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记全本新注(第4册)》苏秦列传

《史记全本新注(第4册)》苏秦列传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是合纵家苏秦及其弟苏代、苏厉的合传。全传分十二大段,两大部分。前九大段为第一部分,写苏秦相六国的显赫事迹;后三大段为第二部分,写苏代、苏厉为燕设谋破齐的事迹。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⑧。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⑤。

《史记全本新注(第4册)》苏秦列传

【题解】本篇是合纵家苏秦及其弟苏代、苏厉的合传。全传分十二大段,两大部分。前九大段为第一部分,写苏秦相六国的显赫事迹;后三大段为第二部分,写苏代、苏厉为燕设谋破齐的事迹。世俗谓苏秦为卖国反复之臣,事实是苏秦合纵成功,遏制秦兵十五年不敢东出,又苏氏发迹于燕,兄弟三人相继为燕谋也深,说明苏氏兄弟其智过人,亦并非卖国反复之臣,故司马迁立传以翻其案。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注释】①苏鬼谷先生:史失其名,居于鬼谷以为号。鬼谷,地名,在河南登封市东。②大困:很不得志。③自伤:自我伤心。④遍观:尽观。遍,一一。⑤屈首受书:埋头读书。⑥周书《阴符》:周代兵书之名。今传《阴符经》三百八十四字,凡一卷,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荃六家注,其内容为道家书。⑦揣摩:《集解》谓《鬼谷子》有《揣摩篇》。这里指苏秦所作《揣摩》,即揣摩游说对象的心理而加以利用的游说方法。⑧少:看不起。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注释】①被山带渭:背靠终南山,襟带渭河。②关河:函谷关黄河。③代马:代郡、马邑。④并兼:统一天下。⑤奉阳君:据《战国策》及马王堆出土帛书,赵惠王时李兑,亦号奉阳君。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嘑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

【注释】①说燕文侯曰:据《燕世家》和《六国年表》,苏秦说燕,在燕文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34年。《资治通鉴》系苏秦说燕在公元前333年。②林胡、楼烦:古部族名,居地在晋北及内蒙古南部。③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海产由此入于黄河。雁门:山名,在山西代县,西北大草原之产,由此入内地。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强国也。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注释】①秦赵五战:假设之辞。②相毙:指秦、赵互相杀伤,互相削弱、衰毙。③云中:赵郡,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九原:赵邑,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代:赵郡,郡治在今山西代县。上谷:燕郡,郡治在今河北怀来县。④弥地:历程。⑤东垣:赵邑,在河北石家庄市东。⑥从亲:合从相亲,互为盟友。⑦迫:逼近。

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而奉阳君已死,即因说赵肃侯曰

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贤君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虽然,奉阳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宾客游士莫敢自尽于前者。今奉阳君捐馆舍,君乃今复与士民相亲也,臣故敢进其愚虑。

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于民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而不得则民终身不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也。愿君慎勿出于口。请别白黑,所以异阴阳而已矣。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包利,五伯之所以覆军擒将而求也;封侯贵戚,汤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今君高拱而两有之,此臣之所以为君愿也。

今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

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劫韩包周,则赵氏自操兵;据卫取卷,则齐必入朝秦。秦欲已得乎山东,则必举兵而向赵矣。秦甲渡河逾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此臣之所为君患也。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士不过三千,车不过三百乘,卒不过三万,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强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向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夫衡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予秦。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前有楼阙轩辕,后有长姣美人,国被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夫衡人日夜务以秦权恐愒诸侯以求割地,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臣闻明主绝疑去谗,摒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叛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要约曰:‘秦攻楚,齐、魏各出锐师以佐之,韩绝其粮道,赵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而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城皋,魏塞其道,赵涉河漳、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皆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清河,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从亲以摈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

