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颙等人马上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有荀爽、陈纪、韩融、蔡邕、申屠蟠等人的名字,董卓说话算话,都一一安排了职务。
这些人大多数是何进当年重用的名士,只有一个蔡邕,本朝最具知名度的大学者、音乐家,一直在外面流放。他是何颙的好朋友,何颙告诉董卓要是把他弄回来加以重用,影响力将不同一般。
董卓于是派人寻找蔡邕,竟然很快找到了,董卓把他请到洛阳来,给予重用。
蔡先生在外面流浪了12年,四处逃亡、躲避追杀,已心灰意冷,再也不想涉足政治了,于是以有病为由推辞。
看到蔡邕这么不给面子,董卓大怒,让人放出狠话:“我可以灭人一族(我力能族人)!”比宦官还恶。蔡邕恐惧,只得来报到。
董卓转而大喜。他听说蔡邕学问好、名气大,于是格外笼络,任命蔡邕为太学的校长(祭酒)。不久,又升任监察专员(侍御史),过了一天再升任高级监察官(治书御史),又过了一天,升任朝廷秘书局部门负责人(尚书)。
蔡邕刚要去尚书台报到,有人告诉他不用去了,因为朝廷当天又下了诏,升任他为部长级的皇帝高级顾问(侍中)。
尚书寺、御史寺、侍中寺都是朝廷的中枢机构,合称“三台”。蔡邕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游历了“三台”(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何颙等人其实只是虚晃一下,他们的目的是取得董卓的信任,让董卓觉得他们是真为自己着想。这个目的达到后,他们亮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给董卓递上了第二份名单。
这份名单上有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张咨、张超等人,这些人其实董卓都不大认识,全凭何颙他们忽悠。何颙说这些都是老实人,都深得名望,如果能任用这些人当地方官,地方上的局面就能稳定下来。
韩馥、刘岱、张邈之前提到过,孔伷字公绪,陈留郡人,最初为名士符融所举荐,在陈留郡太守冯岱手下当驻京办主任(上计吏),能言善辩,有一定的活动能量,也有一些小名气。关于张咨,情况所知甚少。张超,是张邈的弟弟。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是袁绍的死党。
董卓不了解这些情况,稀里糊涂地就把他们全部任命了: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豫州刺史部陈留郡太守,张咨为豫州刺史部南阳郡太守,张超为徐州刺史部广陵郡太守。
接到任命,袁绍悄悄跟这些人分别谈了话,交代了下一步的行动方略。这些人就一刻不停地离开洛阳上任去了。
这个任命很有讲究,冀州、兖州、豫州以及陈留郡、南阳郡、广陵郡,自北向南呈一个弧状,在洛阳以东、以南地区构成了一个完美的“C形包围圈”。这是给董卓预备的。
董卓没有心思对着地图看,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整合洛阳的武装上。告一段落后,又开始琢磨如何收买人心。(www.xing528.com)
荀攸的叔父是荀彧,荀彧的叔父是荀爽,他还在老家颍川郡。一天,荀爽突然接到诏书任命自己为青州刺史部平原国相。
荀爽纳闷极了,自己老百姓一个,怎么会被任命到上千里之外的平原国当行政长官?但诏令很明确,不接受就是抗旨,荀爽只能动身。
刚出发就被人追上,让他掉转马头去洛阳,因为第二道诏令下达,他被改任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由副省长改任部长。
总算到了洛阳,就任部长刚三天,他再次接到职务晋升通知,改任三公之一的司空。
由一介布衣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有人会用一辈子时间,更多的人一辈子也完不成,而荀爽前后只用了93天。
董卓确实有点儿求贤若渴了。
为进一步争取党人的支持,董卓还做了一场秀,给已故党人陈蕃、外戚窦武平反。
陈蕃、窦武死于宦官之手已经过去21年了,董卓旧事重提,而且搞得极其夸张。他以太尉的身份,约了司徒黄琬、司空荀爽二人,身上套着刑具,跪到宫门外上书(俱带铁锧诣阙上书),要求给陈蕃、窦武平反。
他们上书的对象是14岁的天子刘辩,陈蕃、窦武被杀时他还没有出生。现在想搞平反,只是董卓一句话的事,董卓把声势搞得那么大,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他是党人的可靠朋友。
有人相信,有人冷笑,有人不以为然。
韩馥等人赴任后,袁绍整天盯着日历表算时间,他在做最后的等待。
该走的都走得差不多了,现在洛阳的盟友只有身边的许攸、逢纪,以及袁术、曹操等少数人,袁绍秘密告诉他们也要做好撤退的准备。
跟董卓最后摊牌的时候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