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陵历史军事设施概述

金陵历史军事设施概述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陵历来为军事重镇,六朝时期其城北设有堡垒,如白石垒等,作为都城北面的军事防御设施。隋唐时期随着防卫首都之功能的丧失以及战争可能性的减少,这些军事堡垒大部失去作用,渐为废弃。唐朝在石头城设“镇”,唐朝的“镇”是军事机构,其下有驻军。尽管如此,唐朝石头城的军事作用已减退。隋朝及唐初的蒋州主要是政治设施,当唐朝局势渐稳之后,金陵由州降县,州治亦废。终唐之世,金陵是一座几无军事防御设施的城市。

金陵历史军事设施概述

金陵历来为军事重镇,六朝时期其城北设有堡垒,如白石垒等,作为都城北面的军事防御设施。隋唐时期随着防卫首都之功能的丧失以及战争可能性的减少,这些军事堡垒大部失去作用,渐为废弃。其遗址渐成古迹,由后人驻足凭吊,唐代以后,甚至仅余地名而已。

石头城是金陵最古老的军事城堡之一。今清凉山是石头城原址。清人载:“此山一带之山,自定淮门在四望矶下无加高于此山翠微亭者。”(90) 翠微亭在今清凉山上,原建于南唐。据此,则石头城是当时金陵城西北角的制高点。唐朝金陵城区中心南移,石头城正位于城区西北端。唐代长江仍从石头城下流过,刘禹锡作诗《石头城》中有“潮打空城寂寞回”之句。随着江流西迁,石头城正处于长江干流与夹江交界处,经石头城下可由干流进入夹江,然后进入金陵城区。石头城的战略地位相当突出,占据石头城,对外可防来自长江的进攻,内可控金陵局势,故隋初设蒋州州治于石头城。石头城是唐代金陵最重要的军事堡垒之一。唐朝在石头城设“镇”,唐朝的“镇”是军事机构,其下有驻军。(91)

唐代南方叛乱,自永王璘之乱、刘展之乱至李锜之乱以及晚唐军阀混战中的赵晖都以攻占石头城为目标。尽管如此,唐朝石头城的军事作用已减退。隋朝及唐初的蒋州主要是政治设施,当唐朝局势渐稳之后,金陵由州降县,州治亦废。中唐肃宗时期及晚唐僖宗时期,及晚唐金陵再次由县升州时,州治已移往它处。至南唐时,石头山改名清凉山,成为皇家避暑之地。明朝建都金陵,应天府城垣北扩,都城西北防御重地迁往卢龙山,即今狮子山,石头城被废。

终唐之世,金陵是一座几无军事防御设施的城市。

综上所述,唐代虽然为金陵城市史上的低潮时期,但以秦淮河下游为中心的工商区仍有所发展,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并为五代杨吴时重建金陵城准备了条件。

唐升州图

(1)  关于春秋时期金陵历史,古史的记载都是依据传说,可参看朱偰《金陵古迹图考》第二章“秦汉以前之遗迹”,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以及蒋赞初《关于南京地方史(古代部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载于《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的考证。

(2)  见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一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  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〇“江南二”,中华书局1955年版。

(4)  宋·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

(5)  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6)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后徐州寄理建业,又为南兖州,后又为南徐州”,中华书局1983年版。

(7)  《南京自然地理志》,第五章“地表水及地下水”,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页。

(8)  关于金陵地理环境在军事防御上的优势,古人已有颇多论述,可参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二〇“江南二”,中华书局1953年版。

(9)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〇“江南二”。

(10)  清·莫祥芝等:《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四“水”。文后有说明:“六百丈在今安徽桐城县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11)  古代太湖流域的吴郡、吴兴、会稽地区通称三吴地区。

(12)  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13)  《景定建康志》卷一八“山川二”。

(14)  见《景定建康志》卷一八“山川二”。

(15)  《建康实录》卷一“吴上·太祖上”。

(16)  《建康实录》卷一“吴上·太祖上”。

(17)  参见《南京自然地理志》第五章“地表水及地下水”。

(18)  莫明:《秦淮古河道的发现及其意义》,《南京史志》1984年第4期。

(19)  参见《秦淮古河道的发现及其意义》以及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  《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

(21)  《南京自然地理志》“概述”,第3页。

(22)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七〇,中华书局1956年版。

(23)  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三“金陵世年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补刻本。

(24)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

(25)  《建康实录》卷一七“梁帝纪上·高祖武皇帝”。

(26)  《建康实录》卷一七“梁帝纪上·高祖武皇帝”。

(27)  《建康实录》卷四“吴下·后主”。

(28)  《建康实录》卷一七“梁帝纪上·高祖武皇帝”。

(29)  见《金陵古迹图考》。

(30)  见郭黎安:《试论六朝时期的建业》,《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1)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六“王导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32)  《资治通鉴》卷二三七。

