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艺术史:深入发展,初显繁荣

宁夏艺术史:深入发展,初显繁荣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舞蹈事业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蓬勃发展,宁夏舞蹈事业渐渐走向繁荣,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标志。此次比赛,参赛作品之多,参与人数之广,在宁夏舞蹈界都是空前的。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百姓生活,可谓是宁夏民族舞蹈创作思想的一次飞跃。这些舞蹈作品,曾多次代表宁夏出访演出,并在国际、国内各类会演、比赛中获各类奖项,很多作品已成为宁夏艺术舞台上的保留节目。

宁夏艺术史:深入发展,初显繁荣

全国舞蹈事业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蓬勃发展,宁夏舞蹈事业渐渐走向繁荣,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标志。

繁荣的第一个标志: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创作的大型电视歌舞晚会《绿色黄土地》。这是大型舞台晚会和电视艺术首次圆满的结合,让观众足不出户,便欣赏到一台充满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歌舞大餐。

繁荣的第二个标志:1989年年初,由宁夏文化厅、宁夏电视台、宁夏文联等联合举办的全区“汾曲香杯”民族舞蹈大赛。此次比赛,参赛作品之多,参与人数之广,在宁夏舞蹈界都是空前的。经过录像层层筛选,有23个代表队(人数逾百)、30多个舞蹈作品进入决赛,评出一等奖5个,创作二等奖5个,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这些参赛作品有以下特点。

一是题材的广泛性。参赛舞蹈从群众的精神面貌、民族心理、进取精神到日常生活片段,无不涉及,无不反映。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百姓生活,可谓是宁夏民族舞蹈创作思想的一次飞跃。

二是追求新意,讲究技法。用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舞蹈要想抓住观众,感染观众,激起观众的共鸣,必须要有闪光点,这个点往往是编导精心编织的一种情结,一种意境。《山娃子》中充满感染力的“一呀、二呀、三三呀”的呼喊声,从山野沟壕喊到天安门广场,牵动了全国各地跳舞人的情怀,从而成为宁夏赴京参加1989年国庆联欢晚会代表队的代称。《鸽子》则采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情,将司空见惯的爱情题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在舞蹈音乐的创作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山娃子》和《牧羊哥哥上了山》在花儿的基础上配以流行音乐的节奏,使舞蹈既有现代情调,又不失山村野味。

三是专业、业余两支创作队伍并驾齐驱。这一时期,业余文化空前活跃,各群众艺术馆、厂矿企业、学校的文娱干事纷纷投身舞蹈创作。他们常年活跃于基层,有着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创作出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带给人一种清新的田园之气,如固原中学表演的舞蹈《牧羊哥哥尕妹妹》。更可喜的是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受到邀请,与业余舞蹈创作者共同创作,提高了作品的质量,如泾源县文化馆创作的男子舞蹈《踏脚》,青铜峡文化馆创作的《闪光的小刀》,宁夏歌舞团编导与贺兰县文化馆共同创作演出的《熟羊皮的尕妹子》(编导葛秀英),1988年获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三等奖。自治区群艺馆创作的《鸽子》,1990年获全国少数民族舞蹈“单、双、三”比赛三等奖,这些作品及获奖足以说明舞蹈艺术已不再仅仅是专业团体、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事业,而是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共同事业,这也是新时期的新气象。

繁荣的第三个标志:步入20世纪90年代,舞蹈工作者的创作思路更加开放,创作思维异常活跃,舞蹈的创作从表现内容的宽泛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特点的浓郁、作品生产的数量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阶段创作了大量表现宁夏民情风俗的作品,这些作品先后在区内、国内外调演比赛和艺术节中获奖,此时的民族舞蹈创作则更注重于题材的开拓,在创作技法上更为讲究,更加追求艺术品位和创作意境的创新。如大型民族歌舞《九州星月》,杨月林、杨华编创的舞蹈作品《花儿》《背》,渠爱玲创作的《山丹丹》,金燕创作的《扮羊皮》《羊响板》《柳绕羌笛》,马秀英创作的《花儿情》《碰手镯》,樊智义创作的《羊响板》,郑苏平创作的《百年断想》,袁媛创作的《剪花花》等。这些舞蹈作品,曾多次代表宁夏出访演出,并在国际、国内各类会演、比赛中获各类奖项,很多作品已成为宁夏艺术舞台上的保留节目。除此之外还有西吉文工团创作的中型歌舞《花儿四季》等。这些作品与享誉全国的《黄河儿女情》等交相辉映,无论是在全国民族音乐舞蹈的比赛或各类艺术节中,还是在宁夏“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经济建设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的作品遵循“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从民风民俗入手,反映宁夏特定的人情美、风俗美、气质美,运用舞蹈独特的手段,去挖掘民族文化的深层底蕴,努力摒弃照搬生活、概念化、简单化的弊病,在探本溯源的同时,关照现代生活,为作品的主题意蕴注入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提高了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动作语言上也有创新,在已形成特点的原有动作上,融进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动作、姿态,创造了具有个性的动作语言,如《背》中的“屈伸步”一改上身直立的常规姿态,而是上身前俯90度,双手背后,双腿交替屈膝高抬起,然后全脚掌有力地踏下,再配以头部的间或侧仰,把黄土地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的状态,以及从躯体动作中透出的坚韧负重的个性,还有现代气息对他们心灵深处的强烈冲击,刻画得生动鲜明,由这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引导观众去感知作品的内涵,提高了舞蹈本身的艺术品位和创作意境。与此同时,编导们还把舞台美术设计、灯光的运用、服装造型统统纳入舞蹈的整体构思之中,以揭示主题,刻画人物,烘托气氛,如《背》天幕上干枯裂缝的黄土地,充分体现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的特性。

