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第一届民族舞蹈首次在宁夏拉开帷幕,基本为两年一届,根据当年的实际工作略有调整。经过了时间的沉淀,200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全国民族舞蹈展演。在这一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发展形势大好的时期,宁夏的院团、高校、文化馆等各级、各地舞蹈工作者,秉承对舞蹈的热爱和激情,对家乡文化的追求和坚守,为民族舞蹈的建立和创作留下了清晰可见的成长印迹,这是一个蓬勃而发—理智求索—日臻成熟—沉淀反思的过程。
(一)花蕊初绽
2007年是宁夏舞蹈界丰收的一年,7月,中国舞蹈家协会、宁夏文联、宁夏民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舞蹈暨服饰大赛,来自全国7个代表队的21个民族舞蹈汇聚银川进行了决赛。大赛评出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8个。宁夏代表队获得3个一等奖,分别是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剪花花》、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的《水之秘语》和宁夏舞蹈家协会的《心路》。宁夏为全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相互交流、互通信息的平台,为民族舞蹈的创作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第一届全国民族舞蹈展演应是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的首次大检阅,首届展演来之不易,是几代舞蹈人薪火相传、克服困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辛勤耕耘、长期积累的厚积薄发,蕴含着几代舞蹈人的心血、智慧与才情,有着坚实的基础。本次大检阅,涌现出不少令人称道的好作品,如《剪花花》《水之秘语》等,让人耳目一新,以上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第六届荷花奖舞蹈比赛,经过修改完善,11月在贵州首次亮相即传捷报——《剪花花》获编导银奖,《水之秘语》获十佳作品奖、编导奖,使宁夏民族舞蹈在舞蹈界最高级别的荷花奖比赛中实现零的突破。这次比赛,宁夏舞蹈一鸣惊人,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的评论席上,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教授兴奋不已,激动地说:宁夏舞蹈以前名不见经传,这次参赛的民族舞蹈艳丽精美,赏心悦目,成了大家瞩目的焦点,也成了本届舞蹈比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舞蹈成为舞蹈界及全国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经过几代舞蹈者们接力棒式的顽强努力,民族舞蹈终于在舞蹈的百花园中扬眉吐气,引领风骚,首届民族舞蹈展演可谓花蕊初绽,这是舞蹈人为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发起的第一次冲锋,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宁夏民族舞蹈的影响,激发了舞蹈人再上一层楼的决心和勇气。
(二)百花争艳
2010年,第二届中国·宁夏民族舞蹈展演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来自宁夏、青海、甘肃、新疆、云南、四川、海南、广东、河南22个单位的59个节目参加初选,进入决赛的32个作品在题材的拓展、舞蹈的立意、创作的技法上较上届皆有了很大的提高。宁夏选送的节目占据了大多数,出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动的好作品,如表现干旱地区缺水、祈水、终于盼来了水的《喊叫水》;表现豆蔻年华少女天真烂漫的《花儿漫漫》;将舞蹈编创手法中的形式美展现到极致,美轮美奂的《金色汤瓶》;取材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响铃元素,轻快灵动、别具一格的《串铃声声》;带着几分柔美,清新而优美的《月上弦》等作品。随着各个优秀作品更进一步的提升,其中《花儿漫漫》在第八届荷花奖评奖比赛中获作品银奖;充满青年男子潇洒、阳刚气质的《星月璀璨》获第八届荷花奖编导铜奖;《水溢金瓶》和《月上弦》分别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比赛暨首届青年舞蹈节普通院校组表演银奖、艺术院校组编导铜奖。民族舞蹈在荷花奖的比赛中,先后获三个银奖、两个铜奖。后《金色汤瓶》首次入选《复兴之路》,宁夏民族舞蹈终于在国家级的大型晚会中有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三)锦上添花
第三届中国·宁夏民族舞蹈大赛中新创作的参赛作品,无论是题材的多样化、表现内容的丰富多彩、舞蹈立意的独特性、舞蹈语言的挖掘提炼,还是服装色彩的搭配设计、舞蹈音乐的多元化拓展、舞蹈编导的技法,都比前两届有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选材的多样性、立体化、多角度。舞蹈全方位地表现了各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有革命历史题材的《同心》《红色军帽》;有表现先进人物的《一棵树》《爱撒回乡》;有现实题材的《母亲的召唤》;有表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习俗的《朋友你好》《尕妹子的跌板》;有表现拉骆驼人的《沙之源》;有表现花小香浓的《沙枣花香》;有表现凤凰传说的《雏凤展翅》;有表现爱情题材的《花儿与少年随想》;有中老年表演的结合芭蕾元素而创新的舞蹈《红舞鞋》《踏响舞韵》……
