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在唐代长期处于润州的辖县地位。县是我国古代地方基层行政设置,管理辖区内的居民及生产,故县治需设在辖区内人口集中地区。隋代开始以江宁一县统辖原建康辖地,江宁县始设于六朝时期(50) ,由秣陵县分置,据《太平寰宇记》载:“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南临浦水至今呼江宁”(51) ,其址即今江宁县江宁镇。六朝时期的江宁县辖境在建康都城范围之外,主要是农业地区,隋初将江宁县治迁往原建康中心地带。隋开皇十年(590年),江宁县治北迁至冶城。(52)
唐初,江宁县名几经更动,县治也屡次迁徙。武德九年(626年)迁至白下,县名更为白下。
《旧唐书》、《新唐书》及《唐会要》均未指明白下县治之具体所在,《太平寰宇记》则认为,唐初白下县治正是东晋白石垒:“《舆地志》云本江乘县白石垒,齐武帝以白下地依带江山,移琅琊郡居之。陈亡废。唐武德元年罢金陵县,筑城于此,因其旧名。贞观七年复旧治,此地遂废。”(53) 《新唐书》载:“武德三年,更江宁县曰归化。八年更归化曰金陵。九年更金陵曰白下,隶润州。贞观九年,复更白下曰江宁。”(54) 尽管两处记载年代有出入,但唐初移江宁县治与此地却是无疑。(55)
白石垒得名于白石山,即今南京城北江边幕府山之南麓,因山石质为石灰岩,呈白色,故古代又称白石。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东晋大司马陶侃为讨苏峻之乱,在此筑垒,称“白石垒”。“白下”因“白石垒之下”而得名。其后史书及地方志都把白石垒定为白下县治之所在。此地历来是金陵北面的防守要地,其地靠近江边,唐朝移县治于此,是看重其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性。显然,其时唐朝廷在继续抑制原建康都城的同时,试图将金陵的城市中心北移,以维护大江南北的交通。但是,这时的秦淮下游两岸已是人口密集,市镇繁富,具备了良好的城市基础,而白石垒远在江边,远离金陵城市中心,其周围地区较为荒凉,县治若设在此地,难以担负管理地方行政的职能。(www.xing528.com)
《太平寰宇记》记载:“唐贞观七年(633年)移还旧郭”(56) ,白下县治移还旧址,也就是隋代及唐初的县治所在的冶城附近。两年之后,白下又更名为江宁,此后直至唐末光启年间,县治不变。《建康实录》载唐江宁县治在东晋西州城西偏(57) ,其地应靠近冶城。《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与其相符。《至正金陵新志》载“冶城在今永寿宫所,宫之东北抵旧江宁县治”(58) ,元代永寿宫即宋代之天庆观,明朝改为朝天宫,朝天宫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故唐朝江宁县及上元县治是在今朝天宫东北。唐肃宗时,建昇州,以江宁县治为州治。“时人艰弊,力难兴造,因旧县宇以为州城”(59) 。县治迁至冶城附近,更为靠近当时的城市中心。
唐末光启年间(885—887年),金陵由县升州,县治再次迁移,“光启三年(887年)复为州,徙县于凤台山西南一里”(60) ,凤台山也是唐朝金陵较繁荣的地区。唐朝江宁、上元县治曾有多次迁移,其总趋势是由唐初的变动而稳定于城市中心地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