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巾军面前,东汉地方政权不堪一击。这说明黄巾军确实经过了长期的准备,来势迅猛,也说明东汉政权早已不得人心。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要说准备充足,其他朝代的造反者也能做到,要说人心向背是关键,又无法解释这场起义来得猛最后也退得快这个事实。其实,黄巾军迅速得手的最重要原因,是东汉在军制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东汉沿袭了西汉的军制架构,主要兵力集中于南军、北军。南军负责四方征战,是野战部队,北军驻扎在洛阳附近,负责京师的防卫。北军之外,天子还有一部分近卫部队,如卫尉、虎贲、羽林等,性质与北军差不多。
除了这些中央军,东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地方部队,州郡不典兵。州不用说,本身就不是正规意义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品秩只有600石,还没有洛阳令高,只负责纠举官员差失,相当于中央派到各州的巡视组组长。郡和县虽设有都尉、县尉等职,但他们的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充其量算警察部队,与正规军不能同日而语。
正规军的职责是打仗,此外一律不管。在部队里要升迁,得靠战功,所以真正的军人都不怕打仗。地方治安部队管缉盗,管百姓纠纷,管盘查陌生人,管得很宽、权力也大,但升职靠上司,不会惦记打仗的事,加上生在本乡本土,牵挂也多,谁会真拼命?
所以,在黄巾军面前,郡、县治安部队形同虚设。
国家有事,按说应该交给南军处理,这是朝廷的一支常备军,也是精锐之师,但不幸的是,此时此刻这支力量却指望不上。
汉末,南军主力一直奋战在西部和北部前线。在西部,东汉陷入与羌人作战的泥潭,进不能全胜、退不得脱身,虽然也成就了“凉州三明”等一批名将,但除了无休止地花钱,至今仍未看到休兵止戈的曙光。
在北部,虽然匈奴人暂时消停下来了,但新崛起的乌桓人和鲜卑人跟当年的匈奴人一样强悍,与朝廷你来我往,陷入胶着之中。朝廷设立了护羌校尉、护匈奴校尉、护乌桓校尉等几大边防区,主力都是南军。
地方如果有军权,怕作乱;地方没军权,一旦有事就会出更大的麻烦。这样的矛盾困扰着好几个朝代的统治者,最典型的是宋朝,国家超级富有,军费开支也很巨大,但80万禁军摆在京师附近,地方武装都是老弱病残,周边一些小政权的骑兵一个冲锋就能轻易打到天子门前。
东汉面临的也是同样的问题,黄巾军的势力如风卷残云般扩散起来,眼看就要打到洛阳了,京师震动。
现在,汉灵帝慌了。
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吃喝玩乐、琴棋书画他都擅长,打仗他却不行,也没想过。
宦官也慌了,别看他们权势很大,钩心斗角有一套,但他们这些人整天生活在深宫里,眼前就是那一亩三分地,头上只有巴掌大的一片天,缺乏见识,更没有真才实学,又天生胆小怕死,黄巾军一闹,他们被吓住了。
三公九卿多是宦官的党羽,在激烈的官场斗争中能跻身上位,靠的不是能力,而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关键时刻大多也拿不出手。
汉灵帝召开御前会议,研究如何对付黄巾军。
参加这次会议的想必有很多人,杨赐此时已改任太尉,司徒是陈耽,司空是张济,作为三公他们应该都在场,其他还应该有袁隗、刘焉等朝廷的部长,甚至还有赵忠、张让等宦官。
但是,除汉灵帝之外,史书只记下了一个与会者的名字,他叫皇甫嵩。(www.xing528.com)
皇甫嵩字义真,凉州刺史部安定郡人,名将皇甫规的侄子。皇甫规是“凉州三明”之一,一员宿将。在叔父的影响下,皇甫嵩少年时既好诗书,也好弓马,是一个文武全才,仕途也很顺利,目前担任北地郡太守。
北地郡属幽州刺史部,是边境地区,在那里当太守与内地不同,主要职责是配合正规军对敌作战。皇甫嵩是来洛阳公干的,因为有长期边防作战的经验,又是名将之后,所以被汉灵帝点名列席会议。
皇甫嵩果然不负众望,在会上提出了化解时局危机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下诏各州郡组织地方武装,修筑防御工事,制造军器(修理攻守,简练器械);在洛阳周边地区各个方向重点构筑八个战略据点,即八关,分别是函谷关、大谷关、广城关、伊阙关、轩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每关设一个都尉,负责军事;对现有的军力进行整合,从北军及天子的御林军中抽调人马组建讨伐兵团,分路讨伐冀州刺史部和颍川郡等重点地区的黄巾军;将西园的钱拿出来,还有西园的厩马,用以充实军力。
这些建议汉灵帝都同意,南军一时半会儿抽不回来,只有看北军的了。打仗要花钱,朝廷财政分两部分,大司农管国家的钱,少府管皇室的钱,目前这两个地方都快到了破产的边缘。西园是自己的小金库,属于个人财产,通过卖官等积累了大量钱财,现在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来钱,只得自己出血了,这笔钱不出,啥都没了。
但是,皇甫嵩还提出了一项建议,汉灵帝听完却犹豫起来。
皇甫嵩认为,要想彻底战胜“蛾贼”,除了出钱建队伍还不行,还得有人才,而大量的人才还都被禁锢着呢,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出来为朝廷效力,应当立即推行政治改革,解除禁锢,重新任用党人。
这一条让汉灵帝很为难。对党人实施禁锢是他做出的决定,解除党锢在面子上有些下不来,而且他也担心会不会因此产生混乱。
更主要的是,汉灵帝的内心里比较讨厌党人,这些人一天到晚吵吵闹闹,不是对他进行批评就是找宦官的碴,与宦官比起来,汉灵帝更喜欢后者。
而且,汉灵帝会感到不解,眼前讨论的是如何解决“蛾贼”的事,跟解除党锢究竟有多大关系呢?
针对最后这一项,御前会议没有做出决定。
散了会,有个叫吕强的宦官给汉灵帝说了句话,立即把汉灵帝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吕强对汉灵帝说:
“党锢施行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引起了民怨,如果不及时赦除,他们就会跑到张角那里,如果那样麻烦就大了,后悔都来不及(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
汉灵帝的智力很正常,这么明白的话当然听得懂,立即下诏赦免党人。
吕强从小就在宫里当宦官,虽然也担任过小黄门、中常侍等高级宦官职务,但不在“十常侍”之列,在宦官中是少有正直的人,史书里有他的传,称清廉忠诚、一心为公(清忠奉公)。
汉灵帝下诏,按照皇甫嵩提出的各项建议展开对黄巾军的全面反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