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隐含着政策制定主体的利益主张,是教育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中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直接反映了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标准与要求,是考察高职教育评估价值取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的内涵做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与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直接相关的法规文件,通常表现为法令、政策、纲领、条例等;广义上是指政府、高校、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发布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文件规定,通常以办法、手段、措施、校训、校规等形式表现出来[5],涵盖的范围更广泛。本书以狭义的界定为准。
(一)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的量化分析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高职教育诞生至今的几十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高职教育质量有关的政策文件。据统计,1982—2011年,我国在国家层面颁布的与高职教育质量改进相关的主要政策文件约有29个。整体上看,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见图3-1),表明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在持续增强。根据高职教育发展历程,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3-1 我国主要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数量统计
1.第一阶段:1982—2000年
当时高职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数和平均在校生数都较低。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当年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为258所,平均在校生数为3 335人[6]。这一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思路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偏重规模的扩张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笔者统计发现,在此19年间,有关高职教育质量的政策文件仅有5个,占本书所统计的相关政策总数的17.2%。2000年,国家颁布的教高〔2000〕2号文提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予以规范,成为该时期高职教育质量方面的标志性政策。
2.第二阶段:2001—2005年
随着扩招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规模迅速膨胀。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高职院校数量由2000年的两百余所猛增至一千余所,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达到了44.7%[7],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近一半的规模。鉴于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保障提升其质量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质量建设意义重大。在此阶段,国家共出台了8个相关文件,其中5个是在2004年一年内出台的,达到了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教高厅〔2004〕16号文,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得以正式确立,高职教育进入了评估时代。
3.第三阶段:2006—2011年(www.xing528.com)
我国高职教育逐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增长趋缓,人们开始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质量建设成为主题。其间,国家颁布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较为密集,共16个,占本书所统计相关政策数的55.2%。其中,2010年一年内出台的相关政策有9个,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发展历程中的第2个高峰。在此阶段,国家相继实施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出台了新修订的高职教育评估方案,成为该时期高职教育质量建设的标志性事件,表明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
我国部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文件的列表及其主要内容见表3-1。通过对这些政策文本内容的审读、比较,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的价值取向可被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点。
①在指导思想上,把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高职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强化其社会功能。②在办学层次定位上,将高职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但严格限定其专科办学层次,抑制其追求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办学取向,引导学校安于本职任务,提升内涵实力,培育办学特色。③在办学体制上,把高职院校的审批权和管理权充分放予地方政府,鼓励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动态调整高职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④在评估导向上,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把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强调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对一线岗位所需实践技能的培养。⑤在评估体制上,促进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评估和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估有机结合,强化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和使命。
表3-1 我国部分主要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政策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