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钢材的产量和产业规模近几十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年钢产量已突破8亿t,钢结构产量已将近达到5 000万t,也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钢结构标志性工程(图5-1):以国家体育场为代表的城市体育项目,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剧院文化项目,以北京银泰中心为代表的超高层建筑等。但从客观角度看,我国钢结构的发展依然十分滞后,“十二五”期间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不到6%,且钢结构建筑面积在总建筑面积中的比例不到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全球范围看,绿色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是建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钢结构建筑具有绿色环保、可循环利用、抗震性能良好的独特优势,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具有绿色建筑和工业化建筑的显著特征,应该说在我国发展钢结构空间巨大。
图5-1 标志性钢结构建筑(www.xing528.com)
2015年11 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结合棚改和抗震安居工程等,开展钢结构建筑试点,扩大绿色建材等的使用”;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广应用钢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建设效率、提升建筑品质、低碳节能、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能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促进建筑部品更新换代和上档升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钢结构建筑从定义上来看是指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部(构)件构成的建筑;就结构体系而言钢结构天生具有装配式的特点,组成结构系统的梁、柱、支撑等构件均是在工厂加工制作,现场安装而成的;但仅仅因为结构体系的装配化就认为钢结构建筑是装配化建筑,这个观点是不充分的。因为建筑的装配化绝非单一结构构件装配的简单要求,而是对整体的构配件生产的配套体系和现场装配化程度的综合要求。与传统钢结构建筑相比,装配化钢结构建筑更加强调设计的模数化和工厂的预制化,不论是结构系统还是外围护系统、设备和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整个建筑过程中的主要部分都应采取预制部品构件集成;更加强调部品件安装的整体化和集成化,如整体式厨房和整体式卫生间,以及设备管道的科学集成和模块化安装,以实现建筑过程的一体化;更加强调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建筑工人的技术化,通过信息化的科学管理和专业化技术操作,来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从传统建筑粗犷化的生产模式转变为装配式建筑精细化的生产模式,促进建筑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本章主要结合目前钢结构建筑常用的结构体系类型,考虑装配化建筑的特点,对钢框架结构体系、钢框架-支撑(延性墙板)结构体系以及钢束筒结构体系等进行拆分和研究,以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