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张仪列传

史记全本新注:张仪列传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秦为合从派代表人物,张仪为连横派代表人物,故合纵家与连横家两派人物的合传以两人为代表题篇。两派人物针锋相对,故张仪传的材料组织与苏秦传的结构相似,两传对照十分鲜明。为避免烦琐,简注两传,不附考证。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①,降之。

史记全本新注:张仪列传

【题解】本篇是连横家的合传,载张仪、陈轸、犀首三人。苏秦为合从派代表人物,张仪为连横派代表人物,故合纵家与连横家两派人物的合传以两人为代表题篇。两派人物针锋相对,故张仪传的材料组织与苏秦传的结构相似,两传对照十分鲜明。两传材料主要取自《战国策》,文字略有异同。纵横家所言战国史事及形势分析多有夸张,但并非虚言。为避免烦琐,简注两传,不附考证。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注释】①亡璧:丢失了玉璧。②意:怀疑。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注释】①败约后负:在合纵还未完成之前就被破坏。负,破坏。②念:考虑。③微感:暗中引诱、刺激。④当路:当政。⑤通子之愿:达到你的理想。愿,见用于世的理想。⑥苏秦乃诫门下二句:苏秦叮嘱手下人既不为张仪通报、引见,又设法不让张仪离开。不得去,不得离去。⑦数让:一次又一次地责备。⑧谢去之:苏秦拒绝张仪的要求使之离去。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注释】①阴奉之:暗中,即以你个人名义送钱财与张仪。②微随:暗中跟随。③客卿:客居他国做官。张仪入秦为客卿,《资治通鉴》系年在公元前333年。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注释】①赖子得显:依靠了您才得了通显。②故感怒君:故意激怒你,使你发奋。③悟:明白,悟解。④射:感谢,拜谢。⑤且苏君在二句:只要苏秦在,我难道有能力和他作对吗?渠:他,指苏秦。⑥张仪相秦:据《六国年表》,张仪初相秦在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⑦为文檄:写了一封公开信。檄,二尺长的简书。⑧我顾且盗而城:我发誓将要偷你的城池。顾,视,发誓。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注释】①苴蜀相攻击:巴与蜀互相攻击。苴,读“巴”(依《史记集解》说)。②司马错:著名秦将,领兵吞蜀。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注释】①下兵:出兵。②什谷:一作寻谷,在河南巩、登封一带。《战国策》作“塞轘辕、缑氏之口”。塞,切断。③屯留:在今山西屯留县东南。这里指切断太行山的羊肠坂道。④南阳:河内之南阳,谓秦使魏切断韩经南阳援上党的通道。⑤南郑:即韩都新郑,在今新郑市西部。⑥新城: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宜阳:在今宜阳西。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注释】①三资:王业的三大资本、凭借,指地、民、德。②缮兵:充实甲兵。缮,修治。③西海:西部地区。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巴、蜀在西,故云得巴、蜀而能擅西海之利。④名实附:名与实皆归附之。⑤谒:告,分析。⑥二国:周与韩也。⑦因:凭借。解:和解,解怨。周与韩为了抗秦,将凭借齐、赵的力量,再谋求与楚、魏和解。

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①取之:灭蜀。据《六国年表》,秦灭蜀在秦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十月,取之:谓起兵历十月而定蜀。②轻诸侯:轻视,看不起东方六国。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仪因言秦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惠王乃以张仪为相,更名少梁曰夏阳。

【注释】①秦惠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在灭蜀之前,此又另起笔叙事。公子华:《六国年表》作公子桑。蒲阳:蒲阪,在山西永济市西部。②上郡:魏西河北部地,郡治肤施,在陕西榆林南。少梁:秦更名夏阳,在陕西韩城南。

仪相秦四岁,立惠王为王。居一岁,为秦将,取陕。筑上郡塞。

【注释】①秦惠王称王,在十三年,公元前325年。②陕:魏邑,在三门峡市西。

其后二年,使与齐、楚之相会啮桑。东还而免相,相魏以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仪。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张仪惭,无以归报。留魏四岁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张仪复说哀王,哀王不听。于是张仪阴令秦伐魏。魏与秦战,败。