【注释】①赵肃侯:《史记》失其名,《索隐》注:《世本》云肃侯名言。②布衣之士:贫寒的士人。③陈忠:进献忠言。④捐馆舍:死亡之讳称。⑤无庸:毋庸,无须,不必。⑥两敌:赵与齐秦两国为敌。⑦请别白黑句:请允许我把赵国如何择交而安的利害剖析明白,就如同黑与白,阴与阳一样显明。⑧旃:通“毡”,一种毛制品。⑨割地包利:得到他国的土地割让,收受他国的贡奉物品。⑩与秦:与秦交。⑪河外:西河之地,言割与秦。⑫宜阳:韩大邑,在今河南宜阳西北,为韩西部抗秦的重镇,韩弱将献与秦。效:献纳。⑬上郡:上党之误。韩上党郡边赵,在山西长治一带。⑭轵道:古亭名,在西安市东北。⑮南阳:韩邑,今河南南阳市,与秦接壤,故秦兵出,则南阳危。⑯卫:此时为魏附庸,都濮阳,在今濮阳南。卷:魏邑,在河南原阳县西。秦据卫取卷,则攻入河内。⑰番吾:赵邑,在今河北磁县境。秦兵据番吾,则临近赵都邯郸。⑱常山:即恒山,在河北曲阳县西北。⑲清河:水名,当时为齐、赵之界河。⑳害:忌也,秦最忌恨赵。㉑傅:迫近。㉒规:阻隔。㉓秦之祸将指向赵国。中:正中,指向。㉔三夫之分:即三百亩的领土。古代农夫一人耕地一百亩。㉕咫尺之地:一小块土地。咫(zhǐ)尺,八寸。㉖外料、内度:对外估计(料)敌人的强弱,对内猜度自己士兵才能的高低。㉗相当:相抗,交战。㉘掩:蔽,遮盖。㉙六国为一:六国合纵为一。㉚破人:打破秦国。破于人:被秦国打破。“臣人之”与“臣于人”,句法同。㉛衡人:主张连横以事秦的人。㉜轩辕:华丽的车舆。㉝长姣美人:高大的美人。㉞连横之士用秦的强大来恐吓诸侯,要求割地。愒:亦恐也。㉟流言:浮浪无根据之言。㊱叛秦:与秦绝交。㊲洹水:今河南省黄河北面之安阳河。㊳通质:六国之间互相交通换质。㊴刳:杀。㊵韩绝其粮道:韩守宜阳可断秦之后使粮运不通。㊶楚绝其后:楚入秦之武关,可扰秦后方以解韩魏之危。㊷成皋:在河南荥阳市氾水镇西。㊸博关: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东北。㊹六国从亲以摈秦:六国合纵亲善,共同一致排斥秦。摈:排斥。㊺饰车:有文饰的使者之车。㊻千纯:千匹。

是时周天子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擒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注释】①致文武之胙(zuò):周天子把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肉送给秦惠王,以示亲善。②犀首:本魏国官名,此指代魏人公孙衍,时为秦将,爵大良造。③雕阴:在陕西鄜县(今陕西富县)北。

于是说韩宣王,曰:

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㕹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臣闻鄙谚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注释】①巩:韩邑,在今河南巩义市西部。②商阪:商山,又名楚山,秦武关即在商山中。③穰:在河南邓州市东南。④陉山:在河南新郑市南部。⑤溪子、时力、距来:都是良弓之名。溪子,南方蛮夷之名,其地产柘、竹劲弓,因此代弓名。⑥超足而射:两脚用力踏射的连弩箭。⑦冥山:在河南信阳东南,为韩楚两国的界山。棠溪:楚邑,战国时属韩,在河南西平县西。墨阳:地名,在河南淅川县北,墨山之南,产剑著称。合赙:《战国策》作合伯,亦韩产名剑之地,在西平县西。邓师:邓国有铸剑工所铸名剑,因名邓师。宛冯:宛人于冯池所铸名剑。龙渊、太阿:均剑名。以上冥山至太阿,均利剑之名,或以产地,或以人而命名。⑧铁幕:铁叶臂衣。⑨革抉:革制臂衣。㕹(fá)芮:㕹为盾,芮为系盾之绶带。⑩交臂:同交手,即拱手。⑪今兹二句:今年献出土地,明年又要求割地。今兹,今年。效,献出。⑫市怨:用地买怨。⑬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可做鸡的嘴,不要做牛的肛门。鸡口虽小,食进东西;牛后虽大,却排泄污物。⑭勃然作色:实然改变了脸的颜色。形容顿然发怒的样子。⑮太息:长叹。

又说魏襄王,曰:

