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战争以后,唐朝统治摇摇欲坠,全国陷入了第二次军阀割据战争之中。光启三年(887年),淮南道发生战乱。金陵虽不在淮南节镇所辖范围之内,但金陵形势与淮南局势息息相关。淮南节镇是中唐以后唐朝最重要的节镇之一,它与浙西节镇隔江而设,共同担负维护漕运系统沿线安全的重任。淮南节度使辖境内不仅富有盐铁之利,是朝廷赋税重地,而且是江南与中原联系的必经之地。唐朝失去对淮南节镇的控制,等于失去对江南的控制。东南军阀中不乏有人企图占领金陵,进而控制江南财赋之地,实现当年李锜等人未能实现的梦想。
光启三年(887年),唐复置昇州,这一年,前苏州刺史张雄在军阀争战中陷入劣势。他转而引兵溯江而上,图谋金陵。张雄部将赵晖首先占领金陵。他整修南朝台城旧城,想要摆脱张雄,拥城自立。张雄闻讯,立即亲自率军进攻金陵,赵晖战败。大顺元年(890年),唐任命张雄为昇州刺史。张雄死后,副将冯宏铎继任昇州刺史。此时,正是长江下游两岸军阀混战最为激烈的时候。唐末崛起于淮南的杨行密军队与来自中原的军阀孙儒是其中最为强大的武装,双方为争夺东南地区而展开殊死战争,但任何一方暂时都无力独霸东南。
10世纪初,经过长期混战,东南战势大局初定,杨行密成为东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随着战局稍定,东南地区稍具实力的军阀开始将争夺的目标转向金陵。这时,冯宏铎表示归附杨行密,而事实上他仍拥有自己的武装,保持着实际上的独立。此时,杨行密部下田正占领宣州,他欲夺取金陵,与杨行密抗衡。田
与冯宏铎交战,冯宏铎失利,举兵降杨行密。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顺利占领金陵。
其时,唐朝廷名义上仍维持着对全国的统治。杨行密起兵于淮南,这时仍受到中原军阀的威胁,故将其政治、军事中心设在唐朝淮南节度使所在地,以致力于巩固已有战果,扩大势力范围。但是,随着全国割据大势的确立,拥有悠久历史并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六朝故都金陵再次成为南方的政治中心已是大势所趋。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及南唐政权相继统治金陵。经过这两个政权的经营,金陵重新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并在全国政局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吴与南唐是两个一脉相承的政权,其前身是唐末杨行密控制下的淮南节镇。唐天祐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其子嗣继续统治江淮地区。杨吴武义元年(后梁贞明四年,919年),杨行密之子杨隆演正式登吴国王位,史称杨吴。然而,杨行密之后的杨吴政权实际上被权臣徐温父子控制。南唐昇元元年(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徐温养子徐知诰接受吴“禅”。徐知诰最初定国号为“齐”,其后徐知诰复姓更名为李昪,以唐朝后裔自居,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五代十国时,正处于唐宋之际政治、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尽管其时各政权仍沿用唐代地方行政建制,但是这种建制的实质内容已发生变化。杨吴及南唐沿用唐代府、州、县制,在中心城市及军事重镇设府。杨吴初年,仍以金陵为昇州,后又升为大都督府,改称金陵府,定为西都。南唐定都金陵,改称江宁府。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之职仍然存在,南唐在金陵设立建康军节度使,而南唐节度使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据宋人考证:“唐制,节度使不在镇,而以副使或留后居任,则云知节度事。”(1) 只有在战时,南唐节度使的地位才会有所提高。
杨行密去世后,杨吴在徐温统治下继续扩展疆土,占领了今江西省全境。南唐疆域最广时,一度扩展至今福建省及湖南省的大部。杨吴及南唐是当时南方最强盛的政权,关于其疆域以及政治影响,北宋初年人评道:“其地东暨衢、婺,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尽为其所有,近代僭窃之地,最为强盛。”(2)
杨吴与南唐都实行多京制。我国幅员广阔,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为保证对这广大地区的统治,多次采用多京制,即在正式国都之外又设陪都,并且“在特殊情况下,陪都或临时首都,有时会代替形式上的正式首都而成为真正的首都”(3) 。杨吴后期的金陵已经取代扬州而成为实际上的统治中心。杨吴定都于唐代淮南节度使所在地扬州,后又将金陵定为西都,这反映了杨吴政权的政治中心由扬州向金陵的转移。这一转移是由当时的战守形势决定的。
