《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九》

【今文】《水经注》订讹 均水 钧口、圴口、汮口

(574—519)(574—520)均水出淅县北山,《明一统志》:“均水在今襄阳府均州。”南流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邵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淅县之北乡,故言出淅县北也。前汉《地理志》:“弘农郡有淅县。”后汉《郡国志》:“析县改属南阳郡。”均水又东南流注迳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县邑北,南入于沔。均水南迳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康为侯国。《后汉书·马援传》:“援子廖,以父任为郎。显宗崩,受遗诏典掌门禁卫尉。肃宗甚尊重之。建初四年,封顺阳侯。”此云“马康”误,当作“马廖”为是。晋太康中,立为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汋水,汋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汋口者也。《禹贡锥指》云:“圴口在今谷城县界。钧、均同,或从水作‘汮’。《韵会》‘汮’字下云:‘隋置汋州,取汮水名之。’是‘汮’,即‘均’也。史承《水经》之误曰‘汋口’。晋桓温伐秦,水军自襄阳入汋口,至南乡是也。或又曰:汋,均口。齐陈显达攻魏马圈军入汋,均口是也。”李子田《析迹》云:“《水经注》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汋水。汋水又南流注于沔,谓之沔口,与均水实一水,故谓之汋均山。”故地理志谓之水,言熊耳之山,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入于沔。

【注释】

①淅县:淅川县,北魏置,治所在马蹬城(今河南省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底)。

②显宗:汉明帝刘庄(28—75年),57—75年在位。

③肃宗:汉章帝刘炟(57—88年),75—88年在位。

④“或又曰:汋,均口”:按清胡渭《禹贡锥指》为“汋,均口”,见本书第17面。按宋元之际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为“汋均口”,见本书第145面。

:误,应为“淯”,音yù。清朝戴震(1724—1777年)校《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及其他多种典籍为“淯”。

327.(581—198)《史部·河渠之属·行水金鉴·卷七十二》

328.(581—199)《史部·河渠之属·行水金鉴·卷七十二》

【今文】沧浪、沧浪水集解

(581—198)(581—199)张平子《南都赋》云:“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李善注引《左氏传》:“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则是沧浪即汉水也。盖汉水至于楚地,则其名为沧浪之水也。”《尚书全解》

汉水自兴元南郑县,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县北二里,又三百里至洋州兴道县百步,又经金州之汉阴县南二里,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县北百步,又经洵阳县,又经均州之丰利、郧乡二县,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至此又名“沧浪水”。易祓③《尚书说》:“武当汉属南阳郡。”今为均州,属湖广襄阳府。

《传》云:“别流在荆州。”《正义》云:“《传》言别流,似分为异水。”按《经》首尾相连,不是分别,当以名称别流也。按《水经·夏水注》云:“康成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水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也。此辨最为明晰。《孔传》实出康成之后,以夏水为沧浪,故曰“别流”。沧浪者,汉水之色也,非因“洲”而得名。李白襄阳歌云:“汉水鸭头绿。”正所谓沧浪。《说卦》:“震为苍筤竹。”汉童谣:“木门仓琅根。”字虽不同,而音义则一,皆言其色青也。 《禹贡锥指》

【注释】

①《行水金鉴》:175卷,清傅泽洪撰,上起《禹贡》、下至康熙末年(1721年)水利资料。金鉴:宝镜,照察一切的宝贵镜子。傅泽洪,字育甫,累官江南淮扬道。

②《尚书全解》:40卷,宋林之奇(1112—1176年)撰,详论《尚书》源流。

③易祓:1156—1240年,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多种史学典籍中称为“易氏”。

④传:《孔传》,又名《孔安国传》《尚书孔氏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

⑤《正义》:《史记正义》,与《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合称“史记三家注”。

⑥康成: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329.(583—149)《史部·河渠之属·水道提纲·卷十三》