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臣闻越王勾践战敝卒三千人,擒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熟察之。

《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氂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注释】①鸿沟:古运河,在原荥阳北引黄河水通入颍水。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汝南:郡名,在汝水中流。许:邑名,在许昌东。郾:邑名,在河南漯河市郾城区。昆阳:河南叶县。召陵:在郾城东。舞阳:在今舞阳县西。新都:在新野县。新郪,在汝南县。②淮、颍:淮水、颍水。煮枣:邑名,在山东菏泽市西部。无胥:不详。③衍:邑名,在郑州市北。酸枣:邑名,在河南延津县。④然而两句:谓魏地富庶,田间到处建满房舍廊庑,设有一块放牧的空地。⑤輷(hōng)輷殷殷:轰轰隆隆,状车声盛大。⑥然衡人怵王句:可是主张连衡的人恐吓大王去与虎狼之秦相交。⑦今乃等句:现在魏王竟然向西方去侍奉秦国,臣服称藩,为秦筑宫殿,接受秦国赐的冠带,每年春秋向秦贡奉祭物,我替大王感到羞惭。⑧干遂:地名,在苏州市西北四十余里。⑨牧野:在河南淇县南。⑩苍头:头裹青巾。⑪奋击:勇敢士。⑫厮徒:军中供役人,即后勤部队。⑬效实:贡献实物。⑭周书曰:引文见《逸周书·和寤解》。意谓:细微不拔除,蔓延长大后怎么办?刚刚发芽时不砍掉,长成大树就要用刀斧。柯,斧柄。⑮不肖:不贤。⑯明教:高明的指教。

因东说齐宣王,曰:

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背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背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

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齐王曰:“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余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注释】①清河:济水,以水清故名。②五家之兵:管仲之制,基层五五编制,即五人为伍。十伍为里,五十人;四里为连,两百人;十连为乡,两千人;五乡为一军,一万人。③进如锋矢三句:齐军作战勇敢,前进时像锋利的箭,战斗时像雷霆震怒,撤退时像风雨般迅速。④六博:古代的一种棋戏。踏鞠:足球,以皮制成,中实羽毛。⑤重畏秦:非常害怕秦。⑥难于对秦作战,而轻易对秦称臣。⑦阳晋:卫邑,此时属魏,在山东郓城县西。⑧亢父:齐邑,在山东济宁市南五十里。⑨方轨:两车并行。⑩狼顾:时时回顾。⑪虚猲:即虚喝。⑫不敏:不聪明,笨拙。谦词。⑬余教:点滴的教诲。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熟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www.xing528.com)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二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注释】①黔中:郡名,今湖南沅、澧流域。巫郡:郡治在今重庆巫山县北。②夏州、海阳:地名。夏州在湖北汉阳北。海阳在江苏泰州市。③洞庭:今之洞庭湖。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南。④陉塞:山名,在河南漯河市东。郇阳:在汝南境。⑤章台:秦宫名,在咸阳。⑥鄢:在湖北宜城境,秦出武关,则鄢邑震动。郢:楚都,在湖北江陵县北;秦出汉中,则郢都震动。从地理态势看,“一军下黔中”,应为“一军下汉中”。⑦奉宗庙:进献宗庙。喻将国家政权交出去。⑧厉兵:修治武器。⑨厩:马棚。此法指牲畜棚。⑩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所以合从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得逞,秦国就能称帝。从合,合从成功。⑪仇雠(chóu):仇人,敌人。雠,同“仇”。⑫何居焉:在合纵与连横两策中选择,站在哪一边呢?⑬反人以入秦:若与韩魏深谋,恐怕反以楚谋入告于秦。“反人”,疑“人”字衍。⑭心摇摇然句:一颗心,总是悬着,好像在空中飘动的旗子一样没有附托。薄,附着。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拟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注释】①拟:比拟于王者。②使人郊劳:周显王派出特使出郊外迎劳。③委蛇匍匐:匍匐在地上如蛇之爬行。夸张形容其嫂恭惧的情状。④以面掩地:趴在地上,即跪拜在地上。⑤季子:小叔子。《集解》引谯周云:“苏秦字季子。”存疑待考。⑥负郭田:近城郊之耕地。⑦望:怨望,怨恨。⑧秦兵不敢东出十五年:据《六国年表》,苏秦说燕在燕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东方六国第一次合纵攻秦在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此役楚、赵、魏、韩、燕五国之师攻秦至函谷关败还,从约解。其间十七年,秦兵东出的大战只有公元前331年的秦魏彫阴之战,可见秦兵十五年不敢东出是可信的。十七年而言十五年,因苏秦死于公元前320年,挂六国相印为十五年。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苏秦合纵拜六国相印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注释】①让:责备,怪罪。②是岁:公元前332年。③侵地:被侵占的土地。④俯而庆,仰而吊:低头称贺,抬头哀悼。即一边称贺,一边哀悼。⑤乌喙:毒药名,一岁叫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⑥愈充腹:暂时填饱肚子。愈,同“偷”,暂时。同患:充腹毒死与饿死,是同样的灾难。⑦雁行:相次而行,如雁之有序,此谓燕将在秦前打头阵。敝:同“蔽”,屏障,谓强秦在燕后为保障。⑧愀然变色:脸色改变的样子。⑨石交:金石之交,喻友谊坚如金石。⑩虚辞:空洞的言辞,空话。

