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民间艺术家的才艺与作品精彩展示

宁夏民间艺术家的才艺与作品精彩展示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世纪以来,宁夏的民间文艺随着国家实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许多民间文艺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宁夏的山花儿还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中。宁夏民间艺术之绚烂,艺术种类之丰富,活跃在各市县区的民间艺人之众多,都深刻地影响着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

宁夏民间艺术家的才艺与作品精彩展示

新世纪以来,宁夏的民间文艺随着国家实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许多民间文艺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宁夏的山花儿还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中。除了世界级、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的剪纸、砖画、刺绣、雕塑等民间文化手艺人活跃在民间社会,涌现出伏兆娥(剪纸)、田彦兰(剪纸)、杨栖鹤(雕塑)、马生林(花儿)、闫森林(贺兰砚)、梁尔敦(社火)与王德勤(花儿)等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也在盐池县、隆德县、海原县等地形成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民间文化资源。

宁夏民间艺术之绚烂,艺术种类之丰富,活跃在各市县区的民间艺人之众多,都深刻地影响着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家走出宁夏、走出国门,在日本、俄罗斯、美国,以及中东国家和地区展示他们的才艺,进行文化交流,扩大着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流行音乐歌手苏阳、原生态音乐歌手阿宝都从宁夏花儿与民间小调中汲取传统的元素,并将宁夏民歌元素镶嵌在当代流行音乐中,扩大了宁夏民间音乐的影响力。

(一)继承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传统的盐池民间文艺

宁夏盐池地区是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尤其在陕甘宁边区时期,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彭瑛曾到盐池地区搜集了20多首民间歌谣。1945年,何其芳与张松如主编的《陕北民歌选》一书中共收录了6首盐池民歌。1949年后,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中央音乐学院民间音乐研究会编辑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共收录了19首盐池民歌。

新中国成立后,盐池县的民间文艺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文艺宣传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盐池县的民歌、曲艺、宁夏说书、皮影艺术等都得到迅速发展,涌现出王有、鲁仁、王天秀、冒维金、杨树祥、牛琦、李学皋等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艺人。1957年在兰州举行的西北五省区皮影大会演中,鲁仁率领的皮影演出队演唱的《花云带箭》获集体二等奖,鲁全义获皮影操作一等奖。这是盐池县皮影艺术在国内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宁夏皮影艺术在国内获得的唯一奖项。盐池皮影采用了快板形式,配以民间小调,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声音时而高亢辽阔,时而婉转悠扬,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也演唱历史故事,为此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清末是盐池皮影艺术发展最高峰,当时已有十多家皮影班子。

王列(1946—2013),宁夏盐池人。王氏皮影艺术传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盐池县的皮影艺术又逐渐活跃起来,他与几个爱好皮影艺术的人组织成立了皮影剧团,并将传统戏剧、民间小调、民间曲艺与民间美术综合起来,很受群众喜爱。王列有一个“镫里藏身”的绝活,就是武将在马上打斗一番后,跳下马打斗,再翻身上马,这转眼间的过程,要有三个皮影人上上下下,刀剑舞动,双方对打,还有一匹马,这一切全是他一个人两只手操作的。人们对王列这手绝活很佩服,一些艺人夸赞说:耍了几十年皮影,也没有耍过连人带马的“马人子”,更别说“镫里藏身”了。他表演的剧目有《灯花楼盗宝》《黑风洞》《忠孝图》《玉凤簪》等十多部。

盐池皮影艺人以快板形式,配以民间小调运用于皮影说唱中,表演形式独特,“一人领唱,众人合”的形式高亢激越,婉转悠扬,表演的作品也多反映现实生活和群众喜爱的历史故事。近年来,随着盐池县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盐池皮影也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在县城东瓮城内,经盐池县民政局批准,成立了宁夏盐池县牛记山皮影艺术团,路小花为代表性传承人。自此,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戏又逐渐走入盐池人的视野。

