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洋泾浜英语:上海商场文化的重要遗产

洋泾浜英语:上海商场文化的重要遗产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其第一首所言即充分反映了洋泾浜英语对于上海商场上讨生话的重要意义:“生意原来别有琴,洋场通事尽知音。不须另学英人字,的里温多值万金。”随着留洋归来者增多,特别是各类外语学校兴起,正规外语教育迅速发展,洋泾浜英语渐渐衰落。其实,这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洋泾浜英语,正反映了中西俗文化的混杂和融合,也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发展之初的一个特征。

“来是康姆去是谷,念四块洋钿吞的福,是叫也司勿叫拿……”这是古稀“老上海”熟知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之称,大约出现在20世纪初,这是学者周振鹤先生的考证,其原来的称呼是“别有琴”或“别琴”(pidgin或pigeon)英语。这是一种在英国势力为主导作用的租界条件下,产生和流行的以上海话夹杂英语词汇的混合语言,也是洋泾浜在上海文化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上海自开埠和开辟租界后,以商业贸易为龙头,百业俱兴,附洋即发。于是,在既未受过正规英语教育,又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一批买办、商人、服务人员中,开始出现这种别琴英语,到同治年间已非常流行。当时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一位名叫杨勋的翻译,力图扭转这种状况,特地写了《别琴竹枝词》百首,自同治十二年二月初五日(1873年3月3日)起,分4次在《申报》上发表,希望引起大众的注意。其第一首所言即充分反映了洋泾浜英语对于上海商场上讨生话的重要意义:“生意原来别有琴,洋场通事尽知音。不须另学英人字,的里温多值万金。”的里、温、多即是three、one和two(三、一和二)。洋泾浜英语使用面后来极广,就连烟纸店小老板甚至黄包车夫都会来上两句。

随着留洋归来者增多,特别是各类外语学校兴起,正规外语教育迅速发展,洋泾浜英语渐渐衰落。当年笔者步入小学堂时,“一块洋钿温大辣(one dollar),念四块洋钿吞的福,由阿发柴(your father)就是我……”,已成了讨人便宜念白相的儿歌。“洋泾浜”也成为讥笑人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代名词,诸如“洋泾浜普通话”之类的说法纷纷诞生。(www.xing528.com)

其实,这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洋泾浜英语,正反映了中西俗文化的混杂和融合,也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发展之初的一个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