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43—69)《史部·正史类·史记①·卷二》
38.(244—215)《史部·正史类·史记·卷四十五》
【今文】《史记》“三家注” 沧浪之水∥《史记》“三家注” 故楚都在均州 丹阳
(243—69)嶓冢道漾②,东流为汉。
《集解》③ 郑玄曰:“《地理志》:漾水出陇④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
《索隐》 《水经》云:“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地理志》⑤云:“至江夏谓之夏水。”《山海经》亦以汉出嶓冢山。故孔安国⑥云:“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行为汉水。”
《正义》 《括地志》云:“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漾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
又东为沧浪⑦之水。
《集解》 孔安国曰:“别流也。在荆州。”
《索隐》 “马融、郑玄皆以沧浪为夏水,即汉河之别流也。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是此水也。”
《正义》 《括地志》云:“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⑧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
(244—215)二十一年⑨,《集解》:“徐广曰:周赧王之三年也。”与秦共攻楚,《集解》:“徐广曰:围景座也。”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索隐》:“故楚都,在今均州也。”《正义》:“《左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
【注释】
①《史记》: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前90年)撰,共130篇,52.6万字,二十四史之首。
②漾:原文为“瀁”,“漾”的异体字。
③《集解》:即《史记集解》,80卷,南朝史学家裴骃撰。《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史记正义》,是注释《史记》的三本专著,合称“三家注”。《史记索隐》,30卷,唐代司马贞撰。《史记正义》,30卷,唐张守节撰。三位作者的生卒年都不详。
④陇:原文为“泷”,应为“陇”。陇西氐道:西汉时期陇西郡氐道县。
⑤《地理志》:此指《汉书·地理志》,东汉班固(32—92年)撰。
⑥孔安国:约前156—前74年,字子国,孔子第10世孙,西汉经学家。
⑦沧浪:《史记》记“沧浪”为“苍浪”。
⑧《地记》:晋伏滔著,《艺文类聚》称《伏滔地记》。伏滔(约317—396年),字玄度,生卒年不详,约晋元帝建武初年至孝武帝太元末年间在世。
⑨二十一年:前312年。
39.(246—572)《史部·正史类·史记索隐①·卷十八》
40.(248—18)《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②·卷六十九》
【今文】司马贞 均陵 均州∥张守节 鄳阨 均陵 均州故城
(246—572)均陵③ 在南阳,盖今④之均州。
(248—18)寡人⑤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阨⑥。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又中州罗山县,本汉鄳县。中州有平清关⑦,盖古盲⑧县之阨塞。
【注释】
①《史记索隐》:30卷,唐司马贞撰,采诸家注文,参多人论著,间述己见。司马贞,字子正,唐朝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宏文馆学士,著名史学家。
②《史记正义》:30卷,唐张守节撰,采群书,诠众训,按照条目加注释的形式进行注解。张守节:唐中宗、睿宗时人,生卒年不详。
③均陵:故均县北,今丹江口市西北。
④今:指唐代,即《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生活的时代。
⑤寡人:指秦王。
⑥鄳阨:音méng’è,地名,此处指冥阨,古隘道名,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南平靖关。鄳阨在西汉时为一县名,地址在河南省罗山县西南九里。
⑦平清关:此处为《四库全书》誊写者笔误,应为“平靖关”,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于今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南湾村。
⑧盲:应为“鄳”。
【提示】残均陵,塞鄳阨
“残均陵,塞鄳阨”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史记·卷六十九》《战国策·卷三十》等典籍都有记载。秦昭王邀请燕昭王到秦国会晤,燕昭王准备前往。苏代劝阻燕昭王时讲了很多故事,“残均陵,塞鄳阨”是其中之一。故事的原文是: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阨,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阨为楚罪。
故事的译文是:
秦王想攻打魏国,先推崇楚国,把南阳许给了楚国,说:“我本来跟韩国绝交了,摧毁均陵,阻塞鄳阨,如果有利于楚国,我会像自己占有它们一样高兴。”后来,魏国抛弃盟国与秦国联合,楚国又被秦国安上了阻塞鄳阨的罪名。
41.(252—602)《史部·正史类·后汉书①·卷五十二》
42.(252—715)《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六十上》
(252—602)刘隆②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王莽居摄中,隆父礼与安众侯崇起兵诛莽,事泄,隆以年未七岁,故得免。及壮,学于长安,更始拜为骑都尉。谒归,谒,请也,谓请假归也。迎妻子置洛阳。闻世祖在河内,即追及于射犬,以为骑都尉,与冯异共拒朱鲔、李轶等,轶遂杀隆妻子。建武二年,封亢父侯。亢父,县名,属东平国,故城在今兖州任城县南。四年,拜诛虏将军,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武当,今均州县也。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抵,欺也。帝怒。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252—715)此二变,郡中及延牙③士众所共见也。是故,延牙遂之武当,今均州县也。托言发兵,实避其殃。④
【注释】
①《后汉书》:120卷,范晔著,记述东汉建武元年(25年)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95年史事。范晔(398—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官至太子詹事,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后参与谋反被诛。
②刘隆:?—57年,字元伯,河南南阳人,协助刘秀建立东汉,东汉中兴名将。
③延牙:延岑(?—36年),字叔牙,筑阳(今湖北省谷城县)人,王莽末年叛军领袖,曾在汉中自称武安王。后投降汉军被灭族。
④“此二变……实避其殃”:这两个变化,郡中及延牙士众都看到了。所以延牙到了武当,名义上说是发兵,实际上是躲避灾殃。
43.(253—34)《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七十三》
44.(263—627)《史部·正史类·周书①·卷二十八》
【今文】范晔 武当山 赵康∥令狐德棻 史威 武当县公 武当公国
(253—34)时,同郡赵康叔盛者②,隐于武当山,清静不仕,以经传教授。穆③时年五十,乃奉书称弟子。及康殁,丧之如师。其尊德重道,为当时所服。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④,乃作《崇厚论》。
(263—627)史宁⑤,字永和,建康袁氏⑥人也。曾祖豫,仕沮渠氏为临松令。魏平凉州,祖灌随例迁于抚宁镇,因家焉。父遵,初为征虏府铠曹参军。属杜洛周构逆,六镇自相屠陷,遵遂率乡里二千家奔恒州。其后恒州为贼所败,遵复归洛阳。拜楼烦郡守。及宁著勋,追赠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谥曰贞。……保定三年,卒于州。谥曰烈。子雄嗣。雄字世武。少勇敢,膂力过人,便弓马,有算略。年十四,从宁于牵屯山奉迎太祖。仍从校猎,弓无虚发。太祖叹异之。寻尚太祖女永富公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累迁驾部中大夫、司驭中大夫。从柱国、枹罕公辛威镇金城,遂卒于军,时年二十四。雄弟祥,以父勋赐爵武遂县公。祥弟云,亦以父勋赐爵武平县公,历位司织下大夫,仪同大将军。云弟威,亦以父勋赐爵武当县公⑦。
【注释】
①《周书》:50卷,唐令狐德棻等撰,主述西魏及北周皇朝史事。令狐德棻(583—666年),宜州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初政治家、史学家。
②同郡赵康叔盛者:当时同郡的名叫赵康字叔盛的人。赵康,后汉南阳人,字叔盛,东汉桓帝时隐居武当山。
③穆:朱穆(100—163年),字公叔,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
④“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笃”:朱穆常常感叹时尚不厚道,羡慕崇尚敦厚。
⑤史宁:?—563年,字永和,建康郡表氏县(今甘肃省高台县西骆驼城)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将领。
⑥袁氏:误,应为“表氏”。表氏县,东汉改表氏县置,属酒泉城。隋废。
⑦武当县公:据目前史料,史威是历史上唯一的武当县公。县公:爵位名,北周时期地位在郡公之下,县侯之上。《湖北省建制沿革》(潘新藻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93面有“武当公国”,即武当县公史威的公国。
45.(264—554)《史部·正史类·隋书①·卷三十》
46.(264—1093)《史部·正史类·隋书·卷七十八》
【今文】隋淅阳郡、均阳∥庾季才 均州刺史
(264—554)淅阳郡 西魏置淅州。武当旧置武当郡。又侨置始平郡,后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开皇初二郡并废,改为均州。大业初州废。有石阶山、武当山。均阳梁置。安福梁置,曰广福,并为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改焉。郧乡有防山。
(264—1093)庾季才②,字叔奕,新野人也。八世祖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散骑常侍,封遂昌侯,因家于南郡江陵县。祖诜,梁处士,与宗人易齐名。父曼倩,光禄卿。季才幼颖悟,八岁诵《尚书》,十二通《周易》,好占玄象。居丧以孝闻。梁庐陵王绩辟荆州主簿,湘东王绎重其术艺,引授外兵参军……高祖将迁都,夜与高颎、苏威二人定议,季才旦而奏曰:“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尧都平阳,舜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且汉营此城,经今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高祖愕然,谓颎等曰:“是何神也!”遂发诏施行,赐绢三百段,马两匹,进爵为公。谓季才曰:“朕自今已后,信有天道矣。”于是令季才与其子质撰《垂象》《地形》等志。上谓季才曰:“天地秘奥,推测多途,执见不同,或致差舛。朕不欲外人干预此事,故使公父子共为之也。”及书成奏之,赐米千石,绢六百段。九月③,出为均州刺史。策书始降,将就藩,时议以季才术艺精通,有诏还委旧任。季才以年老,频表去职,每降优旨不许。会张胄玄历行,及袁充言日景长。上以问季才,季才因言充谬。④上大怒,由是免职,给半禄归第。所有祥异,常使人就家访焉。仁寿三年卒,时年八十八。季才局量宽弘,术业优博,笃于信义,志好宾游。常吉日良辰,与琅琊王褒、彭城刘瑴、河东裴政及宗人信等,为文酒之会。次有刘臻、明克让、柳䛒之徒,虽为后进,亦申游欵。撰《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垂象志》一百四十二卷,《地形志》八十七卷,并行于世。
【注释】
①《隋书》:85卷,唐初魏徵等撰,隋史专著。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谥“文贞”。
②庾季才:515—603年,字叔弈,荆州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大臣,著名学者。隋开皇九年出任均州刺史。
③九月:误,应为“九年”,即隋开皇九年,589年。
④“会张胄……因言充谬”:适逢张胄玄的历法被推行,以及袁充说到日影短长。皇上用这问季才,季才说袁充荒谬。
47.(267—512)《史部·正史类·北史①·卷七十七》
48.(268—552)《史部·正史类·旧唐书②·卷二十下》
【今文】鲍宏 均州刺史∥唐哀宗 移金州理所于均州
(267—512)鲍宏③,字润身,东海郯人也。父机,以才学知名。仕梁,位书侍御史。宏七岁而孤,为兄泉之所爱育。年十二,能属文,尝和湘东王绎诗,绎嗟赏不已,引为中记室,累迁通直散骑侍郎。江陵平,归于周。明帝甚礼之,引为麟趾殿学士。累迁遂伯下大夫,与杜子晖聘陈,谋伐齐,(陈)遂出兵度江以侵齐。帝尝问宏取齐策,宏以为:“先皇往日,出师洛阳,彼有其备,每不克捷。如臣计者,进兵汾、潞,直掩晋阳,出其不虞,以为上策。”帝从之。及定山东,除小御正,赐爵平遥县伯,加仪同。隋文帝作相,奉使山南。会王谦举兵于蜀,路次潼州,为谦将达奚惎所执,逼送成都,竟不屈节。谦败,驰传入京,文帝嘉之,赐以金带。及受禅,加开府,进爵为公。历利、邛二州刺史,秩满还京。时有尉义臣者,其父崇不从尉迟迥,后复与突厥战死,上嘉之,将赐姓金氏。访及群下。宏曰:“昔项伯不同项羽,汉高赐其姓刘氏,秦贞父能死难,魏武赐姓曹氏。请赐以皇族。”帝曰:“善。”因赐义臣姓杨。后授均州刺史,以目疾免,卒于家④。初,周武帝敕宏修《皇室谱》一部,分为《帝绪》《疏属》《赐姓》三篇。有集十卷,行于世。
(268—552)壬寅⑤,戎昭军奏收复金州,兵火之后,井邑残破,请移理所于均州,从之。仍改为武定军。
【注释】
①《北史》:100卷,李延寿撰,汇合并删节《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代事迹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李延寿,字遐龄,唐代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史学家。
②《旧唐书》:200卷,刘昫撰,原名《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刘昫(887—946年),字耀远,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③鲍宏:一生经历北齐、北周、隋三朝,曾任均州刺史,享年96岁。
④“后授……卒于家”:后来授任均州刺史,因为眼疾免去官职,卒于家中。
⑤壬寅:唐哀帝二年(90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皇帝批准把金州的办公处所转移到均州。
49.(269—86)《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三十九》
50.(269—86)《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三十九》
【今文】均州 武当 郧乡 丰利
(269—86)(269—86)均州,下① 隋淅阳郡之武当县。义宁二年,割淅阳之武当、淅阳二县置武当郡。又置平陵县。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澧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旧领县三,户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宝,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在京师东南九百三十里,至东都九百一十七里。
武当 州所治。汉县,南阳郡。梁置南始平郡,后魏改为丰州,隋改为均州,皆治武当县。县旧治延冬城②,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郧乡 汉钖③县地,属汉中郡。晋改为郧乡。武德元年,置南丰州,领郧乡、安福、堵阳三县。属均州。贞观元年,废均州,以郧乡、淅川属淅州。又省安福、堵阳,并入郧乡。八年,复置均州,二县来属。
丰利 汉长利县地。后魏置丰利郡,分钖县置丰利县。武德初,属上州。州废,属均州。
【注释】
①下:唐朝前期,州有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当时全国共有327州,其中:上州(包括府、辅、雄、望、紧)109个,中州有29个,下州有189个。当时均州为下等州,隶属于山南东道。
②延冬城:误,应为“延岑城”。王莽末年,叛军领袖延岑屯兵均州,筑土为城,史称“延岑城”。汉光武帝四年(28年)春,邓禹率护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与延岑在均州交战,延岑战败,均州土城被废,武当县驻地移往梅溪庄(今老营宫)。
③钖:原文为“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统一为“钖”,音yáng,原意为马头上的饰物,地名有钖国、钖县、钖治等。今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有钖义山。
51.(270—30)《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八十六》
52.(270—32)《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八十六》
【今文】李重福 均州
(270—30)(270—32)庶人重福,中宗第二子也。初封唐昌王,圣历三年,徙封平恩王。长安四年,进封谯王,历迁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神龙初,为韦庶人所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潜构成重润之罪,由是左授濮州员外刺史,转均州,司防守,不许视事。景龙三年,中宗亲祀南郊,大赦天下,流人并放还。重福不得归京师,尤深郁怏,上表自陈曰:“臣闻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伏惟陛下德侔造化,明齐日月,恩及飞鸟,惠加走兽。近者焚柴展礼,郊祀上玄,万物沾恺悌之仁,六合承旷荡之泽。事无轻重,咸赦除之。苍生并得赦除,赤子偏加摈弃,皇天平分之道,固若此乎?天下之人,闻者为臣流涕;况陛下慈念,岂不愍臣恓惶?伏望舍臣罪愆,许臣朝谒。傥得一仰云陛,再睹圣颜,虽没九泉,实为万足,重投荒徼,亦所甘心。”表奏不报。及韦庶人临朝,遽令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以兵五百人就均州守卫重福。俄而韦氏伏诛,睿宗即位,又转集州刺史。未及行,洛阳人张灵均进计于重福曰:“大王地居嫡长,自合继为天子。相王虽有讨平韦氏功,安可越次而居大位。昔汉诛诸吕,犹迎代王,今东都百官士庶,皆愿王来。王若潜行直诣洛阳,亦是从天上落,遣人袭杀留守,即拥兵西据陕州,东下河北,此天下可图也。”初,景龙三年,郑愔自吏部侍郎出为江州司马,便道诣重福,阴相结托。至是又与灵均通传动静,亦密遣使劝重福构逆,预推尊重福为天子,温王重茂为皇太弟,自署为左丞相。重福乃遣家臣王道先赴东都,潜募勇敢之士,重福遽自均州诈乘驿与灵均继进。王道始至东都,俄有泄其谋者,洛州司马崔日知捕获其党数十人。顷闻重福至,王道等率众随重福径取左右屯营兵作乱,将至天津桥,愿从者已数百人,皆执持器仗,助其威势。侍御史李邕先诣左掖门,令闭关拒守。又至右屯营号令云:“重福虽先帝之子,已得罪于先帝,今者无故入城,必是作乱。君等皆委质圣朝,宜尽诚节,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有顷,重福果来夺右屯营,坚壁不动,营中矢射如雨。便趣左掖门,拟取留守,遇门闭,遂纵火以烧城门。左屯营兵又来逼之,重福度数穷,出自上东门而遁,匿于山谷间。明日,东都留守裴谈等大出兵搜索,重福窘迫,自投漕河而死,磔尸三日,时年三十一。诏曰:“集州刺史谯王重福,幼则凶顽,长而险诐。幸托体于先圣,尝通交于巨逆。子而不子,自绝于天;有国有家,莫容于代。往者颇不含忍,长令幽絷。自大行晏驾,韦氏临朝,将肆屠灭,尤加防卫。洎天有成命,集于朕躬,永怀犹子之情,庶协先亲之义。所以开置僚属,任隆刺举,冀其悛改,以怙恩荣。而诖误有徒,狂狡未息。便即私出均州,诈乘驿骑,至于都下,遂逞其谋。先犯屯兵,次烧左掖,计穷力屈,投河而毙。虽人所共弃,邦有常刑,我非不慈,尔自招咎。且闻其故,有恻于怀。昔刘长既殁,楚英遂殒,以礼收葬,抑惟旧章,屈法申恩,宜仍旧宠。可以三品礼葬。”
53.(271—105)《史部·正史类·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
54.(272—457)《史部·正史类·新唐书①·卷三十下》
【今文】孟简 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均州司马王墀 改治新历
(271—105)孟简,字几道,平昌人。天后时同州刺史诜之孙。工诗有名,擢进士第,登宏辞科,累官至仓部员外郎。户部侍郎王叔文窃政,简为子司,多不附之,叔文恶之虽甚,亦不至摈斥。寻迁司封郎中。元和四年,超拜谏议大夫,知匦事。简明于内典,六年,诏与给事中刘伯刍、工部侍郎归登、右补阙萧俛等同就醴泉佛寺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最擅其理。王承宗叛,诏以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简抗疏论之,坐语讦,出为常州刺史。八年,就加金紫光禄大夫。简始到郡,开古孟渎,长四十一里,灌溉沃壤四千余顷,为廉使举其课绩,是有就加之命。是岁,征拜为给事中。九年,出为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承李逊抑遏士族、恣纵编户之后,及简为政,一皆反之,而农估多受其弊,当时以为两未可也。十二年,入为户部侍郎。十三年,代崔元略为御史中丞,仍兼户部侍郎。是岁,出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十四年,勅于谷城县置群牧,命曰“临汉监”,令简充使。简奏请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充本县令,台司奏有亏刑典,罚一月俸。②是岁,改授太子宾客。
(272—457)昭宗时,《宣明历》施行已久,数亦渐差,诏太子少詹事边冈与司天少监胡秀林、均州司马王墀改治新历,然术一出于冈。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由是简捷、超径、等接之术兴,而经制、远大、衰序之法废矣。③
【注释】
①《新唐书》:225卷,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等合撰,记载唐朝历史,“二十四史”之一。
②“十四年……罚一月俸”: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降敕令在谷城县设置牧场,命名为“临汉监”,命孟简充任使职。孟简奏请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充任谷城县县令。御史台奏论认为这有损法典制度,罚没孟简一个月俸料钱。
③“昭宗时……废矣”:昭宗时期,《宣明历》已使用多年,推算结果逐渐开始出现误差,诏令太子少詹事边冈与司天少监胡秀林、均州司马王墀等人改编新的历法,不过新历的算法全部是边冈一人设计的。边冈精于计算,能够轻易驾驭乘除运算。由此兴起简捷、超径、等接之类的算法,而经制、远大、衰序之类的算法被取而代之了。
55.(272—588)《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四十》
56.(275—78)《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
【今文】均州武当郡 州县等级划分∥来瑱 裴茙自均州率众浮汉下
(272—588)均州武当郡,下①。义宁二年析淅阳郡之武当、均阳置。贞观元年州废,二县隶淅州。八年以武当、郧乡复置。土贡:山鸡尾、麝香。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县三:有府一,曰至诚。武当,上②。义宁二年析置平陵县,武德七年省,八年省均阳入焉。东南百里有盐池。有武当山。郧乡,上。本隶淅阳郡。武德元年以郧乡、安福置南丰州,并置堵阳、黄沙、白沙、固城四县。八年省黄沙、白沙、固城,是年州废,以郧乡、安福、堵阳隶淅州。贞观元年省安福、堵阳入焉。有精舍山,本独山,天宝中更名。丰利,上。有伏龙山。有钖义山,一名天心山。
(275—78)代宗立,复授襄州节度③、奉义军④渭北兵马使,密诏茙图之。茙自均州率众浮汉下。⑤
【注释】
①②:“均州武当郡,下”中的“下”与后文“武当,上”中的“上”都表示等级,但表示的级别不同。前者表示州的等级,后者表示县的等级。唐朝前期将三百余州划分为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同时,将全国一千余县划分为赤、次赤、畿、次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十个等级。
③节度:唐朝时期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
④奉义军:唐贞元中置,初曰安黄节度,后赐号奉义军。领安黄二州(今湖北江汉道北部之地),治安州(今湖北省安陵县治),元和初省。
⑤“代宗立……浮汉下”: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九·来瑱》篇,事发安史之乱时期。这段话的意思是:“代宗即位,又授任来瑱襄州节度使、奉义军渭北兵马使。(代宗听信了裴茙的谗言),私下秘密下诏裴茙取代他。裴茙接到命令后,从均州率兵众乘船由汉水而下。”后来,来瑱活捉了裴茙,送往京城。
57.(275—231)《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八》
58.(275—274)《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
【今文】韦正贯 均州刺史∥孔纬 均州刺史 张浚 张濬
(275—231)平子正贯①,字公理,少孤,皋谓能大其门,名曰臧孙。推荫为单父尉②,不得意,弃官去,改今名。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太子校书郎,调华原尉。后又中详闲吏治科,迁万年主簿,擢累司农卿。坐尚食乏供,贬均州刺史③。久之,进寿州团练使。宣宗立,以治当最,拜京兆尹、同州刺史。俄擢岭南节度使。南海舶贾始至,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④。正贯既至,无所取,吏咨其清。南方风俗右鬼,正贯毁淫祠,教民毋妄祈。会海水溢,人争咎撤祠事,以为神不厌,正贯登城沃酒以誓曰:“不当神意,长人任其咎,无逮下民。”俄而水去,民乃信之。居镇三岁,既病,遗令无厚葬,无用鼓吹,无请谥。卒,年六十八,赠工部尚书。
(275—274)张濬将伐太原,帝不决,以问纬,纬助濬请。既濬败,坐傅会,出为荆南节度使,俄贬均州刺史。⑤二人皆密结朱全忠,全忠为请,诏听所便,乃屏居华阴。李茂贞入杀韦昭度,帝恶大臣朋比,与藩臣交,更召纬入朝,再擢吏部尚书,以司空、门下侍郎复辅政。使者敦劝,力疾到京师,见帝呜咽流涕,自陈衰疾不任事,乞归田里。帝动容,诏使者送纬至堂视事。会天子出次石门,从至莎城,以病还都。家人召医视,纬曰:“天下方乱,何久求生?”不肯服药,卒,赠太尉。
【注释】
①平子正贯:韦平的儿子名正贯。皋,韦皋(746—805年),韦平的二哥,唐代中期名臣。
②推荫为单父尉:因祖先的功勋恩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县尉。
③“坐尚食乏供,贬均州刺史”:因为缺乏皇帝膳食的供应而获罪,贬为均州刺史。
④“大帅必取象犀、明珠上珍而售以下直”:大帅定要给自己挑选象牙、犀角、明珠等上等珍品,却用廉价交易。
⑤“张濬……均州刺史”:译文:“张濬准备讨伐太原,皇帝未作出决定,因而询问孔纬,孔纬帮助张濬请求。随后张濬失败,他也因为附和这件事而获罪,出任荆南节度使,不久贬为均州刺史。”史料出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孔纬》,许多专家在引用的时候出现两项错误,一是把“张濬”弄成了“张浚”,张浚(1097—1164年)是南宋名将;二是以为张濬是均州刺史,其实孔纬才是。
59.(275—532)《史部·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六》
60.(275—533)《史部·新唐书·卷一百八十六》
【今文】冯行袭 均州武当人
(275—532)(275—533)巨容部将冯行袭者①,均州武当人,以谋勇称里中。中和初,乡豪孙喜聚众数千人,谋攻城。行袭伏士江隩②,以单舟迎喜曰:“州人思得将军久矣。顾将军兵多必剽掠,若留众江北,以轻骑进,我为乡导,城可下。”喜信之。既度江,吏出迎,伏甲兴,行袭击喜,斩之,众皆溃。行袭乘胜逐刺史吕烨,据均州,巨容因表为刺史。帝在蜀,均之右有长山,当襄、汉贡道,有剧贼据险劫献物,行袭平之。武定节度使杨守忠表为行军司马,使领兵扼谷口以通秦、蜀。凤翔李茂贞养子继臻据金州,行袭攻拔之,昭宗即授金州防御使。时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将袭京师,道金、商③,行袭逆战破之,就擢戎昭军节度使。朱全忠围凤翔,神策中尉韩全诲遣中人二十辈督江、淮兵过其州④,行袭方附全忠,尽杀之,收诏书送全忠。天祐二年,王建遣将王思绾攻行袭,败其兵,州大将金行全出降,行袭奔均州。建以行全为子,更名宗朗,授观察使,以渠、巴、开三州隶之。宗朗不能守,焚郭邑去。全忠以行袭不足御建,遣别将屯金州。行袭议徙戎昭军于均州,以金、房为隶。全忠以金人不乐行袭,以冯恭领州,罢防御使而废戎昭军⑤。
【注释】
①巨容部将冯行袭者:刘巨容的部将冯行袭。冯行袭,均州武当人,唐末、五代初将领。唐昭宗时为昭戎军节度使。宋初依附后梁,官至司空。
②行袭伏士江隩:冯行袭在江岸弯曲处埋下伏兵。
③道金、商:途经金州、商州。
④“神策……过其州”:神策军中尉韩全诲派遣二十名宦官,督率江淮的军队经过该州。
⑤“全忠以行袭……废戎昭军”:朱全忠认为冯行袭不能抗拒王建,另派别将驻守金州。冯行袭建议将戎昭军治所迁移到均州,以金州、房州作为属州。朱全忠因金州百姓不乐意被冯行袭统治,派冯恭统管该州,取消了防御使而撤除了戎昭军。
61.(277—390)《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①·卷四十四》
62.(277—420)《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四十八》
【今文】河南少尹刘陟配均州∥均州刺史仇晖 左威卫上将军
(277—390)丁酉②,敕秦王府官属,除谘议参军高辇已处斩外,元帅府判官、兵部侍郎任赞配武州,秘书监兼秦王傅刘赞配岚州,河南少尹③刘陟配均州,并为长流百姓,纵逢恩赦,不在放还④。
(277—420)辛巳⑤,以前均州刺史仇晖为左威卫⑥上将军,保顺军节度使鲍君福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注释】
①《旧五代史》:150卷,薛居正监修,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宋太祖诏令编纂。薛居正(912—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进士,北宋大臣、史学家,官至司空。
②丁酉: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③少尹:唐代凡州升为府者,其刺史称为府尹,下设少尹2人。刘陟生卒年不详。
④“河南……不在放还”:河南少尹刘陟等流配均州,一律为永久流放百姓,即使遇到大恩赦免,也不在放还之列。
⑤辛巳: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二月二十二日,这一天是春分日。
⑥左威卫:北周至五代后晋时期卫府制中十六卫中的一支。左威卫上将军为从二品,大将军为正三品。
63.(277—560)《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六十八》
64.(277—567)《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六十九》
【今文】刘岳 均州司马∥李振贬均州 崔贻孙曲奉之
(277—560)刘岳,字昭辅。其先辽东襄平人,元魏平定辽东,徙家于代①,随孝文迁洛,遂为洛阳人。八代祖民部尚书渝国公政会,武德时功臣。祖符,蔡州刺史。父珪,洪洞县令。符有子八人,皆登进士第。珪之母弟瑰、玕,异母弟崇夷、崇龟、崇望、崇鲁、崇谟。崇龟,乾宁中广南节度使;崇望,乾宁中宰相;崇鲁、崇谟、崇夷,并历朝省。岳少孤,亦进士擢第,历户部巡官、郑县簿、直史馆,转左拾遗、侍御史。梁贞明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岳为文敏速,尤善谈谐,在职累迁户部侍郎,在翰林十二年。庄宗入汴,随例贬均州司马②,寻丁母忧,许自贬所奔丧,服阕,授太子詹事③。明宗即位,历兵部吏部侍郎、秘书监、太常卿。卒年五十六。赠吏部尚书。岳文学之外,通于典礼。天成中,奉诏撰《新书仪》一部,文约而理当,今行于世。子温叟,仕至御史中丞。
(277—567)崔贻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贻孙字伯垂。祖玄亮,左散骑常侍。《世系表》:玄亮字晦孙,虢州刺史。父刍言,潞州判官。贻孙以门族登士第,以监察升朝,监清资美职④。及为省郎,于江南回,以橐装营别墅于汉上之谷城,退居自奉⑤。清江之上,绿竹遍野,狭径深密,维舟西岸,人莫造焉,时人甚高之。及李振贬均州,贻孙曲奉之。振入朝,贻孙累迁丞郎。⑥
【注释】
①代:代州,今忻州市代县。
②司马:隋唐以后州的佐官。
③“庄宗入汴……太子詹事”:(后唐)庄宗进入汴京,按通例(刘岳)贬为均州司马,不久遇母亲亡故,允许他从贬官地返家守丧,服丧完毕,任太子詹事。
④“以监察升朝,监清资美职”:以知人明事升为朝官,历任清要官职。监:《旧五代史》原文为“历”。
⑤“及为省郎……退居自奉”:当他任尚书省郎官时,从江南出使返回,用带回的财宝在汉水边的谷城营建别墅,退居自养。
⑥“及李振……累迁丞郎”:当李振贬谪到均州时,崔贻孙曲意奉事他。李振入朝后,崔贻孙任多部门的丞和郎官。李振,后梁皇帝朱温的重要谋士。
65.(278—42)《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八十》
66.(278—143)《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九十二》
【今文】焦继勋 均州刺史蔡行遇∥卢导 均州郧乡县令
(278—42)癸巳①,武德使焦继勋②奏,安从进遣弟从贵领兵千人,取接均州刺史蔡行遇,寻领所部兵掩杀贼军七百余人,生擒安从贵,截其双腕,却放入城。③
(278—143)卢导④,字熙化,其先范阳人也。祖伯卿,唐殿中侍御史。父如晦,国子监丞,赠户部侍郎。导少而儒雅,美词翰,善谈论。唐天祐初,登进士第,释褐除校书郎⑤,由均州郑⑥乡县令入为监察御史,三迁职方员外郎,充史馆修撰,改河南县令、礼部郎中,赐紫,转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以病免,闲居于汉上,久之。天成中,以本官征还,拜右谏议大夫。长兴末,为中书舍人⑦,权知贡举⑧。
【注释】
①癸巳: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941年)腊月初八日。
②焦继勋:901—978年,字成绩,许州长社(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后晋时,以功拜齐州防御使,徙襄阳防御使,迁保义军兵马留后。后汉时,以功授保大军节度使。后周时,拜彰武军节度使。宋初,召为右金吾卫上将军,改右武卫上将军。
③“癸巳……却放入城”: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六年(941年)腊月初八,武德使焦继勋奏告,安从进派遣弟弟安从贵领兵千人,接迎均州刺史蔡行遇。不久,焦继勋带领本部士兵掩杀贼军七百多人,活捉安从贵,斩断他的双腕将他放回城中。
④卢导:866—941年,唐昭宗天祐初年(888年)进士,后任均州郧乡县令。晚年以病还家后在汉水边闲居。
⑤释褐除校书郎:脱去布衣任校书郎。
⑥郑:误,应为“郧”。
⑦中书舍人:官员,始于先秦,唐末参政议事,掌管起草诏令。
⑧权知贡举:暂时代理,主持科举考试。
67.(278—329)《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五》
68.(278—438)《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
【今文】元霸责授均州别驾∥李知损 谪于均州
(278—329)冬十月庚午①,(周世宗柴荣)召近臣射于苑中,赐金器鞍马有差②。辛未,成州归顺。癸酉,以给事中王敏为工部侍郎。戊寅,高丽国遣使朝贡。丁丑③,右散骑常侍康澄责授环州别驾,左司郎中史又玄责授商州长史,左骁卫④大将军元霸责授均州别驾⑤,右骁卫将军林延禔责授登州长史。
(278—438)李知损,字化机,大梁人也。少轻薄,利口无行。⑥梁朝时,以牒刺篇咏出入于内臣之门,繇是浪得虚誉,时人目之为“李罗隐”⑦。后累为藩镇从事,入朝拜左补阙,历刑兵二员外、度支判官、右司郎中。坐受榷盐使王景遇厚赂,谪于均州⑧。汉初归朝,除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广顺中,拜右谏议大夫。
【注释】
①冬十月庚午: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月初六日。
②赐金器鞍马有差:赐给多少不等的金器鞍马。
③丁丑:后周显德二年十月十三日。
④左骁卫:左、右骁卫(府)皆为皇帝护卫部队,设大将军各一名,正三品。
⑤责授均州别驾:贬职为均州别驾。别驾: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魏、晋、南北朝沿设。别驾为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
⑥“少轻薄,利口无行”:年少时为人轻薄,能言善辩,不讲道德。
⑦“梁朝时……‘李罗隐’”:梁朝时,他用拜帖诗文出入宫廷近臣,因此浪得虚名,当时人称他为“李罗隐”。
⑧“坐受榷盐使王景遇厚赂,谪于均州”:因接受榷盐使王景遇的重金贿赂,被贬黜到均州。
69.(278—522)《史部·正史类·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一》
70.(279—502)《史部·正史类·新五代史①·卷七十》
【今文】均州城 水深三丈∥郭无为 丞相 武当山
(278—522)长兴元年②夏,鄜州上言,大水入城,居人溺死。二年四月,棣州上言,水坏其城。是月己巳,郓州上言,黄河水溢岸,阔三十里,东流。五月丁亥,申州大水,平地深七尺。是月戊申③,襄州上言,汉水入城,坏民庐舍,又坏均州郛郭(外城。原文为“乳郭”,误。编者注),水深三尺,居民登山避水,仍画图以进④。
(279—502)承钧⑤由此益重儒者,以抱腹山人郭无为⑥参议国政。无为,棣州人,方颡鸟喙,好学多闻,善谈辩⑦。尝衣褐为道士,居武当山。周太祖讨李守贞于河中,无为诣军门上谒,询以当世之务,太祖奇之。或谓太祖曰⑧:“公为汉大臣,握重兵居外,而延纵横之士,非所以防微虑远之道也。⑨”由是太祖不纳。无为去,隐抱腹山。承钧内枢密使叚常识之,荐其材,承钧以谏议大夫召之,遂以为相。
【注释】
①《新五代史》:74卷,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53年的历史。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长兴元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
③戊申: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闰五月二十一日。
④仍画图以进:并画图向朝廷上奏。
⑤承钧:刘承钧(926—968年),五代时期北汉君主,为刘旻(895—954年)之次子,即位后改名刘钧。
⑥郭无为:?—979年,字无不为,号抱腹山人,五代青州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曾隐居武当山。北汉刘承钧即位,征召郭无为为谏议大夫,不久任命他为丞相,执掌国政。968年刘承钧死后,刘继恩继位,怨恨郭无为在立储问题上不曾为其出力,欲逐之,未果。同年刘继恩为侍从所杀,郭无为立即迎立其弟刘继元,时人多有怀疑他是幕后主使。979年,宋太宗征北汉,郭无为欲降,被刘继元绞死。
⑦“方颡鸟喙,好学多闻,善谈辩”:方额尖嘴,好学博闻,善于论辩。
⑧或谓太祖曰:有人对太祖说。
⑨非所以防微虑远之道也:这不是防微杜渐、深谋远虑的方法。
71.(280—131)《史部·正史类·宋史①·卷五》
72.(280—34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十五》
【今文】杜彦圭 均州团练使∥金人陷金州 守臣杨彦明遁去
(280—131)秋七月庚午②,贬曹彬为右骁卫上将军,崔彦进为右武卫上将军,米信为右屯卫上将军,杜彦圭③为均州团练使④。
(280—340)二年春正月丙戌朔,帝在扬州。丁亥,录两河流亡吏士。沿河给流民官田、牛、种。戊子,金人陷邓州,委抚刘汲死之。辛卯,置行在榷货务。壬辰,金人犯东京,宗泽遣将击却之。癸巳,复明法新科。甲午,诣寿宁寺谒祖宗神主。乙未,金人破永兴军,前河东经制副使傅亮以兵降,经略使唐重、副总管杨宗闵、提举军马陈迪、转运副使桑景询、判官曾谓、提点刑狱郭忠孝、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王尚及其子建中俱死之。东平府兵马钤辖孔彦舟叛,渡淮犯黄州,守臣赵令岁拒之。丙申⑤,诏:“自今犯枉法自盗赃者,中书籍其姓名,罪至徒者,永不录用。”金人陷均州,守臣杨彦明遁去。丁酉⑥,金人陷房州。
【注释】
①《宋史》:496卷,元脱脱、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脱脱(1314—1355年),亦作托克托、脱脱帖木儿,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官至中书右丞相,元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辽史》《宋史》《金史》都总裁官。
②秋七月庚午: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初三日。
③杜彦圭:927—985年,定州安喜(今河北省定州市区东)人。雍熙中北伐,彦圭不许士兵晚上吃饭,打仗时设阵不整,坐左迁均州团练使。雍熙二年(985年),卒于贬所,年五十九,赠归义军节度。景德三年(1006年)春,加赠中书令。
④团练使: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宋朝力采强干弱枝政策,团练使仅是虚衔。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有时不驻本州。
⑤丙申: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一日。
⑥丁酉:宋高宗建炎二年正月十二日。
73.(280—52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
74.(280—575)《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四》
【今文】均州守臣应谦之弃城走∥城均州龙山
(280—528)二月甲辰,金人焚大散关而去。乙巳,沔州都统王大才马蹶,死于河池。丙午,金人破皂郊,死者五万人。丁未①,金人破湫池堡。戊申,金人围随州、枣阳军,游骑至汉上②,均州守臣应谦之③弃城走。
十二年春……癸巳④,金人围安丰军及光州,攻光化军,破郧山县,进逼均州。
(280—575)三年春正月己未⑤,迅雷。巴州捷至。庚申⑥,城均州龙山。⑦
【注释】
①丁未: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二月初五日。
②游骑至汉上:游动的骑兵抵达汉江上游。
③应谦之:宋绍熙元年(1190年)庚戌进士,任广西提刑。一说江西提刑。
④癸巳: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正月二十六日。
⑤己未: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正月二十一日。
⑥庚申:宋理宗宝祐三年正月二十二日。
⑦“三年春……均州龙山”:宋理宗宝祐三年正月二十一日,突然打雷。巴州捷报传到。正月二十二,在均州龙山筑城。
75.(280—61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六》
76.(280—61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十六》
【今文】刘仪、盛聪、赵铎均州文龙崖立寨∥徐鼎权知均州 总管盛聪
(280—612)京湖制司言:“去年冬间,探司总管刘仪、盛聪,总制赵铎,领精锐至均州文龙崖立砦①。吕文焕既降,均城受敌,知郡刘懋偕刘仪等扞御宣劳。”诏懋升右武大夫、带行左卫大将军,仍旧职,仪添差荆湖北路兵马钤辖,聪添差鄂州兵马钤辖,各官三转,将士官两转②。
(280—613)八月癸丑③,权知④均州徐鼎、总管盛聪,战房州胡师峪、板仓。乙卯⑤,知房州李鉴调权⑥竹山县王国材、统制熊权、总辖马宗明,战落马坪、白羊山,诏有司各以劳效论赏⑦。
【注释】
①领精锐至均州文龙崖立砦:率领精锐部队到均州文龙崖立山寨。砦:同“寨”。
②“诏懋升……士官两转”:诏令刘懋升为右武大夫、带行左卫大将军,仍任旧职,刘仪添差荆湖北路兵马钤辖,盛聪添差鄂州兵马钤辖,各授官三级,将士授官两级。钤辖:节制管辖。
③八月癸丑: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八月初四日。
④权知:暂时代理。
⑤乙卯:宋度宗咸淳九年八月初六日。
⑥调权:调遣。
⑦诏有司各以劳效论赏:诏令让有关部门论功行赏。
77.(281—28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六十三》
78.(281—66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八十五》
【今文】均州 贡芝∥房州、均州 人口及贡
(281—280)八月①,均州、献州献芝②千二百二十七本③。
(281—663)房州,下④。房陵郡,保康军节度。开宝中,废上庸、永清二县。雍熙三年并为军。崇宁户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一,口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一。贡麝香、纻布、钟乳石、笋。县二:房陵,上。竹山,下。
均州,上。武当郡,武当军节度。本防御。乾德六年,移入上州防御。宣和元年,赐军额⑤。崇宁户三万一百七,口四万四千七百九十六。贡麝香。县二:武当,上。郧乡,上。
【注释】
①八月: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八月。
②献芝:敬献芝草。芝草:菌属,古以为瑞草,服之能成仙,传说能治愈万症,故名灵芝,又名“不死药”,俗称“灵芝草”。
③本:株。
④下:表示州的等级。宋朝时期,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宋史·地理志》)。郡、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宋史·职官志七》)。
⑤“均州……赐军额”:均州,上等州。武当郡,是武当军节度使治所。原本是防御州。乾德六年(968年),改定为上州和防御州。宣和元年(1119年),授予“军”称号成为节度使治所。
79.(283—739)《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四》
80.(285—1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四十四》
【今文】叚子游《均州图经》∥赵世静 左武卫大将军 均州防御使
(283—739)叚子游①,《均州图经》②五卷。
(285—11)世静③,至左武卫大将军、均州防御使,卒赠镇海军节度观察留后、北海郡公。
【注释】
①叚子游:生卒年不详。叚:音xiá,姓。多译为“段”。
②《均州图经》:隋朝时编撰,失传。
③世静:赵世静,北宋贵族,宋太祖的玄孙,燕懿王赵德昭的曾孙,冀王赵惟吉之孙,阳侯赵守约之子。《四库全书·华阳集·卷六十》有赵世静的墓记。
81.(285—1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四十五》
82.(285—17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五十七》
【今文】赵元佐废为庶人 均州安置∥贬范旻为房州司户 杜载为均州司户
(285—18)初,秦王廷美①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②。廷美死,元佐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雍熙二年,疾少间,帝喜,为赦天下。重阳日内宴,元佐疾新愈不与,诸王宴归,暮过元佐第(《宋史》原文中有“第”字。编者加)。元佐恚曰:“若等侍上宴,我独不与,是弃我也。”③遂发忿,被酒,夜纵火焚宫。诏遣御史捕元佐,诣中书劾问,废为庶人,均州安置。宰相宋琪率百官三上表,请留元佐京师。行至黄山,召还,废居南宫,使者守护。
(285—171)五年④,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端为秦府亲吏乔琏请托执事者。贬旻为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端商州司户。⑤
【注释】
①廷美:赵廷美(947—984年),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②元佐独申救之:唯独赵元佐替他申冤,想救他。赵元佐:965—1027年,字惟吉,初名赵德崇,宋太宗赵光义长子。赵廷美是赵元佐的四叔。此文中的“帝”,指宋太宗。
③“重阳日……是弃我也”:重阳节宫内宴饮,元佐因为病刚好没有参加,众王赴宴归来,晚上路过元佐府第。元佐说:“你们侍奉皇上宴饮,唯独我不被邀请,这是抛弃我啊!”