【注释】①啮(nié)桑之会:在公元前323年。啮桑,在江苏沛县西南。②曲沃:在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平周:在山西介休市。

明年,齐又来败魏于观津。秦复欲攻魏,先败韩申差军,斩首八万,诸侯震恐。而张仪复说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梁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今从者一天下,约为昆弟,刑白马以盟洹水之上,以相坚也。而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燕、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韩而攻梁,韩怯于秦,秦韩为一,梁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胜之必矣。割楚而益梁,亏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下甲士而东伐,虽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贤其辩而牵其说,岂得无眩哉

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哀王于是乃背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三岁而魏复背秦为从。秦攻魏,取曲沃。明年,魏复事秦。

【注释】①观津:应作观泽,在河南清丰东。观泽之战,齐助秦败韩、魏,事在公元前317年。②不待力而至:不费力气就可到达大梁。③亭鄣:防卫壁垒。魏四面无山险,故筑亭障以卫国境。鄣,通“障”。④固:本来。⑤洹水:即今河南安阳市北之安阳河。⑥河外:地区名。当时魏人称黄河两岸,河北为河外,河南为河内。⑦卷:在今原阳县西。衍:在郑州市北。燕:在延津县东北。酸枣:在延津县西。⑧阳晋:在山东郓城西。⑨从道:南北大道。⑩折韩:使韩屈服,挟韩。⑪立而须:跷足以待,喻时间短。须:等待。⑫患:忧虑,灾祸。⑬弱楚:削弱楚。⑭轻走易北:容易击败、逃跑。轻走与易北同意。走、北,败逃。⑮适秦:悦秦,讨好秦。⑯奋辞:激昂慷慨地说大话。⑰搤腕:紧握拳头。瞋目切齿:怒目咬牙。⑱牵其说:被其奋辞所牵制。⑲眩:昏惑。⑳积羽沉舟:最轻之羽毛,积累过多,也会把船压沉。㉑群轻折轴:许多轻东西聚合起来,可以压断车轴。㉒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口一致的诽谤,可把坚金熔化,可把骨头销毁。形容谬论的传播,可以摇动人心。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于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悦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善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注释】①往相楚:到楚国去察视情况。相,审视。②闭关绝约于齐:与齐断交。闭关,关闭边关。绝约,废除盟约。③商於之地:商於地区。商,邑名,在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东南。於,又名於中,邑名。④箕帚之妾:嫁女的谦词,指做清扫庭除之事。⑤吊:悲悼。⑥秦奚二句:秦怎么会去看重一个孤立的国家,给它商於六百里地呢?贪:亲爱,看重。⑦负:背约。⑧阴合阳绝:暗中与齐联合而表面上绝交。⑨赂:赠送。

张仪至秦,佯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又复益发兵而袭秦,至蓝田,大战,楚大败,于是楚割两城以与秦平。

【注释】①佯失绥堕车:假装踏空了车而摔倒。绥,车旁丝绳,挽之上车。②借宋之符,北骂齐王:借宋国之符信而骂齐,挑动两国关系。③折节而下秦:低首屈身侍奉秦,即齐屈曲与秦交以报楚。④丹阳:在河南淅川附近,边秦商、於之地。楚未得地反失地。丹阳之战在公元前312年。汉中之地:陕南沔县(今改为勉县)至湖北竹山一带地方。⑤蓝田:在今陕西蓝田县西。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张仪乃请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负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张仪曰:“秦强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郑袖,袖所言皆从。且臣奉王之节使楚,楚何敢加诛。假令诛臣而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愿。”遂使楚。楚怀王至则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爱张仪而不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不若为言而出之。”于是郑袖日夜言怀王曰:“人臣各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张仪来,至重王。王未有礼而杀张仪,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注释】①要(yāo):强索。黔中:楚郡名,在湖南沅陵等地。②武关外:武关外之地即商於之地。③甘心:快意。意谓楚怀王必欲杀张仪而后甘心。④不欲出之:应为“必欲出之”,谓秦王必欲使楚释放张仪,不出不止。⑤上庸:在湖北竹山县东南。

