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191年)秋天,于毒、白绕、眭固等率领的几股黑山军联合作战,人数约10万,攻击魏郡和东郡等地。
东郡属兖州刺史部,在黄河两岸,治所濮阳县是黄河边的著名城市,也是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常有大战在此发生。当时黄河是主要航运河道,濮阳的地位有点儿像现在长江边的重庆、武汉或者南京。袁绍曾在此当过县长,曹操在距此不远的顿丘县当过县令。
黑山军越过魏郡、河内郡后,迅速进入东郡境内。
当时的东郡太守是王肱,他组织人马迎战黑山军,但不是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东郡眼看要落入黑山军的手中,袁绍十分着急。
东郡虽属兖州刺史部,但它与袁绍的大本营河内郡相邻,东郡陷落后,袁绍的侧翼将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唯今之计是尽快收复东郡,赶走黑山军。
但袁绍那时正与韩馥争夺冀州,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关键时刻不能松劲,所以他本人既抽不开身,又派不出人。
袁绍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曹操可用。
初平二年(191年)秋天,曹操受袁绍之命率所部渡过黄河进入东郡境内,与黑山军作战。
袁绍给了曹操一个东郡太守的头衔,让他驻兵于黄河下游北岸的一座小城东武阳,此地属兖州刺史部东郡,东郡的大部分地方在黄河以南,并不在曹操的控制下。
袁绍让曹操到这里来是向南拓展势力的,当然这样做会跟兖州刺史刘岱等人发生摩擦,所以不能明火执仗地硬来,只能用打变民的借口偷偷去抢。
天气逐渐冷起来了,比天气还冷的是曹操的心境。
曹操既关心如何与黑山军作战,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袁绍那边他没做太多的指望,随着这位仁兄实力越来越强,他们分手甚至翻脸也是迟早的事,脱离袁绍单干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但单干谈何容易,仅靠自己这点儿人马,想朝哪个方向发展都难。
就在曹操整日为此苦闷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让他精神一振。
这个人就是荀彧,字文若,出生于汉灵帝延熹六年(163年),此时29岁,比曹操小8岁。
荀彧是荀攸的叔父、荀爽的侄子,他的父亲叫荀绲,在颍川郡“荀氏八龙”里排行第二,虽不如弟弟荀爽那么出名,但也做过济南国相,曹操也干过这个职务,时间上比荀彧的父亲晚。
荀彧年轻时被郡里举为孝廉,得以到朝廷里任职,后来逐渐升为守宫令。这个职务归九卿之一的宫廷事务部部长(少府)管,具体职责是掌管皇宫所用纸笔、墨、封泥等办公用具,相当于“司局级”干部,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仕途算是一路顺畅。
跟曹操很熟的何颙也认识荀彧,何颙看人很毒,不仅对曹操有过高度评价,也十分看好荀彧。
何颙对荀彧的评价是:“这是一个足以辅佐君王的大才(此王佐才也)。”
何颙给曹操的评价与给荀彧的完全不同,何颙曾评价曹操:“汉室马上就要灭亡了,今后能安定天下的必然是这个人(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在何颙眼里,曹操能成为君王,而荀彧自己成不了君王,是辅佐君王的最佳人选。一个是理想的君王,一个是理想的助手,二人如果结合,一定是最理想的创业搭档。
如果天下仍处于治世,荀彧会慢慢干到九卿,再往后,依靠颍川郡荀氏的盛名,位列三公也指日可待。
可惜的是,天下出现了动乱。董卓之乱时,袁术围攻南北宫时荀彧就在现场,但他侥幸躲过了一劫。
董卓把持朝廷后荀彧深感不妙,在叔父荀爽的帮助下,他谋得一个亢父县令的职务。这个地方在哪里荀彧并不关心,因为他的目的只是逃离洛阳。荀彧先回到了颍川郡老家,一看那里的局势就感到不能再待。
荀彧告诉父老乡亲:“颍川是四战之地,现在天下有变,这里是各路人马都会争夺的地方(常为兵冲),必然会遭到劫难,应该尽快离开,不要久留。”
然而故土难离,乡人们心里都很犹豫,不愿走。(www.xing528.com)
这时,颍川郡人冀州刺史韩馥派人来家乡招募人才,荀彧便带着家人到了冀州。
他们刚走,董卓的军队果然侵犯到颍川郡、陈留郡等地,留在家乡没有走的人很多都被杀了。