④五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⑤“五年……商州司户”:太平兴国五年,王仁赡查知亲近大臣及亲戚同乡派人在秦、陇一带购买竹木,扎成大筏运到京城,所经关卡渡口,假托皇帝的命令免税;到达后,贿赂有关官吏,全部通过官府出售,加倍获取利润。王仁赡秘密上奏此事,皇帝大怒,把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吕端交给官吏查处。范旻、杜载全部承认欺瞒皇上购买竹木交给官府的罪过;吕端是受秦王府亲信属吏乔琏请托去办事的。贬范旻为房州司户,杜载为均州司户,吕端为商州司户。司户:北宋时期掌管户籍赋税、仓库受纳。
83.(285—345)《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六十九》
84.(285—369)《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七十一》
【今文】高锡 均州别驾∥解晖 均州刺史
(285—345)高锡,字天福,河中虞乡人。家世业儒,幼颖悟,能属文。汉乾祐中,举进士。王晏镇徐州,辟掌书记;留守西洛,又辟河南府推官。坐按狱失实夺官,迁置泾州,会赦得归。周显德初,刘崇入寇,宰相请选将拒之。世宗锐意亲征,破崇高平,诛败将樊爱能等,由是政无大小悉亲决之,不复责成有司。锡徒步诣招谏匦上书,请择贤任官,分治众职,疏奏不报。世宗尝令翰林学士及两省官分撰俳优词,付教坊肄习,以奉游宴。锡复上疏谏。后为蔡州防御推官。宋初,弃官归京师,诣匦上疏,请禁兵器,疏入不报①。建隆三年,又以书干宰相范质,质奏用为著作佐郎。明年春,迁监察御史。秋,拜左拾遗、知制诰,加屯田员外郎。乾德初,赐绯。太宗尹京,石熙载在幕中,锡弟铣应进士举,干熙载,望首荐。铣辞艺浅薄,熙载不许,锡深衔之,数于帝前言熙载裨赞无状。帝具以语太宗,且曰:“当为汝择人代之。”太宗曰:“熙载勤于乃职,闻高锡尝求荐其弟,熙载拒之,虑为锡所构。”帝大悟,虽怒之,未有以发。会使清州,私受节帅郭崇赂遗;又尝致书澧州刺史为僧求紫衣,为人所告。事下御史府核实,责贬莱州司马。遇赦,改均州别驾,移陈州。太平兴国八年,卒。
(285—369)解晖②,洺州临洺人。父珪,应募为州兵,后唐天成中,西征至剑门,没于阵。晖少有勇力,以父死戎事,得隶兵籍。戍雁门,与契丹接战,斩首七级,获酋长一人。以功迁奉国军队长。晋天福中,安重荣反镇州,因举兵向关。至宋城,晋师逆战,大破之。晖募军中壮士百余人夜捣贼垒,杀获甚众。晖频中流失,而督战自若,颜色不挠,以功迁本军列校。周广顺初,刘崇与契丹侵晋州,晖从都部署、枢密使王俊等往援之。晖率敢死士三十余,夜入契丹帐击之,杀获甚众,迁本军第五指挥使。从世宗征淮南,率所部下黄州,禽刺史高弼,迁虎捷第一军都虞候。宋初,步军都军头,从征泽州,力战,目中流矢。师还,策勋为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建隆四年,充湖广道行营前军战擢都指挥使。潭州平,降玺书奖谕。伪统军黄从志据岳州,晖率舟师讨平之,生禽从志及将校十四人,俘斩数千,溺死者众。改控鹤右第二军都指挥使,领高州刺史。乾德六年,诏领所部军屯上党,从李继勋略太原。开宝九年,破太原军于境上,斩首千余级,获马三十匹。改均州刺史。
【注释】
①“诣匦……不报”:把上疏投进匦中,请求禁止兵器,奏疏呈上不答复。
②解晖:912—991年,洺州临洺(今河北省永年县)人,宋初步军都军头。开宝九年(976年)任均州刺史。
85.(285—43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七十六》
86.(285—46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七十八》
【今文】宋太祖 李煜 樊知古 均州∥雷德骧子雷孝先 发配均州
(285—430)樊知古①,字仲师,其先京兆长安人。曾祖偁,濮州司户参军。祖知谕,事吴为金坛令。父潜,事李景,任汉阳、石埭二县令,因家池州。知古尝举进士不第,遂谋北归,乃渔钓采石江上数月,乘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②。开宝三年,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状,以求进用。太祖令送学士院赐试,本科及第,解褐舒州军事推官。尝启于上,言母老亲属数十口在江南,恐为李煜所害,愿迎至治所。即诏煜令遣之。煜方闻命,即厚给赍装,护送至境上③……时已诏知梓州、右谏议大夫张雍代知古为转运使。雍未至,知古与知府郭载及属官走东川。诏复令掌两川漕运。知古具伏擅离所部,制置无状,上特宥之,以本官出知均州。视事旬日,忧悸卒,年五十二。上犹嗟悯,赐其子汉公同学究出身。知古明俊有吏干,辞辨捷给,及在西川,不能弭盗而逃,虽获宥,终以惭死云。
(285—464)雷德骧④,字善行,同州郃阳人。周广顺三年举进士,解褐磁州军事判官。召为右拾遗,充三司判官,赐绯鱼。显德中,入受诏均定随州诸县民田屋税,称为平允。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淳化二年,为其婿如京副使卫濯讼有邻子秘书省校书郎孝先内乱,帝素怜德骧,忽暴扬其丑,不以孝先属吏,止除名配德均州(《宋史》原文无“德”字。编者注)。德骧坐失教,责授感德军行军司马。并其子少府少监有终责授衡州团练副使。德骧因惭愤成疾,二年,卒,年七十五。有终为三司盐铁副使,表乞追复旧官,从之。德骧无文采,颇以强直自任,性褊躁,多忤物,不为士大夫所与。
【注释】
①樊知古:943—994年,本名樊若水,字叔清,祖籍京兆长安,父祖皆是南唐大臣。王小波农民军起义时,樊知古擅离职守、治理无方,皇帝特别宽恕他,让他以原官职出任知均州。樊知古到任均州十天后,在万分忧虑恐惧中死去,终年五十二岁。
②“乃渔钓……江之广狭”:在采石江上捕鱼钓鱼几个月,乘小船装载丝绳,连接两岸,急忙行船到北岸,测量长江的宽窄。
③“煜方……护送至境上”:李煜刚听到命令,就丰厚地赠予行装护送到境上。
④雷德骧:917—992年,字善行,同州郃阳(今陕西省渭南市)人。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年)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淳化二年(991年),德骧的女婿如京副使卫濯,告发雷有邻的儿子秘书省校书郎雷孝先内乱。太宗可怜德骧,恐怕把这事公办后会让德骧出丑,就不把雷孝先交与直属官吏,而是把雷孝先除名后发配到均州。
87.(285—49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十》
88.(285—58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十七》
【今文】王荣 除名配均州∥状元杨砺 均州刺史杨知礼
(285—492)王荣,定州人。父洪嗣,仕晋为本州十县游奕使①。荣少有膂力,事瀛州马仁瑀为厮役。太宗在藩邸,得隶左右。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稍迁本班都知、员僚直都虞候。盗发棣州,州兵不能捕,荣往讨擒之。加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领懿州刺史。坐受秦王廷美宴劳,出为濮州马军教练使。未行,马仁瑀子告荣与秦王亲吏善,因狂言“我不久当得节帅”,坐削籍,流海岛……真宗即位,领奖州刺史,寻授滨州防御使,迁泾原仪渭驻泊部署。咸平二年,车驾北征,召为贝冀行营副都部署。师旋,复还泾原。明年,援送灵武刍粮,疏于智略,不严斥候,至积石,夜为蕃寇所劫,营部大乱,众亡殆尽。法当诛,恕死,除名配均州②。六年,起为左卫将军。
(285—582)杨砺③,字汝砺,京兆鄠人。曾祖守信,唐山南西道节度、同平章事,本宦官复恭假子也④。祖知礼⑤,后唐⑥均州刺史。
【注释】
①游奕使:唐代中期以后,凡兵多地广者,设游奕使官职,主巡营、防遏事宜。宋沿用,并建有游奕军。
②“明年……配均州”:第二年,让王荣押送支援灵武的粮食和草料。王荣轻心大意,不注意侦察敌人动向,行至积石时,夜里被蕃寇劫营而毫无防备,营部大乱,死伤殆尽。论法当诛,最后恕其死罪,除去官职发配均州。
③杨砺:930—999年,京兆鄠(今陕西省户县庞光镇)人,字汝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庚申科状元,宋朝的第一个状元。杨砺去世时,宋真宗冒雨前往吊唁,徒步灵前,追思良久。
④本宦官复恭假子也:本是宦官杨复恭(?—894年)的养子(或义子)。
⑤知礼:杨知礼,生卒年不详,后唐均州刺史。
⑥后唐:923—936年,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建,定都洛阳,历三世四帝,前后共十四年。它取代了后梁,不久又为后晋所取代。
89.(285—58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十七》
90.(285—62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
【今文】宋湜 均州团练副使∥张希一 均州防御史
(285—583)宋湜①,字持正,京兆长安人。曾祖择,牟平令。祖赞,万年令。父温故,晋天福中进士,至左补阙;弟温舒,亦进士,至职方员外郎,兄弟皆有时名。湜幼警悟,早孤,与兄泌励志笃学,事母以孝闻。温舒典耀州,湜侍行,代作笺奏,词敏而丽。温舒拊背曰:“此儿真国器,恨吾兄不及见也。”太平兴国五年进士,释褐②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宋准荐其文,拜著作郎、直史馆,赐绯③。雍熙三年,以右补阙知制诰,与王化基、李沆并命,仍赐白金五百两、钱五百万。加户部员外郎,与苏易简同知贡举,俄判刑部,赐金紫。淳化二年,妖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④,湜坐累,降均州团练副使。
(285—624)希一,字简翁,以父耆任,累官引进使,历知冀、邢等九州。贝州叛,希一先引兵至,得其水门。犹纟圭兄得一累,监洪州盐⑤。复为河北缘边安抚副使。请徙边兵内地以宽籴费,每州岁为市平以籴边谷,使人不能高下其价;戍卒之孥给粮,先军士一日,使其家为伍保,坐以逃亡之累,皆著为法。徙成都利州路钤辖、真定府路总管。累使辽及馆客⑥,辽人尝以雄州不当禁渔界河、及役白沟两属民为言。希一曰:“界河之禁,起于大国统和年,今文移尚存。白沟本输中国田租,我太宗特除之,自是大国侵牟立税,故名两属,恶有中国不役之理?”辽人词塞。以均州防御使提举⑦集禧观,卒。
【注释】
①宋湜:950—1000年,字持正,京兆长安人,著有《宋史本传》。
②释褐:脱去贫民衣服。
③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
④妖尼道安讼大理断狱不当:妖尼道安告大理寺审案判决不当。
⑤“犹纟圭兄得一累,监洪州盐”:还是被哥哥张得一牵累,监管洪州盐税。
⑥累使辽及馆客:累次出使辽国和接待宾客。
⑦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提举宫观”之名,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官”。
91.(285—697)《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五》
92.(285—71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六》
【今文】尹洙 均州酒税∥韩丕知均州
(285—697)尹洙①,字师鲁,河南人。少与兄源俱以儒学知名。举进士,调正平县主簿。历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知光泽县。举书判拔萃,改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知伊阳县,有能名。用大臣荐,召试,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会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宰相怒,落校勘,复为掌书记、监唐州酒税……会士廉诣阙上书讼洙,诏遣御史刘湜就鞫,不得他罪②。而洙以部将孙用由军校补边,自京师贷息钱到官,亡以偿③。洙惜其才可用,恐以犯法罢去,尝假公使钱为偿之,又以为尝自贷,坐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下莫不以为湜文致之也。徙监均州酒税,感疾,沿牒至南阳访医④,卒,年四十七。
(285—712)韩丕⑤,字太简,华州郑人。父杲,晋开运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母改适他氏。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年长,始学文。……丕起寒素,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⑥,太宗甚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⑦。俄罢职,充集贤殿修撰、知均州。
【注释】
①尹洙:1001—1047年,字师鲁,河南洛阳人,北宋散文家,世称河南先生。
②“会士……不得他罪”:董士廉上京上书控告尹洙,皇帝下诏派御史刘湜前往审讯,没有发现他的过错。
③“而洙……亡以偿”:但尹洙因为手下将领孙用由军校补任边塞将官,从京城贷款来上任,没有钱还债。
④沿牒至南阳访医:带着到均州上任的文牒到南阳访求医生。
⑤韩丕:?—100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大理评事,通判衡州。
⑥不奔竞于名宦:从不奔波于权臣名宦门下。
⑦终以迟钝不敏于用:终因迟钝不敏而难以为用。
93.(285—75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九十九》
94.(286—6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六》
【今文】李垂 出知均州∥吴越王钱椒 张谊坐贬均州司户
(285—754)李垂①,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进士第,上《兵制》《将制书》。自湖州录事参军召为崇文校勘,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上《导河形胜书》三卷,欲复九河故道,时论重之。又累修起居注。丁谓执政,垂未尝往谒。或问其故,垂曰:“谓为宰相,不以公道副天下望,而恃权怙势。观其所为,必游朱崖,吾不欲在其党中。”谓闻而恶之,罢知亳州,迁颍、晋、绛三州。明道中,还朝,閤门祗候李康伯谓曰:“舜工文学议论称于天下,诸公欲用为知制诰,但宰相以舜工未尝相识,盍一往见之。”垂曰:“我若昔谒丁崖州,则乾兴初已为翰林学士矣。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道之不行,命也②。”执政知之,出知均州③。卒,年六十九。
(286—61)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父谊,字希贾。好学,不事产业。既孤,诸父使督耕陇上,他日往视之,见阅书于树下,怒其不亲穑事,诟辱之。……乾祐初,真拜中书舍人。时苏逢吉、杨邠、王章辈攀附汉祖,骤得大用,缙绅多附之,谊不为屈,故共嫉之。遣谊为吴越宣谕使,与兵部郎中马承翰同往赐官诰。浙人每迓朝使,必列步骑以自夸诧,谊与承翰窃笑之。又乘酒,言词有轻发者。钱俶甚耻之,乃奏谊擅棰防援官。又夜集,与承翰使酒,语相侵,坐贬均州司户,改房州司马,岁余卒。④
【注释】
①李垂:965—1033年,北宋官员,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累迁著作郎、馆阁校理。
②“道之不行,命也”:道义实现不了,是命。
③“执政知之,出知均州”:宰相知道了,让他出朝为均州知州。
④“浙人……岁余卒”:浙人每次迎接朝廷使臣,必定排出步兵和骑兵列队以相夸耀,张谊和马承翰暗中发笑。又借酒说些轻蔑的话语。钱俶深以为耻,就上奏说张谊擅自棰打防援官。加上夜间宴会时与马承翰发酒疯,说话侮辱对方,因此张谊被贬为均州司户,改任房州司马,一年多后死去。
95.(286—361)《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二十八》
96.(286—397)《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今文】蔡京倾章楶 章荩流放均州∥沈括 均州团练副使
(286—361)及京复相,遂兴制狱,倾章氏①。居苏州,或得私铸钱数巨罂,京风言者诬与州人郁宝所铸。诏遣李孝寿、张茂直、沈畸、萧服更往鞫之,连系数百人,累月卒无实,狱多死者。京大怒,别遣孙杰鞫之,傅致如章,刺面配沙门岛,追毁出身以来文字,除名勒停,籍入其家②。窜纟宰台州,综秀州,纟京温州,绾睦州,永州,茇处州,荩均州,官司降罢除名者十余人,时论冤之。
(286—397)括③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诏禧护诸将往筑,令括移府并塞,以济军用。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④。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注释】
①“及京……倾章氏”:蔡京(1047—1126年)再次为相后,兴起狱案,陷害章楶(1027—1102年)家族。章楶有七个儿子都获罪,其中章荩流放到均州。
②“京大怒……籍入其家”:蔡京大怒,另派孙杰去审问,章脸上被刺字发配到沙门岛,追缴销毁出仕以来的文据官凭,削去官职名籍,没收家产。
③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杭州钱塘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④“大将……均州团练副使”:大将景思谊、曲珍攻拔西夏国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建议筑石堡以威胁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到延州,徐禧想先在永乐筑城。诏书派徐禧督率诸将去修筑,命沈括移府近塞,以便接济军用。不久徐禧战败,沈括因为西夏袭击绥德,已去救援,不能去救永乐,因此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
97.(286—40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一》
98.(286—437)《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四》
【今文】张颉 均州知州∥赠皇城使寇伟均州防御使
(286—404)张颉,字仲举,其先金陵人,徙鼎州桃源。第进士,调江陵推官。……时有献言者谓:“海南黎人陈被盖五洞酋领,异时盛强,且为中国患。今请出兵自效,宜有以抚纳之。”命颉处其事。颉使一介往呼之,出,补以牙校,喜而去。诏问何赏之薄,对曰:“荒徼蛮蜒无他觊,得是足矣。”寻罢兵,海外讫无事。久之,转运使马默劾其经理宜州蛮事失宜,罢职知均州。①哲宗立,还故职,知凤翔、广州,召为户部侍郎。
颉所历以严致理,而深文狡狯。右司谏苏辙论其九罪,执政以颉虽无德而才可用,不报。逾年,以宝文阁待制出为河北都转运使,徙知瀛州。湖北溪猺畔,朝廷托颉素望,复徙知荆南,至都门,暴卒②。
(286—437)永能③之亡,延州将皇城使④寇伟亦力战而没,赠均州防御使。
【注释】
①“时有……罢职知均州”:当时有献言的人说:“海南的黎人陈被盖是五洞酋长,将来强盛,将为中原朝廷的祸患。现在请求出兵为朝廷效办,应该安抚接纳他。”朝廷命令张颉处理此事。张颉派一个人去把他叫出来,补为军门小校,他很高兴地回去。诏书问张颉为什么赏的这样薄,张颉回答说:“荒僻边地的野蛮人没有其他要求,得到这样的赏赐就够了。”不久罢兵,海南始终平安无事。很久以后,转运使马默弹劾他办理宜州蛮变的事情不妥当,罢职为均州知州。
②“湖北……暴卒”:湖北溪猺叛乱,朝廷认为张颉素有威望,又改任荆南知府,刚到京都城门,突然得病死去。
③永能:高永能(1013—1082年),字君举,北宋西北将领。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高永能》篇,全篇主要介绍高永能,唯独文尾这一段补充说明寇伟,故只有一句话。
④皇城使:官名。始见于唐末。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门出入、保卫宫廷、宫门启闭等事,并司侦察,可直达皇帝。
99.(286—43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三十四》
100.(286—78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三百六十一》
【今文】刘彝 均州团练副使∥张浚、张枃 陈应祥、党琪谋袭均州
(286—438)刘彝①,字执中,福州人。幼介特,居乡以行义称。从胡瑗学,瑗称其善治水,凡所立纲纪规式,彝力居多。第进士,为邵武尉,调高邮簿,移朐山令。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筑”。熙宁初,为制置三司条例官属,以言新法非便罢。神宗择水官,以彝悉东南水利,除都水丞。久雨汴涨,议开长城口,彝请但启杨桥斗门②,水即退。为两浙转运判官。知处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滛巫三千七百家,使以医易业,俗遂变。加直史馆,知桂州。禁与交人互市,交阯陷钦、廉、邕三州,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安置随州。又除名为民,编隶涪州,徙襄州。③元祐初,复以都水丞召还,病卒于道,年七十。著《七经中议》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阳集》三十卷。
(286—783)京西谋帅,(张枃④)进焕章阁学士、知襄阳府,赐金二百两,别赐金百两,白金倍之。未几,进徽猷阁学士、知建康府,继复命还襄阳。宁宗嗣位,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谋袭均州,副都统冯湛间道疾驰以闻。枃不为动,徐部分掩捕,狱成,斩其为首者二人,尽释党与,反侧以安。⑤
【注释】
①刘彝:1017—1086年,字执中,福州(今福建省长乐县)人,北宋著名水利专家,曾任均州团练副使。
②彝请但启杨桥斗门:刘彝请求仅关闭杨桥的水门。
③“禁与交人……徙襄州”:刘彝禁止和交阯人贸易,交阯攻陷钦、廉、邕三州,他因此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安置在随州。又被削职为平民,编管于涪州,移到襄州。
④张枃:南宋名将、名相张浚(1097—1164年)的次子。此段节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枃》篇。
⑤“归正人……反侧为安”:归正人陈应祥、忠义人党琪等图谋袭击均州,副都统冯湛从小道疾驰来报告,张枃不马上行动,而是慢慢地乘其不备逮捕他们,罪案审完,斩杀其中为首的二人,其余同党全都释放,叛乱平定。
101.(287—50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三》
102.(287—609)《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十二》
【今文】金相高琪谋均州 赵方御敌∥孟珙遣张举护均州
(287—500)谍知金人决意犯境,(赵方①)乃下防夏之令。金相高琪及其枢密乌古论庆寿犯陈、光化、随、枣阳、信阳、均州,方夜半呼其子范、葵曰:“朝廷和战之说未定,观此益乱人意,吾策决矣,惟有提兵临边决战以报国耳。”遂抗疏主战,亲往襄阳。
金人围枣阳急,方遣宗政、再兴等援枣阳,仍增戍光化、信阳、均州,以联声势。已而枣阳守赵观败金人于城外,再兴、宗政至,与观夹击,又败之,枣阳围解。
(287—609)庚寅②,谍报大元兵欲大举临江,珙③策必道施、黔以透湖湘,请粟十万石以给军饷,以二千人屯峡州,千人屯归州。忠卫旧将晋德自光化来归,珙奖用之。珙弟瑛以精兵五千驻松滋为夔声援,遣于德兴增兵守归州隘口万户谷。大元兵自随窥江,珙密遣刘全拒敌,遣伍思智以千人屯施州。大元大将塔海并秃雪帅师入蜀,号八十万。珙增置营寨,分布战舰,遣张举提兵间道抵均州防遏④。大元兵度万州湖滩,施、夔震动,珙兄璟时为湖北安抚副使、知峡州,急以书谋备御。珙请于督府,帅师西上。
【注释】
①赵方:?—1221年,字彦直,潭州衡山(今属湖南)人,南宋名臣。金人非常惧怕他,呼其为“赵爷爷”。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赵方》篇。
②庚寅: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正月十九日。
③珙:孟珙(1195—1246年),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原籍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后居随州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市),南宋优秀的军事家、统帅,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将。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珙》篇。
④“珙增置营寨……抵均州防遏”:孟珙增设营寨,分别陈列战舰,派张举领兵从小路抵达均州防备,遏制敌军。
103.(288—21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四十一》
104.(288—48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三》
【今文】许洞(沈括二舅)均州参军∥杜彦圭 均州团练副使
(288—210)许洞①,字洞天,苏州吴县人。父仲容,太子洗马致仕。洞性疏隽,幼时习弓矢击刺之伎,及长,折节励学,尤精《左氏传》。咸平三年进士,解褐雄武军推官。尝诣府白事,有卒踞坐不起,即杖之②。时马知节知州,洞又移书责知节,知节怒其狂狷不逊,会洞辄用公钱,奏除名。归吴中数年,日以酣饮为事。尝从民坊贳③酒,一日,大署壁作《酒歌》数百言,乡人争往观,其酤数倍,乃尽捐洞所负④。景德二年,献所撰《虎钤经》二十卷。应洞识韬略、运筹决胜科,以负谴报罢,就除均州参军⑤。大中祥符四年,祀汾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改乌江县主簿。卒,年四十二。有集一百卷。又著《春秋释幽》五卷、《演玄》十卷。
(288—488)彦圭⑥,起家六宅副使,迁翰林使。开宝五年,领信州刺史。六年,改领饶州团练使,俄加领本州防御使。从征太原,与曹翰、孙继业攻城西面。北征班师,命彦圭与孟玄喆、药可琼、赵延进率兵屯中山,坐市竹木矫制免算,责授洛苑使、饶州刺史,裁数日,牵复。余年,迁沙州观察使,出知定州。雍熙中北伐,命副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都部署。彦圭不容军士晡食,设阵不整,以致亡失⑦,坐左迁均州团练副使。雍熙三年,卒于贬所,年五十九,赠归义军节度。景德二年春,加赠中书令。是秋,又赠太师。
【注释】
①许洞:976—1015年,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沈括二舅。
②“尝诣……即杖之”:曾经到府中禀事,有个吏卒傲慢地坐着不起身,于是就杖打了他。
③贳:音shì,赊欠。
④“乡人争往观,其酤数倍,乃尽捐洞所负”:乡人争着去看《酒歌》,民坊酒卖得多,就免了许洞所欠的酒钱。
⑤“以负谴报罢,就除均州参军”:因曾被谪降而不上报,就地授为均州参军。
⑥彦圭:杜彦圭(927—985年),杜审琼子,定州安喜(今河北省定州市区东)人。
⑦“彦圭不容……亡失”:彦圭不许军士晚间吃饭,列阵不整,以致有人逃掉。
105.(288—498)《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三》
106.(288—50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四》
【今文】杨景宗 左监门卫大将军 均州安置∥宋仁宗探视李用和 李珣均州防御使
(288—498)时吕夷简守魏,常以官属礼饬戒之,而景宗①肆志不悛,遂以不法奏。贬齐州都监,徙卫州,又徙郓州钤辖。召还,同勾当景灵宫、提举四园苑。章献、章懿二后升祔太庙,帝念章惠,故特拜景宗徐州观察使,给留后奉。逾年,领军头引见司,出知磁州,为建宁军节度观察留后、知潞州,给节度使奉。领皇城司,坐卫士入禁中谋为乱,贬徐州观察使、知济州。还,提举万寿观,复建宁军留后,复领军头引见。又坐从卒王安挟刃入皇城,谪左监门卫大将军、均州安置②,起为汝州钤辖。
(288—504)珣③字公粹,以荫为閤门祗候。时兄璋为閤门副使,珣又求通事舍人,仁宗曰:“爵赏所以与天下共也,傥尽用亲戚,何以待勋旧乎?”后一年乃念之。④车驾视用和疾,自西上閤门副使累迁均州防御使,知相州,赐御制诗、飞白字宠其行。⑤未几,迁相州观察使。时刘永年亦同除官,知制诰杨畋以为不可开侥幸之门,诏他舍人草制,御史范镇复论之,命遂寝。使契丹,预钓鱼会,获多。契丹遗以金器,使还,悉上之,更赐黄金及“李珣忠孝”字。
【注释】
①景宗:杨景宗,章惠皇太后堂弟。章惠皇太后是宋仁宗的养母。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杨景宗》篇。后文中的“帝”,指宋仁宗。
②“又坐……均州安置”:又因随从士兵王安持刀入皇城,贬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均州安置。
③珣:李珣,宋外戚李用和(988—1050年)之子,生卒年不详。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李珣》篇。
④“仁宗曰……乃念之”:仁宗说:“爵赏是用来与天下人共同分享的,假如全部赐给亲戚,以什么对待有功绩的旧臣呢?”过了一年授他通事舍人。
⑤“车驾……字宠其行”:皇帝探视李用和的病,李珣从西上閤门副使多次升迁后任均州防御使,知相州,赐御制诗、飞白字作为他上任的恩宠。车驾:帝王所乘的车。
107.(288—505)《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四》
108.(288—506)《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四》
【今文】李遵勖(父)均州团练使 李端懿(子)知均州 李修元(玄孙)活佛济公
(288—505)李遵勖①字公武,崇矩孙,继昌子也。生数岁,相者曰:“是当以姻戚贵。”少学骑射,驰冰雪间,马逸,坠崖下,众以为死,遵勖徐起,无恙也。及长,好为文词,举进士。大中祥符间,召对便殿,尚万寿长公主②。初名勖,帝益“遵”字,升其行③为崇矩子。授左龙武军、驸马都尉,赐第永宁里④。主下嫁,而所居堂甃或瓦甓多为鸾凤状,遵勖令鑱⑤去;主服有龙饰,悉屏藏之,帝叹喜。领澄州刺史,坐私主乳母,谪均州团练使⑥,徙蔡州。
(288—506)端懿⑦字元伯,性和厚,喜问学,颇通阴阳、医术、星经、地理之学。七岁,授如京副使。侍真宗东宫,尤所亲爱,尝解方玉带赐之。稍长,出入宫禁如家人。七迁⑧济州防御使,为群牧副使。杜衍为枢密,择外⑨以子弟试外官,乃以端懿知冀州。为政循法度,民爱其不扰。转运使移州捕妖人李教,教已死。恩州王则据城叛,人有言教不死,在贼军中。遂降单州团练使、知均州,改滑州兵马钤辖。贼平,实无李教者,乃以为汝州防御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⑩
【注释】
①李遵勖:988—1038年,驸马,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勖,原文为“勗”,音xù。其玄孙是活佛济公,原名李修元,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
②尚万寿长公主:娶万寿长公主。尚:仰尚婚姻,娶。
③升其行:升他的辈分。
④赐第永宁里:赐府第在永宁里。
⑤鑱:同“镵”,音chán,凿。
⑥“坐私……均州团练使”:因与公主乳母关系不正当而获罪,贬为均州团练使。
⑦端懿:李端懿(1013—1060年),李遵勖与万寿公主的儿子。
⑧七迁:七次升迁。
⑨择外:原文掉了一个“戚”字,应为“择外戚”。
⑩“转运使移州……诸司库务”:转运使移州捕拿妖人李教,李教已死。恩州王则据城叛乱,有人说李教未死,在贼军中。于是降李端懿为单州团练使、主管均州,改滑州兵马钤辖。叛贼平定,实际上并没有李教,又任命他为汝州防御使、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知均州:主管均州。
109.(288—520)《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五》
110.(288—544)《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七》
【今文】郑兴裔 均州防御使∥李康伯 均州都监
(288—520)郑兴裔①,字光锡,初名兴宗,显肃皇后外家三世孙也……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使以觇之②,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閤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③
(288—544)卢守勤,字君锡,开封祥符人。自入内内品累迁礼宾使、邠宁环庆路钤辖,还为入内内侍省押班、领昌州刺史。明道中,改葬章懿太后,而旧藏有水,以守勤尝典葬事,罢为永兴军兵马钤辖,徙鄜延路。再迁六宅使,加贵州团练使,进荣州防御使兼邠宁环庆路安抚都监。元昊寇保安军,守勤率兵击走之,特迁左骐骥使,移陕西钤辖。初,刘平、石元孙被执,守勤抚膺涕泣不敢出,又尝易蕃官马。延州通判计用章劝范雍弃城,将保鄜州。雍欲遣安抚都监李康伯往说贼,不肯行。贼去而守勤、用章更相论奏。知制诰叶清臣以守勤拥兵观望,请正其罪,并按二人。守勤夺防御使,为湖北都监;用章除籍,配雷州本城;康伯,均州都监。④
【注释】
①郑兴裔:1126—1199年,河南开封人。曾任均州防御使。
②召兴裔为贺生辰使以觇之:召入兴裔任贺生辰使以侦察敌情。觇:侦察。
③“命兴裔……均州防御使”:任命兴裔重新审理并得到了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府第。服母丧离任,服丧期满,恢复旧职,授均州防御使。
④“延州通判……均州都监”:延州通判计用章劝范雍放弃城池,将要退保鄜州。范雍想要派遣安抚都监李康伯前去说服贼军,不肯出行。贼军退去而卢守勤、计用章相继上奏。知制诰叶清臣因卢守勤拥兵观望,请求给他定罪,同时审查两人。卢守勤削去防御使,任湖北都监;计用章削职为民,发配雷州本城;李康伯为均州都监。
111.(288—562)《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六十九》
112.(288—583)《史部·正史类·宋史·卷四百七十一》
【今文】康谞 均州观察使∥王安石 蔡京 邢恕居均州
(288—562)又有与履同姓者名谞①,为内侍省押班,亦亲幸用事,与知閤门事蓝公佐善,每邀公佐至其直舍,必纵饮大醉,薄莫乃归,尝漏泄禁中语。刘光远被劾,谞与内侍陈永锡受其金,力为营救。言官劾之,帝诏永锡与祠,谞送吏部。后累官至均州观察使②。卒,赠保信军节度使,谥忠定。
(288—583)邢恕③,字和叔,郑州阳武人。博贯经籍,能文章,喜功名,论古今成败事,有战国纵横气习。从程颢学,因出入司马光、吕公著门。登进士第,补永安主簿。公著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因宾客谕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而对其子雱语新法不便。安石怒,谏官亦言新进士未历官而即处馆阁,开奔竞路,出知延陵县。县废不复调,浮沉陕、洛间者七年,复为校书……徽宗初,言者论其矫诬,责为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居均州④。蔡京当国,经营湟、鄯,以开边隙,欲使恕立方面之勋,起为鄜延经略安抚使,旋改泾原,擢至龙图阁学士。恕乞筑萧关,采其里人许彦圭车战法,为浅攻计。又欲使熙河造船,直抵兴、灵,以空夏国巢穴,其谋皆迂诞。转运使李复言恕所为类儿戏,不可用,帝亦烛其妄,京力主之。已而夏人寇镇戎,欲趋渭州,警奏至京师日五六,京惧,始徙恕太原,连徙永兴、颍昌、真定,寻夺职。久之,复显谟阁待制。卒,年七十。
【注释】
①又有与履同姓者名谞:又有与康履同姓的人名叫谞。此段选自《四库全书·宋史·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蓝珪(康履附)》篇,介绍的主人公叫康谞。
②后累官至均州观察使:后来多次升官至均州观察使。
③邢恕:1105年左右去世,终年70岁,与蔡确、吕惠卿等被列入奸臣传。
④“王安石……居均州”:王安石也喜欢他,通过宾客向他传达心意,让他退居以待时用。邢恕不听从建议,并对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说新法的不当之处。王安石大怒,谏官也说新进士没有担任官职的经历就处在馆阁之内,为想往上爬的人打开了一条出路,于是,让他出知延陵县。县废了以后没再调任,在陕、洛漂浮了七年,又作校书……宋徽宗初年,谏官弹劾他假托名义进行诬陷,又被贬为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居住在均州。
113.(289—920)《史部·正史类·辽史拾遗①·卷十二》
114.(290—61)《史部·正史类·金史②·卷三》
【今文】北辽燕王 刘耀均州团练使∥巴尔斯入均州
(289—920)燕王③危笃,处温④托故归私第,欲闭契丹于门外,然后乞王师为声援。契丹知之,遂不果。后介休县进纳人傅遵说随郭药师入燕,被擒,告说李处温父子,尝遣易州富户赵履仁、刘耀赍文字通童贯,欲挟萧后纳土大宋。履仁授朝散大夫,刘耀均州团练使,见充宣抚司准备差使。萧后引问处温父子等,示其前后罪犯,遂无以对。处温赐以自尽,子奭凌迟处斩,籍其家赀。朝廷抚定燕山府,追封处温为广阳郡王,子奭保静军节度使,以本宅为庙。
(290—61)六年正月丙戌朔⑤,高丽、夏遣使来贺。宗弼破宋郑宗孟军于青州。尼楚赫取邓州。苏玛拉入襄阳。巴尔斯⑥入均州。马武取房州。癸巳,克青州。癸卯,栋摩克潍州。丁未,达呼布败宋将赵子昉兵。萨里罕败宋兵于河上。甲寅,宋将马括兵次乐安,宗辅击败之,闻宋主在维扬,以农时还师。宗弼败宋兵于河上。二月乙卯朔,巴尔斯取唐州。癸亥,取蔡州。己巳,伊喇古败宋将台宗隽等兵于大名。庚午,再破其军,获台宗隽及宋忠。甲戌,巴尔斯取陈州。癸未⑦,克颍昌府。郑州叛入于宋,复取郑州。迁洛阳、襄阳、颍昌、汝、郑、均、房、唐、邓、陈、蔡之民于河北⑧。
【注释】
①《辽史拾遗》:24卷,清厉鹗撰,补充《辽史》,有注有补。厉鹗(1692—1752年),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
②《金史》:135卷,元脱脱主持编修,记载了上起完颜阿骨打出生(1068年)、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166年的历史。“脱脱”见本书第75面。
③燕王:北辽宣宗耶律淳(1063—1122年),北辽第一任皇帝。
④处温:李处温(?—1122年),辽朝大臣,醉心官场倾轧,贪污尤甚。后因有人检举他准备挟持萧后纳土归宋,赐死,子李奭伏诛。
⑤六年正月丙戌朔:金天会六年,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初一日。
⑥巴尔斯:有史书称为“拔离速”,生卒年不详。
⑦癸未:宋建炎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⑧河北:黄河以北。
115.(290—213)《史部·正史类·金史·卷十五》
116.(291—591)《史部·正史类·金史·卷一百十四》
【今文】鱼张二亲属近在均州∥白华(子元曲名家白朴)任宋均州提督
(290—213)十一月壬午①,从宜②伊喇迈努言:“贼鱼张二等,若悉诛之,屡诏免罪,恐乖恩信。且其亲属沦落宋境,近在均州,或相构乱。乞贷其死,徙之归德、睢、陈、钧、许间为便。”③诏许之。
(291—591)适朝廷将召邓兵入援,宁古因与华④谋同之邓,且拉其二子以往,上觉之,独命华行,而宁古改之徐州。华既至邓,以事久不济,淹留于馆,遂若无意于世者。会瑗以邓入宋,华亦从至襄阳,宋署为制干⑤,又改均州提督。后范用吉杀均之长吏送款于北朝,遂因而北归⑥。士大夫以华夙儒贵显,国危不能以义自处为贬云。
用吉者,本姓富珠哩,名玖珠。初归入宋,谒制置赵范,将以计动其心,故更姓名范用吉⑦。赵怒其触讳,斥之,用吉犹应对如故。赵良久方悟,且利其事与己符,遂擢置左右,凡所言动,略不加疑,遂易其姓曰花,使为太尉,改镇均州⑧。未几,纳款于北。后以家人诬以欲叛,为同列所害。
【注释】
①十一月壬午: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十一月初八日。
②从宜:采取适当的办法。
③“贼鱼……许间为便”:如果把盗贼鱼张二等全部诛杀,曾经屡次下诏免罪,恐违背了恩信。况且他们的亲属沦落在宋境,近在均州,有可能相互勾结为乱。请宽恕他们的死罪,把他们迁移到归德、睢、陈、钧、许之间,这是最好的办法。
④华:白华,字文举,号寓斋,澳州(今山西省河曲县)人,金末进士,曾任均州提督,生卒年不详。子白朴(1226—约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元曲名家。
⑤制干:制置使干办官。原文为“制斡”,误,应为“制幹”,同“制干”。
⑥“会瑗以邓……而北归”:遇到伊喇宁以邓州归降宋朝,白华也跟着来到襄阳,宋朝委任他为制置使干办官,又改均州提督。后来范用吉杀了均州的长官吏员,归降于北朝,就随着归入北方。
⑦“用吉者……名范用吉”:范用吉本姓富珠哩,名玖珠。最初归入宋朝,拜见制置使赵范,准备以计谋说动他的心意,所以改姓名为范用吉。
⑧“凡所言动……改镇均州”:凡是他的言语行动完全不加怀疑,就改换他的姓氏为“花”,让他当太尉,改官镇守均州。
117.(292—30)《史部·正史类·元史①·卷三》
118.(292—55)《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五》
【今文】宋均州总管孙嗣蜡书降元∥河南路统军使西至均州
(292—30)均州总管孙嗣②遣人赍蜡书降,且乞援,史权以精甲备宋人之要,遂援嗣而来。③其后骁将钟显、王梅、杜柔、袁师信各帅所部来降。
(292—55)十二月甲寅④,(元世祖忽必烈)封皇子珍戩⑤为燕王,守中书令。丙辰,敕诸王塔齐尔等所部猎户止收包银,其丝税输之有司。立河南、山东统军司,以塔尔珲和尔齐为河南路统军使,卢升副之,东距亳州,西至均州,诸万户隶焉⑥;察克布哈为山东路统军使,武秀副之,西自宿州,东至宁海,诸万户隶焉。罢各路急递铺⑦。
【注释】
①《元史》:210卷,宋濂、王袆(1321—1373年)奉勅撰,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灭亡的历史。宋濂(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元贞子等,祖籍金华潜溪,后居金华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②孙嗣:生卒年不详。此段节选自《四库全书·元史·卷三·本纪第三·宪宗》篇,简述宋将孙嗣向蒙元军队投降的过程。事发时间为元宪宗四年(1254年)冬。
③“均州总管……援嗣而来”:均州总管孙嗣派人带着蜡书投降,并且乞求支援。蒙军将领史权用精兵防备宋军的要道,于是接应孙嗣来降。
④十二月甲寅:元中统三年(1162年)十二月初二日。丙辰:元中统三年(1162年)十二月初四日。
⑤珍戩:又名真金(1243—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第二子,出生时,适禅僧海云在漠北,为他取了个汉名。
⑥“立河南……万户隶焉”:建立河南、山东统军司,任命塔尔珲和尔齐为河南路统军使,卢昇为副使,东抵亳州,西到均州,各万户都隶属管辖。
⑦罢各路急递铺:废除各路急递铺。
119.(292—284)《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二十》
120.(293—202)《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五十九》
【今文】均州万户府驻守常德、澧州∥均州 武当郡 房州
(292—284)十二月己酉①,徙镇巢万户府戍沅、靖,毗阳万户府戍辰州,均州万户府戍常德、澧州②。赐诸王乌呼讷银印。
(293—202)均州③,下。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④复置。郧县。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下。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⑤,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下。竹山。下。
【注释】
①十二月己酉:元成宗三年(1299年)十二月初二。
②“徙镇巢……澧州”:迁镇巢万户府驻守沅、靖,毗阳万户府驻守辰州,均州万户府驻守常德、澧州。
③均州:元朝时均州属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大元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④至元十四年:1277年。
⑤知州黄思贤纳土:知州黄思贤率土归附。
121.(294—192)《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十五》
122.(294—285)《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二十三》
【今文】拖雷破金兵十万于武当山∥伊埒默色(月里麻思) 呼图克哈斯(忽都哈思)均州监战万户
(294—192)太宗①以中军自碗子城南下,渡河,由洛阳进;旺沁诺延以左军由济南进;而图类②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小潼关,涉宋人之境,沿汉水而下。期以明年春,俱会于汴。遣绰布千诣宋假道,且约合兵。宋杀使者,图类大怒曰:“彼昔遣苟梦玉来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乃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进袭四川,克阆州,过南部而还。遂由金取房,前锋三千人破金兵十余万于武当山,趋③均州。乘骑浮渡汉水,遣桂彻讷率千骑驰白太宗。太宗方诣汉水,将分兵应之,会桂彻讷至,即遣慰谕图类,亟合兵焉。
(294—285)伊埒默色④,奈曼氏。岁丁丑,太宗命与断事官呼图克鼐尔同署。戊戌,又同额斯伦巴图尔充达噜噶齐,破南宿州。辛丑⑤,使宋议和。从行者七十余人,伊埒默色语之曰:“吾与汝等奉命南下,楚人多诈,倘遇害,当死焉,毋辱君命。”已而驰抵淮上,宋将以兵胁之,曰:“尔命在我,生死顷刻间耳。若能降,官爵可立致。不然,必不汝贷。”伊埒默色曰:“吾持节南来,以通国好,反诱我以不义,有死而已。”言辞慷慨,不少屈。宋将知其不可逼,乃囚之长沙飞虎寨,三十六年而死。世祖深悼之,诏复其家,以子呼图克哈斯(即“忽都哈思”。编者注)为达尔罕,日给粮食其家人。呼图克哈斯自陈曰:“臣愿为国效死,为父雪耻。”帝嘉纳之,授以上均州⑥监战万户。十八年⑦,以招讨使将兵征日本,死于敌。
【注释】
①太宗:窝阔台(1186—1241年),成吉思汗三子,蒙古帝国大汗。拖雷的三哥。
②图类:即拖雷(1193—1232年),曾先于窝阔台监国一年。
③趋:直奔。
④伊埒默色:即月里麻思,生卒年不详。蒙古乃蛮部人,担任太宗窝阔台的断事官。蒙元军队与南宋军队联合灭金后在边界问题上一直纷争不断。1241年,太宗窝阔台想与宋国议和,于是委派精明能干的月里麻思作为使者去宋国谈判。
⑤辛丑:1241年。
⑥上均州:南宋均州的等级是上。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北伐,省武当军为均州,名“上均州万户府”(又作“均州万户府”),简称“上均州”。
⑦十八年:1281年。
123.(295—241)《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六十五》
124.(295—585)《史部·正史类·元史·卷一百九十五》
【今文】元镇国上将军张禧乘胜复均州∥博啰特穆尔(孛罗帖木儿)捕斩田端子
(295—241)张禧①,东安州人。父仁义,金末徙家益都。及太宗下山东,仁义乃走信安……世祖即位,赐金符,授新军千户。三年,从征李璮。时宋乘璮叛,遣夏贵袭取蕲县、宿州等城,禧移兵攻之,贵走,尽复诸城。至元元年②,升唐邓等州卢氏保甲丁壮军总管。宋侵均州,总管李玉山败走,帝命禧代之。三年,与宋将吕文焕③战于高头赤山,乘胜复均州。
