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突然提出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其实,董卓一来到洛阳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对此,有人认为董卓之所以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是因为9岁的陈留王刘协以机智、镇定和回答问题大方得体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刘辩在他眼里懦弱不堪,不足以承担天子的大任。
但这失于表象,而且在逻辑上不通。
对于董卓这样的人而言,拥戴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和拥戴一个懦弱、愚钝的君主,哪个更有利?答案肯定是后者。如果要弄明白董卓执着地想立刘协为帝的原因,唯一靠谱的解释可能是年龄。少帝14岁,陈留王9岁,拥戴更小一点的做傀儡,更便于掌握一些。
天子年幼,朝政由大臣或太后辅理,一旦成年必将亲政,这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陈留王亲政的时间还早。
但是,这仍然不是真相。
真相是,董卓要彻底肃清何进遗留下来的全部势力。
少帝刘辩是何进的外甥。何进虽然死了,但忠于何进的人把希望还寄托在这个14岁的天子身上。董卓支持刘协,刘协的背后是汉灵帝刘宏和董太后。董卓跟董太后续过家谱,董太后很高兴地认下了他这个“远房的侄子”,他是刘宏的“皇兄”。如果刘协当皇帝,他就跟皇帝有了名义上的血缘关系。
董卓对刘辩没有好感,一心想把刘协换上去。董卓的想法可以理解,这么做也没有大问题。但他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时机不对。
何进已经死了,董卓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袁绍。
董卓应该继续通过分化瓦解的办法,对袁绍的同盟各个击破。等袁绍没有了活动能力,其他事情都好解决了。拉拢党人也罢,废立新帝也罢,尽在掌握之中。而董卓选错了顺序,把废立的事先提了出来,这是一个战略失误。
董卓身边活跃着何颙等一批新收纳的谋士,这些家伙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给他支招儿,说不定还会给他支些损招,鼓动他把错误越犯越大。
董卓的想法一抛出,就遭到了袁绍的强烈反对。废掉刘辩、另立刘协对袁绍而言,是不能接受的事。
作为何进政治遗产的继承人,袁绍深知周围一部分人之所以仍然坚定地支持他,很大程度上缘于何进。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他站在董卓的一边,这些人会从支持转为反对。对袁绍来说,这是个政治问题也是个立场问题,更是个要命的问题,因而丝毫不能妥协。
这个问题纠缠着袁绍,不仅现在,一直到未来,它都像幽灵一样伴随着袁绍。
袁绍反对立刘协为帝,但刘协最后成为天下公认的皇帝。后来刘协落难,袁绍发展为天下最强的势力集团,在要不要迎请刘协的问题上,尽管他比别人的机会和条件都好,但他一直犹豫不决,因为他不愿意承认刘协的合法身份。
刘协后来被曹操迎去了,袁绍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无法改变。于是袁绍改变了初衷,承认刘协的合法地位,接受刘协的任命,但因此也导致自己的阵营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
每当面对这个问题,袁绍就会陷入矛盾和混乱。
现在,面对董卓的挑战,袁绍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尽管反对无效,他也要坚决反对。(www.xing528.com)
冲突在一次会议上爆发。
此前,尽管斗争很激烈,但在公开场合袁绍和董卓都还保持着和气,没有撕破脸。但当董卓提出废立之事时,袁绍立即针锋相对,二人互不相让。
董卓先说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皇帝昏暗,非万乘之主。陈留王比他强,我想改立陈留王为帝。一个人小的时候有些智慧,但长大了也许会变成白痴,不知道将来怎么样,现在暂且如此。你没见汉灵帝,想起来都让人愤恨(卿不见汉灵帝乎?念此令人愤毒)!”
董卓的意思是“老子孬种儿浑蛋”,不仅妄言废立,还公然诋毁先帝,口气很狂。
袁绍当场予以反击:“汉家君临天下400多年,恩泽深渥,赢得亿万民众拥戴。当今天子虽然年幼,但也没有做出什么不好的事让天下人议论,你想废长立幼,恐怕天下人不答应吧!”
董卓一听,大怒:“小子(竖子),天下的事现在都由我说了算,我想干,谁敢反对?你认为董某的刀不够锋利吗?”
一旁的人都吓傻了,因为董卓这个人说杀谁就杀谁,不分场合。
可袁绍一点都不怕,他也拔出佩刀,怒吼道:“天下有胆气的,难道只有你董卓一个(天下健者,岂唯董公)?”袁绍横着刀,向周围的人作了一个半圆的揖,之后扬长而去(引佩刀,横揖而出)。
董卓暴跳如雷,想派人把袁绍抓回来,但又担心袁氏声望极高,跟他们彻底闹翻有损自己的形象,所以忍了(卓以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
可见独夫也有胆怯的时候。如果董卓内心足够强大,来个不管不顾,把袁绍先抓起来,之后将袁氏势力一网打尽,情况就不一样了。
董卓没料到后面的事,他还想慢慢来,他不相信自己斗不过袁绍。
这件事不会发生在朝堂上,因为在那个地方,董卓和袁绍都不可能带剑带刀。这件事发生的地点可能是董卓的府里,袁绍跟董卓闹翻确实需要一点儿勇气。有人把袁绍称为“漂亮的草包”,但袁绍其实一点儿都不缺少英雄气概。
袁绍从董卓那里出来,立即叫上逢纪、许攸、陈琳、袁术、曹操等人密会,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马上逃出洛阳。
此前已经有了预案,袁绍本人往北逃,去找冀州牧韩馥;曹操往东,找陈留太守张邈;袁术往南,找南阳太守张咨。逢纪、陈琳等人跟随袁绍行动。逃到目的地后,迅速组织力量,共同起事,讨伐董卓。
袁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跟自己闹翻,然后又不辞而别,这是董卓没有料到的。董卓还在想如何让袁绍屈服,把面子找回来,压根没想到袁绍不跟他玩了。
等传来确切消息时,袁绍、曹操、袁术等人已经逃出了洛阳。
他们是如何逃出去的,史书上没有交代,但应该不难,因为他们在洛阳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早有逃亡的准备。
袁绍是司隶校尉,直接管着河南尹;袁绍的铁杆支持者王允是河南尹,直接管着洛阳县。袁术是军区司令(后将军),曹操是骑兵旅旅长(骑都尉),在朝廷还没有发布缉拿他们的命令之前,他们的活动是自由的。
袁绍出逃时一点儿都不狼狈,应该还有不少人保驾,因为他挺从容地出了洛阳的上东门,出城门时还不忘把朝廷颁发给他的司隶校尉的印信挂在城门上(悬节于上东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