刘世凯(1958— ),陕西榆林人,落户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刘庄滩村。他将民间故事、三弦、快板与说唱结合起来,自弹自唱,成为延安一带有名的说书艺人。刘世凯最擅长将身边的事情改编成快板书、坐唱等。后来宁夏籍歌手苏阳慕名前来采风,倾听他的演唱。

(二)海原地区的花儿传承人

宁夏海原县是六盘山花儿的主要传承地,国家级花儿传承人马生林,还有自治区级花儿歌手冶春英、马汉东、妥燕、罗发俊、杨生旺等就生活在海原。海原花儿最常见的有海原令、脚户令、白牡丹令等。这类花儿大都以歌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为主题。2000年以来,海原县根据花儿曲调创作了大型花儿剧《花儿故乡》《春惜六盘》《大山的女儿》等。2002年海原县举办了首届宁夏(海原)花儿文化艺术节。2007年,海原县教育体育局和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了海原县花儿进校园启动仪式,让花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走进中小学课堂,由此扩大了花儿的影响力,同时促进了花儿的传承与发展。

马汉东(1961— ),宁夏海原人。国家三级演员,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因其嗓音高亢嘹亮,音色独特,被誉为“花儿王子”。1980年拜民间艺人石平秀为师学习花儿。马汉东演出的曲目大多是宁夏六盘山花儿,代表作品有《山里头好不过海原》《山里的花儿山里人唱》《哥是阳沟妹是水》等。2000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200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举办的“清逸雪佳”杯民歌大赛并获最佳音色奖。先后在中国西部民歌大赛、全国农民歌手邀请赛、中国“沙湖杯”花儿大赛等赛事获得奖项。

罗发俊(1983— ),宁夏海原人。盲人歌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2007年开始在海原县演唱花儿,2008年,在北京残疾人奥运会上一展歌喉,演唱宁夏花儿。

王德勤(1954— ),女,宁夏吴忠人。她将花儿和口弦技艺结合起来,使花儿的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她能够演唱上百首花儿曲调,并多次获各类奖项,被誉为“花儿小调皇后”。作为国家级花儿传承人,她举办了花儿口弦培训班二十余班次,培训学员三千多人次。她演唱的花儿有36首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中。她演唱的两首花儿被录入“民歌中国”丛书的《原生态民歌集》中,演唱声音被录入该丛书的《声音博物馆》中。2010年,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花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4月,获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展演铜奖,全国西部十三省民歌(花儿)歌手大赛金奖,全国花儿大赛演唱第二名等。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暨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届山花奖优秀传承人。

(三)剪纸

剪纸是我国劳动妇女创造出来的一种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且这一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剪纸是因我国的节日习俗而产生的,如春节贴的窗花、墙画、灯花等,都是妇女们用一把剪刀剪出来的,用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剪纸的图案多是表达吉祥、祝福、辟邪和多子多福的,如莲花、鲤鱼、抓髻娃娃、葫芦等,还有表现风俗习惯、民间故事等内容的。据说剪纸产生于西汉,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至今日,民间剪纸无论是剪纸技法,还是题材内容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944年,陕甘宁边区首次展出西北地区的民间新剪纸作品,陕甘宁边区的剪纸开创了剪纸的新纪元。

宁夏的民间剪纸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尤其擅长表现宁夏的贺兰山岩画黄河文化和民俗生活等元素,让人耳目一新。现如今,剪纸已经成为展示宁夏的“名片”之一。民间艺术家们用他们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细腻娴熟的技艺创作出众多熠熠生辉的艺术作品,其中有的民间剪纸作品还走出宁夏,走出了国门。

折红旭(1952— ),女,陕西横山人。石嘴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宁夏剪纸协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中国梦》《和谐家庭》《中国孝文化》《龙腾奥运2008》《百虎图》,以及长120米的《毛主席诗词图像剪纸》等。作品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银奖等。2013年,其书法剪纸《中国梦》被作为国礼赠送给第66届联合国世界卫生大会。