(295—585)博啰特穆尔④,字国宾,高昌人。由宿卫补官,十三转而为江东廉访副使。以选为襄阳路达噜噶齐。至正十一年,盗起汝、颍,均州郧县人田端子等亦聚众杀官吏,博啰特穆尔将民兵捕斩之。未几,行省、廉访司同檄博啰特穆尔,以其所领兵会诸军于均、房同讨贼,贼始退。⑤
【注释】
①张禧:1217—1291年,元镇国上将军、湖广等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②至元元年:1264年。
③吕文焕:?—1299年,小名吕六,号常山,安丰(今安徽省寿县)人,南宋后期著名将领。宋蒙襄樊之战后期宋朝守将,坚守城池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自请为先锋,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后官至元中书左丞。
④博啰特穆尔:即孛罗帖木儿(?—1365年),又名孛罗铁木儿,蒙古散只兀氏,四川行省左丞相答失八都鲁之子,元末将领。
⑤“至正十一年……贼始退”:至正十一年(1351年),盗贼在汝州、颍州起事,均州郧县人田端子等也聚众杀官吏,博啰特穆尔率领民兵将他们捕获斩杀。不久,行省、廉访司共同传令博啰特穆尔,令他带所统领的部队在均州、房州同各军会合,一同讨伐贼寇,贼寇才开始撤退。
125.(297—290)《史部·正史类·明史①·卷二十七》
126.(297—294)《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十八》
【今文】武当山顶五色云见∥郧阳、均州雨雪雹 雪片大者六寸
(297—290)永乐元年六月甲寅,日下五色云见。八月壬申,日珥随五色云见。八年二月庚戌,车驾次永安甸,日下五色云见。十一年六月戊申朔②,武当山顶五色云见。
(297—294)宣德元年③六、七月,江水大涨,襄阳、谷城、均州、郧县,缘江民居漂没者半。
十七年二月壬寅④,郧阳、均州雨雪雹,雪片大者六寸。
【注释】
①《明史》:332卷,清张廷玉等奉勅修,二十四史最后一部,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官至首席军机大臣,谥文和,配享太庙。
②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永乐十一年(1413年)六月初一日。
③宣德元年:1426年。
④十七年二月壬寅: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初十日。
127.(297—568)《史部·正史类·明史·卷四十四》
128.(297—673)《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五十》
【今文】明 均州简介∥北极佑圣真君者 武当山
(297—568)均州① 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②。南有武当山,永乐中,尊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③、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北有汉江,一名沧浪水。东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又东南有黑虎庙巡检司。东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297—673)北极佑圣真君者,乃元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元旗。”此道家附会之说。国朝御制碑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尝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宪宗尝范金为像。今请止遵洪武间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余皆停免④。
【注释】
①均州:明朝时期,均州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②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将州治武当县撤销并入均州。
③二十七峰:应为“七十二峰”。
④“北极佑圣真君者……余皆停免”:北极佑圣真君,是元武七星宿,后人以为它是真君,在下面作龟蛇。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年,加封号为“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上说:“真武是净乐王太子,在武当山修炼,功成飞升。奉上帝的命令镇抚北方。披发赤足,建立皂色军中大黑旗。”这是道家附会的说法。我朝御制的碑上称,太祖平定天下,受到很多神灵暗中保佑,曾在南京建庙尊崇祭祀。到太宗靖难,认为神有显灵帮助的功劳,又在京城东北角以及武当山重建庙宇。两处京城在每年一定时节和朔日、望日各派遣官员祭祀,而武当山又有专门官员督办祭祀事务。宪宗曾经浇铸铜像。现在请求遵循洪武年间的旧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食,派太常官举行祭祀,其余的都减免停祭。
129.(298—534)《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九十七》
130.(299—598)《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六十二》
【今文】谢澭《钧州志》《均州志》∥陈祚 均州太和山佃户
(298—534)谢澭① 《均州志》②八卷。
(299—598)陈祚③,字永锡,吴人。永乐中进士。擢河南参议。十五年,与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合疏言建都北京非便,并谪均州太和山佃户④。躬耕力作,处之晏然。仁宗立,诏选用迁谪诸臣,祚在选中。会帝崩,不果用。宣德二年命宪臣即均州会试之,祚策第一⑤。试吏部,复第一。遂擢御史,巡按福建。方面大吏多被弹击,禁止和买,闽人德之。还奏白塔河上通邵伯湖,下注大江,苏、松舟楫,多从往来,浅狭湮塞,请开浚。从之,转漕果便。寻出按江西。
【注释】
①谢澭:字禹川,浙江奉化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禹州任职,生卒年不详。曾著《钧州志》八卷。
②《均州志》:误,应为《钧州志》。钧州,在河南省中部,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阳翟有钧台,所以改称钧州。明朝避神宗(名朱翊钧)讳更名为禹州,“因夏禹旧都故也”。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一》:考禹州旧志,有明嘉靖谢澭纂《钧州志》八卷。
③陈祚:1382—1456年,字永锡,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明代官员,著有《小学辨惑》。
④并谪均州太和山佃户:一起贬到均州太和山当佃户。
⑤“宣德二年……策第一”:宣德二年(1427年),命令御史到均州一起考他们,陈祚策试取得第一名。策:策试,以写策论方式进行的科举考试。
131.(299—880)《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八十二》
132.(300—33)《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一百八十五》
【今文】裁撤均州齐元 宦官韦兴均州镇守∥武当复贡黄精、梅笋、茶芽 洒扫夫役以千计
(299—880)未几,孝宗崩,武宗嗣位,承诏请撤四方镇守中官非额设者。帝止撤均州齐元。①大夏复议上应撤者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视中官,皆不纳。项②之,列上传奉武臣当汰者六百八十三人,报可。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亦当夺官,福敬等故不入侍以激帝怒。帝遽命复之,而责兵部对状,欲加罪。中官宁瑾顿首曰:“此先帝遗命,陛下列之登极诏书,不宜罪。”帝意乃解。中官韦兴者,成化末得罪久废,至是夤缘守均州。言官交谏,大夏等再三争,皆不听③。
(300—33)梁璟④,字廷美,崞县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孝宗嗣位,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弘治二年,民饥,请免征两京漕粮八十九万余石,从之。帝登极诏书已罢四方额外贡献,而提督武当山中官复贡黄精、梅笋、茶芽诸物。武当道士先止四百,至是倍之,所度道童更倍,咸衣食于官。月给油蜡、香楮,洒扫夫役以千计⑤。中官陈善又携道士三十余人,各领护持敕,所至张威虐。璟皆奏请停免,多见采纳。外艰服除,再抚四川。七年召拜南京吏部右侍郎。久之,就进户部尚书。致仕归,卒。
【注释】
①“承诏请……均州齐元”:刘大夏奉诏裁撤四方不按规定设立的镇守中官,皇帝只裁撤均州齐元。刘大夏(1436—1516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
②项:误,应为“顷”。
③“中官韦兴……皆不听”:宦官韦兴,成化末年获罪,久已废职,到此时以攀结权贵当上均州镇守。谏官纷纷进谏,刘大夏再三力争,皇帝都不听从。
④梁璟:1430—1502年,字廷美,崞县(今山西原平市崞阳镇)人,官至吏部尚书。
⑤“帝登极诏书……以千计”:皇帝登极诏书已免去四方额外贡献,而提督武当山中官又贡纳黄精、梅笋、茶芽等物。武当道士原来只有四百人,至此增加一倍,出家的道童又加倍,衣食都由官府供给。每月供给油蜡、香楮,洒扫夫役上千。
133.(301—361)《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五十八》
134.(301—430)《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六十一》
【今文】周延儒 章正宸谪戍均州∥卢象升 搜捕均州贼
(301—361)章正宸①,字羽侯,会稽人。从学同里刘宗周,有学行。崇祯四年进士……延儒欲用宣府巡抚(原文为“抚巡”。编者注)江禹绪为宣大总督,正宸持不可。吏部希延儒指,用之。延儒欲起江陵知县史调元,正宸止之。延儒以罪辅冯铨之力得再召,欲假守涿功复铨冠带,正宸争之,事遂寝。其不肯阿徇如此。未几,会推阁臣,救李日宣,谪戍均州②。
(301—430)象升③合宽、大乐、岱兵大破之七顶山,歼自成精骑殆尽。已,次南阳,令大乐备汝宁,宽备邓州④,而躬率诸军蹙贼。遣使告湖广巡抚王梦尹、郧阳抚治宋祖舜曰:“贼疲矣,东西邀击,前阻汉江,可一战歼也。”两人竟不能御,贼遂自光化潜渡汉入郧。象升遣总兵秦翼明、副将雷时声由南漳、谷城入山击贼。宽等骑军,不利阻隘,副将王进忠军哗,罗岱、刘肇基兵多逃,追之则弯弓内向。象升乃调四川及筸子土兵,搜捕均州贼。是时,楚、豫贼及迎祥等俱在秦、楚、蜀之交万山中,象升自南阳趋襄阳进兵。贼多兵少,而河南大饥,饷乏,边兵益汹汹。承畴、象升议,关中平旷,利骑兵,以宽重镇军入陕,而襄阳、均、宜、谷、上津、南漳,环山皆贼。七月,象升渡淅河而南。九月,追贼至郧西⑤。
【注释】
①章正宸:?—1646年,弹劾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奏革西厂,阉宦呼为“铁汉子”,谪戍均州。
②“未几……谪戍均州”:没过多久,朝廷推举内阁大臣,(章正宸)因援救李日宣,贬谪流放均州。
③象升:卢象升(1600—1639年),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
④“令大乐备汝宁,宽备邓州”:令祖大乐守备汝宁,祖宽守备邓州。
⑤郧西:“郧”的西面,郧阳府的西面。许多学者误为“郧西县”。
135.(301—545)《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六十九》
136.(302—65)《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九十二考证》
【今文】罗汝才率九营走均州∥罗汝才 九营:郧县四营,均州五营
(301—545)迨十一年春①,国能、献忠降,万庆等大噪而去,改称“十三家”②,势颇衰。而文灿③拥兵德安,不敢击,万庆等复大振。李自成向关中,万庆及马光玉、马进忠、罗汝才、惠登相、贺一龙、蔺养成、顺天王、顺义王九家最著。八月,进忠、光玉大挫于潼关。九月,郧、襄贼又大败于双沟,汝才率九营走均州④,万庆率三营走光、固。十一月,汝才亦降,自成又大败关内,势益衰,惟万庆、光玉、一龙、顺天王最劲。而万庆得马士秀、杜应金所劫左良玉贿,富且强,营麻城,徙信阳⑤。
(302—65)《郝景春⑥传》:罗汝才⑦率九营之众请降于熊文灿。臣方炜按:所谓九营者,汝才与一丈青、小秦王、一条龙为郧县四营,惠登相与王国宁、常国安、杨友贤、王光恩为均州五营。见《明纪事本末》,谨附识。
【注释】
①迨十一年春:到十一年春。十一年,崇祯十一年(1638年)。
②十三家: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的反清势力。实有16个营兵力,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坚持抗清。
③文灿:熊文灿(1575—1640年),明末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再起,势如破竹,熊文灿因此次抚局失败而被捕入狱,次年被斩。
④“郧、襄……走均州”:郧、襄的贼寇在双沟又遭大败,罗汝才率领九个营逃往均州。
⑤“而万庆……信阳”:而万庆得到马士秀、杜应金所抢劫的财物,既富有又强大,在麻城把营,后迁到信阳。
⑥郝景春:明末房县知县。崇祯十二年,张献忠义军至房县城下劝降,郝景春在城上大骂,坚持了五天五夜。城破,拒降,与其子郝鸣銮一道被杀。
⑦罗汝才:?—1642年,陕西延安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崇祯十一年,诈降于熊文灿。后在郧阳、均州一带武装割据,与谷城诈降的张献忠遥为声援。崇祯十四年(1641年)称“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后与李自成渐生不和,被李自成袭杀。此段为罗汝才率领九营义军向熊文灿投降时介绍九营的分布情况。
137.(302—89)《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九十四》
138.(302—158)《史部·正史类·明史·卷二百九十七》
【今文】陈美非陈世美 均州知州胡承熙∥赵重华武当山寻父
(302—89)陈美①,字在中,新建人。崇祯时由乡举知宜城县。兵燹之余,民生凋瘵。及张献忠据谷城,人情益惧,美安辑备至。襄阳陷,贼兵来犯。美偕守备刘相国迎击,贼中伏败去。巡按御史上其功,获叙录。抚治都御史王永祚以六等课所部有司,美居上上。荐于朝,未及擢用。十五年冬,李自成长驱犯襄陷②,左良玉先奔,永祚及知府以下俱遁。贼入城,乡官罗平、知州蔡思绳、福州通判宋大勋殉节。贼分兵寇宜城、枣阳、谷城、光化、均州。美守宜城,固拒八昼夜。城陷,抗骂不已,为贼磔死。训导阳城田世福亦死之。
均州知州胡承熙被执不屈,与其子尔英俱死。承熙有能声,永祚课属吏,亦列上上,迁刑部员外郎,未行,遇难。贼犯郧阳,同知刘璇死之。
(302—158)赵重华,云南太和人。七岁时,父廷瑞游江湖间,久不返③。重华长,谒郡守请路引,榜其背曰④:“万里寻亲。”别书父年貌、邑里数千纸,所历都会州县遍张之⑤。西祷武当山,经太子岩,岩阴有字曰:“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赵廷瑞朝山至此。”重华读之,恸曰:“吾父果过此,今吾之来月日正同,可卜相逢矣。”遂书其后曰:“万历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赵廷瑞之子重华,寻父至此。”久之竟无所遇⑥。过丹阳,盗攫其资,所遗独路引⑦。且行且乞,遇一老僧呼问其故,笑曰:“汝父客无锡南禅寺中。”语讫忽不见。重华急趋至寺,果其父,出路引示之,相与恸哭⑧。留数日,乃还云南。
【注释】
①陈美:?—1642年,江西新建人。陈美非陈世美。陈世美的人物原型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陈年谷(1625—约1690年),字丰之,号熟美,湖广均州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人,顺治八年(1651年)中举,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携妻秦馨莲告老还乡,有好事者贬之曰“陈世美”,杜撰故事《铡美案》。
②陷:误,应为“阳”。
③“父廷瑞游江湖间,久不返”:父亲赵廷瑞到各地游历,一直没有回来。
④榜其背曰:在背后写着。
⑤“别书父……遍张之”:另用数千张纸写上其父年龄、相貌、籍贯,张贴在所经过的州县城市。
⑥久之竟无所遇:过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
⑦“过丹阳……所遗独路引”:路过丹阳时,强盗将他的钱抢走,只留下路条。
⑧“重华急……相与恸哭”:重华急忙赶到那里,果然找到父亲,拿出路引给父亲看,相对痛哭。
139.(306—6)《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①·卷九十》
140.(308—619)《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二百八》
【今文】杜曾走保武当∥均州刺史崔玄日韦与王同皎通谋
(306—6)访②选精锐八百人,自行酒饮之,饮,于鸩翻。敕不得妄动,闻鼓音乃进。曾③兵未至三十步,访亲鸣鼓,将士皆腾跃奔赴,曾遂大溃,杀千余人。访夜追之,诸将请待明日,访曰:“曾骁勇能战,骁,坚尧翻。向者彼劳我逸,故克之;宜及其衰乘之,可灭也。”乃鼓行而进,遂定汉、沔。曾走保武当。武当县,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县以武当山得名。唐为均州武当郡。杜佑曰:“郡城延岑④所筑”。
(308—619)五月庚申⑤,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武三思使郑愔告朗州刺史敬晖、亳州刺史韦彦范、桓彦范时赐姓韦,因而称之。愔,于今翻。亳,旁各翻。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均州刺史崔玄⑥与王同皎通谋。六月戊寅,贬晖崖州司马,彦范泷州司马,柬之新州司马,恕己窦州司马,玄白州司马。
【注释】
①《资治通鉴》:294卷,北宋司马光著,记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②访:周访(260—320年),字士达,晋朝名将,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此段选自《四库全书·资治通鉴·卷九十·晋纪十二》,事发时间为317年。
③曾:杜曾(?—319年),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晋朝将领。312年随司马歆起兵,建兴三年(315年)占据汉水、沔水地区。太兴二年(319年),周访大败杜曾,杜曾的部下马俊、苏温等抓获他到周访处投降,被斩杀。
④延岑:?—36年,字叔牙,南阳郡筑阳县(今湖北省谷城县)人,王莽末年叛军领袖。王莽末年,延岑屯兵均州,筑土为城,史称“延岑城”。汉光武帝4年(28年)春,邓禹率护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与延岑在均州交战,延岑战败,均州土城被废,武当县驻地移往梅溪庄(今老营宫)。
⑤五月庚申: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
⑥崔玄:639—706年,博陵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唐朝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崔玄与桓彦范、敬晖、张柬之、袁恕己一同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被任命为中书令。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听信武三思谗言,贬崔玄为均州刺史。后来,崔玄又被贬为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司马,削去封爵,在流放中逝世。
141.(312—296)《史部·编年类·通鉴释文辨误①·卷七》
142.(314—598)《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②·卷四十五》
【今文】汮、均辨 汮均口∥曹珝 均州团练副使
(312—296)史炤《释文》③曰:“汮、均,皆水名。”余谓汮均一水也。
按《水经注》:“均水有三名。均水发源弘农郡卢氏县之熊耳山,南迳顺阳县,当涉都邑之北,南入于沔。《地理志》④言:熊耳之山,⑤水出焉,东南至顺阳,入于沔者也。”又曰:“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汮水。汮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汮口。”又曰:“沔水自武当县东南流,迳涉都城东北,均水入焉,谓之均口。则、汮、均虽有三名,实一水也。”孙愐⑥曰:“汮,水名,出析县北山入沔。今作均。”盖汮、均同音,或曰汮口,或曰均口。后人遂连汮、均二字言之,谓为汮均口。
(314—598)丙申⑦,内园使曹珝⑧坐⑨闺门不肃⑩,责授均州团练副使。珝,彬子,秦王女婿也。
【注释】
①《通鉴释文辨误》:12卷,宋元之际胡三省撰,对南宋史炤《通鉴释文》进行订正、勘校。胡三省(1230—1302年),字身之,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南宋理宗宝祐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宋元之际史学家。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原本980卷﹐今存520卷,南宋李焘著,记述北宋168年历史。李焘(1115—1184年),字仁甫,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终生未获大用,以名节、学术著称,赐谥“文简”。
③《释文》:30卷,即《通鉴释文》,南宋史炤著,有不少错误,后世多有订正。
④《地理志》:《汉书·地理志》,东汉班固(32—92年)撰。
⑤:同“涓”。误,应为“淯”,音yù。清朝戴震(1724—1777年)校《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及其他多种典籍为“淯”。
⑥孙愐:籍贯、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时为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司马。
⑦丙申: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一月十七日。
⑧曹珝: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的儿子,娶秦王赵廷美之女兴平郡主,官至昭宣使。
⑨坐:介词,由于,因为。
⑩闺门不肃:私生活不检点,与家眷淫乱。
143.(316—755)《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七十三》
144.(317—177)《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
【今文】刘文柄 筠州团练使 非“均州”∥王知和 均州都监
(316—755)八月癸酉朔①,广南西路转运使、主客郎中刘文柄②削五任官,责授均州③团练使,不签书州事。
(317—177)戊寅④,降知凤翔府、兵部郎中、直龙图阁宋禧知汝州,江南东路转运使、兵部郎中范宽之知濠州,礼宾副使⑤王知和为均州都监⑥,并坐前为两浙转运使、提点刑狱而失按知杭州孙沔也。
【注释】
①八月癸酉朔: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八月初一日。
②刘文柄:《宋会要》为“刘文炳”,生平不详。
③均州:多种典籍记为均州。《宋会要·职官》作“筠州”。筠州有二:一在江西,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后改瑞州;一在四川筠连县。
④戊寅: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八月十六日。
⑤礼宾副使:北宋前期为诸司副使之一,位次于西染院副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改名为武义郎。
⑥都监: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145.(317—449)《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
146.(317—608)《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八》
【今文】刘恕 均州 筠州∥均州军事判官孙亶
(317—449)恕①,均州②人,君锡,良规之子也。攽,敞之弟也。
(317—608)庚辰③,命王安石提举编修《三司令式》并《敕》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翰林学士元绛、权三司使李肃之、权发遣盐铁副使傅尧俞、权户部副使张景宪、度支副使王靖、同修起居注李寿朋、集贤校理陈绎,并同详定。太子右赞善大夫吕嘉问、光䘵寺丞杨蟠、崇文院校书唐坰、权许州观察推官王觌、三司推勘公事乔执中、检法官李深、勾当公事张端、著作佐郎赵蕴周直孺、均州军事判官④孙亶,并为删定官⑤。
【注释】
①恕:刘恕(1032—1078年),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省高安市)人,《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②均州:误,应为“筠州”。根据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八·秘书丞刘君墓碣》《宋史·卷四四四·刘恕传》,应为“筠州”。筠州在江西,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
③庚辰: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④军事判官:宋朝州郡属官,协理本州郡事。
⑤删定官:类似从事校对业务的工作人员,为八品。陆游曾担任此官职。
147.(318—521)《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七》
148.(319—289)《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九》
【今文】右龙武大将、均州团练使宗制∥文彦博(父)均州团练副使 文及甫(子)落职均州
(318—521)戊戌①,右龙武军大将军、均州团练使宗制②卒。相王允弼子也。中书拟赠华州观察使、华阴侯。手诏:“宗室名连‘宗’字者,皆太祖、太宗诸王之后,方今于皇家最为行尊属近,比岁沦亡相继,存者无几,送终之典理宜加厚。可赠彰化军留后、北海郡公,著为例。”
(319—289)诏于都城门外赐文彦博饯送御筵,令中书、枢密院臣僚同赴。上自为诗赐之,仍命参知政事章惇为之序③。诏彦博④曰:“卿在二祖朝,蚤冠三事,怀忠奋策,迄有大勋。来觐外廷,相成宗祀,崇进公品,往莅洛师,锡燕赐诗,昭示殊礼。仍敕近辅,序而识之,庶传无穷,著见贤业。其承朕志,体服眷恩,今赐卿诗序,至可领也。”
改均州团练副使⑤、随州安置,沈起为温州团练副使、越州安置。
【注释】
①戊戌: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八月初九日。
②宗制:赵宗制,生卒年不详,相王赵允弼(1007—1069年)第七子,北海郡公。
③“诏于……为之序”: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闰九月二十三日,皇帝下诏,于都城门外赐御筵饯送文彦博,令中书、枢密院臣僚一起前来送行。皇上亲自作诗赐给文彦博,并命令参知政事章惇作序。
④彦博: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其子文及甫曾“落职均州”,见(322—815)。
⑤团练副使:散官名,唐天宝后始置。宋沿置,为十等散官之第四等。从八品,常用于安置责降官。
149.(319—782)《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七》
150.(320—332)《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
【今文】练亨甫 均州编管∥朝奉大夫刘斐 知均州
(319—782)诏除名均州编管①人、前漳州军事判官练亨甫②移彬州编管,坐与有服兄劼同取杂户女秽滥也③。
(320—332)光州之燕介,均州之刘斐。闰二月八日④。
……刘斐,元年闰二月八日以朝奉大夫知均州。
【注释】
①编管:宋制,凡官员获罪,削名除籍,其情罪轻者“送某州居住”,情罪稍重者称为“安置”,情罪加重者称为“编管”。编管:编入当地户籍,并由地方加以管束。
②练亨甫:又名练及福,字葆光,宋句容人。幼颖悟,七岁能属文,十四岁入京师,王安石甚奇之,呼为“小友”,引为白衣检讨,继荐上殿。熙宁六年(1073年)决取进士科,后为史馆编修。此文事发时间为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七月二十九日。
③“坐与有服兄劼同取杂户女秽滥也”:这是一则著名的故事,许多古籍都有收录。《四库全书·说郛·卷四十二》原文:“均州奏本州编管前漳州判官练亨甫,逐次与兄练劼、弟练冲甫,往女弟子鲁丽华家踰滥,后收养在宝林院郭和尚房下,令求食。因探见丽华与百姓王尤(一作“九”。编者注)在店饮酒,唤归寺内,殴打鲁丽华。营将已申举司理院。”
④闰二月八日: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闰二月八日。
151.(320—576)《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八十四》
152.(321—102)《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
【今文】苏辙谏张颉 张颉知均州∥成卓 均州酒税
(320—576)颉①为桂州经略使日,有安化州首领,以本族饥馑依旧例借粮于宜州。颉指挥宜州不借一粒,致夷人作过,于省界偷牛。因此夷、汉相互仇杀。颉更无方略,直令宜州兴兵讨之,致本州官兵陷没。颉遂发数千人,令供备库副使费万往讨之,全军皆没。颉又遣路分都监王奇知宜州,仍以数千人入讨,全军覆没。事闻朝廷,先帝为之旰食,遣谢麟将数万人,费百余万贯,竟以招降而定。颉既措置乖方,致陷两将兵马,而费万、王奇之死,又不以实奏。因转运使马默等论列,朝旨差宾州推官朱恂取勘。因此落职夺官知均州。右臣所论三事,皆有文案,可以复验。
(321—102)乙卯②,以交趾进奉使朝散郎、户部员外郎黎钟为吏部员外郎,副使宣节副校尉、西头供奉官、合门祗候杜英辈为东头供奉官、西京左藏库副使。邕州左、右江都巡检使成卓责授内殿承制,添差均州酒税,仍令差人伴押前去交割。
【注释】
①颉:张颉(?—1087年),字仲举,其先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徙鼎州桃源(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初四,朝请大夫、直龙图阁张颉为户部侍郎。右司谏苏辙愤然上书,总结了张颉猜、险、邪、佞、狡、愎、暗、刻等八个方面的不足,此段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乙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五月初四日。
153.(322—685)《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七》
154.(322—815)《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七》
【今文】李泽 送均州编管∥文彦博(父)均州团练副使 文及甫(子)落职均州
(322—685)熙河路①都监、右骐骥副使李泽追十五官②,特除名③勒停④,送均州编管。熙河第二副将、文思副使秦世追十八官,特除名勒停,送江州编管。熙河第一将、左骐骥使姚师闵追十二官,勒停。
(322—815)庚戌⑤,朝奉郎⑥、集贤殿修撰⑦文及甫⑧落职⑨知均州,仍依吕大防⑩例,不得引用期数赦恩叙复⑪。及甫坐何事当考。或恐与刘唐老事相关。唐老责在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丁酉。邸报文及甫责词云:“元祐之际,群凶擅朝。尔游其间,傅会邪说。情通语秘,交昵朋党。夤缘私恩,忝冒近列。久稽显黜,已屈公言,不自省愆,乃敢祈进。其谢少殿,往临小邦。有社有民,尚体恩贷。”
【注释】
①熙河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为经略安抚使路,治熙州(治今甘肃临洮县)。此段事发时间为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二十二日。
②追十五官:追回十五级官衔。
③除名: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
④勒停:勒令停职。
⑤庚戌: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十二日。
⑥朝奉郎:北宋前期为文散官二十九阶之第二十阶,从七品上。
⑦集贤殿修撰:北宋前期为馆职,宋神宗时废。宋哲宗复置,为正六品贴职。
⑧文及甫:北宋名相文彦博第六子,初以大理评事直史馆,与邢恕相善,生卒年不详。文彦博曾任均州团练副使,本书也有介绍,见(319—289)。
⑨落职:降职。
⑩吕大防:1027—1097年,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⑪叙复:获罪降职后按后来的劳绩恢复职位。
155.(322—820)《史部·编年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百十七》
156.(325—211)《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①·卷十二》
【今文】鲁君贶以前官知均州∥武当县丞任雄翔以城降
(322—820)甲子②,郭知章罢中书舍人,以前官充集贤殿修撰、知和州;吴安持落宝文阁待制,降授朝散大夫、少府监、分司西京,陈州居住。鲁君贶③罢司农少卿④,以前官知均州。
(325—211)丙申⑤,金万户尼楚赫陷均州,守臣杨彦明遁去,添差武当县丞任雄翔以城降。雄翔,燕山人也。赵甡之遗史曰:“先是,靖康初,金人入河北州县,军民皆杀归朝燕官。均州有添差武当县丞任雄翔者,燕山人,三世及第,有智筭⑥。闻乱,即率燕人之家所有器刃及有马者,皆纳之,以明不反,知州事杨彦明信之。未几,有溃兵犯州境者,令雄翔措置,每出必胜,均人亦赖之,随付以器甲、兵马,使防境内。雄翔尝与彦明曰:‘国家忘战久,士卒偷惰不可用。若金人至,必不能当。前者边事初动时,若国家尽取归朝燕人,使之防边,驭之有道,犹可支梧。今国家兵马,更十年后,恐或可用。’及金人入境,百姓流徙而去。彦明计穷,雄翔乃以其众送彦明全家上武当山,复还城中。金人到,雄翔迎入城,于是归朝燕人尽随金人北去。”丁酉⑦,朝议大夫李楫行监察御使。是日,金人陷房州。
【注释】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史事的编年史书。李心传(1166—1243年),字微之,亦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省乐山市)人,应试未举,闭门著书,直到晚年,才被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二十三人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
②甲子: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十月二十六日。
③鲁君贶:生卒年不详,曾任都水使者。贶:音kuàng。
④司农少卿:北宋初为四品寄䘵官,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改制后为职事官,正六品。
⑤丙申: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一日。
⑥智筭:也作“智算”,谋划,计谋。筭,音suàn。
⑦丁酉: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十二日。
157.(325—477)《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二》
158.(325—509)《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四》
【今文】张浚 王择仁屯留均州∥范之才复金均房州镇抚使 前知均州李伦清
(325—477)时①浚②率步骑数万人入卫,至房州遇德音,知敌骑退,乃还。以本司参议官、直秘阁王以宁③代程千秋为京西制置使,使图桑仲,假以便宜。又以宣义郎、御营使司参议官王择仁知襄阳府,节制京西军马。择仁初为浚所按,与前知永兴军郭琰俱系狱,既而释之。以宁,开封人,政和中自小校换授,建炎初以枢密院编修官出知鼎州,为浚所辟。以宁至襄阳,见仲方强,乃卑辞假道而去,引其兵屯潭州。择仁孤军不敢进,亦屯留均州。由是,仲益无所惮。王之望记西事曰:“张浚归自秦亭,士马甚盛,至房陵,畏桑仲而不敢近,乃以王以宁为制置使,王择仁节制军马步骑十万,措置汉上。以宁至襄阳,乃卑辞假道而去,择仁孤军不敢进,顿于均州。后其将王辟叛去,复溃而亡。于是,西师之东下者,星散尽矣。”
(325—509)京西南路转运副使④范之才起复金均房州镇抚使⑤、兼知均州,仍赐三品服。时⑥王彦已戍金州,而均、房二州为桑仲所破,守臣李伦清、韦知几皆遁,之才不能之镇而卒。《日历》:“绍兴二年九月甲申,伦清以朝散郎奏差知广安军。二年八月壬辰,右朝奉大夫、前知均州李伦清状:‘建炎三年五月,准敕差知均州,八月五日到任,至绍兴元年八月五日满三考……’”
【注释】
①时: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初七日。
②浚:张浚(1097—1164年),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南宋抗金明将。
③王以宁:约1090—1146年,字周士,两宋之际爱国词人。后文“为浚所辟”,意思是被张浚发现、重用。
④转运副使:宋朝在京东、京西等诸路转运司皆设置此职,选朝官充任。
⑤镇抚使:南宋始置。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以武装集团首领李成、桑仲、郭仲威、许庆为镇抚使。在诸使所据地区,除茶盐由朝廷置官提举外,其余均归镇抚使便宜行事。
⑥时:建炎四年(1130年)六月初十日。
159.(325—576)《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
160.(325—682)《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
【今文】红巾贼屡犯均州∥金房镇抚使王彦平均州
(325—576)红巾贼①屡犯均州,知武当县、奉议郎②王㬇率邑人保山寨。贼军大至,或劝之使遁,㬇曰:“使吾有此心,则不能与邑人为此来矣。”遂与一家俱死。后录其家一人。此据张钧《续忠义录》。钧以为建炎末事,故附于此。但又以为金人大军搜山,则非也。此时均州诸盗乃李忠之徒,金人未尝至。今删改,令不牴牾③。
(325—682)诏④襄邓镇抚使桑仲、金房镇抚使⑤王彦⑥释怨体国,不得自相侵扰。初,仲虽受命,然犹恃兵众,再图取金州。是冬,以其众分三道:一攻住口关,一出马郎岭,一捣洵阳县,使其副都统制、武节大夫、荣州刺史李横统之。前军去金州三十里,彦曰:“贼兵以我为寡,故寇三道,以离吾之势。今吾破其坚,则脆者自走矣。”时贼之大兵在马郎岭北,彦遣统制焦文通御住口关,而自以亲兵营马郎岭,与之对垒几月,大战凡六日,贼大奔溃,彦纵兵追击,均州平。
【注释】
①红巾贼:又称作红军,是蒙元侵宋末期汉人复国的主要起事力量,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
②奉议郎:正八品文臣寄禄官,取代旧寄禄官太常、秘书和著作郎。
③牴牾:音dǐwǔ,矛盾,引申为相互冲突。
④时为绍兴元年(113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⑤镇抚使:南宋始置。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以武装集团首领李成、桑仲、郭仲威、许庆为镇抚使。在诸使所据地区,除茶盐由朝廷置官提举外,其余均归镇抚使便宜行事。
⑥王彦:1089—1139年,字子才,河东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人,南宋抗金名将,部众达十多万人,屡破金兵。1131年冬天,王彦与关师古打败伪齐郭振率领的数千骑兵,活捉郭振,收复秦州。此段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161.(325—770)《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八》
162.(325—778)《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九》
【今文】均州守臣林积仁弃城∥礼部尚书卫仲达 均州居住
(325—770)马友之死也,其溃卒过均州境上,守臣林积仁①闻之,弃城去。诏罢积仁。
(325—778)集英殿修撰②何志同③、宋伯友并复徽猷阁待制④,右文殿修撰⑤李璆、左朝议大夫⑥赵子崧并复集英殿修撰,朝请大夫⑦卫仲达复秘阁修撰⑧。璆,开封人,宣和末自中书舍人⑨坐朋附蔡绦斥去;卫仲达,华亭人,靖康初礼部尚书,兵至而遁,坐除名,均州居住。至是并以赦复之,而子崧已卒于浔州矣。
【注释】
①林积仁:字充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任瓯宁知县。幼时天赋异禀,成人身高七尺,相貌堂堂,声如洪钟。生卒年不详。此段事发时间为绍兴二年(1132年)九月初九日。
②集英殿修撰: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置,正六品贴职。集英殿:北宋皇宫宫殿建筑之一,其始建于赵匡胤初年,原名广政殿,1032年更名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试进士和每年举行春秋大宴的场所。此段事发时间为绍兴二年十月初一日。
③何志同:宋代官吏。官至少师、端明殿学士。
④徽猷阁待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置,从四品,属侍从贴职。
⑤右文殿修撰:宋徽宗政和六年由集贤殿修撰改名,从六品贴职,仅次于集英殿修撰。
⑥左朝议大夫: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分为左、右朝议大夫,后定为十五阶。
⑦朝请大夫: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设,从六品。
⑧秘阁修撰:北宋徽宗政和六年置,为贴职,正六品,用以待馆阁之资深者,多由直龙图阁迁任。
⑨中书舍人:官员,始于先秦,唐末参政议事,掌管起草诏令。宋初亦设此官,实不任职,另置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起草诏令。南宋为中书后省长官。
163.(325—866)《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七》
164.(326—384)《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九》
【今文】均州县职田 非“均州”∥三州都统制格禧知均州
(325—866)庚午①,诏:“无职田选人及亲民小使臣,并月给茶汤钱十千,职田少者,通计增给。”先是,御笔增选人、小使臣俸以养廉,辅臣进呈,上谕以“今饮食衣帛之直,比宣和不啻三倍,衣食不给,而责以廉节,难矣。虽变旧法,以权一时之宜”。户部尚书黄叔敖言:“文武官料钱,各有格法,不可独增选人、小使臣。乞令提刑司均州县职田②,于一路通融应副,无职田及职田少者增支。”从之。
(326—384)丁酉③,诏于皇城内修盖天章阁,以奉祖宗神御。后以亲征,未及行。武功大夫④、知商州、充金均房三州都统制格禧⑤知均州。王彦之弃金州也,宣抚司遣禧以所部戍之,及柴斌为安抚使,以禧权均州,至是申命。
【注释】
①庚午: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十七日。
②均州县职田:平均分配各州县的职田。均:平均分配。职田:国家掌握的公田,不属官吏私人所有,以收获物或部分收获物充作俸禄的一部分,官吏离任时要把职田移交给下一任。这种土地严禁买卖,也不得换易。北宋沿唐制复置职田,只授予外任官。北宋末及南宋初年,贪官污吏往往非法多占职田,所以宋高宗下此诏书。补充说明的是,此文中的“均州”被有些学者误认为是地名,当成了丹江口市的“均州”。
③丁酉: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三月三十日。
④武功大夫: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重定武臣官阶官名,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武功大夫为第二十七阶。绍兴二年(1132年)改为非军功不得由武功大夫转至右武大夫以上阶。
⑤格禧: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年,武功大夫格禧任金、房州镇抚使。宣抚处置使张浚命格禧率兵三千,扼守金州(治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和房州(治房陵,今湖北省房县)。绍兴六年,武功大夫、商州知州、金均房三州都统制格禧任均州知州。时均州(治武当,今湖北省郧县东南)已属京西南路,格禧便成为岳飞部属。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保奏均州知州格禧“措置宣力”,进一官。
165.(326—650)《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二》
166.(327—151)《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四》
【今文】武功大夫王默知均州∥均州观察使 范讷
(326—650)辛丑①,辅臣②奏以武功大夫王默③知均州,武功大夫、康州刺史邢舜举知光州。上曰:“今日边垒,内则抚绥④,外则斥堠⑤,二大事未易得人,宜精择之。”
(327—151)乙酉⑥,左朝议大夫、知婺州吴表臣复敷文阁待制⑦。直秘阁⑧、知潭州刘昉言:“武岗军猺人杨再兴父子,自建炎中侵占省地,几二十年。近准御前处分,令昉措置,遂遣安抚司干办公事⑨王历谕以祸福,愿还省地,及民田共六十余亩。已召民归业,欲乞永免赋役。”从之。历,㬇弟也。明年四月壬寅推恩。
降授⑩均州观察使范讷⑪卒于夔州。丙戌⑫,遗表上。上曰:“讷庸人也,朕尝识之,全不知兵。今既云亡,可复一官。”乃复昭化军承宣使⑬。
【注释】
①辛丑: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九月十八日。②辅臣:辅弼之臣,多用于宰相。
③王默:生卒年不详。前任是格禧,见(326—384)注释。
④抚绥:安抚,安定。
⑤斥堠:音chìhòu,斥候。原意指侦察,候望。此指探测敌情,开拓或扩大疆土。
⑥乙酉: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十月十三日。
⑦敷文阁待制: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日始置,从四品。
⑧直秘阁: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始置。宋前期由朝官充。南宋后期京官得直秘阁。
⑨干办公事:全称“宣抚处置使司干办公事”,差遣名,慕僚。
⑩降授:贬官。
