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画中的隋唐史》揭示《明皇幸蜀图》的正确打开方式

《名画中的隋唐史》揭示《明皇幸蜀图》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皇幸蜀图》局部:右男一号的身后,跟着三位男人,或是诸王,或是随从,或者其中有史上大名鼎鼎的太监高力士和禁军将领陈玄礼。《明皇幸蜀图》局部:中《明皇幸蜀图》局部:左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到达大散关。大约在六月底或七月初,他经过了剑门关,出现在《明皇幸蜀图》的那片山水之中。我们在《明皇幸蜀图》中所看到的李隆基,其实是一个事业、爱情双重失败的男一号。

《名画中的隋唐史》揭示《明皇幸蜀图》的正确打开方式

刚一看到《明皇幸蜀图》时,满眼的都是山啊、树啊、云啊,再仔细一点看,就会发现这些山、树甚至云之间,还有一些“豆人寸马”,也就是画得非常非常小的人和马。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画所谓的“明皇幸蜀”,那是冠冕堂皇的说法;说实话就是,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躲避安禄山的叛军,仓皇逃往蜀地。

因此,我们看到的山水,是四川的山水,而且还是广元到剑门一带的山水;我们看到的唐明皇李隆基,正在从长安前往成都的途中,而不是相反,在从成都前往长安的途中。

面对这样一幅中国名画,其实无论先看哪里都是无所谓的,大家完全可以自由观赏并且尽兴。

但是,画家还是留下了先看哪里的线索,或者说此画的正确打开姿势,那就是按照古人的书写习惯,从右往左。

我们来看此画的最下方,有四座小桥,两两并列。这两两并列的四座小桥,向上垂直延伸的直线,大致上正好把整个画面切分为右、中、左三个部分。然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一队“豆人寸马”,呈“之”字形,从右至中,再从中至左,依次穿行于右、中、左三个部分的山间小道,把整个画面串了起来。

右边,从右上的山间到右下的桥边,有一小队人马正在前行。右下的桥边,最前面的是一个头戴幞头,留着短髭须,穿着红袍,骑着枣红色“三花马”的中年人,这就是本画的男一号,唐明皇李隆基本尊了。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也看过此画,他这样描述本画的男一号:“帝乘赤骠起三骏,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明皇幸蜀图》局部:右

男一号的身后,跟着三位男人,或是诸王,或是随从,或者其中有史上大名鼎鼎的太监高力士和禁军将领陈玄礼。可惜,仅从画中的信息,我们无法确定哪一个是他们。

随后则是七位骑马的美女。由于其小如豆,看不清她们身上那些花花绿绿的是什么衣服,所以这些人有可能是宫女,也有可能是妃嫔。

倒是这些美女们头上的黑色帽子值得一提。这叫“帷帽”,帽形如斗笠,在四周的帽缘,垂纱网至颈,也可以空出面部。这样的帷帽,可以在出行时戴用,以防风沙。

沈从文先生指出,帷帽只是盛唐唐玄宗时期美女们所戴用的帽子。唐初美女们骑马出行,不是这个样子的。她们要用一种大纱帽遮蔽全身,这叫作“幂”。而过了盛唐以后,美女们也不再戴帷帽了,但城市妇女还有将纱罗贴在前额作为装饰的,这叫“透额罗”。

中间,有一堆人、马、驴,甚至还有骆驼,在路边休息。也许是刚刚从崎岖山路到达平地的原因,人和牲畜都累了。人们或立或坐,行李都被卸到了地上,三匹马趴在地上。旁边有一头驴,因为难得歇脚,甚至开心地躺在地上,四脚朝天地撒欢儿。

左边,又有一群人,骑在马上,已经出发,走向那蜿蜒的山间栈道。有的人在近处骑马而行,有的人则在远处,转眼就要隐没于山间。

画上的这两群人,有学者认为与右边唐明皇李隆基的队伍没有关系,是路人、陌生人。我倒倾向于左边和中间的人群,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先头部队。皇帝有皇帝的谱儿,好吗?人家就算是在逃难,难道前面也没有一个带路的?总还得有个排场不是?

