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十七年时期最新最美的图画

宁夏艺术史:十七年时期最新最美的图画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一部反映宁夏十年建设成就的大型摄影画册《宁夏》隆重出版发行。这是宁夏摄影界的一个重大事件。

宁夏艺术史:十七年时期最新最美的图画

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成立前,即1949年至1958年间,宁夏的摄影从业人员及器材基本上都集中在新华通讯社宁夏分社、本地报社和几家照相馆。这一时期宁夏摄影的骨干力量主要是来自部队的专业人员、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摄影从业人员以及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摄影工作者。他们开展了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各种摄影活动,因而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主要是新闻图片,且大都与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生产建设有关。反映政治活动方面的照片,如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土地改革、声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及打击投机倒把奸商、慰问老区人民等;反映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的作品,如毛戈的《打麦场上》、朱康洛的《毛毯》、万自安的《回汉工人并肩奋战》等;还有反映风光题材的《枸杞丰收》《田边小憩》《沙漠骆驼》《塞上春色》《参天白杨》《良田晚照》《七十二连湖色》等。

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主要是摄影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拍摄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体裁的选择上,着重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二是作品直接来源于政治斗争和生产建设第一线,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对新中国、新生活、新人物的热情讴歌,是这一时期摄影作品的主旋律。

总之,这一时期的摄影工作者紧跟政治形势,贴近社会生活,拍出了一些政治性、艺术性较好的摄影作品,这也说明宁夏的摄影事业是在新闻摄影的基础上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宁夏尚未成立全区性的摄影团体,全区摄影队伍没有组织起来,也没有举办过一次摄影艺术展览。各单位的摄影人员之间没有联络,更谈不上交流探讨和提高摄影技术了。

宁夏摄影队伍的生发与建设始于自治区成立前后。1958年前后,从上海、北京等支宁的一批专业摄影工作者来到宁夏,他们当中有张志远、张加海、李庆跃、王文玉、麦世杰、米寿世、石观达、于仲华、刘铭盘、李笑、朱康洛、董为焜、郑介初、赵培中、王希贵、王志敏、周鹏起、王贵生等人。他们先后在《宁夏日报》、宁夏展览馆、宁夏画报社、宁夏电影制片厂和高校、文联等单位担任摄影记者或从事摄影工作,成为宁夏第一代专业摄影工作者。他们常年深入厂矿、农村学校等地,拍摄了许多反映宁夏各族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风貌的作品,开启了宁夏摄影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鉴于当时宁夏尚未成立全区性的摄影团体,摄影队伍也没有自己的组织,为给各单位摄影工作者建立一个互相联络,互相交流探讨、提高的平台,1960年8月宁夏文联设立了摄影艺术小组,由文联摄影专职干部王静一负责。宁夏文联给摄影艺术小组的定位是:团结、联络、鼓励全区摄影工作者结合新闻摄影报道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举办宁夏摄影艺术展览;为全国影展征集、选送摄影作品;接待全国影展在宁夏巡回展出等。当时经常与小组联络的摄影人员有新华社宁夏分社的王新著,宁夏日报社的石观达、朱康洛、赵培中、王文玉、买世杰、章虎臣、孟志荣,还有在宁夏电影制片厂从事摄影工作的孙树相、高健康、李庆跃、王卿云、王志敏、胥振先、伍必会等。宁夏文联摄影艺术小组是宁夏第一个摄影团体,多年来他们为宁夏摄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经他们传帮带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摄影工作者,也成为宁夏摄影队伍中的专业骨干力量。(www.xing528.com)

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宁夏的摄影事业也经历了一段曲曲折折的过程。反右期间,摄影题材、风格一度趋于单调平庸。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紧缩编制,精减人员,人才匮乏,致使宁夏摄影事业处于停顿状态。尽管如此,宁夏摄影工作者依然坚守职责,克服困难,冲破阻力,拍出了一些真实性高、艺术性佳的摄影作品。如朱康洛的《青铜峡》《风景美丽的贺兰山》、万自安的《迎水桥水东》、张冠荣的《龙潭远眺》、王现青的《湖畔牧羊娃》、孟志荣的《官桥柳色》等。其中,朱康洛的《深挖土地》入选1957年1月全国第二届摄影艺术展,《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入选1959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王文玉的两幅作品《打谷场上》和《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入选1964年8月中国摄影学会、中国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全国妇女摄影作品艺术展。

195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一部反映宁夏十年建设成就的大型摄影画册《宁夏》隆重出版发行。这是宁夏摄影界的一个重大事件。《宁夏》为16开本,144页,共选录照片154幅,以黑白照片为主,也有少量彩色照片。大部分照片是自治区成立之际组织摄影人员拍摄的,是宁夏摄影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宁夏》第一页是毛主席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从第二页开始按光荣历史、政治活动、塞上风光、古城文化、工业建设、农林水利、人民生活、商业贸易、文教卫生体育、在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前进等顺序排列。该画册展示了宁夏解放十年来,各族群众意气风发、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宁夏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等。《宁夏》是宁夏有史以来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摄影画册,展示了宁夏摄影创作的实力和艺术水平。

石观达(1934—2013),浙江新昌人。1947年到上海照相馆当学徒,开始摄影生涯。1956年调入上海市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摄影组,后在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上海分会等新闻单位任摄影记者。1961年支援宁夏,在《宁夏日报》任摄影记者、摄影组组长。1979年调入宁夏人民出版社,筹办《宁夏画报》,并任副主任、高级记者。曾任宁夏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石观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五十多年来,在国内外报刊、影集和各类影展上,发表了近万幅新闻照片和摄影作品。有多幅作品获奖并在国外展出,《锁住黄龙》《六盘山》获宁夏第一届文艺评奖一等奖、二等奖。主编的《宁夏解放历史画册》《宁夏基本建设35年》《宁夏水利摄影画册》等,收录了珍贵的历史画面。公开出版了《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石观达摄影作品集》《石观达摄影作品集》《塞上异彩摄影集》《宁夏情韵——石观达摄影作品珍藏版》等,主题都是反映宁夏的山川之美,表现宁夏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关他的介绍被收入《中国摄影家辞典》《宁夏百科全书》等,并拍摄有电视专题片。1963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宁夏视察,石观达拍摄的新闻照片受到董必武的赞赏,称其作品“鉴貌辨色,摄影传人,妙机其微,其物争新”,高度凝练地概括了石观达摄影作品的艺术特点。

纵观这一时期宁夏的摄影艺术创作,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摄影已作为一门艺术在逐步发展,不再是新闻摄影的附属,因此也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是注重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满腔热情地歌颂新的社会、新的人物、新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党性、革命性和战斗性。二是摄影艺术渐趋成熟,通过真实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记录改天换地的伟大时代,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三是坚持摄影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正确方向,较好地贯彻了“双百”方针,摄影的体裁、形式、技法都比较丰富多彩(李庆跃《宁夏摄影艺术简史》)。总之,这一时期是宁夏摄影艺术事业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