⑪范讷:?—1145年,因“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被邓肃(1091—1132年)弹劾。
⑫丙戌:宋高宗绍兴十五年十月十四日。
⑬承宣使:宋初沿唐制,置节度观察留后,无定员,无职守,虽冠有军名而不赴任,仅为武臣加官虚衔。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称承宣使,正四品。
167.(327—166)《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
168.(327—240)《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
【今文】冯荣叔知均州∥状元刘章通判筠州 非“均州”
(327—166)六月己亥朔①,右宣义郎、知信阳军冯荣叔②代还③,上言:“京西、淮南民之归业者尚少,望诏有司,应归业之民,如给复年限已满,止收其半税,更假之五七年,以劝耕垦。其流移在内郡,欲归业者,所在自陈,不许占留。不过数年,丁赋如旧矣。”上甚以为然,谕大臣曰:“若荒田耕凿得遍,大为国家之利。今边境宁靖,人思归业,然所在尚有占留之弊,可令户部措置。”乃以荣叔知均州。
(327—240)尚书祠部员外郎胡宁、秘书省著作佐郎刘章④并罢。章有士望,太师秦桧⑤疑其不附已,而宁本因其父兄与桧厚,故召用之。至是,桧知宁兄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寅之贫,因其往剑州省觐世母,遗以白金。寅报书曰:“愿公修政任贤,勿替初志;安内攘外,以开后功。”桧以为讥已,始怒之。寅尝游岳麓寺,大书壁间云:“是何南海之鳄鱼,来作长沙之鹏鸟。”于是,帅臣刘旦方欲捃摭张浚诸人之罪,而旦潮阳人也,亦大怒,复讼寅于桧。侍御史曹筠即奏:“宁兄阿附赵鼎,章居衢州,与鼎宾客交通,故二人私相朋比,众所指目,不知每怀异意,欲以何为?若不罢斥,无以安众心!”乃以章通判均州⑥,而宁充夔州路安抚司参议。
【注释】
①六月己亥朔: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六月初一日。
②冯荣叔:生卒年不详,曾任浙江余姚县丞,先后在黄州、濠州、均州任职。
③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④刘章:1097—1177年,字文孺,衢州龙游(今浙江省龙游县)人。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乙丑科状元,著有《补过斋拙稿》若干卷。此段事发时间为绍兴十九年(1149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秘书省著作佐郎:南宋时掌管日历及祭祀祝辞,正八品。
⑤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籍贯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南宋著名奸臣、主和派代表人物。
⑥均州:误,应为“筠州”,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后改瑞州。
169.(327—255)《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一》
170.(327—338)《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七》
【今文】均州观察使、知閤门事钱恺∥皇叔赵士洪 均州观察使
(327—255)辛酉①,权尚书礼部侍郎、兼侍讲陈诚之②,均州观察使、知閤门事③钱恺,为大金贺正旦使④、副。
(327—338)戊子⑤,皇叔象州防御使⑥士洪为均州观察使⑦,以积阀⑧迁也。
【注释】
①辛酉: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八月十八日。
②陈诚之:1093—1170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状元。
③知閤门事:宋代閤门司主管官员,掌朝会、游幸、宴享礼仪等事。閤:音gé。
④贺正旦使:全称为“贺正旦国信使”,官名,宋、辽与宋、金间向对方皇太后、皇帝或皇后祝贺正旦的使臣,简称正旦使或贺正使。正旦:农历正月初一日。
⑤戊子: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八月初七日。
⑥防御使:唐防御使在团练使之下,宋升于团练使之上。从五品。
⑦观察使:北宋观察使兼本州刺史。南宋正五品,位次低于承宣使,高于防御使。
⑧积阀:所积累的功劳和资历。
171.(327—504)《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
172.(327—804)《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
【今文】均州守臣吕游问∥均州忠义统领昝朝等复据邓州
(327—504)辛卯①,宰执②进呈均州守臣吕游问③言:“本州城下边接汉水放生去处,公库岁收鱼利钱,补助天申节④进银。自金州以来,密布鱼枋,上下数百里,竭泽而渔,无一脱者。乞禁止。”上⑤曰:“均州贡银不多,而经营至此,必是别无窠名⑥可办。且放生池虽有法禁,亦细民⑦衣食所资,姑大为之防,岂能尽绝。今自官中竭泽采捕,以供诞节,其亦不仁甚矣!可如所奏。”
(327—804)是日⑧,均州忠义统领⑨昝朝等复据邓州。初,敌将刘萼之败于茨湖也,还军及邓州,驻于城北八里。
【注释】
①辛卯: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九月二十九日。
②宰执:宰相和执政的合称。
③吕游问:生卒年不详。《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曾录吕游问一段故事:“(一一七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前湖广总领吕游问特降两官,权京西提刑陈从古特降一官。先是,游问在任将官屋亏价卖与族侄昭中,又令兑换会子,取受钱物,已落职放罢,委官体究。至是,刑部言游问判状兑钱事理明白,而京西提刑司体究违慢,故并罪之。”
④天申节:南宋以高宗的生辰(农历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
⑤上:皇上,宋高宗。
⑥窠名:款目,条项。
⑦细民:小民,老百姓。
⑧是日: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二月初六日。
⑨统领: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十二月一日始设,在统制之下,正将之上,属将佐。
173.(327—805)《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
174.(327—862)《史部·编年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九》
【今文】均州乡兵总辖杜隐入河南府∥张抡为均州防御使
(327—805)丁未①,鄂州统制官王宣至邓州。先是,昝朝既入城,遣人告捷,京湖制置使吴拱俾宣以千七百骑赴之,拱继至。又遣训练官朱宏、王彦忠等率忠义人入汝州。是日,均州乡兵②总辖杜隐等入河南府。先是,金人以兵二千驻长水县,金州都统制王彦遣将官杨坚、党清,引兵会忠义人往击破之,杀其将二人,获部将王宝以归,遂复长水县。坚以深入敌陈③,死之,清引其兵进攻嵩州,亦克之,又克永宁、寿安二县,遂进兵入河南府,城中民吏皆迎降。费士戣《蜀口用兵录》载复河南事,全不言均州遣兵一节。赵甡之遗史乃略及之。按《日历》:明年正月壬辰,知均州武钜兼知河南府,则必是均州有收复之功,但未得其详。当考。
(327—862)己丑④,蕲州防御使、知閤门事⑤、干办皇城司⑥刘允升为福州观察使,果州团练使、知閤门事、干办皇城司张抡⑦为均州防御使,皆以配填班直推恩也。
【注释】
①丁未: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十二月初九日。
②乡兵:两宋地方民兵。
③陈:误,应为“阵”。
④己丑: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二十三日。
⑤知閤门事:宋代閤门司主管官员,掌朝会、游幸、宴享礼仪等事。閤:音gé。
⑥干办皇城司:全称为“干办皇城司公事”,差遣名,即皇城司勾当官,南宋改“勾当”为“干办”。
⑦张抡: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河南开封人。生卒年不详,约1162年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丝竹,泛指音乐。
175.(328—134)《史部·编年类·九朝编年备要①·卷五》
176.(331—316)《史部·编年类·宋史全文②·卷二十四下》
【今文】王继恩 均州安置∥均州守臣戴之邵自请讨贼
(328—134)贬昌龄③忠武军行军司马;继恩④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仍籍没其家资;旦削籍流浔州。仍召中外臣僚与交通者,一切不问。
(331—316)九月丁巳⑤,进呈付出严别札子。洪适等奏:“后省已曾看详,只是编类之书,举子所用,但以其笔札之费,欲与免一解。”叶颙奏:“献言者大率只要侥幸。”上曰:“亦不奈何。若不采纳,便是塞献言之路。”癸酉⑥,洪适等奏:“近有湖南漕臣任诏、均州守臣戴之邵⑦,皆自请讨贼。之邵,臣等不识之,须尝上殿,特与改官,不知何如人,陛下尚省记否?”上曰:“其人亦诞妄⑧,今不须留在极边⑨,可召赴行在,别与一近里闲慢差遣。”
【注释】
①《九朝编年备要》:30卷,南宋陈均撰,记述宋太祖至宋钦宗九朝的历史。陈均(1174—1244年),字平甫,号纯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著名学者。
②《宋史全文》:36卷,宋元之际佚名编撰,编年体,保存了南宋后期的部分史料。
③昌龄:李昌龄(937—1008年),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省杞县)人,字天锡。与王继恩交结,罢政贬官,后知梓州、河阳府等地。此段时为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
④继恩:王继恩(?—999年),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人,北宋时期的宦官,顺州路防御使。据《宋史》:宋太祖驾崩时,皇后急令王继恩召太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多数学者认为赵光义谋杀宋太祖,因而即位。宋太宗去世后,王继恩与参知政事李昌龄勾结谋废太子。吕端发觉阴谋,奉太子真宗即位,并将王继恩下狱,后黜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死于贬地。
⑤九月丁巳: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九月十一日。
⑥癸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九月二十七日。
⑦戴之邵:字子美,安福(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人,生卒年不详。绍兴间,金人南下,任京西招讨使。《全宋诗》收其残句:“愁绝江梅开岭岸,不知失脚到南塘。”
⑧诞妄:荒诞,狂妄。
⑨极边:非常遥远的边镇。
177.(331—471)《史部·编年类·宋史全文·卷二十七上》
178.(331—765)《史部·编年类·宋史全文·卷三十五》
【今文】权知均州何惟清 解盐∥谢方叔谋守均州
(331—471)丁酉①,权知②均州何惟清③言:“解盐④除京西客人搬贩外,更有均、房界入川者甚多,皆是取马官兵附带而去。乞严赐约束。”从之。是月,御制《送行诗》赐太保史浩,又书“明良庆会之阁”六字赐之。
(331—765)丙辰⑤,上谕辅臣:“近报光化事体如何?”方叔⑥奏:“增筑光化,在江汉之北。欲以温和守光化,令在鬲奴堡对江与之相持。均州据光化上流,已令增兵为备。”诏温和差知光化军……乙卯宝祐三年正月庚申⑦,上谕辅臣曰:“均州城筑,粮饷既艰,先筑龙山亦便。”方叔等奏:“龙山高险,下瞰旧均,已趋京湖留司调兵修筑。”
【注释】
①丁酉:此处笔误,应为“乙酉”,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四月二十七日。
②权知:暂时代理。
③何惟清:生卒年不详,曾任右承务郎。承务郎:各部除尚书、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账,侍郎出缺,代其职务。
④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解池,在山西西南部运城东南。
⑤丙辰: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十一月十七日。
⑥方叔:谢方叔(1201—1272年),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省理县东北)人。南宋末年大臣。
⑦宝祐三年正月庚申: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正月二十二日。
179.(338—692)《史部·编年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①·卷九十二》
180.(339—415)《史部·编年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七》
【今文】杨恢守均州∥刘健力谏遣使武当山
(338—692)王旻戍随州,王安国守枣阳,蒋成守光化,杨恢②守均州③,并益兵饬备,经理屯田于唐、邓州。
(339—415)十六年春④二月,诏建延寿塔于朝阳门外,寻罢。帝⑤事两宫太后甚谨,而两宫皆好佛老⑥,以是宫中多设斋醮⑦,数遣中使⑧往泰山、武当山,进神袍,奉幡幢⑨,或白昼散灯市上。阁臣虽谏,帝不敢违也。及是内旨建造佛塔,又除道士五人为真人。刘健⑩等力谏,遂皆寝罢。
【注释】
①《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16卷,清富察·傅恒等奉敕撰,编年记事上起太昊伏羲氏,下讫明代,乾隆皇帝亲作御批,又称《通鉴辑览》。富察·傅恒(约1720—1770年),字春和,清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清朝名将、外戚,满洲镶黄旗人,官至领班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
②杨恢:字充之,号西村,四川眉山人,著名词人,生卒年不详。过去,正史记载约宋理宗景定中(1263年)前后在世。此文事发时间为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
③均州:《续资治通鉴》等文献为“钧州”,应为“均州”。结合上下文,随州、枣阳、光化、均州都属京西南路,应为“均州”。
④十六年春: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一说十七年春。
⑤帝: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1470—1505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在位十八年。
⑥佛老:佛家和道家。有时也指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⑦斋醮:亦称斋醮科仪,道教仪式,设坛祈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俗称“道场”。
⑧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
⑨幡幢:帐幕、伞盖、旌旗。
⑩刘健:1433—1526年,字希贤,号晦庵,河南洛阳人,明朝中期名臣、内阁首辅。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元老,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
181.(342—44)《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后编①·卷四》
182.(343—286)《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后编·卷六十七》
【今文】均州刺史曹翰∥张田坐徙通判均州
(342—44)均州刺史大名曹翰②为西南面转运使。
(343—286)九月,甲午③,以权发遣④度支判官⑤、太常博士⑥澶渊张田⑦知蕲州。田初为广信军通判⑧,夏竦与杨怀敏建议增广信等州七州军塘水,诏田聚议,田独曰:“塘水不足以御边,而坏民良田,浸人冢墓,非便。”奏疏极言之,坐⑨徙通判均州,又责监郢州税;久之,复通判冀州。
【注释】
①《资治通鉴后编》:184卷,清徐乾学撰,“排比正史,参考诸书,作为是编”。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江苏昆山人,官至刑部尚书,《明史》总裁官。
②曹翰:924—992年,河北大名人,为人阴险狡诈又多智谋,贪污货财,饮酒几斗不醉。每次向皇帝奏事,事有数十条都默记不错。曾作《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此段事发时间为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
③甲午: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九月初二日。
④权发遣:宋代推行的一种官制,以资质轻而骤进,以资历低而重任。
⑤度支判官:全称“三司度支判官”,差遣官名,以推官分治本部诸案,宋咸平六年(1003年)后,与副使签置本部公事。
⑥太常博士: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⑦张田:字公载,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人,进士,包拯门生。仁宗时官应天府司录,通判广信军、冀州。
⑧通判:副职,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北宋时期,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
⑨坐:介词,由于,因为。
183.(354—135)《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①·卷十九》
184.(354—181)《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六》
【今文】逆贼杨来嘉、洪福等屯均州诸处∥均州满汉官兵御贼
(354—135)康熙十四年十月庚申②,命将军噶尔汉③自河南帅师赴襄阳。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④奏:“逆贼杨来嘉、洪福、谢四等五路齐出,屯均州诸处。荆州兵少,不能分遣,檄河南镇安将军噶尔汉率所部兵赴襄阳。”上谕:“河南当秦、楚之冲,噶尔汉之兵未可全调。留护军二百、蒙古兵六百,委两翼护军参领各一员统之,仍驻河南府。其余满洲蒙古兵,噶尔汉速行帅赴襄阳。”
(354—181)谕湖广总督蔡毓荣⑤等转饷郧阳。抚治杨茂勋⑥奏:“贼渠谭洪由水陆来犯,欲断饷道。臣与防守均州副都统诺敏、柯彝等共议发。臣标兵并均州满、汉官兵,分四队以御来援贼众。惟虑饷道一时难通,迟延时日,粮匮可虞。”上谕:“粮饷系大兵急需,杨茂勋、诺敏等协力剿贼、速通水路,湖广督抚仍设法陆运至郧,毋至匮乏。”
【注释】
①《平定三逆方略》:60卷,清勒德洪等奉敕撰,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详细记载了平定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叛乱始末。勒德洪,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因罪革职,生卒年不详。
②康熙十四年十月庚申: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初六日。
③噶尔汉:清朝将领。康熙十八年(1679年),谢泗、刘魁等掠竹山、竹溪诸县,逼进郧阳府,朝廷命噶尔汉往讨。当时郧西酷热并洪水,噶尔汉军不能进。朝廷责其逗留,削其前功。后叛军杨来嘉攻房县,噶尔汉又不救,以退缩玩寇罪免官。
④勒尔锦:?—1706年,清朝宗室。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派遣副都统塞格收复郧西。
⑤蔡毓荣:?—1699年,先后出任湖广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多次上疏言四川招民垦荒事宜。后以吴三桂孙女为妾,坐罪遣戍黑龙江。此段事发时间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十八日。
⑥杨茂勋:汉军镶红旗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五年(1666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任河道总督。后任郧阳巡抚。康熙十八年(1679年)四月升任四川巡抚,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解任。
185.(354—328)《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六》
186.(354—390)《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五》
【今文】顺承郡王勒尔锦守均州∥均州房县兵调至巫山、夔州
(354—328)丁卯①,命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分兵固守均州、郧阳②诸处。将军噶尔汉奏称:“率兵偕总督杨茂勋、提督佟国瑶③等进剿兴安贼。”上谕④:“今正荡灭贼寇、平定疆域之时,噶尔汉等率兵前进均州、郧阳诸处,所系甚大。大将军顺承郡王等于荆州、岳州等兵内酌量抽调,固守均、郧诸处,务使无虞⑤。”
(354—390)上谕:“将军噶尔汉、提督徐治都率兵恢复四川巫山、夔州,更进取云阳诸处,俱关甚要。贼方合力婴城⑥拒敌,其移檄守荆州副都统诺敏发红衣炮八、炮手各二人星夜送至军前备攻城之用。徐治都所增标兵五千,招募不免迟缓;其以均州、房县所裁镇标⑦之兵及内地绿旗兵⑧调往至巫山、夔州诸要地,速发镇守。副都统得尔德可率兵往彝陵,弹压地方。”
【注释】
①丁卯:康熙十八年(1679年)八月二十一日。
②“均州、郧阳”:清朝时期,均州属襄阳府管辖。襄阳府与郧阳府都隶属于湖广布政司。
③佟国瑶:?—1689年,吴三桂起兵时,受命为郧阳提督参与平乱。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卒,谥忠悫,官至福建将军。
④上谕:即诏书,是皇帝的命令和指示。清代指皇帝发布命令的官方文书。
⑤务使无虞:务必确保太平无事。
⑥婴城:环城而守。
⑦镇标:清代镇标为绿营兵正,官阶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兵”或“总镇”。
⑧绿旗兵:清军在作战中陆续收降明军,多达几十万人,不可能继续依照八旗建制。降军另行编组,旗帜概用绿色,因此被称为绿旗兵。绿旗兵以营为基层编制,因而又称为“绿营兵”。
187.(363—881)《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①·卷二》
188.(363—914)《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四》
【今文】陈奇瑜自均州入∥均州、宜城、谷城、上津环山皆贼
(363—881)于七年正月②,晋奇瑜③兵部侍郎,总督五省,而用大名道卢象升④为郧抚,代蒋允仪。允仪以无兵,故薄其罪。象升初视事,有威名。贼之入蜀者,未逾月而返楚又二三万。蜀寇返楚者⑤,驻郧阳之黄龙滩,分其军,约一上均州往河南;一上郧阳往淅川;一上金漆坪,过河往陕西商南,又从卢氏往河南。于是总督陈奇瑜,移军自均州入,三月十九日到均州。张应昌败绩于五岭山,阵亡三百人,身被箭回均州。偕象升逾竹山追贼,及之于乌林关。六月十二日乌林关冒雨连战,斩首一千七百五十三级。
(363—914)汉江春浅,均州之沙陀营,郧之舞阳河,陕西之洵阳、白河偷渡⑥。均州、宜城、谷城、上津,环山皆贼。竹山知县黄应鹏,竹溪知县魏镇安,郧西知县刘伯元,各遁。秦翼明以步卒逐贼于南漳,深入山中,转战浃旬,不能一大创。均州土冦为向导,焚武当太和宫,会于襄阳。楚抚王梦尹不能制⑦。象升议入楚会剿,进军洛阳待发。其内、淅搜剿,专委之豫抚陈必谦。六月,混十万等从山中直薄⑧淅川。
【注释】
①《绥寇纪略》:12卷,清吴伟业撰,记述明末农民战争的史书。吴伟业(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官至国子监祭酒,后乞假南归,不复出仕。
②七年正月: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
③奇瑜:陈奇瑜(?—1645年),字玉铉,山西保德人,明末大臣。崇祯七年(1634年),擢为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进驰均州,调集诸将围击各路起义军。
④卢象升:1600—1639年,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今江苏省宜兴县),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崇祯七年,任右佥都御史,击溃张献忠农民军。
⑤蜀寇返楚者:四川的流寇返回湖北的。在这之前,老回回、过天星、满天星、闯塌天、混世王五大营贼兵从湖北进入四川,打下了夔州,为险要地势所阻挡。此时,他们又返回湖北,然后兵分三路。
⑥此段事发时间为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
⑦楚抚王梦尹不能制:湖北巡抚王梦尹控制不了局面。
⑧薄:逼近。
189.(363—920)《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五》
190.(363—1015)《史部·纪事本末类·绥寇纪略·卷九》
【今文】贼八大王从均州入∥崇祯九年运佛至武当山
(363—920)襄阳总兵秦翼明①自言:“以二千余骑,与闯塌天等贼十万战于丰阳、于界山、于均州、于官山、于观音关、于丽阳、于七星店、真武山,大小数十斗,虽未尝败北,贼益强,终不能破。”翼明报:贼八大王②从均州入,老回回③从新野入,蝎子块④从唐县入,二十余股之贼不下二十余万。
(363—1015)崇祯十六年⑤,有人运佛九座进武当山,来京师挂号⑥。其佛高六七尺,下有车轮,正阳门外布列三座。观者沸市。后因事泄,始知藏炮于佛腹中,欲安置九门,为贼内应。下锦衣卫、刑部勘问,伏诛。
【注释】
①秦翼明:明朝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父亲秦邦屏为明末著名抗清女将领秦良玉的兄长。翼明从小随同父亲和姑母南征北战,参加过平奢崇明之乱、第三次勤王抗清以及对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部等的围剿行动,多次获胜,被升为四川总兵官。但是,由于四川栈道被农民军阻塞,朝廷任命其为总兵官的命令并没有传达到。此段事发时间为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末。
②八大王:张献忠在延安肤施聚集十八寨农民起义,自号八大王。
③老回回:马守应(?—1644年),回族,陕西绥德人。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早起义而又坚持到底的重要领袖之一。
④蝎子块:拓养坤,明末流寇,陕西清涧人。曾投降孙传庭,不久再叛,战亡。
⑤崇祯十六年:1643年。
⑥挂号:原文为“掛號”,编号登记。
191.(364—570)《史部·纪事本末类·明史纪事本末①·卷四十五》
192.(394—819)《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②·卷一百七十七》
【今文】马文升 钧州 非“均州”∥榔梅 均州太和山
(364—570)二月,赵钅遂③等攻唐县。先后二十八日,不破。邢老虎病死,钅遂并其众,号十三万,骑五千,转掠襄阳、樊城、枣阳、随州、新野。破泌阳,前大学士焦芳④仅以身免。尽发其先世冢墓,无遗骸,取芳衣冠被庭树,历数其恶,命剑士斩之,曰:“吾手诛此贼,以谢天下。”进攻均州⑤,不克,贼党声言欲屠城。赵钅遂以马文升⑥家在围中,引众去之。
(394—819)又有樃梅⑦,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樃树而生者。樃,乃榆树也。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⑧云:“梅实赤于杏而酸,可生啖。煮而曝干为腊,置羹臛中,又可含以香口。亦蜜藏而食。”
【注释】
①《明史纪事本末》:80卷,清谷应泰撰,记述明末1352—1644年重要史事。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②《钦定续通志》:640卷,清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纪传自唐初至元末止,二十略自五代至明末止,“十通”之一。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官至工部尚书,为上书房总师傅。
③赵钅遂:又称“赵疯子”,明朝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军领袖。时为正德七年(1512年)。
④焦芳:1434—1517年,河南泌阳人,华盖殿大学士,阿附阉党,为义军所恨。
⑤均州:《四库全书》及许多典籍原文为“均州”,误,应为“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从表面上来看,此段有襄阳、樊城、枣阳等地名,且大都在湖北,于是认为是“均州”。这种推理是错的。泌阳在南阳的东部,钧州在南阳的东北部,而均州在南阳的西南边,所以不可能是均州。最重要的是,“赵钅遂以马文升家在围中”,马文升的家就在钧州。其实马文升两年前就已经死了,但他的名气非常大,赵钅遂有所顾忌,便放弃了进攻。
⑥马文升:1426—1510年,字负图,别号约斋,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尊称“五朝元老”,时为义军所敬。
⑦樃梅:也称榔梅,武当山树种,果实叫榔梅果。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
⑧《齐民要术》:10卷,北魏贾思勰著,533—544年成书,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贾思勰,青州(今山东省寿光县)人,曾任高阳太守。
193.(396—101)《史部·别史类·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一》
194.(408—295)《史部·杂史类·太平治迹统类①·卷十》
【今文】贾耽屯谷城取均州∥余靖 筠州酒税 非“均州”
(396—101)贾耽②,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③,举明经,补临清尉。上书论事,徙太平。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④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408—295)壬辰,靖⑤落职监均州⑥酒税。
【注释】
①《太平治迹统类》:原40卷,《四库全书》选为30卷,宋彭百川撰,记述宋太祖至宋钦宗九朝典故。彭百川,字叔融,四川眉山人,事迹不详。
②贾耽:730—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
③天宝中:750年左右。
④梁崇义:?—781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部下为将。盘踞在襄、汉间年久日深,对抗朝廷,后自杀。
⑤靖:余靖(1000—1064年),北宋官员,“庆历四谏官”之一。1036年5月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与尹洙、欧阳修同被贬,降职为监筠州酒税。
⑥均州:《四库全书》原文为“均州”,误,应为“筠州”。
【提示】均州 钧州 筠州
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原址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附近,古有“三阳(郧阳、襄阳、南阳)腹地”之称,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修建丹江口大坝,古均州城被淹没。今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
钧州:河南省中部。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阳翟有钧台改称钧州。明朝避神宗朱翊钧讳更名为禹州,“因夏禹旧都故也”。均州至钧州400公里。均州与钧州搞混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均”“钧”形似,二是都为军事要塞。
筠州:有二,一在江西,以地产筠篁得名,治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市),后改瑞州;一在四川筠连县。湖北均州距江西筠州一千公里,混淆的原因是“均”“筠”音同,形似。
195.(408—983)《史部·杂史类·钱塘遗事①·卷三》
196.(409—415)《史部·杂史类·弇山堂别集②·卷三十二》
【今文】赵方威名 武当山∥明周定王朱橚葬钧州 非“均州”
(408—983)赵方威名 赵方③,嘉定年间为淮阃④,威望表耸。金人相戒不敢犯边,皆以“赵爷爷”呼之。貌古怪,两眼高低,一眼观天,一眼观地,人皆望而畏之,不敢仰视。一日浴汤,伏事底窥见一巨蛇蟠于桶中,皆不敢漏泄。一夕之鼓不鸣,诘朝申举,当更军人自分必死。及执覆,谓有巨蛇蟠于鼓,故不敢近,以故皆谓蛇之精。镇边数年,一尘不惊。两子六直阁、七直阁,随侍立淮北,人有“六只角”“七只角”之呼,其威名已远畅矣。后欲上武当山烧香,上真⑤降笔曰:“襄阳赵方,欲上武当。酆都⑥小卒,不请⑦烧香。”
(409—415)周定王橚⑧ 太祖第五子,母高皇后。辛丑年⑨九月初九日生,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封吴王,十一年正月初一日改封周王,十四年十月之国河南开封府。二十二年弃国来凤阳,迁之云南,未行,还国。建文元年窜云南,寻锢京师,五年复之国。永乐十九年以嫌上还三护卫。洪熙元年闰七月二十日薨,在位五十六年,寿六十三,葬均州⑩之明山。
【注释】
①《钱塘遗事》:10卷,元刘一清撰。其书虽以钱塘为名,而实记南宋一代史事。刘一清,宋遗民,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平不详。
②《弇山堂别集》:100卷,明王世贞撰,名曰“别集”,却非诗文集,而是一部历史著作。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弇州山人,明代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人,嘉靖进士,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明著名文学家。
③赵方:?—1221年,字彦直,潭州衡山人,南宋名臣。金人非常惧怕他,呼其为“赵爷爷”。
④阃:音kǔn,统兵在外的将军。
⑤上真:真仙。
⑥酆都:地狱,阴界,俗传为冥府所在。酆:音fēng,迷信传说指阴间。
⑦不请:不必。
⑧周定王橚:朱橚(1361—1425年),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曾著《救荒本草》。
⑨辛丑年:1361年。
⑩均州:误,应为“钧州”。明山:今禹州市无梁镇境内老官山。
197.(410—391)《史部·杂史类·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一》
198.(410—421)《史部·杂史类·弇山堂别集·卷九十三》
【今文】张聪 均州判官∥王瑞 送玄武神像至武当山
(410—391)金英①者,正统中司礼太监也,王振没,掌监事。景帝以其擅权,恶之,命言官论其家奴郭亷、赵显多支浙盐,谪戍边卫。复以运使吴方受嘱,勒为民。复以锦衣卫校尉结英,冒升百户,于午门外探听各处事情抵英,论斩。复调御史谢琚为吉安府推官,降给事中张聪②为均州判官,御史宋为安福县典史,俱坐英事。
(410—421)闰七月③,御用监王瑞等齎④送玄武神像之武当山,奏带随行官舍勇士人匠八十余人,及用黄马快船六十余艘。给事中寗举、监察御史顾潜等交章⑤谏止⑥,不允。吏部尚书倪岳、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言之尤力。上曰:“卿等所言,具见忠爱,但事既举行,难以中止。差去官员人等,不许沿途生事扰人,已有敕严加戒谕矣。”
【注释】
①金英:1394—1456年,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时太监。永乐末年大约三十岁,升任司礼监右监丞。此段事发于明代宗朱祁玉时期。
②张聪:生卒年不详。此张聪乃明景泰帝(1449—1457年)朱祁钰在位时的张聪,非70年后嘉靖三年(1524年)时参与“大礼仪之争”的张聪。
③闰七月: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闰七月。
④齎:音jī,通“赍”。赍送:赠送。
⑤交章:官员交互向皇帝上书奏事。
⑥谏止:规劝,阻拦。
199.(426—286)《史部·诏令奏议类·唐大诏令集①·卷四十三》
200.(446—454)《史部·传记类·名人之属·金佗稡编②·卷十八》
【今文】宜城公主嫁均州司仓裴巽∥均州改隶奏议
(426—286)义安郡主适③裴巽④制⑤
鸾台⑥:“皇太子第二女义安郡主⑦,重月降辉,发春扬彩。四德淳茂,六行恭修。岁在结缨,时方纳币。均州司仓裴巽,门胄清显,风范昭明,既谐委雁之祥,宜缛盘螭之礼。郡主可出适巽⑧,仍以今月十四日成礼。所司准式。”
(446—454)乞襄阳路仍作京西路申都督府劄子⑨
检校少保、镇宁崇信军节度使、荆湖南北襄阳府路招讨使岳飞⑩劄子:“契勘襄阳、唐、邓、随、郢、金、房、均州、信阳军,元系⑪京西南路,今来收复已久,合仍旧贯。欲乞改襄阳府路依旧只作京西南路,庶得路分速归旧制,以称朝廷正名责实,不忘中原之意。伏候钧旨。”
【注释】
①《唐大诏令集》:130卷,北宋宋敏求编,唐代皇帝诏令汇编。宋敏求(1019—1079年),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龙图阁直学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②《金佗稡编》:28卷,南宋岳珂撰,岳飞传记资料汇编,为辩岳飞之冤而作。岳珂的别墅在嘉兴金佗坊,故名。岳珂(1183—1243年),字肃之,号亦斋,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之孙,岳霖之子,累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③适:女子嫁人。
④裴巽:?—726年,先娶唐中宗李显之女宜城公主(初作义安郡主),公主病逝后娶唐睿宗之女薛国公主(时称清阳公主)。曾任均州司仓参军。巽:音xùn。
⑤制:皇帝的命令。
⑥鸾台:光宅元年(684年)由门下省改置。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
⑦义安郡主:唐中宗第二女宜城公主。唐中宗初封她为义安郡主,嫁裴巽。
⑧适巽:嫁给裴巽。
⑨劄子:宋代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
⑩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本奏疏拟于1136年左右。
⑪元系:原意为“世系”,此处指“原本就隶属于”。
201.(449—471)《史部·传记类·宋名臣言行录①·别集上卷十一》
202.(456—671)《史部·传记类·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②·卷十一》
【今文】向子忞 均州通判∥李友州 均州人
(449—471)向子忞③,字宣卿,以伯永嘉郡王宗良恩任登仕郎。政和七年④,调华州兵曹。宣和六年⑤,中山府录。七年,辟府属。靖康初,丁父忧⑥,吉⑦,除⑧均州倅⑨,未上,摄真州。吕相荐于高宗,召对,加直秘阁兼淮东帅。金来退保河南,坐降一官,时建炎四年也。知江阴军,从驾还,过明州,就知本州,丐守道州。绍兴初,朱胜非出督檄为参谋,摄洪帅,论者以激曹成之变,降官罢居数载,祠主管。
(456—671)李友竹,均州人,以孝名。崇祯十六年⑩,闯贼陷城,被执,不屈死。见《一统志》。
【注释】
①《宋名臣言行录》:75卷,南宋朱熹、李幼武撰,编选散见于文集、传记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迹,共收入两宋人物225人。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②《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12卷,舒穆禄·舒赫德等编。1775年,乾隆皇帝念明季殉节诸臣各为其主,义烈可嘉,将明惠帝建文靖难及晚明殉节诸臣的事迹汇编成书。舒穆禄·舒赫德(1710—1777年),字伯容,号明亭,满洲正白旗人,累迁至翰林院掌院学士,晚年任文渊阁领阁事。
③向子忞:1107—1165年,字宣卿,河南开封人。忞:音mǐn。
④政和七年:1117年。
⑤宣和六年:1124年。
⑥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
⑦吉:吉礼,祭祀之礼,古五礼之一。
⑧除:任命,授官位。
⑨均州倅:均州通判,副职,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北宋时期,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
⑩崇祯十六年:1643年。
203.(460—619)《史部·传记类·闽中理学渊源考①·卷六十一》
204.(465—310)《史部·载记类·十国春秋②·卷三十五》
【今文】黄仰槐 均州太守∥前蜀高祖王健 武当山
(460—619)提举黄仰槐先生廷楫
黄廷楫③,字才远,号仰槐,晋江人。少受《易学》于蔡东洛、易愧虚二先生。丙午乡荐,授浙江处州推官,在郡精心谳狱,历湖广均州守。时嘉靖末年④,祷祈祀事,荐币设场无虚日,廷楫虔躬应之,礼有叙而民不扰。旋左迁贵州断事,至则兼署郡邑篆,声绩复自裒然,擢云南提举。甫及期,遂挂冠。廷楫历官五邑,以名义自持。性孝友,甫七岁,父槐东公没于齐,闻讣哀踊,识者异之。性好书,晚慕赵特峰家学,假所纂之书录之,至忘年云。《何镜山集》。
(465—310)高祖本纪上
高祖姓王,名建⑤,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为人隆眉广颡,龙睛虎视,机略拳勇,出于流辈。先世故为饼师。建少年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常葬父,发地数尺而瘗,棺辄跃出,有神人语之曰:“此天子地,汝小民何容卜葬!”建不听,竟葬之,棺复跃出,如是者三,乃克葬。未几,被罪系许昌狱,吏纵之去,亡匿武当山。遇僧处洪,以相术奇建曰:“子骨法甚贵,盍从军自求豹变。”建感其言,因隶军于忠武。久之,节度使杜审权拔为列校,从讨王仙芝,有功。会建所乘马死,剖之得一小蛇于心间,私自异之。
【注释】
①《闽中理学渊源考》:92卷,清李清馥撰。闽中,指福建。理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渊源,指理学各学派的师承关系。李清馥,字根侯,福建安溪人,官至广平知府。
②《十国春秋》:114卷,清吴任臣撰,采五代两宋文献资料,写十国君主事迹。吴任臣(1628—1689年),字志伊,号托园,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史》纂修官。
③黄廷楫:字才远,号仰槐,福建晋江人,官至云南提举,曾任均州太守。
④嘉靖末年:1567年左右。
⑤王建: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年轻时犯罪入狱,被狱吏偷偷放走,藏匿武当山。武当山僧人处弘遇到王建,指点他前去投军。于是,王建到忠武军从军,后逐渐升为队将。
205.(465—366)《史部·载记类·十国春秋·卷三十九》
206.(467—130)《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①·卷二》
【今文】王宗朗以均州城降∥岁贡榔梅 均州太和山
(465—366)王宗朗,本姓全,名师朗,金州人也。唐昭信节度使冯行袭据金州,师朗居戏下为亲校。及王宗贺攻行袭,行袭奔均州,师朗遂以其城降。高祖②嘉其功,赐姓王氏,名宗朗,与诸子辈连文。补金州观察使,割渠、巴、开三州以隶之。居三月,金州复为行袭所取,宗朗不能守,奔成都;已而蜀兵又克金州,仍以宗朗为刺史。武成三年,宗朗奏洵阳县洵水畔有青烟庙,数日庙上烟云昏晦,昼夜奏乐,忽水波腾跃,有群龙出于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或黄、或黑、或赤、或白、或青,有如牛马驴羊之形,大小五十,累累相次行入汉江,却回庙所,往复数里,或隐或见,三日乃止。俄改金州为雄武军,宗朗领本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后主时以罪削夺官职,复其姓名,命桑宏志将兵往讨,已而执归成都,释其罪。久之,病卒。
(467—130)岁贡③樃梅④ 增《本草纲目》:“樃梅出均州太和山。相传真武折梅插于樃树,誓曰:‘吾道若成,开花结果!’后果如其言。今树尚在五龙宫⑤北,樃木,梅实,杏形,桃核。道士每岁采而蜜煎,以充贡献焉。”
【注释】
①《御定月令辑要》:24卷,图说1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丰富、完善、删削明朝的《月令广义》。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清朝著名清官、理学名臣。
②高祖:王建(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县)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③岁贡:每年向朝廷贡献礼品。
④樃梅:也称榔梅,武当山树种,果实叫榔梅果。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榔梅,只出均州太和山。”
⑤五龙宫:武当山建筑最早的八宫之一,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前为金锁峰,右绕磨针涧,地势清幽。历经唐、宋、元、明几代修缮,共建有宫观庙宇850间,规模一度庞大,但现仅存宫门、红墙、碑亭及泉池、古井等景点。
207.(467—167)《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三》
208.(467—364)《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十》
【今文】均州郧乡放獭∥王山人授丹 卢钧
(467—167)放獭① 增②《酉阳杂俎》③:“唐元和末,均州郧乡县有百姓年七十,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将放时,先闭于深沟斗门内,令饥,然后放之。无网罟④之劳,而获利甚厚。令人抵掌呼之,群獭皆至,缘衿藉膝⑤,驯若守狗。”(www.xing528.com)
(467—364)王山人授丹 增《太平广记》⑥:唐卢钧⑦为均州刺史,常于郡后山斋养性。忽一人逾垣⑧而入,云:“王山人也。公之贵,位极人臣,而有沉绵之疾,故相救。”以丹一粒与之。后,公还京,山人复至,云:“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午时,可令一道士于万山顶相候。此时君节制汉土,当有月华相授,勿衍期也!”公后出镇汉南。至期,命道士牛知微五日午时登万山之顶。山人在焉,以金丹十粒,令授于公,曰:“当享上寿,无忘修炼。伫⑨还蓬宫耳!”
