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名画:贤宫饭宴与皇帝的使命

隋唐名画:贤宫饭宴与皇帝的使命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开始,直到《望贤迎驾图》中这一幕为止,帝国事实上存在着两个皇帝。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儿子唐肃宗李亨,是未经还健在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的批准和同意,擅自称帝的。唐肃宗李亨擅自称帝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不孝。衣冠表疏礼数须及者,朕称太上皇焉。在确认李亨自立为帝之后,唐玄宗李隆基虽然下令召回三王,不再赴镇。

隋唐名画:贤宫饭宴与皇帝的使命

从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开始,直到《望贤迎驾图》中这一幕为止,帝国事实上存在着两个皇帝。一个是在成都的唐玄宗李隆基,一个是在灵武的唐肃宗李亨。

那么问题来了:是儿皇帝听爹皇帝的,还是爹皇帝听儿皇帝的?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儿子唐肃宗李亨,是未经还健在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的批准和同意,擅自称帝的。唐肃宗李亨一称帝,唐玄宗李隆基就立马被动地、荣幸地,成了唐史上的五位太上皇之一。

唐肃宗李亨擅自称帝的这一举动,在当时就被认为是不孝。唐人柳祥在《潇湘录》中,用一句话表达了当时的人对李亨自立为帝的态度:“我未闻自负不孝之名而欲诛不忠之辈者也。”意思是,李亨自己不孝在先,所以他也不可能平定不忠的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

宋人范祖禹一针见血地指出:“肃宗以皇太子讨贼,至灵武遂自称帝,此乃太子叛父,何以讨禄山也!”和柳祥同一个腔调。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肃宗自立于灵武,律以君臣父子之大伦,罪无可辞也。裴冕、杜鸿渐等之劝进,名为社稷计,实以居拥戴之功取卿相,其心可诛也。”在他看来,灵武小朝廷里的君臣,都是罪人。

然而李亨自立已是事实,问题又来了:唐玄宗李隆基会不会承认唐肃宗李亨?要是不承认,李亨又如何收场呢?

正因为有这两个担心,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的当天,“即日奏其事于上皇”。

还好,没有出现最坏的局面,李隆基承认了唐肃宗李亨。

可是,局面也不容乐观,李隆基表态,他俩谁也不听谁的,暂时共同分享最高权力。

上述唐玄宗的两个态度,全部体现在发布于至德元年八月十六日的《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中:

昔尧厌勤倦,尚以禅舜,高居汾阳,况我元子。其睿哲聪明,恪慎克孝,才备文武,量吞海岳,付之神器,不曰宜然!今宗社未安,国家多难,某英勇雄毅,总戎专征,代朕忧勤,斯为克荷,宜即皇帝位。仍令所司择日,宰相持节,往宣朕命。其诸礼仪,皆准故事,有如神祇简册申令须及者,朕称诰焉。衣冠表疏礼数须及者,朕称太上皇焉。且天下兵权,制在中夏,朕处巴蜀,应卒则难。其四海军郡,先奏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皇帝处分讫,仍量事奏报。寇难未定,朕实同忧,诰制所行,须相知悉。皇帝未至长安已来,其有与此便近,去皇帝路远,奏报难通之处,朕且以诰旨随事处置,仍令所司奏报皇帝。待克复上京已后,朕将凝神静虑,偃息大庭,姑射之人,绍鼎湖之事。

诏书虽然写得很长,关键其实就是关于权力划分的那几句话。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承认李亨自立为帝的既成事实。但是,明明是李亨自立为帝,在这里变成了唐玄宗命他即位,“宜即皇帝位”,自己呢,则“朕称太上皇焉”。虽然捏着鼻子哄眼睛,但到底还是好听一些。家丑不宜外扬。

二是今后唐肃宗李亨用“制”的名义处理政事,但事后应向唐玄宗李隆基汇报;唐玄宗李隆基也有用“诰”的名义独立处理政事的权力,事后也应向唐肃宗李亨通报

三是唐玄宗李隆基承诺,自己放弃处理政事权力的时限,是“待克复上京已后”,也就是收复长安以后。

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绝对不会想到,他的这个承诺,直接决定了唐肃宗李亨平定“安史之乱”的根本方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深度影响了此后唐朝一百多年的历史

正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有这个承诺,唐肃宗李亨只好无奈地把收复长安、洛阳确定为平叛的首要目标。

选择这一目标,在军事上并不是上策。上策当然也有,是唐肃宗李亨的智囊李泌提供的:在长安、洛阳已经失守,叛军已成强弩之末的情况下,唐军反而没有包袱了,就应该坚决地贯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原则。换句话说,就是在长安、洛阳一线采取守势,让朔方军从山西方向对叛军的老巢范阳采取攻势。