繁荣的第四个标志:少儿舞蹈异军突起。1992年举办了第一届“希望杯”少儿舞蹈比赛,每两年一届,形成了具有宁夏特点的比赛评选方式,促进少儿舞蹈发展繁荣,给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培养少儿舞蹈创作的基地

纵观这一时期,宁夏的舞蹈工作者们驾驭鼓满风帆的创作航船,一路拼搏,一路耕耘,在前进中不断磨砺自己,完善自身。他们的作品,既有20世纪90年代舞蹈创作的时代气息和新观念、新方法,又闪耀着每一个编导的创作才气和个性风采,正是这些具有个性而不雷同的个人创作风格,把宁夏的舞蹈园地装点得多姿多彩。

1998年为迎接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宁夏歌舞团推出大型歌舞晚会《塞上春潮》,这台晚会的推出在宁夏山川引起热烈反响,经中央电视台录制向全国播出之后,更是为天南地北的观众所普遍关注。首先,晚会中几段精致的舞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走出金银滩》透出群众在新时期的豪迈执着;《黄河柳》以拟人手法表现坚韧不拔的性格;《响动的情愫》溢出浓浓的民族气息。舞蹈创作具有浓烈的文化内涵、强烈的时代感、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宁夏各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内心世界和顽强拼搏的性格特征。其次,舞台设计新颖,表演区前扩大至乐池,台后设置层层台阶,形成舞蹈表演区前后有致,高低错落,舞台的三维空间得到了最大的运用。《塞上春潮》首次使用了电脑灯,不同色调的光型烘托着不同内容的舞蹈,营造出美不胜收的意境,让宁夏的观众大开眼界。整台歌舞寓意深刻、大气磅礴、清新优美、雅俗共赏,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年来歌舞艺术创作的重要成就。同年,《塞上春潮》获得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民族舞蹈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高度,这时许多宁夏的舞蹈编导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和反复磨炼中已趋于成熟。(www.xing528.com)

一般而言,每当一项事业进入一个高潮,再向前推进就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超越自我,突破已有的成绩,是编导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及时为自己充电,继续学习新知识是当务之急。这期间,文化主管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请全国知名编导、艺术学院的教师赴宁夏教授编舞技法,帮助创作舞蹈作品,指导当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高作品的质量。与此同时,各艺术院校吸收为数不少的舞蹈专业毕业生任教,或派出专业人员外出培训,为宁夏舞蹈教学和舞蹈创作输入新鲜血液。

这一时期葛秀英、金燕、冯琦、马秀英、杨月林等是编导主力军。在少儿舞蹈创作方面,沈西兰首先投入到少儿舞蹈教育和创作领域。同时,一批年轻编导也脱颖而出,他们是冯雅丽、袁媛、王玉梅、肖强、郑苏平、渠爱玲等。

金燕(1946— ),女,一级编导,曾任宁夏舞蹈家协会主席,宁夏歌舞团总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现任深圳南山区文联副主席,深圳市舞蹈家协会专家组委员会委员,深圳南山区舞蹈家协会主席,南山艺术团团长。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校,分配到宁夏歌舞团舞蹈队做演员。她担任编导的大型乐舞多次被文化部选调参加中国艺术节展演。担任舞蹈总设计的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绿色的黄土地》,获中国最高政府奖之一的电视星光奖,创作舞蹈《细腰鼓》《山娃子》《羌笛舞》《扮羊皮》均获省级一等奖,《细腰鼓》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获得金奖,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山娃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精品会演,获优秀节目奖,被中央电视台收入《民族民间舞蹈锦集》,多次向海外播出。1996年,被深圳市作为高级专业人才引进,担任南山艺术团团长,先后创作的舞蹈《荔枝红》《醒莲》《芭蕉雨》《心中的保尔》均获广东省和深圳市金奖、银奖。舞蹈《醒莲》获得第十届群星杯大赛金奖。