【注释】
①獭:水獭,哺乳动物,脚短,趾间有蹼,体长七十余厘米。昼伏夜出,善游水,食鱼、蛙等,毛棕褐色。
②增:增订。
③《酉阳杂俎》:30卷,唐段成式撰,笔记小说集。段成式(803—863年),字柯古,晚唐邹平(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人,唐代著名志怪小说家。
④网罟:捕鱼的工具。罟:音gǔ,渔网。
⑤缘衿藉膝:坐卧在腿上,扯着衣衿领。形容獭忠诚、听话,与主人之间关系亲密。
⑥《太平广记》:500卷,古代文言小说的第一部总集。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因为此项工程始于“太平”年号,收录又广,故曰《太平广记》。
⑦卢钧:778—864年,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人。唐朝后期岭南节度使,曾任均州刺史。
⑧垣:音yuán,院墙。
⑨伫:原文为“佇”,等待。
209.(467—504)《史部·时令类·御定月令辑要·卷十六》
【今文】九仙子 均州
(467—504)增《本草纲目》:“九仙子,出均州太和山。一根连缀九枚,大者如鸡子①,小者如半夏②,白色。叶如乌桕叶,而短扁不圆。每叶桠③生子枝,或一或二,袅袅下垂。九月采根。”
【注释】
①鸡子:鸡蛋。
②半夏:中药名。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
③桠:音yā,同“丫”。
210.(468—410)《史部·元和郡县志①·卷二十四》
211.(468—410)《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212.(468—411)《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213.(468—411)《史部·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四》
【今文】唐山南东道均州概况 武当县 郧乡县 丰利县
(468—410)(468—410)(468—411)(468—411)均州,武当。下。开元户九千八百五十九。乡二十。元和户八千一百八十二。乡二十。汉南阳郡武当县地也,因山为名。永嘉之乱,雍州始平郡流人出在襄阳者,江左因侨立始平郡以领之,寄理襄阳。宋孝武帝割武当县以隶之。后魏改始平郡为武当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均州。
八到 西北至上都九百里。东北至东都八百八十五里。东至邓州二百四十里。东南水路至襄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三百六十里。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三十里。贡、赋。开元贡:麝香、山鸡、皮毛。赋:绢、布、绵、麻。
管县三 武当,郧乡,丰利。
武当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延岑起兵于此,后遂空废。宋元嘉末,移县理延岑城。贞观十五年,于此置均州。武当山,一名参山,一名太和山,在县南八十里。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乃阴长生于此得仙。汉水,去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即《禹贡》云“又东为沧浪之水”。盐池,在县东南百里。池水四周,上生紫气。池左右草木十余里,气所染著,上如雪霜,尝之盐味,土人谓之盐花。
郧乡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三里。本汉钖县,钖,音羊。古麇国之地也,《左氏传》曰“楚潘崇伐麇,至于钖穴”是也。汉钖县属汉中郡,晋武帝改钖县为郧乡县,隋初属均州,后隶房州,贞观又改属均州。西山,今名宝盖山,在县西南三里。其山南临汉水。汉水,西自丰利县界流入,南去县三里。东有涝滩,冬即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净滩,夏水急迅,行旅苦之。歌曰:“冬涝夏净,断官使命。”
丰利县,东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文帝改南上洛郡为丰利郡,又立丰利县。隋以丰利县属金州,贞观八年改属均州。钖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相传以为仙灵所居。
【注释】
①《元和郡县志》:40卷,唐李吉甫撰,唐代地理总志,撰于元和年间。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政治家、地理学家。
214.(470—283)《史部·地理类·太平寰宇记①·卷一百三十一》
215.(470—362)《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6.(470—362)《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7.(470—363)《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8.(470—364)《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219.(470—365)《史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
【今文】沧浪之水非渔父作∥唐山南东道 均州概况
(470—283)汉水,一名沔水,西自汉川县流入。刘澄之②《永初山川记》云:“沔口,古文以为沧浪水,即屈原遇渔父所云‘沧浪之水清’是也。”按《韩诗外传》③:“孔子闻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知是古歌,非渔父所作,盖讽之。
(470—362)(470—362)(470—363)(470—364)(470—365)
均州④,武当郡。今理武当县治。《禹贡》豫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其地并属楚。《史记》:“秦昭王三十五年置南阳郡。”其地属焉。在汉为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在荆州部。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齐永明七年于今郧乡县置兴郡。《舆地志》云:“梁武帝以此郡为南始平郡,复有武功、武阳二县,仍属南雍州。太清元年于梁州之齐兴郡置兴州。”后魏废帝元年改兴州为丰州,所因以丰城为名。后周武成元年自今郧乡城移于延岑城,即今理是也。隋开皇三年罢郡,丰州不改;五年改丰州为均州,因界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州,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将延岑所筑。义宁二年割淅阳郡之武当、均阳二县置武当县,又置平陵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均州,七年省平陵县,八年省均阳入武当,其年以丰州之郧乡、堵阳、安福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均州,又省堵阳、安福二县,以武当、郧乡二县属淅州;八年废淅州,又以武当、郧乡二县置均州,又废上州,割丰利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贞观五年,敕均、房二州隶山东南道(误,应为“山南东道”。编者注)。
元领县三。今二:武当,郧乡。一县废:丰利。入郧乡。
州境 东西三百六十六里,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东北至长安九百五十四里。东至邓州二百四十四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七百三十二里。北至邓州内乡县二百六十八里。东南至襄州三百七十六里,水路三百六十二里。西南至房州三百七十二里。西北至商州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四十四里。东北至邓州三百四十四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三千七百。皇朝户主三千七百九十二,客三千八百二十七。
风俗《汉书·地理志》:“汉中风俗与汝南郡同,有汉江川泽山林,少原隰,多以刀耕火种。人性刚烈躁急,信巫鬼⑤,重淫祀,尤所好楚歌。”
人物 无。
土产 鹿脯,今贡。羚,旧贡。麝香,山鸡皮,葳蕤,椒,蜡。
武当县,旧八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取武当山以名。县旧治延岑城,唐显庆四年移于今所。
武当山,一名太和山。《武当山记》云:“区域周回四五百里,中央有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清霄盖其上,白云带其前,日必西行,夕而东返,则惟其常,谓之朝山,盖以重朝揖之主也。”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广圆三四百里,山高垅峻,若博山香炉,苕亭峻极,干霄出雾。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有于此山学者,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陶弘景《玉匮》云:“太和山形南北长,高大有神灵,栖凭之者甚多。太和山虽在南阳界,而去洛阳甚近,度轘辕南阳界而北趋鲁阳便得至焉。”又《南雍州记》云:“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阴君内传》云:“尹,字长生。入武当升仙。”
石阶山。隋《图经》云:“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登之度世。陶先生谓之‘西岳佐命’是也。”
女思山。汉武当长来郡女(有文本为“邵女”。编者注),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女即来歙曾孙也。
三夫人亭,亭若博山香炉。
古塞山,在今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今城所据之山峻险,按今名大寨山是。
三王城。前汉末,王匡、王鳯、王常所筑,各一城,今号三王城。
社树。隋《图经》云:“南阳武当门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郡,伐之,言有大蛇从树腹中坠下,粗数围,长三丈,群蛇数十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未伐树前,曾见梦于欣,(欣)不之信,后欣果死于治所。”
郧乡县,西一百十三里。旧八乡,今五乡。古糜国之地,《左氏传》曰:“楚潘崇(原文为“荣”,误。编者注)伐麇,至于钖⑥穴。”汉初置钖县。按《地记》云:“汉中郡之东界有钖县,即古之钖穴也。”汉置钖县属汉中郡,今县城即汉理。晋太康五年改钖县为郧乡县。梁代志云:“其地出猫牛、沙牛。”
兜牟山,在县东十里。即汉中郡与南阳郡分界处。
西山,今名宝盖山。《水经注》云:“郧乡有西山,山有虾蟆石,仓卒看之与真不别。”山北有崖,傍观之,有一穴甚明,传道为星牖。
狼(误,应为“很”或“佷”。编者注)子山。隋《图经》云:“山临汉水,山边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四字犹可识,云‘元⑦、田、中、邱’,两字不可识。山下有狼子冢,为水所坏,今成小洲,亦为狼子葬父之所。”
渚水,在县西六十里,有渚水。汉《地志》⑧注云“渚水入于汉,俗名阙”,是。
寒泉水。《水经注》(原文为“注水经”,误。编者注)云:“汉水又东,谓之涝滩,冬则水浅,而下多大石。又东为静滩⑨,夏水急盛,川多湍洑,行旅苦之,故谚曰:‘冬涝夏静,断官使命。’言二滩阻碍也。”
沧浪洲。隋《图经》云:“汉水出琵琶谷至沧浪洲,即渔父棹歌处。庾仲雍《汉记》云谓之千龄。”亦通名沧浪水,又东经龙巢山下。
废丰县⑩,西二百四十里。元阙。乡本汉长利县地,后汉省。晋复立,太康五年改长利为钖县,所属不改。宋于此侨置南上洛郡,属梁州。后魏分钖县置丰利县。按《荆州图副》云:“丰利、熊川、阳川三县,即武当之地。”唐武德元年置上津郡于此。贞观八年废郡,以县属均州。皇朝乾德六年并分郧乡县。
钖义山,一名天心山,在县东北六十五里。道书《福地志》云:“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十余丈。山高谷深,多生薇蕨,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揺也。”
【注释】
①《太平寰宇记》:200卷,北宋乐史撰,记述宋朝疆域版图,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乐史(930—1007年),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省)人,仕宦60余年,官至水部员外郎,曾任职商州,宋代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
②刘澄之:1853—1919年,字逸上,号印心,清末民初鹿邑县城南刘凤舞寨(今属郸城县汲水乡辖)人,豫皖间著名书画家。
③《韩诗外传》:10卷,汉初韩婴撰,一部记述古代汉族史实、传闻的著作。
④均州:唐朝时期,均州隶属于山南东道,有武当郡,下设武当、郧乡、丰利三县。
⑤鬼:《四库全书》原文为“儿”,应为“鬼”。
⑥钖:原文为“锡”,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统一为“钖”,音yáng,原意为马头上的饰物,地名指钖国、钖县、钖治等。今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有钖义山。
⑦元:原文为“玄”。清朝为了避康熙皇帝玄烨“玄”字的讳,改为“元”。
⑧《地志》:原文为“汗池”,误,应为“地志”,指《汉书·地理志》。
⑨静滩:《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为“净滩”。
⑩丰县:丰利县,西魏置,为丰利郡治。治所在今陕西省白河县南。
220.(471—296)《史部·舆地广记①·卷八》
221.(471—296)《史部·舆地广记·卷八》
【今文】北宋京西南路 房州、均州概况
(471—296)(471—296)下 房州 春秋时为麇、庸二国。战国属楚。秦、二汉属汉中郡。魏置新城郡。晋、宋、齐、梁因之。西魏置光迁国。后周国废为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州为房州。州废,置房陵县。唐武徳元年曰迁州,贞观十年州废,自竹山徙房州治此,天宝元年曰房陵郡。皇朝雍熈三年升保康军节度。今县三:
上 房陵县 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即此。二汉属汉中郡。魏置新城郡,以孟达为太守。达叛附蜀,司马宣王讨平之。西魏置光迁国。后周郡、县并改为光迁。隋置房陵郡。唐贞观十年改县曰房陵,为房州治焉。武后废中宗为卢陵王,迁之于此。故永清县,本房陵县地。后魏分置大洪县。后周改焉。隋属房陵郡。唐属房州。皇朝开宝中省。
下 竹山县 故庸国,尝从周武王伐纣,《牧誓》所谓“庸、蜀、羌、髳”。二汉为上庸县,属汉中郡。魏分置上庸郡。晋、宋因之,后废。梁置安城县。西魏改为竹山,置罗州。隋开皇初改为房州,大业初州废,属房陵郡。唐武徳元年置房州,贞观十年徙治房陵。故上庸县,亦汉上庸县地。梁置新丰县。西魏改为上庸。后周改曰孔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曰上庸,属房陵郡。唐属房州。皇朝开宝中省。有白马塞山,孟达尝登之,叹曰:“此金城千里!”
上 均州 春秋时属麋。战国属韩。二汉属南阳、汉中二郡。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置始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兼置兴州。后周改曰丰州。隋开皇初郡废,改州为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唐武徳元年置均州,天宝元年曰武当郡。今县二:
上 武当县 二汉属南阳郡。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隋开皇初郡废,置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唐复置均州。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所据之山高峻险峭,今名大塞山。有武当山。
上 郧乡县 本汉锡县地,属汉中郡。魏属魏兴郡。晋太康三年置郧乡县。宋因之。隋属淅阳郡。唐属均州。有锡穴,《左传》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麋(应为“麇”。编者注),“至于锡穴”是也。丰川县,本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梁置南上洛郡。西魏改郡曰丰利,而分钖置丰利县。后周郡废。隋以县属西城郡。唐属均州。皇朝乾徳六年省入郧乡。
【注释】
①《舆地广记》:38卷,北宋时期欧阳忞撰,述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欧阳忞,欧阳修族孙,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地理学家,生卒年不详。
222.(471—800)《史部·总志之属·方舆胜览①·卷三十》
223.(472—228)《史部·总志之属·明一统志②·卷八》
【今文】常德府龙阳县沧浪水∥范仲淹子范纯粹知均州
(471—800)沧浪水 在龙阳县③二十里,浪水与沧水④合,故名沧浪水。《寰宇记》云:“在武陵县西二水合流。”《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乃渔父濯缨之处。
(472—228)范纯粹⑤ 仲淹⑥子,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⑦。时五路出师无功,神宗欲再举,纯粹言“公私大困,根本可忧”⑧,遂止,入为右司郎中⑨。哲宗立,以龙图学士⑩出知庆州,后以元祐党夺职⑪知均州。徽宗时累知永兴军,以徽猷阁待制⑫致仕⑬。
【注释】
①《方舆胜览》:70卷,南宋祝穆撰,南宋地理类书籍,记载临安府所辖地区人文。祝穆(?—1255年),少名丙,字伯和,祖籍江西婺源,师从朱熹,南宋著名学者。
②《明一统志》:90卷,原名《大明一统志》,李贤(1408—1467年)、彭时(1416—1475年)等奉敕修撰,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字原德,谥文达,河南邓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大学士。
③龙阳县:明朝隶属湖南常德府。今湖南省汉寿县龙阳镇仍存沧浪村。
④沧水:源出湖南常德县沧山,东北流至汉寿县西与浪山水合,曰沧浪水。
⑤范纯粹:1046—1117年,字德孺,北宋官员。范仲淹第四子,出生于河南邓州,以荫入仕,性沉毅,有干略。
⑥仲淹: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⑦转运判官:全称“转运司判官”,宋代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⑧“公私大困,根本可忧”:官府百姓都很困苦,国家的根本值得担忧。
⑨右司郎中:唐置。宋神宗时为正六品,领兵、刑、工部案、钞房事。
⑩龙图学士:全称“龙图阁学士”,正三品,多以特恩加赐内外官,带此职可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
⑪夺职:削职,免职。
⑫徽猷阁待制:从四品,属侍从贴职。
⑬致仕:交还官职,退休。
224.(472—854)《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三十四》
225.(473—238)《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今文】张三丰∥均州建置
(472—854)张三丰① 居宝鸡县②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山③等置棺殓讫④。临葬⑤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游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
(473—238)均州 在府城西北三百九十里。《禹贡》:豫、雍二州之域。春秋属麇。战国属韩及楚。秦汉为武当县,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后魏置武当郡,寻废。南齐置始平郡,后改齐兴郡。梁兼置兴州。后周改曰丰州。隋初废郡,改州曰均州;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淅阳郡。唐初复置均州,天宝初改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宋置武当军。元复为均州。皆治武当县。本朝省县入州,编户二十九里。
【注释】
①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一说为君宝),别号葆和容忍,文始派传人,传说生于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善书画,工诗词。另有版本记述:张三丰,
1264年出生于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名子冲,一名元实,三丰其号。据专家统计,关于张三丰版本多达二十几种。作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②宝鸡县:位于陕西省西部,西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相邻。2003年3月,撤销宝鸡县,将原宝鸡县划归宝鸡市陈仓区、金台区管辖。
③杨轨山:传说为张三丰弟子。此文记述张三丰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辞世。而《明代全真高道录》将张三丰辞世时间大为提前:“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三丰念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居武当搜奇揽胜。见遍山宫观皆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张振洋、叶阳、张景涛、孙碧云等,张守清也得与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④殓讫:给死者穿好衣服,入棺。
⑤临葬:亲临葬礼。表示亲临现场,证明事件的真实性。
226.(473—239)《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227.(473—240)《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今文】均州山水
(473—239)太岳①太和山 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十七峰②、三十六岩、二十四洞、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又名太岳山。真武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改名太和。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栖止③修炼,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又更名武当山。本朝永乐中营建宫馆一新,复改今名。石阶山 在太和山,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福地》:有救穷草,冬夏不枯,月食④三寸,绝谷不饥。女思山 在太和山,汉来歙⑤曾孙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母,思慕而死,遂葬于此。外朝山 在太和山后,诸山皆朝拱太和山,唯此山外向。鸡鸣山 在太和山之西。牛头山 在均州城东北五十里,其山高险,昔人曾于此置关,上有一石,形如油瓶,名油瓶关。大观山、小观山 俱在均州东南汉江中。
(473—240)均水 在均州。前汉《地理志》:“丹水东流入均水。”沧浪水,在均州北四十里,即《禹贡》沧浪之水。磨针涧 在太和山北。真武修炼久之,未契玄元,亟欲出山,至此涧,忽遇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妪曰:“为针耳。”曰:“不亦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即返岩精修,卒得上道,因名曰“磨针涧”。龙井 在太和山。甘露井 在太和山南岩宫前。甘泉 有二:一在府⑥城西南七里,一在太和山后。金泉 在均州治,宋王齐作记。白花泉 在太和山。参斗泉 在均州东,其水汲之,虽千人不减。不汲亦不増。相传参、斗二星下临,因名。
【注释】
①太岳:原为古山名,即霍山,亦称霍太山,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南。《图经》以武当山为太岳,“武当山,一名太岳”。《武当山赋并序》曰:“予观此山,去天咫尺,名曰‘大岳’”。《武当福地总真集》记:“武当山,一名太和,一名大岳。”
②二十七峰:应为“七十二峰”。
③栖止:寄居,停留。
④月食:《太平寰宇记》为“日食”。
⑤来歙:?—35年,字君叔,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名将、战略家。
⑥府:襄阳府。明代,均州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228.(473—253)《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
229.(473—316)《史部·地理类·明一统志·卷六十二》
【今文】沧浪山 狼子山∥周应规 董役武当山
(473—253)山川 龙门山 在府①城南七十里。有二崖对峙如门,水从中出。黎子山 在府城东一百里,昔人曾置关于此,因呼为黎子关。沧浪山 在横山,似舟②,中生仓鬲,产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钖义山 在府城。一名天心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相传列仙所居。山高谷深,生薇蘅草,有风不偃,无风自摇。狼(误,应为“很”或“佷”。编者注)子山 在府城,临汉水,其旁凿石作六字,皆方一尺,可识者“玄、田、中、立”③四字,下有狼子塚,为水所坏,成小洲。古寒山④ 在府城东南,战国时楚城此以备秦,今名大寒山⑤。天马山 在府城治南,又名天马崖,旧传崖崩出“天马王”三字。宝盖山 在府城西南二里,又名西山,上有石虾墓,仓卒视之,与真无异。山北有崖,旁视之,一穴甚明,号星牖⑥。
(473—316)周应规 华容⑦知县,廉介守己,仁惠恤民,振起士风,尽除吏弊。时营造方殷⑧,区画科条⑨,民不告劳。后董役⑩武当山,疾卒。民哭之,如失父母。
【注释】
①府:郧阳府。
②“在横山,似舟”:《郧阳府志》为“在城内,形横似舟”。
③“玄、田、中、立”:《太平寰宇记》清代刻本为“元、田、中、邱”。
④古寒山:《太平寰宇记》为“古塞山”。
⑤大寒山:《太平寰宇记》为“大寨山”,《郧阳府志》为“大塞山”。
⑥星牖:山洞岩穴中透光的小孔。“星牖”一词来源于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星牖月窗》:“凡山洞岩穴,有窍通明,小者曰星牖,大者曰月窗。”在“星牖”一词中,星表示“小”,牖表示“窗”。星牖表示很小的窗子,与“月窗”相对。牖:音yǒu。
⑦华容:华容县。明代华容县属岳州府(今湖南省岳阳市)。
⑧方殷:原意为“正当剧盛之时”,此为“民风好,百姓殷实”。方:时间副词,正,正当。殷:富裕,富足。
⑨区画科条:建立健全法令条文。区画:筹划,安排。科条:法令条文。
⑩董役:监督劳作。
230.(476—91)《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①·卷一百》
231.(480—263)《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
【今文】明张三丰∥均州沿革
(476—91)明张三丰② 平阳人,有仙骨,修髯如㦸,肤如冰雪,路逢美姝③,自称麻姑④,教以服四味龙芽⑤。后游武当山,登祝融峰,嚼梅花满口,朗诵《南华·秋水》篇,观潮上日出,大叫曰:“云海荡我心胸。”明太祖咨以时务,曰:“惟本忠孝。”后成祖遣胡濙物色之,终莫能得。
(480—263)均州⑥ 在府西北三百九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东至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郧阳府郧县界五十里,南至谷城县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河南南阳府内乡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光化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郧阳府房县治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南阳府淅川县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郧县治一百十里。战国时谓之均陵,属楚地。汉置武当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宋侨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武当郡。北周移丰州来治。隋开皇初郡废,改丰州为均州;大业初州废,属淅阳郡;义宁二年复置武当郡。唐武徳元年仍曰均州;贞观元年州废,属淅州,八年复置;天宝元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复为均州,属山南东道;天祐二年徙武定军来治,三年废。亦曰均州武当郡,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升为武当军节度。元曰均州,初属湖北道宣慰司,至元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洪武初省武当县入均州,属襄阳府。本朝因之。
【注释】
①《大清一统志》:424卷,清和珅等奉勅编纂,清代官修地理总志。自康熙时起,清朝廷前后编辑过3部“一统志”:康熙《大清一统志》,342卷,蒋廷锡主持,1743年修成;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500卷,《四库全书》本424卷,和珅主持,1784年修成;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560卷,穆彰阿主持,1820年修成。
②张三丰:关于张三丰籍贯的记载很多,有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等数十处。本书(472—854)介绍为宝鸡人。
③美姝:美女。姝:音shū,美女。
④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道教神仙谱系人物。
⑤龙芽:茶名。亦指竹笋。
⑥均州:清代均州属安襄郧荆道襄阳府管辖。
232.(480—264)《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
233.(480—267)《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
【今文】沧浪书院 南阳书院∥清襄阳府均州 山川
(480—264)均州学 在州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初,因宋元旧址重建,入学额数十二名。岘山书院,在襄阳县治南,旧为昭明书院废址,明万历中建。又:枣阳县有沧浪书院,在县东一里,旧名濯缨亭。均州有南阳书院,在州治南门内,本朝康熙十一年建。各州县并设有义学①、社学②。
(480—267)武当山 在均州南一百里。《水经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篸③上山,又曰仙室。《荆州图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元和志》:“武当山高二千五百丈,周回五百里,阴长生于此得仙。”《寰宇记》:“中央一峰名曰参岭,高二十余里,望之秀绝,出于云表,清朗之日,然后见峰顶。”《南雍州记》云:“武当山学道者常数百,相继不绝,若心有隆替,辄为百兽所逐。又云:山有石门、石室,相承云尹喜所栖之地。”《明统志》:“山有二十七峰④、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其中一峰最高者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永乐中营建宫馆,改名大岳太和山。”按《寰宇记》:“有三夫人峰,亦武当三峰之一。”女思山 在均州南一百里。《寰宇记》:“汉武当长来群⑤女,嫁为河内张德子妇,随夫还,至此山,南望其父,思慕而死,即葬此山。”石阶山 在均州南一百里。《隋书·地理志》:“武当有石阶山。”《寰宇记》:“石阶山一名华岳地肺,一名肺山。”杜光庭《洞天福地记》云:“西北角有大松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陶隐居谓之西岳佐命。”方山 在均州北十五里。又北三十五里为龙门山,相近有石鼓山。又北十里为青崖山、牛头山。又北六十里为远山。大观山,在均州东南三十五里,下有小观山。龙巢山 在均州东南六十里。《水经注》:“龙巢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木,隆冬不凋。”龙山 在均州东南七十里,下即均水口。长山 在均州西南。《唐书·冯行袭传》:“均之右,有长山,当襄阳贡道。”
【注释】
①义学:也称“义塾”。旧时靠公款或私资举办的免费学校。对象多为15岁以下贫寒子弟,免费上学。
②社学: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设立的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
③篸:音cēn,参差不齐,或通“簪”,非“参”。清《水经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陈桥驿(1923—2015年)《水经注校证》上都为“篸”。
④二十七峰:应为“七十二峰”。
⑤群:误,应为“邵”,一作“郡”。
234.(480—284)《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一》
235.(480—304)《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二》
【今文】沧浪亭位置 均州东门外∥清 郧阳府概况
(480—284)龙王庙 在均州东门外,沧浪亭北济渡处。
(480—304)郧阳府 在湖北省治①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东西距七百十里,南北距四百里。东至河南南阳府淅川县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陕西兴安州平利县界五百六十里,南至襄阳府均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陕西商州商南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襄阳府谷城县界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利县界五百六十里,东北至淅(原文为“浙”,误。编者注)川县界一百三十里。又:西北至商州山阳县界二百八十里,自府至京师二千五百里。
分野②天文翼轸③。分野鹑尾之次④。
建治沿革 《禹贡》梁、荆二州之界。春秋时为麇、庸二国地。战国时为秦、楚二国地。《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九年,割上庸汉北地予秦。”秦为汉中郡地。汉为汉中郡之长利及房陵、上庸诸县。后汉末分南境置上庸、房陵二郡。三国魏以北境置魏兴郡,又改房陵郡为新城郡,与上庸俱属荆州。晋因之,初属荆州,惠帝改属梁州。南北朝宋因之。齐分置齐兴郡,俱属梁州。梁置兴州、歧州,废上庸郡。西魏改兴州为丰州,改新城郡为光迁国。北周国废,丰州徙(乐史《太平寰宇记》:“丰州,周武成元年移治延岑城。按:即今襄阳府均州。”),改歧州为迁州。隋大业初改曰房州,二年改曰房陵郡,属梁州,其北境属淅阳郡,隶豫州。唐武德元年改房陵郡为迁州;贞观十年改曰房州,其北境属均州;天宝初改房州曰房陵郡;乾元初复曰房州,俱属山南东道。宋仍曰房州房陵郡,雍熙三年升保康军,其北境仍属均州,俱属京西南路;绍兴中,房州保康军属利州路,后改为保宁军。元为房州,及均州之郧县属襄阳路。明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明统志》:“郧阳府领县七,郧、房、竹山、上津、竹溪、郧西、保康”),隶湖广布政使司并设抚治都御史。
本朝因之。顺治十六年省上津县,康熙三年属湖北省⑤,六年罢抚治,领县六。
【注释】
①治:治所。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此指武昌府。
②分野: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③翼轸:翼和轸,两个星宿名,均为二十八宿之一,对应地上楚国的分野。郧阳府属于楚国的领域,属于翼、轸。
④鹑尾之次:按十二次划分法,郧阳区域对应周天的区域。
⑤湖北省:始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因位于洞庭湖之北,曰“湖北省”,时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236.(480—307)《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二》
237.(480—318)《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二》
【今文】沧浪山有二 郧县、竹山∥原杰抚郧
(480—307)沧浪山 有二:一在郧县北一百里,一在竹山县北一百里。
(480—318)原杰① 阳城人。成化时刘千斤等为乱,流民逋寇多潜匿秦、楚、蜀三省之交,命杰以户部侍郎出抚。杰遍历山溪,宣朝廷德意,诸流民皆愿附籍,得户十一万三千有奇②。户各授田,用轻则定赋。置郧阳府及析置诸县,择良吏为有司。又置湖广行都司,增兵戍守。以地界三省,事无统纪,请特设抚治。经理周密,措置宏远,由是流人得所,四境乂③安。
【注释】
①原杰:1417—1477年,字子英,阳城(山西省东南)人。明正统年间进士,先后安抚山东、荆襄等地流民,官至右都御史,1477年在南阳去世,终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子太保。
②有奇:还有零头。
③乂:音yì,治理,安定。
【提示】沧浪山
郧阳府境内有两座沧浪山。稍不注意,很容易混淆。
一座位于郧县的北面,即“沧浪水两岸的山”,曰“沧浪山”。根据《大清一统志·郧阳府图》所标示“沧浪水”的位置,沧浪水在“郧县北一百里”,位于龙门山、七龙山、黎子山的北面,郧县与商南界的南面。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郧阳志补》专门补充说明。
郧阳府还有一座沧浪山,位于郧县与竹山县交界处,主峰原名舱浪山,1824米,因“山形似船舱、群山似波浪”而得名。后讹“舱”为“苍”,又名苍浪山,后来又演变为嵢山、沧浪山。《明一统志》:“沧浪山,在横山,似舟,中生仓鬲,产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沧浪公社,今为竹山县双台乡沧浪村。
238.(481—648)《史部·地理类·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三十》
239.(493—69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姑苏志①·卷三十九》
【今文】明宪宗范白金为真武像∥许衮 均州防御判官
(481—648)罗明② 字文昭,南平人。成化进士,授御史,廵按广西。时密诏镇守中官贡禽鸟,抗疏止之。帝范白金为真武像,遣使送武当山③,又疏谏。
(493—695)许衮,字公仪,燕人,雍熙中④为均州防御判官⑤,郡将表其能状,拜太子右赞善大夫⑥,通判⑦苏州。时二浙之地始归朝廷,宿政如棼丝⑧。衮善理之,就进殿中丞⑨。
【注释】
①《姑苏志》:60卷,明王鏊撰,苏州地方志。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授翰林编修,官至吏部右侍郎,明代名臣、文学家。
②罗明:1429—1489年,字文昭,明延平府南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奏请朝廷成立白河县,成化十二年(1476年)获准设县。亲自规划城池楼阁,确定田里、街道走向。
③“帝范白金为真武像,遣使送武当山”:明宪宗用白金铸了真武帝像,想派人运送到武当山崇祀。帝: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1464—1487年在位。
④雍熙中:985或986年。雍熙:宋太宗第二个年号,984—987年。
⑤防御判官:唐玄宗时置,为防御使属官。宋属两使职官,为选人七阶第二阶。
⑥太子右赞善大夫:宋初为文臣迁转官阶,无职事。正五品下。
⑦通判:副职,与州郡长官共同处理政务,有监察官吏的实权。北宋时期,州郡之政皆需通判与长吏签议连署方许行下。
⑧棼丝:乱丝。棼:音fén。
⑨殿中丞: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属京朝官。
240.(503—1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盛京通志①·卷九十二》
241.(511—87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②·卷一百七十》
【今文】张三丰 《琼花诗》∥陈君佐 辞官武当山卖药
(503—19)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洪武初,入武当山修炼,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寂,或游市井,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浩浩自得。书经目不忘,有问之者,终日不答。若与论三教经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行则一日千里,静则瞑(原文为“暝”,误。编者注)目旬日。太祖闻其名,尝遣三山道士③访之,不至。其在扬州咏《琼花诗》云:“琼枝玉树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浪夸。便欲载回天上去,拟从博望借灵槎。”盖自况也。既而,羽化于甘州④张指挥园中,复屡见他处。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⑤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说铃》⑥云:“今西域入贡者,犹见为台吉⑦供养。”云然⑧,皆不可考。
(511—875)明陈君佐,江都人,善方脉。洪武初,为御医。永乐间,弃官着黄冠⑨服,市药武当山中,以《易》卜人吉凶,多奇中。
【注释】
①《钦定盛京通志》:130卷,清阿桂、刘谨之等奉勅撰。清以奉天为盛京。阿桂(1717—1797年),字广廷,号云崖,满洲正蓝旗人,著名将领。刘谨之(1739—1787年),字朴夫,号退谷,方略馆提调,文渊阁校理。
