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水大门的十六铺,自然以码头著称。以东门街为轴线,江边是往浦东东昌路的轮渡码头。笔者出生在东昌路冰厂田,对这个轮渡站真是太熟悉了,即便是从站北小码头上,坐在载客七八人至十一二人的小舢板中,在黄浦波涛中一摇一晃,也不知有过多少次。轮渡站以北即是后来的上海客运站,从前称金利源码头,曾属招商局所有;再北也是招商局码头,不过是从美商旗昌洋行手中购入的,旗昌以前即属法国邮船公司。轮渡站之南则是大达码头。
在这众多的码头中,资格最老的当数金利源。而说到金利源,又不由得想起20世纪90年代中叶,笔者在天灯弄书隐楼拜访郭俊伦先生的情景。当时,郭老忿忿地说:“说金利源码头是旗昌创设的,那是瞎讲。金利源是我家创办的。”“因为福建帮船只码头多取‘金’字头,目的是讨吉利。与旗昌一点不搭界。后因资金问题,于光绪八年(1882年)售于招商局。”并说他家中尚存有光绪四年至八年的账册可证,上有金利源码头租金等收入记录。郭老是上海乾嘉年间著名闽商郭万丰船号家族的后人。据笔者那天见到的嘉庆《龙溪郭氏家谱》抄本所记:该郭氏原籍河南,唐代入闽,后定居龙溪榴山。龙溪濒海,又山多地少,遂演为“闽商海贾”世家。为求发展,郭氏派子弟赴海外各地定居设行,仅谱中所记殁葬于台湾、菲律宾、婆罗洲、爪哇诸地的就有百多人。乾隆年间,其十四世郭梦斗(字辰斋)来沪定居,设立郭万丰船号,经其子郭榴山等人的努力,至乾嘉之际,已成为拥有十多条洋船和丝茶庄、木行、银号、钱庄及大量房地产的巨商。所谓洋船,据郭老解释,其不同于专走北洋线沿海的平底沙船,洋船尖底,吃水深,经得住远海中的风浪,船体也较沙船大几倍。投资沙船,大约1艘一万两白银,投资洋船则多得多。出海载的是丝绸、土布、茶叶、瓷器、药材等,带回的则是象牙、珍珠、香料、珊瑚、燕窝等。郭老又告知,家中原本保存了自乾隆年创办至1956年公私合营止的全部账册,1966年被抄家者付之一炬,只留下了前述残册。对此,郭老说得很伤感。作为一个史志工作者,笔者同样扼腕不已,那把火烧掉了绵延200多年的上海港历史实证。(www.xing528.com)
显然,“金利源”三字,乃是上海海外贸易的先驱之一郭万丰船号的历史符号,也是上海开埠前作为水大门和东方大港的历史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