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与价值紧密相关。对于价值的含义和本质,目前存在着多种观点,如本性说、情感说、抽象说、关系说等。本性说认为价值是人类天生的、本性中固有的,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这种观点立足于人的本体,否认了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们价值判断的影响。情感说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这种学说将价值归因于人的心理和情感,具有浓重的主观主义色彩。抽象说则认为,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捉摸,但能对人的思想和实践产生影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了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世间所有存在联系的事物之间都有可能存在价值,此观点的缺陷在于抹杀了主客体之间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的范畴并未做出专门的论述,但通过对其哲学文本的梳理,可以得出马克思关于价值特性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价值的本意即“物”对人的有用性或其使人愉快的属性[12]。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现有的各类成果对其内涵的探索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对其概念的表述也形成了多个版本,但其实质所指都基本相同。本书无意对各种版本的差异进行详述和比较,仅选择目前在学术界公认度较高的表述对其内涵做出阐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对价值取向的定义是:一定主体价值选择的总趋向和价值追求的一贯性倾向。一定的社会和群体,由于其生产方式、礼法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群体中人们价值追求的普遍性倾向,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存在、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价值取向存在于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它既能指导和规范人的实践行为,又是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倾向的表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