②《江南通志》:200卷,清赵弘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赵宏恩(?—1759年),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黄之隽(1668—1748年),五十三岁中举,康熙进士,翰林院编修、福建督学。
③三山道士:沈万三(?—1376),字仲荣,元末明初商人、巨富。张三丰道家学说及论著中,沈万三为张三丰弟子,号三山道士。
④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
⑤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
⑥《说铃》:1卷,清吴震方编,笔记小说。吴震方,约1694年在世。
⑦台吉:清朝廷对蒙古贵族所封的爵名,分四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
⑧云然:如此说。
⑨黄冠:道士。
242.(511—94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五》
243.(515—75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①·卷八十》
【今文】张古山拜师张三丰∥陈一薦 均州
(511—940)明张古山,颍州②人,生而端重。父母欲为娶妻,不从,入迎祥观③为道士。久之,召为武当山提点④。能言未形事⑤。后入山采药,不知所终。相传张三丰游颍古山,师事之,遂得其术。今迎祥观有混元衣,体制特异,或云三丰所留也。
(515—756)陈一薦⑥,字叔复,临川⑦人。嘉定⑧进士,辟⑨荆湖制幕。王师复蔡,献俘入朝,有旨权⑩均州,未赴,仍督府叅⑪,除江西运判⑫,召为枢密院编修,迁太府少卿,终权礼部侍郎。一荐久处戎幕⑬习兵事,军府文檄皆出其手,人以陈琳方之。
【注释】
①《江西通志》:162卷,清谢旻等监修,陶成等编纂。江西指江西省。谢旻,字肃斋,江南武进人,江西巡抚。陶成,南城人,翰林院检讨。
②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
③迎祥观:此为安徽阜阳迎祥观,坐落在阜阳城西北角,建于明代,占地10余亩,房屋50余间,宏伟壮观。据明嘉靖年间《颍州志》记载:“明初仙人张三丰在此修炼,并留有混元衣。”
④提点:宋始置,明仅置为道教官。武当山提点管理道士,隶道录司。
⑤未形事:未形成、发生的事情。
⑥薦:音jiàn,同“荐”。
⑦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⑧嘉定: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共计17年(1208—1224年)。
⑨辟:选官,授予官职。
⑩权:代理、兼摄。宋朝分权、行、守、试四等,资历较浅者带“权”字。
⑪叅:音cān,同“参”。
⑫运判:全称“转运司判官”,宋代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⑬戎幕:戎幕军府,幕府。
244.(516—44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江西通志·卷一百四》
245.(523—48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①·卷一百七十》
【今文】刘洞诚武当山学道∥王家业武当山治僧救女
(516—441)刘洞诚,安福人,元初学道于武当山。道成,隐居吉安②城西玉泉观。能驱役③鬼神,使之立现。至祷雨治病,其应如响④。
(523—488)王家业 《西安县志》:字子立,万历举人,治均州,大著异声。尝诣⑤武当,道遇游僧数十人,中有稚僧颦蹙⑥,随命拘留众僧而鞫⑦之。乃女随父宦,被僧劫杀而留之为僧者也。审实,尽戮群盗,人称神明。
【注释】
①《浙江通志》:280卷,清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乾隆元年(1736年)总督嵇曾筠具表进呈朝廷,浙江省体例最完整的一部省志。嵇曾筠(1670—1738年),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康熙进士,曾任浙江巡抚、总督。沈翼机,字西园,号澹初,浙江海宁人,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生卒年不详。
②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
③驱役:驱使,役使。
④其应如响:原意指对答迅速。此指求雨作用明显,治病疗效显著。
⑤尝诣:曾到。尝:曾经。诣:去。
⑥颦蹙:皱眉皱额,忧愁不乐。
⑦鞫:审问。
246.(523—53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二》
247.(524—10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八十三》
【今文】高斗枢守郧∥陆寅武当山寻父
(523—539)高斗枢① 《鄞县②志》:字象先,鄞人。崇祯进士,授刑部主事,历迁长沙兵备副使。湖南民不知兵,长沙止③老弱卫卒五百,又遣二百戍攸县,城库雉堞尽圮④。斗枢建飞楼四十,大修守具。临蓝⑤贼艘二百余,由衡湘抵城下,相拒十余日,乃引去。转攻袁州,遣都司陈上才蹑其后,贼亦解去。寻击杀乱贼刘高峰等,抚定余众,诏录其功。巡抚陈睿谟大征临蓝寇,斗枢当南面,大小十余战,贼尽平。累进按察使,移守郧阳。郧被寇十载,斗枢至,甫六日,张献忠自陕引而东。斗枢令游击王光恩及弟光兴分扼之,战屡捷,贼不敢犯。十五年冬,李自成陷襄阳、均州,攻郧阳,四日而去。明年春,复来攻,十余日不克,乃退屯杨溪。斗枢召游击刘调元入城,旬日间,杀贼三千余。自成将来攻,卒不克而去。乃令光恩复均州,调元下光化,躬率将士复谷城,将袭襄阳。闻孙傅庭败,旋师,均州复为贼有。十七年正月,自成遣将路应标等以三万人攻郧,斗枢遣人入均州,烧其蓄积,贼乏食而退。是时,湖南北十四郡皆陷,独郧在。抚治王永祚被逮,众议即任斗枢,而执政擢知府徐启元为右佥都御史代之。加斗枢太仆少卿⑥,还家卒。
(524—105)陆寅 《钱塘县志》:字冠周。运昌孙,圻子。善诗。年十六,圻以牵累系狱,寅从入囹圄,晨夕侍奉。寻得释,圻遂弃家远游,不知所之。寅上事病母,下抚弱弟,克殚心力。母殁后,有人传圻在武当山⑦。寅即日徒步出门,直趋武当,求之不见。随遍觅各省,涉历险阻,十余年不归,然竟不可得。遂入京,丁卯中顺天乡试⑧,明年成进士⑨。以哀慕劳瘁,逾年衉血卒。子邦玠,字勉之,有文名,雍正庚戌进士,官户部主事,卒。
【注释】
①高斗枢: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晋升为按察使,驻郧阳。崇祯十七年(1644年),郧阳受义军围困日久,时局危艰,明朝廷多次下旨委以重任,因路途阻隔,任命文书未能到达。明亡几年后病逝,著有《守郧纪略》。
②鄞县:浙江省东部,2002年撤县设区为宁波市鄞州区。鄞:音yín。
③止:仅,只。
④圮:音pǐ,塌坏,倒塌。
⑤临蓝:临武、蓝山。
⑥太仆少卿:北魏始置,清朝满汉官员各一人,正四品,管理车驾马驼。
⑦有人传圻在武当山:有人传说父亲(陆)圻在武当山。
⑧丁卯中顺天乡试: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年顺天府举行的乡试。
⑨明年成进士:第二年成为进士。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年。
248.(524—41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九》
249.(524—43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浙江通志·卷二百一》
【今文】张悌 武当山羽化∥张柏亭 奉勅建武当山宫观
(524—410)张悌 《续文献通考》①:字信甫,居象山。尝代父受罪得原②,至武当山拜张真人师焉。危坐一榻,脇③不至席者三十年,忽晨起别众而化,人以为尸解云。
(524—436)张柏亭 《两浙名贤外录》:西安人,为元妙观都记④。永乐间,奉勅建武当山宫观,应诏⑤住元天玉虚宫⑥。时遇异人,授以葫芦拄杖各一,常施药并五雷正法救济,祈祷辄验。后还衢⑦,日跨青牛出入,自号葫芦道人。
【注释】
①《续文献通考》:250卷,明王圻撰,所纪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王圻(1530—1615年),字元翰,号洪洲,上海人,任陕西提学使、神宗傅师、中顺大夫资治尹,授大宗宪,明文献学家、藏书家。
②得原:得到了谅解和宽容。
③脇:音xié,同“胁”,两只膀子。
④都记:应为“都纪”,管理道教事务之道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为各府道纪司之长官,从九品,设官不给禄。
⑤应诏:接受皇帝的诏命。
⑥元天玉虚宫:又称“玄天玉虚宫”,道教神仙体系中玉帝的居处。武当山玉虚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0年),规制谨严,院落重重,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
⑦衢:衢州,在浙江省西部。
250.(529—53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福建通志①·卷四十五》
251.(530—8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福建通志·卷五十六》
【今文】田昆知均州 治武当中贵 刘瑾构陷∥义女翁氏救御史
(529—537)田昆② 字景玉,岩③弟。宏治④乙卯乡荐,初授均州知州⑤。值凶岁军兴,多方抚赈。武当山镇守中贵⑥贪虐,昆力制之,为中贵所啣⑦。故事:州官谒⑧山,道士当出迎。他日⑨,中贵令道士不为礼。昆怒,笞之。中贵遂毁醮坛⑩、万岁牌,诬奏昆。逮系⑪至京,逆瑾⑫用事,构成重狱。大理卿燕忠疏雪其冤,削籍归均。人谣曰:“太守忧民困猛虎,直道难容弃如土。”晚隐龙溪之上。
(530—85)翁氏 晋江人,御史庆女也。庆奉勅廵钞四川,不避权贵。又奉勅武当山,献真武眼珠,赐一品服以行。亡何⑬,坐累⑭下狱。庆无子,女诣阙⑯上书请代。仁孝皇后召入宫,留之三月,为宫中女师。人以比缇萦⑯。
【注释】
①《福建通志》:78卷,清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郝玉麟(?—1745年),字敬亭,清汉军镶白旗人,福建总督。谢道承(1691—1741年),字又绍,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
②昆:原文为“崑”,同“昆”。
③岩:原文为“嵓”,同“岩”。
④宏治:原为“弘治”,避乾隆弘历讳而改。弘治乙卯: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
⑤知州:明朝以知州为州一级长官,从五品,掌一州之政。明代,均州属湖广布政司襄阳府管辖。
⑥镇守中贵:镇守太监。明朝派驻各地镇守地方的太监。明英宗正统年(1436—1449年)后,遍设各省各镇,均为地位极高的太监出任,控制地方官员,权势显赫。
⑦啣:音xián,怀恨在心。
⑧谒:拜见。
⑨他日:某一天。
⑩醮坛:道士祭神的坛场。醮:音jiào。
⑪逮系:逮捕,拘囚。
⑫逆瑾:逆贼刘瑾。刘瑾(1451—1510年),时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倾天下。
⑬亡何:不久。
⑭坐累:受牵连。
⑮诣阙:赴朝堂。
⑯缇萦:音tíyíng,人名,汉代孝女,曾赴朝堂舍身救父。
252.(531—29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①·卷十》
253.(531—29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4.(531—29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5.(531—3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256.(531—3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
【今文】均州 山水
(531—298)(531—299)(531—299)(531—300)(531—300)
乌头山 州东三十里。
大观山 州东南三十五里。
小观山 大观山下。
大岳太和山 州南百二十里。《水经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名參山②,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③,亭亭远出,药石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遁于此,故亦曰谢罗山。”其峰最高者为天柱,昔真武曾栖止修炼于此,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更名武当。其紫霄、南岩、舞龙、真庆旧有宫,元末毁于兵。明永乐中改今名,建太和、南岩、紫霄、舞龙、玉虚等宫观,天柱巅冶铜为殿,范以泥金,恢宏壮丽,副于五岳。嘉靖间赐名元岳。周八百余里,为峰七十二,岩三十六,洞三十四,台五,井五,泉三,潭十四,天门三,洞天④一,福地⑤一。
石阶山 太和山内,一名华岳地肺。
宝盖山,赤山,龙山,炮山,元望山,横山,黄峰山,庙垛山,大界山,小界山,二陇山,大龙山,康家山 俱太和山七十二峰外。
鹤鸣山 太和西。
外朝山 太和后外向。
远山 州西北二十里。
方山 州北十五里。
冷水山 州北三十里,上有泉,性冷味清。
天柱峰,显定峰,万丈峰,狮子峰,皇岩峰,中笔峰,紫霄峰,雷石峰,贪狼峰,巨门峰,禄存峰,文曲峰,廉贞峰,武曲峰,破军峰,中笏峰,千丈峰,大莲峰,小莲峰,大笔峰,小笔峰,落帽峰,白云峰,紫盖峰,松萝峰,桃源峰,隐仙峰,叠字峰,金鼎峰,伏龙峰,舞龙峰,灵应峰,阳鹤峰,健人峰,太师峰,太傅峰,太保峰,始老峰,真老峰,皇老峰,玄老峰,元老峰,仙人峰,隐士峰,大名峰,中鼻峰,聚云峰,手扒峰,竹筱峰,槎牙峰,灶门峰,九卿峰,伏魔峰,玉笋峰,拄笏峰,大彝峰,把针峰,丹灶峰,天马峰,鸡鸣峰,鸡笼峰,眉棱峰,复朝峰,香炉峰,九渡峰,展旗峰,金锁峰,青羊峰,七星峰,系马峰,会仙峰,茅阜峰 以上俱均州太和山,计七十二峰,九里冈州境。
玉虚岩,太子岩,崇福岩,滴水岩,灵应岩,灵虚岩,紫霄岩,卧龙岩,尹喜岩,隐仙岩,太上岩,沈仙岩,歘火岩,黑龙岩,白龙岩,黑虎岩,风岩,皇后岩,白云岩,三公岩,朱砂岩,天马岩,藏云岩,隐士岩,云母岩,杨仙岩,常春岩,集云岩,书字岩,谢天地岩,北斗岩,升真岩,碧峰岩,九卿岩,雷岩,仙龟岩 以上俱均州太和山,计三十六岩。
白龙洞,雷洞,桃源洞,花花洞,试剑洞,磨针洞,试心洞 俱太和山。
浍河 州南六里。
浪河 州南九十里。
响河 州北十里。
赵峪河,西河,蒿口河,梅溪河,白浪河,淄河,小淄河,黄沙河,屈原河,界河。
均水 州东。汉《地理志》:丹水东流入均水。
沧浪水 按易氏曰:“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又名沧浪水,盖汉沔合流,即《禹贡》‘又东为沧浪’也。”
中洲 州西北五里。
沧浪洲 州东北四十里。
浮洲
乱石滩 州东南十五里。水中乱石,簇立如铓。
石门滩 州东南二十里。
磨针涧 州太和山北。相传真武修炼久之未契,亟欲出山,至涧遇老妪,操铁杵磨针,问曰:“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
黑龙潭 太和山紫霄涧中。
白龙潭 在太和山。
天池,太乙池,苍水库池,上善池,上龙池,炼丹池,饮马池,日池,月池 俱太和山。
白花泉 在太和山。甘露泉,益人泉,烈士泉,金泉,宋王齐有记。参斗泉,相传二星所临。
龙井 在太和山。
甘露井 太和山玉虚宫内。
【注释】
①《湖广通志》:120卷,清迈柱等监修,夏力恕、柯煜编纂,将湖北、湖南的内容合为一本书。迈柱(1670—1738年),喜塔拉氏,满洲镶蓝旗人,雍正五年(1727年)为湖广总督,累迁为监察御史。夏力恕(约1692—1756年),字观川,晚号澴农,湖北孝感人,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理学家。
补充说明:明代湖南、湖北地区合置湖广行省,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分置二省,但仍合置总督。明代及清朝前期荆楚总志称为《湖广总志》或《湖广通志》,清中后期则两省各自编修通志。
②山:误,应为“篸山”。篸:音cēn,参差不齐,或通“簪”,非“参”。清《水经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陈桥驿(1923—2015年)《水经注校证》都为“篸”。
③峰首状博山香炉:峰首的形状像博山香炉。博山香炉:又叫博山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汉、晋时期汉族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整体造型形似博山。
④⑤洞天、福地:道家体系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与中国名山相对应。不同时代、不同道家对“洞天福地”有不同的归纳和命名。唐代杜光庭(850—933年)《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之第九福地。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之六十五福地。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茅阜峰”为“福地之初门”,“望仙台”为“福地门之东”,“万年松”为“福地之瑞草”。
257.(531—48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五》
258.(531—6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十八》
【今文】李春修均州城 原杰修郧阳府城∥刺春 我师禽 榔梅
(531—489)均州城 明初守御千户①李春修筑,永乐中甃以砖石。周六百丈有奇②,高二丈五尺③,阔一丈二尺。池④深三丈,阔六丈。为门四,左右开水门以便樵汲⑤。惟西夕照门虽设,今塞。东以汉水为濠,西、南、北俱凿濠,深一丈五尺,广称之。
皇清雍正二年知州高泽宁,七年知州许大壮,相继增修。
郧阳府 郧阳府城 旧无城。明天顺八年,盗起,知县戴琰为土城备之。成化十二年,建行都司,置府卫,抚治都御史原杰展筑⑥,甃以砖石。周六里八百余丈,高一丈五尺。为门四:东曰宣和;南曰迎薰,旧名敷惠;西曰平理;北曰拱辰,旧名水门。其池西临江,东北绕山麓诸溪,正德中,知县王镇浚之。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章焕又以东北一带开筑二百余丈,许(误,应为“计”。编者注)六里有奇;正东增一门曰“时雨”,盖府学面门也。四十五年秋大水,东南城圮,都御史刘秉仁修筑之,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城上为警铺二十,为门楼七,为瓮城楼三,为角楼一,规制始备。北城大半皆枕山;西南一带阻汉水;唯东门外凿池,阔二丈二尺,深九尺,长五十余丈。
皇清雍正二年夏,汉水泛涨,东南城圮里许。知县卢上进捐资修补。
(531—631)麝香,山鸡尾,羚羊,驼牛,龙胆草,杜菅,凤眼草,淫羊霍,俱出均州。
万年枝(误,应为“松”。编者注),骞林叶,灵寿杖,隔山消,九仙子,茅香,石灯心,金沸草,刺春,松鼠,我师禽⑦,樃梅,俱出均州太和山。
【注释】
①守御千户: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直属都指挥司。正千户一人,正五品。
②有奇:还有零头。
③尺:原文为“丈”,误,应为“尺”。
④池:护城河。
⑤樵汲:打柴汲水。
⑥展筑:扩建。展:扩大,发展。
⑦我师禽:鸟名。因鸣叫声如“我师”发音,故名。
259.(531—69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
260.(531—72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二》
【今文】均州 潧河∥均州儒学 知州张聪、叶尚文
(531—694)潧河①,出太和山,通平堰、龙堰,可以灌田。
(531—725)均州儒学②,在州治东,宋咸平中③建。明洪武④初重建,正统⑤间修。正德⑥、嘉靖⑦间,知县张聪⑧、叶尚文相继重修。
【注释】
①潧河:即曾河、曾水,发源于湖北省房县马蹄子山猫子沟。清朝的曾河仅指曾河源头,即从房县进入均州后,袁家河以上的河段。
②儒学: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③咸平中:1000年左右。咸平:宋真宗的年号,998—1003年,共6年。
④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时间为1368—1398年,共30年。
⑤正统: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1436—1449年,共13年。
⑥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1506—1521年,共15年。
⑦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1521—1566年,共45年。
⑧知县张聪:生卒年不详,正德年间任均州知州。“知县”应为“知州”。《湖广通志·卷三十四》:张聪,推官,云梦人。此条中的“张聪”比前文(410—391)中的“张聪”早50年左右。
261.(531—7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二》
262.(532—5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十五》
【今文】古南阳学院在均州∥均州 庙宇
(531—731)古南阳书院在均州治南门内。国朝十一年①,知州党居易②修,有记。
(532—55)比干庙 在州西五里。宋杨恢守州,以其裔居此土,因祠祀之。
关帝庙 在南门内。
黑虎庙 在州南九十里九渡涧上。
乌鸦庙 在州南天门外。
【注释】
①国朝十一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
②党居易:字子庸,陕西宝鸡荫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均州知州。曾重修南阳书院,主持纂修《均州志》。因政绩卓著,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福建按察使。
【提示】古南阳书院 孟拱 党居易 贾洪诏 张之洞
古南阳书院的确切位置在均州。《均州志·重修南阳书院记》:“均州古有南阳书院,为士子肄业之所。”党居易“国朝十一年”属重修,不是首建。
均州古南阳书院始建于南宋。《四库全书·宋季三朝季要》记述明白:“孟拱任四川宣抚使兼京湖制帅,创南阳书院以处襄汉流寓之士,竹林书院以处四川流寓之士。射军中而亦读书,颇能文,尤多著述。”南宋名将孟拱(1195—1246年)1240年任四川宣抚使,不久兼职京湖(以湖北襄阳为军事据点的地区,辖均州)制帅,1246年就去世了,依此推算,始建时间应在1243年左右,距今773年了。
党居易重修南阳书院后,年久日长,破败不堪。600多年后的同治八年(1869年),均县进士贾洪诏(1805—1897年)顺应民意,撰写《呈张孝达学使请修复南阳书院状》,上奏湖北学政张之洞(1837—1909年),大胆指陈知州熊登瀛改迁书院之过。张之洞阅后批示:“查明详办。”第二年,知州朱宗涛修缮。光绪元年(1875年)知州王培厚补修。宣统元年(1909年)改办初等农业学堂。
263.(532—65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十四》
264.(533—8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十九》
【今文】滕甫贬居筠州 非“均州”∥祁宽 均州学者
(532—654)滕甫 《宋史·滕元发传》:东阳人,神宗时尝言新法之害,贬知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载,犹以前过贬居均州①。
(533—89)祁宽 均州人,每与诸子讲论性理,发明圣道②,大有裨于后学。
【注释】
①均州:误,应为“筠州”。
②“讲论性理,发明圣道”:讲论,讲谈论议。性理,人性与天理。发明,建树、表白。圣道,圣人之道。
史》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腾甫贬居筠州
265.(533—9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十九》
266.(533—23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四》
【今文】杨逊 进按察副使∥杨正芳 进兵部侍郎 贾论
(533—90)杨逊,字崇让,均州人。弘治癸丑①进士,拜留台②监察御使③。弹骇不避权贵,擢淮安知府。以慈惠为政,爱养群黎④,煦如子姓,进按察副使⑤。
(533—237)杨正芳,字淳白,均州人,万历乙未⑥进士。为文务道,人所未有。司理⑦平阳,吏畏民怀。进兵部侍郎⑧。
贾论,字抒素,均州人,万历乙酉⑨举人。积学笃行,乡里称美。后令青阳⑩,简易近民,百姓便之。
【注释】
①弘治癸丑: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
②留台:御史台。
③监察御使:正七品。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
④群黎:百姓。
⑤按察副使:明朝及清初各省按察司副长官,正四品。
⑥万历乙未: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⑦司理:主持,掌管。
⑧兵部侍郎:正三品,掌京营操练。
⑨万历乙酉: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1585年)。
⑩后令青阳:后来担任了青阳县令。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
267.(533—23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四》
268.(533—27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六》
【今文】张鸾 张公柳∥杨溥荐徐良知均州
(533—238)张鸾,均州人。尝让产于兄姪①。以贡为叶县丞②,有惠政。植柳于治北,至今不伐,号张公柳。
(533—276)徐良,《楚纪》③邵阳人。性敏质粹,尝辑《读易指南》④,以启后学。尤工诗文,善草书。宣德中任本县训导,以少傅杨溥⑤荐,知均州。介守清澹,政施仁爱,兴学劝士,有古君子风。卒于官。孙永,弘治癸丑⑥进士。
【注释】
①姪:音zhí,同“侄”。
②以贡为叶县丞:以贡生的身份被任命为叶县县丞。叶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
③《楚纪》:60卷,120万字。嘉靖年间廖道南(?—1547年)所撰,《四库全书》未有收录。
④《读易指南》:汉书艺文志易类书目,凡《易》十三家,294篇。
⑤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人。明朝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
⑥弘治癸丑: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
269.(533—30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七》
270.(533—31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五十七》
【今文】朱日濬著《五经门》∥徐鏖 江宁司教
(533—307)朱日濬,字菊庐,黄冈岁贡①,均州训导②。博洽③有文行④,阐扬正学⑤,士人奉为典型。著有《五经门》。卒于官。
(533—315)徐鏖,均州人。长于诗学,尝纂修兵志。以贡司教江宁⑥。
【注释】
①岁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人才选拔。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资深的廪生(廪生是生员的一种,给予廪粟)升国子监肄业,称岁贡。
②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是辅助教谕的助手。
③博洽:学识广博。
④文行:文章与德行。
⑤正学:合乎正道的学说。
⑥以贡司教江宁:以贡生的资格掌管江宁教育。江宁: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271.(533—36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六十》
272.(533—44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六十二》
【今文】吴思温 广西布政∥吴拱 李友竹
(533—360)吴思温,字江黄,江夏人,万历乙卯①乡举②任均州学正③。铸器祭祀先圣,升云南顺州牧④。苗蛮犯顺,抚循有方。历广西布政⑤,致仕归。值献贼薄城,率兵守保安门,抗节而死,芦席蔽尸,数月不变。
(533—448)吴珙,均州人,景泰丙子⑥举人,任教谕。闻父殁,兼程奔丧。值母复病剧,珙守父墓,视母汤药,昼夜无宁。瞬母卒,哀毁几不欲生,庐墓三年。后迁国子学生,祀乡贤。
李友竹,字清节,均州人,拔贡⑦,事继母以孝闻。闯贼⑧陷州,众皆逃去,友竹独以死殉。
【注释】
①万历乙卯: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②乡举:乡试,各地州、府主持的本乡本土人士参加的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
③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正九品。
④顺州牧:顺州的州牧。顺州:明永乐五年(1407年)属顺化府,治所在巴阆县(今越南中部)。
⑤布政:明朝中后期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与六部均重。
⑥景泰丙子:明代宗朱祁玉景泰七年(1456年)。
⑦拔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明朝泛指增拔贡生之制。
⑧闯贼:李自成的义军队伍。
273.(533—44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六十二》
274.(533—7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三》
【今文】叚懋官济民∥杨士奇荐徐明善
(533—449)叚①懋官,郧县庠生②。父丧,庐墓三年,事继母尤极敬养③。邑旧有均州贡役累及族人,至鬻④妻子以偿。懋官悉蠲⑤家赀⑥,置公产收其租,以给岁差。
(533—731)徐明善,邵阳人。尝辑《读易指南》⑦以启后学。尤工诗文,善草书。宣德中,以明经⑧举本学训导,杨文贞⑨荐知均州。致仕,过郢,贫不能归。卒,葬城东七里湾。
【注释】
①叚:音xiá,姓。
②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也指秀才。
③敬养:尊敬,奉养,赡养。
④鬻:音yù,卖。
⑤蠲:音juān,同“捐”,捐出去。
⑥家赀:家产。
⑦《读易指南》:汉书艺文志易类书目,凡《易》十三家,294篇。
⑧明经: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⑨杨文贞:杨士奇(1366—1444年),名寓,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明代大臣、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附图:明杨士奇画像
275.(533—76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76.(533—76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今文】上古真武 戴孟 马鸣生 阴长生
(533—765)(533—766)上古真武 《明一统志》:净乐国王太子也。生而神灵,察微知远,长而勇猛,惟务修行,志除邪魔。遇紫虚元君,授以道秘,遂越东海游览,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飞升。奉上帝命,往镇北方,披发跣足,蹑离坎真精,建皂纛玄旗,统摄玄武之位,神威赫然,历代显著。本号玄武,宋避讳改曰真武①。
汉 戴孟 《神仙传》:本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时人。入华山及武当山,受裴君《玉佩金珰经》及受石精金光符,复有太微黄书,能周游名山。旧通志载:“孟落帽于武当山之上,迄今呼曰‘落帽峰’。”
马鸣生 《神仙传》:临淄人,本姓和,字君贤。少为县吏,捕贼被伤,暂死。遇神人以药救之,便活,遂弃职随神。周游天下,勤苦历年,受《太阳神丹经》三卷归。入山合药,服之,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经历九州五百余年后,乃白日升天而去。旧通志作:“归入武当山,合药服之。”未详何本。
阴长生 《神仙传》:新野人,汉皇后之亲属。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同时共事者十二人,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②。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授以《太清神丹经》。丹成,大作黄金十数万斤,以惠贫乏。周行天下,与妻子相随,一门皆寿。后于平都山仙去。旧通志作:“闻马鸣生隐太和山。”本《明一统志》。
【注释】
①宋避讳改曰真武:真武本“玄武”。北宋避祖宗赵玄朗“玄”字的讳,改为真武。
②弥肃:更加恭敬。
277.(533—76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78.(533—76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79.(533—76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今文】田蓑衣 谢天地 曹观妙 房长须 孙寂然 邓安道 汪真常 张三丰 邓清阳 丘元清 麸子李 柴道人
(533—767)(533—768)(533—768)田蓑衣,不知其名,居武当山隐仙岩石室中。冬夏止一蓑衣,人因以此称之。隆冬则真气如蒸,盛夏则温凉如玉。人有疾厄,摘一草吹气与之,服即愈。常炼九还大丹。端平①间失所在。今丹室、炉灶存焉。旧通志
谢天地②,不知其姓名。绝粒不食,步履如飞。居南岩石室中,石壁万仞,下临深涧,虽猿鹤莫能往来,飞行自若。有问者,但应之曰:“谢天地。”余无他语,人以是名之。后仙去云。
曹观妙,名侍德,岘山人。幼入道,居武当,嗣玉龙③之派。端平三年,罹兵难。白膏凝肤,略无血。刃者惊拜而去。
房长须,不知其名。宋南渡后隐居武当,日以栽杉为事。今玉龙宫④后杉,皆其手植。一日,忽遇道者曰:“子神清矣,惜无须。”以手颔之。经宿,觉有物如丝萦于胸臆。视之,须已长尺余。甲午三月一日⑤清旦,人见云中隐隐有跨鹤之形,视其故居,惟杖履在焉。以上旧通志
孙寂然,名元政。嗣业茅山,得上清五雷诸法,遍礼名山。时江汉罹甲兵之厄,武当殿宇为空。绍兴辛酉⑥,首登武当,兴复开辟,以符水禳祷,为民除疾,众皆归之。数年间,殿宇悉备。高宗召赴阙称旨,后还山,仙去。冠剑藏于桃源之东。
邓安道,寂然弟子。幼随师开复武当,尽得其法,驾风鞭霆如响。远迩有疾患者,皆趋之。奉敕住玉龙,始作正殿,顽石壁立,默施神用。一夕,雷雨破其石。嘉泰中,预告徒众而逝。大风拔木,移时方散。人谓乘风去。有剑瘗宫北云。
元汪真常,名思真,宋丞相伯彦之后,入武当山。至元乙亥⑦,领徒众六人开复玉龙,黑虎为之引导。吉凶预知。后无疾蜕去。旧通志
明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姓谱》: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五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杨轨⑧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或游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
邓清阳,南岩道士,生于元季。早岁入武当,从高士学黄老,又治《庄》《列》《周易》《参同》《龙虎太丹》⑨诸书,深得其奥。凡所寓兴,皆有激发,在武陵有“忘情消白日,高卧看青山”之句,所著《观物吟》又曰《警世文》。洪武初年,吴中人多有识之者。后不知所终。旧通志
丘元清,富平人。洪武初游武当,见张三丰,举为玉龙宫⑩住持。有司以贤才荐于朝,授监察御史,赐室。力辞弗受,转太常卿⑪。每遇大祀天地,上宿斋宫,咨以雨䁑之事,奏对有验。暇则凝神默坐。一夕,谓门徒曰:“明日乃吾全归之辰。”至期果逝。旧通志
麸子李,《续文献通考》:正德间太和山得道者,以其辟谷但啖麦麸,故名⑫。荆藩永定王礼聘至寓蕲武当宫,衣破衲,不食。屡迎入宫祈长生诀,不对,但云儒者修身齐家而已。赐金帛甚厚,皆委弃。辞归,王遣十校送之,至汉口卧舟中,忽不见。后复遣校至山,则云尸解矣。校归,又见其持钵,行走如飞。
柴道人,号五溪,昆山人。初为太学生,其父、叔皆进士。父早卒。会母死请卹,还至润州,作书付家人先归曰:“吾谒武当便还。”比发书,乃遍谢姻党,且与妻诀。亟遣人追至武当,业为道人矣。师事麸子李,传其炼气之法。尝访范小仙,适靖江王以金施,范纳之。道人叹曰:“尚须人豢养耶?”遂去。范尾至光化,呼之略无转顾意,步履如飞,竟不能及。
旧通志
【注释】
①端平: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的第三个年号,1234—1236年。
②谢天地:武当山有谢天地岩,在飞身岩下。
③玉龙:有文献为“五龙”。
④玉龙宫:误,应为“五龙宫”。
⑤甲午三月一日:宋孝宗赵昚淳熙元年(1174年)三月一日。
⑥绍兴辛酉: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1141年)。
⑦至元乙亥: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年。
⑧轨:原文为“軌”。
⑨《参同》《龙虎太丹》:有诸多版本把这句话错译为“参同龙虎大丹诸书”。其实,《参同》即《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后被道教奉为养生经典。龙虎太丹:原文为“龙虎大丹”,误,应为“龙虎太丹”,即《龙虎太丹诀》,宋代道教服食方著录书目之一。
⑩玉龙宫:误,应为“五龙宫”。
⑪太常卿:明洪武时期,先为太常司长官,后为太常寺长官,正三品。
⑫“以其辟谷但啖麦麸,故名”:因为他辟谷不吃粮食,但专吃麦麸子,所以叫他麸子李。
280.(533—77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四》
281.(534—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六》
【今文】狗陪僧 赵氏沧浪山∥均州及郧阳风俗
(533—770)明狗陪僧。郧县北有沟寺。弘治中,一云游僧自蜀来,携一狗,朝夕与之同食三十余年。一日与狗翛然①化去,遗一皮在寺中。今俗名狗皮寺,又称狗陪寺。旧通志
赵氏,不知何许人。头着铜帽,重可三斤,冠唐巾其上。眉长五寸,辫而系之巾。不火食。或巢居,或岩栖,或宿人檐下,往来无定迹。初住一山,多古木。嘉靖丙辰忽移于竹之沧浪山②。人问其故,答曰:“此山将童③矣。”未几,三殿告灾,采木使者果童其山。旧通志
(534—5)均州④ 《地理志》:士皆好学,敦尚礼义。
郧阳府 古志:“民多秦音,俗尚楚歌。务农少学,流寓杂处。”《广舆图》:“土薄民淳。”《皇舆考》:“昔多劲悍决烈之习,近知礼义亷耻之风。”《楚纪》:“民好战尚鬼,犹有麇之风。”府志:“人民朴野,公庭无事。烧畬⑤绩麻⑥,信鬼不药。”
郧县 附郭。
房县 旧志:“俗尚淳朴,士亦问学。”
郧西县 郡志:“四方寓处,纯梗相半。迩则人知向学,有文物之风。”
竹山县 旧志:“俗尚俭朴,颇知礼义。男务耕读,女务纺织。”
竹溪县 旧志:“民务农而少学。迩来风气渐开,咸知务本积学,儒风日盛。”
【注释】
①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②沧浪山:又名苍浪山、嵢山,在郧县与竹山交界处,详见(480—307)提示。
③童:秃。
④均州:清朝时期,均州属湖北布政司安襄郧荆道襄阳府管辖。
⑤烧畬:开荒种田。
⑥绩麻:把麻分开搓成绳。
282.(534—4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七》
283.(534—4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七》
【今文】均州古迹
(534—43)(534—44)三王城 在州前。汉末王莽支庶王康、王常、王凤三人各筑一城,故名。
濮王宫 在州内。今报恩寺即其地。
飞升台 真武飞升之所。明方升《太岳记》:“从大殿后西望舍身崖,空悬若垂天之翼,状甚可怖。其上为飞升台,元帝改服于此。”
元始台 礼斗台 以上三台俱在太和山。
宗海楼 在州东一里。宋陆恺记:“下临清汉,江山映带,景物之变无穷。”
太和楼 在州城上,面太和峰。为一州壮观。
紫云亭 州志:“在净乐宫内。”宋晁端夫云:“面迎武当之叠嶂,左瞰汉江之巨浸①。”明永乐十七年奉敕重建。《太岳记》:“净乐宫左紫云亭,亭之制八棱。其上去梁桷,重檐叠拱,而旋结于顶,如揽囊口圆起城中,状类垂盖,江行者皆见之。”
望仙亭 在州治内。旧记:“西南纪胜之境。”
沧浪亭 在州东北三里,滨阳江②。
舜耕迹 在土陂窑子铺,去州九里。舜碣③仅存,螭④首不知何代立。
社柏树 《水经注》:“南阳武当有社柏树,大四十围。梁萧欣为守,伐之,忽有一大蛇从树中出,群蛇随之入南山,声如风雨之撼树,人皆惊异。”旧志⑤:“树在州前。”
【注释】
①巨浸:一曰巨流。
②阳江:一曰汉江。
③碣:石碑。
④螭:音chī,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是一种没有角的龙。
⑤旧志:原文为“旧治”,误。
284.(534—7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八》
285.(534—7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七十八》
【今文】均州古迹 寺庙 道观
(534—79)(534—79)龙泉寺 在州北二十五里。
报恩寺 在州东北一里。置僧正司①于内。
观音寺 有二:一在城南五里,一在沧浪亭。
龙兴宫 在州南。
净乐宫 在州东北隅。
太和宫 在州太和山天柱峰,铜殿金饰。
琼台宫 在大顶东。
清微行宫 在州绞口东南。
王母宫 在大顶南。
清微宫 在大顶西南。
青②龙行宫 有二:一在城;一在茅阜峰,置道正司于内。
朝天宫 在大顶天门下。
五龙宫 在太和山西北。
玉虚宫 在太和山紫霄展旗峰北。
紫霄宫 在展旗峰北。
南岩宫 在天柱峰北。
迎恩宫 在州石板滩。
紫虚宫 紫极宫 延长宫 俱在太和山。
遇真宫 在玉虚宫北八里仙关之外。
元和观 在回龙观下。
复真观 去太和宫五里许。
回龙观 在元和观上。
龙泉观 去复真观三里许。
太上观 三茅观俱在太岩上。
云霞观 在歘③火岩右。
玉仙观 紫霞观 俱在太和山。
仙桃观 在玉虚左五里许。
修真观 在遇真宫东。
威烈观 在紫霄峰通会桥东。
明真观 在太上岩东南。
祜④圣观 在大顶东南五十里。
仁威观 在青龙宫北。
太常观 在展旗峰北。
真常观 在太和山北。
八仙观 在大顶东北。
自然庵 在五龙宫左。
清水庵 在州东九十里江口。
【注释】
①僧正司:清代于各州设僧正司,以管理辖境寺庵僧尼事务,置僧正一人主持司事。
②青:应为“五”。编者注。
③歘:音xū,快速。
④祜:应为“祐”。编者注。
286.(534—16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二》
287.(534—16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二》
288.(534—16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二》
【今文】明成祖朱棣 《玄岳太和山碑文》
(534—166)(534—166)(534—167)成祖玄岳太和山碑文
