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陵南坊的棋盘格局及街道发展规律-唐宋金陵考

金陵南坊的棋盘格局及街道发展规律-唐宋金陵考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南宋地方志,这些坊里分布在金陵南部,南唐的御道,即今中华路两侧。其特征是街道坊市呈对称的棋盘式格局,并有封闭的坊墙,仅开坊门供居民出入。然而从金陵自身城市发展规律来看,难以实施严格的坊市制。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多寺院,这些寺院前多有道路,以便往来,《建康实录》中提及唐代金陵城内街巷时仍多以这些寺院为基准。

金陵南坊的棋盘格局及街道发展规律-唐宋金陵考

如前文所述,秦淮下游两岸早在六朝时期就是居民聚居区,隋唐两代仍是金陵居民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长干、横塘两地尤为著名。

长干、横塘都是古老的金陵地名,位于今内秦淮下游地区。《建康实录》引《丹阳记》云:“其长干是里巷名,江东谓山陇之间曰‘干’。建康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民庶杂居,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并是地里名。”(61) 其后,长干这一地名泛指今雨花台下到长干桥一带,清人记载:“米行大街东,古长干里也。”(62) 清代的米行大街即在今雨花路。(63) 长干原为秦淮河畔岗地,地势高亢,又靠近水源,适宜居住。春秋时期,越灭吴后,利用此地岗阜,建筑具有军事性质的城堡,即越城。(64)

横塘略指今中华门至水西门的内秦淮南岸、秦淮河下游地区河水易泛滥,且时有江水灌入,故当地居民筑堤以阻遏水患。《建康实录》载:“横塘在今淮水南,近陶家渚,俗谓回军母袱。古来缘江筑长堤,谓之横塘。”(65) 清代时“横塘”又称南塘,其地处下浮桥以西秦淮南岸。(66)

六朝时期以长干、横塘为代表的秦淮下游地区甚为繁荣,时人在描述建康都城时,特以此两地为典型:“横塘查下,邑屋隆夸;长干延属,飞甍舛互。”(67)

长干、横塘在唐代持续繁荣。李白长期生活在金陵及附近地区,他曾以朴实的笔调描写普通金陵居民的生活,其中著名的有《长干行》,其中有句: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疑。

……

另一位唐代诗人崔颢也以长干为题写了四首诗,其中前两首是:

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在这些唐诗中,长干、横塘泛指古老的金陵居民聚居区。李白、崔颢所作带有浓郁民歌色彩的唐诗都以“长干”为题,这说明过往于千里长江之上的商旅行人对于长干颇不陌生。唐诗中关于长干、横塘记述表明唐代以长干、横塘为代表的秦淮河下游地区,是当时重要的居民区,且当地人的生活和长江航运有紧密关系。

唐朝金陵居民以坊为居住单位,《至正金陵新志》引《庆元建康续志》所载六朝至唐代古坊里有:翔鸾、滨江、舜泽、嘉瑞。(68) 南宋方志,这些坊里分布在金陵南部,南唐的御道,即今中华路两侧。清代地方志尚记载翔鸾坊位于今城南大油坊巷附近。(69) 这四坊至南宋时仍存在(70) ,其所处地区至今仍为南京市人口密集的居民居住区。

金陵城东南是另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唐代景云年间(710—711年),江宁县令陆彦恭在青溪之畔设金华坊,南宋方志载其地在南宋上元县治东北(71) ,其地大约是今内桥以东。

我国古代城市实行坊市制,这种严格的坊市制度在唐朝达到顶峰。隋唐长安是其典型。其特征是街道坊市呈对称的棋盘式格局,并有封闭的坊墙,仅开坊门供居民出入。至宋代以后,这种坊市制度瓦解。然而从金陵自身城市发展规律来看,难以实施严格的坊市制。

首先,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是出于都城防卫的需要,而由于金陵在唐代不是都城,其对安全防御设施的要求较低;其次,金陵在唐朝以前已有400余年历史,城市布局自成体系;最后,经济因素是类似金陵的南方城市繁荣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故其城市布局也受经济因素的左右。(www.xing528.com)

