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利源码头:上海老城区的历史中心

金利源码头:上海老城区的历史中心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铺的码头远不止金利源一个,可一提起十六铺码头,不可避免要提到“金利源”三个字。为了停泊船只,他在十六铺的黄浦江边建造简易码头,号称“金利源码头”,取义“财源利达通四海”。1862年旗昌轮船公司建造新码头与合并金利源码头时,顾福昌便是大股东之一。与此同时,轮船招商局又将华商金姓四码头并入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又名招商局南栈,亦称招商局第三码头。

金利源码头:上海老城区的历史中心

十六铺的码头远不止金利源一个,可一提起十六铺码头,不可避免要提到“金利源”三个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建漳州人郭梦斗来上海,在今天的阳朔街(即洋行街)开设万丰沙船号,经营南北海运业务。为了停泊船只,他在十六铺的黄浦江边建造简易码头,号称“金利源码头”,取义“财源利达通四海”。与此同时,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等3个船主,先后在十六铺一带建造砖木结构的踏步式简易码头,停靠船只、上下旅客并装卸货物。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洋人接踵而至,洋行如雨后春笋般在沪上落地生根。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十六铺北首(今上海港客运站码头)租地,建造旗昌轮船码头,并合并了金利源码头。从表面上看,金利源码头已经摇身变为外商产业,其实不然,其中华人巨商拥有数量可观的股份,如南浔丝商顾福昌就是其中之一。

顾福昌(1796—1868),人称“顾家老六”,是南浔的“四象”之一,道光初年,顾福昌打算到上海碰碰运气,到了上海之后,他发现,此时的上海虽未开埠,但已有不少英美商人前来通商。这些商人初来乍到,言语不通,风俗不明,急于寻觅经纪人。于是,顾福昌留了下来。经过多年的与洋人打交道,他渐渐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

金利源码头

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湖州蚕丝不再取道广州,改由从上海出口。顾福昌立刻在四马路开设顾丰盛丝号(后改为“顾寿泰丝栈”),与南浔旧店遥相呼应,专门经营出口业务,成为在上海发迹最早的南浔丝商,进而成为上海丝业的领袖人物。1860年,上海丝业会馆成立,顾福昌成为董事。1862年旗昌轮船公司建造新码头与合并金利源码头时,顾福昌便是大股东之一。1868年,顾福昌病逝。好友徐有珂在为他所著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其卒也,花旗国领事馆命挂半旗,此为外国隆礼也。”英美两国领事馆下半旗为顾福昌致哀,足以证明他在外商中的声誉和地位。(www.xing528.com)

旗昌轮船公司一度是上海滩新兴轮船业之翘楚,可惜好景不长,终究竞争不过1872年洋务派兴办的轮船招商局,于1877年被后者分期收购,金利源码头作为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一道并入招商局。与此同时,轮船招商局又将华商金姓四码头并入招商局,统一定名为“金利源码头”,又名招商局南栈,亦称招商局第三码头。

码头工人在休息

1937年,轮船招商局将产业转让给美商伟力韩公司,该码头便易名为“罗斯福码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十六铺码头,改名为“江西码头”。1945年,码头由招商局收回,作为该局第三码头,改回“招商局第三码头”。1949年收归国有,称“中国人民驳船公司第三码头”,1952年定名为“十六铺码头”。20世纪80年代,十六铺客运站经过大规模改造,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水路客运码头。2003年9月,所有客运线路被迁移到了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入海口交汇处的上海港吴淞客运中心。2004年12月初,十六铺码头被成功爆破。至此,十六铺码头告别了辉煌的客运时代,“金利源码头”也随之彻底从上海人的视线中淡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