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这样?
可能是汉灵帝刘宏太贪玩,没时间看。
也可能是宦官有意压着,没让刘宏看。
分析起来,后一种可能性更大。太平道起事后朝廷进行过追查,宦官封谞和徐奉都是太平道的信徒,封谞不是一般的宦官,他是“十常侍”之一,有他们做卧底,杨赐的秘密报告很可能被压了起来。
如果当初汉灵帝及时看到了这份报告,又会怎样呢?
从各种迹象看也怎么样不了,太平道闹出的动静越来越大,汉灵帝不可能不会通过其他渠道得知这些消息,但汉灵帝本人不会把太平道当回事,甚至会觉得有个民间组织把流民组织起来,教人向善做好事,还挺好。
这不是妄加揣测,汉灵帝的这种心理可以从他思想变化的蛛丝马迹里找到答案。汉灵帝对经学一向不感冒,这时他已经开始崇信黄老之学,对老子的思想充满崇拜,汉灵帝可能认为,这个同样视老子为先师的教派,与他的思想还有些吻合呢!
太平道真要闹事,汉灵帝也不怕。
本朝自汉安帝以来,各处大小不等的变民起义频繁爆发,安帝在位19年变民起事4次,顺帝在位19年变民起事13次,冲帝、质帝在位时间都很短,也有4次,汉桓帝在位21年变民起事14次。从汉安帝到汉桓帝,60来年光景,变民起事多达35次。
这些变民起事来势都很迅猛,轰轰烈烈,动辄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参加,但朝廷一旦出兵剿灭,就会很快沉寂下去,汉灵帝早已习以为常,他不怕有人闹事。
杨赐呈交报告后因故离职了,他手下有个名叫刘陶的处长(司徒掾)没忘这件事,他找了个机会向汉灵帝询问此事,汉灵帝像是没听见,莫名其妙地岔开话题,让刘陶给自己编一本容易阅读的《春秋》(诏陶次第春秋条例)。
当刘处长埋头在皇家图书馆里完成天子交付的新工作时,张角等人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前来投奔太平道的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
张角清楚地意识到,事情已经干大了,想收手都不可能,要么太平道消灭刘汉政权,要么太平道被刘汉政权消灭掉。
张角召集几个大弟子和弟弟张宝、张梁商议,大家决定发动武装暴动,目标是推翻现政权,建立太平盛世。以冀州刺史部与司隶校尉部接合的邺县地区为暴动核心区,由张角全面负责,前线总指挥为大方首领马元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最早跟着他们干的不到1000人。
刘邦斩蛇起义,当时只有2000人。(www.xing528.com)
西汉末年绿林军起义,努力了数月,队伍还不到1万人。
而张角筹划中的这场起义阔气得多,准备了十几年,手里仅现成的就有数十万人,建立了严密的内部组织,北方主要州郡都有他们的分支和眼线,百姓发动工作更不用说。
按理说,这场起义的成功是手拿把攥的事,不成功都没处说理去。但越是有把握的事越会求稳妥,好像越输不起。面对日益壮大的队伍和越来越有利的形势,张角反而更加谨慎。
光和六年(183年)太平道就确定了武装暴动的事,但定下来的暴动时间却大有问题。
这个时间是次年三月甲子日,太平道的36方准备在这一天同时起事(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发)。
即将到来的光和七年(184年)是甲子年,在60年一轮回的历法周期中甲子年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让人联想到新天命的降临,甲子年又逢甲子日,太平道确定的武装暴动时间是难得一遇的“双甲子”。
日子虽然挺有讲究,但问题是距离这一天的到来还有三四个月,像暴动这样的大事,战线不宜拉得太长,夜长梦就多。
这成为太平道失败的最终原因,也是张角的败笔。
对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好理解,张角是个有头脑的人,这样明显的错误他为什么会犯呢?仔细想想,也许跟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是汉安帝刘祜,东汉第六位皇帝,106年至125年在位。
刘祜驾崩的前一年即124年,他下诏正式启用干支纪年法,以当年作为60年一甲子的开始。
干支纪年法早就有了,不是刘祜的发明,相传诞生于黄帝时代。但在刘祜之前,干支纪年法不是唯一的纪年办法,还有岁星纪年法,而后者的影响更大。岁星即木星,通过它12次入宿而定轮回,所以当时一个轮回不是60年,而是12年。但木星入宿在时间上有细小的误差,刘祜后来就以诏令的形式确定更为科学的干支纪年为法定纪年法。
中国历史有确定纪年是公元前841年,有人认为第一个甲子年是公元前837年,但那是后人倒推上去的,倒推的基点就是124年,因为这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甲子年。
124年经过一个甲子正好是184年,在太平道看来,这不仅是一次轮回,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轮回,是新时代的开始,是不容拒绝的诱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