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名将郭子仪的完美人生

隋唐名将郭子仪的完美人生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身在唐朝的郭子仪,拥有一个让今天的我们都羡慕的完美人生。自此以后,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均以郭子仪的这项纪录为荣。所以,从乾元元年,到《免胄图》中郭子仪的人生高光时刻,郭子仪主持中书考,也已经有八次了。此为郭子仪一失兵权。关键时刻,郭子仪的名将效应再次起了作用了。聪慧的郭子仪,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次新的猜忌和试探,立即上奏,坚决拒绝。

隋唐名将郭子仪的完美人生

身在唐朝郭子仪,拥有一个让今天的我们都羡慕的完美人生

旧唐书》对他的完美人生,有一段精炼的总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唐天下的安危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差不多有二十年之久。这是史实,而且不止二十年,是二十六年。这个时间起点,则要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算起。

在被李白救下之后,三十九岁的郭子仪继续在大唐军界平淡地熬着资历,缓慢升迁。到“安史之乱”爆发前,郭子仪用二十年的时间,凭着“长七尺二寸”“长六尺余”这样的相当于今天两米的身高,凭着“武举高等”“武举异等”这样的相当于大学本科学历,估计平时作战也非常勇敢,终于得到了“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这样的官职,这也就相当于边防野战军区的副长官吧。如无意外,他大概混个边防野战军区的正长官级别,也就退休了。

这样的小官儿,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帝国的皇帝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等人,是不会拿正眼瞧郭子仪的;此时的郭子仪,要说一己之身系天下安危,不仅别人觉得轮不到他,就是他自己,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可是,意外的“安史之乱”,到底还是来了。这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危机。在这个巨大危机面前,此时高高在上的皇帝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宰相杨国忠等人,感觉到的只能是“危”,“危险”的“危”;而对于手握兵权且屈处下僚的郭子仪而言,感觉到的就是“机”了,“机遇”的“机”。

在这个巨大危机之中,郭子仪及其麾下的朔方军,成了唐朝平叛所能依赖的、唯一成建制的、与安史叛军战斗力相当的武装力量。这样的情形,极其类似于一千多年后清朝平定太平天国时对于曾国藩及其军队的依赖程度。郭子仪之于大唐,正如曾国藩之于大清。

而郭子仪也和曾国藩一样,在平叛的巨大军功之中,一步步地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所以,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直到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去世,确切地说,大唐天下的安危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整整有二十六年之久。不是二十年。

所以,从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开始,直到《免胄图》中郭子仪的人生高光时刻,大唐天下的安危系于郭子仪一人之身,也已经有十一年之久。

“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按照唐朝制度,每年都要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以作为升迁贬谪的依据。这种例行考核,按照部门职责,历来由吏部考功司具体负责,但朝廷一般都会另行派出德高望重的高官来主持。这对于被委派的高官而言,是一种难得的荣耀。从乾元元年(758)至建中二年(781),郭子仪一共担任了二十四年的中书令,二十四次受朝廷委派参与官员考核,从而创造了一个长期任职高官的荣耀纪录。

自此以后,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均以郭子仪的这项纪录为荣。以至“中书考”这三个字,成了一个祝贺他人富贵而且长寿的美好典故。多位宋朝文人都以郭子仪的这个典故入诗入词,如柳永的“人争羡,二十四遍中书考”;如辛弃疾的“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如刘过的“中书上考,过三千岁”;如刘克庄的“先还取,中书考”。

所以,从乾元元年,到《免胄图》中郭子仪的人生高光时刻,郭子仪主持中书考,也已经有八次了。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其实,哪里是“不忌”“不疑”“不罪”,史实上的郭子仪,曾经多次被猜忌、被怀疑、被怪罪。只不过,郭子仪用他那异于常人的人生智慧、难能可贵的谦虚谨慎、超出常人的逆来顺受,一一进行了化解而已。

史料表明,在郭子仪向着人生巅峰攀登的途中,他曾不止一次地,因皇帝的猜忌和怀疑,而被无缘无故地夺去兵权。

乾元二年(759)五月,在刚刚收复两京、叛军余孽气焰正盛的时候,唐肃宗李亨听信太监鱼朝恩的谗言,或者根本就是出于他本人害怕郭子仪功高震主的本意,将郭子仪召回长安,而以赵王李系和李光弼取而代之,统领朔方军。此为郭子仪一失兵权。