人有毁苏秦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苏秦恐得罪,归,而燕王不复官也。苏秦见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无有分寸之功,而王亲拜之于庙而礼之于廷。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王之福也。臣闻忠信者,所以自为也;进取者,所以为人也。且臣之说齐王,曾非欺之也。臣弃老母于东周,固去自为而行进取也。今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苏秦曰:“孝如曾参,义不离其亲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义不为孤竹君之嗣,不肯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饿死首阳山下。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而行进取于齐哉?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里却齐之强兵哉?臣所谓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燕王曰:“若不忠信耳,岂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苏秦曰:“不然。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勿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于是乎佯僵而弃酒。主父大怒,笞之五十。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臣之过,不幸而类是乎!”燕王曰:“先生复就故官。”益厚遇之。

【注释】①毁:中伤,诽谤。②鄙人:粗人,浅薄的人。谦词。③宜以益亲:应该更加信任。④不官:不授予官职。⑤不信伤臣:以不诚实、不忠信来伤害臣。⑥若:你。⑦私于人:与人私通。⑧居三日:过了三天。居,过了。⑨逐主母:使主母遭逐。⑩佯僵而弃酒:假装跌倒把酒倒在地上。⑪笞:抽打。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苏秦恐诛,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为。”于是苏秦佯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

【注释】①重:增加重量。指提高地位。②客卿:任用他国人为卿,称为客卿。苏秦在齐为客卿,在燕易王十年,公元前323年。

齐宣王卒,滑王即位,说滑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于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注释】①齐宣王卒,滑王即位:依《资治通鉴》编年,这里齐宣王卒,齐滑王即位,应为齐威王卒,齐宣王立。齐宣王立与燕王哙立,均在同一年,即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而齐宣王卒在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苏秦早死。《史记》对齐宣王、齐湣王之纪年有误。②欲破敝齐而为燕:使齐国疲敝而有利于燕。③殊而走:带着致命伤逃走。殊,死。④贼:刺客。⑤且死:将死。据《燕世家》载,苏秦死于燕王哙立之年,在公元前320年;《资治通鉴》载苏秦之死,在公元前317年。⑥徇:示众。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鉏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绌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仇,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对曰:“凡天下战国七,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韩、魏,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长主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聚竭;西困秦三年,士卒疲敝;北与燕人战,覆三军,得二将。然而以其余兵南面举五千乘之大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恶足取乎!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敝矣。”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民力疲敝,虽有长城、巨防,恶足以为塞!且异日济西不师,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已役矣,封内敝矣。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于财。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而苏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为齐臣。

