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洛阳履道坊才是九老会的地点

洛阳履道坊才是九老会的地点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居易举行“九老会”的地点,就是洛阳城中的履道坊,白居易自己的家中,而不是洛阳城外的香山。所谓“白家履道宅”,就是指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的私宅,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住处。因为,“九老会”中的那位如满禅师,就是香山寺中的僧人,同时也是白居易的佛家师父。将“九老会”的地点,误认为香山,最早应该是在南宋的宋高宗、宋孝宗年间。而只有香山,必须是香山,才是洛阳的标志和象征啊。

洛阳履道坊才是九老会的地点

很多人一看《会昌九老图》,上面有山有水,有花园有水榭,再加上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就直觉地认为,“九老会”是在洛阳城外的香山举办的,有的文章甚至称“九老会”为“香山会”。其实有误。

白居易举行“九老会”的地点,就是洛阳城中的履道坊,白居易自己的家中,而不是洛阳城外的香山。关于“七老会”“九老会”的地点,白居易自己在诗集的注释中写得清清楚楚,“会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白家履道宅同宴”。

白居易一生,有私宅四处,分别为长安新昌坊宅、洛阳履道坊宅、庐山遗爱草堂、渭村闲居。所谓“白家履道宅”,就是指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的私宅,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住处。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白居易的家,有那么大吗?有山有石,有水有船,有花有树?我只能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啊。

白居易的家,真有那么大,大到占地十七亩,而且还真的有山有石,有水有船,有花有树。白居易的家分为三个部分,占地约三分之一的房屋,以及占地约三分之二的两个小花园——南园、西园。在两个花园中,水面占五分之一,竹林占九分之一。这个比例,来自白居易本人的记录:“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

而在白府的南园、西园两个花园之中,有假山,有小池,池中还有小岛,可以泛舟游玩。这也就是在《会昌九老图》中出现了两个老人在舟中下棋的原因。很显然,李公麟这是非常合理的想象。

更为得天独厚的是,白府花园之中的池水,不是臭臭的一潭死水,而是流动的活水。据清人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也就是说,有一道伊渠,沿着白府西边院墙向北流去,然后在白府西北角右拐,再沿着白府北边院墙向东流走。这就非常难得了。

白居易利用这一水利之便,引水入南园、西园,使花园池水保持流动,同时还别出心裁地在宅西墙下的水中放置巨石,使水石相击,造成潺湲之声,别成一趣。这样一来,九老在聚会时,在这样的流水之中泛舟、对弈,岂不是别有情趣?

那他家有船吗?有的。而且还是苏州的船。

白居易自己在《池上篇并序》中说:“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舫以归。”所以他家的船,是从苏州带回来的“青板舫”。并且,《会昌九老图》中所画的奇石,也和船是同一个来源。

在有山有石、有水有船、有花有树的白居易家,办个“九老会”,应该没问题吧?

既然家中就有这么好的接待条件,白居易大可不必和八个年迈的老人们一起,辛辛苦苦奔波几十里路,跑到洛阳城外的香山,只是为了喝个酒,开个Party。更何况白居易在香山,并无私宅,他本人也只是客居于香山寺,参禅礼佛。因为,“九老会”中的那位如满禅师,就是香山寺中的僧人,同时也是白居易的佛家师父

当然,白居易的“九老会”,之所以会被人误会为在香山举办,实在是因为他与这座香山,有着极深的缘分。

香山,位于洛阳城南,因盛产香葛而得名。白居易极爱香山和建于此的香山寺,认为“洛阳之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为此,白居易才自号“香山居士”。(www.xing528.com)

香山寺原建于北魏年间,武则天时期曾经重修,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著名诗人,都曾来此游玩题咏。白居易也曾出资重修此寺,使得“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

同时,白居易还把他在洛阳所写的800余首诗,合为十卷,编为《白氏洛中集》,郑重保存于香山寺经藏堂中。白居易去世之后,他的归葬之地,就在香山,而且,就在先他而去的九老之一如满禅师墓的旁边。

将“九老会”的地点,误认为香山,最早应该是在南宋宋高宗宋孝宗年间。

唐朝的白居易,是北宋、南宋时期文人心中的偶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那些宋朝的大家,比如范仲淹司马光,特别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都是白居易的铁杆粉丝。对于白居易的“九老会”,他的这些铁杆粉丝更是或吟诗作词,或粉墨丹青,大书特书,歌之咏之,推崇备至,向往之至。同在北宋的画家李公麟,就是在这样浓厚的追星氛围下,创作出这幅《会昌九老图》的。

而自北宋以来,以“九老会”为主题,出现了不同画家创作的多幅作品。在北宋时期,多题为《会昌九老图》《洛阳九老图》《洛中九老图》等;但到了南宋,就开始出现题为《香山九老图》的“九老会”画作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出在南宋的宋高宗、宋孝宗这对父子身上。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他在登基三十多年之后,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禅位给自己的养子宋孝宗赵昚。然后,又当了二十多年太上皇。

在这二十多年间,深感父子关系特殊的宋孝宗赵昚,衷心感激养父在没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让自己继承大统,于是想尽办法孝敬自己的养父。这其中,搜罗字画古玩,就成了宋孝宗赵昚表现自己孝心的方式之一。

“九老会”画作就是在此时,进入了宋孝宗赵昚的视野。主题太好了,高寿的老人们欢聚,献上此图,暗含自己对养父长寿的祝愿;地点也太好了,此时宋室南渡已三十多年,洛阳已成养父心心念念的故乡。献上此图,寓意自己将守好养父的江山,伺机恢复中原,打回洛阳。

此时此刻,赵昚君臣关注的重点,是洛阳。而只有香山,必须是香山,才是洛阳的标志和象征啊。履道坊?是什么东西?它在哪儿?它在洛阳吗?

于是,《香山九老图》正式成为呈给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的寿庆礼品,正式成为南宋文人话语体系中的主流版本,比如周密的《齐东野语》,比如赵必豫的《覆瓿集》。

就这样,以宋孝宗赵昚为首的南宋人,按照自己的阐释与想象,自作主张地更改了“九老会”的举办地,从履道坊白府,换成了香山。

历史真相,又一次服从了政治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