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艺术界和高校的重视、培育和引领下,近年来,宁夏美术、戏剧、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的个体评论家,逐渐突显出来。
杨新林(1962— ),女,甘肃平凉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宁夏美术教育及美术理论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在《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艺术百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涉及女性艺术和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获第一届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宁夏首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宁夏第十一届、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宁夏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宁夏高校第四届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三等奖等。关于宁夏地域美术的研究,杨新林侧重于对剪纸和农民画的研究,她认为当代剪纸造型表达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构图设计到纹样选择,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都表现出时代化、专业化和艺术化的特点。宁夏民间农民画土中见雅、拙中见美、讲情不讲理、色彩奔放却不刺眼,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是一种原生态的述说,作品既遵循民族习俗,又能满足审美理想。杨新林是一位女性画家、艺术理论家,艺术创作的“女性方式”也是她关注的一个独特视角。如在对潘玉良的研究中,她通过对潘玉良生平和艺术作品的梳理,得出这样的结论:民国时期女性作为“他者”的地位与角色已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男性社会对妇女从事绘画创作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他们对女画家的赞扬以及在创作上的交流,使女性从“另类”中走了出来,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也已突显出来。此外,她对中国古代美术史也有一些研究。
邹荣(1963— ),甘肃静宁人。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戏剧家协会理事,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等。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研究,更多致力于戏剧理论及创作研究。论文《对小品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市场经济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女小生”是一朵“奇花”》《关于繁荣秦腔艺术的宏观思考》《再论戏剧进入文化市场》等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民族艺林》等。出版专著《六盘山区传统文化探究》。主编《宁夏优秀保留剧目选》《丝绸之路宁夏段文化遗产及保护构想》《“一带一路”倡议下宁夏文化对外交流》等。获全区首届、第二届群众文化专业岗位技能大赛银奖、金奖,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戏剧观念暨秦腔艺术理论研讨会二等奖,中国第二届戏剧文学论文评奖三等奖,西部地方戏发展论坛暨中国第二届秦腔艺术节理论研讨会一等奖,21世纪中国戏曲发展论坛二等奖,陕西第五届艺术节中国秦腔高层论坛二等奖,宁夏第八届文艺评奖三等奖等。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关于戏剧理论、戏剧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市场逐步走向正轨,戏剧生产演出走向市场已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戏剧怎样走向市场,形成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戏剧工作者应当研究的课题。为此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戏剧创作的观众定性问题,二是戏剧生产的经营机构问题,三是戏剧市场的中介问题,四是戏剧消费的热点培育问题。只有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戏剧才能发展,立于不败之地。[1]其专著《六盘山区传统文化探究》,在学术界颇有影响。该书以六盘山区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名胜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民间工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为研究对象,不仅从历史的角度追述了六盘山区传统文化发展轨迹及其变迁,客观展示六盘山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时代空间和传承,还就其中每一种文化艺术资源进行了理性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保护思路和开发构想。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史论结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尤其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找到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因此,这一著作在新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雷兴明(1966— ),宁夏彭阳人。博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宁夏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宁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文化厅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指挥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作《承先锋之锐托回归之新——潘德列茨基前四部交响曲创作技法的分析与研究》获天津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集合——音程思维的当代创作实践》获第十一届全国高校理论作曲研讨会论文评比教师组一等奖。个人入选宁夏“四个一批”文艺人才,首批塞上文化名家。2005年由国家公派作为访问学者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世界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V.哈洛波娃(Valentina Kholopova)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术论文有《红色浪漫的启迪——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创作技术途径》《浪漫主义管弦乐描摹手法的经典之作——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的内容与结构关系探论》《理查·施特劳斯如是说——交响诗的技术之美》《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及其康塔塔的艺术特色》《集合-音程思维的当代创作实践——潘德列茨基〈第四交响曲〉的音高材料组织手段》《施特劳斯交响诗的艺术特征述评》《短暂贫困的一生与阳光般欢快明朗的音乐——莫扎特音乐与生活的矛盾谈析》《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宁夏风格问题》《威伯恩弦乐四重奏op28第二乐章结构原则》《注重听赏的“作品分析”课教学》《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及其比较》《加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著有《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潘德列茨基前四部交响曲创作技法的分析与研究》《金色音乐厅——音乐必听曲目分级欣赏指导》《乐之诗意 结构随想——R·施特劳斯七部交响诗之结构艺术》等。雷兴明长期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是在传统曲式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作品分析等学科的基础上,于20世纪建立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音乐及其形态分析认知具有方法论意义。他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主要研究作曲技术领域的技法现象和内容,涉及前沿性的理论研究和20世纪以来的作曲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挑战性。其结合当代音乐创作实践的探索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杨开飞(1970— ),陕西榆林人。博士,宁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夏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青年书协副主席,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论文《阮元书法品评标准》《宋人胸次论》《东汉书法家梁鹄研究》《文化自觉与当前文艺存在的问题》等发表于《文艺争鸣》《中国书法》《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青海社会科学》等。