杨吴及南唐一直面临着来自中原政权的军事威胁。就军事防御角度而言,扬州以北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平原,北方军队渡淮之后,几乎可以长驱直入扬州,其形势不利防守。曾在唐朝繁盛一时的扬州,从唐末开始已经衰落,扬州在唐末军阀战争中屡遭劫难。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为争夺这座城市,围城长达半年,城中人饿死大半。大顺二年(891年),军阀孙儒退出扬州前焚烧扬州城,驱赶城中丁壮渡江,且杀老幼以充军粮。扬州在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遭受的最大打击是漕运系统的崩溃,其生命活力的源泉——大运河失去了往昔的重要性。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南北交通隔绝,当时的淮南节度使拒绝向朝廷缴纳贡赋,江淮漕运停止。几年之内,运河就萎缩、淤塞了。(4) 战火之余,又商路断绝,扬州的繁荣很难再现。(www.xing528.com)
自杨行密统治后期开始,杨吴政权致力于在长江以南开拓疆土,其战守格局是以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的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纵深腹地,江淮平原逐渐成为江南与中原之间的缓冲地带。在历史上的南北分离交战时期,这种战守格局多次为南方政权采用,这一格局的中心是以金陵为政治中心。同时,金陵北临长江,便利东西交通,其东、西、南各面也有水道可通达全境,东南地区的其余城市则无此便利,故金陵在杨吴及南唐时期是较为理想的定都地点。
就杨吴政权内部形势而言,杨行密去世不久,徐温即成为吴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他处心积虑以控制杨吴政权。杨吴国都设在扬州,城内有不少杨行密旧臣,他们不满徐氏家族统治,构成对徐温的潜在威胁。徐温决心彻底摆脱杨氏影响,他选择金陵建立自己的政治中心。
杨吴祐六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徐温自任昇州刺史,留驻扬州,遣养子徐知诰前去管理金陵。徐知诰此行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整治金陵,为徐氏家族统治打下基础。其二则是建立一支适应南方作战需要的水军。经过徐知诰的治理,数年之后,金陵城市经济繁荣,社会井然有序。徐温巡视金陵之后,甚为满意,其谋臣陈彦谦进而进言说:“金陵昔为王者都,今实近畿关辅也。作镇于彼,其谁不往。”(5) 此前,吴升金陵为昇州大都督府,徐温受吴封为齐国公,镇守润州,以昇州等地为巡属。这以后,徐温改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并移镇金陵,在金陵总管吴国政治。徐温去世后,徐知诰袭其位。徐知诰进一步使金陵成为自己的统治中心。大和三年(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徐知诰任金陵府尹,次年,徐知诰自扬州归镇金陵,在此地总掌吴国大政。此后,徐知诰受封吴封为东海王,欲建王都于金陵。大和五年(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徐知诰要求吴主迁都金陵,杨吴皇帝杨溥深知,一旦迁都金陵,将失去自由,婉拒迁都之请。天祚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徐知诰受封齐王,建齐国,下辖昇州等十州。次年,吴定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徐知诰在金陵建立大元帅府,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时的金陵事实上已是杨吴政治中心。
杨吴天祚三年(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诰终于夺取杨吴政权,改元昇元。徐知诰即南唐先主李昪。
南唐建国后,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定为国都。南唐仍然称金陵为西都,扬州为东都。设立东都只是政权交替之际的一个权宜之计,没有实际意义。扬州的地位已大为下降,润州也只是一座军事重镇,作为金陵东面的门户。
经过杨吴及南唐两代的经营,金陵地位再次上升。杨吴及南唐在南方诸国中实力最强,且与中原王朝对立,是中原王朝南进的主要障碍,金陵是当时南方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南唐在与后周的交战中惨败,尽失江淮之间疆土,东都扬州被后周占领,金陵与后周之间仅存一江之隔,形势岌岌可危。南唐中主李景欲迁都位于今江西境内的洪州,遂升洪州为南昌府,定为南都。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景南迁。但是金陵作为国都在南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可替代,并且洪州宫廷设施简陋,难以与繁华的金陵城相比。李景迁都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同年,李景去世,其子李煜继位后,又将国都迁回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的金陵,其实际影响已经超越了杨吴及两国的统治范围,其特殊地理位置及历史影响决定了其地位必将继续上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