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租界:洋泾浜的象征

上海租界:洋泾浜的象征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块外国租界—上海英租界的肇端。这样,洋泾浜就成了上海租界的代名词,也是上海夷场、洋场和近代化城区的代名词。1936年,一位笔名“心真”的文人将自己所写的反映上海金融、经济、文化以及阮玲玉自杀、新生活运动等社会现象的竹枝词,就名之为《洋泾浜新竹枝词》。

上海租界:洋泾浜的象征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日(1845年11月29日),上海县城北海关盘验所前的墙上贴出了一份告示,上面盖着“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简称上海道)的大红关防。这是一份在上海和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文献,当时并无名称,后来被称为《上海土地章程》《上海地皮章程》《上海租地章程》等。这是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和上海道宫慕久签订的地方性协定,依据三年前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宣布洋泾浜以北、李家厂以南的沿黄浦江地块,准租与英国商人建房居住之用。次年,又确定一条路为西界,即名界路(今河南中路)。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块外国租界—上海英租界的肇端。

19世纪90年代的洋泾浜

从此,洋泾浜这个不起眼的河名,却频繁地出现在中外交涉的文件条约中,并因此而在清朝的廷议中被频繁地提到。自道光开始的万岁爷,包括代行万岁大权的慈禧太后也经常看到和听到这条河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顺洋泾浜与吴淞江西推到后来名为泥城浜的河边(今西藏中路);次年三月十四日(1849年4月6日),上海道麟桂又以告示宣布:“南至城河(今人民路),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褚家桥(今寿宁路东段),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辟为法租界”;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864年5月1日),上海道与各国领事商定,正式设立“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在英国领事官员旁听下,派员专门审理英美租界内的华人案件,这便是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公廨的前身,也是中国政府在租界内司法权旁落的嚆矢;同治八年三月初九日(1869年4月20日),《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正式生效,会审公廨宣告成立;次年八月初九日(1870年9月24日),经过各国驻华公使团批准的《上海洋泾浜北首租界章程》颁布,这个章程连同后附的42条“附则”,成为上海英美租界(后名公共租界)的根本大法,一直实施到1943年。(www.xing528.com)

这样,洋泾浜就成了上海租界的代名词,也是上海夷场、洋场和近代化城区的代名词。1936年,一位笔名“心真”的文人将自己所写的反映上海金融经济文化以及阮玲玉自杀、新生活运动等社会现象的竹枝词,就名之为《洋泾浜新竹枝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