330.(588—830)《史部·古迹之属·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八》

【今文】十堰店 曾水 白浪口 太和山∥白河县与均州

(583—149)又东经郧县西境,洪河馆南。又东折而南,经府城西南,受西南来一小水。又东流受西南来之小岭塘水。又东至土地垭南,折南流,经龙门塘西,有一水西南自十堰店东北流经八亩地来注之。府东南境水也。又东流,有水自东北来注之。即龙门塘东北一水。又东南流,至均州西北,有水西南自白浪塘南,北合二水东北流来注之。又东流,经州城北,折东南流,至曾口,东有曾河,西南自两河口,合太和、马嘶二山水,东北流来注之。太和山,在均州南百二十里,其南山北麓水,曰吕家口,西北流至两河口塘,有马嘶山水,自西南来会。又东北曲曲数十里,经武当山西麓。又北至孙家湾北。又东北经州南境,至曾口南,有草店水,南自太子坡北流,稍东来会。又东北于曾口之东入汉。

(588—830)白河县

释名 《通志》:“明成化中置白河堡,以‘白石河’为名。寻改为县。”

沿革 《一统志》:“在州东四百里。春秋时钖穴地。汉置钖县,属汉中郡。谨按《汉书·地理志》:“汉中地有钖县。”应劭:“音阳。”师古曰:“即春秋所谓锡穴也。”魏属魏兴郡,晋因之。刘宋侨置南上洛郡。西魏改为丰利郡,又置丰利县。后周郡废,隋属西城郡。唐武徳初属上州,贞观间属均州。宋省入郧乡县。明初为洵阳地,成化十一年析置白河县,属湖广郧阳府,寻改属金州,后属兴安州。本朝因之。”

县城 旧城明成化十二年筑,周三里有奇,明末毁。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周半里许,门三。

【注释】

①《水道提纲》:28卷,清齐召南著,专述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著作,最早用经纬度定位。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

②《关中胜迹图志》:30卷,清毕沅著,名曰“关中”,实为全陕胜迹,前图后志。毕沅(1730—1797年),字纟襄蘅,江苏太仓人,官至湖广总督,清代著名学者。

③十堰店:清朝时期属郧县南乡街市。(《清同志郧县志·营建卷四》)“十堰春耕”为郧县“十景”之一。(《郧县志·康熙版》)

331.(593—95)《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2.(593—95)《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3.(593—96)《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4.(593—96)《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5.(593—97)《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6.(593—97)《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今文】徐霞客 《游太和山日记》

(593—95)(593—95)(593—96)(593—96)(593—97)(593—97)

游太和山日记 即武当山 湖广襄阳府均州

十一日 登仙猿岭。十里余,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非(一曰“异”。编者注)常。山坞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序,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竟至坞中曹家店。

十二日 (行)五里,上火头岭。下岭随流出峡,四十里,下行头冈。五十五里,抵红粉渡,汉水汪然西来,涯下苍壁悬空,清流绕面。循汉东行,抵均州。静乐宫当州之中,踞城之半,规制宏整。停行李南城外,计明晨登山。

十三日 骑而南趋,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梁,有溪自西东注,即太和下流入汉者。越桥为迎恩宫,西向。前有碑大书“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阳笔,书法飞动,当亦第一。又十里,过草店,襄阳来道,亦至此合。路渐西向,过遇真宫,越两隘下,入坞中。从此西行数里,为趋玉虚道;南跻上岭,则走紫霄间道也。登岭,自草店至此,共十里,为回龙观。望岳顶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满山乔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幕中。

从此沿山行,下而复上,共二十里,过太子坡。又下入坞中,有石梁跨溪,是为九渡涧下流。上为平台十八盘,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涧,向琼台观及八仙、罗公院诸路也。峻登十里,则紫霄宫在焉。紫霄前临禹迹池,背倚展旗峰,层台杰殿,高敞特异。入殿瞻谒。由殿右上跻,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问。共五里,过南岩之南天门。舍之西,度岭,谒榔仙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榔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傍多榔梅树,亦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梅与榔本山中两种,相传玄帝插梅寄榔,成此异种云。

