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代工业是伴随对外贸易而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是船舶维修和丝茶加工。船舶维修多在今北外滩及与外滩相对的浦东江边,丝茶加工即集中于今苏河湾的东南片。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迅速取代过去由朝廷钦定的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当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是生丝与茶叶。1844年全国出口的生丝几乎全在广州;1845年上海就出口了6 433包,与广州的6 800包几乎相埒;至1850年,广州出口4 305包,仅占上海17 245包的四分之一。1845年上海出口的茶叶为广州的百分之五,十年后上海出口7 639万磅,几乎是广州的5倍。这是上海的区位优势所决定的,上海既位于中国海岸线的黄金分割处,又在贯流物产富庶的苏皖赣鄂湘川诸省的长江之口,而环周太湖流域又恰是优质丝茶之产地。
大量丝茶从上海出口,缫丝制茶打包之类加工业务也应运而生。而苏河湾东南块,是同治二年(1863年)新辟美租界的西片,时称西虹口。该地块傍临吴淞江下游,紧邻黄浦江海运码头,辐射太湖流域,运输便捷,地价又较吴淞江南英租界低廉。显然,这里是从苏南浙北运来又欲从黄浦江出海的丝茶中转加工的绝佳之地。起初是外商于此投资办厂,较早的有1868年意商于今山西北路、北苏州路处设丝厂,光绪四年(1878年)美商于老闸北堍设立旗昌丝厂,1880年意商在文极司脱路(今文安路)设其昌丝厂等。其中,其昌采用机器缫丝,是上海较早的机制丝厂。之后,华商也在此设厂,自1881年黄佐卿在今北苏州路、甘肃路口设公和永丝厂后,华商丝厂大量涌现,晚清《图画日报》上就报道过新垃圾桥(今西藏路桥)北的长纶、唐家弄(今天潼路东段)慎余里的元丰、垃圾桥(今浙江路桥)北的乾康3家。同时,垃圾桥西有允余、公平,文监师路(今塘沽路)有马龙泉的震祥,阿拉白斯脱路(今曲阜路)有通伟等。由于丝厂大量集中于斯,宣统元年(1909年)苏浙皖丝厂营业公所便设于北山西路430号(后为山西北路576号)。
《图画日报》上刊登的长纶丝厂时事画
《图画日报》上刊登的元丰丝厂时事画
随之,华商丝厂开始向新闸以北延伸,特别是1903年,闸北商绅提出自辟通商场,并得到清政府批准后。该地片与东南片的租界同处吴淞江之滨,虽距海运码头稍远,但地价更低,自清末至抗战前,华商丝厂大量开设于斯。略加搜索,恒丰路有沈联芳的恒丰、刘桂珍的锦成以及恒昌新、绪昌福,光复路有久大、泰丰、绪昌,梅园路有绪永昌,大统路有钱少峰的新记、吴子敬的协和、曹承久的华纯、邬省三的长纶永记,民立路有天来,华盛路有华盛,长安路有元元、元亨、申纶、成泰、吴翥等,并由南向北,越过铁路,向永兴、虬江、中兴各路发展。据1921年统计,从长安路至中兴路,仅湖州商人所设丝厂就有27家。随着丝厂的发展,打包、绢丝、丝线、染织各厂也大量出现,如北苏州路有怡和源打包厂、恒丰路有天成新丝线厂、秣陵路有中孚绢丝厂等,其中怡和源、中孚都是很有名的工厂。(www.xing528.com)
1909年9月10日《图画日报》刊登的乾康丝厂工人罢工的时事画
中孚绢丝厂产品广告
制茶业状况大体相同,不过更集中于东南片租界中,如北山西路有同发祥等9家,七浦路有同泰丰、永祥等5家,海宁路有同春福、星源等。较早的如瑞春、源顺设于1906年,公升昌、廉吉祥设于1912年,生记机器制茶厂、隆和公、新华、许义兴、万成详、保太和等设于1918年,多集中于北山西路、七浦路、海宁路、北福建路、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北浙江路一带。“一·二八”之役,原设虬江路、香山路(今象山路)的一批茶厂亦迁入界路(今天目东路)以南的租界之中,据1936年统计,今苏河湾东南片租界中有机制茶厂18家,占全市总数的42.1%。当时,制茶业同业公会就设在北河南路景兴里47号。
丝茶加工工业之集中,反映了苏河湾地块在晚清民国初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初的茶厂工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