【注释】①遂:得遂心意。②至于邯郸二句:我曾到赵都邯郸,看到的实际,大大不如我在东周时听说的好。③负其志:使我很失望。④谒:剖示。⑤计过:这是错误的计谋。⑥国敝:国家衰弱。⑦独战则不能二句:燕小弱,无独立作战能力,但燕附加在某一国,则大大增强这个国家的力量。⑧所附二句:燕附和于某国,反过来也加重了燕国。⑨长主:齐王年纪大。自用:自恃其强。⑩南攻楚五年:周赧王十二年(公元前303),齐、韩、魏为楚背从亲而与秦共攻楚,两年后齐、韩、魏又与秦大攻楚,杀楚将唐昧。齐伐楚之战,前后五年。⑪西困秦三年:帛书第八章作“攻秦三年”。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齐、韩、魏三国败秦于函谷关。此役是东方六国第二次合纵攻秦,首尾历时三年。⑫北与燕战:指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齐、燕权之战,齐覆三军,燕失二将。按,齐国南攻楚,西困秦,北伐燕,皆发生在燕昭王时之事,而此段文字是记载苏代与燕王哙的对话,可见《战国策》所载史事多有舛误,今特指出以供读者备考。⑬包:并吞。齐欲并淮、泗之间的十二个小国。⑭数战:连续多次作战。⑮清济:即济水,又名清河。浊河:即黄河。此两水在齐北境。⑯长城:齐长城,御吴楚,在泰山之南,巨防:济水上的防门,在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⑰济西:济水西岸,指今山东聊城、高唐等地。不师:指齐国济西之师专防赵,不动员征用。⑱河北:指齐境黄河以北之地,当今河北沧州地区。⑲即以爱子、亲弟为质于齐以麻痹齐人,引导齐国去攻宋。从子:《战国策》作“宠子”,是。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苏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

【注释】①婚:结为姻亲。②齐伐燕杀王哙子之:事在周赧王元年(前314年)。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秦必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代之宋,宋善待之。

【注释】①执代:逮捕了苏代。②泾阳君:秦昭王弟,名悝。③苏子:即苏代。④东苏子:让苏代回到东边的齐国。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

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奉万乘助齐伐宋,民劳而实费;夫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仇强而国害: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齐也。齐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计过矣。夫以宋加之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齐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复残强吴而霸天下:此皆因祸为福,转败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则莫若挑霸齐而尊之,使使盟于周室,焚秦符,曰:“其大上计,破秦;其次,必长宾之。”秦挟宾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伐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国为功。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言说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之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燕、赵不利而势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然则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赵,令泾阳君、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秦为西帝,燕为北帝,赵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伐齐,曰‘必反宋地,归楚淮北’。反宋地,归楚淮北,燕、赵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愿也。夫实得所利,尊得所愿,燕、赵弃齐如脱躧矣。今不收燕、赵,齐霸必成。诸侯赞齐而王不从,是国伐也;诸侯赞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今收燕、赵,国安而名尊;不收燕、赵,国危而名卑。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必若刺心然。则王何不使辩士以此若言说秦?秦必取,齐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伐齐,正利也。尊厚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注释】①寄质:委质。②夫破宋,残楚淮北:帛书第八章:“欲以残宋取淮北”,即破宋取其淮北之地。当时淮北属宋,不属楚。③肥大齐:增大增强齐国。④此三者:燕委质使名卑,燕助齐使民劳,齐灭宋而增强三者,乃燕之大祸。败,祸。⑤齐加不信于王:齐并不以此而信于王。《战国策》作“齐未加信于王”,义更顺。⑥益一齐:齐增大,等于又多了一个齐。⑦北夷:帛书作九夷,其地在淮、泗之间,故齐得而并之,又增七百平方里一百七十五平方千米。⑧贾十倍:齐国的紫色帛,其实是将不好的白帛(败素)染了紫色,就增价十倍。比喻创造条件,转败为功。⑨残强吴:打破强大的吴国。残,伤残。⑩挑:逗引,诱使。⑪大上计:上上计。⑫长宾之:永远排斥秦国。苏代为燕计,挑动齐与强秦为敌。⑬秦王之志二句:秦王的决心是困毙齐国,不惜倾全国之力以成其功。⑭接收燕、赵:接近燕、赵,并拉拢过来。⑮泾阳君、高陵君:泾阳君名悝,高陵君名显,秦昭王两弟。⑯脱躧(xǐ):脱掉草鞋。指若以北帝、中帝许燕、赵,则燕与赵扔掉齐国的同盟友谊,如同抛掉一双破草鞋。躧:同“屣”,草鞋。⑰是国伐也:这将使秦国遭到攻击。⑱名卑:名声降低,即秦的国际地位将降低。⑲取秦、伐齐:结交秦国(取秦),是一项大大有利的外交;讨伐齐国,是正当的利益。取,取信于秦,结交秦。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秦之行暴,正告天下

