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上海城市风貌中的清新之风

黄梅戏:上海城市风貌中的清新之风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2年11月13日华东大众剧院在《解放日报》广告中使用了“黄梅戏”名称黄梅戏进入上海,犹如一阵清新的山野田园之风吹进喧嚣的都市,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剧院11月13日在报纸广告中使用了“黄梅戏”的名称,此前一般称之为“黄梅调”。黄梅戏轰动上海,载誉而归。

黄梅戏:上海城市风貌中的清新之风

黄梅戏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种。1952年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时,黄梅戏还榜上无名。

这一年夏天,安徽省举办“暑期艺人训练班”,黄梅戏艺人丁永泉、潘泽海、严凤英、王少舫、丁紫臣等参加了学习培训。华东戏曲研究院的陈静、徐进等人在合肥观看了训练班上的黄梅戏演出,对其自然活泼的歌舞形式非常欣赏,建议华东文化局邀请黄梅戏和泗州戏去上海演出。

安徽省集中了黄梅戏的精英,排练了5台戏,其中有现代戏《柳树井》和《新事新办》,传统戏《路遇》(《天仙配》一折),还有两个小戏《打猪草》和《补背褡》,于当年11月14日至16日在华东大众剧院演出。这是黄梅戏首次亮相上海正规剧场,大多数上海人也因此而第一次接触黄梅戏。

1952年11月13日华东大众剧院在《解放日报广告中使用了“黄梅戏”名称

黄梅戏进入上海,犹如一阵清新的山野田园之风吹进喧嚣的都市,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浓厚兴趣。《解放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新闻报》等纷纷载文,对黄梅戏演出给予了热情赞扬和支持。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撰文指出:“他们的演出,无论是音乐、戏剧舞蹈都纯朴、健康,但又很丰富、活泼、生动。在他们演出中,我仿佛闻到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芳香。”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剧院11月13日在报纸广告中使用了“黄梅戏”的名称,此前一般称之为“黄梅调”。

许多上海市民被黄梅戏质朴委婉的曲调迷住了,有一些戏迷甚至还会哼上几句“小女子本姓陶”“郎对花姐对花”。人民唱片厂将《打猪草》《柳树井》《路遇》《新事新办》中的精彩唱段灌制成唱片,进一步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www.xing528.com)

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是戏曲界的一次盛会,华东地区36个剧种献演了140台戏。9月25日,演出在大众剧院开幕,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谭震林致开幕词。

安徽代表团带来的黄梅戏剧目有《天仙配》《红梅惊疯》两台大戏和《夫妻观灯》《打猪草》《砂子岗》《推车赶会》四台小戏,在大众剧院和人民大舞台轮番上演。参演剧本经过去芜存菁,面貌焕然一新;曲调也重新设计改良,增加弦乐伴奏,更加优美抒情。

黄梅戏轰动上海,载誉而归。《天仙配》一举夺得剧本、演出、导演、音乐四项大奖;《打猪草》《夫妻观灯》分获剧本二等奖和演出奖;演员们各竞才艺,个人奖项也大获丰收。

1954年10月严凤英、王少舫在华东大众剧院演出《天仙配》

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叶以群、导演石挥等人来到大众剧院,他们被《天仙配》的浪漫故事和美妙歌舞所折服。1955年《天仙配》被搬上了银幕,从此黄梅戏走进千家万户,“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响神州大地,并在东南亚地区掀起了一股“黄梅戏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