(33)  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七,“宣宗”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

(34)  《建康实录》卷一,“吴上”。

(35)  见《全唐文》卷三四八: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中华书局1990年版。

(36)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二四下“李锜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37)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五章,“唐代藩镇类型分析”,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38)  《新唐书》卷一二六,“韩休传”。

(39)  《新唐书》卷一二六,“韩休传”。

(40)  《新唐书》卷一二六,“韩休传”。

(41)  见《景定建康志》及《至正金陵新志》。

(42)  《至正金陵新志》卷四“疆域志·历代废县名”,元至正四年刻本。

(43)  《至正金陵新志》卷四“疆域志·历代废县名”载:“唐之江宁县,尽有今上元、江宁之地。”元至正四年(1344年)刻本。(www.xing528.com)

(44)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引北宋沈立《金陵记》,台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见清·姚鼐等:《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七“山水下”:“倪塘比方山稍北,而其实方山下地也。”清光绪六年(1880年)刊本。

(46)  《隋书》卷三一“地理志”。

(47)  本书所选用唐诗都引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版。

(48)  《景定建康志》卷一六“桥梁”有载:“白下桥,(一名上春桥),其侧有白下亭。”关于桥名的演变,可参见《金陵古今图考》之“南唐江宁府图考”。

(49)  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编“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0)  关于江宁县设立的时间有三种说法,《宋书·地志》记载为太康二年设;《晋史》记载设于太康二年;《太平寰宇记》引《舆地志》云:“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设江宁县。”

(51)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

(52)  见《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

(53)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太平寰宇记》此处年代有误,应是武德九年,疑是版本传抄之误。《太平寰宇记》常有较多刊印错误,如将“石头城”印成“右显城”(繁体字中“石头”与“右显”字形相近),此处也是在刊印时错将“九”印成“元”。

(54)  见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〇“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55)  关于唐初白下县复更名为江宁县的年代,后代史籍多认为是在贞观九年。

(56)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

(57)  见《建康实录》卷一“吴上·太祖上”。

(58)  《至正金陵新志》第一卷“地理图考·冶城图考”,元至正四年(1344年)刻本。

(59)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

(60)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

(61)  《建康实录》卷二“吴祖下”引《丹阳记》。

(62)  《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五“城厢”。

(63)  见叶楚伧、柳诒徵、王焕镳:《首都志》卷二“街道”,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版。

(64)  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三“城阙门·越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5)  《建康实录》卷四“吴下·后主”。

(66)  见《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四“山水”。

(67)  西晋·左思《吴都赋》,引自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8)  《至正金陵新至》第四卷“疆域志·坊里”,元至正四年(1344年)版。

(69)  见《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五,“城厢”。

(70)  参见《景定建康志》及《至正金陵新志》第四卷“疆域·坊里”。

(71)  见《至正金陵新志》第四卷“疆域·坊里”所引《庆元建康续志》,元至正四年(1344年)版。

(7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二七引“丹阳记”,中华书局1960年版。

(73)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原文为“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但《通典·食货典》作“淮水北有大市,自余小市十余所”。《宫苑记》及《景定建康志》,皆从《通典》。

(74)  《建康实录》卷二“吴中·太祖下”。

(75)  《建康实录》卷二“吴中·太祖下”。

(76)  《建康实录》卷二“吴中·太祖下”。

(77)  《建康实录》卷二“吴中·太祖下”。

(78)  清·吕燕昭、姚鼐:《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一〇“古迹”,光绪六年(1880年)本。

(79)  见朱偰:《金陵古迹图考》第四章“六朝城郭宫阙遗址”第二节“六朝水道考”所附“金陵古水道图”及第三节“建康”所附“南朝都建康总图”。

(80)  清·蒋启勋、赵佑宸、汪士铎等:《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八,“名迹”。

(81)  《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九“古迹”。

(82)  《续纂江宁府志》卷八“名迹”。

(83)  见《至正金陵新志》第十二卷“古迹志·城阙、官署”,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补刻本。

(84)  见《重刊江宁府志》卷九“古迹”。

(85)  《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志》卷四“山水”。

(86)  《元和郡县志》卷第二十五,“江南道一”。

(87)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引《舆地志》。

(88)  《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江南东道一·昇州”。

(89)  《至正金陵新志》第五卷“山川志·洲浦”,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补刻本。

(90)  《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六“山水上”。

(91)  见《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