伏兆娥(1960— ),女,宁夏海原人。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她学习剪纸不墨守成规,有自己的独创。她创作的剪纸作品内容丰富,技艺纯熟。她能面对面在两三分钟内惟妙惟肖地剪出人物肖像,令人惊叹不已。曾担任电影《这女人这辈子》《黄河绝恋》、电视剧大漠豪情》《生死腾格里》的剪纸美工设计。剪纸作品《伏羲女娲》入选《中国民间美术精品集》,并被选入《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作品成果集》。有22幅剪纸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译介》《中国剪纸精品集》《中国民间美术精品集》等。出版《伏兆娥剪纸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收录218幅作品)、《银川文学艺术精品工程·民间文艺卷·伏兆娥剪纸》(阳光出版社,2015年)、《中国当代剪纸传承大师·伏兆娥卷》(陈竟主编“中国当代剪纸传承大师丛书”,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编写的《怎么剪纸》教材,从剪纸的发展、技艺、工具、材料、构思等方面对剪纸艺术做了详尽介绍。她的剪纸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获宁夏第六届、第七届文艺评奖二等奖、三等奖,第二届、第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银奖、铜奖,中国浙江(金坛)第五届剪纸大展金奖等。个人在世界妇女大会期间获“中华巧女”终身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被评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被宁夏评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张云仙(1961— ),女,宁夏盐池人。编写有《剪纸应用教程》《张云仙剪纸》《剪纸》等教材。她的作品获第二届剪纸艺术节暨首届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优秀奖,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品博览会“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银奖等。先后赴马来西亚、德国进行国际交流和开展剪纸教学,使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远播海外。

周国霞(1966— ),女,宁夏海原人。中卫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用剪纸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和乡村社会发展的新人新风貌。她的作品力求做到“剪下有情趣,剪中有故事”,尤其反映淳朴农村生活新气象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情趣,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及鲜明的艺术个性。代表作品有《百鸟图》《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古典人物》《民间故事传说》《枸杞故事传说》《传统剪纸团花》《宁夏窗花》等。2012年,她的剪纸作品被中华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曾获奥林匹克书画大赛金奖,第四届国际(中国·宁夏)剪纸艺术节铜奖,第四届(中国·天津)国际博览会暨“山花奖”银奖,第三届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能大赛一等奖,宁夏首届非遗传承人剪纸技能大赛金剪刀奖等。被授予宁夏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郑飞雁(1972— ),女,陕西定边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其剪纸作品内容传统,寓意深刻,形式优美,剪功细腻,入选《中国当代剪纸精品巡回展》。作品获国际剪纸大赛金银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国剪纸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第四届中国剪纸艺术节金奖,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银奖等。被中国民协授予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称号,被联合国教科文授予世界民间文艺“当代艺圣”、国际文学书画艺术大师、国际民间美术家荣誉称号。

田彦兰(1978— ),女,宁夏同心人。她的剪纸线条灵动,人物俊美,题材丰富多样,善于捕捉与宁夏相关的地域文化元素,如沙漠骆驼茶壶、盖碗等。她还将过去的单色剪纸增加为多色剪纸,极大地丰富了剪纸的文化内涵和使用范围。她的剪纸作品获第四届国际(宁夏·银川)剪纸艺术节银奖,第五届国际(江苏·金坛)剪纸艺术节金奖。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还有井春霞、叶秀丽、李秋玉、白仲会、王改花、伏兆苗、伏兆凤、李娟、李剑、张淑芳、王宪苓、王淑萍、赵文花、高菊艳等剪纸艺人的作品,入编大型画册《中国老年书画、摄影作品大典》《中国书画摄影艺术名家大典》《中国民间剪纸史》《第四届国际(中国·宁夏)剪纸精品集》《中国艺术人名大典》等。获中国老年书画摄影大赛、中国艺术节展、国际剪纸艺术展、全国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中国·北京迎奥运大展、全国剪纸大赛、中国剪纸艺术节、中国鱼文化剪纸大赛、全国首届剪纸展、中国(武汉)剪纸艺术节、中国人口文化奖等,促进了宁夏剪纸艺术的繁荣发展。