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大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轵,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决荥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外黄、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象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韩,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有秦无齐,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离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阸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已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

兵伤于谯石,而遇败于阳马,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弟穰侯为和,嬴则兼欺舅与母

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厄”,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言如循环,用兵如刺飞,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也。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悦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注释】①枳:巴国之邑,在今重庆涪陵。楚得枳而亡国,非事实,此句有误。②秦之行暴,正告天下:秦以暴力政治,公开胁迫天下。正告,显然而告,公开胁迫。③汶:即四川境内的岷江。④夏水:顺水流而下。夏,通“下”。⑤巴:水名,汉水支流。⑥五渚:楚腹地。洞庭一带地方。《水经·湘水注》湘、资、沅、澧,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⑦随:国名:此时属楚为邑,在今湖北随县。⑧射隼:隼是一种鹰类疾飞的猛禽,射隼要迅雷不及掩耳,喻秦军攻楚行军如射隼,闪电般的行动。⑨少曲:韩邑,在河南沁阳西北。⑩断大行:切断太行山上的羊肠坂道使韩的上党脱离本土。⑪宜阳、平阳:宜阳在河南,平阳在河北(今山西临汾),为韩之两大邑。⑫繇:同“摇”,动摇。⑬郑:韩都新郑。⑭女戟:地名,在太行山之西。⑮韩氏太原卷:韩国的太行通道将被切断。太原,应为太行。卷,断绝。⑯轵:在河南济源南部。南阳:在修武县境。封:即封陵,在今山西风陵渡。冀:在山西稷山县东。⑰两周:东周的王城及巩。⑱锬(tán)戈:锋利的戈。⑲决荥口:决荥泽之口,以水灌大梁(魏都,今开封)。⑳白马之口:白马津,在河南滑县西。㉑外黄:在河南民权县西北。济阳:在兰考县东北。㉒宿胥之口:在河南浚县西南。㉓无虚:在河南延津县东南。顿丘:在河南清丰县西。㉔委:交付。㉕南阳:此南阳,即河南南阳地区,战国时分属楚、韩。㉖均陵:今湖北丹江口市均县镇。厄:今河南信阳西南之平靖关。两地为楚邑,非韩邑,流传中致讹。㉗林中:今河南林县。㉘因犀首句:利用(因)魏将犀首(名公孙衍)的浩浩荡荡的大军而攻赵。属行:大军连绵不断的行进。㉙谯石、阳马:赵地名。㉚舅:即穰侯魏冉。母:宣太后。㉛适:原文作適,通“谪”,谴责,指责。㉜言如循环:说话圆通。此喻秦国的借口一个接一个,像圆环一样循环无穷。㉝龙贾之战:魏惠王后元五年(公元前330),秦败魏于雕阴,擒魏将龙贾。㉞岸门之战:韩宣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14),秦败韩于岸门(许昌西北)。㉟封陵之战:魏襄王十六年(公元前303),秦取魏封陵。㊱高商之战:不详。㊲赵庄之战:赵武灵王十三年(公元前313),秦攻赵取蔺,虏赵将赵庄。㊳西河:秦地。三川:韩地。此为秦败晋之地,三晋有一半的地方被秦夺走,秦国之祸是如此之大。上洛,陕西商洛一带,应为秦地,此句有误。㊴燕、赵之秦者:指那些产于燕、赵的连横之士,纷纷到秦国去。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注释】①苏秦兄弟三人:《索隐》云,苏氏兄弟有五人:苏秦、苏代、苏厉、苏辟、苏鹄。列传只载苏秦及弟代、厉三人。②术:这里指纵横之道。③苏秦被反间以死:被,受,指苏秦因反间而致死。反间,向敌间提供假情报迷惑敌方为我所用。④世:世上,社会上。异:奇异。⑤异时,不同的时间、时代。⑥闾阎:古代村社,里门叫闾,里中门叫阎,所以闾阎为民间之代称。⑦从:读“纵”。⑧次其时序:编定事情年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