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魏晋漆棺画与孝子故事

宁夏艺术史:魏晋漆棺画与孝子故事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考古资料显示,宁夏地区最早的孝子故事出自魏晋时期。宁夏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上残存的《孝子图》讲述的是虞舜、郭巨、丁兰、蔡顺、尹伯奇等五人行孝的故事。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孝子尹伯奇的故事已深入人心了。在今固原西郊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漆棺画上的孝子们都头戴高冠、身着窄袖的鲜卑服饰,而且虞舜在两幅画像中赤身裸体。

宁夏艺术史:魏晋漆棺画与孝子故事

考古资料显示,宁夏地区最早的孝子故事出自魏晋时期。1981年在宁夏固原西郊墓葬地区出土的北魏时期的漆棺画,大概有17幅可以辨认,还有一些已经辨认不清。这17幅漆棺画主要表现的是虞舜、郭巨、丁兰、蔡顺、尹伯奇五个孝子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制在棺椁的左右两侧,每幅绘画都标有题记,说明故事的内容。保存比较完好的是一组虞舜行孝的故事,共有8幅,郭巨、丁兰、蔡顺、尹伯奇和二桃杀三士的画像都残缺不全。“棺椁左右两侧的图案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孝子故事;中栏为大型联珠龟背纹,靠近前端处画一长方形窗;下栏为狩猎图。三栏之间以花纹图案间隔。”[12]而残存的漆棺画中孝子故事的内容、人物形象、花纹图案等都与汉族墓葬迥然相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北魏时期的一些孝子故事的情节与结构已经比较成熟与完整了,尽管当时“二十四孝”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形成,但孝子故事已经在宁夏地区流传了。其次,墓葬棺椁上的漆棺画中虞舜、郭巨、丁兰、蔡顺、尹伯奇都身着夹领小袖的鲜卑人装束,而且棺椁右侧第一幅和第四幅画像中,虞舜都是赤身裸体的。这种鲜卑人的装束,以及裸体的虞舜形象显然与中原孝子形象迥然不同,说明北魏时期孝子故事已经被鲜卑族接纳,并融入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元素。

宁夏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上残存的《孝子图》讲述的是虞舜、郭巨、丁兰、蔡顺、尹伯奇等五人行孝的故事。其中,尹伯奇的故事比较少见。清代考据学家孙诒让的《札迻》卷十二记载:“吉甫更娶后妻,生子曰伯邦(封)。《御览·羽族部》引陈思王《贪恶鸟论》云,昔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13]尹吉甫为周宣王上卿,伯奇之父。民间传说伯奇被其父冤杀后,魂魄化作鸟,称之伯劳鸟,哀鸣不已。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孝子尹伯奇的故事已深入人心了。

除了北魏墓葬中漆棺画上的孝子故事,1985年和1995年在宁夏西吉县西滩乡和将台乡的两座北宋墓葬中又出土了孝子故事砖雕,有《孟宗泣竹》《王祥卧冰》《王褒闻雷泣墓》《曹娥投江寻父》《姜诗涌泉跃鲤》《蔡顺伏棺哭尸》六幅[14]。这六个故事除了《蔡顺伏棺哭尸》在北魏墓葬的漆棺画中出现过,其余都不相同。说明北宋时期,朔方一带的民众所选择的孝子人物与北魏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与“二十四孝”故事已经广泛地在民间流传有关。

在今固原西郊出土的北魏墓葬漆棺画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漆棺画上的孝子们都头戴高冠、身着窄袖的鲜卑服饰,而且虞舜在两幅画像中赤身裸体。据此可以推测,北魏墓葬的主人就是鲜卑人,使得这些原本出自汉族血统的孝子们鲜卑化了。鲜卑民族为什么热衷于汉族文化传统?这与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分不开的。(www.xing528.com)

北魏时期孝文帝推崇以孝治国,并身体力行,践行孝道。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四年(490)九月冯太后亡后,孝文帝“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他还“昼夜不释经带”,欲终三年之丧,并一再谒永固陵(冯太后墓)以示哀悼。也正是北魏统治者看到了孝的价值,“孝顺之道,无所不格”,因而力倡以孝治国。国家在太学、官吏选拔、官员政治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将孝道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由此,儒家“孝”的伦理观念渗透到北魏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北魏墓漆棺画中的孝子人物形象的鲜卑化正是儒家孝文化渗透的结果。而且鲜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为己所用的民族,在今宁夏固原北魏墓葬漆棺画中绘有虞舜的裸体形象,漆棺前档绘有两个半裸的乐舞菩萨,以及棺盖上的东王公、西王母、朱雀、玄武、青龙等道家神仙的形象。这些形象显然是杂糅了诸多文化的元素。

历史上宁夏一带的一些少数民族在建构本民族“孝”文化时,基本都秉持着尊儒、重儒的文化策略,他们或翻译儒家经典,或以儒诠经,使其民族文化本地化、儒家化。如党项人十分注重翻译、注释儒家经典,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他们将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孝经》翻译成西夏文,将之视为“夫其懿德乃是立身立名之本,五伦自始了于一端,并明三才亦合道之浑元也。爱敬尽于事亲一家,刑于四海;而德教加于百姓,神门可通,圣人之孝由斯道也”[15]。意思是说“德”是立身立名的根本,也是五伦之本源,天地人之气。所以,向百姓宣扬敬爱孝亲的道理,也是遵从圣人之道。正是党项人视儒家孝的思想为教化百姓的德教、圣人之道,才促使党项人热衷于翻译儒家经典,推行儒家文化。

另外,曹道乐根据唐代以前的汉文经典,编写了宣扬汉族家庭伦理和慈孝节义的传记故事集《新集慈孝传》。该书分为婆媳、叔侄、姑妹、兄弟、姊妹、夫妇、娣姒、舅甥八章,共四十个故事。《新集慈孝传》一书是20世纪初俄国科兹洛夫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诸多文献之一,今收藏在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原书为西夏文写本,现存下卷,共35页,卷首题有“中兴府承旨番大学院教授臣曹道乐新集译”。1990年,俄国学者克平始将原本影印件连同她个人对此的研究一并发表,使这一罕见的西夏古书终于得以面世。其中,曹道乐选自《晋书》卷三十三,夏人征引又见《圣立义海》卷五“幼弟孝长兄”条中的《王祥王览》故事,讲述了晋朝时一个叫王祥的人,饱受继母朱氏虐待,同父异母弟弟王览“常谏其母,令不行恶”,然而,朱氏不听规劝,反而屡次想毒杀王祥。为了保护哥哥,“祥食饮时,览常先自尝后令食”。[16]这一故事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继母朱氏虐待继子王祥,驱逐王祥的妻子,是有悖于道德伦理的,是失德;二是王览屡次向母亲进谏,并处处维护兄嫂,这是符合孝悌礼仪的,谏母的方式也是适度的,是合范。一个失德,一个合范,说明孝与顺有时也是充满对立与矛盾的,但也是可以调和的。王览对母亲坚守了孝亲原则,但又绝不盲从,他敬爱兄嫂,维护兄长,是尽孝悌。所以曹道乐选择这则故事,很可能是看中了故事中蕴含的孝悌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