鲁卫东(1958— ),四川大邑人。现任宁夏石嘴山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跟随油表职业匠人学艺,制作花灯、油漆家柜、裱各种屋内墙纸。后又参加银川古建筑修缮工程、玻璃上绘画,剪纸图案设计套件常用于花灯、古建筑物装饰工艺中,尤其擅长剪纸,剪纸作品《最美家庭》《回族婚俗》被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宫收藏。2017年创作的2幅3米长的剪纸作品《中坦友好源远流长》被宁夏文化厅赠送给坦桑尼亚。2018年在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之“多彩非遗·中国(昆明)官渡第八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中获得金奖。

赵增涛(1965— ),字游龙,河北保定人。一级工艺美术师。宁夏剪纸与皮影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曾师从湖北籍著名皮影大师、国家级传承人秦礼刚,又拜河北剪纸艺人王文起和陕西剪纸艺人方民智为师。剪纸作品《500罗汉参悟图》被中国国际商会收藏,《中国梦、我的梦之世界文化大同》在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展示。《回乡剪纸》获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优秀奖。其皮影制作技艺获第三届中国·文化艺术博览会暨银川“一带一路”特色文化产品博览会优秀文化馆年会非遗项目优秀奖。

(四)绘制与雕刻出多彩人生的能工巧匠

宁夏有“五宝”——红黄蓝白黑,即枸杞、甘草、贺兰砚、羊羔皮、太西煤。清末,流传着“一端二歙三贺兰”的说法。说明贺兰砚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制砚工艺中有着一定的地位。贺兰砚在国内享有盛誉,而制作贺兰砚的闫氏家族历经五代传承,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因闫氏兄弟雕刻的砚台品质好,人称“闫砚台”。1960年至1963年,闫子江、闫子洋兄弟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的建设。1984年闫子江被《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列为中国82位工艺美术家之一,并当选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2008年,被评为宁夏50年影响力人物。闫子洋制作的《百鸟图砚》获198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

闫森林(1952— ),闫氏砚台第四代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宁夏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宁夏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闫家砚秉持父子师徒传承,每代传承人坚持各有心得、不断实践、潜心钻研的理念,而且制砚技艺也都讲究因材施艺。由此,闫氏砚台逐渐形成了相石俏彩、造型古朴、含蓄内敛、讲究意境、精雕细刻的风格。2007年被评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向东(1968— ),安徽歙县人。宁夏工艺美术协会会长。1991年从师学艺雕琢歙砚。2001年,他离开启蒙他砚雕的故乡歙县,扎根银川,专工贺兰石砚技艺。2006年被评为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凭贺兰砚作品《山居》被授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宁夏首位获此殊荣的工艺美术家。

石飚(1968— ),字启北,号悯石,辽宁沈阳人。宁夏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1988年师从著名贺兰砚雕刻家闫子洋先生学习制砚。1993年到艺术学院深造,2010年到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大师班进修,通过系统地理论学习,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对古砚古谱,吸其元神,力斥匠气,以高简取胜,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授予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郝延强(1973— ),陕西清涧人。宁夏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自治区级贺兰砚雕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95年学习贺兰石雕刻,创建的郝氏砚阁、塞上雕刻工作室,被授予市级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基地称号。参与主编的大型图书《砚叔》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公开发行。作品荣获中国文化馆年会优秀项目奖。个人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被授予宁夏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称号。在宁夏贺兰砚制作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知名度、影响力。

仲生全(1973— ),号中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现为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从艺二十多年来,以宁夏独有的贺兰石为原料,根据砚石的石质、石品、石色特点,尊崇砚雕艺术圭臬和审美情趣,因材施艺,潜心创作,秉持师古求新的创作理念,砚田耕耘之余,心无旁骛,潜心学习,在汲取先贤艺术营养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质和创作风格。作品《大夏遗风》《秋思》《邂逅》等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奖项。被授予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艺术大师”称号。

