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氏追溯古帝夏王禹,曾姓人口351人

曾氏追溯古帝夏王禹,曾姓人口351人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姓远祖出自黄帝。因此曾氏是古帝夏王禹的后裔。便以国名“鄫”去“ ”成“曾”,作为姓氏。太子巫即为曾氏的得姓始祖。从曲烈至巫,并改为曾姓,共历五十四代。清《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出现后,族人尊曾参为曾氏一派始祖。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即现在的山东。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至今云垌村曾姓人口351人,其中户籍在村的有300人,分布在曾屋、何屋、油榨等地,旅居外地的有51人。

曾氏追溯古帝夏王禹,曾姓人口351人

曾姓远祖出自黄帝。黄帝五传至禹,别为姒姓。因此曾氏是古帝夏王禹的后裔。禹生启,启生仲康,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公元前2059年,夏代第五帝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鄫国经历夏、商、周三代,于公元前567年被莒(音“举”)国所灭。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便以国名“鄫”去“ ”成“曾”,作为姓氏。太子巫即为曾氏的得姓始祖。

从曲烈至巫,并改为曾姓,共历五十四代。巫生夭,夭生阜,阜生蒧(音“典”),蒧生参。曾参即曾子,与其父曾蒧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封曾子为“宗圣”,其后代奉旨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官名)。清《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出现后,族人尊曾参为曾氏一派始祖。

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即现在的山东。西汉时,王莽篡权,时封西汉关内侯的曾据公(曾子第十五世孙)因不满王莽所为,而遭灭顶之灾。为避难,曾据公举族一千余人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即现在江西的吉安。此后,由江西而入福建、湖南,由福建、湖南再迁广东、湖北、四川各省。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www.xing528.com)

曾氏堂号有“武城堂”“三省堂”“忠恕堂”等。其中“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号;“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的得名则与曾子有关。

云垌的曾氏有两个分支:第一支是清嘉庆元年(1796年),曾氏廷珀公携四子从广东肇庆四会县罗源铺县沙沥寨迁入上垌村定居;第二支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氏世清公带着父亲骨骸从广东永安县蓝塘圩(今广东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迁入上垌村石龙口(油榨队)定居。至今云垌村曾姓人口351人,其中户籍在村的有300人,分布在曾屋、何屋、油榨等地,旅居外地的有51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