共五里,过虎头岩。又三里,抵斜桥。突峰悬崖,屡屡而是,径多循峰隙上。五里,至三天门,过朝天宫,皆石级曲折上跻,两旁以铁柱悬索。由三天门而二天门、一天门,率取径峰凹间,悬级直上。路虽陡峻,而石级既整,栏索钩连,不似华山悬空飞度也。太和宫在三天门内。日将晡,竭力造金顶,所谓天柱峰也。山顶众峰,皆如覆钟峙鼎,离离攒立;天柱中悬,独出众峰之表,四旁崭绝。峰顶平处,纵横止及寻丈。中奉玄帝及四将,炉案供具,悉以金为之。督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予(即“余”。此文大多为“予”。编者注)入叩匆匆,门已阖,竟托宿太和宫。

十四日 更衣上金顶。瞻叩毕,天宇澄朗,下瞰诸峰,近者鹄峙,远者罗列,诚天真奥区也!遂从三天门之右小径下峡中。此径无级无索,乱峰离立,路穿其间,迥觉幽胜。三里余,抵蜡烛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为蜡烛涧。循涧右行三里余,峰随山转,下见平丘中开,为上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予求榔梅实,观中道士禁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出三、四枚,道流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畀数枚,皆已黝烂,且订无令人知。及趋中琼台,予复求之,主观仍谢无有。因念由下琼台而出,可往玉虚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旧径上。至路旁前溢处,左越蜡烛峰,去南岩应较近。忽后有追呼者,则中琼台小黄冠以师命促予返。主观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慰公怀。但一泄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侔金橘,漉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谢别去。复三里余,直造蜡烛峰凹中。峰参差廉利,人影中度,兀兀欲动。既度,循崖宛转,连越数重。峰头土石,往往随地异色。既而闻梵颂声,则仰见峰顶遥遥上悬,已出朝天宫右矣。仍上八里,造南岩之南天门,趋谒正殿。右转入殿后,崇崖嵌空,如悬廊复道,蜿蜒山半,下临无际,是名南岩,又名紫霄岩,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当其面。自岩还至殿左,历级坞中,数抱松杉,连阴挺秀。坞中层台孤悬,高峰四眺,名飞升台。暮返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五日 从宫左趋雷公洞。洞左(一曰“在”。编者注)悬崖间。予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谓纡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依山越岭,一路多突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去。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岩,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植,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柏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予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谷(一曰“峪”。编者注),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迷离竟望。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注释】

①《徐霞客游记》:60余万字,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记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徐逝世后由他人整理而成。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著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

②舂:音chōng,同“冲”,下坠。下舂,日落之时。

③静乐宫: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下卷·静乐国传记》为“静乐宫”,明代以后多为“净乐宫”。

④晡:音bū,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通常指黄昏。

⑤鹄峙:像鹄一样引颈屹立。

⑥诚天真奥区也:实在是天地设就的幽境啊!天真:天然形成。奥区:腹地。

⑦道流:道士。

⑧畀:音bì,给予。

⑨黄冠:道士。

⑩造:到,往。

⑪廉利:锋利。

⑫兀兀:影影绰绰、摇摇晃晃。

⑬崇崖:高峻的山崖。

⑭碧落:道家用语,天空,青天。

⑮希夷:陈抟(871—989年),字图南,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隐居于武当山。太平兴国中出山,宋太宗甚看重,赐号“希夷先生”。

337.(598—458)《史部·官制之属·礼部志稿·卷八十一》

338.(605—449)《史部·通制之属·通典·卷一百七十七》

【今文】毕济川 望祭武当山∥《通典》 均州

(598—458)望祭省有司科敛

弘治十八年丁丑,翰林院编修毕济川言:“祭祷名山,精诚感格,无远不至,固不必遣人亲诣其地也。如龙虎山、武当山,先朝尝遣内臣往建醮筵,有司并缘科敛动以千计,欺上罔下,害不可言。陛下崇正黜邪,必无是举。万一托此以展孝敬,但当遣官就近望祭,则无劳民伤财之患。”礼部复奏,从之。

