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翼赚兰亭图》中,辨才在请小骗子萧翼喝酒之前,先请他喝了茶。在图的最左边,画家清晰地描绘了两个仆人准备茶水的情景。
一位老仆站在茶炉前,将手中的茶夹伸入茶鼎之中,正欲搅动茶汤。看到茶汤已好,旁边一个童子手持茶托,准备将茶汤分入茶瓯之中,以备待客。二人旁边,矮几上还放着茶罐、茶瓯等茶具。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古画中第一次出现烹茶待客的画面。画家无意间的闲笔,画下的场景,使《萧翼赚兰亭图》成为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茶画。虽然,此图的主题,并不在茶。
但是,今天的我们,看到图中那两个人准备个茶水还这么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肯定是不以为意、一脸不屑的。泡个茶还搞这么复杂,是不是有点用力过度了?不就是烧个开水,冲个茶叶,至于吗?必须指出,在唐朝,还真至于。
因为唐朝饮茶,用的不是我们今天的泡茶法,而是煮茶法或煎茶法。换句话说,唐朝饮茶没有我们今天这么简单,把干制的茶叶冲入开水,一泡就得,而是要先将茶饼烘烤磨碎,再筛成粉末,最后再放到煮有沸水的锅里去,用煮茶法或煎茶法,加热成茶汤,然后饮用。
同样是用火加热茶汤,煮茶法和煎茶法,有区别吗?有的。
简言之,煮茶法程序简单,添加佐料多,不重火候。煮茶法,要在茶汤中加入葱、姜、花椒、枣、橘皮等佐料,多次充分煮沸之后,喝其茶汤。这是“茶圣”陆羽非常鄙视的一种饮茶法,他认为这么煮茶,茶汤就像下水道的废水一样(“沟渠间弃水耳”)。
煎茶法则是“茶圣”陆羽创制的饮茶法。程序复杂,只添加盐这一味佐料(也可不加),特别重视火候。煎茶法在程序上,包括“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等至少九道程序。(www.xing528.com)
“备器”,当然不仅仅是准备茶杯那么简单,包括准备茶碾、茶罗、茶鼎、茶瓯,等等。如果要讲究,茶碾最好是白玉雕成,茶罗最好是红纱制成。元稹在他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诗·茶》中,就是这样要求的:“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茶鼎是煮茶的重要工具。“茶圣”陆羽称之为“风炉”,三足两耳,类似古代的鼎,故也称“茶鼎”。茶鼎用铜、铁制造,内有六分厚的泥壁,以提高炉温。茶鼎三足之间设有三个小窗,底窗有煽火漏灰之用,上面小窗则有通风透气之用。
至于喝茶用的茶瓯、茶碗,《萧翼赚兰亭图》中即将喝茶的萧翼有福了,无论是茶瓯还是茶碗,还真就是他当时所在的越州出产的最好。当然,这也是“茶圣”陆羽鉴定的:“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至于所用的茶叶,根据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史料,唐朝越州已有名茶“剡溪茶”和“仙茗”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辨才当时选用哪种名茶款待萧翼罢了。
在最讲究的“候汤”程序中,一般把水煮沸的状态,分为三种:一沸为“鱼眼沸”,此时加盐;二沸为“涌泉沸”,此时从中舀出一瓢水备用,然后向沸水中心投入茶末,茶末沸腾之后,将先前舀出的水倒入,以防止茶汤过度沸腾;三沸则为“腾波沸”,过了“腾波沸”,水就煮老了,陆羽认为就不能饮用了。
由于煎茶法系“茶圣”陆羽所创造,而陆羽生活的年代又在萧翼和辨才之后,至此我们可以断定,《萧翼赚兰亭图》中那两位仆人所用的烹茶方法,只能是煮茶法。在此法之下,萧翼最终端到手中的,一定是一碗兼具葱、姜、花椒、枣、橘皮和茶等诸多气味的“黑暗料理”式的茶汤。
不过,就凭小骗子萧翼骗取辨才《兰亭集序》的狠辣手段,给他端上这样一大碗“黑暗料理”,活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