其次,舞蹈中闪现出的文化品质是此次比赛的一大亮点。优秀的艺术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是文化的品位、思想的内涵和较多的信息量,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如宁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花儿与少年随想》,编导金晖、高军,作曲郭庆、高原,舞蹈大气流畅,引领着观众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中徜徉,留下几多追忆、几多联想,那强烈的情感气场冲击着观者,心被揪起了,情被掀动了,“那时的花儿,现在的花儿”在时空的遥望中,永恒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美好爱情的讴歌和向往。最终,民族舞蹈《花儿与少年随想》在第九届荷花奖比赛中,获作品银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专业组一等奖,并且于2014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时隔多年,宁夏的舞蹈再一次登上了央视春晚。一路走来的荣誉,是对这一作品的肯定,也彰显出民族舞蹈发展的新高度。宁夏的舞蹈表演者、舞蹈编导们用自己的智慧、修养和成熟的编导技法、深厚的内在表达,将民族舞蹈的风格,承载于丰富的题材和内容中,较完整地展现给观众,创造新的民族舞蹈作品。
再次,民族舞蹈的繁荣发展,不仅限于专业艺术团体、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舞蹈,也有普及性的群众舞蹈。本次展演之际,恰逢全国中老年舞蹈比赛刚刚结束,几个优秀的作品就被选送登上了展演的舞台。其中《红舞鞋》夺人眼球,舞者们穿着红红的足尖鞋,扭着腰胯,跳着秧歌式的芭蕾,抒发着她们追求时尚、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
除此之外,《朋友你好》变化多端的队形,同样将舞蹈创作中独立性较强的形式运用至极,营造出亲和恬静的意境,充分凸显出现代感和形式美。《同心》结构清晰,舞台画面干净整洁,人物塑造准确到位,清新自然。还有《沙枣花香》的精巧、《雏凤展翅》的灵动、《一棵树》的选材,编者的用心和创意可圈可点。(www.xing528.com)
(四)思考发展
第四届全国民族舞蹈展演,于2016年6月21日在宁夏银川拉开帷幕。不同于前三届,第四届民族舞蹈展演的作品筹备期较长,因为民族舞蹈比赛、展演,其实是为了推进宁夏具有特色的舞蹈艺术创作和发展所搭建的平台,由专家组给予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其主旨并非为了比赛而比赛,更核心的关注点在于舞蹈艺术作品本身,所以当审核的作品依旧不完善的时候,展演的时间也是一推再推,专家组在选材、立意、结构、创作等方面几经审核,指导创作,希望入选的30多个作品能够更加精益求精,在展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国文艺比赛观念和赛制的根本性变革,宁夏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这一号召,本次舞蹈比赛从根本上改革为舞蹈展演,这并非活动名称的简单更改,而是从创作观念到创作目的的根本变革,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发展愿景。艺术的创作核心和根本在于艺术本身,在于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所承载的艺术价值、美学意义,甚至社会文化内涵,而非单纯的评奖。组委会希望编导们的创作目的更单纯,创作动机更纯粹,直接而深入地用舞蹈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
本次展演用宁夏美丽的花名取代奖项等次的认定,最终来自北京、四川、山东、新疆、海南、宁夏等多地代表队入围的32个作品,5个作品获马兰花奖,十来个作品获沙枣花奖,十来个作品获优秀作品奖。此次展演中新创作的作品,总体上承袭了前三届舞蹈大赛对舞蹈审美和风格的基本定位和确立,在民族韵味的体态动律和审美当中,进行新题材的立意和结构,新元素的探究和创作,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观念和指导思想的变革、创作目的和创作动机的秉持、创作内涵和文化追求的提升……在创作点评座谈会上,各位与会的推送委员会委员,即各位舞蹈研究、舞蹈编创等方面的专家,从不同的层面给予展演作品全方位的中肯评价。他们认为:“本次展演突显出一个特点,就是青年编导的数量增多,显示了青年编导开始投身这项事业,开始成长起来的良好态势。但是也希望青年编导或者编导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再少一些功利心,更多一些纯粹,能够沉静下来,真正地静下来,反思我们民族舞蹈的创作。”本次展演获奖的各个作品,最为突出的当数获得马兰花奖、由宁夏文化馆和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共同选送的女子群舞《花儿十八》,编导袁媛,作曲靳宗伟、郭庆,作品通过对女儿期待出嫁到出嫁这一过程,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刻画和塑造,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绚烂的婚嫁场景。作品逻辑结构严谨,层层推进,情感线统一贯穿始终,从女儿长大了,期盼出嫁的愉悦和快乐,到待嫁之时的羞涩和对未知生活的惆怅,以及要和姐妹们分别的不舍,再到出嫁时绚烂的幸福,最终画面停留在渐行渐远、憧憬中怀着对人生复杂心情的新娘的背影上……作品充满了无限的意蕴,在新娘的幸福和快乐中,蕴含了更多令人安静思考的空间,可谓此次展演中最具亮点的作品。