荀彧有个哥哥叫荀谌,已先于他到了韩馥那里,和同郡人辛评、郭图等人受到了韩馥的重用。
荀彧到冀州不是时候,还没等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没等到韩馥给他安排一份工作,韩馥的位子就被袁绍抢了。
袁绍的老家也在豫州刺史部,不过是汝南郡。汝南郡和颍川郡都是出人才的地方,汉末有句话叫“汝颖多奇士”,就是说这两个郡不仅出人才,还出奇才、怪才、大才。
但汝南郡更胜一筹,当时还有一句话叫“汝半朝”,意思是半朝文武都来自汝南郡。虽然有点夸儿张,但有人做过统计,在东汉180年里,担任过三公的有名可记的共226人次,其中出自汝南郡的33人次,东汉有郡国100个多一点儿,汝南郡人在三公中的比例是各郡国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冀州进入袁绍时代,也是汝南郡人的天下,颍川人有些黯然失色了。
袁绍手下人才很多,仅智囊就有逢纪、许攸、郭图、审配、荀谌、辛评、辛毗、田丰、沮授、陈琳一大堆,和他们相比,荀彧不仅年轻,是新手,而且没有做出过任何成绩,自然也引不起袁绍的关注。
同样的人才在不同组织里获取的发展空间不一样,一个组织在创业阶段虽然知名度有限,未来发展不确定,投身其中有风险,但是因为它的发展空间大,给人才预留的发展资源也多,在这样的组织里进步快。等到这个组织发展壮大起来,知名度、美誉度都达到一定水平,人才发展的空间也不大了,人力资源方面的活力反而降低。
袁绍掌管冀州后更喜欢用汝南郡人和早年一直跟随自己的那几个人,开始他还对荀谌、辛评、郭图等人不错,但渐渐地更加重用许攸、逢纪这些人。对沮授、田丰等人袁绍本不喜欢,但因为他们是冀州本地人,影响很大,袁绍不得不给他们面子。如此一来,颍川郡人受到了全面冷落。
荀彧的哥哥荀谌也有很才干,在袁绍夺取冀州的过程中也出过大力,袁绍开始很欣赏荀谌,但后来他也慢慢被边缘化了。
干大事身边不能没有几个能人,但能力扎堆也容易出事,容易互相看不上,或因争权夺利而闹不和。偏偏袁绍的领导风格是对内部矛盾视而不见,只要对他忠心,搞内讧他都不管。
对一个有智慧的领导来说,手下人适度的派系斗争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是领导平衡权力的契机,但必须有个度,不能太过,太过就成了双刃剑,就会导致组织内部的不安定,形成严重内耗,造成关键时刻正确的主张往往得不到支持,错误的战略却屡屡被通过,这就是有小智谋却没有大智慧。
基于这些原因,荀彧觉得自己在袁绍手下干毫无前途。
除此之外,荀彧的内心里还有一件难言之隐。
这件事,跟荀彧的夫人有关。
荀彧的夫人姓唐,是大宦官、汉灵帝时“五侯”之一的中常侍唐衡的女儿。宦官没有儿女,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入宫前已经结婚生子,唐衡应该属于这种情况。
那时唐衡权势如日中天,他一心结交士林,想把女儿嫁给汝南郡人傅公明,但被傅公明拒绝。
在唐衡极度难堪时,荀彧的父亲荀绲主动请求把唐小姐娶过来给儿子荀彧成亲,此事影响很不好,经常被大家指指点点(或为论者所讥)。
世家大族在政治和道德上一向有洁癖,习惯以自己的清白来打击别人的弱点,荀彧认为在袁绍集团做事,自己身上的这个污点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被突然放大。这成为压在他内心的一块巨石。
在这个时候荀彧想到了曹操,除了他早就听说曹操是个胸有大志的人以外,他们之间共同的出身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曹操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在曹操那里至少没人敢拿这来说事。
荀彧也知道,近一段时间来曹操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但以曹操的志气和能力,只要战略运用得当,很快便能重新崛起。而曹操身边没有什么有名气的智囊,也正是吸引荀彧的最重要因素。
与后来的诸葛亮一样,荀彧投奔曹操也有着英雄所见略同的考虑,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荀彧做出这种选择必须有更大的勇气,毕竟舍弃势头如日中天的袁绍不仅有后悔的可能,而且还会遭到袁绍的报复。
经过一番思考,荀彧还是下了决心,带着家人离开了邺县,来到东武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