盖闻大而无迹之谓圣,妙不可测之谓神。是故,行乎天地,统乎阴阳,出有入无,恍惚翕张,骖日驭月,鼓风驾霆,倏而为雨,忽而为云,御灾捍患,驱沴致祥,调运四时,橐籥万汇,陶铸群品,以成化工者,若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是已。按《道书》:神本先天始气①,五灵元老太阴天一之化。生而神灵,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潜心念道,志契太虚,乃入武当山修真内炼,心一志凝,遂感上清元君,授以无极上道。功满道备,乘龙飞天,归根复位,显名亿劫,与天地悠久,日月齐并。武当旧名太和,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名曰武当。蟠踞八百余里,高列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之奇峭,二十四涧之幽邃。峰之最高曰天柱,境之最胜曰紫霄、南岩。上出游氛,下临绝壑,跨洞天之清虚,凌福地之深窅。紫霄、南岩皆有宫。又自南岩北下三十里有龙宫,又四十里抵山趾有真庆宫②,俱为祀神祝厘③之所。元末悉毁于兵燹,荆榛瓦砾,废而不举。天启我国家隆盛之基,朕皇考太祖皇帝以一旅定天下,神阴翊显佑,灵明赫肆。朕起义兵靖内难,神辅左右,风行霆击,其迹甚著。暨即位之初,茂锡景贶,益加炫耀。至若樃梅再实,岁功屡成,嘉生骈臻,灼有异征。朕夙夜祗念,罔以报神之休。仰惟皇妣④劬劳恩深,昊天罔极,以尽其报⑤。惟武当神之悠栖,肃命臣工,即龙宫之东数十里胜地⑥为创建玄天玉虚宫,于紫霄南岩宫、兴圣龙宫。又即天柱之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之像,享祀无极。神宫仙馆,焕然维新。经营之始,至于告成之日,神屡显像,祥光烛霄,山峰腾辉,草木增色,灵气聚散,变化无状⑦,众目咸睹,跽拜唶唶。樃梅重实,加前数倍,九地启秘,金杵跃出。阴阳储精,元质流润,灵异纷纭,莫能殚纪。神之响应有如此者。遂命道士为提点,主领各宫,饰严祀事,昭答神贶。上资荐扬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后在天之灵,下为天下臣庶祈迓繁祉。虽然神之浮游混茫,变化无方,此感彼应,无往不之。然非此无以达朕之诚与夫⑧天下虔敬之心也。况⑨山川冲和之气融结于斯,与神相为表里。神之陟降往来,飘飖挥霍⑩,顾瞻旧游,岂不徘徊于斯乎!则是宫观之建,有不可无。谨为文,刻山中⑪,以彰神功,永永无穷焉。
【注释】
①气:原文为“炁”,音qì,古同“气”。
②真庆宫:元代大天一真庆万寿宫,明代称南岩宫,在紫霄宫西南五里,不在五龙宫北四十里。此处有误。
③厘:原文为“釐”,音lí,古同“厘”。
④仰惟皇妣:原碑为“仰惟皇考皇妣”。
⑤以尽其报:原碑为“亦罔以尽其报”。
⑥即龙宫之东数十里胜地:原碑为“即五龙之东数十里得胜地焉”。
⑦变化无状:原碑为“变化万状”。
⑧与夫:原碑为“与系”。
⑨况:原碑为“又况”。
⑩飘飖挥霍:原碑为“飘飘挥霍”。
⑪“谨为文,刻山中”:原碑文为“谨书为文,刻碑山中”。
289.(534—19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三》
290.(534—19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三》
【今文】王世贞 《玄岳太和山赋》之序
(534—195)(534—196)《玄岳太和山赋》序 王世贞①
太和山者,盖中州②之脊,而上帝之灵腑也。其始不甚显,一曰武当山,又曰嵾③上山,又曰仙室山。晋咸和中,历阳谢允④弃罗令遁兹山,遂名之曰谢罗山。见郦氏《水经注》及《荆州图副记》。盖是时绝顶峻,不治不得上诸所。栖息者,山之阯⑤,以故靡甲⑥称云。⑦至宋而谓玄武神实主之,又避其讳,改“玄武”曰“真武”,而宫室由⑧创矣。元⑨始加帝号。至明太宗文皇帝尊之曰“太岳”,世宗朝复尊之曰“玄岳”,而五岳左次矣。岁旃蒙之大渊献⑩春二月,吴人王世贞填绥之间,一登谒焉。感其峰、岭、宫阙之盛与其事,而为之赋。
【注释】
①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二十二岁中进士,万历时期出任过湖广按察使、郧阳巡抚,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等文集。
②中州:原指古豫州,河南省。《禹贡》九州,豫州居中,曰中州。此指中原地区。
③嵾:同“”,音cēn,参差不齐,非“参”。清《水经注·武英殿聚珍版原本》、陈桥驿(1923—2015年)《水经注校证》都为“篸”。
④谢允:325—394年,精道学,有遁世脱尘之志,仕罗邑宰,后辞官入道武当山。
⑤阯:音zhǐ,通“沚”,水中的小块陆地。古亦通“址”“趾”,此处不通。
⑥靡甲:零落的甲片。靡:分散,零落。
⑦“盖是时……以故靡甲称云”:当时山顶险峻,没有修整,没有通往诸所的道路。隐居修道者们各住各的,(远远望去),就像水中一块块小陆地,似散落的古甲片被人们称道。栖息:隐居,唐权德舆《浩歌》:“因兹谢时辈,栖息无何乡。”
⑧由:原文为“繇”,古同“由”。
⑨元:元朝。
⑩岁旃蒙之大渊献:此指明神宗万历三年(1576年),这一年是乙亥年。旃蒙:十干中表纪年“乙”。大渊献:表纪年“亥”。古以太岁在天宫运转的方向纪年,太岁指向亥宫之年称大渊献。此前两年,王世贞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抚郧阳。
291.(534—22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四》
292.(534—33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八十八》
【今文】刘长卿 沧浪水∥凌如焕 谒武当山
(534—227)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① 刘长卿②
楚郭微雨收,荆门遥在目。漾舟水长里,日暮春江绿。
霁华静洲渚,暝色连松竹。月出波上时,人归渡头宿。
一身已无累,万事微③何欲。渔父自夷犹④,白鸥不羁束。
既怜沧浪水,更爱沧浪曲。不见眼中人,相思生断续。
(534—332)谒⑤武当山 凌如焕⑥
汉南荆北镇神宫,拾级扪萝⑦鸟道通。
金烛云霄开殿陛⑧,封加衡霍⑨秩⑩王公。
晨朝万笏⑪峰浮玉,冬尽千林翠舞风。
合是上真⑫栖此宅,瓣香奔奏八方同。
【注释】
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当时,诗人漂泊于荆楚湖湘间。江,指长江。荆南:荆门山。荆门山在南,虎牙山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刘长卿诗编年笺注》)
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年,字文房,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人,唐代诗人。著有《刘随州集》等文集。
③微:《唐诗品汇》为“便”,《刘随州集》为“更”。
④夷犹:犹豫,迟疑。思绪多,不自由。
⑤谒:音yè,进见,拜见。
⑥凌如焕:字琢成,号榆山,上海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进士,入翰林,官至兵部左侍郎,诗古文词著作甚富。
⑦扪萝:攀援的葛藤。
⑧陛:宫殿的台阶。
⑨衡霍:衡山。《尔雅·释山》:“霍山为南岳。”宋邢昺疏:“衡山一名霍……而云衡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
⑩秩:俸禄。
⑪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
⑫上真:上仙,天上的神仙。
293.(534—64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三》
294.(534—64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三》
【今文】王新命 《太和山志序》
(534—642)(534—643)太和山志序 王新命①
时维康熙十有九载庚申岁,新命奉敕谕来抚楚北,维时寇氛未靖,三户弗宁,征刍挽粟,羽檄纷驰,予承严纶,驻江陵料理军实。逾年滇黔底定,武功告成,继而班师络绎。近且禁旅南驻,予往来郢鄂。遥指太和山在封内,相去千里,无缘登谒。兹均州王守以《山志》请序于予。予惟寰宇名山五岳最著,望秩之典纪于虞书,而《禹贡》载高山大川,敷奠具详,迨郭景纯山海经搜采亦悉,乃兹山之名独不概见,直至唐、宋、元、明之代,因真武帝君而山始名。何蕴之久,而显之迟欤?说者谓非真武不足以当斯山,故山以武名。夫以真武之神灵,何不显于秦皇汉武封禅之朝,应黄龙宝鼎之符瑞,跻七十二家之盛,必迟之又久而赫奕立峙者,何也?予观道家书所言,先天始气太极别体,则帝君之神早已降真运化于皇黄之间,而兹山自开辟以来亦早已卓峙于宇宙,太和传道之语,适帝君与兹山作合耳。况真武位居乎坎,正北方之卦也。兹山在翼轸角亢之下,盘旋乾兑之位,而神则负坎抱离,凭依于此。殆居天地之中,宣水火既济之用,以契太和,以佑民物,视五岳之各镇一方者,其功尤普积之厚而被之远,太岳之名固不爽也。讵如黄龙宝鼎之侈符瑞于一时者哉!然则乌容无志,杨参议、王州守,一以关西名宿,一以临川才笔,力任斯举,苦心纂辑。山灵面目,星躔②度数,殿宇人物,了如指掌。即无缘登谒者,展阅一过,恍如睹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之胜矣。当今文德覃敷之时,搜罗天下遗书,金匮石渠,炳炳烺烺。在廷诸臣纂修国朝会典,檄取各省通志。楚为郡一十有五,为州一十有六,为县一百有七。南北协修通志一书,三长未备,一时未易猝成。均州僻处一隅,而兹山之志,裒然成集,且成于军供鞅掌之余,夫非山灵有以感召之耶!而予更有进者,楚民疲敝之后,水旱频仍,人事固当修举,尤借太岳之灵,发太和之气,驱疵疠而召贞祥,俾③民和年丰,太史叠书大有更。所祷祀而求者也,因序志而并及之。
【注释】
①王新命:汉军镶蓝人,生卒年不详。此文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作者时任湖广都御史。第二年,王出任两江总督。
②躔:音chán,天体的运行。
③俾:音bǐ,使。
295.(534—73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296.(534—73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今文】王世贞 《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
(534—738)(534—738)自均州由玉虚宿紫霄宫记 王世贞
规均州城而半之,则皆真武宫也。宫曰“净乐”,谓真武尝为净乐国太子也,延袤不下帝者居矣。真武者,玄武神也。自文皇帝尊宠①之,而道家神其说,以为修道于武当之上,而宫其巅。山之胜既以甲天下,而神亦遂赫奕②,为世所慕趣。春三月望,余晨过净乐,憩紫云亭少时。出南门二里许,乃行田间,两山翼之,平绿被垅。时积燠颇困人,少女风袭肌为之一快,不知其媒雨也。已一舍,饭迎恩宫,杀净乐之半。
又数里,稍稍入山,然渐为驰道。山口垂阖,槕楔跨之,榜曰“治世元岳”,世宗朝所建也。山初不以“岳”名。按郦道元《水经注》云:“武当山一曰太和,一曰參上,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晋咸和中,历阳谢允弃罗令,隐盾兹山,曰谢罗山。”而文皇帝为特赐名曰“太岳”,至世宗乃复尊称曰“元岳”,以冠“五岳”云。谓武当者,非真武不得当也。自是为修真、为元和,凡二观已,又为遇真宫。驰道益辟,左右杉松万株,大者合抱。
曰遇真者,为三丰道人名也,其东庑有道人像。道人张姓,当高皇帝时游人间,筑净室于兹地,曰:“是不久当显。”俄弃去。而文皇帝数使都给事中濙奉书招之,凡十余年弗得,则为之像。又赠以真人诰。今所奉书及诰犹在。
由遇真五里而为玉虚宫。曰玉虚者,谓真武为玉虚师相也,大可包净乐之二,壮丽蓗之。已饭玉虚。出,取右道,逶迤而上,稍有涧壑之属,微雨时时将风来,衣辄单。乃稍有峭壁,折而龙泉观,其阳为大壑绾口。相距三丈许为桥,桥下水流潺湲不绝,怪石愤起若斗③,四壁无所不造天,杉松衣之。吾向所记洞庭资庆包山之胜,蔑如也。度桥,径已绝。前旌类破壁而出,自是皆行巉岩间。而雨益甚,舁者强自力前,所指问道人掌故,气勃窣不暇答。山之胜亦若驰而舍我,独峰顶苍白云冒之,倏忽数十百变。乔夭得雨,秀蒨扑眉睫,以此自愉,适忘其湿之侵也。度日景已下舂,始抵紫霄宫。宫前为池,曰“禹迹”。有亭居其右,池合宫之溜而汇焉。潺湲竲竑,所受汇已众。又暴得雨,上奋,若有蛰藉以起者。浮鸭数头,绿净可玩。既入门,雨益急,衣湿透。袒服顾左右,分谢候吏,齿击不能句。乃入道士室,构火燎衣。探案头得黄庭一卷读之,命酒三爵。时雨声不可耐,且为次日道路虞而倦甚,目不胜睫也。乃就枕。
【注释】
①宠:一曰崇。
②赫奕:炫极,显极,美极。
③斗:原文为“鬬”,音dòu。
297.(534—73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298.(534—74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八》
【今文】王世贞 《由紫霄登太和绝顶记》
(534—739)(534—740)由紫霄登太和绝顶记 王世贞
夜潺湲不已,若梦中度三峡也。比五鼓醒,而绝不闻雨声。质明起,礼前殿,壁其后铁色横上千仞若屏,曰“展旗峰”。出,憩禹迹池,泉声益怒,飞流缥碧可爱。仰视雨脚下垂,而暂若阁者,甚畏之。然已决策,则励舆人前。池之右为福地,古七十二之一也。宫其上,弗及访。俄而渐开霁,所入皆狭径,两壁直上无尽,而三公、五老诸峰以次现。乃更用濯雨,故蒨润葱蔚,因咏唐人“群峭碧摩天”语,叹其指意之妙。
久之,崖忽辟,其阳丹碧出没杳霭中,稍迫而视宫之额,则南岩也。舍弗止,乃度宫西岭,下视大壑若孟诸,席以古松长杉之属。自是度榔梅祠,地益高,壑益雄深,仰而睇,俯而瞰,无非以奇售者。所历宫观,羽众以笙管导之,出没云气中,时亦为风续断,或前薄崖,而为回风调,穿入洼幽则若瓮呼者。度半舍许,得一涧,舆人来请曰:“从此狭中穿,则故道也,当(原文为“常”,误。编者注)步上三天门。此而下趣涧,则改径,可以舆,亡苦。”乃听其所之。以得雨稍走沮洳,怪石错道,古木偃蹇,其右仰而诸峰之高,以为亡逾矣。左仰而峰势益峻,遂失其右所在。久之,蛇行争鸟道,凡数千级,而跻太和之西岭。又折而下,泥滑益甚,舁人足前趾恒蹈空。又数失,而顾其身乃空悬数千仞,悔不若步之小安也。已上太和,憩傍室。顾视诸道人舍,其趾半附崖,则重累而度之,多者至七层,若蜂蛎之为房。罡风蓬蓬,势欲堕不堕,甚危之,而竟无恙也。改服礼真武,遂登绝顶,曰天柱峰。由太和而望天柱,高仅百尺耳,而行若数里者。左挽悬而右肩息,不能得悬之十一,辄喘定乃复上,遂礼金殿。殿以铜为之,而涂以黄金,中为真武像者一,为列将像者四,凡几座供御,皆金饰也。
已出,而顾所谓七十二峰者,其香炉(原文为“垆”,统一为“炉”。编者注)最高,然犹之乎榻前物耳。《荆州图副记》云:“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又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有三磴道,上磴道名香炉峰。”然则后人易香炉为天柱,而以其从峰称香炉耶。余峰夥不能胪述,而其大都皆罗列四起,若趋谒者,又若侍卫。时乍晴,蒙气犹重,不能得汉江,而三方之山,若大海挟银涛,层涌叠至,使人目眩不暇接。古语云:“參山,轻霄盖其上,白云当其前。”有味乎言哉!诸山皆培塿,独东南一山最高,意不肯为天柱下者,而又外向。问其名,曰外朝峰,乃在房陵官道也。凡山所有峰、涧、岩、泉之属,不可指数,而其名即道流辈剽他志被之。又举以传真武,为真武称者不可指数,而皆无据。时分守李君元庄从,为饭神库之后院,谢去。客有言范丫髻者,居二十余年矣。冬夏一衲,食一饭,亡盐酪,所栖止一石窦。试迹之,则已至矣。貌瘠而神腴,双眸炯然。即一衲鹑悬,历寒暑亡秽也。与之语,不能为虚,而能为不虚者,亦杂用儒家言。顾谓得道可以遗身,然何渠能外身以求道耶?为作白汤饭,供尽两瓯而别。
299.(534—76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300.(534—76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301.(534—76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302.(534—764)《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九》
【今文】汪道昆 《太和山记》
(534—762)(534—763)(534—763)(534—764)太和山记 汪道昆
国家尊太岳为帝畤,帝元君。昔尝降于麇,今治故宫曰“净乐”,其东当始降之室,治紫云亭。去州五十里,入西南,表峡口曰“玄岳”。环中山四合,溪流出入无端,负坎抱离,可当吉土。文皇帝迹异人所在,为之筑遇真宫。异人遗杖笠悉留中,命尚方铸金象之归守者。
入仙关,为元和观。西入驰道,其南为玉虚宫,山水修广倍遇真,旧为武当县。南山如负扆,信“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宫制视汉未央,即祈年勿论已。其西池亭洞闼,亦异人所栖。西上望仙楼,惝然若将有遇也。驰道西为仙桃观,通八仙台。又西为华阳亭,跨石桥临芙蓉沼。西出则田庐鸡犬,亦为一区。
去玉虚蹑西南,进次回龙宫、太玄观。入经门追(一曰“通”。编者注)房陵道,道傍有太上岩,岩中镵石象太清,其左双龙蜿蜒岩石下。又南,则入(一曰“八”。编者注)仙观,中堪舆。右入七里沟,修木千章如宎夏。缘冈为开出故道,遗巨石在焉。宾太上为罗公岩,高出绝壁。往年屋之居罗太史,凡七楹。举目望西南诸峰,尽在目眦。反红门,入官道,进次太子坡。坡陁中分,扼其呃为复真观。周垣跨道,逶迤高下因之。
出垣下行,乘天津桥,济九渡涧。涧道幽绝,其阳则渊默亭。沿涧东入玉虚岩,石嶂夹流,若千里嶂,若步嶂,杂树绘之。深入,石澄浸高,若自明河趋阁道。磴穷则栈,栈穷则岩。岩上视有龙虎文,其右雷文,故中奉帝居,右奉雷部。西南望,则天柱当峡中。
循故道还,由渊默西南上,除道曲折,望行者如登阆风。紫霄宫附展旗峰,石嶂崇广,皆数十百丈,二公、五老前侍,亦一隩区。宫制高倍玉虚,修当其半。奉祠者无虑数十(一曰“千”。编者注)指,其庐率高下居。宫前为禹迹池,筑小亭出池上。池右福地,其阳为赐剑台,其阴则万松亭,出木末太子岩。出宫后,亦有亭。由禹迹右旋,古道甚治;乃今多径者废,勿行古道。西上,当南岩之南。舍南岩,西历黑虎岩,泉石相望于道。昔有巢居者,遗构犹存。进次杉木林,分二道:其右下行涉涧,遵宿莽,容单车峡中,转入西南,出峡为清风垭,盖故韩粮道也;左上行,蹑万丈峰下,登朝天宫。其东由鸟道出三公岩,则上岩也。路险绝,不容足,学仙者刘媪居之。其下亦为三公岩,相距二舍岩,南乡,爽垲可居。然必取道玉虚岩,多历险阻,始得至朝天。西上,拾级八百五十有五,当天门三。天门皆窦,石峡中有巨灵斧迹。初入门,降数等,稍平衍。依三公峰为文昌祠,过祠则摘星桥,桥下涧水如神瀵。缘絙由天梯上,梯如竿揭云端。距跃五百,达重门,足力竭矣,倚试剑石箕坐。更百步,达三天门。由此折旋而升,坦行数百步,历阶南下,又折而东上,为太和宫。宫面南,香炉、蜡烛二峰当席。宫前则先朝神室徙置于兹。由南天门入紫金城,丹梯九转,出天柱峰绝顶。范金为黄屋,承以瑶台。帝位中央,群神列侍,精美夺目,俨若化人之居。即今国王宜不及此。正位东向,高出七十二峰,如群弟子侍先师,莫不齐立。近则金童、玉女,峰二当膝承之。左三公,右九卿,带七星,揖五老,仙人隐士顺风而翔,白云出没众壑间,如观陆海。诸峰或如碣石,或如蓬莱;钜如断鳌,幻如结蜃,细如沤鸟,修如北溟之鲲,杂出如珊瑚枝,浮如萍实,累累平如鞭驱石,氾乎如汉使者之乘槎。远而望之,方城一耜,汉水一瓴,掩楚蜀,略周秦,即嵩、华、衡、霍、匡、庐、蛾眉,悉辟易无何有之乡矣。乘磴西下,为清微宫,僻居深谷中,其制不广,然以幽胜。沙(应为“妙”,误。编者注)华岩著焉。
南岩当太和之阳,宫北面据舞龙(一曰“五龙”,下同。编者注)之奥。宫右石延覆于道,其上有巨人迹,若倒悬。宫后即南岩,修数十丈,高数丈。岩下峭壁数十丈,东西修数百丈,如高墉。岩中列祠祀三、亭二,即神山多倬诡,此为坛场。其下有礼斗台,径绝罕至。西出,如乘墉,右上,蹑飞升台,其旁露台。台当口心石,台端有蛇径通,一室当其杪以居。宫东北,郯火岩,亭附岩畔,距展旗峰近,下视紫霄。展旗北为尹喜岩,今居比丘。
由南岩宫下,为滴水岩、仙侣岩,度竹笆桥,入青羊涧、青羊岩,当涧者(一为“之”。编者注)曲,虚无庐。渡青羊桥,跻舞龙,千步而峻。门垣九曲,始达应门。宫制九重,前列阶八十有一,后七十有二,至高矣。左高殿奉玉像五,相传掘土得之。其制不异庸工,好事者神之耳。宫前有五井、天地池、日月池。宫后当舞龙峰,其上有舞龙池,则其窟宅也。凌虚岩去宫五百步,一黄冠居之,每饭必有余以待众狙,众狙皆喜;否则,破釜甑去,莫之谁何。岩前则希夷诵经台,今尚盛。台出临涧,当其上为亭。去宫五十步为自然庵,故有炼丹池。
今始复出舞龙,渡磨针涧,过隐仙岩。岩虚明,视北道诸岩为胜。次系马峰,为仁威观,缭垣方广数十丈,石渠衡之,就中为石梁。当门以度,出茅阜峰,下为舞龙行宫。地始平,修广楚楚。过此则玉虚道也。
譬之宫室,遇真为垣屋,玉虚为亭,净乐为沛宫,紫霄为广内,太和则帝坐也。南岩、舞龙、清微之属,皆为离宫。朝天为掖门,元和为象魏,回龙、复真、仁威行宫皆行在耳。语规制则玉虚,次净乐;语形胜则首南岩,次紫霄,次舞龙。至若群山万壑、泉石岩阿,各擅一奇,更仆不可悉数。大都天閟灵秀以待盛时,帝力神功,于斯为备具也。稽古定制,不藉有司,递遣中贵人、藩大夫掌其禁令。以故草木茂,鸟兽驯,其斯为地道之章、游观者之至乐也。人言山赢水诎,犹若有憾焉。夫右滟滪,左沧浪,江汉交流,振以鄂渚、二别,则玄武之象,外户在焉,日观孤高,下临汤谷。古者海岳为匹,亦通山泽之义。与彼规规而辟一隅,是以趾拒目者也。
303.(534—9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
304.(534—903)《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一百十八》
【今文】舜耕均州土陂窑子铺∥苏舜钦“苏州沧浪亭”辨
(534—900)舜耕 《襄阳志》①:“均州土陂窑子铺,去州九十里,舜避尧子耕此。水田石阪下即浚井处。”按:平阳府蒲州②南历山为舜耕处。《括地志》:“蒲州雷首山,凡十二名③,一名历山,又名襄山。”历山南有舜井,岂以襄山之名,附会其说于襄与?况耕历山、避尧子乃两时事,安得牵合为一耶?其诞甚矣。
(534—903)沧浪水 故志“《禹贡》: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即屈原逢渔父处。刘澄之《山水记》云“在沔口”,按“《水经注》:武当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曰沧浪洲,水曰沧浪水”,即今均州地。沔有此水,虽非其故处,然亦沧浪之下流④,岂后人概称之?若汉、沔、夏⑤之互名耶。又:按《说郛》“沧浪,地名,非水名”,苏子美⑥卜居⑦吴下,前有积水,即吴王僚所开池,作亭其上,名曰沧浪,似以为渺弥⑧之状,失之矣!沔之沧浪,亦地名。又:《峄县⑨志》“县北有沧浪渊”,云“即孟子所称濯缨处”,尤为失实也。
【注释】
①《襄阳志》:《襄阳郡志》,4卷,明张恒纂。明清时期,均州属襄阳府管辖。
②蒲州:蒲州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
③十二名:雷首山有中条山、历山、首阳山、蒲山、襄山、甘枣山、猪山、狗头山、薄山、吴山等十二个名字。
④下流:河流的下游。
⑤夏:古水名,汉水的支流,流经今湖北省监利县北,折东北至仙桃市入汉水。
⑥苏子美:苏舜钦(1008—1048年),当过县令,官至集贤殿校理。罢职闲居苏州时,建私人花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⑦卜居:择地居住。苏子美籍贯开封,罢官闲居苏州,故称“卜居”。
⑧渺弥:原文为“渺瀰”,水域飘渺,空旷幽远。
⑨峄县:秦置,山东南部,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305.(537—38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河南通志①·卷五十七》
306.(541—808)《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②·卷三十六》
【今文】王侁 均州团练使∥王甲当 武当山进香
(537—386)王侁,字秘权,浚仪人。父朴,周枢密使。侁以荫任太仆寺丞。入宋为閤门祇候③。太平兴国④初,奉使灵州、通远军⑤。及旋,言主帅所留牙兵,悉与边人交结,颇桀黠难制,因遣侁调内郡卒往代之。戍者闻代,多不愿。侁斩其首以徇,众惧,乃还。⑥一岁中数往来西边,多奏便宜,上悉听用之。官至均州团练使。弟僎,閤门祇候,偃太常博士⑦。
(541—808)又:康熙丙寅岁⑧,济宁人王甲当进香武当山。归,为妻言岑⑨岳奇丽之状,既与众将再往。妻欲偕行,王难之。妻恚⑩,自缢。乃敛毕,哭而去。比至河南,见妻憩路旁树下,曰:“吾候,且数日矣。”其夫大惧。众曰:“吾等百余人,即鬼,复何所畏?”途中,起居饮食都无他异事。竣⑪归家,开榇⑫视之,空,中无人。《兖州府志》
【注释】
①《河南通志》:80卷,清田文镜、王士俊等监修,孙灏、顾栋高编纂。田文镜(1662—1733年),河南总督。王士俊(1683—1750年),河南巡抚。孙灏(1700—1760年),字载黄,号虚船,河南学政。顾栋高(1679—1759年),字复初,号左畲,内阁中书。
②《山东通志》:40卷,清岳濬监修,杜诏编纂。岳浚(?—1753年),江苏宜兴人,山东巡抚。杜诏(1666—1736年)字紫纶,江苏无锡人,翰林院检讨。
③閤门祇候:唐置。北宋为从八品。
④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匡义(939—997年)年号,976—984年。
⑤“灵州、通远军”: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通远军,宋置,后升为巩州,即今甘肃省陇西县。
⑥“及旋……乃还”:等到回来,谈到主帅所留下来的牙兵,都与边人勾结,颇为凶暴狡诈难以控制,(太宗)因此派王侁征调内州士兵代替他们。戍守的士兵听到被取代,大多不愿意回来。王侁处死了带头闹事的人并警告众人,大家都很害怕,就回来了。
⑦太常博士:太常寺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的官员,正七品。
⑧康熙丙寅岁: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⑨岑:误,应为“篸”,音cēn,参差不齐的意思。
⑩恚:音huì,恨,怒。
⑪竣:事情完毕。
⑫榇:原文为“櫬”,音chèn,棺材。
307.(545—43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①·卷九十九》
308.(547—50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五十九》
【今文】李邦彦 均州知州∥任荣 武当山显身
(545—431)李邦彦,直隶蓟州人。弘治间以监生任河曲县知县。有吏材,修举废坠,百度一新,而噢咻疾苦尤至②,调岚县。擢均州知州,以御流寇功迁河东盐运司副使③。祀名宦。
(547—500)任荣,大同县人。世业医,至荣④,益精,尤好神仙术。弘治元年⑤,年六十,无疾卒。逾年,乡人陈守过陈州,见荣施药市口,大惊曰:“公无恙耶?”荣笑曰:“然。固未死也。”嘉靖壬辰⑥,大同黄令妻父张遇道人于伏牛山,曰:“我大同任荣也。公去某日当与小孙会,幸传道之。”异日,张果晤其孙,言尽符。万历二年⑦,大同张省祭抵湖广艾御史所,艾家人经武当山,见草庵中道士兀坐,谓之曰:“为我告张省祭,归语任荣子孙,荣俟宫殿毕,或当归也。”言毕,忽不见。凡三露踪迹云。
【注释】
①《山西通志》:230卷,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觉罗石麟,山西巡抚,生卒年不详。储大文(1665—1743年),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②而噢咻疾苦尤至:而对最贫困的百姓尤其关心。噢咻:安抚,抚慰病痛。尤:尤其,格外。至:极,最。
③盐运司副使:全称为“都转盐运使司副使”。都转盐运使司:元、明两代掌管食盐产销的机构。
④至荣:到了任荣这一代。
⑤弘治元年:1488年。
⑥嘉靖壬辰:1532年。
⑦万历二年:1574年。
309.(547—517)《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
310.(548—7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今文】张三丰∥太原阳曲 武当真武
(547—517)张三丰,平阳人,一云猗氏人。有仙骨,修髯如戟,肤如冰雪,途遇麻姑,教以服四味龙芽。后游武当山,登祝融峰,嚼梅花满口,朗诵《南华·秋水》篇,观潮上日出,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题扬州《琼花诗》云:“琼枝玉蒂①属仙家,未识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犹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浪夸。几②欲载回天上去,拟从博望借灵槎。”盖自况也。明太祖咨以时务,曰:“惟本忠孝。”后成祖遣尚书胡濙物色之,终莫能得。
(548—76)北极庙 在城③十一所 倪正岳《祀典疏》④:“北极佑圣真君者,真武神也。”靖康初,诏加号“助顺”,曰“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图志》又云:“真武为靖⑤乐王太子。遇紫虚元君,授以道秘。东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修炼,功成,白日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披发跣足,建皂纛元旗。统摄元天之位。”明太祖于鸡鸣山建庙,太宗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各重建庙宇,而两京岁春秋及京师月朔望,各遣官致祭。武当山则命内外官员专一提督。宪宗尝范金为像,屡遣内官陈善齎⑥徃⑦武当安奉。
【注释】
①蒂:一曰“树”。
②几:一曰“便”。
③城:阳曲县城,属太原府管辖。
④《祀典疏》:《正祀典疏》,专祭祀仪礼。倪正岳,即倪岳(1444—1501年),明代大臣,曾任礼部尚书。
⑤靖:误,应为“净”。
⑥齎:音jī,通“赍”,赠送。宦官名叫“陈善”还是“陈善齎”,说法不一。此段与本书(300—33)段宦官同为“陈善”。另:《湖北丛书·学统·卷五十》中,宦官名为“陈善赍”,非陈善。
⑦徃:同“往”。
311.(552—11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①·卷二十一》
312.(554—482)《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五十七上》
【今文】南阳与武当、房陵、均州∥王辅 郧阳府同知
(552—119)南阳 至德元载②,置兴平节度使,领上洛、安康、武当、房陵四郡,治上洛郡。上元二年③,废兴平节度使,置武关内外四州防御观察使。宝应元年④,金、商二州隶京畿,罢武关内外四州防御观察使。兴元元年⑤,置金商二州都防御使。光启元年⑥,升为节度,兼京畿制置万胜军等使。是年,罢节度,置昭信军防御使,治金州。光化元年⑦,升昭信军防御为节度使。天祐二年⑧,赐号戎昭军节度。是年,更戎昭军曰武定军,徙治均州。按:南阳原不在陕省,而兴平节度等使俱隶南阳,故据表录入。
(554—482)王辅,字良弼,同州人。成化壬辰⑨进士,知长垣县。时值荒后,民逋⑩三年赋,监司督之急。辅从容毕⑪办,民不知苦。邑东北洼下,每秋雨潦,万顷俱壑,辅凿渠疏之,尽为良田。征为御史,出按四川,贪奸敛迹。素性负气,寻谪郧阳府同知⑫,罢归。《同州志》
【注释】
①《陕西通志》:100卷,清刘于义等监修,沈青崖等编纂。刘于义(1675—1748年),字喻旃,号蔚冈,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官至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署理直隶总督,曾任陕甘总督。沈青崖,字艮思,号愚舟,浙江嘉兴人,著名学者。
②至德元载: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此时间记述有误。
③上元二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④宝应元年: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⑤兴元元年: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⑥光启元年: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
⑦光化元年: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
⑧天祐二年: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
⑨成化壬辰: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
⑩逋:音bū,拖欠。
⑪毕:完结。
⑫同知:明清时期官名,知府的副职,正五品。
313.(554—759)《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十二》
314.(554—986)《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十五》
【今文】梁准 均州知州∥吉志通 武当修道
(554—759)梁鏆,字贯之,凤翔人。大父准①,永乐时任石州学正。闻母张氏讣音②,即日徒跣③抵家营葬④,结庐茔域⑤,朝夕哭奠。时礼科给事中胡濙奉使抵凤,闻其事,造茔慰问⑥。比⑦还,奏于朝,诏授湖广均州知州。制终赴均,半载以疾卒。
(554—986)吉志通,郃阳人。幼颖悟,师乔潜道及潘清客,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但饵黄精⑧、苍术⑨,精神清彻,行步如飞。一日,召弟子,戒以珍重修道。言讫,曲肱⑩而逝。时中统甲子岁⑪也。《续文献通考》
【注释】
①准:梁准,著名孝子。明黄瑜《双槐岁钞》载:“又有升官者,石州学正凤翔梁准,母丧,庐墓哀毁,有群鸟飞鸣庐上,所种树有鹊来巢。永乐丙申,有司上其事,擢为均州知州。”
②讣音:报丧的信息。
③徒跣:赤足步行。
④营葬:办丧事。
⑤结庐茔域:在墓地边建临时住所。结庐:建造房舍。茔域:墓地。
⑥造茔慰问:到墓地去慰问。
⑦比:及至。
⑧黄精:又名鸡头黄精、黄鸡菜,药用植物,补脾、润肺生津。
⑨苍术:中药名,菊科,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⑩曲肱:弯着胳膊当作枕头。此指非常自然地逝去。
⑪中统甲子岁: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五年是甲子年。这年8月改元为至元元年。所以,这一年有两个年号。
315.(554—99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陕西通志·卷六十五》
316.(559—52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四川通志①·卷十二》
【今文】王辅 武当山学道∥文理 江油县守城
(554—990)王辅,榆林人。应袭千户,让与其弟经②。修炼形气,尝游武当山深谷中习静。年八十余,步履若飞。弟经往迎之,归榆林。年余,谓经云:“我于某日还山!”乃遍辞亲知。至日,端坐而化。有自米脂来者,遇辅道上。《延绥志》
(559—521)文理③,均州人。宣德中,知江油县,性刚政简。番寇至,理与民共守,城陷,夫妇死之。葬金盘溪。
【注释】
①《四川通志》:47卷,清黄廷桂等监修,张晋生等编纂。黄廷桂(1690—1753年),字丹崖,汉军镶红旗人,四川总督。张晋生,四川金堂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举人,原任河南南阳府镇平县知县,《四川通志》总纂。
②弟经:弟弟王经。
③文理:生卒年不详。《四川通志》:文理墓,在县治金盘溪,官江油县知县。
317.(567—325)《史部·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①·卷七十八》
318.(569—251)《史部·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②·卷八》
【今文】莫钝 迁知均州∥云南真武庙 武当山
(567—325)莫钝,字茂实,荔浦人,少颖敏③,登弘治辛酉④乡荐。初授浦江司训⑤,迁知均州。在任八年,清慎如一日。后丁父忧,服阕⑥,补眉州。寻卒于官,贫几不能殓。子碔,登正德丙子⑦乡科,人谓廉吏之报⑧云。县志
(569—251)三月三日⑨,谒真武庙。于西山罗汉寺,或东之鸣凤山⑩金殿;或先期赴易隆中和山⑪,行两日程;或负香之襄阳,谒武当山,往返数月。
【注释】
①《广西通志》:128卷,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郝玉麟(?—1745年),字敬亭,清汉军镶白旗人,骁骑校出身,官至吏部尚书兼两广总督。鲁曾煜,字启人,号秋塍,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生卒年不详。
②《云南通志》:30卷,清鄂尔泰等监修,靖道谟等编纂。鄂尔泰(1677—1745年),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官至军机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加衔国史馆总裁。靖道谟(1676—1760年),字诚合,号果园,属今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站桥村靖旗杆湾人,1724年任云南姚州知事,著名学者。
③颖敏:聪慧。
④弘治辛酉: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
⑤司训:明清时期县学教谕的别称。
⑥服阕:守丧期满。
⑦正德丙子: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
⑧报:福报。
⑨三月三日:云南三月三日拜真武的习俗。
⑩鸣凤山:云南昆明凤鸣。山上有明代修建的道观太和宫,称“金殿”,又叫铜房子。
⑪中和山:道教名山,位于贵州省镇远县城东。明代建有朝元阁、紫阳书院等道教殿宇,皆被废。清代建万寿宫、玉皇殿等道教殿宇。香火旺盛,道士云集。
319.(570—260)《史部·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卷二十五》
320.(573—432)《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①·卷二十八》
【今文】傅秉安居武当山∥《水经注》 沧浪 武当 均口
(570—260)傅秉忠 江西人,寓居郡城②。精天文,豫推算来年水旱丰歉,丝毫不爽③。善祈祷,应验如神。其弟秉安,亦精其术,后徙居武当山。
(573—432)(沔水)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水记》案近刻脱“水”字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南流案南,近刻讹作“西”。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连纪、鄀,案近刻讹作“郢”。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考按经传,案近刻讹作《沧浪洲传》。宜以《尚书》为正耳。”汉水又东,为很(一曰“佷”。编者注)子潭,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很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焉,所未详也。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世祖封邓晨子棠为侯国。案“棠”,近刻讹作“堂”。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水出县北伏亲山,南历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又南流注于沔。案注内自此以下,又复称“沔”。沔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案近刻脱“武当”二字及“故”字,又此十八字,原本讹作“经”,近刻上九字讹作“经”,下六字仍属注文。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㠁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焉。”案近刻脱“焉”字。曾水发源山麓,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并讹作“经”。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又东南过涉都城东北,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口”也。
【注释】
①《水经注》:40卷,北魏郦道元著,注释汉代桑钦的《水经》。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关右大使,著名地理学家。
②郡城:云南曲靖府。
③爽:差失。
321.(574—492)《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①·卷二十八》
322.(574—493)《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323.(574—493)《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324.(574—494)《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八》
【今文】《水经注》订讹 沧浪 武当山 均口
(574—492)(574—493)(574—493)(574—494)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今为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西去兴安州七百里。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庾仲雍《汉记》谓之“千龄洲”,非也,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地说》曰:“水出荆山,东西胡引作“南”。流,为沧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余按《尚书·禹贡》言:“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入也,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胡引作“鄀”。地连纪、郢,咸楚都矣。渔父歌之,不违水地。《沧浪洲传》。朱笺《沧浪洲传》,宋本作按《考洲传》。但“洲”字恐亦讹,当作按《考经传》,差为得耳。宜以《尚书》为正耳。”自均州以至汉阳皆名“沧浪之水”,故曰“是近楚都”。
《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汉水自南郑县南,又东迳城固县南,城固在汉中府东少北七十里,水去县四里。旧志云:县东二里有饮马滩,每子午二时,潮响如雷。又五里为上涛、下涛。龙亭废县在县东龙亭山下,即龙下也。又东迳洋县南,洋县在府东南一百二十里,水去县二里。又东迳西乡县东北,西乡在府东南二百二十里。又东南迳石泉县南,石泉在兴安州西二百五十里,水去县五十步。又东迳汉阴县南,汉阴在州西少北一百六十里,水去县八十里。又东迳紫阳县南,紫阳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州志云:有怯滩在县西十五里,水陡如斗。又大力滩在县西八里,两岸夹石,左右有两石觜,最为舟楫患。又石梁滩在县西,当任河水口。中宫滩在县东南一里,极高险,中流有柱石,怒涛之声如雷。长滩在县东四里,近汝河滩不甚险,商舟停集,渔火络绎,皆汉水所经也。又东北迳兴安州北,州志云:州境汉江多滩,麸滩、串滩、二郎滩为险,而神滩尤甚。明成化十三年,知州郑福于沍冬时,用火烧石,疏凿以杀其势,舟行利焉。州东一里有长春堤,成化八年为水冲坏,十五年郑福增筑高坚,万历二十年复加修筑。又东迳洵阳县南,旬阳在州东一百二十里,水在县南门外。又东迳白河县北,白河在州东南一百七十里。又东迳郧西县南,郧西在湖广郧阳府西一百四十里,水去县五十里。又南迳郧县南,明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郧县。旧志云:汉江自城西绕城南,宝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又东迳均州北,均州在襄阳府西北三百九十里,水去州四十里。经所谓‘又东为沧浪之水者’也!”