对于兵权无端被夺,郭子仪的反应是,毫不怨望,绝无怨言,依然心向朝廷,顾全大局,“子仪虽失军,无少望,乃心朝廷”,“子仪虽失兵柄,乃心王室,以祸难未平,不遑寝息”。

三年之后,上元三年(762)四月,在东都洛阳被叛军攻占的危急时刻,郭子仪又被唐代宗李豫紧急召回长安,担任“肃宗山陵使”,负责唐肃宗李亨的陵墓事宜。此为郭子仪二失兵权。这次在唐代宗李豫耳边说郭子仪坏话的,换了一个人——程元振,但其身份还是太监。

对于兵权再次无端被夺,郭子仪的反应是,上表呈进唐肃宗李亨生前赐给他的所有诏敕一千多篇,以示不忘君恩。唐代宗李豫到底是曾经率军跟郭子仪一起并肩作战收复两京的人,是曾和他患难与共的人,总算是良心发现,有点悔悟,下诏:“朕不德,诒大臣忧,朕甚自愧,自今公毋有疑。”但他也就是说说罢了,仅此而已,仍然不让郭子仪重掌兵权。

这一次,唐代宗李豫的报应很快就来了。回纥、吐蕃突然大举入寇,逼近长安,唐代宗李豫在计无所出、逃奔陕州的情况下,只好紧急起用郭子仪,让他再次出面迎敌,以挽救危如累卵的被动局面。可是,郭子仪在两失兵权之后,部曲早已离散。到了接诏出征之时,只有二十骑跟随在他身边了。

关键时刻,郭子仪的名将效应再次起了作用了。在他的大旗下,散兵游勇再一次聚集在一起,收复了长安。等到唐代宗李豫终于回到长安时,对郭子仪痛悔:“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毫无意外地,唐代宗李豫的这次痛悔,依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转过头去,他又对郭子仪开始了新的试探。广德二年(764)十一月,就在《免胄图》中那一幕的一年前,唐代宗李豫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聪慧的郭子仪,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次新的猜忌和试探,立即上奏,坚决拒绝。可是,唐代宗李豫这次也是坚决不允。(www.xing528.com)

一个要任命,一个要辞任,唐代宗李豫、郭子仪君臣之间,就此上演了一出拉锯大戏:唐代宗李豫下令,郭子仪必须马上到任尚书令,由五百骑兵执戟护送,由皇宫教坊音乐伴奏,由宰相百僚礼送。搞得这么隆重,郭子仪仍然坚决拒绝。唐代宗李豫这才意识到,郭子仪是真心拒绝,于是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赐美人卢氏等六人、从者八人,并车服、帷帐、床蓐、珍玩之具”了事。

有人说,郭子仪的中书令都当了二十四年,为什么当一个尚书令却变成了皇帝的猜忌和试探?这跟唐朝历史上,尚书令这个官职的特殊地位有关。

我们知道,唐朝的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敕,门下省负责审核诏敕,尚书省则负责执行诏敕。看起来尚书省只是执行部门,地位最低,但实际上尚书省实权最重。和中书省、门下省没有下属机构不一样,尚书省直接管理吏、兵、户、刑、礼、工等六部。换句话说,尚书令直接管理六部,是手握人权、财权、兵权等国家大权的实权宰相,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今天的一国总理地位。

更为犯忌的是,尚书令这个官职,李世民在登基之前的武德年间,曾经当过。在他当上皇帝之后,为表示其对龙兴之地的尊崇,当然也有分权的需要,遂将尚书令长期空置,即不再任命尚书令,而以尚书令之下的左仆射、右仆射,作为尚书省的长官。

一是实权最重,二是龙兴之地,三是长期空置,此时此刻的郭子仪,岂敢就此接受尚书令的职务?唐代宗李豫有此任命又岂能是出自真心?幸亏郭子仪这次真的拒绝了,否则很可能早上接受任命,晚上就得走上刑场