张仪既出,未去,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曰:

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险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臣窃以为大王之计过也。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交争,其势不两立。大王不与秦,秦下甲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梁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数举兵,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不至十日而拒捍关。捍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南面而伐,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大王尝与吴人战,五战而三胜,阵卒尽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臣闻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齐、赵者,阴谋有合天下之心。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列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兵袭秦,战于蓝田。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危于此者矣。愿大王熟计之。

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胸。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也

凡天下而以信约从亲相坚者苏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阴与燕王谋伐破齐而分其地;乃详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www.xing528.com)

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室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于是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与秦,欲许之。屈原曰:“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怀王曰:“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背之,不可。”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注释】①苏秦死:张仪使楚,在秦惠王后元十四年,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1年,此时苏秦已死近十年。此句有误。②四国:四面的诸侯国,四,为泛指之数。③安难乐死:安于吃苦,乐于牺牲。④席卷:如卷席之易。常山:恒山,在河北曲阳县西,屹立北方,好像天下的脊梁,但秦兵一出,即可轻易夺取。⑤宜阳:韩国重镇,在今河南宜阳县西。⑥上地:韩国上党郡之地,在今山西长治市地区。⑦河东:地区名,指今山西南部黄河东岸地区。⑧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⑨不料敌而轻战:不估量秦国而轻易与秦交战。⑩饰辩虚辞:粉饰言辞,空发议论。⑪高主之节:抬高君主的节行。⑫汶山:即四川岷山。⑬舫船:即方船,两船相并之船。⑭拒捍关:抵达捍关。捍关,在今湖北长阳县西。⑮北地绝:楚之北境将被切断。北地,楚之北境,河南信阳以北之地。⑯偏守新城:勉力守备新得之城。⑰存民苦矣:战争中幸存之民更辛苦。⑱逆强秦之心:违背强秦的心愿。⑲函谷:关名。在今河南灵宝县东。⑳合:合一,并吞。㉑战于汉中:即前文屈匄伐秦的丹阳之战,楚失汉中。㉒执珪:楚最高级爵位名。㉓阳晋:卫邑,在山东郓城西,为齐、楚、魏之交,有如天下之胸。秦兵据常山、阳晋,等于控制了天下的脊梁和胸,诸侯不敢动。㉔东指:向东进攻。㉕泗上十二诸侯:泗水流域的宋、鲁、邹等小诸侯国。泗水,在今山东中部。十二,为虚数。㉖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㉗混一:统一。㉘固形亲之国:秦楚两国的形势,本来应是相亲之国。㉙效:献出。万室之都:有一万户人家的都邑。㉚重出黔中地与秦:楚怀王已得张仪,却又不想割黔中地与秦。重出:难以割出。楚怀王与秦约,愿得张仪而割黔中地。据此,楚怀王不杀张仪与秦平,则不割黔中地。故下文云:“许仪而得黔中。”㉛背:违约。

张仪去楚,因遂之韩,说韩王,曰: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菽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不过九百里,无二岁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除守徼亭鄣塞,现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奋曰‘听吾计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无过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韩之上地,东取成皋、荥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不事秦则危。夫造祸而求其福报,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为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

韩王听仪计。张仪归报,秦惠王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

【注释】①韩地险恶山居:韩地多山,宜阳、成皋、鲁阳等,皆山险之地。②一岁不收二句:一岁歉收,人民连糟糠也吃不饱。③厮徒负养:勤杂人员。④虎贲之士二句:勇敢之士,光着头,赤着脚,冒矢石,执长矛而冲锋陷阵。此句形容秦兵之勇。跿(tú)跔(jū):赤脚跳跃。科头:不着头盔。贯颐:矢贯(洞穿)其颐(脸面),译为“冒矢石”。⑤秦马之良等句:秦马精良,奔驰迅速,一跃两蹄间的距离有两丈多。此句形容秦军马之良。探前趹后:马前足前踏,后足蹬出的疾奔之势。寻:长度单位,七尺为一寻。⑥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秦兵敢于不穿甲胄袒胸赤脚作战。捐甲:不穿甲衣。裼,袒也。这里只是夸张,绝无徒手作战的军队。⑦垂千钧之重二句:千钧之重压在鸟卵之上,必破无疑。三十斤为一钧。⑧从人:言合纵之人。⑨比周:同恶相亲。⑩诖(guà):欺骗,贻误。⑪上地:高地。⑫鸿台、桑林:韩之宫苑名。⑬为秦:帮助秦国,削弱楚国。⑭便:合适,有利于。⑮归报:张仪回到秦向秦惠王汇报。⑯邑:城邑。