(605—449)武当郡 东至南阳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房陵郡二百六十八里。西至安康郡七百里。北至南阳郡内乡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襄阳郡界三百七十里。西南到房陵郡三百六十里。西北到上洛郡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里。东北到南阳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一十里。户九千二百,口四万六千二百九十。

均州 今理武当县。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地。后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延岑筑据之。大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领县三:武当,汉旧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所据之山,高峻险峭,今名大塞山。又有武当山。郧乡,汉钖县也。古穈国地。春秋时,楚潘崇伐穈,至于钖穴,即此也。西晋改为郧乡。郧音云。丰利。汉长利县地

【注释】

①《礼部志稿》:110卷,明俞汝楫编,录明洪武至隆庆诏谕。俞汝楫,著名藏书家。

②《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述唐天宝以前典章制度,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进拜司徒、度支盐铁使,封岐国公,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③望祭省有司科敛:节省望祭的费用,禁止有关官吏为望祭而横征暴敛。望祭,古代遥祭山川地祇之礼。有司:有关官吏。科敛:搜刮钱财。

④弘治十八年丁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月二十五日。遗漏“八月”二字。

⑤翰林院编修:负责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朝廷重要的育才、储才岗位。

339.(607—75)《史部·通制之属·唐会要·卷七十一》

340.(607—198)《史部·通制之属·唐会要·卷七十八》

【今文】《唐会要》 均州∥山南东道观察使孟简举赵洁

(607—75)均州 贞观八年复以淅阳置。贞元元年五月,以均州隶山南东道观察使。天祐二年九月,以金州为昭戎军,割隶焉。至三年四月,又却割隶山南东道。

丰利县 武德元年废上洛郡。贞观八年,州废来属。

商州 上津县。武德元年置上州。八年,又州废为上津县,来属。

安业县 通天元年置。

(607—198)其月。山南东道观察使孟简,举均州郧乡县镇遏兵马使赵洁充本县令,有紊条章,罚一月俸料。

【注释】

①《唐会要》:100卷,北宋王溥撰,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历任两代四朝(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宰相,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

②复以淅阳:原文为“浙江”,误,应为“复以淅阳”。

③贞元元年: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原文为“贞元年”,漏了一个“元”字。

④昭戎军:原文为“昭武军”,误,应为“昭戎军”。

⑤丰利:原文为“丰成”,误,应为“丰利”。

⑥上洛:原文为“上津”,误,应为“上洛”。

⑦其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

⑧孟简:?—823年,字几道,唐朝大臣,德州平昌(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人,著名水利专家,元和十三年(818年)五月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新唐书》载: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降敕令在谷城县设置牧场,命名为“临汉监”,命孟简充任使职。孟简奏请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充任谷城县县令。御史台奏论认为这有损法典制度,罚没孟简一个月俸料钱。其实,这则故事的背后另有原因。孟简以军官任县令,恰与唐宪宗有意限制军人干预地方行政的思路相违背,因此,孟简、赵洁受罚。

341.(615—238)《史部·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三》

342.(616—352)《史部·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

【今文】麇 均州∥均州概况

(615—238)麇,姓嬴,子爵,国近楚,在今均州郧乡。文公十年,楚子、陈侯、郑伯、蔡侯次于厥貉,将伐宋。麇子逃归。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皆麇地。十六年,楚大饥。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地。百濮,夷也。蒍贾曰:“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濮夷无屯聚,见难则散归。

(616—352)均州 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后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延岑筑据之。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属山南道,领县三。武当、郧乡、丰利。宋废丰利入郧乡,为武当军节度,属京西南路。郡当荆、襄上游,商、邓、陕、虢要冲,吴、蜀襟喉之地。贡麝香。领县二,治武当。武当,汉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其山高峻险峭。又有武当山。郧乡。古麇国地,晋县。

【注释】

①《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著,简称《通考》,阐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马端临(1254—1323年),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等多部著作。