沈西兰(1939— ),女。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曾为宁夏歌舞团主要演员,银川市文工团专职舞蹈编导、教员兼主要演员,宁夏艺术学校舞蹈教师,宁夏“小燕子”舞蹈艺术团创始人之一。1954年为重庆市工人文工团舞蹈演员。1956年进入北京舞蹈学院进修,同年调入全国总工会歌舞团。1961年响应中央号召支援边疆,调入宁夏文工团歌舞团。1969年调入银川市文工团参与筹建工作,任专职舞蹈编导、教员兼主要演员,代表作有《三月三》《花儿与少年》《美丽的宁夏川》《枸杞红了》等。同时,培养了许多宁夏早期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舞蹈演员。1979年调入宁夏艺术学校参与建校工作并任教。1984年成立了宁夏第一个少儿舞蹈艺术团——“小燕子”舞蹈艺术团,担任团长、舞蹈编导、舞蹈教师,从事少儿舞蹈研究、编导、教学工作。1984年5月被银川市人民政府记三等功一次。代表作品《家乡啊,我心中的童话》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片“骏马杯”一等奖;作品《在草坪上》获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会演作品三等奖;作品《羊响板》获首届全区“希望杯”少儿舞蹈编导特别奖,并获全国“群星杯”文艺大赛铜奖;作品《羊响板》获1996年中央电视台首届少儿歌舞大赛三等奖;作品《沙窝雨》获首届“蒲公英杯”少儿舞蹈大赛编导金奖;作品《黄河娃》《枸杞娃》《哪吒》获第二届“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编导金奖。

冯雅丽(1955—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曾任宁夏大学音乐系舞蹈教研室主任、教授,宁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宁夏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创始人。1978年考入银川师范学校音乐大专班,毕业后留校任舞蹈教师。1983年在北京舞蹈学院进修民族民间舞蹈,199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进修舞蹈编导。从事高等教育舞蹈教学工作30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5项,自治区级奖励9项,银川市级奖励7项,宁夏大学奖励多项。2008年获得宁夏大学五十周年突出贡献奖。撰写论文多篇,其中《论舞蹈的创作》获宁夏普通高校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科技论文三等奖,被评为全国舞蹈教育高层研讨会优秀论文。《园丁颂》于1982年获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一等奖;《枸杞红了的时候》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优秀节目二等奖;《小荷尖角》《羊响板》分别获全国“群星杯”舞蹈比赛银奖和铜奖;《水之秘语》获中国第六届荷花奖比赛编导十佳奖、作品十佳奖;少儿舞蹈《沙窝雨》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金奖;《枸杞娃》《黄河娃》获中国第二届少儿舞蹈会演铜奖;《红星》获宁夏第六届文艺评奖一等奖。

王玉梅(1961— ),女,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曾任宁夏艺术学校副校长。一级演员,宁夏职业艺术学院教学督导,宁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一直从事舞蹈教学工作,被中国舞蹈荷花奖组委会授予“优秀园丁”称号。2010年担任宁夏与上海世博系列文化活动总导演,获得政府授予参与上海世博会突出贡献奖。参与编创的舞蹈分别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花儿漫漫》获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银奖、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银奖;《月上弦》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编导铜奖;《口弦声声》获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铜奖。被自治区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主编的《民族舞蹈教材》是宁夏“十一五”期间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袁媛(1964— ),女,曾任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宁夏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银川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等。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编导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教育部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教育厅艺术人才大赛评委。多年来创作舞蹈作品几十部,代表作《卓玛·卓玛》获第五届全国“桃李杯”舞蹈大赛优秀剧目奖、全国第七届“孔雀杯”舞蹈大赛创作三等奖。舞蹈《剪花花》获2007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编导银奖、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首届民族舞蹈大赛作品一等奖。作品《心泉》等获国家级奖项。《花儿十八》获中国宁夏民族舞蹈展演最高奖马兰花奖、最佳编导奖。先后担任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联欢晚会及开幕式、全国第十三届金鸡百花奖开幕式等大型晚会导演。发表了《民族舞蹈的探索、发展与实践》等多篇论文,出版了专著《舞梦情缘》及《舞润青春》舞蹈作品专辑。

《山娃子》《盖碗情思》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男子群舞《山娃子》,金燕编导,王华元作曲,宁夏歌舞团首演于1988年。《山娃子》表现了牧羊娃在山间田野中放牧的现实生活场景,舞蹈中山娃子伸脖、塌背、掀胯等模拟羊走动、奔跑的动作造型,与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十分吻合。

女子群舞《盖碗情思》,肖强、王玉梅编导,郝建宁作曲,创作首演于1999年。舞蹈用细腻的肢体语言,表现了生活在宁夏地区群众喜爱喝盖碗茶的习俗,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