使张仪东说齐滑王,曰

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

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

【注释】①齐湣王:《战国策》高诱注为齐宣王。②负海之国:背靠海之国。③番吾:赵邑,在河北磁县境。④邯郸仅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丧师四十余万,秦围邯郸,赵几不存。此时距张仪之死(公元前309)已五十年。长平之战以前,赵称强国,并无邯郸仅存的败势,此亦说客设辞耳。⑤效:同献,奉献。河外:此指河南魏国西部地区,当今郑州以西。⑥渑池:在今河南渑池县西。秦赵会于渑池在公元前279年,距张仪之死已三十年。⑦河间:漳水与黄河之间的地方。⑧博关:在山东博平县西北。⑨即墨: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

敝邑秦王使使臣效愚计于大王。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

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使臣先闻左右。

张仪连横破合纵

凡大王之所信为从者恃苏秦。苏秦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齐国,而自令车裂于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为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岂可得乎?

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破,必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遇于渑池,面相见而口相结,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

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专权擅势,蔽欺先王,独擅官事,寡人居属师傅,不与国谋计。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幼,奉祀之日新,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割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适闻使者之明诏。”赵王许张仪,张仪乃去。

【注释】①摈秦:排斥秦。②慑伏:畏惧服从。③缮甲厉兵:整治甲胄,磨砺武器。④愁居慑处:忧愁而畏惧地自处。今语叫夹着尾巴做人。⑤白马津:黄河渡口,在今河南滑县东北。⑥甲子合战:周武王伐纣,于甲子日誓师牧野,故此云甲子合战。⑦荧惑:眩惑。⑧反齐国:倾覆齐国。⑨东藩之臣:东方藩国的臣子。⑩断:切断。⑪午道:交通四达之道,在赵与齐相交之地。午,一纵一横。⑫口相结:互相交谈。⑬案兵:军队保持战备而不出动。⑭先王:此时赵王为武灵王,其父赵肃侯未称王。张仪称“先王”,阿谀之词。⑮奉阳君:赵肃侯弟赵成。据帛书,赵惠王时权臣李兑亦号奉阳君。⑯官事:管理国家之事。⑰约车:套车。

北之燕,说燕昭王,曰:

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长其尾,令可以击人。与代王饮,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反斗以击之’。于是酒酣乐,进热啜,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王脑涂地。其姊闻之,因摩笄以自刺,故至今有摩笄之山。代王之亡,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且以赵王为可亲乎?赵兴兵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

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秦王必喜,赵不敢妄动,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燕王曰:“寡人蛮夷僻处,虽大男子才如婴儿,言不足以采正计。今上客幸教之,请西面而事秦,献恒山之尾五城。”燕王听仪。仪归报,未至咸阳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注释】①代王:《吕览·长攻》作“代君”,赵襄子时诸侯未称王。代,国名,在河北蔚县东北。②勾注:山名,在山西代县西北,即雁门山。③金斗:铜制酒杯。④尾:斗柄。⑤热啜:热汤。⑥反斗:倒转斗柄以击人。⑦进斟:加添热汤。⑧笄:头簪。⑨摩笄山:在河北涿鹿县西北。⑩狼戾:残狠暴戾。⑪云中、九原:在燕之西。⑫赵之于秦犹郡县:谓赵国削弱,畏秦如同秦的郡县。⑬妄举师:轻易发兵。⑭虽大男子才如婴儿:我虽是一个成人男子,却仅仅像个婴儿。才,仅。⑮献恒山之尾五城:燕把恒山末端的五城献给秦国。按,张仪连横,以口舌割人之地,夸饰之辞,非事实也。赵献河间,燕献恒山之尾,皆不与秦接疆,更不足信。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悦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诸侯闻张仪有郤武王,皆叛衡,复合从。