唐代金陵的商业发展得利于其便利的交通,这决定了金陵的商业中心集中在沿河近桥之地。早在六朝时期,金陵的沿河近桥地区就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些市集。孙吴时期,主要有大市、东市、北市。其时孙吴定都建业不久,其城市商业不甚繁荣,尚易统一规划。至南朝时,建康城内外市集迅速发展,“京师四市,建康大市,孙权所立;建康东市,同时立;建康北市,永安(258—263年)中立;秣陵斗场市,隆安(402年)中发乐营人交易,因成市也”(72) 。南朝与隋代之交,建康淮水北“有大市,自余小市十余”(73) 。这些市集多集中在水路要津,如南方河流与山岗交错地带,船行至此,有时需人工拖过山岗,进入另一条河道,这样的河流之间的岗丘称为“埭”。“埭”原意是人工堵水用的土堤。金陵附近多埭,如著名的方山埭。埭的周围因为常有商旅驻足,故易形成市集。另外,金陵城内遍布佛教寺院,寺院既是宗教场所,其附近又是人们聚会、交易的场所,六朝金陵市集不少是依托寺院形成,如建初寺前的大市,栖霞市、斗场市等。由此可见,六朝市集多在交通便利、人群往来频繁之处自发形成。

唐代金陵城西沿江地带是往来于长江之上的客商频繁驻足之处,故此地饮食乃至娱乐业都较为繁盛,李白著名的《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绮裘乌纱巾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四侍御》一诗描绘了唐代金陵城西的热闹景象:

昨玩西城月,青天垂玉钩。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

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披紫绮裘。

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

谑浪掉海客,喧呼傲阳侯。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

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月下一见君,三杯便回桡。

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兴发歌渌水,秦客为之谣。

鸡鸣复相招,清宴逸云霄。赠我数百字,字字凌风飙。

系之衣裘上,相忆每长谣。

从李白的这首诗中可见,出秦淮顺长江至石头城的河道沿线,笙歌宴乐,颇为热闹,其中客商有来自关中,也有来自海外。

杜牧著名的《夜泊秦淮》也间接描写了秦淮之滨歌舞升平的景象: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总之,这些唐诗反映的唐代金陵并不如许多诗人所哀叹的那样荒凉衰败。在其城北地区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其城南及城西由于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是长江沿线商路上的重要一站,随着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大势而继续繁荣。

唐代金陵城区街巷布局形成于六朝时期。如前文所述,隋唐统治者占领南朝建康都城之后,对其城区的中部和南部破坏不大,这一区域成为唐代金陵城区的主体。六朝时期纵贯都城南北的御道在唐代仍有痕迹,《建康实录》中多次提到这条御道。六朝时期建康城内多寺院,这些寺院前多有道路,以便往来,《建康实录》中提及唐代金陵城内街巷时仍多以这些寺院为基准。需要指出的是,六朝直至唐代金陵城内街巷的主要作用仍是供行人车马来往,地方志中对于这些街巷的记载相当简略,其中大多数街巷甚至没有独立名称,仅被视为其附近的坊市、寺院的附属。到了宋代以后,城区街巷不仅承担着交通作用,而且往往又是商业活动的场所,在城市布局中的作用甚为显著,城区街巷有了固定名称,明代初年营建应天府城时,在主要街道铺以型制统一的石块,并在大街两侧盖筑廊房,以便市民沿街进行贸易时可免日晒雨淋。

《建康实录》载,从当时江宁县署向东有大路通向句容,在城区之内,这条大路由县署直达东门,横贯东西。(74) 这条大路体现了金陵城布局变化的新趋势。汉代以后,我国古代都城格局多是坐北朝南,并以一条南北向大道为中轴线,全城东西对称,这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连接起都城的政治中心和居民、工商区。这样的格局决定于都城的政治属性,六朝建康(建业)都城就是这种格局。唐代的金陵,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显然东西交通更为重要,故出现了东西走向的大道。唐代以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城内街巷以及河道都是沿东西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