另外在马兰花奖的获奖作品中,还有表现男女老少对贫瘠土地上孕育新生的《向往》,编导图娅、高亮,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在艺术创作中彰显浪漫主义的追求;有表现留守母亲对孩子深深眷恋和守望的《念想》,编导张伟、陈丽文,以坚毅、执着、有力的舞蹈语汇,烘托起母亲纤弱却内敛刚强的身躯……就此次展演,作品选送单位的不同也呈现出作品风格特点的不同,院团的作品突出形式的极致美感,演员整齐划一的表现,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宁夏演艺集团的《花·花儿》,编导杨艺、陈丽云、白金峰、张涛、屈舫;《塞上的那片彩云》,编导白金峰、陈丽云等。而舞蹈专业高等教育院校的作品,则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综合探究,例如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女子群舞《馨月牙》,编导马骁、余媛媛、张嘉婧,作曲郭庆、高原,以女子月牙儿追寻幸福爱情,讴歌美好人生为主题;宁夏大学音乐学院的女子群舞《似水流年》,编导姜郑嘉梓、陈媛,作曲郭庆、高原,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生命阶段的舞动,最终在我和“我”跨越时空的追忆和对话中,静思内在生命状态中的感悟;宁夏职业艺术学院的女子群舞《花儿俏》,编导张世渊、张馨心、刘丹、廖青,作曲郭庆、高原,俏皮而灵动,塑造了小姑娘活泼、甜美的形象,充分展示了优秀舞蹈演员的素质和艺术表现能力。32个作品,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选材,但是各位专家也坦言,更多的作品还需要静下心来继续打磨,此次展演呈现出的状态离精品似乎还有一段距离。第四届全国舞蹈展演,在宁夏的民族舞蹈发展史中,成为需要沉静反思的一届,更多的编导们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舞蹈艺术创作,必定会开启宁夏舞蹈发展的新篇章。
全国民族舞蹈展演,作为在宁夏银川举办的全国性舞蹈交流赛事,为宁夏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一是锻炼了表演队伍。各省、区、市的多个代表队连续三届积极参与其中,奠定了民族舞蹈展演的基石。其中有几支队伍每一届都奉献出好作品,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如宁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代表队是一支整体素质高、团结向上的队伍,他们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质、较深的艺术内涵和较成熟的编导技法,充分体现了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连续三届展演,他们的作品都名列前茅,起着排头兵作用。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之初便以舞蹈见长,他们的作品表现内容广泛,闪现出编者的灵气和锐气。现在,他们有一批充满朝气、好学上进的年轻编导队伍活跃在教学编导中。宁夏艺术学校以前默默无闻,可参加三届民族舞蹈展演让人刮目相看,显示出这个中等专业艺术学校不可小视的潜在能量。另外,宁夏演艺集团、银川市艺术剧院的演员阵容整齐,表现力强,显示出省、市级文艺团体的艺术素养,提高了展演的水平。正是有了这么多团队的支持,民族舞蹈展演才会越办越好。
二是培养了一批事业心强,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编导。他们随着展演共同成长,有的编导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如有的选材独到,追求舞蹈创作的文化品质,有个性;有的善于从独特的角度入手,表现人的精神层面和心灵深处的情愫;有的突出生活气息、地域特点,幽默诙谐,雅俗共赏;有的对舞蹈动作的提炼颇见功底,动作编排快慢有致,疏密相间,颇显民族的特征。民族舞蹈要继续向前发展,要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拼的是实力,而实力的较量其实是人才的较量,舞蹈展演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淬炼人才的熔炉。
三是民族舞蹈展演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升华。每一届展演都要召开理论研讨会,每一届都要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第一届提出要提高编导的文学修养,文化素质,进一步拓宽眼界,打开创作思路;第二届提出了要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民族舞蹈语言符号,只有舞蹈语言符号建立了,民族舞蹈的创作和比赛才会有据可依,民族舞蹈的繁荣发展才会有章可循;第三届提出要在继承中发展,继承中创新,打磨民族舞蹈的代表性作品和培养代表性人物,让人们说到民族舞蹈时会说出大家熟悉的舞蹈作品和代表人物,这是民族舞蹈再发展的需要,是舞蹈人对民族舞蹈发展更深层次的、有的放矢的理智思考。
四是形成了宁夏独创的评审模式。为了提高展演的整体水平,提高作品的质量,打磨精品。每届展演之前,宁夏舞协都要先聘请外地和本地的舞蹈专家组成初审评委会,对各代表队报送上来的舞蹈录像进行初评,或亲临现场进行审查。这绝非一般意义的简单取舍,而是经过反复讨论、仔细斟酌,评审会往往成了研讨会。评委们认真负责,既要找到舞蹈的亮点和优点,又要挑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还要绞尽脑汁地提出修改意见,再以书面形式或电话通知编导,甚至直接请编导面谈,四届下来已成传统。把好第一关,成就了不少优秀作品,同时锻炼理论队伍,提高了评审、鉴赏水平。
随着宁夏民族舞蹈创作、舞蹈作品的发展,宁夏的舞蹈工作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民族风格性身体语言和舞蹈文化的发展,必须有系统、科学的舞蹈教材,事实上,早在20世纪发展之初,一批老一辈的舞蹈工作者已经开启过民族舞蹈教材的筹备和编纂工作,一代代的接力和传承,在积累了一定优秀的、具有鲜明风格性、符号性身体语言的民族舞蹈作品后,对民族舞蹈教材的整理和规范,是对这一风格舞蹈语汇的总结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