出版著作《宋代心画书学观念研究》《出师表——时危见臣节》《滕王阁序——年少才高惊海内》。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提名奖,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二等奖,宁夏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最高奖等。杨开飞主要致力于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对“心”与书、画的关系有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宋代心画观念脱胎于杨雄的“心画说”,宋代的心画书学观念具有人书通观、书人合一的特点,具体表现在论书必论人、主张书如其人、论人不论书几个方面。此外,对宋人的“胸次论”(以道德为首,以学问为根,以诗文为体,以气节为骨的精神内涵)、宋代儒学与书学的关系等都有深入探究。关于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他认为书法的时代风格与特定社会文化思潮关系甚为密切。就儒、释、道三家对中国书法的影响程度来看,儒家最大。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将书法艺术活动统统纳入自我身心修养的轨道。中国书法理应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怀抱,汲取其纯香乳汁,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焕发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同样应把书法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让更多的人从中国书法中体味传统文化的无限神韵。[2]关于当下的文艺创作,他从作品、作者与体制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当代文艺作品重技术轻艺术,重形式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作者缺乏责任意识、文化担当、人文素养、真情实感。要实现文化自觉,就必须坚决捍卫文艺真善美的统一,自觉抵制并批判文艺的假丑恶现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引领提高大众的精神生活质量。[3]
宁夏的书法理论研究者较少,除杨开飞以外,还有艺术家进行过零星的书法理论探讨,如柴建方、乔华、董天坛等。柴建方《古朴的碑奇异的文字》获宁夏第八届文艺评奖二等奖;乔华《浅议于右任先生书法艺术》,获江苏省于右任诞辰百年书法艺术论文评比二等奖。
马冬雅(1976— ),女。博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银川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宁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作曲与民族音乐史研究。作品发表于《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西北民族研究》等。作品获宁夏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www.xing528.com)
王胜泽(1979— ),甘肃会宁人。博士,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基础理论部主任,西北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艺术学。论文《从消费到符号——广告招贴设计中的“性”》《怀旧与现代城市规划的人文表征——以银川为例》《破碎的逻各斯——视觉图形设计的“碎片化”现象研究》《俄藏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解读》等,发表于《民族艺林》《敦煌学辑刊》《宁夏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丝绸之路》等。获2012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优秀奖,宁夏第十三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文化艺术论文研讨会二等奖,宁夏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论文研讨会三等奖等。他对现代设计中“碎片化”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他从“碎片化”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社会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理论,探究在“碎片化”社会大环境下视觉图形所表现的“碎片化”设计特征,并对“碎片化”设计所面临的优势、劣势进行论证,以期为社会“碎片化”趋势下发展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性的建议。古代艺术是他近几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如对黑水城出土的《禽鸟花卉》的研究,试图探究古代花鸟画的世界。对塞上艺术中的童子形象、生活风貌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探究。这些研究对了解塞上文化艺术很有意义。
余媛媛(1983— ),女,宁夏吴忠人。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有论文发表于《大舞台》《民族艺林》《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参编《宁夏艺术史·舞蹈卷》。《公共艺术教育中舞蹈类选修课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构想》《宁夏地区普通高校公共舞蹈艺术教育》获宁夏第三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两项三等奖。其对中国古典舞与书法的关系、贺兰山岩画中的舞蹈形态以及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发展均有研究。在《贺兰山岩画中舞蹈形态之初探》《贺兰山岩画中的舞蹈形象分析》《贺兰山岩画中舞蹈形态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贺兰山岩画中舞蹈形象分类及文化阐释》等论文中,她认为贺兰山岩画中的舞蹈形象可为我们提供探索原始先民艺术情感和审美心理的线索,或为了获取狩猎的技能,或为了族群的繁衍昌盛,或祈祷战争的胜利,或祈求神灵的庇护,传达出他们内心最大的祈求和愿望等。
王艳(1983— ),女,甘肃会宁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在读,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论文《宁夏现代美术发展简论》《乡土写实主义美术中日常生活之解构方式》《新时期宁夏美术中的日常生活表现研究》等,发表于《艺术百家》《宁夏大学学报》《民族艺林》《美术大观》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宁夏工艺美术品研究》。作品先后获中国青年艺术批评奖二等奖、宁夏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宁夏第十六届文化艺术论文研讨会一等奖,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主要从事敦煌学、艺术史与艺术美学研究。王艳在美术研究中,特别注重方法论,她的两篇论文能够连续两届在中国青年艺术批评奖中获得较高奖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研究方法与视角的独到,如《作为艺术研究视角的日常生活——新生代美术中日常生活表现的拯救》一文,从日常生活切入,认为新时期艺术中的日常生活解构了宏大叙事,结束了政治意识形态制约艺术的尴尬局面,但同时与制度相伴而生的名利追求又使得艺术跌入了新的陷阱。而日常生活“附魅——祛魅——返魅”非简单化的轮回,给我们揭示出在喧嚣之后的另外一条发展路径。《走向日常生活的世界——全国美术作品展与日常生活表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当代美术创作论坛,也是得益于对方法论有意义的运用。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也是在西北地区进行现当代美术研究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姜郑嘉梓(1984— ),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宁夏舞蹈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论文发表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赤子》等。进入宁夏大学工作后,先后主持2012年校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宁夏高校科研课题、2014年“一省一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参编专著《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宁夏艺术史·舞蹈卷》。作品获宁夏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第十九届文化艺术论文研讨会论文奖项,宁夏第十二届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论文奖项,宁夏第四届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奖项,宁夏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等。姜郑嘉梓的舞蹈评论具有明显的“方法论”特点,如在对“舞蹈艺术受众构成及受众拓展理念”的研究中,运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区隔层次理论”,通过对舞蹈艺术受众构成的分析,提出舞蹈艺术存在于社会,需要站在受众角度,积极促进艺术体验、艺术参与及艺术欣赏的统一。[4]她注重对公益类舞蹈艺术受众问题进行研究。
除了上述之外,还有金晖、宋琰、关宁国、高敏、马晓红、陶萌萌、李国强、王晓静、马武君、李亮、余海堂、郭晶晶等艺术工作者从事艺术评论,马知遥、杨森翔、梦也、闵生裕、云薇、朱玉龙等作家、诗人也介入艺术评论,他们共同为宁夏艺术评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