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洋行街的忆旧:小东门外繁华史

上海洋行街的忆旧:小东门外繁华史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清代上海城小东门外有条洋行街,且还有“外洋行街”和“内洋行街”两条街道的称呼,有人往往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这条洋行街与外国人有啥关系?”小东门、十六铺外“舳舻满江”“桅樯林立”,各地商人纷纷在此处借房、造房、开设商行,从事批发销售,逐渐形成了食糖、海味、南北货、水果和水产品等的批发市场,人称洋行街。可见,小东门的洋行街一带早已成为闹市,故有“一城烟火半东南”之说,比城隍庙一带热闹多了。

上海洋行街的忆旧:小东门外繁华史

施海根 张美丽

旧时的上海人,称欧美等国家的外国人为“洋人”,他们国家生产的货物叫“洋货”,这些外国人在上海的公司、商行被叫作“洋行”。然而,清代上海城小东门外有条洋行街,且还有“外洋行街”和“内洋行街”两条街道的称呼,有人往往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这条洋行街与外国人有啥关系?”其实,它与昔日的洋人、洋行毫无关系,而与上海的金融港口的发展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上海的经济发展,首先得益于小东门外的黄浦江,是黄浦江哺育了上海,故上海人称它为“母亲河”。清朝初期,清廷为防南明政权,实行“海禁”,上海的海运因此受阻,发展缓慢。后来,政权趋稳,海禁解除,南北海运发展迅速。时至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往来南北海运和长江内运的船只,就有3 000余艘,各地沿海商人来到上海,以他们的特色产品占领上海市场。小东门、十六铺外“舳舻满江”“桅樯林立”,各地商人纷纷在此处借房、造房、开设商行,从事批发销售,逐渐形成了食糖、海味、南北货、水果和水产品等的批发市场,人称洋行街。上海的沙船北至大连、天津烟台营口等港口,南至宁波温州、福州、广东及东南亚各国,从长江内河直至南京、芜湖安庆、九江、武汉等港口城市,最远至四川的万县。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上海已是“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

上海港口的形成,沙船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最多时有3 500余艘。后来,各地旅沪客商日多,为了互相帮助,以敦乡治,在沪建立会馆、公所。广东潮州府的海阳、澄海和饶平三邑的商人集资,购买了洋行街旁3亩5分7厘的土地,建造了一座潮州会馆,作为同乡办公、议事之所。苏氏兄弟(本炎、本浩等)也来沪经商,开设花糖、海味商行,还借用城隍庙西园的点春堂办公。至清光绪年间,又办了男中、女中和小学等三所学校,为发展教育、振兴中华作出了贡献,受人尊敬。(www.xing528.com)

可见,小东门的洋行街一带早已成为闹市,故有“一城烟火半东南”之说,比城隍庙一带热闹多了。清同治年间,上海法租界当局乘太平军东进,清朝地方政府又处于半瘫痪状态之际,要挟清廷,把包括洋行街在内的十六铺划进了租界。法租界实现了第一次扩张。直至抗战胜利,洋行街才改名为阳朔路,继续发挥上海土特产交易市场的作用,经营品种有六大类,共有200多家商户,职工有一两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4年至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洋行街多数商户被改为居民住房。

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在陆家嘴建设金融区。与其隔江相望的洋行街以及十六铺一带,现已绘就了开辟金融带的蓝图,将成为上海金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