今天的传统戏剧《打金枝》,就生动地表现了唐代宗李豫与郭子仪之间的这种猜忌加试探的关系。

《打金枝》各剧种均有唱本,而以晋剧、京剧较为著名。其情节则大同小异:唐代宗李豫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给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寿辰,七子八婿集体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自重身份不去,引起兄弟议论,郭暧一怒而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皇哭诉,要求治罪郭暧。郭子仪则绑子上殿,请求治罪。唐代宗李豫明事理,顾大局,安慰郭子仪,训斥公主,加封郭暧。于是,一场家暴风波被一个和谐团圆的大结局,取而代之。此后,君臣恢复融洽关系,夫妻再度和睦。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资治通鉴》记录此事发生于大历二年(767)。也就是《免胄图》中那一幕两年之后。

在《资治通鉴》中,当时郭暧并未动手打老婆,而是在夫妻争吵之时说了一句极为犯忌的气话:“你不就是仗着你爹是皇帝吗?我爹有机会当皇帝还不想当呢!”(“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升平公主一听,赶紧回了娘家,打了小报告。不料唐代宗李豫却说:“他说的是事实。如果郭子仪真的想当皇帝,天下岂能为你家所有?”(“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

这年七十一岁的郭子仪,在听说了郭暧这句犯下杀头大罪的气话之后,也并未绑子上殿,而是把郭暧就地囚禁了起来,自己入朝请罪。李豫则表现了自己的大度和宽容:“民谚都有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孩子们吵架的气话,何必认真呢!”(“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郭子仪见皇帝不加罪,就自己回家打了郭暧几十下屁股

郭暧一气之下,把皇帝心中藏着的大实话说了出来,却只被打了几十下屁股,真的很值。这要是在郭子仪还年轻一点时说,而不是在他已七十一岁高龄、已三造唐室时才说,郭家不被满门抄斩才怪。

郭暧不知道,皇帝的猜忌和怀疑,就像乌云一样,一直笼罩在郭家的上空。如果不是他爹那异于常人的人生智慧、难能可贵的谦虚谨慎、超出常人的逆来顺受,包括他自己在内,郭家早就完了。

这一点,对比一下与郭子仪同期的功臣结局,我们就知道郭子仪的人生有多么完美了。郭子仪的老部下、同为中兴名将的李光弼,身遭猜忌和怀疑,吓得在外掌兵而不敢入朝,年仅五十七岁就因忧郁而死;在《免胄图》中,引来回纥和吐蕃军队的郭子仪另一个老部下仆固怀恩,也是因为朝廷的猜忌和怀疑,被活生生地逼反的。要么被逼死,要么被逼反,这才是史上功臣的常态。

“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郭子仪生前,富贵已极。先说富。郭子仪一年俸禄二十四万缗,还有“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二十四万缗是多少钱?对比一个数据,可能就有些概念了,天宝五载(746),帝国正处于全盛时期,全天下岁入的租税钱也就二百余万缗。换句话说,郭子仪一人一年的俸禄,就占了帝国一年岁入租税钱的10%左右!

再说贵。论地位,唐代宗李豫不称名而呼为“大臣”,唐德宗李适赐号曰“尚父”;论官爵,除了尚书令不敢当,汾阳王、摄冢宰、太尉、中书令等高官,都当过了;论威风,郭子仪麾下的数十名宿将,后来都是封王封侯的人了,可郭子仪仍然驱使指挥,宛如家仆,一如当年。

郭府坐落于长安城的亲仁坊,一府就占了该坊的四分之一,是当时长安城首屈一指的府第。其实,在亲仁坊北面紧邻着的宣阳坊,郭府还另有一宅,归《打金枝》中的驸马爷郭暧和升平公主所有。

郭子仪一生,经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等七朝,总共活了八十五岁。这在平均年龄不高的唐朝,甚至是在平均年龄较高的今天,已经属于高寿了。

子孙后代方面,郭子仪一生拥有八子七婿(不是《打金枝》中所谓的“七子八婿”),皆官至贵重;有孙数十人,有家人三千多。到了群孙请安时,郭子仪实在分不清楚,只好含笑点头,敷衍了事。

郭子仪后代中最牛掰的,是郭暧和升平公主所生的长女。这位长女被纳为唐宪宗李纯的贵妃,后来生下了唐穆宗李恒。从此,唐朝的皇室,也有了郭家的血统。

《尚书》说人生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从郭子仪的一生来看,他显然是集齐了“五福”的人,拥有了一个今天我们都羡慕的完美人生。正是“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