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京城里的官员阅览这份伪造的供状之时,这位可怜的被当成天德的匪首已被明正典刑。朝廷也于此时向起义军大营派去两位特使,想竭力收买起义军首领,劝其归顺朝廷。那个神秘的人物天德现在也逐渐揭去了面纱。天德亲自接见了朝廷的特使。关于这次会见,约瑟夫·玛利·加略利和伊万·梅尔奇奥的书中有一段从汉语翻译过来的记录。
当朝廷特使和三名随从抵达邻近的天德大营时,特使们修书一封询问何时能面见天德。一收到回复,特使们立即收拾行囊前往山顶的天德大帐。然而,还没到山脚,就有一队人走来迎接特使,并一路护送。
在特使们及随从走到半路时,遇到一处壕沟,壕沟的前面是高大的城门,城门里外都有卫兵把守。特使们随后又穿过了两道门,同样有人把守。到了第四道门,一群身着明朝服饰的官员恭敬地走上前迎接他们,并把他们请进专门为客人准备的房间。在这里,特使们受到了隆重的款待。
随后有人向天德禀报特使们已到大帐,天德确定了此日的接见活动。根据约定,此日会有官员将特使们带至第五道门。在那里,会有官员告知特使,奉圣旨,清廷特使必须穿着明朝服饰。朝廷特使和随从不敢违抗旨意,于是穿上了为他们准备好的衣服。狡猾的记录官并没有提到朝廷特使是否剪去了发辫。然而,非常确定的一点是,这是清廷特使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因为清朝的发辫和明朝的服饰是那么格格不入。
在特使们更衣净手之后,管事太监将他们领至台阶处。天德在此处亲自接见了清廷特使。天德缓缓地步下台阶,并带着特使们来到自己的住处,请特使们落座,所有一切就好像招待来访的朋友一样。然后天德向他们询问此行的目的。领衔特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向天德进行说明。其他几位只是从旁补充,晓以利害,列举实例,想方设法地劝说天德接受朝廷招安,以还百姓安宁,免受战乱之苦。
在他们的长篇大论之后,天德说道:“诸位大人,你们完全错了。作为皇子,怎么能向臣下投降呢?我乃大明英宗皇帝嫡传第十一代后人,今举兵实为恢复大统,光复祖宗江山社稷,侵我中原的异族理应退回关外,回归其祖地。唯有此,兵民皆可休养生息。”
在这场会谈之后,天德设宴款待清廷特使,大宴特使整整五天。最后,特使们烧毁了在天德大帐中所穿的服饰。天德带特使们步行下山,并和他们亲切告别。
当清廷特使向总督府报告他们不虚此行之时,这位总督大人悲愤不已,以致卧病在床,几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就在这次会晤之后不久,天德终于从神秘的幕后现身,走下山来,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今,人们经常可以一览圣容,但仍然是云遮雾罩、幽暗神秘。
“起义军首领,天德,年仅二十三岁。经常熬夜苦读,以使自己比实际年龄显得更加成熟。他表情沉重而忧郁,十分矜持,除了发号施令,很少与身边的人交流。天德的面色是那种中国南方人所特有的橘黄色。他不露声色地凝视人们,像是要洞察人们灵魂的最深处。天德在指挥、命令时,更多的是以建议的形式,而不是直接命令。总之,他是一个沉默寡言、极具城府的人,在与别人商谈自己的计划之前会反复思量。”天德的个头比咸丰皇帝略高一些,但似乎精力稍差。关于天德的仪态,曾经目睹他进驻所占领城池的一位汉人说:“入城的队伍就像我们戏园子里重现的古代英雄,人们又回到了被满人统治之前的生活。天德身边的人个个剪去了发辫。天德端坐在精美恢宏的御辇中,四周是黄色的绸缎垂帘,由十六个人稳稳地抬着前行。紧随其后的是他的师父兼军师,坐着八抬大轿。再往后就是他的三十位妃子,都坐着轿子,脸上涂脂抹粉,十分娇艳。浩浩荡荡的随从和护卫以整齐的队列紧跟其后。”