②蒍贾:?—前605年,芈姓,蒍氏,名贾,字伯嬴。春秋时楚国司马。蒍:音wěi。

③当:处于。

343.(628—238)《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

344.(637—396)《史部·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二》

【今文】北京建真武庙 武当山∥杨素蕴 均州

(628—238)十二年三月,建真武庙于北京。开国靖难,神多效灵。至是特建庙于皇城北海子桥之东。武宗正徳二年,改灵明显祐宫,祭日同南京。

十六年十二月,武当山宫观成,赐名太岳太和,为祀神祝厘之所。又即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真武像于中。选道士九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宫观祀事。嘉靖三十一年重修,赐坊曰治世元岳。

(637—396)《抚皖治略》一卷,《抚楚治略》一卷,《谷城水运纪略》一卷,杨素蕴撰。素蕴见史类。

《素蕴自序》《水运纪略》曰:“逆藩吴三桂既叛之明年五月,襄阳总兵杨来嘉及郧阳副将洪福相继叛附,踞房、保、二竹间,陷谷城,蹂均州、南漳一路。王师由均、南、谷三路恢复房、保,仍留兵防守,月需米若干。自襄阳至均州南漳,又至房、保康,各数百里并山迳,不通车牛。扳藤负重,血流被足,日行不三十里。若雨溜崖石,一蹉跌即人米并堕壑中。雨稍久,即山水突发,湍汹不能飞渡。素蕴于十七年四月授郧阳道,首以此为忧。退而思明季杨嗣昌督师剿张献忠,正当此地,其运粮必自有道。日进楚人而访之,有团练长以谷城菜园坪之小河告。乃申报三院,觅舟,修纤路,缮塘房。又虑贼巢逼近,拨兵防护。其始行也,即减三郡夫十分之三。久,则民船人夫争集。自八月至来年三月,可得十运,足各营一岁之食。即其间民得力耕。故列其经理文告之词于后而记之。”

【注释】

①《钦定续文献通考》:250卷,清嵇璜、曹仁虎等奉勅撰。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上书房总师傅,著名学者。

②《皇朝文献通考》:300卷,清张廷玉奉勅撰。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官至首席军机大臣,谥文和,配享太庙。

③杨素蕴:字筠湄,一字退庵,陕西宜君人,生卒年均不详。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郧阳巡抚。

345.(641—440)《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二十六》

346.(641—559)《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五》

【今文】宋代 房州 均州∥元代 均州 武当军 房州

(641—440)房州③。房陵郡保康军节度。开宝中,废上庸、永清二县。《元丰九域志》:“废上庸、永清二县,并归竹山。”《宋史》未详。谨附载。雍熙三年升为军,县二:房陵,。竹山。

均州。。武当郡,武当军节度。本防御。乾徳六年移入上州防御,宣和元年赐军额。县二:武当,。郧乡。。按《舆地广记》:“乾徳六年,废丰利县入郧乡。”《宋史》不载,谨附识。

(641—559)襄阳路,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设录事司,领县六、州二。州领四县:襄阳,。倚郭。南漳,。宜城,。谷城,。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均州,。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宋置保宁军;恭帝徳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元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竹山。

【注释】

①《钦定续通典》:150卷,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所续史事,自唐肃宗至德元年讫明崇祯末年。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官至工部尚书。 

②房州:京西南路房州。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考证宋史建置。北宋时期,均州、房州都属京西南路管辖。

③下:表示州的等级。宋朝时期,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宋史·地理志》)。郡、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宋史·职官志七》)。

④本防御:原来是防御州。防御州:宋、金时设有防御使的州。

⑤襄阳路: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考证元史。元代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

347.(641—639)《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通典·卷一百四十四》

348.(643—891)《史部·通制之属·皇朝通典·卷九十三》

【今文】明代 襄阳府 郧阳府∥清代 襄阳府 郧阳府

(641—639)襄阳府 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太祖甲辰年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襄阳,。宜城,南漳,枣阳,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谷城,光化,明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