【注释】①取容:讨取国君的脸色,即献媚获宠。②郤:同“隙”,嫌隙:

秦武王元年,群臣日夜恶张仪未已,而齐让又至,张仪惧诛,乃因谓秦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曰:“奈何?”对曰:“为秦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乃具革车三十乘,入仪之梁。齐果兴师伐之。梁哀王恐。张仪曰:“王勿患也,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借使之齐,谓齐王曰:“王甚憎张仪,虽然,亦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寡人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何以托仪?”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夫仪之出也,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按图籍,此王业也。’秦王以为然,故具革车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仪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内疲国而外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齐王曰:“善。”乃使解兵。

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注释】①齐让又至:齐国也派出使臣责备秦用张仪。②祭器:礼器。周室的祭器,象征王权。③广邻敌以内自临:增强敌人的势力而在内部自相火并。④张仪卒于魏:据《六国年表》及《魏世家》载,张仪死于魏哀王十年,当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注释】①恶:说坏话,打小报告。②重币:丰厚的礼物。轻使秦楚之间:频繁地来往于秦楚之间。③轸自为厚而为王薄:陈轸替自己考虑的多,为秦王分忧的少。厚,多。薄,少。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注释】①吾为事来:我为要事而来。②不得待异日:不能放到第二天。意谓,你今日不见,改天想见我却不能了。③厌事:多事。厌,同“餍”,饱。④田需:魏相。⑤愿谒行于王:燕、赵既有友好的表示,我愿意替魏王去联络燕、赵。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余,为寡人计之。”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臣主与王何异也。”惠王曰:“善。”卒弗救。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此陈轸之计也。

【注释】①鄙细人:低贱的小民。②中谢:楚王的侍御之官。③子主:您的主人,指楚王。④立须之:站在旁边等待两虎相斗。⑤臣主句:臣之主(楚王)与大王(秦惠王)一样,正等待韩魏相攻而欲得利也。

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与张仪不善。

张仪为秦之魏,魏王相张仪。犀首弗利,故令人谓韩公叔曰:“张仪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韩地也。且韩之南阳已举矣,子何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错矣。然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便,因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张仪去

义渠君朝于魏。犀首闻张仪复相秦,害之。犀首乃谓义渠君曰:“道远不得复过,请谒事情。”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其后五国伐秦。会陈轸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不如赂之以抚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绣千纯,妇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

张仪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

【注释】①犀首:魏官名,武职,此为公孙衍的代称。②阴晋:魏邑,在陕西华阴市东南。③公叔:韩公族,与公仲(名倗)共执韩政。④南阳:河内之南阳。⑤少委:稍稍委托点事给公孙衍做。⑥错:同“措”,搁置。⑦张仪去:指张仪离魏复相秦,在公元前317年。去,离去。⑧义渠:诸戎之国,后为秦所灭,在甘肃宁县一带。⑨复过:再相见。⑩请谒事情:请让我替你分析一下当今局势。⑪中国无事等句:东方六国(中国)不攻秦(无事),秦将焚烧侵割你的国家;东方攻秦,秦将用重礼来拉拢你。犀首此言,欲使义渠君不助秦。⑫五国伐秦:五国共伐秦在秦惠王后元七年,公元前318年,早张仪复相秦一年,这里记事颠倒。⑬千纯(tùn):千匹,千段。⑭致:召集。⑮李伯:地名。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注释】①权变:权谋变化。②从衡强秦:用连横计增强秦国。这里“从衡”为偏义复词,重在“衡”字。南北为纵,东西为衡,所以东方六国联合叫纵,与秦和亲叫连衡。从,读“纵”;衡,同“横”。③张仪之行事句:张仪诈楚怀王绝齐亲秦,入关受欺,其所行权谋超过了苏秦。④振暴:振,宣扬。暴,揭露。⑤倾危:险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