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昏庸,政治黑暗,宦官弄权,官吏腐败,民不聊生。虽然经过一场黄巾军大起义的洗礼,但这一切都未能改变,甚至变本加厉了。
这自然又激起了新的民变(自张角之乱,所在盗贼并起),仅原来黄巾军活跃的地区,就有二三十股农民起义军,包括:张牛角、褚飞燕、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蝤等。
每支队伍多则两三万人,少则六七千人,这些起义军的头领都出身于社会底层,从他们的名字就能看出来。
常活动在白波谷的就叫白波,骑白马的就叫张白骑,说话嗓门大的就叫张雷公,胡子多的就叫于羝根,眼睛大的就叫李大目。
这些人里,最有名气的是张牛角和褚飞燕,他们曾联合攻击瘿陶,即今河北省宁晋县。在这场战斗中张牛角被流矢射中牺牲,临死前,他把手下头领叫来,让他们共推褚飞燕为主。褚飞燕为纪念张牛角,于是改名为张飞燕。
“飞燕”是个外号,意思是动作麻利,来无影、去无踪。他的名字原来叫褚燕,所以张飞燕以后的正式名字叫张燕,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张燕合并了张牛角的队伍后势力大增。太行山一带的各支起义军纷纷投奔他,部众迅速扩张,人数接近百万(部众寝广,殆至百万)。
这个数字是所有人数,既包括能作战的将士,也包括这些将士的家属,甚至包括来投靠他们的老百姓。
不过,在那时,这个数字也是相当惊人了。
张燕所部活动的核心区域是黑山,这个地名在汉末三国的史书中经常提及,关于它的范围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黑山是太行山脉的南端,范围涉及中山国、常山国、赵郡、上党郡、河内郡等,是太行山脉南部各山谷的总称。
另一种看法是,黑山即象山,是太行山脉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山谷地带,它西有群山,东是平原,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燕国在此筑城抗拒赵国、中山国的侵略。
由于经常在黑山一带活动,张燕所部又被称为黑山军。(www.xing528.com)
从势头上看,黑山军一点不输黄巾军,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这让汉灵帝的心情糟透了,好不容易打完仗,又要再打。
更麻烦的是,打仗得花钱,上一次出了血本,还没有捞回来,再出血,汉灵帝心疼得要死。
但是不打又不行,现在不仅黄河以北,西南地区的益州,南面的荆州、扬州,甚至大山包围下偏僻的汉中郡都有变民起事,如果不把最大的这股变民尽快镇压下去,局势将不可收拾。
现在,比当初对付张角还要难,因为变民已遍地开花,摁下葫芦起了瓢。
正在汉灵帝一筹莫展没想好对策的时候,张燕突然派人到洛阳,向朝廷请降(燕乃遣使至京师,奏书乞降)。
这真是意想不到,尽管汉灵帝对变民恨得牙疼,但他还是立即下达了招安黑山军的诏书,把张燕所部收编为一个师,番号“平难”,任命张燕为平难师师长(平难中郎将)。
朝廷给张燕的具体职责是管理黄河以北各太行山谷的事务(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在隶属关系上相对独立。因为汉灵帝给了他们两项特权,一是可以推荐孝廉,二是可以像郡国一样每年直接向朝廷上报年度工作报告(岁得举孝廉、计吏)。
不是汉灵帝大方,而极有可能是张燕投降就开出了这些条件,汉灵帝不接受也得接受。
张燕和他的黑山军成为汉末中原地区的一支割据武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