郧阳府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于此。郧,。旧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此。房,元房州属襄阳路。明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县省入,又降州为县,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竹山,元属房州。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竹溪,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上津,明洪武初置,属襄阳府。十年五月省入郧阳。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郧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郧县之南门堡置。保康。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县之潭头坪置。

(643—891)襄阳府,初属湖广省,康熙六年分属湖北省。领州一,县六:襄阳,附郭。均州,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

郧阳府,初属湖广省,康熙六年分属湖北省。领县六:郧,附郭。房,竹山,竹溪,保康,郧西。顺治十六年省上津县入焉

【注释】

①《皇朝通典》:1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未署编者,体例与《通典》《续通典》一致,又称《清朝通典》,记事起于清初,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

②襄阳府: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考证明朝建置情况。明代襄阳府、郧阳府属湖广布政司管辖。

③明太祖甲辰年:1364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

④湖广行都指挥使司:简称“湖广行都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协调处置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结合部流民事宜,明政府添置郧阳府,并在郧阳府治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荆楚建制沿革》)

⑤襄阳府: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记述当时的建置情况。

349.(644—280)《史部·通制之属·皇朝通志·卷二十六》

350.(651—623)《史部·仪制之属·明宫史·卷二》

【今文】湖广 湖广省∥《明宫史》 武当山

(644—280)湖广湖北省,初为湖广省。康熙三年分设,为湖北、湖南二省。所属府十。

襄阳府领州一,县六:襄阳,附郭。均州,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

(651—623)太岳太和山,即武当山也。镇守太监一员,辖均州等处。经管本山香火、羽流。办进榔梅、鹰嘴笋、骞山茶等件。

【注释】

①《皇朝通志》:126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未署编者。仿南宋郑樵《通志》体例,所记诸事起于清开国之初,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称《清朝通志》。

②《明宫史》:5卷,明代吕毖从宦官刘若愚(1584—?年)所著的《酌中志》中选第十六卷到第二十卷编辑而成。吕毖,字贞九,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崇祯年间人,明亡后为道士,隐居灵岩山,生卒年不详。

③羽流:道士。

【提示】郧阳抚治 湖广布政司 湖北省

郧阳抚治:抚治,官名。明朝成化年间,刘通、石龙、李原、小王洪相继起义,几度告急朝廷。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廷成立郧阳提督抚治都御史行台,简称“郧台”。按明制,郧阳抚治为临时差遣,其抚治区域不依省区职权界限,其管辖的区域范围均临时依敕书变更,但是,郧阳抚治从成立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撤并,基本辖区始终未变更,最大时辖鄂豫川陕9州65县。

湖广布政司:全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又称“湖广布政使司”,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其中包括郧阳府。

湖北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以洞庭湖为界,设置湖北省、湖南省。当时,湖北省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351.(668—555)《史部·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

352.(668—557)《史部·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

【今文】郑朝兴 王秉仁 李廷龙 杨来嘉

(668—555)郑朝兴,汉军镶白旗人,世居陕西固原地方。康熙十三年,以骑都尉兼佐领随将军李林龙征逆藩吴三桂至湖广,有战功。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与贼将杨来嘉战于均州小炮山,阵亡。加恩赐一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668—557)王秉仁,汉军镶红旗人。初管佐领事,累官至仓场总督。京察自陈,降二级调用。康熙十三年,随宁南靖寇大将军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征逆藩吴三桂至湖广,在均州击叛镇杨来嘉,阵亡。

李廷龙,汉军镶红旗人。初任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三年正月,以署参领从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征逆藩吴三桂至湖广。十四年五月,叛镇杨来嘉犯均州,与贼战于炮山,阵亡。

【注释】

①《钦定八旗通志》:342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奉勅撰,又名《八旗通志二集》,续记乾隆一朝八旗典制、人物,并收入《八旗通志初集》内容,是研究清代八旗制度的重要政书。

