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毖和伍琼被杀,这是关东联军的一个重大损失,不过很快另一个卧底就补上了他们的位置。
这个人是郑泰,一个老资格的党人,时任朝廷参事室参事(议郎)。
鉴于关东联军不断壮大,董卓想调集重兵讨伐他们。郑泰想到联军组建时间不长,很多队伍刚刚完成长途跋涉,需要休整才能形成战斗力,这个时候董卓真的动用重兵征讨,联军肯定吃大亏。
郑泰于是跑到董卓那里忽悠了一把:“政治成败,取决于恩德,而不取决于武力,所以讨伐无益。”
董卓听了有些不爽:“照你的说法,要军队就没有用了吗?”
郑泰不着急,慢慢说道:“不是说没用,我只是认为关东方面不值得您动用这么大的兵力,如果不信,请让我为明公陈述原因。”
看到董卓专心在听,郑泰一口气说道:
“现在关东合谋,州郡联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帝以来国家平安无事,百姓生活富裕,对战争早已淡忘。孔子说过‘不教导人民,而让他们自己去战,这是抛弃人民(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所以他们的人数虽然多,但不足以为害,这是第一点。
“您出身西州,年轻时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名震当世,人人怕您、服从您(人怀慑服),这是第二点。
“张邈不过是东平国的一个忠厚长者,不必多看一眼。孔伷只喜欢清谈高论,没啥见地。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和打仗的经验,临阵决战根本不是您的敌手,这是第三点。
“关东那边的人向来不勇敢,没有孟贲那样的勇力,庆忌那样的敏捷,没有聊城那样坚固的防守,张良、陈平那样的谋略,哪能取得成功?这是第四点。
“即使那边有可任用的人,也是尊卑不分,国家的爵位不给他们,他们依恃的人再多,也会各自独立不前,坐观成败,不肯同心协力,同进同退,这是第五点。(www.xing528.com)
“关西各郡多熟习军事,近年来多次和羌人作战,妇女都带戟持矛、带弓负矢,何况以壮勇的军士来抵挡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呢?胜利是必然的,这是第六点。
“天下的强勇之兵,老百姓所怕的有并州、凉州人,以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等,这些你全都拥有,以他们为爪牙,有如驱虎兕以赴犬羊,所向无敌,这是第七点。
“您手下的将领要么是您的亲戚,要么是您的心腹,都跟随您很久了,您对他们有恩有信,忠诚可任、智谋可恃,可以团结一心,以此对付当前散乱之敌,正如劲风扫枯叶,这是第八点。
“战争有三亡,用乱攻理的亡,用邪攻正的亡,用逆攻顺的亡。现在您治国平正,讨灭宦官,忠义已立,用此三德对付他们的三亡,奉朝廷之命,讨伐有罪之人,哪一个胆敢抵御?这是第九点。
“郑玄的学问盖于古今,邴原清廉正直,都是儒生所宗仰的,也是群士的楷模。关东联军的将领们也许会向郑玄、邴原请教哪个强、哪个弱。从前燕、赵、齐、梁不是不强盛,终究被秦国灭亡,吴、楚七国不是兵不多,终究在荥阳被周亚夫打败。何况现在德政昭彰,辅佐贤良,郑玄、邴原难道会赞成他们制造叛乱?一定不会的,这是第十点。”
当当当,一通“郑十点”让董卓听得入了迷。
郑泰最后总结说:“如果我上面所说的还有一点点值得采纳,那就不要征兵以惊扰天下,也不要让害怕兵役的百姓们集合在一起为非作歹,千万不能弃德恃众,自己亏损威重啊!”
郑泰在江湖上的名声真不是白来的,他的这一番话虽然空洞,很多都是东拉西扯,但能正好切中董卓的心理。董卓本来就不想打,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听完郑泰的建议,他决定取消军事讨伐关东联军的打算。
董卓发现原来郑参事是个大才,一高兴,直接任命他为将军,担任阻击关东联军的前敌总指挥(使统诸军讨击关东)。
如果郑泰掌握了凉州军的前敌指挥权,董卓死得会更快。好在有人及时提醒董卓,这个人有党人背景,跟关东那些人的关系也说不清楚,给他军权十分危险。
董卓一听,惊出了冷汗,赶紧收回命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