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绍发起兵谏,引发争议,声望升高

袁绍发起兵谏,引发争议,声望升高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进说不过妹妹,只好出来再跟袁绍商量:“能不能只诛杀其中民怨较大的宦官,对其他宦官予以宽赦?”袁绍听完坚决反对:“不行,要做就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袁绍给何进出了个主意,招外兵入京以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对于袁绍这个所谓的“兵谏计划”,就连同一阵营内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些反对意见没能阻挡袁绍的计划,何进还是批准了招外兵入京的方案。民意的变化进一步抬高了袁氏的声望。

袁绍发起兵谏,引发争议,声望升高

至此,何大将军及何太后完全满意了。

南阳屠户出身的这一家人,此时才算有了真正的安全感。

可惜,他们想错了。

何太后和何大将军想的只是如何使势力更加巩固,维护好有血缘关系的皇帝的大统,让宦官更加忠心耿耿,并尽可能争取到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

然而,对袁绍等人来说,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怎么能就此收手呢?如果仅仅换了个皇帝、换了一拨外戚,那与前朝又有什么区别?袁绍等人的目标是诛杀全部宦官,同时也不希望再出一个梁翼一样的外戚,把国家掌控于一人股掌之上。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上他们实在等待得太久、太苦了,因而已经没有了太多的耐心。

就在大将军仍沉浸在胜利后的喜悦中时,他们接二连三地向大将军进言,要他一鼓作气,趁势诛杀所有宦官,然后改革朝政。

在这个问题上,大将军犹豫起来。他不能说袁绍等人的主张没有道理,毕竟宦官的名声已经差到了极点。但是,具体到行动上,何进的革命热情显然小得多,他也向妹妹提出了诛杀宦官的建议,但是直接遭到何太后的坚决反对,兄弟何苗也不赞成他这样做,大将军一时没了主意。

如果没有袁绍等人不依不饶地坚决要除掉宦官,何进此时肯定会选择收手,说不定还要想点办法与张让、赵忠这些宦官修补一下感情,在宫里彻底巩固起何家的地位。

但袁绍他们的态度太坚决了,而且不是袁绍一个人,大将军信任的人几乎都跟袁绍一个声音,如果不拿出实际行动来,何进担心会失去他们的支持。

袁绍对何进说:“之前窦武欲诛除宦官但反为所害,是因为他们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坐言语漏泄),另外北军五营的兵士提起宦官都害怕,窦武反而依靠他们,所以失败了。现在,大将军兄弟都掌握劲兵,麾下将领都是俊杰,而且愿意尽力拼死,所以一切都在掌握,这是上天赐予的绝好时机(此天赞之时)!将军应该立即下定决心,为天下除害,以垂名后世,机会不多,不可失啊!”

何进有些不情愿,不过拗不过袁绍,只好再次进宫跟妹妹商量,按照袁绍等人的意见,向太后提出尽罢宫里的宦官,用三署郎来顶替他们。

何太后不同意:“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都是这样,这是汉家的传统,不能废。而且,先帝新弃天下,让我在宫里和士人共处,算怎么回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何进说不过妹妹,只好出来再跟袁绍商量:“能不能只诛杀其中民怨较大的宦官,对其他宦官予以宽赦?”

袁绍听完坚决反对:“不行,要做就要斩草除根,否则后患无穷。”

大将军为难起来:“我也同意对宦官全部诛杀,可皇太后不答应,这可如何是好?”

袁绍看出来皇太后只是大将军的借口,要想让何进没有退路,不用点狠招还真不行。

袁绍给何进出了个主意,招外兵入京以胁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事实证明,对何大将军而言,这是个很馊的主意,这个主意最终要了他和他整个家族的命。

但是,在袁绍等人的面前,何进明显智商不足,他没有看出袁绍的私心,批准了这个行动计划

袁绍的私心是,把局势弄得再混乱一些,于乱中寻找机会。他的具体计划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渠道,迅速向京师周围各实力派人士发出信息,让他们即刻带兵入京。

这个计划是非常冒险的。京师之所以还在可控范围内,缘于洛阳四周设立了八个关口,像八道大门紧紧护卫着京师的安全,东汉自建国之后,还没有一支朝廷中央军以外的军队,在事先不接到命令的情况下能进入八关之内。