周云峰(1972— ),宁夏贺兰人。周云峰从事贺兰砚雕刻近30年。他在继承了前辈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在题材创作和雕刻技法上大胆创新,推出了很多砚台造型,并首创将传统金银错工艺融入贺兰砚雕中的技艺,极大提升了砚雕艺术的表现力与发展空间;其作品刀法细腻,精而不繁,具有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显著特点,时而透出清秀飘逸,时而彰显浑然大气,赏心悦目、雅俗共赏,其风格自成一体。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和自治区级工艺美术行业大型会展中获奖。他的作品《金玉良言》《踏雪寻梅》《鸣春》《夜澜》《朦溏隐居》等多方贺兰砚雕表现手法上乘,感染力强,在全国砚界享有较高声誉。2012年和2016年获得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创意金奖、铜奖。2015年获得第一届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8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夏一级工艺美术大师。2017年被认定为宁夏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

宁夏隆德县温堡乡杨氏泥塑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的第一代杨魁山,至杨栖鹤已是第四代。杨氏泥塑一直是以家族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并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秉持了独特的工艺。尤其对泥塑的敷彩采用单色平涂,即在设计好的颜色基础上,层层装色,装金、银粉,使泥塑显得雍容华贵。故杨氏彩塑形成了“三分塑,七分彩”的色彩风格。

杨栖鹤(1930—2016),宁夏隆德人。长期从事民间泥彩塑艺术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杨氏泥塑第四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氏彩塑的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宁夏工艺美术协会终生顾问等。他曾多次承担陕甘宁等地的名胜景区、庙观古刹的传统造像,以及各种壁画和仿古建筑的彩绘工程。也曾应邀参与修复和复仿宋、元、明时代的造像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一百多件。他最擅长修复、复仿古刹神佛雕塑、贴金及庙宇壁画和仿古建筑彩绘等。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泥彩塑作品,2005年,泥彩塑作品在“中国泥人文化交流展示会”上获银奖。他还打破了技艺家族世代相传的模式,面向社会招收徒弟。他生前曾说:“泥塑作为民间艺术,已不属于一个家族或个人,是国家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作为传承人,我们的责任是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而不是墨守成规。”杨栖鹤入选我国166名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获中华非遗“薪传奖”,被宁夏评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杨佳年(1964— ),宁夏隆德人。杨氏泥塑艺术的第五代传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彩塑专业委员会委员。自幼追随父亲杨栖鹤学艺,并掌握了杨氏泥塑的工艺技术。主要代表作有《农村社火队》《十二生肖》《悠悠回乡韵》等。进入21世纪以来,泥塑手工艺日趋衰落,泥塑技艺的传承濒临危急,他与父亲杨栖鹤打破了杨氏泥塑传子不传外姓的传承观念,面向社会广收弟子,并给招收的学徒发工资,让他们学习杨氏泥塑。2018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李五奎(1964— ),甘肃宁县人。自幼随祖父与父亲学习陶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打下了坚实的制陶技艺基础。后来他又四处拜师学艺,潜心钻研,将民间制陶技艺与雕塑、绘画等创作理念相结合,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了塞上文化、贺兰山岩画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个人创作风格。他以“灰色记忆”为主题的陶艺作品是对贺兰山岩画的再塑造。2007年创作的《刻岩画罐》,高65厘米,直径50厘米,运用了中国传统熏烟渗碳黑陶工艺与再度剔刻的工艺技巧,即在烧造完成的黑陶器皿上再剔雕纹饰,以达到在黑陶器皿上的“留白”效果。制作经过从筛土到揉泥,进而造型、磨光、雕绘、烧窑、剔刻等二十多道纯手工工序,而且全部纹饰取材于贺兰山岩画,充分体现出宁夏地域文化特性和深邃的历史气息。《刻岩画罐》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宁夏第八届文艺作品评奖荣誉奖。

王永红(1968— ),女,宁夏石嘴山人。长期从事泥塑与剪纸创作,致力于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将民间艺术渗透于美术教学之中,将麦秆画、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带入课堂。2006年至今以《一个村子故事》为主题共创作了1000多件泥塑作品,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民风民俗,以及儿时的农村生活场景。2010—2017年,王氏泥塑先后赴法国、葡萄牙、比利时、德国、迪拜酋长国、毛里求斯、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2008年泥塑作品参加宁夏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获得金奖。2010年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泥塑《山花儿与口弦》《回娘家》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举办的2014在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201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铜奖。2015年创作的泥塑作品《赶集》《宁夏坐唱》参加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国文联、国家计生委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得民间艺术品类二等奖。2015年《赶集》《宁夏坐唱》获得银川市首届贺兰山文艺奖民间艺术类二等奖。(www.xing528.com)

