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鸳鸯蝴蝶派”的崛起,简直是以四马路作为大本营的。这支小说流派起源于清末民初,五四运动前后20年间,是它的全盛时期,直至30年代新文学运动兴起后,它才逐渐衰落。它的早期主要作家包天笑、周瘦鹃、王钝根、孙玉声、徐枕亚、李涵秋、向逵(平江不肖生)等,几乎都在四马路一带的报馆、书局中当编辑。它的代表性刊物《礼拜六》周刊,编辑者就是《申报》副刊编辑周瘦鹃、王钝根。《礼拜六》从1914年6月6日起,共出版了200期,由《申报》发行。此外,“鸳鸯蝴蝶派”一些影响甚大的代表作,也是在四马路上出版发行的。例如,至今仍在流传的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最早是在严独鹤编辑的《新闻报》副刊上连载的。“鸳鸯蝴蝶派”的早期代表作《海上繁华梦》一度轰动上海滩,成为当时最畅销的书,其作者孙玉声在《新闻报》担任主笔长达12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最初是由世界书局出版的,30年代初由明星影片公司改编拍摄成影片《火烧红莲寺》,观者如潮。如今要作一番确切的统计也难了,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传播“鸳鸯蝴蝶派”作品的大小报纸不少于五六十种,刊物一百多种,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四马路周围。由此可见,当年四马路上的文学声势几乎控制了中国的文坛。当然,自“五四”运动至全国解放后,文坛上对“鸳鸯蝴蝶派”争议很多,以贬斥为主。但我以为,这支小说流派在短篇小说体裁的发展上,对中国传统模式是有所促进和改造的,给中国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新鲜气息。由此我还想起了《海上花列传》这部小说,它破天荒地用吴语白话写作,被胡适誉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后来的《九尾龟》《何典》等一大批吴语小说跟着出现,流风所及,影响到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作家以至如今。这部小说,我虽未见有文学史家把它列入“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但它出版石印本的年代是1894年,它描写的内容是四马路棋盘街一带的青楼生活,它的作者韩邦庆是四马路望平街申报馆的编辑,所以,我认为它也是四马路的文学产儿,值得一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