②杨来嘉:?—1680年,福州人。初为郑成功部下都督,康熙元年(1662年)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与副将洪福据谷城反叛清廷,并受吴三桂伪将军职。后又降清,逮捕至京,未至,死。

③云骑尉:清世爵名。乾隆元年(1736年)改拖沙喇哈番,汉名云骑尉,在骑都尉下。

④仓场总督:又名“总督仓场”,全称“总督仓场户部侍郎”,明、清两朝专设的、由户部官员管理全国粮仓的职位。

⑤京察自陈:清朝地方督抚与在京三品以上的文职官员,在考核期内直接向皇帝奏报履历、政绩、过失的一种述职行为。皇帝借此考其行状,作出裁定。

353.(677—543)《史部·经籍之属·经义考·卷四十九》

354.(681—664)《史部·金石之属·隶释·卷二十》

【今文】徐良 《易读指南》∥武当县 《华君铭》

(677—543)徐氏,。《读易指南》,佚。《湖广总志》:“徐良,字明善,邵阳人。宣德中,以经明行修任本县儒学训导。秩满,以荐擢知均州。”

(681—664)《华君铭》

武当县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

【注释】

①《经义考》:300卷,清朱彝尊撰,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曾入直南书房,清代著名词人、学者、藏书家,参与纂修《明史》。

②《隶释》:南宋洪适撰,著录汉魏隶书石刻文字一百八十三种,并附辑《水经注》中的汉魏碑目及欧阳修碑目的汉魏部分。洪适(1117—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晚年居住老家鄱阳盘州,自号盘州老人。

③良:徐良,生卒年不详。本书(533—276)有相似资料。

④经明行修:经学博洽,德行美善。

⑤《华君铭》:此段文字,源出《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

355.(690—691)《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三十四》

356.(1498—509)《附·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卷四十一·史部》

【今文】沧浪水质证∥“麇”误为“麋”

(690—691)质实。《一统志》云:“沌口,即沔口也。”沔口在汉阳府城西南三十里,今名沌口。刘澄之《山水记》:“沔口,古沧浪水,世传屈原遇渔父作歌即此处。”

(1498—509)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

均州郧乡,注:“古麇国地。”刊本“麇”,讹“麋”,据《左传》改。

【注释】

①《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宋朱熹撰,清圣祖康熙批。《通鉴纲目》为南宋朱熹所作,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清圣祖康熙御批《通鉴纲目》后整理成书,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

②《钦定四库全书考证》:100卷,清王太岳等纂辑。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四库馆编者、抄写者把各种书文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成册,是古籍校对权威典籍。王太岳,字基平,号芥子,定兴(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人,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生卒年不详。

③沌口:古镇名,在湖北汉阳东南。沌水上接沔阳诸水,夏秋水涨可以通航,古时常为武昌至江陵间江运别道。沌:音zhuàn。

④“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所对应的唐代杜佑《通典》章节。

附图:《郧西县志(同治版)·麇国辨》

357.(480—258)《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襄阳府西部》

358.(480—303)《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郧阳府西部》

359.(480—302)《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郧阳府东部》

360.(531—85)《四库全书·湖广通志·郧阳府·襄阳府》

361.(531—89)《四库全书·湖广通志·郧阳府·部分》

362.(531—88)《四库全书·湖广通志·郧阳府·部分》

363.(531—88)《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均州·武当山》

364.(531—91)《四库全书·湖广通志·江汉合流图·局部》

365.(531—91)《四库全书·湖广通志·江汉合流图·局部》

366.(531—93)《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太岳太和山图·西部》

367.(531—92)《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太岳太和山图·东部》

368.(580—36)《四库全书·行水金鉴·汉水·局部》

369.(580—35)《四库全书·行水金鉴·汉水·局部》

附图:《太岳太和山志·紫霄宫》

附图:《太岳太和山志·金顶》

附图:《太岳太和山志·沧浪亭》

附图:《续辑均州志·州境山川图》

附图:《续辑均州志·沧浪绿水》

附图:《禹贡锥指·导漾图·沧浪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