李政(1972— ),宁夏固原人。固原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年致力于固原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品的设计开发,将固原地区的民俗、文学、酿造、建筑、针灸、泥塑、刺绣、剪纸、雕刻、编织、楹联、灯谜、庆典、影视整合为14个文化产业学会,并组织参加了两届中阿博览会、三届文博会等。作品获第十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文创商品大赛实物银奖,贺兰砚《鎏金银壶·一路一带遗存》获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创意铜奖等。被授予第十一届爱心中国十大突出贡献奖、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等荣誉称号。

张璟(1976— ),女,山西吕梁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麻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学习麻编基础技法,至今已近三十年。作品多次在区内外获奖,并出版麻编著作《巴鸟的吟唱》。她的麻编作品还曾代表宁夏特色文化亮相上海世博会、北京文博会,并在阿联酋、日本、美国、毛里求斯、俄罗斯、法国、葡萄牙、比利时、德国、坦桑尼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影响广泛。2017年,她的八鸟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列入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麻编)传承保护基地。

(五)高台马社火与炕围画

流传在隆德县温堡、山河、沙塘与峰台一带的高台马社火,是在马或驴骡的背上进行表演的民间艺术。它综合马社火、高台社火与秦腔、皮影、民间曲艺等为一体,深受群众的喜爱。高台马社火源于古俗祭祀和节庆活动,清光绪时期大都以家族为主组织剧团进行表演。最早的高台社火与马社火是分开的,因马社火表演多以秦腔为主题,即社火表演者穿戴秦腔戏剧服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每人骑一马,手持兵器或其他道具,摆出一种固定的姿势列队表演。后来马社火将高台社火移植到马背上表演,这样既增加了观赏性,也有了高台马社火之名。高台马社火声名远播得益于农村妇女王玉秀创作的一幅名曰《马社火》的画作。这幅画在北京展出时,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与赞叹。该画被送到国外展出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隆德县被宁夏命名为“高台马社火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梁尔敦(1946— ),宁夏隆德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高台社火化装和制作艺术。耍高台马社火一直都是其所在村落的传统习俗,他在继承传统民间社火脸谱画法的同时,注重吸收了陕甘宁地区的秦腔、社火脸谱。由于乡村骡马牲畜越来越少,他将高台社火表演安置在拖拉机上,并融汇绘画、刺绣、剪纸、布扎、纸扎、木雕、泥塑、铁艺等多种民间手工技艺,让表演者手持道具做出各种表演姿势,让高台马社火表演既有杂技之险,又有舞蹈之美。2010年梁尔敦被认定为该项目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梁尔敦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田坤(1958— ),女,宁夏同心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民间炕围画、农民画的创作和研究。她创作的炕围画与农民画的衍生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她的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福建艺术馆、中国农民漆画研究会等收藏。《回娘家》获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优秀奖,宁夏赛区一等奖,入编《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弹口弦子》获中国民协全国农民画一等奖,《枸杞红了》获“中国梦,情之乡土,全国农民画展”铜奖等。被宁夏评为“三八红旗手”,被国家民族画院聘为画家。

(六)灯谜

2002年1月18日,宁夏灯谜学会成立,银川市灯谜学会和固原地区灯谜学会为其团体会员单位。肖川、吴善璋、秦磊任名誉会长,苏德友任会长,薛茂章、吴新民、朱洪星、杨含璋任副会长,刘伟任秘书长。

进入21世纪,宁夏举办了几次大型灯谜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2003年9月10日,由宁夏文联主办、宁夏灯谜学会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世纪欢歌谜联游艺晚会在银川中山公园举行。游艺晚会共展出民运会体育项目、民族及宁夏题材灯谜作品1000余条,苏德友、薛茂章、吴新民、朱洪星、窦泉涌、刘伟、韩东、袁浩、田金鑫等制谜并主持了灯谜晚会。