唐明皇李隆基大约是在天宝十五年(756)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到达画中这个地方的。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一天,但仍然可以知道大致的时间段。

他是六月十三日离开长安西逃蜀郡的,那一天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爱人、宠妃杨玉环。六月十四日,他们一起到达了马嵬驿。然而,“马嵬驿兵变”中,杨玉环被杀。从此,马嵬驿成了唐明皇李隆基此生永远的伤心之地。

六月十五日,失去了杨玉环的李隆基,伤心地从马嵬驿出发,六月十七日抵达了扶风郡。继续前行,六月十九日到达陈仓驿。在这里,有南行入蜀的必经之地益门。经过益门,李隆基正式进入蜀地,但他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明皇幸蜀图》局部:中

《明皇幸蜀图》局部:左(www.xing528.com)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到达大散关。这是自古以来川陕交通的咽喉要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六月二十四日,他到达河池郡的治所梁泉县。然后,他沿着嘉陵江到达顺政郡、益昌郡。

大约在六月底或七月初,他经过了剑门关,出现在《明皇幸蜀图》的那片山水之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直到七月十八日,他才到达巴西郡巴西县,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绵阳。七月二十七日,他最终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成都。

所谓的“幸蜀”,其实是一次逃难之旅,也是一次伤心之旅。我们在《明皇幸蜀图》中所看到的李隆基,其实是一个事业、爱情双重失败的男一号。

男一号这会儿骑在马上,郁闷之余,估计最恨的,就是那个安禄山。因为,他一生事业的失败,全怪这个安禄山;后半生爱情的失败,间接上也要怪这个安禄山。

在这次逃亡之前,李隆基先生怎么算,也是个人生赢家吧?

他年纪轻轻,就能凭着自己的努力,抢个皇帝当当;即使年纪大了,也能凭着自己的实力,抢个儿媳妇当老婆。前面大半辈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顺利得很。

最初,他其实只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按照正常情况,即使他爹能够坐上皇位,在嫡长子制度下,李隆基要当上皇帝,也基本没戏。

没戏不要紧,咱会抢戏啊。怎么抢?政变啊。于是,在通向皇位的道路上,李隆基总共发动了两次政变。

一次是“唐隆政变”:唐隆元年,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处死韦氏集团的骨干成员,把自己的父亲李旦扶上皇位,同时由于大哥李宪的谦让,他也为自己挣得了皇太子之位。

还有一次是“先天政变”:两年之后的先天二年,昔日“唐隆政变”的盟友,现在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李隆基再次发动政变,逼死了太平公主,杀死太平公主集团的骨干成员,从此把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两次政变之后,“政变小能手”李隆基,也越过继承顺序,为自己抢到了皇位。

在皇帝任上,李隆基也算是不错的皇帝了,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他一共在位四十四年,其中的前二十九年,史上还有一个专有名称——“开元盛世”。这是唐朝的顶峰,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时期的顶峰。

这二十九年,李隆基统治下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疆域人口,都达到了唐朝的顶峰。还是杜甫的诗概括得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我常常想,如果李隆基在开元盛世末期的公元741年,时年五十六岁时就突然死去,那他的一生该有多么完美。人的一生,就应该像流星一样,在最顶峰时结束,在最绚烂时凋落。如果那样,留给后人的,将是何等完美的形象。

可是,他没有死。因为没有死,所以“寿则多辱”,开始倒大霉,等来了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这场叛乱,给了李隆基先生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唐从此由盛而衰,再也没有缓过劲儿来。李隆基先生,既成了大唐辉煌的缔造之人,又成了大唐衰落的罪魁祸首。一生事业,就此一败涂地。

安禄山的叛乱,还催生了“马嵬驿兵变”。这场在他“幸蜀”途中发生的兵变,害死了杨贵妃,导致李隆基先生,从此永失挚爱。

也不知道是我先入为主,还是其他的原因,我总觉着《明皇幸蜀图》中身穿红袍的李隆基先生,心事重重,垂头丧气。

顺便说一句,有人说,这画中一共有三十一个人。麻烦大家数数,看对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