汉水又东为很子潭②。潭中有石碛洲,长六十丈,广十八丈,世亦以此洲为很子葬父于斯,故潭得厥目③焉,所未详也。
汉水又东南迳武当县故城北。世祖封邓晨子堂按晨传当作“棠”。为侯国。内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言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水出县北伏亲山④,南历平阳川,迳平阳故城下,平阳故城在今均州界。又南流注于沔。
沔水又东南迳县城东,又东,曾水注之。水导源县南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明一统志》:太和山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十七峰⑤、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初名仙室山,又名太岳山,正武⑥奉元君之言游览至此,改名太和。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因栖止修炼,后人谓“非正武⑦不足以当之”,又更名武当山。《荆州图副记》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峰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食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曾水发源山麓,迳越山阴,东北流注于沔,谓之曾口。
沔水又东迳龙巢山下。山在沔水中,高十五丈,广员一里二百三十步,山形峻峭,其上秀林茂木,隆冬不凋。
又东南迳涉都县东宋本作“城”。北,故乡名也。按《郡国志》筑阳县,有涉都乡者也。汉武帝元光元年,按《史表》是“元封元年”。封南海守降侯子嘉为侯国。均水于县入沔,谓之均何氏云“圴”当作“汋”,详“汋水下”。口也。涉都城在今谷城县界。均水自南阳府淅川县流迳均州,至谷城入汉,今故道已湮。
【注释】
①《水经注集释订讹》:40卷,清沈炳巽撰,参历代典籍,集诸家之言,附考订之说。沈炳巽,字泽旃,归安(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约清圣祖康熙末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
②很子潭:一曰“佷子潭”。佷,古通“很”。
③厥目:这个名目。
④伏亲山:一曰“伏牛山”。
⑤二十七峰:原文如此,应为“七十二峰”。
⑥⑦正武:误,应为“真武”。
325.(574—519)《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九》
326.(574—520)《史部·河渠之属·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九》
【今文】《水经注》订讹 均水 钧口、圴口、汮口
(574—519)(574—520)均水出淅县①北山,《明一统志》:“均水在今襄阳府均州。”南流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双峰齐秀,望若熊耳,因以为名。齐桓公邵陵之会,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马迁皆尝登之,县即淅县之北乡,故言出淅县北也。前汉《地理志》:“弘农郡有淅县。”后汉《郡国志》:“析县改属南阳郡。”均水又东南流注迳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
又南当涉都县邑北,南入于沔。均水南迳顺阳县西,汉哀帝更为博山县,明帝复曰顺阳。应劭曰:“县在顺水之阳。”今于是县则无闻于顺水矣。章帝建初四年,封卫尉马康为侯国。按《后汉书·马援传》:“援子廖,以父任为郎。显宗②崩,受遗诏典掌门禁卫尉。肃宗③甚尊重之。建初四年,封顺阳侯。”此云“马康”误,当作“马廖”为是。晋太康中,立为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汋水,汋水又南流注于沔水,谓之汋口者也。《禹贡锥指》云:“圴口在今谷城县界。钧、均同,或从水作‘汮’。《韵会》‘汮’字下云:‘隋置汋州,取汮水名之。’是‘汮’,即‘均’也。史承《水经》之误曰‘汋口’。晋桓温伐秦,水军自襄阳入汋口,至南乡是也。或又曰:汋,均口④。齐陈显达攻魏马圈军入汋,均口是也。”李子田《析迹》云:“《水经注》顺阳县西有石山,南临汋水。汋水又南流注于沔,谓之沔口,与均水实一水,故谓之汋均山。”故地理志谓之⑤水,言熊耳之山,水出焉。又东南至顺阳,入于沔。
【注释】
①淅县:淅川县,北魏置,治所在马蹬城(今河南省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底)。
②显宗:汉明帝刘庄(28—75年),57—75年在位。
③肃宗:汉章帝刘炟(57—88年),75—88年在位。
④“或又曰:汋,均口”:按清胡渭《禹贡锥指》为“汋,均口”,见本书第17面。按宋元之际胡三省《通鉴释文辨误》为“汋均口”,见本书第145面。
⑤:误,应为“淯”,音yù。清朝戴震(1724—1777年)校《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水经注》及其他多种典籍为“淯”。
327.(581—198)《史部·河渠之属·行水金鉴①·卷七十二》
328.(581—199)《史部·河渠之属·行水金鉴·卷七十二》
【今文】沧浪、沧浪水集解
(581—198)(581—199)张平子《南都赋》云:“流沧浪而为隍,廓方城而为墉。”李善注引《左氏传》:“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则是沧浪即汉水也。盖汉水至于楚地,则其名为沧浪之水也。”《尚书全解》②
汉水自兴元南郑县,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县北二里,又三百里至洋州兴道县百步,又经金州之汉阴县南二里,又五百里至金州西城县北百步,又经洵阳县,又经均州之丰利、郧乡二县,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至此又名“沧浪水”。易祓③《尚书说》:“武当汉属南阳郡。”今为均州,属湖广襄阳府。
《传》④云:“别流在荆州。”《正义》⑤云:“《传》言别流,似分为异水。”按《经》首尾相连,不是分别,当以名称别流也。按《水经·夏水注》云:“康成⑥注《尚书》沧浪之水,言今谓之夏水,来同,故世变名焉。”刘澄之著《永初山水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因此言之,水应由沔。今按夏水是江流沔,非沔入夏,假使沔注夏,其势西南,非《尚书》“又东”之文也。此辨最为明晰。《孔传》实出康成之后,以夏水为沧浪,故曰“别流”。沧浪者,汉水之色也,非因“洲”而得名。李白襄阳歌云:“汉水鸭头绿。”正所谓沧浪。《说卦》:“震为苍筤竹。”汉童谣:“木门仓琅根。”字虽不同,而音义则一,皆言其色青也。 《禹贡锥指》
【注释】
①《行水金鉴》:175卷,清傅泽洪撰,上起《禹贡》、下至康熙末年(1721年)水利资料。金鉴:宝镜,照察一切的宝贵镜子。傅泽洪,字育甫,累官江南淮扬道。
②《尚书全解》:40卷,宋林之奇(1112—1176年)撰,详论《尚书》源流。
③易祓:1156—1240年,南宋中后期著名学者,多种史学典籍中称为“易氏”。
④传:《孔传》,又名《孔安国传》《尚书孔氏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
⑤《正义》:《史记正义》,与《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合称“史记三家注”。
⑥康成: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329.(583—149)《史部·河渠之属·水道提纲①·卷十三》
330.(588—830)《史部·古迹之属·关中胜迹图志②·卷二十八》
【今文】十堰店 曾水 白浪口 太和山∥白河县与均州
(583—149)又东经郧县西境,洪河馆南。又东折而南,经府城西南,受西南来一小水。又东流受西南来之小岭塘水。又东至土地垭南,折南流,经龙门塘西,有一水西南自十堰店③东北流经八亩地来注之。府东南境水也。又东流,有水自东北来注之。即龙门塘东北一水。又东南流,至均州西北,有水西南自白浪塘南,北合二水东北流来注之。又东流,经州城北,折东南流,至曾口,东有曾河,西南自两河口,合太和、马嘶二山水,东北流来注之。太和山,在均州南百二十里,其南山北麓水,曰吕家口,西北流至两河口塘,有马嘶山水,自西南来会。又东北曲曲数十里,经武当山西麓。又北至孙家湾北。又东北经州南境,至曾口南,有草店水,南自太子坡北流,稍东来会。又东北于曾口之东入汉。
(588—830)白河县
释名 《通志》:“明成化中置白河堡,以‘白石河’为名。寻改为县。”
沿革 《一统志》:“在州东四百里。春秋时钖穴地。汉置钖县,属汉中郡。谨按《汉书·地理志》:“汉中地有钖县。”应劭:“音阳。”师古曰:“即春秋所谓锡穴也。”魏属魏兴郡,晋因之。刘宋侨置南上洛郡。西魏改为丰利郡,又置丰利县。后周郡废,隋属西城郡。唐武徳初属上州,贞观间属均州。宋省入郧乡县。明初为洵阳地,成化十一年析置白河县,属湖广郧阳府,寻改属金州,后属兴安州。本朝因之。”
县城 旧城明成化十二年筑,周三里有奇,明末毁。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周半里许,门三。
【注释】
①《水道提纲》:28卷,清齐召南著,专述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著作,最早用经纬度定位。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学家。
②《关中胜迹图志》:30卷,清毕沅著,名曰“关中”,实为全陕胜迹,前图后志。毕沅(1730—1797年),字纟襄蘅,江苏太仓人,官至湖广总督,清代著名学者。
③十堰店:清朝时期属郧县南乡街市。(《清同志郧县志·营建卷四》)“十堰春耕”为郧县“十景”之一。(《郧县志·康熙版》)
331.(593—95)《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①·卷一下》
332.(593—95)《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3.(593—96)《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4.(593—96)《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5.(593—97)《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336.(593—97)《史部·游记之属·徐霞客游记·卷一下》
【今文】徐霞客 《游太和山日记》
(593—95)(593—95)(593—96)(593—96)(593—97)(593—97)
游太和山日记 即武当山 湖广襄阳府均州
十一日 登仙猿岭。十里余,有枯溪小桥,为郧县境,乃河南、湖广界。东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见所自来,而下流淙淙,地又属淅川。盖二县界址相错,依山溪曲折,路经其间故也。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非(一曰“异”。编者注)常。山坞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序,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②,竟至坞中曹家店。
十二日 (行)五里,上火头岭。下岭随流出峡,四十里,下行头冈。五十五里,抵红粉渡,汉水汪然西来,涯下苍壁悬空,清流绕面。循汉东行,抵均州。静乐宫③当州之中,踞城之半,规制宏整。停行李南城外,计明晨登山。
十三日 骑而南趋,石道平敞。三十里,越一石梁,有溪自西东注,即太和下流入汉者。越桥为迎恩宫,西向。前有碑大书“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阳笔,书法飞动,当亦第一。又十里,过草店,襄阳来道,亦至此合。路渐西向,过遇真宫,越两隘下,入坞中。从此西行数里,为趋玉虚道;南跻上岭,则走紫霄间道也。登岭,自草店至此,共十里,为回龙观。望岳顶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里。满山乔木夹道,密布上下,如行绿幕中。
从此沿山行,下而复上,共二十里,过太子坡。又下入坞中,有石梁跨溪,是为九渡涧下流。上为平台十八盘,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涧,向琼台观及八仙、罗公院诸路也。峻登十里,则紫霄宫在焉。紫霄前临禹迹池,背倚展旗峰,层台杰殿,高敞特异。入殿瞻谒。由殿右上跻,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问。共五里,过南岩之南天门。舍之西,度岭,谒榔仙祠。祠与南岩对峙,前有榔树特大,无寸肤,赤干耸立,纤芽未发。傍多榔梅树,亦高耸,花色深浅如桃杏,蒂垂丝作海棠状。梅与榔本山中两种,相传玄帝插梅寄榔,成此异种云。
共五里,过虎头岩。又三里,抵斜桥。突峰悬崖,屡屡而是,径多循峰隙上。五里,至三天门,过朝天宫,皆石级曲折上跻,两旁以铁柱悬索。由三天门而二天门、一天门,率取径峰凹间,悬级直上。路虽陡峻,而石级既整,栏索钩连,不似华山悬空飞度也。太和宫在三天门内。日将晡④,竭力造金顶,所谓天柱峰也。山顶众峰,皆如覆钟峙鼎,离离攒立;天柱中悬,独出众峰之表,四旁崭绝。峰顶平处,纵横止及寻丈。中奉玄帝及四将,炉案供具,悉以金为之。督以一千户、一提点,需索香金,不啻御夺。予(即“余”。此文大多为“予”。编者注)入叩匆匆,门已阖,竟托宿太和宫。
十四日 更衣上金顶。瞻叩毕,天宇澄朗,下瞰诸峰,近者鹄峙⑤,远者罗列,诚天真奥区也⑥!遂从三天门之右小径下峡中。此径无级无索,乱峰离立,路穿其间,迥觉幽胜。三里余,抵蜡烛峰右,泉涓涓溢出路旁,下为蜡烛涧。循涧右行三里余,峰随山转,下见平丘中开,为上琼台观。其旁榔梅数株,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地既幽绝,景复殊异。予求榔梅实,观中道士禁不敢答。既而曰:“此系禁物。前有人携出三、四枚,道流⑦株连破家者数人。”余不信,求之益力,出畀⑧数枚,皆已黝烂,且订无令人知。及趋中琼台,予复求之,主观仍谢无有。因念由下琼台而出,可往玉虚岩,便失南岩、紫霄,奈何得一失二,不若仍由旧径上。至路旁前溢处,左越蜡烛峰,去南岩应较近。忽后有追呼者,则中琼台小黄冠⑨以师命促予返。主观握手曰:“公渴求珍植,幸得两枚,少慰公怀。但一泄于人,罪立至矣。”出而视之,形侔金橘,漉以蜂液,金相玉质,非凡品也。珍谢别去。复三里余,直造⑩蜡烛峰凹中。峰参差廉利⑪,人影中度,兀兀⑫欲动。既度,循崖宛转,连越数重。峰头土石,往往随地异色。既而闻梵颂声,则仰见峰顶遥遥上悬,已出朝天宫右矣。仍上八里,造南岩之南天门,趋谒正殿。右转入殿后,崇崖⑬嵌空,如悬廊复道,蜿蜒山半,下临无际,是名南岩,又名紫霄岩,为三十六岩之最,天柱峰正当其面。自岩还至殿左,历级坞中,数抱松杉,连阴挺秀。坞中层台孤悬,高峰四眺,名飞升台。暮返宫,贿其小徒,复得榔梅六枚。再索之,不可得矣。
十五日 从宫左趋雷公洞。洞左(一曰“在”。编者注)悬崖间。予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谓纡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依山越岭,一路多突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去。仰视碧落⑭,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岩,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⑮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植,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柏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予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谷(一曰“峪”。编者注),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迷离竟望。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注释】
①《徐霞客游记》:60余万字,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记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徐逝世后由他人整理而成。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著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
②舂:音chōng,同“冲”,下坠。下舂,日落之时。
③静乐宫:元代《武当福地总真集·下卷·静乐国传记》为“静乐宫”,明代以后多为“净乐宫”。
④晡:音bū,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通常指黄昏。
⑤鹄峙:像鹄一样引颈屹立。
⑥诚天真奥区也:实在是天地设就的幽境啊!天真:天然形成。奥区:腹地。
⑦道流:道士。
⑧畀:音bì,给予。
⑨黄冠:道士。
⑩造:到,往。
⑪廉利:锋利。
⑫兀兀:影影绰绰、摇摇晃晃。
⑬崇崖:高峻的山崖。
⑭碧落:道家用语,天空,青天。
⑮希夷:陈抟(871—989年),字图南,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后唐末举进士不第,隐居于武当山。太平兴国中出山,宋太宗甚看重,赐号“希夷先生”。
337.(598—458)《史部·官制之属·礼部志稿①·卷八十一》
338.(605—449)《史部·通制之属·通典②·卷一百七十七》
【今文】毕济川 望祭武当山∥《通典》 均州
(598—458)望祭省有司科敛③
弘治十八年丁丑④,翰林院编修⑤毕济川言:“祭祷名山,精诚感格,无远不至,固不必遣人亲诣其地也。如龙虎山、武当山,先朝尝遣内臣往建醮筵,有司并缘科敛动以千计,欺上罔下,害不可言。陛下崇正黜邪,必无是举。万一托此以展孝敬,但当遣官就近望祭,则无劳民伤财之患。”礼部复奏,从之。
(605—449)武当郡 东至南阳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房陵郡二百六十八里。西至安康郡七百里。北至南阳郡内乡县二百六十里。东南到襄阳郡界三百七十里。西南到房陵郡三百六十里。西北到上洛郡上津县石丹山界三百里。东北到南阳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一十里。户九千二百,口四万六千二百九十。
均州 今理武当县。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地。后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延岑筑据之。大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领县三:武当,汉旧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所据之山,高峻险峭,今名大塞山。又有武当山。郧乡,汉钖县也。古穈国地。春秋时,楚潘崇伐穈,至于钖穴,即此也。西晋改为郧乡。郧音云。丰利。汉长利县地。
【注释】
①《礼部志稿》:110卷,明俞汝楫编,录明洪武至隆庆诏谕。俞汝楫,著名藏书家。
②《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述唐天宝以前典章制度,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杜佑(735—812年),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至进拜司徒、度支盐铁使,封岐国公,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③望祭省有司科敛:节省望祭的费用,禁止有关官吏为望祭而横征暴敛。望祭,古代遥祭山川地祇之礼。有司:有关官吏。科敛:搜刮钱财。
④弘治十八年丁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八月二十五日。遗漏“八月”二字。
⑤翰林院编修:负责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朝廷重要的育才、储才岗位。
339.(607—75)《史部·通制之属·唐会要①·卷七十一》
340.(607—198)《史部·通制之属·唐会要·卷七十八》
【今文】《唐会要》 均州∥山南东道观察使孟简举赵洁
(607—75)均州 贞观八年复以淅阳②置。贞元元年③五月,以均州隶山南东道观察使。天祐二年九月,以金州为昭戎军④,割隶焉。至三年四月,又却割隶山南东道。
丰利⑤县 武德元年废上洛⑥郡。贞观八年,州废来属。
商州 上津县。武德元年置上州。八年,又州废为上津县,来属。
安业县 通天元年置。
(607—198)其月⑦。山南东道观察使孟简⑧,举均州郧乡县镇遏兵马使赵洁充本县令,有紊条章,罚一月俸料。
【注释】
①《唐会要》:100卷,北宋王溥撰,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宋初并州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历任两代四朝(后周太祖、周世宗、周恭帝、宋太祖)宰相,编撰《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三部史籍共170卷。
②复以淅阳:原文为“浙江”,误,应为“复以淅阳”。
③贞元元年: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原文为“贞元年”,漏了一个“元”字。
④昭戎军:原文为“昭武军”,误,应为“昭戎军”。
⑤丰利:原文为“丰成”,误,应为“丰利”。
⑥上洛:原文为“上津”,误,应为“上洛”。
⑦其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
⑧孟简:?—823年,字几道,唐朝大臣,德州平昌(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人,著名水利专家,元和十三年(818年)五月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新唐书》载: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降敕令在谷城县设置牧场,命名为“临汉监”,命孟简充任使职。孟简奏请均州郧乡县镇遏使赵洁充任谷城县县令。御史台奏论认为这有损法典制度,罚没孟简一个月俸料钱。其实,这则故事的背后另有原因。孟简以军官任县令,恰与唐宪宗有意限制军人干预地方行政的思路相违背,因此,孟简、赵洁受罚。
341.(615—238)《史部·通制之属·文献通考①·卷二百六十三》
342.(616—352)《史部·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
【今文】麇 均州∥均州概况
(615—238)麇,姓嬴,子爵,国近楚,在今均州郧乡。文公十年,楚子、陈侯、郑伯、蔡侯次于厥貉,将伐宋。麇子逃归。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皆麇地。十六年,楚大饥。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选,楚地。百濮,夷也。蒍贾②曰:“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濮夷无屯聚,见难则散归。
(616—352)均州 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后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后置武当郡。齐于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后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后汉延岑筑据之。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属山南道,领县三。武当、郧乡、丰利。宋废丰利入郧乡,为武当军节度,属京西南路。郡当③荆、襄上游,商、邓、陕、虢要冲,吴、蜀襟喉之地。贡麝香。领县二,治武当。武当,汉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其山高峻险峭。又有武当山。郧乡。古麇国地,晋县。
【注释】
①《文献通考》:348卷,宋末元初马端临著,简称《通考》,阐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马端临(1254—1323年),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宋元之际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等多部著作。
②蒍贾:?—前605年,芈姓,蒍氏,名贾,字伯嬴。春秋时楚国司马。蒍:音wěi。
③当:处于。
343.(628—238)《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①·卷七十九》
344.(637—396)《史部·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②·卷二百三十二》
【今文】北京建真武庙 武当山∥杨素蕴 均州
(628—238)十二年三月,建真武庙于北京。开国靖难,神多效灵。至是特建庙于皇城北海子桥之东。武宗正徳二年,改灵明显祐宫,祭日同南京。
十六年十二月,武当山宫观成,赐名太岳太和,为祀神祝厘之所。又即天柱峰顶冶铜为殿,饰以黄金,范真武像于中。选道士九人为提点,秩正六品,分主宫观祀事。嘉靖三十一年重修,赐坊曰治世元岳。
(637—396)《抚皖治略》一卷,《抚楚治略》一卷,《谷城水运纪略》一卷,杨素蕴③撰。素蕴见史类。
《素蕴自序》《水运纪略》曰:“逆藩吴三桂既叛之明年五月,襄阳总兵杨来嘉及郧阳副将洪福相继叛附,踞房、保、二竹间,陷谷城,蹂均州、南漳一路。王师由均、南、谷三路恢复房、保,仍留兵防守,月需米若干。自襄阳至均州南漳,又至房、保康,各数百里并山迳,不通车牛。扳藤负重,血流被足,日行不三十里。若雨溜崖石,一蹉跌即人米并堕壑中。雨稍久,即山水突发,湍汹不能飞渡。素蕴于十七年四月授郧阳道,首以此为忧。退而思明季杨嗣昌督师剿张献忠,正当此地,其运粮必自有道。日进楚人而访之,有团练长以谷城菜园坪之小河告。乃申报三院,觅舟,修纤路,缮塘房。又虑贼巢逼近,拨兵防护。其始行也,即减三郡夫十分之三。久,则民船人夫争集。自八月至来年三月,可得十运,足各营一岁之食。即其间民得力耕。故列其经理文告之词于后而记之。”
【注释】
①《钦定续文献通考》:250卷,清嵇璜、曹仁虎等奉勅撰。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上书房总师傅,著名学者。
②《皇朝文献通考》:300卷,清张廷玉奉勅撰。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官至首席军机大臣,谥文和,配享太庙。
③杨素蕴:字筠湄,一字退庵,陕西宜君人,生卒年均不详。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郧阳巡抚。
345.(641—440)《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通典①·卷一百二十六》
346.(641—559)《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五》
【今文】宋代 房州 均州∥元代 均州 武当军 房州
(641—440)房州②,下③。房陵郡保康军节度。开宝中,废上庸、永清二县。按《元丰九域志》:“废上庸、永清二县,并归竹山。”《宋史》未详。谨附载。雍熙三年升为军,县二:房陵,上。竹山。下。
均州。上。武当郡,武当军节度。本防御④。乾徳六年移入上州防御,宣和元年赐军额。县二:武当,上。郧乡。上。按《舆地广记》:“乾徳六年,废丰利县入郧乡。”《宋史》不载,谨附识。
(641—559)襄阳路⑤,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阳守臣吕文焕降,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未几罢省。十一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枢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书省,后复罢。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设录事司,领县六、州二。州领四县:襄阳,下。倚郭。南漳,下。宜城,下。谷城,下。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属南阳,十九年来属。枣阳。至元十四年属南阳,十九年来属。
均州,下。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领二县:武当,下。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郧。下。兵后侨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
房州,下。宋置保宁军;恭帝徳祐中,知州黄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元至元十九年,隶襄阳路。领二县:房陵,下。竹山。下。
【注释】
①《钦定续通典》:150卷,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所续史事,自唐肃宗至德元年讫明崇祯末年。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官至工部尚书。
②房州:京西南路房州。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考证宋史建置。北宋时期,均州、房州都属京西南路管辖。
③下:表示州的等级。宋朝时期,州分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宋史·地理志》)。郡、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宋史·职官志七》)。
④本防御:原来是防御州。防御州:宋、金时设有防御使的州。
⑤襄阳路: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考证元史。元代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
347.(641—639)《史部·通制之属·钦定续通典·卷一百四十四》
348.(643—891)《史部·通制之属·皇朝通典①·卷九十三》
【今文】明代 襄阳府 郧阳府∥清代 襄阳府 郧阳府
(641—639)襄阳府② 元襄阳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太祖甲辰年③为府,属湖广行省。九年属湖广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属河南,未几,还属湖广。领州一,县六:襄阳,倚。宜城,南漳,枣阳,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县,后复置。谷城,光化,明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均州。明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当县省入。
郧阳府 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领县七。又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④于此。郧,倚。旧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治此。房,元房州属襄阳路。明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县省入,又降州为县,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竹山,元属房州。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县,十三年五月复置,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竹溪,本竹山县之尹店巡检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县。上津,明洪武初置,属襄阳府。十年五月省入郧阳。十三年五月复置,仍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来属。郧西,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郧县之南门堡置。保康。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县之潭头坪置。
(643—891)襄阳府⑤,初属湖广省,康熙六年分属湖北省。领州一,县六:襄阳,附郭。均州,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
郧阳府,初属湖广省,康熙六年分属湖北省。领县六:郧,附郭。房,竹山,竹溪,保康,郧西。顺治十六年省上津县入焉。
【注释】
①《皇朝通典》:1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未署编者,体例与《通典》《续通典》一致,又称《清朝通典》,记事起于清初,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
②襄阳府: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考证明朝建置情况。明代襄阳府、郧阳府属湖广布政司管辖。
③明太祖甲辰年:1364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
④湖广行都指挥使司:简称“湖广行都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为协调处置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结合部流民事宜,明政府添置郧阳府,并在郧阳府治置湖广行都指挥使司。(《荆楚建制沿革》)
⑤襄阳府:这段内容是清朝史官记述当时的建置情况。
349.(644—280)《史部·通制之属·皇朝通志①·卷二十六》
350.(651—623)《史部·仪制之属·明宫史②·卷二》
【今文】湖广 湖广省∥《明宫史》 武当山
(644—280)湖广湖北省,初为湖广省。康熙三年分设,为湖北、湖南二省。所属府十。
襄阳府领州一,县六:襄阳,附郭。均州,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
(651—623)太岳太和山,即武当山也。镇守太监一员,辖均州等处。经管本山香火、羽流③。办进榔梅、鹰嘴笋、骞山茶等件。
【注释】
①《皇朝通志》:126卷,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未署编者。仿南宋郑樵《通志》体例,所记诸事起于清开国之初,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称《清朝通志》。
②《明宫史》:5卷,明代吕毖从宦官刘若愚(1584—?年)所著的《酌中志》中选第十六卷到第二十卷编辑而成。吕毖,字贞九,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崇祯年间人,明亡后为道士,隐居灵岩山,生卒年不详。
③羽流:道士。
【提示】郧阳抚治 湖广布政司 湖北省
郧阳抚治:抚治,官名。明朝成化年间,刘通、石龙、李原、小王洪相继起义,几度告急朝廷。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廷成立郧阳提督抚治都御史行台,简称“郧台”。按明制,郧阳抚治为临时差遣,其抚治区域不依省区职权界限,其管辖的区域范围均临时依敕书变更,但是,郧阳抚治从成立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撤并,基本辖区始终未变更,最大时辖鄂豫川陕9州65县。
湖广布政司:全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又称“湖广布政使司”,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其中包括郧阳府。
湖北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以洞庭湖为界,设置湖北省、湖南省。当时,湖北省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351.(668—555)《史部·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①·卷二百三十》
352.(668—557)《史部·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三十》
【今文】郑朝兴 王秉仁 李廷龙 杨来嘉
(668—555)郑朝兴,汉军镶白旗人,世居陕西固原地方。康熙十三年,以骑都尉兼佐领随将军李林龙征逆藩吴三桂至湖广,有战功。十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与贼将杨来嘉②战于均州小炮山,阵亡。加恩赐一云骑尉③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668—557)王秉仁,汉军镶红旗人。初管佐领事,累官至仓场总督④。京察自陈⑤,降二级调用。康熙十三年,随宁南靖寇大将军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征逆藩吴三桂至湖广,在均州击叛镇杨来嘉,阵亡。
李廷龙,汉军镶红旗人。初任户部员外郎。康熙十三年正月,以署参领从宁南靖寇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征逆藩吴三桂至湖广。十四年五月,叛镇杨来嘉犯均州,与贼战于炮山,阵亡。
【注释】
①《钦定八旗通志》:342卷,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奉勅撰,又名《八旗通志二集》,续记乾隆一朝八旗典制、人物,并收入《八旗通志初集》内容,是研究清代八旗制度的重要政书。
②杨来嘉:?—1680年,福州人。初为郑成功部下都督,康熙元年(1662年)降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与副将洪福据谷城反叛清廷,并受吴三桂伪将军职。后又降清,逮捕至京,未至,死。
③云骑尉:清世爵名。乾隆元年(1736年)改拖沙喇哈番,汉名云骑尉,在骑都尉下。
④仓场总督:又名“总督仓场”,全称“总督仓场户部侍郎”,明、清两朝专设的、由户部官员管理全国粮仓的职位。
⑤京察自陈:清朝地方督抚与在京三品以上的文职官员,在考核期内直接向皇帝奏报履历、政绩、过失的一种述职行为。皇帝借此考其行状,作出裁定。
353.(677—543)《史部·经籍之属·经义考①·卷四十九》
354.(681—664)《史部·金石之属·隶释②·卷二十》
【今文】徐良 《易读指南》∥武当县 《华君铭》
(677—543)徐氏,良③。《读易指南》,佚。《湖广总志》:“徐良,字明善,邵阳人。宣德中,以经明行修④任本县儒学训导。秩满,以荐擢知均州。”
(681—664)《华君铭》⑤
武当县有一碑,文字磨灭,不可复识,俗相传是《华君铭》。亦不详华君何代之士。
【注释】
①《经义考》:300卷,清朱彝尊撰,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曾入直南书房,清代著名词人、学者、藏书家,参与纂修《明史》。
②《隶释》:南宋洪适撰,著录汉魏隶书石刻文字一百八十三种,并附辑《水经注》中的汉魏碑目及欧阳修碑目的汉魏部分。洪适(1117—1184年),原名造,后更名适,字景伯,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晚年居住老家鄱阳盘州,自号盘州老人。
③良:徐良,生卒年不详。本书(533—276)有相似资料。
④经明行修:经学博洽,德行美善。
⑤《华君铭》:此段文字,源出《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
355.(690—691)《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鉴纲目①·卷三十四》
356.(1498—509)《附·钦定四库全书考证②·卷四十一·史部》
【今文】沧浪水质证∥“麇”误为“麋”
(690—691)质实。《一统志》云:“沌口③,即沔口也。”沔口在汉阳府城西南三十里,今名沌口。刘澄之《山水记》:“沔口,古沧浪水,世传屈原遇渔父作歌即此处。”
(1498—509)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④。
均州郧乡,注:“古麇国地。”刊本“麇”,讹“麋”,据《左传》改。
【注释】
①《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宋朱熹撰,清圣祖康熙批。《通鉴纲目》为南宋朱熹所作,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清圣祖康熙御批《通鉴纲目》后整理成书,曰《御批资治通鉴纲目》。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
②《钦定四库全书考证》:100卷,清王太岳等纂辑。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四库馆编者、抄写者把各种书文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成册,是古籍校对权威典籍。王太岳,字基平,号芥子,定兴(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人,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生卒年不详。
③沌口:古镇名,在湖北汉阳东南。沌水上接沔阳诸水,夏秋水涨可以通航,古时常为武昌至江陵间江运别道。沌:音zhuàn。
④“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所对应的唐代杜佑《通典》章节。
附图:《郧西县志(同治版)·麇国辨》
357.(480—258)《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襄阳府西部》
358.(480—303)《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郧阳府西部》
359.(480—302)《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一统志·郧阳府东部》
360.(531—85)《四库全书·湖广通志·郧阳府·襄阳府》
361.(531—89)《四库全书·湖广通志·郧阳府·部分》
362.(531—88)《四库全书·湖广通志·郧阳府·部分》
363.(531—88)《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均州·武当山》
364.(531—91)《四库全书·湖广通志·江汉合流图·局部》
365.(531—91)《四库全书·湖广通志·江汉合流图·局部》
366.(531—93)《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太岳太和山图·西部》
367.(531—92)《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太岳太和山图·东部》
368.(580—36)《四库全书·行水金鉴·汉水·局部》
369.(580—35)《四库全书·行水金鉴·汉水·局部》
附图:《太岳太和山志·紫霄宫》
附图:《太岳太和山志·金顶》
附图:《太岳太和山志·沧浪亭》
附图:《续辑均州志·州境山川图》
附图:《续辑均州志·沧浪绿水》
附图:《禹贡锥指·导漾图·沧浪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