2003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银川谜会”由银川市文联、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银川市灯谜学会主办。这项全国性的灯谜文化活动持续3天。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广东、陕西、甘肃、西藏和宁夏等省、区、市的56名全国著名谜家、谜友聚集银川,进行了电控竞赛、笔猜、命题创作、自荐佳谜、灯谜论文等5项竞赛。谜作题材涉及银川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反映了银川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数千人驻足猜射。

2006年9月7日至9日,宁夏文联、银川市文联、中国民协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宁夏·中华灯谜艺术高层论坛”在银川举行。这次谜会共收到来自北京、广东、黑龙江、陕西等25个省、区、市近50名作者的80余篇灯谜论文。这次论坛突出了灯谜艺术的学术探讨,适当淡化了灯谜猜射,进行了论文宣读交流、灯谜内部抢猜、灯谜命题创作、对群众展猜4个方面的活动。之后,《中华灯谜艺术高层论坛专集》出版。

2008年9月12日至14日,由固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旅游局主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灯谜学会、原州区文联承办的“华祺杯”七省十三市中秋灯谜联展暨西北风情海内外灯谜大赛颁奖仪式在固原举行。这是中国灯谜界的一件盛事,来自陕西、甘肃、西藏、上海、江苏、浙江、宁夏七省(区)十三市的50多位谜家和谜友聚集固原,就灯谜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研讨,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召开第六届陕甘宁谜友联谊会固原年会,同时进行西北地区首届“德艺双馨”灯谜艺术家评选、个人笔猜、内部抢猜等活动。张志有、王定一、陈希浩、李珍、高东阳获西北地区首届“德艺双馨”灯谜艺术家称号。

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灯谜活动。银川市文联和银川市灯谜学会把群众游园大型灯谜展猜活动设计成征集谜作、进行展猜、编辑专辑三个部分。征集到全国28个省、区、市和海外谜人来稿290多人次,近9000条谜作。9月13日至15日,中山公园进行群众游园大型灯谜展猜活动,每天悬挂1000条灯谜,群众反映十分热烈。9月26日、27日的展猜活动分别在银川森林公园和西夏公园进行。之后,《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灯谜专辑》印刷成册,寄往各地谜友。

在举办各种灯谜活动的同时,宁夏谜家注重灯谜的搜集、编辑和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苏德友论谜》,刘伟、苏德友、杨永圣主编的《宁夏灯谜》,以及苏德友的《咏菊苑谜谭》、薛茂章的《谜海拾贝》、武殿录的《止戈灯谜》等专辑、专著。

纵观新世纪以来宁夏民间文艺创新性发展的轨迹,不难发现,宁夏的民间文艺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底蕴深厚。它既有黄河般的雄阔、滔滔不绝,还有大漠孤烟般的豪迈、辽远向上,更有数万年悠久的历史,生生不息。它从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或家族或师徒手把手地传承,再上升到作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宁夏民间文艺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春天。

2006年,宁夏举办中华灯谜艺术高层论坛

2018年,“六个一 心连心”文艺惠民工程走进太阳山

2018年,宁夏民协、宁夏剧协文艺走进兴庆区回民二小

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纂的“三套集成”

已出版的民间文艺类图书

陈桂琴刺绣《八骏图》

陈翠蓉刺绣《彭阳梯田》

田汝洁剪纸《福禄寿禧》

崔淑霞编织《丹凤朝阳》

伏兆娥剪纸《万事和谐》

李五奎《刻岩画罐》

银川西夏艺术制品厂贺兰砚《祝寿图》

王洪喜农民画《我们的敬老院》

张璟麻编《小憩》

杨佳年彩塑《张飞》

杨栖鹤彩塑《马社火》

皮影戏

朱良栓烙画《星海湖》

【注释】

[1]薛步文:《西吉民族的山歌》,《人民西北》1951年第4期。

[2]吴忠礼:《银川市的命名与“凤凰城”的来历》,《共产党人》2006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