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揭示人面像与《山海经》神话的关系

宁夏艺术史:揭示人面像与《山海经》神话的关系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山海经》中掌管日月星辰的烛龙成了“人面蛇身”的形象,大概与华夏部族对蛇、龙的图腾崇拜有关。简而言之,贺兰山岩画中日月星辰人面像神就是远古时期日月星辰神话的雏形,至于《山海经》中烛龙“人面蛇身”应该是氏族部落时代逐渐形成的神话。而贺兰山岩画中的一大一小被誉为巫的形象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重与黎的形象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呢?人面太阳神画像和脚长在头顶的人面像应该就是远古神话的图画式表达。

宁夏艺术史:揭示人面像与《山海经》神话的关系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为烛龙。”烛龙是掌管日月星辰、风雨之神。他长着人的头、蛇的身体,睁眼为白昼,闭眼为黑夜,呼吸为风雨。因此,先民们祭天拜地,崇拜日月星辰。贺兰山岩石上就有日月星辰的岩画[3]和人面像与星辰岩画[4],“画面的左侧是闪烁的流星,拖着长尾划过星空,右侧是一个人面像”[5]。人面像与星辰并置,刻画在一起,大概是远古时期先民向日月星辰献祭人头,并将人头视为日月星辰之神的象征,以此祭拜它,将它与日月星辰一同刻画在岩石上,表达崇拜与敬意。由此,先民们也创造出解释日月星辰的神话。最初的日月星辰神话并不复杂,大概就是礼赞日月星辰的颂歌。日月星辰之神的形象大概只有简单的月亮与星星[6],或者是人面像与流星[7]。至于《山海经》中掌管日月星辰的烛龙成了“人面蛇身”的形象,大概与华夏部族对蛇、龙的图腾崇拜有关。简而言之,贺兰山岩画中日月星辰人面像神就是远古时期日月星辰神话的雏形,至于《山海经》中烛龙“人面蛇身”应该是氏族部落时代逐渐形成的神话。

贺兰山岩画中经常出现头顶上画着类似植物、人手或人脚的人面像[8]。尤其是第62号岩画,被认为是远古时期巫的形象,但从该岩画所刻画的一大一小的人物形态来看,身形较大的巫,头顶上是“|”形,双手上举,脚往前蹬,而身形较小的巫,头形好似太阳光芒,双手上举,脚往下蹬。这些人面像是否隐藏着远古时期的神话信息呢?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两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根据袁珂的考证,嘘与噎乃是同一神,其先祖是颛顼,其父是黎。颛顼是黄帝孙子,他继承了黄帝的帝位后,看到天地之间距离很近,人们借助天梯就可以直接登天了,就命令自己的儿子重和黎阻断天地的通道。于是重双手托起了天,黎用双手撑起了地,谓之绝地天通。后来嘘帮助父亲黎掌管日月星辰的行次。他有着人的面貌,没有双臂,两只脚反转过来长在头顶上。颛顼的儿子重与黎居住在日月山,日月山位于天枢,也是日月出入之地,所以重与黎是日月之神。而贺兰山岩画中的一大一小被誉为巫的形象与《山海经》中所描述的重与黎的形象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呢?或者说,这两个巫的形象是否就是远古时期先民们创造出的日月之神的形象呢?他们双手托着天,脚蹬着大地。使天极高,地极远,由此阻断了人类通往天上的道路,同时开启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神话因此诞生了。

神话,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是在远古人的口头之间流传的。《山海经》中的神话应该是根据远古神话,由后世人进行记录或改编的。这些神话产生于何时?大概形成于文字还未产生的时代。远古时期,除了在人类口头上流传的神话,可能还有保存在岩石上的图画神话。贺兰山岩画不仅记录了远古时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也记录了他们的信仰崇拜与神话故事。人面太阳神画像和脚长在头顶的人面像应该就是远古神话的图画式表达。(www.xing528.com)

贺兰山岩画中的远古神话信息远不止这些,在其岩画中还有一幅并置的双面人图像。左面的人面像头上顶着“丁”字形装饰,左眼圆睁着,右眼闭着;右面的人头上挽着直直的发髻,双眼闭着,眼睫毛下垂。从这一幅双面人面像不同的造型来推断,这两个人面像应该是一男一女。那为什么这两个人面像会放置在一起呢?这一问题不难理解,远古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的生存与繁衍非常艰难。当时的人对生育、繁殖产生了一种非凡的想象:两性并体、两性合体是远古人类对生殖崇拜的一种表达。在我国古代的伏羲、女娲神话中也有反映,而且据许多考古资料显示,伏羲女娲的形象就是男女同体、人面蛇身。蛇身相互交接缠绕在一起,表达了人类对自身繁衍的崇拜。

从贺兰山岩画中的男女双面人,再到伏羲、女娲男女同体,恰好说明,“人类渴望从两性合体与两性互补中带来完美、和谐与强壮有力的梦想,自从双性合体神形象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渴求最高力量的双性同体、阴阳互补、阴阳和合意识,成为我国古代阴阳哲学的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学艺术中的浪漫形象,同时也成为当前中性审美思想及双性化教育理念的思想源头”[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