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价值取向及其类型
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为某种教育目的而服务的教育评估必然受到教育价值取向的制约。教育价值取向不但体现着教育实施者的价值偏好,而且还引导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前进方向。纵观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关教育价值取向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追求知识本身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该观点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教育活动各环节的组织设计都以知识为中心,强调以有利于知识学习的方式来设计课程内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时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对教育本身非常丰富的内涵进行了片面化的理解,将教授知识作为教育工作的全部。
2.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该观点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制定教育计划、组织课程体系的依据,教育过程掺杂了更多政治和经济因素,受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极大。在这种价值观下,教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其满足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功能被弱化,呈现出了浓重的工具主义色彩。此外,它将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完全分离割裂开来,忽视教育满足个体需求、促进人自身完善的功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以满足人的个体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www.xing528.com)
该观点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满足个体需求,使人的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完善,尤其注重个人在世上存在的价值。这种观点把教育的个体功能置于社会功能之上,认为教育对个体需求的满足应高于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这样,受到教育熏陶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掘自身潜能;只有个体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上述教育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都有一定合理性,但各自也都存在显著缺陷。如何吸收不同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之处,实现三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有机整合,一直是个让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就高职教育评估工作而言,究竟该基于怎样的教育价值取向确定评估工作的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我们将在下文对此进行进一步探讨。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诸多外界因素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经波折,不同历史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变迁大体经历了“服务政治”与“培养专才”的价值定位、“政治挂帅”与“教育跃进”的盲目适应、“教学为主”与“质量为重”的价值重构、“全面怀疑”与“极端政治”的错误取向、“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的逐步回归、“适应市场”与“注重人文”的积极探索、“规模扩张”与“素质提高”的双向并进、“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目标追求八个阶段的演变[29]。
笔者认为,在当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实践中,工具化和功利性价值取向的印记仍较为显著,如:在院校办学层面,部分高校对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热门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重视程度高、投入大,对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重视不足、投入较少;把就业率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主要依据;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内涵建设进展迟缓;把科研经费数量作为考核评价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吸引生源,授予学位的学术标准有所降低;高校内部管理运行的行政化色彩仍较浓厚等。在受教育者层面,部分学生尊崇实用主义学习动机,把出国、就业、升学等作为主要追求,把获取基本的谋生技能作为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忽视了大学教育提升个人修养、充实内心世界、砥砺思想品格的隐性价值,忽略了一些短期内“无用的”基础性知识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