只要山西方向打得坚决,就能够犁庭扫穴。攻占范阳之后,再由东向西,从后背进攻长安、洛阳,对叛军实现两面夹击。届时叛军进退失据,必被全歼,从而在根本上平定叛乱。

如果这一上策得到贯彻实施,叛军的老巢必将被唐军彻底占领,而绝不会出现后来对叛军根据地“河朔三镇”清剿不力,客观上形成藩镇独立的局面,进而推迟甚至避免“藩镇之乱”这一帝国毒瘤的到来。(www.xing528.com)

但是唐肃宗李亨不能采取这一上策。因为上策虽然能够清除病根,却见效太慢。时间不等人啊。

要知道,在确认李亨自立为帝的消息之前,唐玄宗李隆基曾发布《命三王制》,命令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统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处兵马收复两京;同时赋予永王李璘、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等三王以地方大权,让他们各率地方兵马,共同平叛。

在确认李亨自立为帝之后,唐玄宗李隆基虽然下令召回三王,不再赴镇。但永王李璘并未听从号令,带着“诗仙”李白,仍然坚持奔赴江陵

如果永王李璘最后的结局,不是兵败被杀,而是率军从南面出击,进而侥幸地一举收复了长安、洛阳呢?到那时,唐玄宗李隆基还会承认偏处灵武的唐肃宗李亨吗?只怕最大的可能,是承认已经立下收复两京大功的永王李璘。

唐肃宗李亨必须首先收复长安、洛阳:一是镇住也想抢夺帝位的兄弟们;二是逼迫并不甘心的父亲履行承诺,退居太上皇。收不收拾安禄山、史思明倒还在其次,唐肃宗李亨的第一步,是先得把自己的兄弟们和老父亲给收拾了。

因此,只有首先收复长安、洛阳,唐肃宗李亨才能确保帝位在自己手中。

可是,先打长安、洛阳,并不划算:一是打到长安、洛阳的叛军,都是百战精兵,战斗力最强,硬碰硬地打,最是损耗军事实力;二是逼迫叛军从长安、洛阳后撤,实际上是在帮助敌军缩短补给线。

真正的战场高手,总是千方百计地“先打弱敌”和“拉长敌军补给线”,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唐肃宗李亨先打长安、洛阳,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军事上的被动和艰难,是可以想见的。可是没有办法,军事首先要服从政治需要。

唐肃宗李亨急啊,在得到收复长安捷报的当天,就“遣中使啖庭瑶入蜀奏上皇”,并且附上奏表,请求父亲还京。可是,急不择言,他把奏表中一句关键的话,写错了。这句关键的话,他是这样写的:唐肃宗李亨承诺,在唐玄宗李隆基返回长安后,自己“当还东宫复修臣子之职”。

唐肃宗李亨这种显而易见的假话,怎么忽悠得了唐玄宗李隆基?

李亨现在退回东宫当太子,李隆基还接着当皇帝?就算李亨心甘情愿,他手下那帮跟着打天下的人也不干啊;现在李亨的心腹遍布朝野,一线的军事、政务班子,全是李亨一手提拔任用的人,谁会听李隆基的?他这个皇帝还当得稳吗?

当然,唐肃宗李亨这样写的本意,肯定是想对亲爹唐玄宗李隆基进行一次政治试探。但儿子的这个试探,显然吓着亲爹了。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的反应是,“上皇初得上请归东宫表,彷徨不能食,欲不归”,并且马上就回复了,“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得,弄巧成拙了。唐玄宗李隆基这是要割据剑南道,不回长安了。

这是唐肃宗李亨最害怕出现的局面。如果唐玄宗李隆基真的赖在成都,就是不回长安,唐肃宗李亨也不能派兵去把他押回来啊;而唐玄宗李隆基如果一直留在成都,就仍然是两个皇帝并存的二元政治格局,唐肃宗李亨这个皇帝就没法干了,那还费那么大劲、牺牲那么多人打下长安干吗?

还好唐肃宗李亨手下有高人李泌。他一听说就欲追回前表,在知道无法追回之后马上亲自提笔,代唐肃宗李亨重新起草了一份奏表,火速送到了成都。在这第二份奏表中,那句关键的话,改成了“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这样说就对了。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唐肃宗李亨的这句话,“乃大喜,命食作乐,下诰定行日”。这才有了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回到望贤宫的机会。

只是唐玄宗李隆基心里明镜儿似的,这一次自己回到望贤宫、回到长安,太上皇当然是继续当,但握有军国实权的皇帝肯定是没戏了,两个皇帝并存的二元政治格局就走向终结了,自己也只能听凭儿子皇帝的摆布了。

好在,自己已经老了,七十三岁了,夫复何求?皇帝也当了,四大美人之一也搂了,夫复何求?有儿如此,夫复何求?以后就是颐养天年罢了。

在这样的心态下,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回到了望贤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