天德的军师如同天德本人一样充满神秘色彩。有人说,这位幕僚是天德的父亲,有人说他只是天德曾经的私塾先生,也有人说他就是现在这一切的最初倡导者。还有另外一些说法,说他是天德的心腹密友。最可信的猜测是,他曾是一位佛教徒,后来放弃了这一信仰,然后学到了一些模糊的基督教教义,他也不是天德的父亲或叔伯。根据伊万·梅尔奇奥博士所说,没有人真正了解他的身世。但这位身份神秘的幕僚一直伴随在天德左右,寸步不离。
人们印象中的天德,非常镇定冷静、和蔼可亲、言语有度,除与他身份相对的清廷皇帝对话外,从不与他人交流。在起义军接连取胜的时候,他置身其外,从旁观察着百姓的态度,构筑着他的政治体系。天德很少亲临战场,这让敌人很难揣测他的战争魄力。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从不会责怪他做事鲁莽。“这很奇怪,”伊万·梅尔奇奥博士说道,“这场浩大战争双方的首脑竟然都如此年轻。”北京一方的咸丰皇帝,年仅二十二岁,中等身材,但体格匀称而强壮。他的相貌显得非常坚毅。咸丰皇帝的妻子是一位满族公主,并未裹足,可以和他一起在皇家园林里骑马飞奔。据说咸丰皇帝轻信他人并与之推心置腹,他感情强烈却优柔寡断。身处成群的大臣、宦官、嫔妃及侍从如影随形的包围之中,咸丰皇帝无法分辨哪些是能臣干吏,哪些是无能之辈、谄媚之臣。当然,他似乎也不像是要统治万民、恢复山河一统、增强凝聚力和清帝国国力的君主。而此时,清帝国已经暴露出许多致命征兆,山河沦陷、百姓反感、分崩离析。很有可能,他会被驱逐出中原,回到他的先祖起事的关外。在中国,可能会出现八个或者十个王国来取代这唯一的帝国。那样的话,整个国家的治理会更加良好有序。然而,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除非真正被引导着,一路督促着,最后转化为一种更纯粹的信仰,否则就不会主动寻求任何更大的或持久的进步。我们早就预见了这显而易见的国家层面的失败。
[1]飞马,古时朝廷向各省派出寄送紧急公文的快马。
[2]《北京公报》,也称《北京箴言报》,是清末由在华外国人创办的兼有宗教与世俗内容的刊物。
[3]《布兰克伍德杂志》,1853年8月。—原注(www.xing528.com)
[4]约瑟夫·玛利·加略利、伊万·梅尔奇奥:《中国的起义》,巴黎,1853年。—原注
[5]虎贲,古时为专门负责皇帝安全的将士,后泛指骁勇善战之士。
[6]呼罗珊,西亚古地名,大部分位于现伊朗境内。
[7]道德效应,此处指传统道德标准对人的影响。
[8]特洛伊木马和参孙的狐狸,分别出自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均指出其不意的计谋。
[9]《中国之友》,英国人奥斯维尔德于1842年在澳门创办的半周刊。
[10]穆苏南,今斯里兰卡的一个地区。
[11]可能因为逃跑时来不及上马。
[12]阿瑟·库宁海姆:《一位营地副官在中国服役的回忆录》。—原注
[13]阿瑟·库宁海姆上校所著的《一位营地副官在中国服役的回忆录》这本妙趣横生的书中记载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故事。相较于其他类似题材的书籍,本书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关于当时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此书语言简明、直接、自然,多为英国军人、绅士常用的语言风格。尽管描写生动活泼,极少道德说教,但书中每一章节尽显作者用心之处及基督教思想。十分高兴有此良机向各位尚不熟悉此书的读者倾情推荐阿瑟·库宁海姆近期的又一力作《西方共和国一瞥》。—原注
[14]新教,欧洲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宗派,也称耶稣教。
[15]此处并未把长城甚至没有把长城以外尚未完全征服的附庸国算在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