如果开了这个先例,大量的外军拥入,不知道洛阳会是什么样?对于袁绍这个所谓的“兵谏计划”,就连同一阵营内也有很多人反对。(www.xing528.com)

在何进亲自主持的一次秘密会议上,大将军府办公室主任(主簿)陈琳、朝廷监察专员(侍御史)郑泰、朝廷参事室参事(尚书)卢植等人都表示了不同意见。

陈琳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很有政治头脑,他进言:“有一句谚语叫‘掩目捕雀’,意思是对于小事尚不能通过欺诈的手段解决,何况国家大事?现在将军您总揽皇威,手握重兵,龙骧虎步,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就像用烈火去烧毛发一样(犹鼓洪炉燎毛发耳)。现在应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那样自然天人顺应。现在反而放下手中的利器,向外兵求援,等到大兵会集京师,将是强者为雄,这就好像倒着拿干和戈,把枪杆子交给别人(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

陈琳的结论是,如果非引外兵入京,绝不会成功,只能造成天下大乱,后来发生的事跟他预料的一模一样。

但是,何进已被袁绍洗脑,或者是被袁绍缠得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陈琳的建议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西园军师长(典军校尉)曹操也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发言:“宦官制度自古就有,只不过是君王把权力交给了他们,才弄成今天这个样子。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管理疏失。当前应该惩治首恶,而做这项工作,派个狱卒就能完成,何必招外将入京呢?而且,要全部消灭宦官,这件事很容易就泄密,最后只会失败(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这些反对意见没能阻挡袁绍的计划,何进还是批准了招外兵入京的方案。

袁绍高兴地领了命令,他也知道这个计划很冒险,但他大概也和“奔走之友”们仔细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计划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有控制风险的办法。那就是,他们准备招来的外兵是经过筛选的,都是在他们控制之中的。

只等这些兄弟带兵入京,袁绍就可以实施另外一个计划了。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汉灵帝驾崩,大将军诛杀蹇硕和董重,太皇太后不明不白地死了,大将军的外甥如愿登上了皇位,看似风光无限的何氏一族,却因此面临了巨大的危机,这一切都源于民意。

汉灵帝尽管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他的地位在一般人心中还是至高无上和不可替代的,作为汉灵帝的生母,太皇太后无论有再多的过错,也不应该在儿子尸骨未寒时被迫害致死,这件事后,何氏开始慢慢失去了人心(民间由是不附何氏)。

民意的变化进一步抬高了袁氏的声望。袁氏几世的积累与袁绍的个人号召力形成了完美结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目前的局势要稳住,看的不是大将军,而是袁绍。

少帝继位后,袁绍又有了一个新职务——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部是东汉13个州里的一个,管辖范围东自洛阳西至长安,是帝国的核心地带。司隶校尉相当于天下第一州牧,是河南尹的上级。

袁绍前一阵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募兵,现在大致都有了一些成果,这次引外兵入京,就是给这些人一个合法的理由来到洛阳。这些人包括张邈、鲍信、王匡,以及张杨、张辽、毌丘毅等,他们都是袁绍的铁杆支持者。

还有并州刺史丁原、东郡太守桥瑁等地方实力派人物,经过前一阵子的秘密联络,也都表示支持袁绍。

所以,对袁绍来说,引外兵入京是一个必需的步骤,只有拥护袁绍的这些人带着人马到了洛阳,袁绍的软实力才能成为硬实力,在与宦官的角逐中才能真正占据上风。

而且,只有袁绍身边最为亲密的几个人才知道,此时的袁绍并没有把宦官作为主要对手。正如曹操所说,杀宦官只需要派一队人马进宫就行了,根本不用费这么大的事。

袁绍心中主要的对手是何进。他看得出来,何进兄妹骨子里是想跟宦官站在一起的,只是还有些羞羞答答,一旦势力版图发生变化,何进和宦官占据了上风,他们自然会走到一起,来个第三次“党锢之祸”也不是不可能的。

袁绍的这一狠招,其实是给何大将军准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